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2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台港緊張 大陸不會是贏家(大年十二)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烏克蘭危機中,兩岸各面對三角難題
◆  聯合報黑白集/陳時中的曙光閃爍
◆  經濟日報社論/台港緊張 大陸不會是贏家






經濟日報社論/台港緊張 大陸不會是贏家


2022-02-12 04:21  經濟日報 /   社論
台港關係惡化所導致的經貿阻礙,只會更妨礙中國大陸取得所需的台灣晶片等重要半導體產品,對中國大陸及香港而言,明顯弊大於利。圖為香港街頭。路透


陸委會最新一季向立法院提出的「香港特殊地位檢討報告中指出,中共持續藉由粵港澳大灣區共同市場」的誘因,強化對香港人才的吸納與掌控;民國 109 年(2020年)以來,在香港的外資企業數減少逾3%,其中美、日企業更各減少10%7%,中資企業則大幅成長,年增6%。這顯示了在港版國安法通過之後,香港的政經情勢出現極大結構性變化

事實上,美國傳統基金會去年3月公布最新全球經濟自由度指數》中,曾經連續25年高居首位的香港,繼民國 109 年(2020年)跌落第二名之後,更首次被剔除,未來將納入與中國的經濟自由度評估之中。傳統基金會認為香港經濟政策已明顯受到北京控制失去政治自由和自主,以致與其他中國城市如上海、北京無異。香港被剔除於《全球經濟自由度指數》,反映了國際社會認為一國兩制已經終結;當香港失去獨特性投資環境及對國際人才吸引力都將大不如前,香港扮演地區總部樞紐角色必會受到衝擊。

去年5月,由於台灣政府與社會聲援香港反送中運動,以及在港版國安法實施後支持香港民主派台港關係也陷入緊張,港府關閉駐台灣經濟貿易和文化辦事處去年7月台灣駐香港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人員更因拒簽一中承諾書」,遭港府刁難不續發簽證,所有駐派官員回台。

台港經貿關係而言,香港是台灣與中國大陸間接貿易的重要轉口港,重要性持續提高。以民國 109 年(2020年)為例,依據國貿局資料,香港是台灣第四大貿易夥伴、第三大出口市場及第27大進口來源地;台灣是香港第二大貿易夥伴、香港產品第三大出口市場、第五大轉口市場及第二大的進口來源地。因此,台港緊張局勢加劇,勢將危及兩地規模達新台幣1.8兆元貿易,且因北京收回香港一國兩制的意志堅定,上述衝擊已形成長期性的影響。

台港貿易內容固然多元,但半導體的角色最為重要。半導體產品占台灣對香港出口總額過半,主要是轉口到中國大陸的相關企業。依據港府的數據,香港電子零組件產品六成以上轉口到中國。《彭博》在民國 109 年(2020年)的報導中亦指出,中國大陸的半導體進口中,有38%是透過香港取得。其中,台灣當然是關鍵,而台灣出口半導體產品到香港呈現增加趨勢,又與美中貿易戰有關。在美中貿易戰下,香港已成為中國大陸獲取台灣及其他地區高階、尖端或敏感產品的重要橋梁

目前半導體為台灣主要出口產品,約占台灣最近一年出口金額的三成,其中並有大量的半導體產品出口到香港,在新冠肺炎疫情前大約維持一年出口額逾250億美元,至民國 109 年(2020年)則急升至一年330億美元。民國 110 年(2021年)僅前七個月,出口額合計已達244億美元,幾乎追平民國 106  年(2017年)全年的金額。由於台港貿易趨勢已演變為中國大陸對台灣重要產品更加依賴,因此若台港貿易政治關係受阻,衝擊最大的還是中國大陸相關製造業香港轉口貿易

此外,在美中貿易戰持續下,中國大陸雖有建立半導體王國的雄心,卻能耐不足幾乎完全無法掌握關鍵技術設備與高階零組件,因而對台灣的需求與依賴日益殷切。台港關係惡化所導致的經貿阻礙,只會更妨礙中國大陸取得所需的台灣晶片重要半導體產品,對中國大陸及香港而言,明顯弊大於利。

更值得觀察的是,中共政府一年多來不但連串打壓科技業為首的諸多產業,更犧牲香港經貿金融榮景,種種政治理念掛帥自傷經濟的作為不斷出現,究竟將伊于胡底?未來對中國經濟的預測與判斷恐將更為艱難。













聯合報黑白集/陳時中的曙光閃爍


2022-02-12 05:10  聯合報 /   黑白集
陳時中被點名代表民進黨參選台北市長。記者葉信菉/攝影


南美一隻蝴蝶揮動翅膀,可能引發北美一場龍捲風,這是許多人不太理解的「蝴蝶理論」,用來形容各種事件難以察覺連鎖反應。這個理論,最近在疫情下的台灣也出現了:新北板橋有人染疫,卻造成台北東區地標的南山大樓有七千人必須快篩,正是如此。

板橋染疫的一家四口,有一人在南山大樓會計師事務所工作,造成事務所四百多人遭到匡列,市府並要求同棟大樓的七千名人員均須快篩。市長柯文哲認為,一人確診,整個公司就要停擺關掉,不合比例原則,大呼「這樣玩不下去」。柯P的不滿,主要是針對指揮中心而來;問題是,要求快篩七千人,是其副市長黃珊珊下的命令。

陳時中近日表態有意願參選台北市長,稱會以防疫為重,要「看到隧道曙光」才會離開。當天公布的確診名單,本土只有兩例,霎時間隧道曙光幾乎已觸手可及。事實上,那只是春節期間篩檢量大減的結果,隨後幾天各地確診數即回升到數十例,且有多個傳播鏈來源不明。不難想像,民眾趁春節訪親探友出遊,會把病毒傳得更遠,而足跡卻更難追蹤。

所以根據「蝴蝶理論」,陳時中參選的隧道曙光,目前是忽明忽滅狀態。包括汐止手搖飲店女員工、屏東女醫師家族趴趴走的確診案例,都會牽動疫情發展,也擺盪陳時中的參選時機。













聯合報社論/烏克蘭危機中,兩岸各面對三角難題


2022-02-12 05:12  聯合報 /   社論
近日法國總統馬克宏馬不停蹄,穿梭在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希望能夠調停烏東衝突。美聯社


經法、德等國的居間穿梭,目前烏克蘭東部與俄對峙的情勢並未減緩,但也未惡化。國際政治是當下化解烏東危機的重點,法國總統馬克宏分別與俄、烏總統普亭和澤倫斯基協商,德國總理蕭茲也會見拜登;法德領袖接著再與波蘭總統杜達會晤,爭取「新歐洲」諸國的共識。法、德須先化解俄烏的緊張,再解決北約與俄羅斯之間的歧見。

俄羅斯陳兵十萬在俄烏邊界,並與白俄羅斯進行聯盟決心—民國 111 年(二○二二)」的聯合演習動員三萬部隊目的在進一步施壓,讓西方正視俄國安全要求。在這波外交折衝結束前,戰爭應不會爆發。法、德的調停重點,在強化《明斯克協議》,要求北約暫勿東擴

俄烏漩渦同樣把兩岸捲入,中國大陸雖扮演了若干角色,卻在兩個三角關係中陷於左右為難。第一個三角關係是「中美俄大三角」,北京雖在美俄對峙中維持表面中立,實際上偏向俄方。大陸外長王毅除呼籲各方回到《明斯克協議》,也強調一國安全不能以損害他國安全為代價,俄羅斯的合理安全關切應當得到重視和解決;其發言,明顯在指責北約東擴。

冬奧開幕時,普亭以九小時旋風式訪問北京,給足了習近平面子,兩國各部門和企業共簽署了十九份合作協議。問題是,中俄越親近,美國就越緊張。在中美俄的三角博弈中,美國除了要優先處理烏克蘭衝突,也要防備北京與莫斯科結盟

春節前,美國務卿布林肯中國外長王毅通話,雙方就烏東衝突的後果進行深入討論。布林肯並稱,歐洲的穩定如果受到破壞,勢將影響到中國在全球的利益。美國務院發言人還警告中國企業,勿試圖協助俄國逃避美國對該國的出口制裁。中美間的問題已經夠多,烏克蘭危機無關中國的安全利益,北京是否要插手其間,值得審慎考慮。但俄羅斯有求於中國的契機轉瞬即過,要如何把握,也是北京的難題。

第二個三角關係,則是「中俄烏的小三角」。中俄越親近,中烏關係就會受壓縮。事實上,烏克蘭最大的貿易夥伴不是俄羅斯,也不是歐洲,而是中國。大陸進口玉米有八成來自烏克蘭,更重要的是軍工產品解放軍最新型的 J-11 戰鬥機上裝的是烏克蘭生產渦輪噴射引擎海軍驅逐艦與坦克上很多是烏克蘭製柴油發動機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號就是烏克蘭轉賣庫茲涅佐夫型航母。然而,最近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提案討論烏東危機,中國卻跟進俄國投下反對票,讓烏克蘭大失所望。

北京向來堅決支持烏克蘭主權及領土完整迄今仍未承認克里米亞公投併入俄羅斯。這次習普的聯合聲明中刻意未提烏克蘭,顯示北京不願為俄國入侵烏克蘭開出空頭支票,也為中烏關係保留餘地

對我國而言,烏克蘭局勢也牽動台灣的國際三角關係。台灣與烏克蘭的處境其實有相當程度的近似:兩國都面臨強敵威脅,而美國對雙邊的模糊承諾,都有觸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危險。美國若同時須對中俄開戰,不啻是一場噩夢,原因是美國軍力沒有這個備戰能力黑海情勢日益緊張,美國還來不及調兵遣將,美日卻在菲律賓海進行聯合演習目的就在嚇阻北京勿趁機在台海蠢動

這次烏克蘭危機,若是在北京挺俄美國退讓的情況下收場,美國勢必會戰略收縮,與俄羅斯修好,並把中國設定為美國安全戰略頭號對象。屆時,美中台關係恐怕將加速朝北京不願見到的方向演進;北京必須謹慎應對。


【專家之眼】毛澤東中間地帶論世界格局再現

◆  【專家之眼】毛澤東中間地帶論世界格局再現
◆  【專家之眼】劍指中國!美最新版印太戰略有何新意?

◆  【專家之眼】學童吃的是3章1Q還是比萊豬更毒的核食?
◆  【專家之眼】鏡電視過關 NCC自己過關了嗎?
◆  【專家之眼】蛋蛋危機是如何爆發的?農委會犯的7個錯
◆  【專家之眼】洪秀柱冬奧行傳達出的中共矛盾敘事
◆  【專家之眼】駐美代表處更名將引發滔天巨浪?
◆  【專家之眼】冬奧習普會 烏台共伴效應浮現
◆  【專家之眼】被法條堵在門外的財神──不能兌獎的發票







【專家之眼】毛澤東中間地帶論世界格局再現


2022-02-13 10:26  聯合報/ 湯紹成/政治大學兼任教授
毛澤東在1946年提出中間地帶論,認為若美國要進攻蘇聯,必須要將歐亞非廣泛中間地帶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圖為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左)1972月訪問北京,與毛澤東(右)握手。美聯社



中間地帶論是毛澤東在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首次提出,認為美蘇之間隔着歐、亞、非等國家構成的廣泛中間地帶,若美國要進攻蘇聯,必須要將這些中間地帶國家納入自己勢力範圍難度甚高,當時毛澤東是為了要與蘇聯交好。

民國五十三年(1964年),由於中蘇關係惡化,毛澤東又將中間地帶分為亞、非、拉等落後國家,與歐洲、日本等先進國家兩部分。當時中國既反美又反蘇因而主張必須加強同落後國家合作並積拉攏先進國家來營造社會主義建設良好國際環境。其實,在冷戰期間中共對外政策主要是以中蘇關係的發展為依歸,但當前的角色與對象有些異動。

在此次北京冬奧開幕前一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專程訪問中國參加開幕式,並與習近平主席簽署一份五千餘字聯合聲明雙方還宣布全球新秩序來臨直接挑戰西方國家國際安全與民主典範國際秩序

回顧民國九十年(2001年)中俄之間的《友好條約》,其特色就是結伴不結盟並充滿了崇高的理想與模糊的言辭。但如今這份新協議卻充分涵蓋了兩國的核心利益,雙方表示支持各自在台灣和烏克蘭的立場。雖然這不像北約的正式聯盟,但強調合作無禁區,反映了比以往更加細緻的團結,意味著在意識形態和軍事上並肩對抗西方,好似重回冷戰時期的對峙情勢,令西方國家甚為震驚。

除了安全之外,該宣言還承諾在太空、氣候變化、網路和人工智能等方面合作。在政治上,該文件聲稱世界上並非只有一種民主類型,中俄兩種威權統治形式都是成功的民主國家,表明雙方在21世紀世界秩序的願景一致。

與以往不同的是,中國不支持俄羅斯民國九十七年(2008年)與喬治亞開戰,也不承認俄羅斯一O三年(2014年)入侵烏克蘭與吞併克里米亞,但如今在烏克蘭問題上,普京第一次贏得了中國領導人的公開支持,雖然在聲明中未指明烏克蘭,主因中烏之間的經貿與軍購關係緊密所致。隨著中俄兩國與西方的關係惡化,該聲明使華盛頓及其盟友陷入困境,意即無論西方如何反擊俄羅斯,只會加強其與中國的合作。

由於中俄兩國都擁有否決聯合國任何決議的能力,並宣布反對北約進一步東擴,以及其他地區安全聯盟的形成,確實也形成對於西方國家的壓力。近年俄羅斯和中國已經進行了數十次聯合演習和軍事演習,涉及多達一萬多人的部隊,以磨練戰術和作戰能力,海軍行動還包括模擬奪島,遠程轟炸機在日本海和東海巡弋等。俄中兩個核武大國更加緊密的合作,可能會在軍事和外交上改變一些遊戲規則。雖然華盛頓一直在向北京施壓,比如在上個月布林肯和王毅的通話中,試圖讓中國在烏克蘭危機中保持中立,但現在好似適得其反。

由此可見,在此次中俄聯合聲明發布之後,當前中俄兩國與西方國家已形成上述中間地帶兩極,而所有其他國家都位於其中。雖然歐洲國家多與美國結盟,但是中國巨大的市場吸引力,確實也難以消除雙方的合作空間,這也與上述中間地帶的二分相似,因而中間地帶世界新格局2.0版儼然成形。故所有處於中間地帶的國家是逢源還是碰壁,端視外來的壓力與各自的選擇。











【專家之眼】劍指中國!美最新版印太戰略有何新意?


2022-02-12 11:31  聯合報/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從川普政府《美國亞太戰略框架》到拜登政府《美國亞太戰略》,兩份政策文件明白地顯現出中國大陸確實是美國亞太戰略最關切之核心要點。美聯社



美國白宮公布最新版《美國印太戰略》,此為拜登政府首份對外公布區域戰略政策文件,當此種美國政府政策文件公布後,不僅美國本身以及國際社會政治評論者與戰略觀察家都將會深入解讀,對於所涵蓋區域內各國國家安全體系內之外交與國防官僚,更是必須進行說文解字詳細研判之重要資訊。

但在解讀此項文件時,吾人應如何切入,其實有下列數點值得參考,在此分享讀者,祈請指教:

首先必須注意到美國政府政策有其連續性,在川普政府離任前,當時國家安全顧問歐布萊恩在民國一一O年(2021年)1月5日將《美國印太戰略框架》(United States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the Indo-Pacific提前解密,並隨於1月12日對外公布其中內容。

該項文件係由川普總統於民國一O七年(2018年)1月核定,當時解密係比原先預定期程提前28年,儘管實際解密內容中仍有多處塗黑加以掩蓋,並未亮出全部底牌,但是共和黨政府存心要在印太戰略面向上建關設卡,以便約制拜登政府推翻川普政府國安團隊既定遠程戰略規畫藍圖,意圖其實相當明顯。

因此將拜登政府所公布最新版印太戰略論述文字,對比前述《美國印太戰略框架》確有必要。特別是對於兩份文件內容要項是否具備承接關係,或是觀點與政策上存在差異,更是理解與掌握美國印太戰略哪些面向將會經常保持穩定,而又有哪些思考卻是無以為繼,此為審讀比較兩份文件時,必須優先處理之重點。

其次就要指出,世界局勢不斷動態發展前進,從民國一O七年(2018年)1月川普核定《美國印太戰略框架》,當時所打如意算盤至今,全球情勢發生重大變化,其中香港社會動亂衝突、新冠疫情、哈薩克政治動盪以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順利上路,全球與整個亞太經濟政治架構都產生結構性調整

假若拜登政府未能依據客觀戰略環境,重新再作評估,而僅是承接川普政府所遺留架構,抱殘守缺繼續一廂情願去主觀論述本身戰略願景,這就會相當不妙,畢竟論述戰略構想政策文件,絕對不能是盲人瞎馬硬幹到底,因時因地適應客觀戰略環境方能制宜。

再者就要不客氣指出,從川普政府《美國亞太戰略框架》到拜登政府《美國亞太戰略》,兩份政策文件非常露骨地指向中國大陸明白地顯現出中國大陸確實是美國亞太戰略最關切之核心要點

儘管中國大陸整體國力崛起勢頭並未改變,但世界還未到達環繞北京打轉地步,假若美國亞太戰略真是要劍指北京,但整篇文件卻完全未提到俄羅斯,如此忽視莫斯科亦有在印太地區產生戰略推移效應實力,就算其不能呼風喚雨,但在最近中國大陸與俄羅斯發表元首共同聲明後,還依然對俄羅斯如此視而不見,確實要讓人對美國世界觀有所質疑。

此外在拜登政府最新版《美國印太戰略》論述中,雖然提出將在未來一到兩年內所預推動十項核心項目,其中包括在印太地區投注新資源、推動印太經濟架構、增強嚇阻、強化東協賦予實權與統一、支持印度持續崛起與區域領導力、提升四方安全對話、擴大美日韓合作、協助太平洋島國建立政治穩定性、支持良好政府治理與責任政治體制,以及支持開放、長遠、安全和可信賴科技發展項目。許多都是老生常談雖然展現雄心但卻很可能眼高手低無能為力實在難以樂觀看待

最後還是要提醒,對於台灣來說,全篇論述共有四處八度提到台灣,國內藍綠學者必然會各自解讀引發論戰,但筆者認為還是「戰略模糊立場重申」。千萬不要活在華盛頓政治論述片語隻字之間隨著這些文字表述或悲或喜情緒起伏

吾人必須牢記,跟著別人走俯首當小弟,只知扈從沒有主動,到最後必然還是會被出賣。要能成為足以撥動千斤的四兩,靠得是自立自強,積極主動面對挑戰靠自己將問題根源搞定,躲到強權背後,絕對是看不到足以讓人尊敬身影!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春天與永續的想像(大年十二)

◆  福食標產地 政府別迴避
◆  日本人都怕吃 卻要台灣吞
◆  為入國際組織 豈能賭上國民健康
◆  歐美晶片自主 台灣被棄
◆  有機農田固碳 對抗氣候變遷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春天與永續的想像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春天與永續的想像


2022-02-12 05:24  聯合報 /   潘襎(作者為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
春天繁花盛開。示意圖/ingimage


春天是人類文明裡最受歡迎的季節,洋溢著生命的喜悅。古老農業文明將我們與大自然節氣變化緊密結合在一起,一年分為廿四個節氣,春耕、秋收與冬藏。現今,我們已然習慣於太陽曆,對農民曆那種大地氣候變動異常薄弱。今年二月四日立春,二月十九日雨水,意味著降雨機率大增,適宜春耕。農業看天吃飯,人與大自然關係密切。

歐洲中世紀採用「三圃制」,地分三塊,一塊地秋播小麥,一塊則春播大麥,另一塊地則休耕,逐年更替,土地獲得永續利用。大航海時代以後,機械化大量生產時代到來,十八世紀後半人類文明開始第一次工業革命,十九世紀下半開啟二次工業革命,之後又第三次工業革命,數年前德國提出工業4.0。

一、二十年來聯合國透過共同目標的努力,達成文明永續發展的目的。千禧年提出永續發展八項目標,民國 105 年(二○一六年)起實施十七項(SDGs)核心價值目標,一六九條細項。SDGs 成為文明發展的指標課題。

法國學者塞爾日・莫斯柯維奇社會心理學開創者,其大作《自然的人類史省思》探討何以人類發現大自然的同時卻也不斷地擾動大自然。人類發明的目的試圖使族群更容易生存,包括文化、社會、政治以及技術操作,然而這些發明與進步主義卻也不斷打亂大自然運作規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受到嚴肅挑戰

資源枯竭技術落後都使城市發展受到嚴峻挑戰,譬如,九份在清領台灣晚期發現金礦,日本大量挖掘,民國 59 年(一九七○年)代晚期枯竭,變成一座資源枯竭城鎮侯孝賢悲情城市》表現時代低氣壓的無奈之外,也呈現一座城市的衰老容顏,微妙地反射出這座山城的昔日榮光。西班牙畢爾包民國 79 年(一九九○年)進行去工業化政策,古根漢美術館於民國 86 年(一九九七年)成立,民國 103 年(二○一四年)當年有一百萬參觀人次;畢爾包因古根漢美術館的建立一舉成名。底特律昔日為美國工業城,人口一度達一百八十萬人,次於紐約、芝加哥、費城,為全美第四大城;民國 99 年(二○一○年)人口滑落到七十一萬餘人,排名降為十八,房價暴落。日本新潟縣佐渡島出產黃金,由江戶幕府直領,四百年間採得七十八公噸黃金,白銀兩千餘公噸,民國 78 年(一九八九年)礦產枯竭全球不少城市因資源枯竭奄奄一息

文藝復興初期的一四八○年代波提且利創作〈〉,作為美迪奇家族結婚的賀禮。西風之神塞佛瑞斯吹拂著大地仙女克洛瑞斯,女神口生花朵,變身為花神芙蘿拉,大地春回,花木華滋;中央為美神維納斯,一旁三女神,上方是邱比特與一旁擾動雲彩的墨邱特。作品隱喻著天地相通,因愛而大自然和諧。

易經繫辭》提到「天地氤氳,萬物化醇。」天地晝夜四時,乾濕溫熱涼寒氣息相互激盪,萬物因為純正和諧的氣息才得以滋長繁茂。人類文明賡續與否,當有如同農人春耕念想,追求四時和諧,人與大自然和平相處,地球才有永續發展的可能性。
















有機農田固碳 對抗氣候變遷


2022-02-12 05:25  聯合報 / 
吳文希/台大名譽暨兼任教授、中華氣候變遷暨農業發展學會顧問,
陳尊賢/台大名譽教授、中華氣候變遷暨農業發展學會理事長,
黃大洲/台北市前市長、 中華氣候變遷暨農業發展學會名譽理事長



氣候異常變遷,起因於溫室氣體逐年增加;農業於民國 109 年(二○二○年)已排放逾一四九億餘公噸二氧化碳當量,農業生產排放之溫室氣體,已遠超全球排放總量之廿五%

農產品產量會因氣溫上升而減產,如氣溫比工業革命時上升攝氏一度就會導致全球小麥減產四千二百萬公噸,其後果已令全球小麥、水稻、玉米及大豆的產量,分別減少六%三點二%七點四%三點一%

為顧及糧食安全,便加速翻犁土壤、加倍使用化學肥料及農藥,如此反而增加二氧化碳排放。此乃因為化學肥料會刺激土壤微生物的快速生長及繁殖,微生物生長依賴的主要還是存在於土壤中的有機質,於是有機質中的碳就被分解成二氧化碳,而釋放於大氣中。存在於土壤中的碳,實則為陸上植物所儲存碳含量的兩倍以上,吾輩除須重視植樹造林更應重視儲存土壤中之有機碳匯量

聯合國糧農組織氣候變遷有關國際組織均呼籲應重視有機農業與增加全球土壤碳匯管理行動手冊。唯有機農業相關措施,特別重視土壤有機質含量,是改善土壤物理、化學及生物特性的生產模式;土壤中固住一磅碳,等於從空中吸取三點五磅二氧化碳,而每一畝有機農田每年可固住二千磅碳。但每一畝慣行農業農田每年則損失三百磅碳,所以慣性農業已致全球土壤淪喪一,三三○億公噸碳。近年全球表土破壞及流失現象,如美國中西部農田已損失三千萬畝表土,致當地農民每年損失卅億美元收益

再者,氣候變遷也已直接破壞了各種生物之棲息環境食物鏈,以致生物多樣性種類及數量均大量減少,如根據英國皇家植物園結合四十二國九十七所研究機構,共同研究發現,全球已有五分之二植物呈瀕臨絕種;全球的維管束植物面臨滅絕種類已多達卅九點四%,而民國 105 年(二○一六年)時則係廿一%;脊椎動物的族群平均已銳減六十%;二十世紀時已有五四三種脊椎動物滅絕,其速率比自然發生率快一百倍;已有五一五種不同的脊椎動物,其每種之數量已少於一千隻。

其他生物如昆蟲及其他種類之無脊椎生物的存續狀態均類似,尤其是對作物生長有益菌根菌及蚯蚓等,對化學肥料及農藥特別敏感,所以在慣行農田中的數量必定銳減。

慣行農業因大面積種植或繁殖單一物種、採用機械化種植方式、依賴外來之人工化學物質、接受人工轉殖基因產生的物種、國際企業化經營管理,所以衍生土壤流失土壤有機質銳減土壤性狀劣變病蟲害的為害劇變地下水汙染食品安全性遭受嚴重威脅食品品質及營養成分降低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生物物種及數量均減少農民仍屬被剝削階層、以及農村經濟及社會發展緩慢負面現象,尤其是促進溫室氣體排放以上所列缺失皆屬聯合國於民國 104 年(二○一五年)推出之永續發展目標有待改善標的













歐美晶片自主 台灣被棄


2022-02-12 05:25  聯合報 /   張孟仁/輔仁大學義大利語系主任、外交暨國際事務學程召集人(新北市)


眼下中俄聯合聲明及中國大陸似不遂行美中採購協議,幾可篤定北京無意再讓美國予取予求占便宜。反觀美國在經貿、科技和軍事上對中國仍極盡情事糾眾圍堵打壓,並推台灣為前導軍加以刺激大陸,近有美國競爭法與拜登政府二次對台軍售可為明證,大國針鋒相對恐傷及我方。然而進一步所引發的台海動盪,卻成為美國、歐盟行晶片自主的藉口。即便美歐口口聲聲強調台灣半導體的重要性,欲拉攏台灣成其安全供應鏈,但長遠來看,等到他們兵強馬壯實則嘉惠西方分散依賴亞洲晶圓。換句話說,一旦歐美晶片自主水到渠成,台海安全於他們何干?

歐盟看出先進晶片自給自足必要性已經是地緣政治的問題,推出「歐洲晶片法案」,盤算打造自主半導體產業鏈。歐盟還主張仿效美國「國防生產法」,管控供應鏈,在緊急情況限制出口。不論是歐盟的對策還是美國的五二○億補助晶片發展,短期來看哄抬了台灣半導體,因為歐美預見半導體供應短缺現象可能在多年內無法緩解。不過,我們更需著眼於歐美的「晶片國族主義」,例如環球晶公司收購德國世創公司一案破局,與美中歐全力補貼晶片產業,待未來歐美晶片供給站穩腳跟之後的局面。

乍看「歐洲晶片法案」與美國即將公布的「印太經濟架構」似乎讓台灣有利可趁,然而未必是台灣之福:「印太經濟架構」實則鞏固了美國供應鏈的「去中化」和穩定化;歐盟的「歐洲晶片法案」則是一來要提高己身的晶片市占率,躋身晶片強權,再者要遠避美中爭霸下的台海危機分散安全供應鏈

說穿了,大國只會考慮利益,台灣切勿短視近利隨傳隨到或僅押寶任一方。不想成為棄子,除了不斷科技創新外,要設法審時度勢左右逢源,像台積電拿下中興訂單則為一例。此外,確保台海安全方為要務。正因紛爭難以弭平,更加深歐美產業自主念頭,而始作俑者卻又是美中相爭。既然大國爭霸是未來的主旋律,台灣可先顧好自身利益,兢兢業業確保自己能為強權們所用,但不能盲從。














為入國際組織 豈能賭上國民健康


2022-02-12 05:20  聯合報 /   關姍/教(新北市)
行政院8日宣布解禁日本福島食品。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剛過完農曆春節,日本福島食品進口解禁再度引起各界關注,一點也不令人意外。

民國 100 年(二○一一年),日本三一一震災,衛福部隨即禁止福島與周遭四縣市食品進口台灣。民國 105 年(二○一六年)蔡政府上任後,規畫開放核災地區食品進口,雖然被迫辦公聽會,但三天內連辦十場,被外界批評過於倉促,徒具形式不具溝通對話意義

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反核食公投」案以七七九萬同意票過關,轉眼三年過去,如今逢台灣爭取加入 CPTPP,是否開放福食進口,再度引起討論。

CCPTPP 前身是 TPP,從馬政府時期就開始喊著要加入,但台灣一再錯失加入時間點,縱然在日本擔任輪值主席國時,都未必樂觀,何況今年輪值主席國新加坡已表達我入會有其「政治複雜性」,入會恐怕更為艱難。

加入國際組織,為台灣創建更好的經貿環境,是國人共同期盼。然而,觀察官員爭取加入國際組織時面對國人的態度,不免覺得顧此失彼。首先經濟部長王美花去年底於立院表示,日方長期關心福島五縣食品輸出議題,且日本為 CPTPP 主導會員,是我國須爭取支持重點國家,核食議題未來勢必會在 CPTPP 入會談判中有所討論。

同一天,駐日代表謝長廷缺席立法院委員會報告「我國對日關係與福島五縣市食品進口爭議」。農曆新年前,綠委郭國文逕自發布新聞稿,呼籲行政單位應宣布解禁福島等五縣市食品,還說這可以「作為全國人民的新年禮物。」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不遑多讓,在立院報告表示:全世界只剩台灣、中國還沒調整日本食品輸入相關政策。他還說,台灣所有邊境檢測,標準比國際標準還嚴格,所有進來食品都是百分之百安全。觀察陳主委發言,再三為日本食品說項,真讓國人不解,他究是台灣的農委會主委?還是日本農林水產大臣?

更可笑的是,外交部長吳釗燮在立院報告指出「政府近年來嚴格抽查從日本進口的食品,沒有一件超標」;衛福部政次薛瑞元也表示,「十年來邊境抽樣檢驗十八萬件日本食品輻射含量,都沒有不合格案例」。

殊不知,事實是有二三二件檢出輻射物質,只是未超出台灣訂的輻射量標準;再進一步細究,所謂二三二件檢出輻射的日食,並非來自福島五縣市。換句話說,行政院拿其他低風險地區食品為福島五縣市掛保證,企圖混淆視聽作法,簡直就是日本政府傳聲筒,徹底失信於民。

福島核災十年了,環境條件確有不同,核食進口與否不是不能談,但用「國民長期健康當賭注」換取加入 CPTPP,犧牲太大,何況加入 CPTPP 還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就如同開放萊豬進口,也不保證換到美國的任何承諾,一步步退讓犧牲國民健康,到時候如果賠了夫人又折兵,誰該負責?誰又能負責?

呼籲蔡政府堅定維護國人健康,畢竟國民健康不容妥協,更不該以犧牲民眾健康換取尚未可知的外交空間。














日本人都怕吃 卻要台灣吞


2022-02-12 05:17  聯合報 /   黃瑞明/靜宜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台中市)
總統府證實蔡總統於1月底有與日本前首相安倍通電話,雙方有談我加入CPTPP和日本核食問題。圖/總統府提供



蔡政府把新春第一炮,獻給核食開放進口,不出所料。然而,儘管行政院信誓旦旦會嚴格把關,國民健康卻可能從此難擺脫罩頂烏雲。

食物的輻射量到底多少才會危害健康,科學界不可能提出絕對的安全標準,因為人人體質不同,會致癌機率相異。更重要的是,大家的攝取量千差萬別:有人一年吃一顆福島桃子,有人每月吃十來顆;單顆檢驗都不超過安全值,後面這位的攝取量卻可能讓他遺憾終生。這是小學乘法。吃藥的人知道每天只能三餐飯後吃一顆,卻不會在吃桃子前計算一年內已吃了幾顆!

正因如此,很多日本人也不相信他們官方的科學數據。日文中有個詞叫「風評被害」,指某樣東西品質未必不好,卻因為形象不佳讓人覺得是劣質品。東北大震災後,這一詞與「福島縣產」開始同框合體,網路上可找到無數則搜尋見證。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的台灣九合一選舉綁公投,當多數台灣人贊成禁止進口的結果出爐時,共同社的報導也傳到日本雅虎。此一轉載立即引來數千則貼文,少數譴責台灣人不夠意思,多數卻表達同理心:我們日本人也因為風評被害而不敢碰災區農產品,怎能強迫台灣人購買呢?

依照農林水產省的統計,不管是產量還是價格,福島縣的六大主要農產品(米、牛肉、桃、柿等)仍然達不到震災前水平。原因顯然出在需求面。原子力委員會的民國 109 年(二○二○年)度「原子力白書」引用一份調查報告,稱東京都民有四分之一會勸告親朋好友小心福島食品或去當地旅行(朝日新聞)。消費者廳針對首都圈所作的風評被害調查,受訪者中仍然有八點一%坦承對福島食品會「躇躊猶豫」(時事通信社)。

不容否認,風評被害情形在國外出現緩和跡象,歐盟與美國在去年接連放寬福島農產品進口。按理說來,這兩大市場人口總數近八億,要消化福島等五縣農產品還不容易,日本政府何苦執意強迫台灣進口?道理很簡單:歐美人不吃,所以不進口;因為不進口,所以樂得給日本賣人情。據聯邦消保部數據,德國在福島核災前一年進口農產食品中,來自日本僅占○.一%,主要是醬、酒與茶,魚肉才六十公噸(明鏡週刊)。要知道:日耳曼人對核汙染可是極端敏感!筆者在德國留學多年,學成後每年都去柏林待上一兩個月,卻不曾看過超市賣場販賣日本食品。

對日本政府來說,歐美鬆綁管制的唯一意義,就是讓那個真正市場跟著「芝麻開門」!台灣因為飲食文化與媚日情結,日產食品到處可見。很多人「照三頓喫」這些水果、山藥、乳製品,這就難怪蔡政府宣布一出,福島、茨城等縣響起一片歡呼聲。

災區農產品在日本國內會標示產地,然而鑑於處理萊豬前科,民進黨政府不會這麼要求進口商,面對一個把討好外國看得比照顧國民還重要的政府,台灣人能做的就是儘量少吃。至於國民黨,堅持禁止開放固然正確,論述能力卻不及格,甚至還在年初稱「日本能保證食安就不反對」!政客來來去去,保證何難之有?

核食進口不只攸關國民健康,也暴露出台灣民主徒有虛表的憲政危機。任何關心自身健康與台灣民主前途的人都應思考,發起與參與下一次九合一選舉綁公投反開放進口行動。不錯,結果可能再度被踐踏在地,但至少能激出反獨裁的活力。
















福食標產地 政府別迴避


2022-02-12 05:13  聯合報 /   蔡春鴻/清華大學榮譽特聘教授、原能會前主委(新竹市)
季青漫畫



行政院宣布解禁日本福島等五縣食品進口,行政院記者會上,一字排開衛福、外交、經濟、農委會四位首長行政院發言人政務委員六位,但未見與食品輻射標準與檢驗有密切關係的原能會主委參與,筆者願從輻射專業角度提供個人觀察,算是彌補這個缺憾吧。

首先談「禁止特定地區進口」改為「禁止特定產品進口」的配套。核災發生初期幾乎所有國家均採用「禁止特定地區進口」,惟區域範圍稍有不同,乃因輻射汙染與健康效應影響程度尚缺乏科學證據;且雖然當時已有車諾比核災後輻射標準,但是否適用福島核災尚不清楚。然隨著對事故資訊的了解與檢測數據的分析,及世衛組織先後完成兩份事故後劑量分析與健康風險評估報告後,多數國家陸續改採「特定產品」(如牛奶、水產品、蘑菇等)管制,只有我國和中國大陸仍維持「特定區域」管制。因此,筆者亦曾代表原能會向當時的馬政府建議改為「特定產品」進口管制。

再看馬政府當時各國進口日食輻射管制標準有很大差異。以放射性銫為例,我國是一般食品每公斤一百貝克、乳製品與嬰兒食品五十貝克、飲用水十貝克;日、韓也採用這個標準。歐盟則是一般食品六百貝克、乳製品與嬰兒食品五十貝克;美國不分食品一律一千二百貝克。CODEX 建議,則是一律一千貝克。

然從輻射健康效應角度,影響食品安全的不是食品每公斤的輻射劑量,而是人體在特定時間內(譬如每年)吸收累積輻射劑量,因此管制輻射標準理應隨各國或地區人民的飲食習慣來調整,要考慮民眾可能食用到日食量而異,其中各國每人輻射年劑量限值,都是根據國際原子能總署訂定每年一毫西弗,再考慮民眾每年的特定食品攝取量,及各國從日本進口特定食品的量計算。

我國民眾食用日本進口食品機率,本就高於絕大多數國家,因此訂定比其他國家嚴格的檢測標準,本就是合乎科學結果。行政院宣布「比國際標準更嚴格」以示政府重視民眾健康的說法,只不過是在糊弄民眾而已。

再談輻射檢驗量能是否足夠支持政府落實嚴格管制民間監督需求問題,行政院表示已串聯全國七家 TAF 認證實驗室,可提供每年最多七萬件檢測量能,實務上目前每年檢測一萬五千件日本進口食品,未來開放後估計每年增加從福島五縣市進口八千至一萬件食品,意指檢測量能充足。但上述僅包含政府邊境管制採樣量,假設地方政府和民間團體所採樣品,也送到這七家實驗室檢測,每年七萬件量能是否足夠呢?

筆者先做個粗略預估,假設六都每市每年取樣二千件(以報載台中市政府的預估量為平均值),其他縣市每年平均取樣各一千件,合計約三萬件,民間團體取樣量則較難估計,不過粗估結果似乎每年七萬件量能還算足夠。不過,中央政府應該主動和地方政府進一步溝通,有責任對此問題建立一個更積極的評估和追蹤機制。

民眾關心產地標示問題和食品配料明細標示問題,並未包含於政府宣布的三配套措施中,此問題在萊豬進口議題時未為政府採用,但據說日本已實施,政府應無從迴避,才能顯示政府真正重視民眾的選擇權和健康。


沈呂巡/試列我外交上可盼爭取的事項(大年十二)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沈呂巡/試列我外交上可盼爭取的事項
◆  嚴震生/拜登任命非裔女性大法官
◆  盛治仁/寫一封信給二十年前的自己
◆  劉維公/元宇宙生活風格是門好生意
◆  施振榮/王道與新移民政策
◆  方祖涵/感染也要正常的新世界






沈呂巡/試列我外交上可盼爭取的事項


2022-02-12 05:30  聯合報 /   沈呂巡(作者曾任駐美代表)
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去年11月18日掛牌成立。(法新社)


這幾年來外交成敗事項均有,茲臚列目前所可能且盼爭取的事項如下:
一、以立陶宛案推動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的關係。我國在拉脫維亞設處早於立陶宛,名稱以「Taipei Mission」且關係亦佳,兩處皆可再推動與愛沙尼亞關係;波海三國本為一整體爭取效果應較佳,如再獲得美國及歐盟支持,聲勢必更盛。

二、駐美代表處名稱改善台灣關係法規定美國應與台灣人民發展「商業、文化及其他關係」,故現在駐美代表處名「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似僅限經濟文化方面實無道理,至少可改為「台北代表處」。現在駐英、法、德、丹麥、匈牙利、義大利等許多國的我代表處就用同樣名稱,應再動員美國國會力量,看美行政部門是否會做出改善。

三、斷交因應改善。斷交時至少要尊嚴降下使館國旗,小心轉移資產或銷毀重要文件史料等,並使國內瞭解重要資料的去留。外交當局所須讓國內瞭解的,非僅斷交使節的個人去路;當初與巴拿馬斷交時的曹大使表現即是難得,先在使館有隆重降旗禮,接著攜國旗回國外交部長還親往接機。

四、雙橡園升旗案。雙橡園是我政府的資產,在自己土地升起自己的國旗本是當然,台北 ATT 也已在辦公大廈外升起美國國旗及使用大型國徽。當年在我任內於民國 104 年(二○一五年)元旦的園中升旗,固引起一時不快,後也化解。至少雙橡園要能於元旦和國慶舉行升國旗典禮

五、對釣魚台太平島主權聲明。近來美日美日安保條約適用於釣魚台頗有聲明,未聞我外交方面重申我對釣魚台的主權。美日澳印各國對南海問題也有類似聲明,也似未聞我對太平島聲明

六、加強運用美國「台灣旅行法」。該法推動後,曾讓蔡總統過境美國,但似僅到西岸及丹佛、紐約地區,現在賴副總統更僅到美西二埠,尚未有成功過境或訪問華盛頓,我外交、國防兩長也未聞訪問過華府,似皆有努力空間。

七、加強宣傳我對聯合國專門組織實質參與。台灣需要參加聯合國,聯合國也需要台灣,如我在日內瓦任內,就在美國等友邦協助下,使世衛組織派員來台處理 SARS 疫情,也邀請我們參加在馬來西亞舉行國際會議。我們當初還跟聯合國旗下的勞工、氣象、海事、航空、反地雷、智慧財產權等組織也都有實質來往國際民航規則有更動,至少為了飛航安全,也必須讓我得知且遵守,我們當年也以貴賓身分參加國際民航組織年會。又如國際原子能總署過去都曾派員訪視我們的各核電廠,此部分對今日辯論核四問題,恐也可有幫助。

八、務實加強宣揚兩岸互不隸屬,二政府各簽國際條約協定,互難為影響。我曾問過多國資深外交官,你們跟大陸簽的條約或協定可能適用於台灣嗎?答案是不可能,因為大陸依據該等條約或協定產生的權利義務均無法在台灣執行。我們跟美國斷交後雙方簽署的協定已達百項,與全球他國加起來應不只千項,列出相關資訊,對發揮我務實外交成果,必有助益。

九、加強我與美國退伍軍人聯繫。美國每年五月底的國殤節,各國派遣參加的武官都著軍服。在我任內九三軍人節時,請我軍方派駐同仁著軍服,來雙橡園進行活動,美方事後知道亦默許。盼在無及於軍事安全情況下,台美軍方人員均能著軍服參加必要活動。

上述僅試列相關事項,外交單位或許多在進行爭取之中,謹祝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