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2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中國大陸正在重建世界秩序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5808/web/ 

◆  聯合報社論/小心主權基金淪為黨政商私相授受法寶
◆  聯合報黑白集/與昭和同悲的抗戰勝利
◆  經濟日報社論/中國大陸正在重建世界秩序







經濟日報社論/中國大陸正在重建世界秩序


2025-09-12 00:5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隱約感覺到中國對未來如何重建世界秩序、優化全球治理的意圖與策略。路透


過去一周,全球多數目光多聚焦於北京天安門的九三大閱兵,其實,在大閱兵之前,從8月底到9月初在天津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同樣值得重視,而且,合起來看,更可以隱約感覺到中國對未來如何重建世界秩序優化全球治理意圖策略

本屆由輪值主席中國主辦的峰會,取得了四個成果:一,成員國元首理事會共同發表聯合聲明,強調銘記歷史、反對歪曲二戰真相,並呼籲推動聯合國改革與多極國際秩序;二,發表「天津宣言」,反對集團對抗與單邊制裁,擴大本幣結算,推進上合組織開發銀行落地;三,通過《2026~2035年發展戰略》,呈現強大企圖、向外輻射的上合戰略圖景;四,習近平主持「上海合作組織+」會議,並在會上提出「全球治理倡議」,強調共建更加公正合理全球治理體系,攜手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更強調,面對加速演進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上合組織要發揮引領作用,當好踐行全球治理倡議表率

上海合作組織峰會,是緣起於上個世紀末,由中、俄及四個中亞國家針對區域安全經由對話,然後在本世紀初民國九十年(2001年)建立的國際組織,其後,隨著地區形勢趨於穩定,定位也從安全、政治擴大延伸到了經濟與人文,同時也開始擴容。目前,上合已有十個正式成員國、二個觀察員國、14個對話夥伴。據解目前還有沙烏地阿拉伯、阿聯酋、埃及、土耳其、敘利亞、緬甸、柬埔寨等一眾國家正排著隊等待「入群」。

當今世界的主要國際組織中,上合與同樣以中國作為主角的金磚國家組織,都有持續擴容朋友圈不斷加大現象探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一,無論上合或金磚,所有成員清一色為「南方國家」,南方國家之所以被稱為南方國家,就是發展相對滯後發展條件差,全都有希望能進步的強烈企圖心。中國以前也跟它們一樣,但今天的中國,無論中國現象中國模式,不僅在南方國家中鶴立雞群,其表現與光芒甚至還超過許多發達國家,自然成了一眾南方國家想要仿效追隨對象,加入由中國主導的上合與金磚於是就成了最佳選擇

二,中國除了本身的國家治理能力出色,近年來持續不斷針對全球治理提出的理念,也受到普遍的關注與歡迎,比如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及近年來針對人類與世界的未來,一連串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全球治理倡議,都給世界各國尤其是南方國家,帶來了新的方向、希望與信心。

三,當然,美國作為一個反面教材相信也是主要原因之一。21世紀的美國,明顯地已從上個世紀曾經作為世界秩序的主導者及維護者,變成了世界秩序破壞者:經濟上反全球化、去全球化,貿易走保護主義,政治搞單邊主義,合起來就是霸權主義。川普2.0上台以後,不僅南方國家受美國霸凌,甚至不分親疏,連美國自己的盟友或夥伴也都難以倖免,世界秩序至此已成了赤裸裸的叢林法則。在這樣的情況下,世界各國無不興起望治之心,能有上合或金磚可以加入,自然不會放過。

中國也正是看到了這樣的大趨勢,除了為了自己本身的主權、安全與發展利益,必要時,與美國霸權強硬博弈外,也開始在重建世界秩序優化全球治理方面,為國際社會指出方向,開闢新的道路

從地緣角度看,上合是個起點,從中國出發,延伸至中亞、南亞、東南亞、西亞、中東;同時,中非合作論壇則是中國加上非洲全部54個國家中的53個;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則是中國加上阿拉伯所有22個國家;中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論壇包括中國及共同體的所有33個成員。

世界秩序,新與舊,正在展開一場全面的大博弈













聯合報黑白集/與昭和同悲的抗戰勝利


2025-09-11 23:4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民進黨在抗戰議題上與對岸爭功,但轉頭又把抗戰勝利說成終戰。圖為賴清德總統(中)9月3日主持「中華民國114年秋祭忠烈殉職人員典禮」。 記者余承翰/攝影


北京辦完紀念對日抗戰勝利八十周年,全球熱議皆是中國軍力超俄趕美,拍案驚奇。兩岸間卻風景迥異,聚焦當年抗戰歷史功過,國台辦、陸委會唇槍舌劍,互槓誰才是抗戰中流砥柱,好不激昂。

那廂早上國台辦剛搬出東北抗聯、八路軍、新四軍戰果,稱當年合計殲敵近七十萬人,不容篡改;這廂下午陸委會就丟出新聞稿反嗆,說日本厚生省戰後發布的數據,日軍不過戰死五十萬人出頭,嘲諷台辦自欺欺人。

當年日帝侵華,國共其實是在一面旗幟下並肩抗敵。戰後翻臉成仇,始有你我之別。但究竟各自殲敵多少,雙方說法殊異。在南京受降的何應欽翌年認定,日軍八年共戰死四十八萬餘人,當時並無國共之分。隨何應欽受降的共諜郭汝瑰在其所撰《正面戰場作戰記》則稱,正面及敵後各殲敵五十三萬、五十二萬人,幾乎不分軒輊。國民黨則以近三百名將領犧牲,來證明抗日戰爭中,國民黨不容置疑領導地位

就像已是 AI 時代的今天,俄烏戰爭雙方各自多少人裹屍沙場,仍是一團亂麻

民進黨在抗戰議題與對岸爭功,但轉頭又把抗戰勝利說成終戰,似猶與當年的昭和天皇同悲,精神分裂莫此為甚!台灣光復節轉眼將至,屆時民進黨是為光復歡騰、還是為終戰黯然,是馬是驢,當一目了然!















聯合報社論/小心主權基金淪為黨政商私相授受法寶


2025-09-11 23:4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賴清德總統就職周年時提出政府將成立主權基金。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賴總統近日受訪,聲稱政府要成立主權基金,投資或購買國際通路,幫傳統產業走向國際,遭外界質疑是順從美方需索。包括賴總統在內,許多人可能不解什麼是主權基金,用白話文解釋,「主權基金」就是政府把國家(其實是全體國民所有)的一大筆資產,交由行政權去指揮運用。以馬來西亞為例,其主權基金資產總額近四百億美元;新加坡兩個主權基金合計破一兆美元;挪威則為一・九兆美元。無論哪一種主權基金,都是天文數字

如此龐大金額的基金,如果沒有足夠透明監管效率,很容易淪為黨政裙帶沆瀣營私淵藪最經典主權基金弊案,就是馬來西亞主權基金醜聞。一名馬來西亞商人「劉特佐」,憑著靈活與大膽的手段,搭上好萊塢明星李奧納多,再輾轉搭上馬來西亞前總理納吉與阿拉伯政要,用種種投資名義掏空了馬國主權基金「一馬公司」四十多億美元。他因此遭美國與國際刑警組織通緝,迄今仍未緝獲到案。華爾街日報記者將這個故事寫成《鯨吞億萬》一書,堪稱「詐騙聖經

正因主權基金金額巨大,而政治一向藏汙納垢,因此全球許多主權基金都是「制衡監督不上軌道」的國家在操作;因為在這些國家,反正大家都不敢過問。少數成功的例子,例如挪威,它民主環境成熟,監督公開透明,且基金投資多為穩健獲利型、少做特定目的的操作,舞弊空間自然減少。新加坡的「淡馬錫控股」和「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因善於投資,為該國提供了不少財政收入;但淡馬錫近年連續投資新創事業失利,也虧賠了數億美元。

賴總統對主權基金目的運作顯然所知不多,他說台灣成立主權基金是要「幫傳統產業打開國際通路」,根本是邏輯錯亂。這種說法,與去年行政院經發會顧問會議聲稱「設置創投基金幫中小企業走向國際」如出一轍,只是把「中小企業」改為「傳統產業」,再把「創投基金」改為規模更大的「主權基金」,都在魚目混珠去年經發會的離譜建議明顯想圖利特定關係人,隨即遭學者聯名痛批如今賴政府換個包裝捲土重來,實可謂「利之所在,不屈不撓」

台灣的中小企業、傳統產業走向國際,政府確實能提供一些協助。例如,政府可以在共有資源(例如展場、廠辦)方面提供積極協調、收集分享資訊,一則減少廠商風險,二則增加他們的外部機會。這些,其實是經濟部外貿協會法定業務。但這些面向都涉及複雜的評估,若評估有利,則此類「殺雞」之事經貿部門原本就該做,用不到主權基金的「牛刀」;如果評估不利,主權基金更無需插手。以「協助傳產」之名設置主權基金,立論荒謬近乎痴愚,在國際基金操作實務極其怪誕,而論述者從來不敢接受公開的檢驗,一看就知是「詐騙集團」的情節

賴清德競選總統時,浩浩蕩蕩組織了一個政見白皮書團隊財經政見洋洋灑灑一拖拉庫,號稱「國家希望工程」。當選後,他棄政見如敝屣,卻讓觀風望向之輩幫他鼓吹主權基金如何必要,意圖創造一個比當年「台杉案」規模大一千倍的「黨政要員爽快基金」,然後說這是要「協助傳統產業走向國際」,還說這樣就可以「給美國交代」。如此天馬行空的大話,從目前的政經情勢及一般常理來判斷,誰會相信真的是要幫助傳統產業,又如何幫得到傳統產業?這麼拙劣粗糙話術,在野黨不但要擋下,全民也無法接受!





【專家之眼】運動部成立 李洋部長的功能?(廿一)

◆  【專家之眼】運動部成立 李洋部長的功能?(廿一)

◆  【專家之眼】重新思考大學升學制度的本質與未來(廿)
◆  【專家之眼】為何油價將持續低迷?俄羅斯一定忘了教訓
◆  【專家之眼】九三閱兵後中共對台政策的變與不變(十八)
◆  【專家之眼】美網決賽絕代雙驕大戰 阿卡示範怎麼打敗辛皇
◆  【專家之眼】已經吃乾抹淨,還裝可憐?TISA租稅優惠(十七)












【專家之眼】運動部成立 李洋部長的功能?


2025-09-12 06:11  聯合報/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運動部長李洋。圖/行政院提供


日前運動部成立,首任部長在總統賴清德欽點下,由剛滿30歲、過去專注於打球的二屆奧運金牌李洋走馬上任。國人曾一起隨著他與夥伴在奧運場上的拚勁起伏,最後他能奪牌,大家都與有榮焉。現在卻要走進政治廚房,在當前的挑戰下,恐怕比他過去任選手時更複雜。或許想想過去擁有諾貝爾獎得主光環的李遠哲介入政治後果:最初也是風光入局,最後折損名聲,李洋部長能不戒慎恐懼嗎?

體育界對他期待甚殷。不少運動員著眼於李之前的運動員身分,稱「運動員最解運動員的需求,以李洋專業運動背景,一定更能為運動員發聲改善提升台灣運動環境」;另外也有體育行政前輩說,李須將眼界打開,主動規劃照顧選手、在短時間內處理單項運動協會複雜的人事權力結構、部內龐大的經費如何有效配置,將是李部長必須向立法院說明首要任務

然而,李部長能符合多少期待,不容樂觀。首先,相對於過去藍營愛向外找部會首長,民進黨則是以派系治國為主。自己人都分不夠了,這次卻對李虛位以待,原因無他,就是因為大環境對綠營執政氣候不利,需要李的光環。這主要著眼於宣傳,而不是因為他有理念。外界可以看到大罷免後,賴鋪排的新人事,被媒體稱為「發言人世代」,可知賴在罷免案失敗後,歸因於宣傳問題,這才親自出馬找上有媒體曝光度的李洋。換句話說,一旦李名聲下挫,就可能是準備下台之時。

其次,賴表示,從李洋致詞當中,可以看得出來他已經做好準備。但是做好什麼準備呢?李在運動部成立當天提示未來工作六大重點,除了一開始就破題講要落實總統政見外,全部都是延續過去教育部體育署政策,接著又再談擴大動滋券發放年齡體育班存廢議題,頗好奇哪個是李部長自己的看法?

當記者問起「體育班存廢」議題,他表示,「這個問題確實需要跨部會,並且和教育部持續討論」;三月各單項協會改選,他說「關於人頭會員的部分,我自己確實還不太理解」;以及九月即將到來名古屋亞運,李則稱,「我沒有辦法評估,明年亞運應該能獲得幾面金牌,但我能做的就是將運動員權益保護到最好」。如果李只是來執行已規劃好政策,卻又因長期專注打球缺乏行政經驗與對體育政策解,能做好什麼準備,令人疑惑

第三,從部內人事安排來看,也看不出來李有一展抱負的機會。他找了兩個機要秘書,一個是前體育主播,另位則是位年輕助理教授。姑且不論這兩位的專長對宏觀體育環境解多少,也好奇他找兩人的動機,但至少機要秘書行政機關角色清楚,而真正負責政策次長原體育署長國家運動科學中心執行長,以下的重要職務,也多由原行政官僚出任。觀察這樣的人事組合,往好聽點講,是要使政策具有延續性,直白點說,就是原官員早就已經把政策規畫完了,李部長只是出來裝裝樣子而已。

但即便是執行,李部長談的工作也有頗多高難度。例如他說要提升台灣舉辦國際賽會能力能見度。但想要辦大型國際賽會,是否要跟對岸有一定接觸或默契?反中的賴政府願意給李部長多大空間呢?單項協會問題很多,李部長有的招數,前面長官,包括他的次長也都具備,但也沒能好好整治。李部長可有新招?看起來還要多多加油,首先把體育政策內容好好解一下吧。







廖元豪/從律師節反思法律專業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廖元豪/從律師節反思法律專業
◆  王文華/AI也會「想太多」
◆  陳力俊/川普正在顛覆世界經濟秩序
◆  施振榮/AI啟動教育產業典範轉移新契機
◆  洪蘭/如何避免「望文生義」?










廖元豪/從律師節反思法律專業


2025-09-12 00:00  聯合報/ 廖元豪(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九月九日律師節,雖然沒有被列為法定節日紀念日,但正副總統均有出席相關慶祝大會並發表演說,顯示這個專業的重要。然而,律師節是誰的節日?為什麼選擇這一天?在號稱法治國家的中華民國,律師除了慶祝之外,還該做些什麼?

首先,律師節怎麼來的?民國卅七年(一九四八年),「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在南京召開第一屆代表大會。在該會成立並通過章程後,為「紀念國父提倡法治、實施民主憲政」,以孫中山先生廣州起義農曆日期九月九日,換成國曆訂為「律師節」。這象徵著在我國行憲之後,律師界對於憲政法治高度期待自我期許。轉眼間,這個節日已經有七十七年的歷史了。

行憲七十多年來,律師們的確為我國的法治打下重要基礎。而且隨著台灣的民主化、自由化,在各種訴訟與法治建設上,都有諸多律師參與的貢獻。然而,值得我們反省的是,律師(以及司法官與其他的法律工作者)在台灣民眾心目中的社會信任度依然不高。

另外有一點很重要的,是吾人往往只把狹義代表當事人進行訴訟的法律人才看成律師;卻沒有把眼光拉高,將所有「法律專業人士」放在一起。然而,這些法律專業人員,從學校的教育訓練開始,學的就是相同的法律學,職業倫理義務也相同,均同樣是英文的 lawyers(法律人、律師)。這些「法律專業人士」之間,還經常互有心結,彼此對立,卻沒有看到大家的共同點-學的是法律,說的做的是法律,受到的局限也是法律。同樣要紀念國父廣州起義建立民國,為何只有狹義的律師,而不是所有服務法治」的法律工作者一起紀念慶祝

從另一個角度看,律師、檢察官、法官、法務等人,在社會大眾看來,往往也都當成一體。試想,如果社會大眾覺得檢察官辦案粗暴、偏頗,有政治傾向,那難道會認為(狹義的)律師們都很公正?大學法律教授可以放言批判司法界、律師界都是恐龍,然而國民一定也會懷疑「為什麼你們教出來的都是恐龍」?政府機關法制人員雖然只在內部審閱資料提供意見,但難道可以撰寫顯然違法法律意見順從上意美國小布希政府時期的司法部,就曾因違反程序而做出「對恐怖分子凌虐取供並不違法」的法律意見書,引起軒然大波,撰寫的兩位官員也遭調查確定其是否違反律師倫理─不只是公務員責任,也包括律師專業倫理

法律專業人士,其實是命運共同體;國家「法治」的提升,是我們的使命、也是全體法律人的共業。有鑑於此,「律師節」可考慮與「司法節」合併,擴張成如美國「法律日」的節日,提醒全體法律專業人士,都要矢志維護法治、捍衛憲法也向全國人民宣示「法治」在當代的重要

當然,除了形式上的「節日整合」外,法律教育所有法律職業也應全面整合法律教育應以培養法律專業執業者目標,並在這個基礎設計課程內容教學方法無論是訴訟律師、檢察官、法官、法務等,只要是法律專業人士,均屬律師,也都受法律倫理規範-被除名或停職者,執業資格將受限制法律專業人士的「多合一考試」研擬多年,之前討論得沸沸揚揚的「政府律師」也早該上路。律師節不該只有開心地「慶祝」,為了台灣法治進步法律人專業形象更深更廣律師制度改革,期待著全體法律人共同努力。








劉大年/詭譎多變的美中經貿談判

◆  劉大年/詭譎多變的美中經貿談判
◆  黃齊元/面臨完美風暴 台灣關鍵時刻










劉大年/詭譎多變的美中經貿談判


2025-09-12 00:00  聯合報/ 劉大年(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自從川普四月初實施「對等關稅」之後,世界各國明知關稅絕非對等更不公平;但在美國的實力壓力下,還是必須與美國進行雙邊談判。只有中國大陸不甘示弱反擊,在雙方互相報復下,關稅一度達到三位數。而後在日內瓦、倫敦及斯德哥爾摩三次會議中,雙方同意先取消報復性關稅展延談判時程,目前談判期限落在十月底。

雙方以延長談判時間,做為維持不破局談判最低底線。不過關稅戰雖然暫停,但美國對中國大陸仍維持過去兩任總統內對中國的「三○一關稅」、川普上任後對中國的「芬太尼」關稅及對等關稅,以及美國的最惠國關稅層層疊加下,平均關稅高達約百分之五十八,居各國之冠。中國大陸對美國的平均關稅也將近百分之二十。

雖然目前川普的「對等」及芬太尼等關稅措施受到美國國內法挑戰,未來實施空間可能受到限制,但美國對中國的關稅手段多元化,還是可以對中國課高額關稅。例如美國可以對中國再加碼「三○一關稅」;也可利用以維護國家安全為目的之「二三二條款」,按產業別課徵關稅,而將中國排除豁免名單

美中未來談判,牽動全球經貿局勢變化及地緣政治關係。雖然在雙方期望可以達成協議下,談判時程一延再延;但大陸不滿在美中關稅差距懸殊不平等下展開談判,美國也認為中國的不公平經貿措施未有改善,未來雙方談判的挑戰性頗高期間雙方角力不斷,互相「卡脖子」的措施層出不窮

例如,最近美方終止台積電南京廠的「經驗證終端用戶」資格,改為逐案申請許可;而中國大陸隨即宣布,美國光纖企業利用變更產品包裝模式規避反傾銷稅,對相關產品徵收「反規避稅」,稅率最高將近百分之八十。歐美針對迂迴傾銷的產品課徵反規避稅時有所聞,此次卻是中國大陸首次啟動反規避調查,並課徵反規避稅。雖然早在半年前即啟動調查,公布的時機亦符合正常程序,但普遍視之為報復美國經貿制裁

整體而言,美國捨棄多邊走入雙邊,強調「力量即規則」;中國大陸除了與美國抗衡外,也推動多點合作結盟,強化與其他國家聯結。雖然不足以讓中國免於美國制裁,卻削弱美方單邊施壓,使中國在談判時不必全面退讓,成為美中博弈的「緩衝器」與「籌碼」。全球經貿進入雙重模式並存、競合交織的狀態

川普的雙邊路線,使台灣承受美國直接壓力中國的區域結盟則進一步壓縮台灣的國際空間台灣不應被動承受,一方面必須善用台灣產業優勢,做為與美國談判的籌碼,避免僅停留在「市場開放」層面。另外則應利用台灣科技核心價值,尋求區域合作突破,以確保在美中兩大強權間保有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