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1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前瞻「後新冠」時代三大趨勢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從日韓的疫情變化,台灣能學到什麼
◆  聯合報黑白集/外交部長不可網民化
◆  經濟日報社論/前瞻「後新冠」時代三大趨勢






經濟日報社論/前瞻「後新冠」時代三大趨勢


2020-04-11 01:51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新冠病毒疫情感染人數二個月內破百萬,達153萬人,死亡破8萬人,世界從此改變。許多關於「後新冠」世界秩序的討論,國際意見極為分歧;一派認為原本已經脆弱的全球化會更加式微,一派則指出新冠疫情正好凸顯國際合作的意義,比較確定的是全球化定義及發展從此改寫

疫情擴散如此迅速,有幾個發展看來已經難以避免。第一是「公衛安全」議題受到重視,對全球貿易及投資的衝擊難免。如同能源及糧食安全,現階段關於公衛安全的討論,也強調「自給率、戰備存量」等概念的討論。糧食及能源安全的自給率制度相對清楚公衛安全自給率的定義、範圍、對象及方式則還在醞釀階段未來更可能出現民族主義保護主義論者藉此理由重新包裝,並將這種自給率思維延伸擴大到其他所謂戰略性產業。不管未來各國如何定義,任何自給率機制,都是一種排斥外國貨外國人全球供應鏈背道而馳制度,不利於跨境貿易投資

第二是疫情讓美國撿到槍,讓美中對抗更加難解美國在經貿及科技對抗的討伐檄文,大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國家資本主義,30年來假裝臣服於國際規則,實際上持續傾全國之力而且不擇手段,左手扶植產業及個別公司,右手把外國企業擋在門外。美國認為現有世界規範根本沒辦法拘束中國大陸,所以一方面要用對抗懲罰來改變中國,他方面要重塑世界規則。

在這個背景下,疫情讓美國撿到的槍,不是因為新冠病毒來自武漢,而是美方主張中國不按國際規則做事的風格,才使疫情全球蔓延,導致超過百萬人感染。過去幾周,已陸續有研究指出中國確診人數可能是官方數字的四倍甚至十倍之多,而官方的隱瞞、漂白,致使各國在估算病毒傳染力時出現嚴重誤判。大家都清楚,美國成為重災區跟其本身反應掉漆可能更有關係,但這已不重要,因為延續貿易戰的邏輯,這次疫情也再度印證中國大陸為自身利益,不按國際規則辦事對美國及世界造成的傷害。於是無論用對話、對抗還是懲罰,迫使中國接受、遵守國際規則的正當性,已經超越經濟及公平競爭等層面,更能救人一命。

第三是全球供應鏈的重整加速。疫情爆發前,美中經貿與科技對抗已經使台灣高度參與的亞太供應鏈面對巨大的拆分壓力。新冠疫情再度凸顯出不同供應鏈的脆弱點人禍加天災接續而來況且天災使人禍更加難解),會迫使供應鏈重新檢討過去一味追求經濟效率極大化布局模式納入更多透過分散來源收回外包等以確保供應穩定考量。除了這種因利己而自發的動力外,各國政府為追求自給率而祭出的誘因,加上美中貿易及科技衝突的壓力,都會使供應鏈朝向分散來源、提高備援、接近市場等方向調整

以上三個「後新冠」時代所可能出現的結構性改變可能的情境是同步發生而且互為加速動力。不過若斷言這樣的局面代表全球化的結束,或許過於輕率;比較貼切的說法,可能是全球化定義調整。例如各國追求醫衛自給率,還是需要來自台灣的工具機、原料藥;中國的不織布;美國的專利及德國的控制器。又如供應鏈改組後,改變的主要是改善集中度問題,而不是放棄供應鏈結構,過程中可能會有部分供應環節從此永遠退場,但新的環節又會帶來機會

面對變局,台商的彈性與柔軟度一向不是問題,更應主動掌握先機,藉此機會修正過去的錯誤掌握「後新冠」新全球化機會










聯合報黑白集/外交部長不可網民化


2020-04-11 01:01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世衛秘書長譚德塞對台灣飆罵三分鐘,後續效應引發討論。 (歐新社)


世衛組織祕書長譚德塞回應川普的砲轟,卻對台灣飆罵三分鐘,顯然失控。對此,蔡總統除表達抗議並邀他訪台,不失明智。正當台灣亟欲加入世衛組織,也以防疫實力讓國際社會刮目相看,此刻卻又放任網民向譚德塞發動攻擊,最後結果可能事與願違

譚德塞有些作法誠然偏頗,但台灣網民對他的攻擊,也同樣令人不敢恭維。有人罵譚德塞Nigger(黑鬼)、死黑鬼;他在維基百科的詞條被加上「中國豬」字眼,有人罵他「北京狗」,都到了仇恨言論的地步。

最大問題出在種族攻擊。譚德塞抱怨遭到歧視後,許多非洲國家領袖立刻發言聲援他,肯定其貢獻。台灣網民若持續無理的膚色攻擊,恐贏不到任何非洲國家支持。

不僅網民,整個政府的發言近期都有「網民化」傾向。去年蔡政府因種種因素頻頻「撿到槍」,採取巨砲式的回應也頗收民粹效果,政府官員即一窩蜂地用辛辣言詞來迎合網民。在對譚德塞的攻擊中,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罵譚德塞「得了武漢腦炎嗎」、「快去量體溫」,駐德代表謝志偉則罵:「譚德」,「塞」呢?挫了;則更等而下之。

外交部也頻對譚德塞開嗆綠委羅致政都為此質詢吳釗燮的推特發文風格,認為不妥。吳釗燮卻答稱,這類帶有個人風格的發言,在國內外都受到歡迎;似頗自得。

但如果連外長都網民化,我們進得去世衛大會嗎?畢竟,那張邀請函還得要譚德塞發呢!










聯合報社論/從日韓的疫情變化,台灣能學到什麼


2020-04-11 00:51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南韓利用「擴大檢測」及「科技防疫」的方法,讓新冠肺炎疫情確診人數迅速下降。 (美聯社)


在武漢八日宣布解封同一天日本政府頒布了史上首例的緊急事態宣言」,要求東京、大阪及福岡等七個人口密集的縣市進行軟封城一個月安倍這項緊急命令並無強制力,也無任何罰則,只能仰賴日本人民自我約束。近期日本感染新冠肺炎人數近乎翻倍,也難怪日本在野黨都砲轟:安倍的緊急命令頒得太遲。

疫情爆發初期,為確保東京奧運如期舉行及避免衝擊國內經濟安倍政府一直採取「以拖待變的佛系防疫規定連續發燒四天才需進行篩檢,讓日本的篩檢量遠低於他國

入境管制上,日本除了禁止中國及韓國部分地區民眾入境,對其他國家均採開放原則;直到東奧確定延期後,日本政府才於上周宣布禁止七十三國旅客入境,且須隔離十四天。近期擴大篩檢後,日本單日確診人數屢創新高,每天新增三、四百名患者,目前累計人數已逼近五千人。據估計,日本確診者兩周內將破萬,疫情似逐漸失控。

與日本的發展呈現對照的,則是先前因新天地教會大規模群聚感染大爆發的韓國。三月初,韓國與義大利、伊朗並列為全球感染最嚴重的三個國家之一;然而,韓國在不停工、不封城的情況下,卻能夠挺過混亂的高峰期,在半個多月內迅速控制疫情。迄今,韓國的累計確診人數不過一萬零四百多人,每日新增人數僅二、三十人,不到日本的十分之一;它成功控制疫情的模式,也成為國際間學習的對象

韓國如何從失控國變成抗疫模範生?首先,韓國採取的是擴大檢測、儘早治療的積極防疫。一開始,韓國政府以地毯式檢測的方式,對新天地教會二十餘萬信徒進行全面篩檢。同時創造了「得來速」的檢測機制,在全國設立六百多處檢測點,開放民眾不必下車便能在十分鐘內完成受檢,檢測結果並在二十四小時內透過APP通知。這種得來速檢測每天可以採檢兩萬人大規模檢測雖會造成短時間確診人數飆升,卻能迅速使感染者與健康者隔離,使病毒不再擴散

其次,韓國利用大數據科技資訊透明的方式來管理疫情。為了避免重蹈民國104年(二○一五年) MERS流行時因資訊不透明所造成的集體恐慌,韓國政府很快建構一組新冠肺炎APP,全民皆可以下載,APP中詳細顯示民眾四周的確診人數,並完整呈現不同確診者的活動軌跡,包含去過的診所及使用過的設施。此外,防疫單位也同時掌握確診者的監視影像及信用卡紀錄,這些措施雖有侵犯個人隱私之虞,但主要目的在避免防疫戰線出現任何破口。

利用「擴大檢測」及「科技防疫」的雙管齊下韓國成為全球唯一在一個月內將每日確診人數從上千人迅速降到五十人以下的國家韓國的防疫模式,連深陷疫情泥沼美國總統川普都說要向它取經。

對照台灣,我國雖將感染人數控制在最小的範圍,卻是採取了嚴格的入境管制歧視性的手段所達成。也因此,迄今許多武漢台胞仍無法踏上返鄉之路,而不少歐美歸國者卻帶著病毒長驅直入,這是極不公平的作法。再者,政府雖誇口「科技防疫」,但至今卻連口罩發配仍在大排長龍,許多地方藥局拒絕再擔任這項惹怨的工作。更受質疑的是,疫情指揮中心對確診者的動向及處所始終保持高度曖昧到了妨礙公眾知的權利的地步;諸如近日酒店公關小姐確診,指揮中心竟能說成「生活單純的宅女,這種打混仗的態度如何防堵狡詐的病毒?包括政府刻意壓低篩檢能量,從而造成不少應篩檢而不篩檢解除隔離後才確診的案例,都是自欺欺人的作法

日本的佛系防疫,顯然不如韓國的積極面對以日韓為鏡,台灣必須更透明、運用更多科技工具,同時積極篩檢才行。

聯合筆記/看圖說疫情…

◆  譚德塞搗翻了新冠是非
◆  網軍興風作浪 庚子拳亂現代版?
◆  網路發言 更要注意平權
◆  批評譚德塞 若涉歧視如犯天條
◆  漫畫/被歧視、孤立 武漢台人最懂
◆  感謝召喚麒麟降臨的人們
◆  面對未知、病毒 省思生與活
◆  別讓「寫作文」阻礙全面紓困
◆  聯合筆記/看圖說疫情…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看圖說疫情…


2020-04-11 00:11 聯合報 / 蔡佩芳
我國政論節目中來賓談論馬來西亞疫情,意外引發大馬民眾強烈抗議。 (路透資料照片)


在網路時代,改圖改片或張冠李戴的圖像影像,在社群媒體快速轉傳,而不經查證,已經逐漸變成現代人的生活日常,有些無傷大雅,有些並非如此,分際往往只在一線。別讓「有圖有真相」變成「看圖說故事」。
不日前,政論節目中來賓談論馬來西亞疫情,意外引發大馬民眾強烈抗議,更罕見的讓製作單位與來賓在節目中為未做好查證,公開道歉。
當時節目引用了馬來西亞民眾在網路上分享埋葬患者的影片,來賓提到,馬來西亞回教國家需要土葬,因此,穿著防護衣的醫護人員,就搬著遺體,趁著夜晚,到路邊去把人埋起來;還提到大馬開始實施宵禁,警員大張旗鼓捉人。事後確認,影片場景不是埋在路邊亂葬,而是墓園,而員警大動作其實是場演習。
來賓看圖(影片)說故事、配上主持人誇張反應,在馬來西亞當地引起軒然大波,大馬民眾認為國家形象遭到汙衊,由於減少外出,民眾多窩在家上網,事件發酵更快、更廣。馬來西亞華人公會都考慮向我國駐馬辦事處提出抗議。台商反映,工廠所在地幾乎快形成排台風潮,連員工都因為在台灣企業上班備受壓力,會被人諷刺地說「你在幫台灣人工作『喔』!」
當地台商不得不做出各種補救。原本疫情爆發後,台商在大馬都有各自發起募款、捐贈物資等行動回饋地方,但因這起事情被迫加速、加大規模,必須做到「可以上新聞」,還要宣傳「台灣」形象。
這讓因疫情經營已很辛苦的台商負擔更沉重,且做得再積極,也被當地民眾認為是在滅火,一樁美事雙方卻同樣尷尬。所幸整起事件在來賓道歉後勉強止血。
另一個政論節目,一名資深立委提到在紐約法拉盛,路邊搭起帳篷收放屍體。讓在紐約的同事大罵,被詛咒的法拉盛馬路上沒有搭帳篷,當然更沒有用來收屍體的帳篷;紐約市的帳篷搭在中央公園,是緊急收治新冠肺炎病患的野戰醫院,不是用來收屍體。紐約疫情很駭人,但不查證信口雌黃更恐怖。
疫情讓民眾緊繃,情緒尖銳而敏感,加諸文化差異和種族不同,出現各種歧視與偏見,歐美民眾的排華行為即為一例。錯誤談話或許非惡意,但以訛傳訛,無異於戴上另一種有色眼鏡,讓人難一笑置之。










別讓「寫作文」阻礙全面紓困


2020-04-11 00:48 聯合報 / 王福闓/中華品牌再造協會理事長(台北市)
政府推出的「紓困2.0」振興國內經濟紓困方案遭批「不食人間煙火」,民眾看得到卻吃不到。餐廳等各行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生意受到嚴重衝擊。 記者侯永全/攝影


近日新冠確診案例而新增受管制行業,已從市井小民、企業主管、經營者,更波及八大行業;疫情看起來雖沒有持續擴散,卻也未見景氣好轉跡象,不少中小企業、攤商餐飲都撐得辛苦。但每逢新聞發布,政府又將提多少紓困方案,有業者詢問筆者是否可以幫忙。但大多數業者看到說明後,願提出申請的相當有限。
以勞動、經濟、文化等三部會提出的紓困方案,可歸納成人事及教育訓練補貼、貸款金額提高及利息補貼,及企業營運提升。有公司因人少、就算營收不理想,但是要他們提計畫書去申請人員訓練補貼,當下也無法幫公司生存下去。若是薪資相關補貼,也不適用那些一人或微型公司。
經濟部的美意,是將原有計畫補助提升,但這些一來要經漫長審查及相對提撥費用,等核銷也要時間,更重要的是,提計畫對那些不擅長跟政府申請者,就成了一道門檻。至於貸款利息補貼,筆者輔導好幾個單位苦笑表示,公司已有不少貸款,現在雖然撐過去,之後還款壓力更大,更不確定景氣變化。雖然還有針對特別產業的紓困方案,但若產業別不適用也只能望梅止渴。
行政院八日召開紓困記者會,四大勞工就業新增方案細節,包含像餐飲、零售與藝術娛樂等領域勞工,但必須有在職業工會投保及未充分請領。但像包含八大行業相關從業人員,政府未強制要求加入工會,也沒有勞保的微型創業家,甚至許多原本家庭代工的勞動者,更需要幫助,卻因不懂得計畫或補貼申請,成了處境艱難的族群。
這次不少紓困方案邏輯,仍然要不斷去申請、審核、補貼、寫企劃書,但對傳統產業、微型企業,除文書工作繁複讓人卻步外,寫完作文也不一定能得到補助,甚至當下就得面臨是否繼續經營下去難關,或許可以有更好或多元的作法,幫助弱勢的這些對象找生機。
至今疫情影響層面深且廣,不論以那種條件設定,都不應只以「被動申請」及「表面條件」決定補貼及扶助,全面性給予所有國民短期幫助,並且不需要作文、申請、計畫設定的政策,或許能讓那些無法或不懂為自己爭取,但真正需要幫助的對象,能有活下去的機會。








面對未知、病毒 省思生與活


2020-04-11 00:58 聯合報 / 王文宇/台大法律學院教授兼公共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台北市)
美國NASA太空人凱利(Scott Kelly)「從太空中看,地球沒有邊界。所有人都無可避免地互相聯繫,我們越能團結在一起解決問題,我們每個人的處境就會越好。」 (美聯社資料照片)


新冠肺炎日益猖獗,不斷攀升的確診病例與死亡人數,令人怵目驚心。然而大規模傳染病自古恆有,不妨審視三位賢達如何看待疫情,以古鑑今,藉此調適身心、沉澱情緒。
第一位是英國文學家莎士比亞,其代表作不勝枚舉,尤以四大悲劇膾炙人口。他所處的時代黑死病肆虐、瘟疫橫行,甚至表演劇場被迫關閉;但在如此煎熬環境裡,他的作品並無充斥瘟疫情節。生性浪漫的他認為:即使日子這般灰暗,與其哀聲嘆氣,不如泰然以待,才是正確的處世之道。
如今眾生面臨疫情,權貴庶民不分高低,罹患機率類似,報導中的確診人數統計,好似冰冷數字。但是在莎翁劇中,每個角色離世原因各異,或遭枕頭悶死(奧賽羅),或因落水而亡(哈姆雷特),卻無人死於無情瘟疫。兩相對照,瘟疫死亡驟然且大量,死者無甚差等,顯得個體存在的微不足道,呈現強烈對比。
莎翁為凸顯人性尊嚴,乃選擇以多樣方式,讓劇中人與世界告別,從容交代遺言,過程莊嚴肅穆,顯現莎翁對人的尊重。
第二位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繆,他閱讀諸多疫情史料典籍,感觸良多。他認為人類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是那樣單薄和脆弱,縱然不是瘟疫而逝,也必然死於其他意外事故。在他眼中,人不過是自然界的玩物罷了,因此人生在世,應抱持隨時會消逝的態度。卡繆主張生命荒誕的這種說法,印證新冠肺炎的悄無聲息,讓人猝不及防,充滿宿命論色彩。
但如仔細推敲,卡繆仍不乏積極處世心態。他於二戰後出版《瘟疫》一書,主角Rieux醫生一周問診數百位患者,但從不自詡為英雄,只是盡一己之力,強調抵禦瘟疫的唯一方法就是抱持「正直感」。由於想的正確,醫生在絕望中奮力尋覓新生,展現出人性溫暖的光輝。書末提及歡樂總是短暫,因潛藏病毒隨時會再度爆發,準確言中今日的悲慘疫情。儘管如此,我們仍可效仿卡繆態度,每人盡自己本分,以正直對抗疫情,足矣。
第三位是現代科學家的理性之聲。美國太空人Kelly自二○一五年起,四次從事升空任務,並於第四次在國際太空站停留近一年,探索宇宙奧秘。在這段與世隔絕的漫長時光中,他學會靜心自處,如何與自己對話,不會因為孤獨而恐慌焦躁,反而精神飽滿,自得其樂。並且享受太空攝影,出版infinite wonder攝影集,禮讚地球之美。他有機會從太空反思人類與地球,自有其獨特的視角。
目前大家居家隔離,Kelly乃分享經驗與建議。首先是依照行程表,按部就班完成每項工作,在該做事的時刻,好好完成進度;而休息空檔,走出艙門散步放鬆。雖然疫情擴散,如保持安全就近走動,絕對有益身心。嗜好也很重要,他帶了些實體書進入太空船,沉醉紙本中無所干擾,也嘗試樂器或美術。此外他寫日記、透過社交平台和親朋摯友聯繫,終能順利返航。
綜觀歷史軌跡,生命自有定數,疾病災禍亦屬平常。我們直面未知與病毒時,毋須驚慌,保持平穩心境,但求盡力而為。疫情之後,我們會對生與活,有更深徹悟。










感謝召喚麒麟降臨的人們


2020-04-11 01:03 聯合報 / 李淑娟/文字工作者(台北市)
清明連假後首日上班,捷運站務人員舉牌宣導,民眾搭乘捷運務必戴好口罩。 記者余承翰/攝影


「如果不動手做出改變,不管在哪裡,麒麟不會來!」
NHK年度大河劇「麒麟來了」,以初識天下的青年武士的視角,描述戰國時代,庶民只能渴求麒麟降臨,安康太平歲月重現。
看大河劇,伴隨各國封城、搶口罩、每日染疫病例、死亡數字新聞,感觸特別深刻。在台灣,疫情指揮中心宣布社交距離後,台北舊城區便利商店座位區,往昔緊密相連用餐客人,拉開距離默默進食;走過東區連鎖咖啡廳、牛排館窗外,室內人們也不再密集,社區食堂更費心佈置全罩隔離菜餚防疫,用餐區架上隔板,不時提醒點餐、買便當隊伍拉開距離。
「什麼才是理想的國家呢?」「麒麟降臨的國度。」這是劇中少主和智勇雙全青年武士的一段對話。
搭捷運候車時,看見清潔人員以消毒抹布擦拭月台候車座位,邊邊角角都不放過,接到無線傳呼,暫卸手套引導旅客,平凡動人景象,撐起大眾防疫陣線。在台北,感謝所有為新冠病毒攪亂生活苦惱,依然堅守崗位,努力召喚麒麟來臨的人們。











批評譚德塞 若涉歧視如犯天條


2020-04-11 00:28 聯合報 / 林間/大學教授(台北市)
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譚德塞日前宣稱被台灣網友霸凌。 (路透資料照片)


世衛秘書長譚德塞日昨嚴詞批評台灣放任網民,對他進行汙衊攻擊。總統府、外交部與疫情指揮中心似乎都把它看作政治事件,加以回擊,媒體及一般民眾也指他「舔共」自辱,當笑話看待。
但細看譚德塞之所以憤怒發言,乃是指責批評他的用詞,包括種族歧視如黑鬼(Negro)等,涉及侮辱全球非裔社群,他忍無可忍。如這個說法屬實,那就是嚴重的人權侵犯事件,我們必須嚴肅視之。
聯合國早在一九六五年通過「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為「國際人權宣言」精神下的三大重要公約之一(其他即為著名的「兩公約」)。我國自詡為人權國家,對於種族歧視語言的氾濫相當包容,過去用語歧視原住民、東南亞移工與陸配,近年對於同情中國的言論作者,更以民粹為上,完全棄守道德原則,放任歧視性語言的氾濫。PTT八卦版搜尋譚德塞,就不乏「黑人」、「黑鬼」、「黑奴」等詞的暗示或連結,這些言詞絕對必須遏止。
譚德塞出身的衣索匹亞,是一個古老的國家,目前有一億人口,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內陸國家。十九世紀末列強瓜分非洲,衣索比亞成功擊敗歐洲殖民帝國,是唯一維持君主制的非洲國家。一九七○年代他們的政權幾經更替,動盪頻仍,但對於民族尊嚴的維護有其傳統。譚德塞出身英國公衛博士,曾任該國內閣部長十多年,且曾擔任外交部長;世衛組織有一九四個會員國,秘書長經程序產生;他的學術、在世衛組織的地位,與非裔國家群體的政治代表性,絕不能以膚色而輕忽之。
譚德塞在世衛秘書長的角色與作為,當然可以批評,但視以種族歧視用語羞辱他則天地不容,並將使得我國被世衛組織排除的議題模糊。我國國民到世衛網站留言的用語,是否使用不當的歧視語言,應當查證,屬實則當道歉;如果政府放任國內網站的歧視用語,也同屬失職。這是人權議題,不能有模糊空間。









網路發言 更要注意平權


2020-04-11 00:31 聯合報 / 趙哲聖/開南大學資訊傳播系助理教授(桃園市)
小玉網購母乳後製作喝母乳影片,片中不斷作噁,嫌有狗味,寶貝花園母乳推廣協會顧問吳唯菱表示,媽媽們非常傷心,自己辛苦哺乳、擠乳卻被物化「感到被侵犯」。 記者任忠泰/攝影


Youtuber小玉以調侃和戲謔方式拍網購母乳口味相關影片,惹惱媽媽社群;世衛組織秘書長譚德塞點名台灣網友對他涉及種族歧視的人身攻擊。兩事件都涉及網路群聚的暗黑力量。
網紅或想從事Youtuber,已成新世代嚮往的「表演工作」。惟小玉亂象的背後,除模糊母乳在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外,這類想成為網紅的「小玉們」,在拚點擊率賺錢企圖下,影片內容常充滿爭議性,只為製造話題,這類自媒體不惜踩紅線,只為博取高點閱率,不但帶壞青/少年族群價值觀,甚至效尤,彷彿能搭上網路能量,就有紅的一天。
相似的,譚德塞作為一位公眾人物,他自會受到關注、監督,與批判。當在防疫上有爭議時,必會受到非議,如美國川普總統明批他處理不當,但網民則是到世衛官網留言,甚至發起罷免。
然而,也因為網路匿名、冒名與不用負責模式,霸凌現象無所不在。譚德塞點名批評台灣網友的網路留言和批判,有可能是「沒道德水準罵人的網民、兩岸網路大戰的鄉民,或是躲在電腦背後躲避言論免責的寫手」。
網路風氣下,群起自發且失控的暗黑偏差,到處皆是。就像這些以自媒體謀生寫日記的「小玉們」,只有自我、自大、自私,沒有公德,廣大的手機族不能以為只是好笑、看看沒事的怠惰心態。
相同的,當對公眾議題想表達意見時,注意虛擬網路中平權觀念,不要成為網路霸凌幫凶,政府也要堅守言論自由下,不干涉且不導引「1450」原則,否則網路暗黑力量是很危險的啊!









網軍興風作浪 庚子拳亂現代版?


2020-04-11 00:37 聯合報 / 溫俊維/補教業者(竹北市)
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譚德塞。 (歐新社)


世衛秘書長譚德塞八日公開點名台灣,聲稱遭台灣人身攻擊、種族歧視達三個月。蔡總統九日反駁,真正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其實是台灣人民,更直接邀請譚德塞來台訪問。
對於指責不先查明,反袒護螢幕背後加害者,甚至任由網軍火上澆油,思之不寒而慄。不禁讓人聯想起近代的庚子拳亂。
清末社會動盪、貧富差距懸殊,加上列強入侵,民間瀰漫一股「排外」氣氛。此時爆發義和團事變,他們自稱神功護體,打著扶清滅洋口號,燒教堂、殺教民,所經之處寸草不生。然而清廷卻認為民氣可用而向列強宣戰,引發八國聯軍。而後由李鴻章等代表清廷簽辛丑和約,李鴻章還被時人當賣國賊,但挑起戰爭之主事者卻免責。近來「反中」氛圍下,網軍肆意含沙射影、興風作浪;倘釀生事端,誰又能收拾殘局?
值此防疫期間,難道要為了意識形態,以國人健康生命為賭注,置身於被斷絕醫療支援風險中?











譚德塞搗翻了新冠是非


2020-04-11 00:19 聯合報 / 卓亞雄/資深媒體人(台北市)
我國防疫指揮官陳時中反擊世衛組織秘書長譚德塞,「與其罵台灣,不如花點時間向台灣學習。」 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世衛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自稱隱忍三個月台灣對他的攻訐,尤其是種族歧視的不再忍受,掀起一波輿論戰。台灣因政策導向,自然從官僚機構到粉絲群全力反擊,這可以理解,但事實能否完全站得住腳,恐需深入檢視WHO的應對是否合宜。
先撇開譚德塞略帶情緒性發言,矛頭指向台灣的貶損、攻擊,日後再攤開全局逐一檢視。譚德塞怒責台灣,以及台灣從領導人、所轄各級機關的全力反擊,只讓事實混沌;譚德塞做錯什麼,更是無從呈現;至少許多攻擊譚德塞的國家沒講清楚。
這一切的「口角」,必須回到WHO運作依據的二○○五年世衛組織檢討二○○三年應變SARS的缺失,修正了《國際衛生條例(IHR)》說起,檢討SARS的應變疏誤,IHR經過一九六個會員國審慎討論,決定對IHR有關鍵性修正。
先是疫情通報,簽約國必須即時向WHO通報疫情;很遺憾,法規不具強制力,簽約國遵照通報義務的不到四十國,在這個局面下,其實WHO的應變,並不比抓瞎好。
接著是簽約國必須回報WHO疫情發展,以及防疫應對;這真是讓WHO傻眼;一如以往各個有疫情國家都掩蓋疫情,怕影響國家形象,日後的國際干預…,各國不誠心講實話,居中轉圜的WHO成了空角色。
最糟糕的是,區域國家各自捍衛自身利益,讓高角度、高視野的WHO難以立足;WHO全球分割六大區塊,一二二個實驗室第一時間掌握全球疫情變化,至今至少還在追蹤鼠疫、天花等疫情變化;換言之,WHO並不照顧單一區塊的疫情變化。
台灣因WHO收了老共二千萬美金經援而猛批,實在有點過頭。聯合國轄下的WHO,其實拿不到多少聯合國分配款,WHO一年運作經費約六億美元,但聯合國支持僅不過二億美元,不足之數必須募款;前秘書長陳馮富珍說她正職是募款,這是寫照。
再回頭檢視IHR對簽約國的訴求,各國必須第一時間將疫情通知WHO,讓WHO可以轉知各簽約國,以及納入運作的觀察員(包括台灣),但糟糕的是,此次疫情這套機制幾乎完全不發生作用;各國各自為政,因訊息不流通,其實WHO耳不聰、目不明。
譚德塞罵台灣,算是點燃汽油桶;有沒有道理?讀者自有公評,但事實總得說清楚,不全怪譚德塞,但他講的也有道理,疫情看來暫無緩解,應該審慎應對才是。
應該提的是,台灣面對新冠疫情看來,是以SARS經驗為應對根本,有沒有應補強之處?或不足之處的增補?現下是言論管道不通,「時中」端坐神壇,庶民百姓沒有發言餘地,這不對,有問題就該有發抒空間。
譚德塞的不高興,只是幾天熱度,該關切的,是台灣防疫方向對嗎?跟著輿論罵譚德塞,防疫修正了沒?

周行一/我們如何一起抗疫?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周行一/我們如何一起抗疫?
◆  盛治仁/不讓疫情改變善良的心
◆  林中斌/疫災煞全球 人類共戚休
◆  馬凱/對抗新疫應如世界大戰!
◆  陳立恆/求真者生.魔幻者亡
◆  朱宗慶/紓困藝文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

◆  王健壯/這個獨立機關忘了我是誰
◆  范疇/習近平現在需要蔡英文 川普也是
◆  方祖涵/每天都是愚人節
◆  楊志良/吃人一口,至少還人半口
◆  陳亮恭/兩面夾擊的超高齡挑戰







周行一/我們如何一起抗疫?


2020-04-11 00:03 聯合報 /   周行一(政大財管系教授)
清明連假多個景區湧入大量人潮,針對即將到來的五一連假,交通部預計訂定警告點、行動點、管制點,作為民眾出遊依據。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今年二月全世界關注中國大陸新冠病毒疫情當時很少國家預想會跟武漢一樣必須封城,短短的一個三月裡,歐美與新興國家相繼採取各種不同層次的「保持社會距離」(social distancing封城手段,希望能遏止疫情失控,減少人命損失。

電視與網路上瀰漫感染者與死神掙扎的驚心畫面,歐美與中國大陸一樣,把抗疫比喻為戰爭,美國媒體預測全美死亡人數會超過越戰,甚至二次世界大戰,天天報導感染與死亡人數創新高、醫療資源不足,且經濟會因「保持社會距離」受到重創;對比下,台灣的狀況相對好許多,僅有三百多位感染,死亡數在個位數。以台灣與大陸的緊密地緣關係,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大家應當感謝政府與各級醫療人員所做努力,否則我們可能與歐美一樣陷入進退艱難泥沼中,因此更要珍惜並且努力維持這個狀況。

當國際媒體不停稱讚台灣抗疫成就,同時我們感覺周遭沒有嚴重感染情況時,社會的警覺性自然會降低,已經表現在清明連假墾丁幾萬人聚集歡樂,及媒體報導有許多景點訂房爆滿情景,也凸顯抗疫的基本矛盾:一方面必須「保持社會距離」,另一方面卻需要維持經濟活動這個矛盾很難相互妥協,大陸在疫情緩和後急切復工,冒了疫情死灰復燃的風險,川普總統不願意宣布全美進入緊急狀態,可能會讓疫情控制太慢。

我國政府同樣面對這個矛盾,台灣是一個外向型經濟,新冠病毒產生的世界問題必定會成台灣的問題。當國家面對這種危機時不可能只靠政府,必須依靠某種形式的私部門與政府共同努力的夥伴關係公私合夥,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一起度過難關,同時為復原做準備。

私部門包括企業與個人,企業界應迅速反應工作場所的狀況,幫助政府控制疫情;向政府建議紓困政策的方向與重點,並且配合政府,擬定減少衝擊員工的策略與做法;台灣各行業都有公會,同行之間應討論如何一起與政府努力解決問題。

不過我們每一個人才是解決這個矛盾的主體只有老百姓才有能力保持社會距離」,同時幫助維持經濟活動的進行。
「保持社會距離」是避免傳播病毒的有效方法,必須避免非絕對必要活動,勤洗手與配戴口罩,在公共場所時與別人維持有效距離;盡可能維持原來的生活水準,網際網路已方便到可以做各種消費與虛擬集會,我們可以「保持社會距離」,也可以「將就地」愉快生活,但是不要過度囤積食物與用品,恐慌是比新冠病毒更嚴重的傳染病;儘量避免減少每年規畫的慈善捐助,現在有更多人需要幫助

台灣在抗疫方面的績效受世界矚目,經濟上我們是全球資訊與醫療產業的重要供應鏈成員,只要公私部門一起努力,繼續有效防堵疫情,在世界需要台灣時,我們可以提供關鍵助力,同時在經濟上獲益。

作者為政大財管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