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2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美貨幣政策「雙緊」 鷹中帶鴿

.聯合報社論..「愛國軍」還是「愛用國軍」?
.聯合報黑白集.功高「震」主
.經濟日報社論.美貨幣政策「雙緊」 鷹中帶鴿






經濟日報社論/美貨幣政策「雙緊」 鷹中帶鴿

2017-09-22 02:0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聯準會(Fed)20日會議決定維持既定的升息路徑,並宣布從10月1日開始縮減資產負債表,貨幣政策進入「既升息、又縮表」的「雙緊」階段。

9月 Fed 未升息,毫無意外,市場因而聚焦於「縮表」。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後,Fed曾大幅「擴表」,包括大舉借錢給國內外機構,取得鉅額債權(資產),之後又實施三輪量化寬鬆政策(QE),買進公債及房貸擔保證券(MBS)等資產,並同時釋出等額美元(負債),使資產負債表規模從0.9兆美元左右擴張到目前的4.5兆美元上下。現在開始「縮表」,則是實施「量化緊縮(QT)」,將資產(證券)與負債(貨幣供給量)同時、同額減少。

但縮表並非Fed主動「賣出」證券,而是被動「少買」證券,即到期證券回收之本金不再全數投入市場,扣減的部分就是「縮表」的金額。依照計畫,第一年(2017年10月到2018年9月)共將縮表3,000億美元,第二年起每年縮6,000億美元;換言之,Fed並非「增加證券供給」,而是「減少對證券需求」。

整個縮表過程相當緩慢,純粹從數字來看將延續到2020年代。而且Fed並非一縮到底,資產負債表的最終規模雖未定,但肯定將比「擴表」之前高出許多,對金融市場的收縮效果相對溫和;一旦經濟嚴重惡化,Fed還會再度擴表。

啟動縮表的遠因,在於美國就業持續擴張,及全球經濟同步成長,超寬鬆政策已無必要;客觀條件是 Fed 雖已四度升息,但金融情勢依然寬鬆,而且寬鬆助長資產泡沫,縮表可預防金融危機再度發生;另外白宮與國會已同意暫時提高舉債上限,消除了啟動縮表的最後一道障礙。更深層的原因,則是主席葉倫可能於明年2月卸任,她必須讓 QE 政策有始有終,同時也彰顯 Fed 的決策獨立性,敢於和川普叫板。

從經濟理論來看,縮表的直接影響在於 Fed 負債減少,即貨幣供給量縮減,因此美國利率水準可能全面上升,對美國房市、企業投資及消費都不利;再者,由於歐、日仍維持寬鬆政策,殖利率相對較低,將引導資金流入美國,使美元對日圓、歐元等貨幣升值,影響美企業出口競爭力及海外獲利。兩者都可能傷害美國經濟成長及就業,壓抑通膨,並打壓股市。

但實際上還須考慮多項因素。首先,縮表計畫本身就存在不確定,因為到期證券回收的資金有可能低於扣減金額,而且公債與 MBS 的額度又不能互挪,因此每月的縮表金額便可能達不到計畫目標,縮表的總金額又未定,將由下任 Fed 主席及新理事會來決定,川普有機會制定新計畫。

其次,縮表對利率的影響可望相對緩和,因為 Fed 早就暗示縮表,市場已充分預期;市場並認為升息與縮表是相互替代,而非互補,對利率影響小;且縮表程序將是「漸進式」,最終規模仍將比原有規模擴大逾倍。

縮表固然值得重視,但Fed的利率政策也引發市場關注。會後公布的點陣圖顯示,Fed 仍預測12月將再升息1碼,明年續升3碼,強烈顯示Fed落實貨幣政策正常化的決心,寧可將通膨偏低暫時放在一邊,也令許多看扁 Fed 的投資人選錯邊。點陣圖公布後,市場預期12月升息1碼的機率已從兩周前的22%上升64%,預期明年升息的幅度也由1碼提高到2碼。

各界對升息的最大質疑,在於通膨率一直未達到2%目標,使升息缺乏正當性。但主席葉倫口雖鬆,手不軟,仍堅信「菲立普曲線」,認為失業率下降終將拉高通膨率,而且由最新的利率預測,也無跡象顯示Fed將改變目前的漸進式升息計畫。

Fed 既啟動縮表,又維持升息路線,加上川普政府仍可能在今年內通過減稅案,短期間貨幣政策確定偏「鷹」。不過 Fed 已將最終利率目標由3%小降到2.8%,代表長期立場已稍偏「鴿」;如果通膨不能明顯上升,長期政策還會更「鴿」。










聯合報黑白集/功高「震」主

2017-09-22 02:0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高階警政人事異動,台北市警察局長邱豐光調任警政署副署長,台北市長柯文哲昨天在議會表示,人令公布前半小時才被告知,直言「被偷襲了」。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日警界人事地震,作業保密到最後一刻,柯文哲竟在人事宣布前半小時,才獲告他的市警局長邱豐光被調職,於是大呼:「被偷襲了。」

這種作法,跟巴拿馬與我國斷交如出一轍。瓦雷拉宣布與對岸建交前四十分鐘才通知我方,超過百年的邦誼,只換來臨去秋波,蔡英文那天只怕也大嘆「被偷襲了」。

但區區警界調動,用上仿如外交諜戰的手段,豈不是牛刀殺雞,太不匹配?柯文哲說上一回換市警局長,警政署是拿著名單讓他挑,這次卻直接由葉俊榮告知。更絕的是,葉前腳剛走,後腳就發新聞稿,柯文哲也只能徒呼負負。

從這一幕情景看來,蔡英文對柯文哲數月以來砲打中央的作為餘怒未消,趁這次人事調動,向柯文哲展示一下她指劃江山的權力肌肉。柯文哲嘴上只說「被偷襲了」,恐怕還有一句沒說出口:「被羞辱了!」

葉俊榮連夜開記者會,重點只有一個,人事大調動主要就為了世大運開幕的維安疏失。而這個罪過,就由邱豐光一人頂下。眾人皆知,邱豐光之過並不只在世大運,蔡英文在北投復興崗被反年改陳抗群眾擲鞋、敲車窗,當然也歸罪於邱豐光;相反地,陳家欽在高雄保護蔡英文,在一公里之外即隔開群眾,小心翼翼,署長之位自然非他莫屬。

然而,是非成敗確實都在「世大運」,柯文哲世大運後所向披靡,人氣鼎沸,還透露選總統他曾想過三秒鐘,如此功高「震」主,怕才是這番警界地震的主因!








聯合報社論/「愛國軍」還是「愛用國軍」?

2017-09-22 02:0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新閣揆賴清德上任,立刻宣布軍公教加薪百分之三。各部會配合加薪遭削減預算,國防部就減卅九億餘元,比其他部會總和還多。國防預算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例,更降到百分之一點八四的新低。

一○六年度是政黨輪替後首度編列預算,國防部核定額,比前一年僅多一億;林全內閣一○七年度雖多核一百億,卻增在填補軍保帳戶,以及出售軍地撥入營改基金。人員維持費比率年年上漲,進一步排擠其他支出。外界恐怕很難想像,強調國防自主的蔡政府,軍事投資甚至低於屢遭批評「不重國防」的馬政府。如今賴內閣又刪卅九億,問題更形惡化。

另一方面,一○七年度預算書編列的國軍總人數,只有十七萬二千,相較國軍編制員額總數十九萬六千,「編現比」首度跌破九成。由於預算人數中還有約一萬人是目前未在單位的「維持員額」,推估真正編現比僅在八成上下。這明顯低於國防部所稱,九成編現比是維持戰力的基本條件。

雪上加霜的是,明年預算人數中,還包括一萬一千名末代義務役。而國防部近年致力招募,從無年增加志願役一萬一千人的紀錄。換言之,一○八年義務役走入歷史,人力將更短絀。

國軍缺人缺錢,窘態畢露。諷刺的是,去年政黨輪替後,兩岸關係緊繃,以民進黨的大陸政策,理當更強調硬實力,從而建軍投資,理當有立竿見影的大幅成長。然而蔡政府的態度卻儼然是,「愛用國軍」明顯高於「愛國軍」。

要說對國軍讚美與肯定的次數,蔡英文應是歷來中華民國總統之最。但三軍統帥博感情,卻往往流於口惠而實不至;總統的願景常像天邊彩霞,輕飄飄「不接地氣」。甚至如國防部發布中共轟六機繞台照片,總統隨即親率媒體飛往台南嘉勉當天飛官,但空軍攔截共機早非首次,更非近日唯一,其他官兵難道無需宣慰?如此意圖操作新聞熱潮,「表演」重視軍人,鑿痕明顯。

尤其,把國軍當成「無限卡」花用的惡習,從馬政府到蔡政府不減反增。各縣市每逢颱風大舉徵用國軍,卻不負擔成本,行政院也曲解法令幫助賴帳。府方更發現軍人使命必達,實在太「好用」;於是,許多其他部門的業務,便宜行事委諸軍人。例如總統勘災,不先到地方政府,反而逕往作戰區指揮中心;政軍兵推係國安會主導,府院對內容諱莫如深,卻派國防部出面「澄清不實報導」;國防部還奉命發布影片,將總統進入指揮所的過場戲,渲染到宛如戰爭電影。明年預算書中更可發現,中科院與政戰局參與民間資安與輿論蒐集,不禁讓人聯想到昔日警總的某些功能。

總之,民進黨政府帶頭,從中央到地方,對軍方「物盡其用」,但對國軍人力與預算缺口,卻無足夠因應作為。

誠然,國軍缺人缺錢窘境,是陳年宿疾。然而民進黨既然執政,就須如在野發表的藍皮書所云,認真面對「募兵懸崖」。如果認定面對中共擴軍,國軍不能再縮小規模,就得務實承認現行兵力規模無法靠全志願役達成,主動提出「下車」方案。不可為討好選民,持續將頭埋在沙中。

反之,如果真得降低兵力規模,就須認真思考:國軍還有什麼部門較可勉予割捨?而不能如過去廿年,仍按軍種人數比例裁減。從國安高層到國防部官員,動輒把「不對稱建軍」放在嘴上,但如何落實,不能只是有口無心,而需要智慧、魄力與忍痛。

更進一步看,軍事是政治的延續。隨著中國大陸綜合國力崛起,要有效拒止解放軍,代價自也持續上修。如果政治人物與民眾都不願承擔愈來愈昂貴的國防開銷,就得從政治上降低兩岸緊張關係。倘若決心硬碰硬,自然不可能免於「砸錢開路」的軍備競賽。天下沒有白吃午餐,蔡政府難道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