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7日 星期六

經濟/救投資方能救經濟 知易行難

.聯合報社論..重塑政治文化,台灣才走得下去
.聯合報黑白集.謝長廷不了解的海權
.經濟日報社論.救投資方能救經濟 知易行難




經濟/救投資方能救經濟 知易行難


2016-05-07 02:0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景氣低迷不振,壞消息紛至沓來;正值新政府即將走馬上任,國人莫不期望在破舊立新之後,大氣魄、高效率的施政,能掃除陰霾,帶來一絲新希望。但準閣揆面對此局面,直言「保1恐怕有問題」。這與過去部會首長眾口一辭,「本季就是谷底,下一季就會反轉回升」之辭,固然大有不同;然而不加隱諱,不以虛言安慰,讓大家看見赤裸裸的真相,不免令人驚心失望,除非能夠拿出有效的手段對治。
林全準院長也直指核心,必須有效提升投資。的確,出口與投資的衰退正是第1季負成長0.84%乃至全年保1恐怕有問題的罪魁禍首。唯出口升降並非操之於我,不僅全球貿易景況不佳,對我出口關係至深的大陸地區,由於紅色供應鏈急速崛起,對包括我國在內的周邊國家,胃納大減。再加上歐洲、日本等經濟環境毫無起色,這又直接打擊台灣對他國的出口。此一態勢方興未艾,不知何日方休,因而我出口未來數季恐難見明顯回溫。
第1季幸賴內需走強支撐,略微抵消出口與投資的衝擊;但近年來內需市場的大陸觀光客所占分量日重,成為對岸從事經濟制裁的最佳工具,這是馬政府熱衷引進陸客時所始料未及者。前述影響自第二季起漸趨明顯,甚有可能每下愈況,因此唯一可以寄望的就是投資了,如果投資能夠反轉回升,以一夫當關之勢全力抵擋這些不利因素,經濟成長率保1才有希望。
如何令投資增長由負轉正?卻是不易回答的大哉問。新政府正積極推展的「新南向政策」,不僅於事無補,短期內還可能治絲益棼。因為鼓勵公私部門對東協各國大事投資,甚至引導更多企業、人員南向發展,都會直接排擠國內的投資與就業。要待若干年後東協果真發展成為成熟的世界工廠,方有可能為台灣中間財創造大量需求。
因而目前要保1乃至保正,在國內投資方面就要大刀闊斧,全力以赴。不過,數十年來官僚最常祭出的一句口號:「改善投資環境」,千萬不要再擺上祭壇;因為在此口號之下,台灣的投資環境一年不如一年,不僅國人投資無力,外人投資更令人汗顏。外人直接投資(FDI)我國在全球各國排名倒數第三,簡直難以啟齒。
不喊這樣的口號,又當如何?日來國內最熱門的一則新聞,就是某雜誌向國內外投資窗口分投兩封e-mail所引起的軒然大波。透過後續追蹤,發現愛爾蘭這個小島國的FDI比金融海嘯前多九倍,台灣則少了一半。其關鍵在於,愛爾蘭不僅竭盡全力打造對外來投資者最有吸引力的環境,而且有一個極其熱情積極、主動出擊的投資局千方百計爭取所需要的企業去投資。
這才叫做改善投資環境。台灣的作為與其恰成對比,相較於此言,我們過去數十年在此方面的努力,恐應改稱「劣化投資環境」。對於此一結果,卻不知政府上下包括將就任的新內閣可曾受到其震撼教育?
但比FDI更緊的,是國人在國內的直接投資。高喊「改善投資環境」數十年,何以國內投資成長反而由正轉負;尤其人盡皆知,台灣錢淹腳目,不論壽險公司還是一般家庭,手握不知多少資金卻苦無去處。其關鍵在於,台灣充滿潛力、機會無窮,卻找不出一個題目,讓它們成為投資的亮點。半世紀前的內閣找到一個亮點:小型世界工廠,將貧窮而過剩的勞力化為聚寶盆,打造出經濟奇蹟。我們南方的菲律賓矢言成為東亞各國的貿易樞紐,在數年內即面目一新、生機蓬勃。今日的台灣絕不輸半世紀前,更不在菲律賓之下;飽學的袞袞閣員,請快為台灣找出亮點、創造新機!

聯合/謝長廷不了解的海權


2016-05-07 02:0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謝長廷不苟同馬政府派軍艦參與護漁,認為「出動軍艦就是不惜戰爭」,此舉等於同時向美、日宣戰。身為準大使,謝長廷對海權及國際政治如此無知,令人駭異。
海洋不像陸地可以占領,只要離岸超過十二海里就是公海,各國船隻皆可自由航行。理論上各國在公海的地位完全平等,實際勢力仍有高下之分,差別就在「展示國旗」的頻密度。船艦常在某一水域出現,就被視為不能忽視的存在;若從不履足,沒人會當你是一回事。
因此,派艦前往爭議水域進行「自由航行」,但不進入他國領海,主要是展現實力與決心,卻不踰越國際規範的手段。派艦絕不代表要翻臉,離「宣戰」更有十萬八千里。即使日方認為沖之鳥礁兩百浬是其專屬經濟海域,也不能干涉我國軍艦巡弋。
但一聽說政府要派軍艦,許多人就認為是不惜開戰,網路上頓時充斥反日人士的興奮叫好,以及反馬人士的破口大罵;這顯示民眾對海權普遍無知,也對國際競逐「鬥而不破」的三昧缺乏了解。許多人慣以二分法將他國分為「好人」與「壞人」,好人永遠是對的,我方應無條件配合;壞人必定邪惡,非得仇視到底。殊不知國際政治從非如此簡單運作,友邦間仍會彼此較勁,敵國也不是非要相互毀滅。
不管是為迎合「反馬民粹」,或是想提前向日方示好,謝長廷甘將政治智慧降低到網路鄉民等級,毋寧是自貶身價。

聯合/重塑政治文化,台灣才走得下去


2016-05-07 02:0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林全內閣因年齡、性別比等因素被譏為「老男人內閣」。 記者胡經周/攝影
新政府人事布局大致底定,林全內閣因年齡、性別比等因素被譏為「老男人內閣」,除婦女團體為此「翻桌」嗆聲,多位準閣員也因發言過當引發爭論。撇開個別議題的是非不論,整個政壇和社會氛圍似乎又回到了大選前的對峙景象,嚴重消磨民眾對新政府開展新政局的期待。蔡英文若不能重塑政治文化,帶領朝野擺脫淺薄的口水戰,新政府將不易有所作為,台灣則難走出內耗的噩夢。
這次林全組閣不如預期順利,僅金管會主委一職即曾被七人拒絕,其他不少部會的任命也顯得勉強。主要癥結,就是政治環境惡劣,沒有人願意入閣接受「酷刑」。早年士大夫從政,或可自謂「報效國家」;而今學者入閣,「自取其辱」卻幾乎是預知的結局。過去有公民企業實務經驗者入閣,可將不同經營觀念帶入政府;而今,民粹掛帥和外行領導的習氣瀰漫,專業和知識常遭踐踏。在這種情況下,自重自愛者誰願入閣接受凌遲?
當入閣不再是榮耀,當為官只能唯唯諾諾、忍受凌辱,政府部門自然難以延攬到優秀人才。當一個國家是由一群較平庸的人在領導,國家競爭力倒退自是必然。此一邏輯,在國民黨執政時適用,在民進黨執政時亦復如此。也因此,蔡英文雖在大選中贏得高度支持,民進黨也即將「完全執政」,但新總統若無法打破台灣藍綠相互否定的僵局,重新塑造一個有助激發正面能量的政治文化,台灣積重甚深的政經疑難恐怕仍然無解。
撇開正常的民主監督制衡不談,台灣目前的政治文化有幾個重症待治。第一,立法委員的粗鄙無禮必須改善:立委咆哮議場、施暴或羞辱官員的情況屢見不鮮,這些作風主要源自民進黨在反威權年代的激烈抗爭,沿襲至今,二、三十年不見改進。最近,國民黨亦有樣學樣,取法乎下,學會占領主席台。台灣國會的打鬥場面貽笑國際多年,如今民進黨擁有立院絕對優勢,有必要學習更文明、理性的方式問政,並將過度偏重「質詢權」的表演,逐漸向「立法權」的精進推移。蔡英文唯有要求民進黨立委改善問政禮儀,台灣的政治文化方有提升的契機。
第二,藍綠對峙的「二元思維」必須超越:用「藍」或「綠」的立場來討論政策是非,是台灣民主的病態,也讓許多政策陷於長年懸於兩端而無法解決,從兩岸關係、年金問題、到長照或住宅政策,無不如是。藍綠立場的兩極化,最近更因朝野執政角色的轉換,出現了更錯綜的糾葛,新政府屢屢企圖轉彎迴旋,卻招致換屁股就換腦袋、自相矛盾之譏。這種二元論的對立,正是造成台灣長期內耗自傷的主因,處理對內對外問題或陷於盲動或有時而窮,從護漁、瘦肉精美豬、兩岸監督條例等議題即可見一斑。
第三,社會討論問題的酸度及高度需要設法引導改變:在藍綠對立及名嘴各持立場的影響下,台灣輿論的酸價極高,不利於社會的健康發展。例如,馬英九決派艦護漁或蔡英文因林錫山案遭到密訊,皆被解讀為政府的「陰謀」;例如蔡英文在馬總統走光照事件中說了「沒有人應受這樣的對待」,頗具總統高度,藍營卻馬上咬住陳育賢的背景反批她虛偽。如此仇來恨往,算不完的舊帳,數不盡的陰謀,如何形成健康、成熟的公民社會?
重塑政治文化聽起來立意高遠,這其實不是在給蔡英文出難題;事實上,如果不從提升政治文化下手,蔡英文領導的新政府恐怕也將東阻西絆,走不了太遠的路。事實上,台灣近廿年顛躓不前,主要也是受到惡劣政治習氣的拘囿,朝野耽溺內鬥,幾乎忘了外面世界前進的速度。民心的變化猶如風雲,就像柯文哲締造的素人政治奇蹟,轉眼間便即將傾圮;蔡英文要維持民眾期待,自須有更深邃的思維。

聯合筆記/報稅的呢喃

.媽最想要禮物…蹺家五天
.有快樂母親 才有快樂孩子
.孩子,你是我的鑽石
.當內閣只剩權力菁英…
.說到護漁…勇敢台灣人不見了
.中正紀念堂 反共精神堡壘
.慢拍整整一年的耗水費
.新任倫敦市長 會是個穆斯林?
.聯合筆記/報稅的呢喃




聯合筆記/報稅的呢喃


2016-05-07 01:37 聯合報 李莉珩

又到被政府拔鵝毛的報稅季節了,有些專家形容今年稅制是「史上最複雜」,因為開徵了所謂的富人稅、房地合一稅;但老實說,對於年所得一輩子都達不到頂級稅率一千萬元門檻、又根本沒有房子可買賣的多數家庭來說,比起往年,今年報稅有什麼複雜呢?
全球貧富差距愈來愈大的數據,每看一次就心驚一次。今年一月,英國反貧窮組織「樂施會」最新報告顯示,二○一五年,全球前六十二位最有錢的富豪,資產總額加起來竟然和最窮的三十五億人(全球一半人口)的財富總額一樣。而二○一○年時,三十五億人的資產是相當於全球最有錢的三百八十八位富豪,全球半數人加起來的財富,竟然比不上金字塔尖端的一小群人。財富集中在少數人的問題愈來愈嚴重,才真正是「史上最複雜」。
有錢人愈來愈有錢,而原本一些中產階級族群,因為薪資多年沒成長,又因為買不起房子,雖然有薪水收入,但是生活愈來愈難,扣除房租、生活費、子女教育費用等等,每月所剩無幾,甚至負債;又因新經濟崛起,五十到五十五歲的「大叔」、「大嬸」們主動或被迫退出職場人數增加,許多家庭的經濟狀況已是「近貧」階級,社會向下流動的推力愈來愈大。
美國蓋洛普公司曾做一項調查:二○○八年時,百分之六十的美國人自認屬於中產或中上階級;一五年時,只剩百分之五十美國人還這樣認為。日本政府也做過民調,在二十到四十歲的族群中,認為自己在社會上居於中間階層的,十年來降了近十個百分點;認為自己屬於下層階級者,則增加了百分之十三。
台灣因為有政府財政支撐的一大群退休軍公教年金族群,中產階級消失的速度可能不如美日快速,但新政府將戮力年金改革,加上國內經濟長期不景氣,企業獲利不佳,薪資不增反減與雇用意願的問題將愈來愈普遍,台灣下流社會的現象很快就會顯現。
台灣的稅制結構長期扭曲,儘管馬政府任內幾次對薪資所得族群放送減稅的小確幸,但不可否認,目前個人綜合所得稅來源,仍超過七成是由受薪階級負擔。美國前總統布希曾稱,中產階級是「勤奮的納稅人」;很難想像,台灣社會裡,如果這群「勤奮的納稅人」快速消失,到底會如何動搖與衝擊國本?

馬凱/薪資高低 是禍?是福?

.馬凱/薪資高低 是禍?是福?
.嚴震生/莎士比亞戲劇的政治面向
.盛治仁/政治人物的歷史感
.林中斌/習近平打貪的險路
.方祖涵/員工快樂的重要
.黃介正/「親美、和中、友日」再平衡
.高朗/九二共識:捨棄容易,重建難
.薛承泰/養寵物 玩寵物
.葉銀華/日本之病:從安倍送酒談起





馬凱/薪資高低 是禍?是福?


2016-05-07 01:37 聯合報 馬凱

台灣薪資凍漲十六年,成為民怨淵藪;為了爭取較高薪資,外流的人力日多,也頗引人憂心。因此提高薪資,乃成為勞工團體響亮的訴求,在全國性選舉中,也是吸票的利器。
此次總統大選中,國民黨的朱立倫宣稱在四年內將基本資自二萬零八元提高到三萬元;蔡英文雖未提出任何承諾,但在政見中也高喊要增加薪資。在即將上任的新內閣中,經濟部長也強調,提升勞工薪資與救經濟同等重要。
相對於此,中國大陸的情況就著實令人豔羨了。大陸同城資訊網站最近統計,藍領勞工的平均收入已較台灣的基本工資高出一成,且復年年上調將近一成,不數年台灣即遠遠瞠乎其後。然而大陸的每人所得只及台灣的三分之一,若以真實購買力平價(PPP) 計算,相去更遠,則大陸勞工豈不個個心花怒放?
當然,這樣的比較並不妥當;一來,台灣平均薪資是基本工資的兩倍半;二來,台灣物價水準在各國中相對偏低,又引進六十萬以基本工資計酬的外籍移工,扭曲了雙方的比較基準,否則台灣藍領薪資更高於此。但台灣凍漲而大陸年年躍升,雙方薪資差距不斷縮小,則是不爭的事實。
但這究竟是福、是禍?細加推究,近年來大陸工資快速上升,正與其出口走向衰退,亦步亦趨,這也是其世界工廠走上末路、經濟動能不斷萎弱的根本原因。之所以發生,關鍵有三:其一是中共在二○○七年決定改變經濟發展策略,不再倚仗加工出口帶動經濟發展,轉而寄望以世界市場代替世界工廠,並以內需做為經濟主要動力來源。快步提高工資即為達成此目的的有力武器。其二是,一胎化實施三十三年,使大陸未富先老,勞動力的補充大受衝擊,勞動年齡人口自二○一二年開始持續下降,造成供不應求,拉動薪資上升。其三,大陸的高等教育近年來也快速擴張,去年大學畢業生七百四十五萬人,創歷史新高,供過於求,造成失業,也使白領平均薪資比藍領少了四成。因而藍領薪資猛升,反而映射著大陸經濟的陰影,絲毫不足為喜。
其實不僅大陸如此,新近飽受青睞的東協各國,世界工廠的八字尚未見一撇,也勇敢地效法大陸,年年大調工資,不出幾年,亦可與台灣的基本工資拉平;則原先寄望東協替代中國世界工廠的各國投資者,恐怕不久也要廢然而去。
台灣薪資凍漲十六年,加上超低物價掩藏了真實購買力,被大陸追平基本工資反而代表一個失而復得的新機會。三十年前,因為兩岸勞動成本天壤之差,台灣的小型世界工廠乃千辛萬苦繞經東南亞輾轉移往大陸;為其提供中間財,原材料的中上游產業乃一柱擎天,支撐台灣經濟廿餘年。
如今薪資逐漸拉平,若如實計算社福、法遵等成本,台灣在許多方面可能更勝一籌;三十年風水輪流轉,正是我們翻轉思考,將那些外移企業的精英迎回台灣共創新機的時刻。
原本下一個世界工廠的最佳落腳處眾皆看好東協,當東協也快步走上大陸的後塵,各國投資人望而卻步,定下心來一起在台灣打拚,或許是最佳選擇。
(作者為經濟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