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1221/web/
◆ 澤倫斯基受辱 我應警惕
◆ 川澤分手鬧劇 美歐裂痕更深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談提升我國學術水準的問題
◆ 供給創造需求 歡迎980位準律師
◆ 給台積電的幾點建議
◆ 不及格的川普經濟學
◆ 半導體業如何應對川普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談提升我國學術水準的問題
2025-03-03 04:28 聯合報/ 李家同(作者為清大榮譽教授、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榮譽董事長)
最近英國泰晤士報公布了全球大學排名,這種排名很多,我們不必注意哪一所大學是第幾名,但如果一所大學能夠名列前茅,一定是不錯的;反過來說,如果一所大學排名不夠好,也是要自我檢討。
我們最好的大學在泰晤士報的排名落在百名之外,中國有五所大學進入前一百名,分別是清華、北大、復旦、上海交大及浙江大學。大陸的清華大學還進入了前十名。值得注意的是,荷蘭的人口和我們相近,他們卻有六所大學進入前一百名。泰晤士報還對每一所學校的研究成果打了分數,比方說,第八名大學的研究成果是九十九分。我國最好的大學,研究成果只有六十九分。
教育部也在研擬辦法,設法提高我國的學術水準,這使我想起過去有「五年五百億」的計畫;這個計畫五年後就停了,可是很明顯地,我國的學術水準並沒有因為這五百億而提高了很多。我們不能有一種迷思,認為只要將錢給大學,這個大學在學術上就會有高成就。辦大學當然需要經費,這是必然的事,但也一定要注意其他的問題。
我想起了清大梅貽琦前校長的名言:「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我們實在應該好好地檢討,我們的大學有沒有記住梅校長的話。
首先,我們應該注意到,這幾年來很多大學裡有新的大樓,也紛紛想擴大大學的規模。教育部鼓勵大學合併,或者大學設立分校,但是建造新大樓、兩校合併、設立分校等等,會提高大學的學術水準嗎?哈佛大學也沒有和麻省理工學院合併,劍橋大學也沒有在亞洲設立分校,這種「大即是美」的想法實在值得商榷。
我們也知道,大學應該採取各種辦法表示對學術的重視。我在美國念書的時候正好碰到越戰,校長要在一個足球場舉行全校師生談話。有專門的門讓教授進入,我正好看到一批教授被擋駕,因為那一個入口是留給終身職教授的,沒有得到終身職頭銜的教授,只好找另外一扇門進去。學校停車位永遠是一個問題,但是得諾貝爾獎的教授都一定有停車位。有些休息室也只有研究生可以進去。
畢業典禮時,有教授進場的儀式,教授們的領隊是每年選一位擔任,當然這是一種榮譽,大學要利用這個機會表彰他的學術成就。我畢業的那一年,教授領隊是趙元任教授;趙教授通曉八種語言和卅三種漢語方言,當時的校長在畢業典禮上詳細地介紹了趙教授。
田長霖教授曾經擔任過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校長,他說他曾經在半夜裡被人叫起,因為有一個實驗室在實驗中有了突破。
我們應該檢討的是,我國的頂尖大學有沒有設法對有傑出學術貢獻的教授,表示特別的尊敬?
澤倫斯基受辱 我應警惕
2025-03-03 04:30 聯合報/ 曾士宇/大學教師(新竹市)
美國總統川普與副總統范斯在白宮接見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原預期會簽署一項烏克蘭以稀土礦產補償美國援助經費的協議,不料卻演變成兩人在媒體前羞辱澤倫斯基,片面終止會談,形同將其趕出橢圓形辦公室。據報導,澤倫斯基曾試圖重回會談,但遭川普國安顧問代表拒絕;是近代歷史上僅見的外國領袖被美國總統在白宮當眾霸凌之例,也難得讓世人一窺國際外交的冷酷現實。
尤其烏克蘭在美國慫恿下,充當西方陣營代理人,奮起抵抗俄國入侵超過三年,人員傷亡慘重,千萬民眾流離失所,廣大戰地一片斷壁殘垣,目前雖戰情不利卻仍在前線苦撐。而在對俄烏戰爭的認知與前任差異極大的川普上任後,澤倫斯基瞬間從英雄變成阻礙和平者,讓人震驚與同情。
在此次會談中,但見美方咄咄逼人,幾乎沒有給澤倫斯基抗辯機會,並反指責他態度不佳、無意停火,有時甚至像未成年人鬥嘴兒戲,只能嘆「弱國無外交」,堂堂一國總統,在眾目睽睽之下遭遇奇恥大辱。
一方面,川普與范斯的「大白話」,雖非外交常軌,卻也不無可取,如:「你讓自己陷入了非常糟糕的境地」、「你在拿數百萬人的生命做賭注,你在拿第三次世界大戰來賭博」、「你贏不了,只有我們的幫助,你才可能安全脫身」、「你的人民正在死去,你們的士兵數量快要不夠了」、「我賦予你權力讓你成為一個硬漢」等,不留情面,但也接近殘酷事實。
在川普片面結束會談後,澤倫斯基被請出橢圓形辦公室,原定的共進午餐與簽署協議均告取消。雖然其後歐盟國家紛紛表示繼續支持烏克蘭,而他也拒絕向川普道歉;但在具有主導地位的美國急於兌現川普迅速結束戰爭的競選承諾,威脅斷絕援助下,烏克蘭的悲慘下場似已注定。
烏克蘭面臨的是上不了攸關未來命運的美俄談判桌,前程未卜,很可能喪權辱國;極具諷刺的是,二次大戰結束前,美英俄三巨頭在原屬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城市雅爾達訂定「雅爾達密約」,而俄烏戰爭的導火線,正是俄國在美國策動廣場革命推翻烏克蘭民選政府後,於民國一○三年(二○一四年)占據克里米亞。
「雅爾達密約」制定了二戰後的世界新秩序和列強利益分配方針,特別是侵害中國權益甚大,導致戰後中國東北先由蘇聯接管,隨後將日軍投降後的武器輜重轉交中共,協助中共坐大,以東北為基地南進,最後席捲整個中國大陸,是歷史慘痛教訓。現今似會再演當年密約造成的悲劇,而俄國都是主角,只是苦主不同,堪稱歷史的弔詭。
國內外近年來不少人將台灣處境與烏克蘭類比;賴清德總統對內以雙少數政府執政,卻以鬥為主軸,對外採取強硬敵視大陸政策,有人認為賴是尹錫悅與澤倫斯基的混合體,並非無的放矢。想像有一日,兩岸因民進黨政府「倚美謀獨」超越紅線,導致兩岸以某種方式正面衝突;台灣岌岌可危之下苦等美軍救援不來,進不了白宮的賴與川普在某處會談兩岸停戰場景,不禁為賴與台灣倒抽一口氣。
川澤分手鬧劇 美歐裂痕更深
2025-03-03 04:30 聯合報/ 張光球/致理科大副教授(台北市)
川普總統第二任期未滿百日,卻已將美國及國際搞得人仰馬翻。近期最經典的一幕,當屬在全球面前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對罵,將原本一齣雙方談好的礦物協議官方劇碼,變成一場分手擂台的指責鬧劇,讓民主自由世界再三嘆息,恐讓美歐關係進一步分裂,普亭和習近平心中應暗喜不已。
川普不按牌理出牌的不確定性,盟國有一定的心理準備,也都有見招拆招的防範策略,但時常還是以川普說了什麼,來推斷白宮下一步走向;例如他拒絕承諾出兵保衛台灣,世人開始擔心台灣是下一個烏國,忽略稍晚國務卿魯比歐對台半夜承諾的說法,因為現在美國政策川普說了算,魯比歐再友台也得靠邊站。
世人常言:聽其言,觀其行。意思是聽某人的言論後,仍要看他的實際作為是否言行一致,但對川普而言,應該是「觀其行重於聽其言」,因為他經常後語推翻前言,行為不符所說。礦產協議簽約前,川普公然否認批評過澤倫斯基是獨裁者;簽約破局後,他譴責澤倫斯基仗著有美國不想停戰,反稱真正想停戰的是普亭。怎奈形勢比人強,烏國須美國的支持才能抗俄,澤倫斯基仍感謝美國,並表示準備好與美國達成礦產協議,劇情發展比川劇變臉還快速,然時間不在澤倫斯基這邊。
首先,川普與普亭間有何烏俄停戰協定,外界不得而知,但從俄國開出的條件,想必不利烏國的國家利益,不排除美俄規畫藉由美烏稀土協議,目的是烏東在俄國實際占領下,區域內的稀土開採權由美國承攬。如此一來,美國得到調停美名,獲得稀土利益;俄國獲得烏東俄語區,烏國成為俄歐緩衝區;烏國可舉出美國在被占領區採礦事實,有淡化俄國角色的台階下。情勢如果依上述發展,烏國是最大輸家,且無人能保證俄國不會再深入烏國。
其次,澤倫斯基在礦產協議無任何安全保障下,願意前往白宮簽署協議,應該是想以時間換取空間,繼續獲得美國的支援;但在美國副總統范斯提出外交途徑解決時,他已知道割地賠礦的後果。一旦他在全球矚目的鏡頭前點頭同意,他將是烏國歷史上永遠喪權辱國的民族罪人,更難向國人交代這三年苦難戰爭的意義何在。
權力使人忘記自我,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本我。川普與澤倫斯基有兩個相同的職業,分別是演員與總統;前者是依劇情發展需要盡情表演,後者要以國家最大利益做決策。身為全球最有權力的人,川普認為凡事皆可依其意志達成,如今澤倫斯基戳破了國王新衣,想必川普會伺機報復。
澤倫斯基為了烏國生存,事前聽信拜登政府的保證,積極欲入北約,引發烏俄戰爭;怎料美國前後任政府的政策南轅北轍,使得澤倫斯基騎虎難下,連帶加深歐盟對川普的不信任。
當吾人談論「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之際,是否應考慮「今日北約、明日印太」可能性?
供給創造需求 歡迎980位準律師
2025-03-03 04:28 聯合報/ 陳長文/律師、超國界法律問題教授(台北市)
民國五十六年(一九六七年),筆者畢業於台大法律系,律師考試及格人數是九人,五年後,及格人數增至廿五人。長年及格人數在百位以下,民國七十七年(一九八八年)甚至僅十六位,錄取率○點七五%。直到民國七十八年(一九八九年),一位台大法律畢業生屢試不第、跳樓輕生,才驚醒典試委員側隱之心,及格人數暴增到二八八名(錄取率十四%),即法律界「二八八事件」。
律師考試門檻,向為「門內人」與「門外人」的拔河,未上榜的人想放寬,已上榜者又不希望競爭。民國七十七年(一九八八年)起連續五年雙位數錄取率後,錄取率又跌至六到八%間。兩千年律師考試錄取率僅約六%,筆者感慨人才卡在考試,寫下〈超低的錄取率,邁向法治社會的桎梏〉,向同道喊話,莫擔心餅被分小,充足法律人才,能把法律服務產業愈做愈大。總算民國九十二年(二○○三年)起,律師考試修改成「足額八%」錄取。
而到民國一○○年(二○一一年),前考選部長董保城催生律師考試的法定錄取率提高到十點八九%,雖比美、德尚有不足,也算差強人意。董前部長還為律師考試建立題庫、平行雙閱制度,讓考生毋庸憂心特定教授的「獨門暗器」,可說功德無量。
之後年年十%以上錄取率,或許分食了法律服務市場,乃至出現「流浪律師」,前考選部長蔡宗珍公開說是「國安問題」,復辟專業科目須得過半分數之「四百分門檻」。「門檻及格制」最大問題在閱卷者改題寬嚴不一,乃至於為避免及格人數過多,故意拉高標準。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四百分門檻施行後,錄取率掉到八點五八%,隔年再跌至六點一二%。筆者無奈為文〈律師「資格考」四百分門檻,擋住誰的青春?〉,隔年再寫〈超低錄取率乃法學教育恥辱〉,終在蔡前部長轉任大法官後,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開始,四百分門檻已如虛設,近四年律師考試,錄取率在十%左右。每年穩定約一千名律師考試及格。這樣的「量變」,是否影響法律服務業的「質變」,尚待觀察。
筆者先恭喜去年律師考試及格的九八○位準道長,也要提醒現在法律服務已經是買方市場,「考上就不愁案源」時代已過,「執照」只是一張門票。筆者前助理練鴻慶去年也上榜,他問我非法律本科當律師,會不會比較辛苦?這是很好的問題。筆者認為所有律師都須終身學習,非本科者對於自己的所學有優勢,只是需要多一點時間適應法律實務,這是可以彌補的。
「與其擔心律師『過剩』,不如惋惜優秀法律人,花費太多青春在考試」。目前的制度,還有以下問題需要改善:
首先,一試錄取資格,應保留一定年限。或有擔心保留一試資格,會造成二試人數增加,閱卷老師會「改太累」。但改一份試卷的時間,是遠低於考生準備一試,從社會效益來說,老師辛苦一些,將心比心是值得的!
其次,四百分門檻是「及格制」,而及格制如美國大部分州,律師考試是一年二次。對於因為四百分門檻而被刷下來的前十點八九%考生,應為他們在放榜後三個月內,再辦一次複試,始符比例原則。
最後,「律師考試」根本上應為「執業技能起點的資格考」,而非「限制執業人數的障礙考」。現在是用一年一套的八股取試,犧牲考生的青春,來取代市場原本就存在的自由競爭制度,預先且恣意的篩除具潛能的未來律師,需要省思和改善。供給會創造需求,只是需要時間。各行各業,包括政府都需要法律服務,隨著更多法律新血加入,法律服務業的規模必然擴大,以此為基礎,「從法制到法治,以臻良制」才能扎根。
給台積電的幾點建議
2025-03-03 04:27 聯合報/ 楊正/退休媒體人(台北市)
台積電現在的處境,未來發展非常不確定,所以股價在台灣和美國都很不好。假如對於川普政府多次喊話,沒有提出策略,短中長期台積電都還會處在不確定狀況下。
以下建議,給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參考:
首先,邀請川普到亞利桑那州的台積電廠參觀。最好有新工廠開工,請他來破土剪綵,同時開記者會。
台積電也邀請美國所有的買家 CEO 和台灣的供應鏈老闆一起參加,以共襄盛舉壯大場面。
其次,在這個場合,台積電請川普宣布,準備在美國擴大投資。比如,在川普四年任內,投資美國一千億美金,另外供應鏈也會共同投資三百億,會增加美國的就業機會幾萬個。先進製程及 cowos,也會逐步上線。
第三,拜託川普政府,繼續給予台積電補助和加大補助。
而魏哲家沒說的是:
一、在記者會之前和川普的會談裡,先提出希望美國不要對中國大陸實施晶片制裁法案,這樣對於美國所有的半導體廠商都不利;更重要的,會給中國大陸更大的決心和檯面下的做法,來發展自主的晶片產業。
二、台積電研發中心不可能搬到美國,這是台積電的大腦。
三、與英特爾合作,台積電不必表達意見。英特爾是高傲而賠錢的公司,認為自己的血統、科技,都不會認同和台積電合作,會有一大堆的不願意理由,假如川普真要兩家公司送作堆,可以用程序和時間來換取空間。
不及格的川普經濟學
2025-03-03 04:27 聯合報/ 廖啟宏/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客座教授、加州州政府研究首席(美國加州)
上任至今不過一個多月,川普政府推出的政策讓人眼花撩亂,目不暇給。加上馬斯克的助攻,兩人無視現有法規、體制和反對意見,每天都在開行政命令狂歡派對,並宣稱這是他們民意基礎的展現,選民樂意他們這麼做;而且美國日益強大,回到黃金時代。
但經濟數據卻透露相反的信息,密西根消費者信心指數一、二月連續下降,共掉了十%,達到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底以來的最低點。二月也出現相當大的跌幅。馬斯克帶領的政府效率部對聯邦雇員的無差別遣散,使得四百萬聯邦雇員、六百萬聯邦承包商人心惶惶。
雖然二月經濟數據尚未公布,許多先行的消費指標卻顯示民眾開始減少消費、縮衣節食。紐約聯準會預測,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的經濟衰退機率達到五十%,是過去四年來的新高。
大學、研究機構、州政府都開始勒緊褲帶度小月。史丹佛大學已經宣布全面停止招聘,敝校許多實驗室的經費也被凍結。另一方面,聯邦政府更凍結許多州政府的經費,賓州已經對聯邦政府提起訴訟,因為有廿一億美元被凍結,該經費是為了礦區安全和阻止有害化學物質的擴散。
但川普在日前的公開內閣會議表示:「如果你看我們國家的信心,你會發現這是圖表歷史上最大的增幅。」接著宣布三月四日將對加墨施行廿五%關稅、以及再增加對中國大陸十%關稅。
川普和馬斯克以經營公司的觀念治國,充分顯示他們經濟學基本觀念的貧乏;他們認為裁員等於省錢,向國外要錢(關稅、賣金卡)等於美國賺錢,所以這些政策可以讓美國(政府)強大。
但他們忘記了治理國家與經營公司無法相提並論,一個是總體經濟,一個是個體經濟。
當一個公司解雇員工,在公司帳上可以省錢;但若是一個國家解雇一個人,這個人還是在國家的經濟循環中,失業的人因為失去收入而減少消費,造成商家銷售減少,向政府領的失業救濟增加,家庭產能減少,都還是反映在國家帳上。
而大規模裁員所造成的整體經濟衝擊,對區域經濟、稅收的影響更是無法忽略。更不用說關稅會造成的貿易戰及通膨。
雖然經濟衰退機率大增,但若有有效的公共政策能夠成功疏導或抵消逆風,的確可能減少衰退機率、度過難關。不過如果公共政策是助長逆風、壓抑消費投資,美國經濟只能自求多福了。
美國經濟接下來一年的關鍵,將取決於執政者願不願意放下自己膨脹的自負,將民眾福祉擺在首位,留意看看那熾熱的經濟警示紅燈,改變國家經濟政策的方向。
半導體業如何應對川普
2025-03-03 04:27 聯合報/ 莊奕琦/政大經濟學系教授(台北市)
川普第二次上任以來,為美國再次偉大的目標,強化其關稅政策,以高關稅為手段,針對美貿易順差國,迫使其對外投資到美國設廠生產,達到美國製造的目標,改善美國貿易逆差,同時保護本國核心產業與提供人民更多就業機會,當然也為其贏來更多支持,這是川普的政治經濟學。
川普關稅2.0政策,對長期對美貿易順差,同時又是半導體製造大國的台灣首當其衝,這是為何川普每次都點名台灣,並硬說是台灣偷走美國的工作。台灣對美國的前三大出口產品,為積體電路、電腦及其附屬單元、電子元件。其中台積電生產全球六十%的晶片,九十%的高端晶片更在台灣製造。
無怪乎,基於國安與供應鏈穩定理由,美國強烈要求台積電到亞利桑那州設廠,並不斷要求增加投資金額,未來不排除上看一千億美元的總投資額。
更重要的問題是技術移轉,美國廠最初宣布是五奈米,後來升級到四或三奈米,未來不排除生產二奈米或更先進的製程晶片,在美國要求下持續縮短與台積電在台生產技術的差距。面臨美國半導體產業本土化和分散供應鏈風險的國際輿論下,台積電對外設廠投資,是否造成高端技術逐步被掏空,終至喪失護國神山或矽盾功能,不僅是一家廠商的問題,更攸關台灣生存,應值得全國審慎看待。
以下是可能的應對策略,以確保台積電能夠在保護其技術競爭力的同時,滿足國際市場需求:
一、雙邊協商:在與美國的投資協議中加入明確的技術保護條款,以保護台積電核心技術不被強制轉移。其次,限制技術轉移範圍,只轉移部分成熟而非最新技術。採取分段逐步轉移技術,並保持核心技術的自主權,防止一次性技術洩漏。
二、與美企合作研發:這樣可共同享有研發成果,並避免技術完全落入單一國家控制。並與其他高科技企業組成產業聯盟,共同維護技術和市場利益。
三、設立多國研發中心:分散技術開發風險,減少對單一市場依賴。同時加強台灣本地研發能力,保持技術領先地位,並確保關鍵技術不外流。
四、加強人才培訓計畫:確保本地擁有足夠高科技人才,維持技術優勢。同時推動人才引進政策,提升技術創新能力。
當然,一家企業無法抵擋一國的產業政策,尤其是強權如美國。最後,政府的支持非常重要,除了財政補助與稅收優惠外,更重要的是立法制定技術保護法規,以防止技術外流。同時制定出口管制法規,對某些敏感技術的出口嚴格管制,確保技術不被轉移到潛在競爭國家。
為提升國家技術競爭力,政府固然支持企業在國際市場的投資布局;但在地緣政治風險加劇下,確保國安與整體利益,政府責無旁貸,應規畫完整產業政策。在政府企業共同努力下,才能持續保持技術領先地位,並確保核心產業根留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