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5269/web/◆ 聯合報社論/核三公投不過,等於嘉許賴政府政策完美
◆ 聯合報黑白集/連就業安定基金都敢吃
◆ 經濟日報社論/美政府入股台積電利弊分析
經濟日報社論/美政府入股台積電利弊分析
2025-08-21 01:0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川普政府有意將《晶片與科學法》對英特爾、台積電補助,轉換為持股形式,引發投資人不安與股市波動。路透
川普政府有意將《晶片與科學法》對英特爾、台積電(2330)補助,轉換為持股形式,引發投資人不安與股市波動。然而,若根據補助金額與台積電依據現有美國存託憑證 ADR 價格計算市值,美國政府即使將66億美元補助全數轉為股權,持股比例也僅約0.7%。如此有限持股不足以左右董事會或影響經營決策,從實質控制權角度而言,這是一種象徵性入股,並非掌控。
不過,象徵性並不等於沒有影響,值得關注的應是其後續可能衍生的政治操作空間。美國政府一旦名義上成為台積電股東,未來不論是國會聽證或行政部門推動政策時,都可將台積電納入「國內關鍵產業體系」進行政治論述。換言之,這是一種策略性股份,而非單純財務投資。
是故,與其討論「會不會干預經營」,更重要的反而是台積電和我國政府應如何設定合作邊界與談判條件。
首先應明確排除「技術與製程資訊分享義務」。當前《晶片法》補助條件已有若干要求企業提供製程成本、產能分配與研發投入等高度敏感資料規定,若再加上股東身分,未來美國政府可能藉「股東知情權」延伸要求更多資訊披露。台積電應主動劃出邊界,例如將資料揭露限定於美國設廠營運範圍內,而不涉及總公司層級之研發資料。
其次,必須對「產能優先分配」設定明確原則。入股後,美國政府可能要求在全球供應鏈發生緊急狀況時,美國市場享有優先供應保障。台積電可主動提出「緊急協調條款」,在特定條件下提供美方必要產能,但需以不排擠既有供應承諾為前提,避免形成供應配額政治化。
再者,應將「擴產決策自主權」列入談判底線。美國未來勢必希望台積電持續在美擴充先進製程,而非僅侷限於目前計畫。針對此點,台積電與政府應堅持在協議中加入「分階段投資前提」,只有在當地法規、市場需求與勞動力條件達成特定狀況下才進入下一階段擴產,避免被政治時間表牽著走。
在軍事與國安合作議題上,應該維持「有限參與」原則。美方可能以股東名義主張合作深化,甚至納入敏感國防項目,為避免無端增加自由營運設限,台積電應堅持只在民用延伸技術範圍內配合,原則不參與具有軍備屬性晶片專案,並由董事會保留個案最後決定權。
不可忽略的是,即使持股僅0.7%,入股仍可能成為美國政府提出更多要求的正當性基礎。國會或行政機關可能在未來特定情境下主張:「身為股東,美國有權要求台積電優先於本土布局、或延後在其他國家的投資」。雖然這些意見未必具法律拘束力,但若不預先建立談判底線,未來很可能在政府間政治協商壓力下逐步讓步。
從另一角度而言,象徵性入股也可能帶來正面效果,例如提升美方行政機構協助動機、增加國防專案資格門票、降低被列為反壟斷對象風險等。但這些優點基本上皆屬於政治保護,應與相應政治條件綁定處理,避免單純接受。
綜上而言,美國政府將補助轉為入股,短期內並不影響台積電經營自主,但中長期可能成為要求「技術留美」「產能優先」「投資優先」的基礎。台積電在面對此入股談判時,不應僅關注股權比例高低,應主動提出三大底線:
一、技術資訊與機密研發不納入股東知情範圍;
二、全球產能配置仍以商業與供應鏈安全為唯一原則,不接受政治性優先權;
三、未來擴廠與產能轉移應該由董事會自主決定,且不得設定投資排他性。
值得提醒的是,一旦台積電未來追加投資或在美擴產規模進一步擴大,美國政府持股比例也可能要求跟進調升。今日的0.7%,若演變為3%或5%,就不再是象徵性參與,而可能成為政策槓桿。台積電必須及早設定談判邊界與機制,確保美國政府的「政治保護」不致演變成「政治牽制」。
聯合報黑白集/連就業安定基金都敢吃
2025-08-21 01:1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國民黨智庫副執行長凌濤日前揭露,「零日攻擊」導演羅景壬以1支影片、1場記者會,就要驗收核銷1069萬元,被審計部直指「難以驗核履約結果」。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民黨爆料,《零日攻擊》導演羅景壬三年拿了勞動部二,八七二萬元補助,錢都出自「就業安定基金」。而且,原本「開口合約」設定,羅團隊應提供卅五支影片及兩場公開活動,最後卻以一支影片和一場記者會打發。對此,審計部表示「難以驗核履約結果」,勞動部長洪申翰也說已檢討開口合約程序。
羅景壬也是賴清德競選影片《在路上》的導演。他拍《零日攻擊》,拿了文化部七,一三一萬元補助,再加上勞動部這兩千多萬,真是肥滋滋,難怪挨譏「奉旨給飯」。文化人只要路線正確了,就能富貴上身,果然不假。
民進黨政府濫用公帑不斷變本加厲。各種招標發包,無論是豢養綠營側翼,或回饋金主、綠友友,都沒有在手軟的。問題是,什麼名目不好用,竟連「就業安定基金」都敢拿去揮撒。這也顯示,民進黨的墮落,已到了不堪想像的地步。
依法,就業安定基金就是用在勞工的「職業訓練」及「失業輔助」等用途,誰准許勞動部拿去補助導演?去年發生霸凌事件的勞動部北分署長謝宜容,就拿就安基金的錢去裝潢辦公室,和私人送禮。勞動部前部長許銘春也一樣,拿基金去開演唱會,拍個人沙龍照。這些人,心裡還有勞工嗎?
一路吃國家,已經太難看,竟還吃到勞工頭上。當失業潮席捲時,勞工怎麼辦?
聯合報社論/核三公投不過,等於嘉許賴政府政策完美
2025-08-21 01:0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8月23日將舉行核三延役公投,民眾黨昨天多地舉行車掃宣傳,盼提高投票率並成功過關。 記者潘俊宏/攝影
周六將舉行七藍委罷免案投票和核三重啟公投。罷免案部分,雖有一、二藍委在危險邊緣,但以首波公投的經驗,或許都能驚險過關。比較令人擔憂的,反而是公投。儘管支持重啟核三的民意高於反對者達兩倍多;但因全台絕大多數選區並未同步舉行罷免投票,將大大影響投票率。如此一來,要達到過門檻的五百萬張同意票,可能就有困難。
投票率會決定選舉和公投結果,這點容不得絲毫輕忽。以七二六的大罷免為例,其實有七名國民黨立委的「同意罷免票」超過了法定罷免門檻;但因為「反對罷免票」都超過同意罷免票,使得罷免案無一過關。這就是「投票率」的力量。當反對大罷免的民意強烈展現在選票上,五成五的過半投票率,便足以擋下賴政府的惡意大罷免。
但這次情況不同。一則是只有七個選區同時舉辦罷免,其他選區選民對核三公投的參與便可能鬆懈;二則是一般民眾以為「民調中」支持重啟的聲浪很高,公投案必然過關,卻忽略了民眾的意向必須用「選票」來實現。六年前,蔡政府修法將「公投綁大選」脫鉤,就是為了降低公投過關的機會。再者,政府不斷用行政迴避或行政怠惰的方式因應過關的公投案,也讓民眾對公投感到意興闌珊。
問題是,當民進黨政府選擇走向退步、選擇敷衍民意,選民就應該更加倍凝聚力量,利用集體意志逼使政府面對現實,進而造成改變。蔡英文就任後推動的能源轉型政策,從政府的表面宣傳看,似乎成功地以「綠能」取代「核能」。但仔細檢驗電力結構,這個非核家園的「成就」,其實是以供電不穩、排碳大增、電價高漲、環境破壞、易受封鎖、乃至台電變得負債累累等為代價,絲毫沒有值得欣喜之處。
更可議的是,民進黨政府透過所謂的「能源轉型」政策,不斷將相關能源產業和工程發包給其「綠友友」們。透過這種以「政策」為名的利益輸送,一方面壯大自己的政商網絡,二方面鯨吞蠶食國家各種電力開發資源,台灣的國土、山川、農田、漁塭、公營事業土地,都難逃其染指之殃。就算「非核家園」的實現算是政治功績一件,但比起國家資源遭到的濫用和剝削,比起人民承受的停跳電之苦,它留下的就只剩虛偽和苦悶罷了!
從這個角度看,這次的重啟核三公投,主要目的是要逼使賴政府承認能源政策的錯誤,並促使它調整政策方向。換言之,公投必須有夠多的票數才能過關,也才能對賴政府構成強勁的壓力。然而,目前各方對核三公投的投票率預估並不看好,可能無法達到過關的門檻。一名綠媒名嘴更在節目上公然訕笑,稱核三公投投票率「最多就是五%」,成為「史上最好笑的公投」。有過首波大罷免的教訓,綠媒側翼依然不改猖狂,對民意極盡侮蔑;選民真要一直忍受綠營這種囂張的鳥氣嗎?
七二六大罷免結果,台灣選民給了空想權力的賴政府一記重錘,但賴總統依然沒有謙卑悔改之意。以這樣的心態,如果重啟核三公投未過關,可想而知,民進黨勢必將公投結果解讀為「民意充分支持現有能源政策」,甚至說成「民意嘉許能源政策完美無瑕」。如此一來,賴政府非但不會調整能源政策,甚至會自稱「勝利」,連施政及內閣人事都不調整了。
四年前「重啟核四」公投以失敗作收,但四年來,民意對核能的認知已大大改觀。選民須秉持大罷免「教訓民進黨」的精神,力挺核三公投過關,才能逼爛泥一灘的政府作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