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3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第二期前瞻計畫 錢該花刀口上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台鐵禁移工,不如用大禹治水法思考
◆  聯合報黑白集╱陳時中開始歹戲拖棚
◆  經濟日報社論/第二期前瞻計畫 錢該花刀口上







經濟日報社論/第二期前瞻計畫 錢該花刀口上


2020-05-23 02:04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上周立法院經濟、交通等六委員會聯席審查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後四年約 4,200 億元預算,由於第一期預算的執行率不到三成,且再編列第二期的前瞻經費後,政府的債務可能爆增到破表,引發許多爭議。更者,推出第一期前瞻計畫時的部分地方政府首長,如今已經更換,甚至是換黨上台,是否會照單全收第二期前瞻計畫內容也是問題,尤其不少計畫需要地方政府的配合款支出,若地方負擔不起這些債務,屆時可能又會引發其他問題。

政府為了因應人民生活的需要與便利,規劃許多基礎建設,本是天經地義,且現今遇到疫情,經濟不振,政府擴大基礎建設支出,國人應該樂觀其成。問題是四年前行政院倉促推出總規模高達 8,400 億元的前瞻計畫時,有一半集中在軌道建設,大多數的計畫都未在事前充分評估,包括可行性評估財務評估綜合評估等,當時即曾引發爭議。

其中最重要的問題首先即在於前瞻計畫推出過於倉促,事前評估不足,而且幾乎分析可能產生經濟效益;當年行政院拿出約 300 頁前瞻計畫報告書中,關於可能創造經濟效益說明竟只有兩頁,可想而知。

第二,前瞻計畫利用特別預算編列,姑且不論是否符合特別預算的條件,單是因此而需要舉債部分,可能就會超過政府的舉債上限。第三,前瞻計畫中需要地方政府相當配合款,是否會因此造成地方財政的重大壓力,頗有爭議。第四,這些重大建設本來需要國發會最終綜合評估與審查,但當時因為推案時間過於倉促,導致後來國發會根本無法做任何的實質評估

四年過去了,行政院又提出前瞻計畫後續的特別預算,且揚言重大建設需要有連續性,否則政府就很難執政。問題是,很多重大建設連基本可行性評估財務評估都還付之闕如,又要如何去推動這些計畫?上周國發會在立法院的報告中即指出,占前瞻計畫經費一半的21項軌道建設計畫中,執行率只有28.3%,其中甚至還有11項預算執行率為

這樣的結果,很可能是因為不少計畫連根本的可行性評估都還沒有完成,又該如何去執行?如果地方政府執行上真的有困難,應該考慮立即懸崖勒馬,儘快停止這些不當的計畫。另外,在這些計畫中,地方政府需要投入相當配合款項,以第一期的 4,200 億元來看,地方政府需要投入 4,000 億元左右的配合款,勢必會造成地方政府很大的財政負擔。地方政府的舉債空間本來就比較小,如果因為前瞻計畫而需要不斷投入配合款,地方政府應該要仔細評估財政負擔能力,不應該照單全收。

第二期前瞻計畫預算高達 4,200 億元,加上最近因應疫情紓困和振興經濟的支出,中央政府的舉債是否會因而超過法定上限,行政部門應該要立即提出相關報告,以及檢討第一期前瞻計畫執行成果說明實際經濟效益,包含所得、就業和其他效益,還有地方政府的配合款支出情形

另外,針對接下來第二期的前瞻計畫,政府應提出詳細計畫內容,包括可行性評估、財務評估與綜合評估等,並說明第二期計畫的經費來源,包括舉債上限的問題還有即是在第二期計畫中地方政府配合款及其來源,以及對於地方政府財務限制

政府的重大建設的確應該要有持續性,但若規劃得不好或是執行產生問題,並無一定要持續下去之理,隨時還是可以喊停。總而言之,政府的預算來自人民所繳的租稅,不論是中央或地方政府在使用時當然要仔細評估,每一分錢都應該用在刀口上才對。













聯合報黑白集╱陳時中開始歹戲拖棚


2020-05-23 00:10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指揮官陳時中。圖/指揮中心提供


不知道是蔡政府沒準備好,還是陳時中太享受他每天記者會的露臉時光,最近疫情指揮中心陷入了牛步狀態。台灣已有四十天本土零確診,記者會上龜苓膏、西瓜、芭樂、石斑等吉祥物都搬出來了,陳時中每天重複「台灣社區很安全」的老話,卻不肯鬆口宣布清場散戲

五二○那天,陳時中拉出「十三零確診」的長紅,算是獻給蔡英文的連任賀禮。但是,次日又發生了一起墨西哥返國者確診案例,稍稍紓解外界對陳時中的猜疑。原來,疫情還是有的,全台民眾仍不能掉以輕心。但是,只要守住境外移入這關,政府有必要連口罩管制都緊抓不放嗎?

問題就在,「清零究竟是什麼概念科學定義,還是政治評量大陸清零」,是以各省醫院裡不再有新冠肺炎患者為準中國有過八萬多人確診,扣除死亡者,餘皆在第一波治癒出院相形之下,台灣僅四百多人確診,卻仍有卅多人住院治療進度是否太慢

也許有人不相信大陸的清零,但以日本為例,都道府縣的解封標準,是每十萬人新增感染數須低於零點五;南韓的解封,則是連續數日新增確診者在十人以下。連每天確診數仍高達兩萬多人的美國,最近五十州都陸續解封。以這樣的標準,連續四十天無本土確診的台灣還管得嚴森森,到底在管什麼

只聞其聲的振興券,說要到七月才發看來,很會防疫的政府,可能還沒想好怎麼解封











聯合報社論╱台鐵禁移工,不如用大禹治水法思考


2020-05-23 00:07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台鐵台北車站大廳有意在疫情解封後「永久禁坐」,圖為去年北車大廳情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因應防疫之需,台鐵二月底宣布禁止民眾在台北車站大廳席地而坐;如今疫情即將鬆綁,台鐵卻趁勢宣布不再開放民眾席地而坐。此舉,明顯是針對外籍移工的聚集而來,引發強烈爭議。台鐵的官僚氣味令人反感,但追根究柢,移工十年來利用台北車站大廳進行假日聚會的場景不變,不也正顯示政府照顧移工政策僅止於口惠嗎?

台鐵說得好聽,車站大廳是提供旅客運輸服務之用,並非民眾社交聯誼的場所,「席地而坐」本來就不是車站的服務項目。如此詭辯,其實是自打嘴巴。試問,在北車空蕩蕩的大廳中,台鐵提供了什麼可供旅客歇腳的「座椅服務」嗎?沒有!十年前,新落成的台北車站為了避免遊民在此盤踞過夜,故意不設任何座椅。此舉雖有效驅逐了遊民,卻迫使所有旅客只能「席地而坐」,包括本國和外籍旅客在內。移工之所以成為箭靶,主要是因為他們假日在此聚集的規模更大、時間更長,讓一些往來旅客感到不便或因嘈雜而不滿。

儘管不少人對移工聚集車站大廳不以為然,但這些年來,對這些外來勞動者感到同情和理解的人卻越來越多。主要原因是,台灣從初期「工廠外勞」的引進,到後來大量外籍「家庭看護工」的進入,許多民眾和移工有了第一類接觸,也對他們的生活、文化和信仰有了更多同理心。因此,對於移工利用假日在北車大廳聯誼聚會,許多民眾認為是他們尋求鄉情慰藉及生活抒發的必要活動,有人甚至認為這是台北車站多元文化融合的特色。正因如此,這次台鐵要對車站大廳設防,才會引起強烈公憤

試想,台鐵為了驅趕遊民撤除了大廳座椅,結果反造成大量的移工在此席地聚集;如今台鐵以為只要下達禁令,即能順利維持大廳的淨空,而不會有後遺症嗎?事實上,台鐵勢必要派出大批警力來驅趕人群,而一旦警方和移工或聲援的社運團體發生衝突,台灣的人權形象將恐付諸一炬交通部長林佳龍原支持台鐵採取確保安全及動線順暢之計,但在網友發起周末坐爆台北車站抗議活動後,隨即改口說希望找到兩全其美之計

說穿了,這項爭議的根本源頭,在於政府對於逐年激增的移工始終沒有做好各種有效的支持系統規畫,迫使移工只能循著交通路網在車站聚集,並因陋就簡地在大廳席地而坐

換言之,這個問題雖發生在台鐵的地盤,但必須負起責任的卻是中央政府,包括勞動、衛福、內政及交通等部門都必須通力解決。方法其實不難,只要打造出其他更友善而便利的公共空間,這些移工不必全都擠在北車大廳;若能經常舉辦更有趣的活動,也自然能吸引他們向他處移動。這是大禹治水疏導思維,而不是台鐵僵硬圍堵驅逐法

事實上,有些地方政府在這方面陸續有過不少創意發想。例如,九月二日是越南國慶,北高兩市都曾舉辦慶祝會邀請越南移工參演;印尼穆斯林的開齋節,台北市也曾在大安森林公園舉辦活動;新北市則自民國102年(二○一三年)開始,連年舉辦「移工多元文化戲劇校園巡演」,台中和桃園則有慶祝泰國潑水節的活動,還有寫詩的創作活動。這類活動,如果能配合在台移工最多的印尼、菲律賓、越南、泰國等國節慶定期舉辦,並邀請移工團體參與規畫宣導,甚至派遣遊覽車免費接送他們參與。如此一來,必能有助紓解北車移工群聚的現象,紓解他們離鄉背井苦悶,也增加他們對台灣認識

目前在台工作東南亞移工七十萬人,較十年前增加了廿萬人,加上東南亞外配十六萬人,很快就會逼近百萬大關
這麼龐大的族群,絕對不是台鐵一紙禁令,就能讓他們消失在北車大廳。蔡政府認真想想吧!

【即時短評】任憑北車大廳兩派互罵 政府不該躲後面

◆  【即時短評】任憑北車大廳兩派互罵 政府不該躲後面

◆  【即時短評】修憲複決若綁公投 民進黨自打嘴又添一樁
◆  【重磅快評】政府的思覺失調症狀 應該就醫
◆  【重磅快評】520演說四大雷區 請國人做好準備
◆  【重磅快評】高鐵好優惠的「此地無銀」振興方案
◆  【即時短評】縱火案 燒出中華路夜市潛在的公安問題
◆  【重磅快評】車站大廳給坐否? 看台灣空間公共性不足
◆  【重磅快評】陳柏惟改圖消遣韓國瑜?請交給酸民網軍吧
◆  【重磅快評】大陸偷天換日 世衛調查案四兩撥千斤
◆  【即時短評】內政挑戰艱鉅 蔡英文如何回應817萬票承諾
◆  【即時短評】反中優先 蔡英文口中的年輕人美好未來呢?
◆  【即時短評】憲改難為 蔡英文擋在野 撫獨派 拚留名
◆  【即時短評】不提九二共識 蔡英文的兩岸關係要轉去哪?
◆  【重磅快評】陳時中要台北跳遠一點 陳式幽默效果驚人
◆  【重磅快評】陳時中要台北跳遠一點 台南就可以跳近?
◆  【重磅快評】健保制度變革 不能再「順時中」了
◆  【重磅快評】陳時中搬道具大家作文 端出蓮子拚解封?
◆  【即時短評】韓國瑜議會放手一搏 綠營聚焦罷免不鬆手
◆  【重磅快評】陳時中大玩業配哏 經濟解封?抱歉下一題







【即時短評】任憑北車大廳兩派互罵 政府不該躲後面


2020-05-23 10:21 聯合報 /   本報記者曹悅華
台北車站大廳極具特色的棋盤方格。本報資料照片


台北車站大廳是否在疫情後繼續開放席地而坐,連日來引發諸多討論,隨著今天將舉辦網友發起坐爆北車活動,明天又有台灣國際勞工協會開記者會抗議北車大廳開倒車,支持、反對禁坐的兩派人馬情緒高漲至最高點,紛紛在社群上互罵,這時候政府高層躲到哪去了?

本報周一揭露台鐵考量旅客權益、國際觀感及衛生問題,擬趁疫情後,永久禁止民眾坐在北車大廳地板上,當天下午交通部長林佳龍說支持有限度開放,隔天更在臉書上表態在符合疏運及安全的前提下,盼疫情結束後「一如往常」,下午接受媒體聯訪時又趨於保守,指會找到兩全其美的方式

雖然交通部強調未來北大廳新方案中不會有「永久禁止」選項,但要交由台鐵研議,看是要增加椅子,或是有使用時間限制,都在規畫中不過台鐵員工私下就在說,最後要怎麼做就是看部長態度」,目前還看不出來到底要他們怎麼做

除了台鐵員工無所依循,無端承受這段時間不理性謾罵外,就有經常參與社運的人士雖然感激林佳龍一開始不畏輿論壓力出面力挺,不過後面怎麼感覺有點「軟掉了」,希望林可以堅定立場一點,不能兩邊都想討好,這樣支持者挺他也才挺理直氣壯。

事實上,北車大廳爭議幾乎每年開齋節前夕都會被拿出來討論從八年前、民國101年(2012年)爆發紅龍事件,北車為避免人潮擁擠產生混亂,在大廳拉起長長的紅龍區隔外籍勞工及旅客,引發反彈後撤掉;隔年民國102年(2013年)又爆發北車計畫貼出公告,明文禁止飲食、躺臥等行為當時臉書社團自煮公民發起吃喝躺行動以示抗議,最後該禁令也無疾而終

如今八年過去了,同樣空間上衍伸的政策,同樣地造成廣大討論。從前幾年幾乎一面倒支持北車做法,但現在的五五波,不諱言在人權的討論上台灣人的確有所進步,但也看到不少人提議要設移工專區,而不是讓他們和一般人一樣享有北車這個公共空間,足見台灣社會普遍仍不重視移工的人權。

北車大廳的後續要怎麼安排,不單單只是台鐵局的問題,交通部甚至更高以上層級應更明確指示,否則無法再往更高格局邁進。走一步算一步的做法,非但無法解決台鐵員工的無奈,也無法真正平息兩派民眾的怒火。

聯合筆記/後蔡時期的台日關係挑戰

◆  響應旅遊樂活?無錢行無路啦
◆  北京戰狼外交下的兩岸關係
◆  後新冠時代大變革與大趨勢/現實與想像的社交距離
◆  畫中有話/為荷撐傘
◆  總統府資安 有如宮鬥劇
◆  災害防救 應立法規範
◆  聯合筆記/後蔡時期的台日關係挑戰
◆  漫畫/欲蓋彌彰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後蔡時期的台日關係挑戰


2020-05-23 00:01 聯合報 /   佩芳蔡
反核食公投過關,謝長廷曾說尊重公投結果,但結果「大家一起承擔」。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日台交流協會人員在立法院走動很勤。除因應選後,需對蔡英文第二任與新國會的加深認識,也因日本五縣食品銷台公投緊箍咒,兩年期限年底到期。

日本食品解禁直接衝擊我國有無可能加入以日本為首、涵蓋十一國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CPTPP 民國107年(二○一八年)底生效,已準備接納新會員申請。在新冠肺炎衝擊全球,ECFA 又因兩岸冰點等考驗下,我加入 CPTPP 的急迫性與重要性,更甚過往。日本食品解禁,除客觀條件影響我市場開放程度是否符合 CPTPP 高標準,也影響日方主觀支持力道。

日本食品公投案雖是國民黨提出,但日台交流協會成員在立院拜會時,有些國民黨立委辦公室也告訴日方,民進黨完全執政,民進黨一心要做的事,國民黨根本無力阻擋。

這可能在暗示日方,民進黨無意為日本抵擋國內壓力;但也可能是,國民黨對日本食品將比照修憲、兩岸議題,不再當煞車皮,則年底公投期限一過,民進黨要向「親愛的大哥哥」證明重視台日關係,勢將面對在野時期曾強烈反對日本食品進口的「昨日之我」,及基層民眾被挑起的強烈食安危機感。

經過蔡總統第一任期,日方對蔡政權是否真正重視台日關係,心中不無疑問。

對國民黨提出的公投案,民進黨未全力迎戰;民進黨政府對日本食品、同婚公投結果,應對態度截然不同,日方不可能毫無感覺。

各種跡象顯示,蔡政府外交政策不但是「美國第一」,甚至是「美國唯一」;連台日關係,也是抓緊川普的心,認為安倍就不可能走遠。當初謝長廷出任駐日代表的體面,已被看破「位高權不重」,謝長廷與台北高層距離,比隔海遙望更遠,謝長廷連任對外交是利多出盡。

安倍政權無疑是親台的,台灣贈兩百萬枚口罩,日方多次公開致謝,今年度外交藍皮書更首度寫入日本一貫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與 WHA,並稱台灣是極為重要夥伴,回應熱烈更甚對中國大陸官方贈逾一千三百萬枚口罩、十九點五萬套防護衣等防疫物資的謝意。

但外交終究不是交朋友,不會無條件無限量付出。日本食品進口解禁時程表,落後國際的彌補關係;台日關係經過蔡第一任你儂我儂,後蔡英文時期需要更務實因應,食品問題無疑是不容再迴避課題。












災害防救 應立法規範


2020-05-23 00:27 聯合報 /   楊永年/山姆休斯頓州大訪問學者(美國德州)
豪雨狂炸高雄,北高雄陸續傳出路面淹水災情,有民眾哀嘆,「還不是淹了,每年都淹」。 記者劉學聖/攝影


梅雨報到,高屏這兩天豪雨,部分地區停班停課。除了豪雨災情,加上新冠疫情未完全解除,可能存在複合性災難;印度與孟加拉邊境發生廿年來最大氣旋,影響一千四百萬人,美國密西根州亦發生嚴重水災。預期複合型災難可能常態發生,在此情形下,中央政府應給予地方政府特別的協助。

中央雖有資源,但可能難以掌握災情,有賴地方政府協助提出。美國與日本基本上由州長或縣長向聯邦或內閣提出;台灣中央政府也有主動或被動協助地方救災案例,至於是否由縣市長提出,並無一定規範。但有時因政治或其它因素,導致不積極合作或防救災延宕,非社會之福。

這次美國密西根州兩個水壩受豪大雨潰堤,要緊急疏散一萬多居民,同時要求居民在撤離過程與停留避難所時,必須遵守「社交距離」,避免群聚感染發生。州政府立即宣布全州進入緊急狀態,州長(民主黨)同時致函聯邦政府,表達防救災資源不足,請求給予協助。屬共和黨的川普總統(聯邦政府)立即簽署聯邦緊急命令同意書,給予特別補助協助,或者聯邦緊急應變總署獲授權,在職權範圍內進行跨部會協調,提供相關資源協助。

雖然台灣目前沒有類似中央與地方防救災合作規範,但過去重大災難發生時,中央政府基於職權或非正式規範,多會協助,包括國軍進駐政府三級災害應變中心,協助搶救,避免災難惡化。

災害防救,原本就是跨層級政府)、跨部會局處)、跨領域、跨政府與民間的議題,為保障民眾生命財產安全,不應成為權力與政治的犧牲者,有必要透過立法規範保障,「合作」進行災害搶救與減災,才是我們所最關切的。












總統府資安 有如宮鬥劇


2020-05-23 00:39 聯合報 /   張勳慶/文字工作者(新北市)
總統府報案指不少立委、國會辦公室等電腦收到可疑郵件,刑事局調查確認是釣魚信件。 記者蘇健忠/攝影


近日總統府資安風暴,以媒體公開內容論,要說這是機密,可能法院都無法採信,因為內容幾乎都是政客權謀心機;問題根本不屬國家機密,而是對後蔡英文時代,黨內多路人馬或派系間爭權奪利的角力。現在這些文件會外流,應是黨內紙牌屋鬥爭的起手式。

其實此種黨內權位鬥爭,在中華民國有政黨以來,根本是常見之事;國民黨早有寧漢分裂,今日民進黨會一直閃避,很大因素是,不願自身權力爭奪的人性醜態外露。

老蔣曾和李宗仁處不來,蔡英文和賴清德未來又將如何搭配呢?民進黨內未來「誰是共主戲碼」,可能才是活生生的宮鬥劇,這不屬國安範圍吧。













畫中有話/為荷撐傘


2020-05-23 00:41 聯合報 /   圖與文/陳柏亨


疫情影響,台北故宮門票收入創開館以來最差;故宮至德園荷花,好不美麗,梅雨季來襲,荷花達人張正雄小心翼翼地為幾株花苞撐傘擋雨,希望讓民眾在風雨過後,有機會觀賞!

疫情連四十天無本土病例,最強「業配王」陳時中亦預告,今天將至墾丁落實防疫旅遊協助振興觀光。政府規畫振興方案,宣稱振興券七月上路,期待能如呵護花苞般,讓民眾在疫情後,能正常享受防疫旅遊生活。














後新冠時代大變革與大趨勢/現實與想像的社交距離


2020-05-23 00:22 聯合報 /   陳冲(作者為東吳大學法商講座教授、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
台灣爭取加入CPTPP。圖為CPTPP成員國代表合影。 (美聯社資料照片)
行政院前院長陳冲。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冠疫情加上多變川普,使任何事態的任何發展都有可能。
三月十七日本人在聯合報提出「疫情經濟藥方」的觀念,就是指疫情稍穩後,必須考慮後續的問題。碰巧三月廿六日G20首次舉辦線上高峰會議,會後在公報中明確指出,要盡一切政策工具以減少疫病流行所致經濟與社會之損害,明白點出,經濟與社會面的傷害,乃疫後最優先要處理的要務。

經濟與社會的事務,千頭萬緒,但在疫後首先要面對經濟秩序的重整,包括疫情期間經濟活動的停滯,還有貧富差距的加深與對立,所造成社會的裂痕。

區域經貿發展整合 兩岸關係重中之重

諾貝爾獎經濟學得主,多數為美國籍,但民國58年(一九六九年)經濟學獎初設,第一次得獎者為荷蘭籍的 Jan Tinbergen。他最有名的主張,就是應用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 Gravity Theory,認為二經濟體間貿易關係與 GDP 乘積成正比,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簡單的說,與經濟力 GDP 龐大的近鄰,在貿易上必然互有影響,GDP 愈大,距離愈近,經貿的相互影響也愈密切。這套理論在過往台日、兩岸、美加、歐盟相互的貿易及分工上,已充分驗證。疫情過後,一般均認為目前的供應鏈及價值鏈,勢必重組,短鏈的特色將更凸顯(台積電美國建廠,就是一例)。重組過程中,如無人為干預,距離所扮演的角色,必然更為重要。而在台灣,如介入政治考量,會使問題更為錯綜複雜,兩岸關係乃至經貿發展,如果背於 Tinbergen 的理論,價值鏈重組,恐不能完成比較利益最大化。對台灣在區域經濟整合方面,尤其是雙邊或多邊自由貿易協定(包括CPTPP、RCEP),都有負面影響,不利台灣重新融入國際經貿體系。

目前各主要國家,都在努力救市,造成新一波的QE,以及央行膨脹的資產負債表,同時迫使經濟大國重新思考美元特權與陷阱老問題,尤其近日(五月十四日)川普對強勢、弱勢美元的髮夾彎,勢將造成全球金融市場的重大不安。

醫療也陷貧富差距 擴大經濟社會鴻溝

至於貧富差距,紐約時報三月十五日一篇As Coronavirus Deepens Inequality, Inequality Worsens Its Spread指出,新冠肺炎正擴大社會和經濟不平等(economy inequality),雖疾病不分貧富,但醫療條件不平等,將使健康差距更明顯,加深貧富差距,也擴大經濟社會鴻溝,成為民粹主義煽動階級對立溫床,影響經社安定。猶記得英國生物科學期刊民國99年(二○一○年)一項研究所述,可能陷入「由疾病所驅動的貧困陷阱」,其中「健康對貧困的影響及貧困對健康的影響,兩者間的交互結果將會導致一個正反饋系統」,能不重視?

本世紀以來,原已惡化的貧富差距問題,其嚴重性加速浮現。貧富差距有國際與國內兩種層次可觀察。前者,富國對於窮國,表面上提供基礎建設投資或經濟、人道援助,但窮國資源也將引發國際勢力介入搶奪,可能導致戰亂、人民流離失所,導致難民潮,但這是國際領袖的責任。後者,國內貧富不均逐步加深人與人的不平等,政府在疫後紓困條件的不合理,又欠缺審查能力,也會形成階級對立,加上國內勤勞所得者(薪資所得)租稅負擔過重,一些免稅富人,反成紓困救助對象,都將成為民怨來源。

消除群體內部對立 研究發放基本所得

各國面對疫情,正積極推出各項紓困方案,以維經社安定,除穩住大型企業外,更應注意中小企業及勞工現金收入補助,以度過因緊急措施致經濟大規模停擺及生產斷鏈狀態,但已然加劇貧富差距,歷史經驗從不易真正解決,至少不要再惡化。不論是貧富差距、知識落差、身分矛盾或世代對立等問題追求的應是消除對立、平等對待,切勿分裂群體,例如以稅收對特定群組補助(貼)排富(繳稅貢獻多,或僅是辛苦薪資所得者),除行政審查及管理成本大大侵蝕有限補助量能外,也劃出對立,引發不平,不如趁機研究發放類全民基本所得Universal Basic Income),為未來社會做準備。社會契約需要進化evolution),目前應超前部署將重點轉回疫情過後,經濟及社會變動的因應,避免社會契約新革命revolution)所生代價。
















北京戰狼外交下的兩岸關係


2020-05-23 00:30 聯合報 /   趙建民/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
美國總統川普(右)21日指中方若通過香港版國安法立法,美國「將非常強力解決這項問題」,但專家表示川普當前沒有籌碼或影響力去對付習近平(左)。  (美聯社資料照片)


蔡總統五二○就職演說,兩岸政策以「和平、對話」為軸心;兩天後,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全國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中,兩岸部分不提「九二共識」,也不提「一國兩制」,民共兩黨是否開啟新頁展開對話?議論紛紛!當前兩岸關係發展,受到中國大陸內部情勢和國際新局的雙重影響,出現前所未有變化。

習近平在十九大提出第二任施政重點,在於三大攻堅」,也就是防範重大(金融)風險、精準扶貧、汙染防治,然受疫情影響,施政重點發生本質性變化,李克強報告未提全年經濟成長率,全力維穩。

為因應美中貿易戰衝擊,中共在民國107年(二○一八年)七月提出「六穩」政策,希望自金融、外貿、外資等方面,穩住陣腳;但疫情抑制了經濟發展,今年四月改提「六保」,將重心轉移國內,保住民生物資、市場、產業鏈等基本格局。自防範外部轉至內部維穩就業仍是首要之圖第一季經濟成長率負六點八%,是自公布季度 GDP 以來最低,專家甚至預測疫情可能導致兩億人失業,扶貧攻堅讓位全面就業四月十七日政治局會議決定增加赤字、擴大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否決了去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嚴防地方債務風險指令。

內部情勢嚴峻,加上中美對抗全面升級,對外政策轉趨強勢,有人將之稱為「戰狼外交」,展現如下特色:

一、對美以牙還牙不再隱忍,針對川普新冠病毒源自武漢病毒實驗室指控,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反稱是美軍把病毒帶到武漢,引起側目。最具代表性的「大舉報復」政策,卻是此次世界衛生大會上,澳洲呼應美國主張,要求獨立調查新冠病毒,北京立即反擊,宣布針對澳洲大麥進口課徵八十%反傾銷稅,為期五年,中國駐澳大使警告,陸生和陸客也可能受影響。

二、對西方國家態度趨硬,最近中國駐法大使館官網推文,公開批評西方國家防疫不當;駐德大使館要求德國對中國援助防疫表達謝意。

三、放緩一帶一路步調,舒緩周邊國家的壓力。

在內外交逼情況下,對台政策有何影響?

今年全國人大會議最大驚奇,便是決定繞過香港立法會,直接通過香港版國安法人大副委員長王晨在說明時,將只有簡短七條的港版國安法歸納三個重點:反對港獨分裂、外國勢力干預、一國高於兩制,香港方面有人認為賦予香港高度自治權的「一國兩制」精神已死,未來還要建立國安相關執行機構,勢必造成更大衝突。對此,川普已表達將強烈回應,局勢益加複雜。

北京不顧香港民意及可能的反彈,借箸代籌。對中共而言,台港情況類似,北京有可能鬆手嗎?

對北京而言,兩岸和平基礎建立在兩個「各表」之上:不反對美國就「一個中國」內容添加台灣關係法,並容忍對中國作較寬鬆解釋;兩岸之間,則是「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然而在這次防疫大戰中,台灣一面倒支持美國,不但強力抨擊世衛無能,甚至提供不實訊息,將發給世衛信中所稱武漢患者「隔離治療」,誇大解釋為「人傳人」,使得川普得以借題發揮,會議期間陳時中消遣譚德塞和習近平「相互取暖」,種種作法導致北京批台「以疫謀獨」,認定美國的「一中政策空心化」,兩岸和平基礎弱化。

中國內外矛盾加劇,台灣卻置身暴風中心,關係進一步惡化可以預期;如何降低衝擊,守住和平,恐怕才是關注的重點!













響應旅遊樂活?無錢行無路啦


2020-05-23 00:34 聯合報 /   李月治/服務業(台北市)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趨緩,為使社會大眾都能力行「防疫新生活運動」,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左)帶領團隊,前往北市寧夏路夜市的鬍鬚張滷肉飯,親自示範如何在餐廳飲食落實防疫新生活。 圖/台北市攝影記者聯誼會提供


台灣疫情趨緩,政府鼓勵民眾在做好個人防護措施下,可以走出戶外,旅遊、消費、樂活。防疫指揮官陳時中不僅帶防疫五月天團隊吃滷肉飯消費,更準備在廿三日南下墾丁親自示範旅遊樂活

問題是,走出戶外,當然需要經濟支撐受新冠肺炎影響,民眾口袋拮据,誰敢輕易消費?前幾天,和朋友逛士林夜市,驚訝發現受疫情衝擊,遠比我們想像的還大。街道冷冷清清,平常喜歡光顧的那家服飾店,竟然拉下鐵門。走到地下美食街,傍晚五點多,要在平日,肯定人聲鼎沸,一位難求,當天卻只有兩三個客人,有的攤位熄燈沒有營業,有的攤位祭出外帶打八折的優惠,還是乏人問津。

收到朋友傳來一則網路笑話:「到今天,我才知道原來自己這麼富有,沒有任何一項紓困補助,是我可以領得到的。」看了大笑,我說,我也是;可是我們都不富有。像我們這種誠實繳稅,日子也不好過,卻要看著自己的納稅錢被拿去補助特定對象;自己卻沒有錢,如何響應政府提倡的防疫新生活?

有句閩南諺語「無錢行無路」,鬍鬚張不便宜,去墾丁觀光更是要旅費,底層民眾吃不起,也沒閒錢去旅遊觀光,所謂的防疫樂活,離他們好遙遠

政府要振興經濟,要推動防疫新生活運動,但不能飽漢不知餓漢饑,只有高官們在樂活底層民眾依然苦哈哈

盛治仁/遠距工作的各種可能性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盛治仁/遠距工作的各種可能性
◆  薛承泰/蔡英文沒注意到的人口危機?
◆  趙春山/五二○講話後 兩岸何去何從?
◆  方祖涵/無情病毒的階級歧視
◆  黃介正 /台灣親美的另類「芬蘭化」?
◆  施振榮/防疫寫下「東方矽文明」精采扉頁

◆  王健壯/政府有告知人民數位監控的義務
◆  葉銀華/獨董的當然解任 誰來認定?
◆  王正方/贏得國際「罵名」自取其辱
◆  林中斌/北京:下情滯上達 上令厲下行
◆  陳亮恭/負債累累貴公子的未來
◆  王文華/很抱歉,經驗越來越不值錢
◆  馬凱/抗疫英雄要當復興典範

◆  洪蘭/跟別人不一樣 很需要勇氣
◆  周行一/封城解除後的全球經濟情勢
◆  楊志良/三分靠努力 七分天註定?
◆  劉維公/政府如何像亞馬遜一樣運作?
◆  方祖涵/最幸運的超級盃亞軍
◆  朱宗慶/不應讓北藝中心開倒車

◆  王健壯/大法官到底在等什麼?
◆  嚴震生/新冠病毒下美國對亞裔的歧視
◆  黃介正/「戰疫」對「戰役」的啟示







盛治仁/遠距工作的各種可能性


2020-05-22 23:54 聯合報 /   盛治仁(雲品國際董事長)
在新冠病毒疫情下,遠距上班成為很多公司的選項。 (路透資料照片)


全球受疫情影響,遠距上班成很多公司的選項,我們辦公室在一月底也試著居家上班一星期,為疫情可能變化做好前期準備。剛好最近有本新書「遠距工作模式」,提出了一些概念和實例,讓我們思考未來職場環境可能的變化趨勢。

一般傳統想法,包括我,都會覺得遠距上班會比較沒效率,也欠缺團隊溝通和互動。這本書的兩位作者,都是美國一個軟體公司 37signals 創辦人。公司績效良好,過去十年都是以遠距工作方式,和分布全世界各地的卅六位員工提供服務給數百萬名用戶。老實說,我沒有百分之百被書中論點說服,但是書中提及遠距工作的一些優點,也確實讓我思考各種可能性,去探索對未來職場環境的影響。現代科技已建構出一個較以前更能分享資訊、同步訊息並且遠端協作和開會的友善環境。

第一個優點,是讓員工表現回歸到工作績效。主管不要怕失去掌控權。有些主管會有恐懼,看不見員工就感覺控制不到。其實,員工是否九點整準時上班,休息次數有沒有過於頻繁,和其工作表現不一定成正比,甚至連上班時數也不一定那麼重要。遠端上班讓公司對員工表現評價,回歸到最後的工作結果和績效,去除干擾因素,可能還能提升生產力。

第二,明顯地省下通勤時間和辦公室空間等優點。第三,減少人才因為家庭因素離職,也降低被挖角機會。37signals員工因為種種因素需要搬到不同城市,甚至國家,但還是可以留在同一家公司遠距上班。公司以大城市薪資聘用位於郊區人才,由於薪資結構比員工居住地高,往往能夠聘到當地最好的,又不會被當地公司挖角。

另外還要搭配一些配套措施,包括要營造例行性年度見面機會,並且以軟體搭建同事們彼此分享工作以外事情的平台,像是虛擬茶水間。這些人際接觸,雖比不上一般公司,但是對於團隊建立還是有幫助。

能夠讓每個人都找到適合自己工作時間及模式,又能發揮最大潛力達成工作績效,過程中還能省下通勤時間與成本,並更有效率利用辦公室空間,聽起來真是完美組合。我想這還是受到產業特性和人數多寡等因素影響。7signals 是一個只有卅六位員工的軟體公司,相對比較適合遠距工作,其他性質及規模的產業就不一定能夠類推。

當然作者也想到這個論點,在書中提出了,包括 AT&T、麥肯錫、英國匯豐銀行、英特爾和思科等十幾家員工數超過十萬人企業為例,也部分實施遠距工作。但是因為作者沒有更進一步舉證他們的做法和成效,因此我心中還是有所保留

這次疫情,確實改變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不管是食物食材外送,或是遠距教學和視訊會議,即使在疫情過後,這些改變可能還會持續。遠距工作會不會是未來主流,會如何改變職場環境,還需要有更多的案例嘗試,並持續優化,才能更有效檢驗

作者為雲品國際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