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1日 星期日

經濟/投資衰退警訊 政府看到了嗎

.聯合報社論..修電業法不能背離自由化精神
.聯合報黑白集.水果山只能用搶的嗎?
.經濟日報社論.投資衰退警訊 政府看到了嗎









經濟/投資衰退警訊 政府看到了嗎


2016-08-21 05:4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部日前召開「跨部會促進投資小組會議」,並宣布今年上半年全國的民間投資金額為6,560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8%,而且,在這6,000多億的民間投資中,台積電預計的投資就超過千億元;友達、群創、聯發科、英業達及中龍鋼鐵等企業預計投資約千億元,剩下來的民間投資分攤到數萬家企業身上的就少之又少。至於在投資負成長的產業中,批發零售業年減15%,衰退幅度最大;其次是民生化工及技術服務業都年減10%。連台灣最重要的電子資訊產業,上半年的投資也衰退5%。本來台灣出口在連17黑之後,7月份的出口終於出現1.2%的正成長,給經濟復甦帶來一線曙光,沒想到民間投資又是全黑的狀況,相信這對於今年經濟成長想要保1又增添變數。
投資是總體經濟中有效需求重要的一環,對GDP有直接的貢獻,當然應該要重視。其實投資的重要性還不止如此,首先,投資代表資本存量的增加,是資本的累積,投資增加代表未來生產能力擴大。其次,投資也代表技術進步,因為企業會買新的機器設備,含有新的技術在內;換言之,投資可以提升企業的競爭力。第三,新的投資代表企業有生產上的需求,因為新購買機器設備,也需要僱用更多員工,對於創造就業也會有所助益。因此投資增加代表社會總體經濟活動的全面提升;反之,如果投資不前,就表示民間經濟活動奄奄一息,這可能正是目前台灣經濟的寫照。
為什麼上半年的投資會大幅減少呢?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曾經說:投資是企業的動物本能。也就是說,只要企業聞到有賺錢的機會,就會想要擴大投資來賺錢;反之,如果沒有賺錢的機會,或是企業感覺經濟環境不佳,就會裹足不前。新政府在今年元月選舉取得完全執政,但是執政團隊給企業的信心顯然不足,到目前為止最明確的政績是拚轉型正義、通過黨產條例等,但對最重要的經濟動能出口連17黑,卻完全拿不出任何解決的方法,也不知道該如何去拚經濟,因此企業投下不信任票;也就是,大多數的企業不願意再進行投資。
其次,再看最近政府的許多措施基本上都是反企業的,包括華航罷工案與最近的高速公路收費員案,政府面對抗爭的勞工,結果都是全面棄守。雖然華航是國營企業,對民間企業沒有直接影響,但是有樣學樣,民營企業員工是否也會群起效尤?另外,一例一休、七休一及每年多放七天假等勞資相關議題,新政府一再變更立場,不只是髮夾彎,甚至是迴紋針形狀,相信絕大多數的企業面對如此反覆的政策,一定都是無所適從。
第三,兩岸關係及與其他國家洽簽FTA,或加入TPP或RCEP更是毫無進展。自小英總統520就職演講,大陸定調是沒有填答完的試卷後,兩岸關係就陷入急凍的情況。一方面大陸觀光客人數驟減,另方面,許多銷往大陸的農產品也大幅減少,這些都對台灣經濟產生負面影響。雖然新政府要推動新南向政策,但是不論是經貿關係或是市場規模,新南向政策最多只能當做是兩岸經貿關係的補充,而無法代替可能因此而損失的大陸市場。
最近,民進黨政府放出訊息,希望與大陸合作爭取東協市場,新南向政策與大陸的一帶一路可不必是競爭的。但另一方面,民進黨部分人士又在鼓吹加入聯合國,在現階段兩岸關係如此不信任的情況下,此種做法還能希望兩岸在南向政策上進行合作嗎?企業界看在眼裡,又做何想法?他們還會願意在台灣投資嗎?或者,他們至少還會再等等,等到兩岸未來關係有個明確的走向,再來決定投資方向,這可能才是企業最安全的抉擇吧!

聯合/水果山只能用搶的嗎?


2016-08-21 05:4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雲林縣高姓水果業者準備二千多台斤的當季水果堆成「水果山」,祭拜好兄弟,供民眾免費拿取。 記者姜宜菁/攝影


北港朝天宮中元普渡,廟前擺滿業者贊助的兩千多台斤「水果山」供品。祭拜後依例開放民眾取用,只見上百人拿著布袋爭搶,有人甚至直接跳上桌抓取,幾乎把供桌壓垮。短短三分鐘,水果被一掃而空。
這樣的習俗,讓人不解。廟方將供品送給民眾自是一番好意,但若能設計更合宜的方式,例如規定民眾只能徒手拿取,或由廟放發放小紙袋裝納,水果山其實可以供更多人享用。如此一來,廟前不必出現難堪的推擠場面,也能讓更多民眾體會普渡的意義,形塑社會相互體恤、扶持的文化。
民粹派或許會說,這個習俗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傳統習俗必須保持其原味。但是,只要看看供桌旁幾乎沒有女性和兒童立足之地,即可知這項作法並不符合現代社會的公平、尊重和禮讓文明,也不符合宗教的慈悲、憐憫、扶弱的精神。
事實上,有些寺廟的「搶頭香」習俗,乃至祭孔的「拔智慧毛」,也都有這類「助強抑弱」的暗示,變相鼓勵蠻橫爭奪。包括台北行天宮為了環保祭出禁香禁供令,原是進步作法,但不僅跟進者有限,更遭到「對神不敬」之譏,還扯出「為了都更」的陰謀論。移風易俗之不易,由此可見。
寺廟對台灣民間風氣影響很大,若能適當調整作法,對社會能產生正向引導作用。總之,不能使風俗變成鼓勵強凌弱,搞到大家都覺得沒趣。就像政府處理勞工爭議變成獎賞抗爭,則將何以為繼?

聯合/修電業法不能背離自由化精神


2016-08-21 05:4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希望修正電業法。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能源局日前於台電公司總管理處一樓大廳舉行第3場「電業法修正草案公聽會」,大廳內擠滿關心電業法的民眾。 記者侯永全/攝影


從《電業法》修正草案在民國八十四年第一次送立法院審議,廿一年來,我國電業法遲遲不曾納入開創性思維。其中原因,一則電業法是高度複雜、牽連甚廣的法案,因難以取得各方共識,只能繼續沿用舊有法案;二則是歷任主政者對於修《電業法》缺乏積極動機,以致過去多年電業法草案歷經六次小幅修訂,始終無法完成最後一哩路。
近月來,《電業法》修正突然變成一項顯學,這樣的變化,主要是蔡英文總統主張廢核,新政府因而將修改電業法視為推廣再生能源與推動能源轉型的關鍵。另一方面,在網路傳播效應下,不少公民團體認為,修改電業法將導致台灣電業的「財團化」;至於台電工會則擔憂電業法將造成台電公司裂解,導致員工工作權不保。由於多個話題同時發酵,電業法修法已成為當前政壇的熱門議題之一。
大家不妨先冷靜思考:為何要修改電業法?這點先想清楚,我們才不會因為各界不同立場、不同出發點的爭論,而模糊了推動電業法修改的初衷。修改電業法的核心精神,是推動「電業自由化」;在這個精神下,有「一個前提、三個目的」必須確認。那就是,在電力穩定供應的前提下,達成提升電業經營效率、增進用戶權益、營造友善分散式的電力發展環境。據此觀察,蔡政府目前主張的新電業法方向,已明顯違背了自由化的精神。
依新政府規畫,未來《電業法》將明列發電燃料配比規定,朝再生能源發電占百分之廿、天然氣發電占百分之五十與燃煤發電占百分之卅的目標邁進,所有發電業者都必須符合這項要求。問題是,上述發電配比究竟適不適合台灣,有沒有實踐可能,以及要如何實踐,政府並沒有經過嚴謹的調查與研究,就逕自規定發電業者要合乎此一規定;這種強制規定的作法,恐與推動電業自由化的精神背道而馳。
電業法的修改是為了實現電業自由化,確保有意投入電業的參與者擁有公平的競爭環境,進而打破電力寡占結構。理論上,若能吸引更多投資人進入電力市場,藉由競爭機制提升台灣在發、配、售電上的效率,配合民間需求端的自由選擇,將可讓台灣在整體能源使用上達到更佳效率。
政府光訂出目標是不夠的,還必須畫出前往目標的路徑圖,外界才能判斷此路是否可行。問題在,新政府滿口非核、綠能的口號,卻遲遲無法提出實質的細部規畫。尤其,當外界一再質疑能源結構調整勢必造成電價上漲,經濟部長李世光一味強調「電業法修訂跟電價上漲完全沒關」,卻說不出所以然。我國電價變動受燃料成本牽動極大,調整發電比例,怎麼可能不影響電價?政府計畫將天然氣發電比重從現在的百分之卅五大幅提升至五十,必然會影響發電成本;經長說兩者無關,只是在迴避問題。
部分公民團體與網民反對修《電業法》,主要是曲解修法方向所致。網路上流傳不少錯誤訊息,指電業法一旦修法,台電賺錢的發電廠將賣給財團,只留下不賺錢的輸配電業。這其實是可以輕易戳破的謠言,因為此次修法並未涉及台電的「民營化」,台電也不會因此而被迫出售電廠。但因為政府扭曲了修電業法的初衷,公民團體則誤解了修法方向,導致此一爭議激情有餘而理性不足。
要落實電業自由化,政府不宜也不應在《電業法》強行增設發電燃料配比,欲藉此達到推動再生能源發展與能源轉型的目的,其實犯了「倒因為果」的錯誤。政府應做的,是效法德國制訂能源綱領的類似方式,從國家發展的戰略層次去擬定能源配比與實踐路徑,再藉由電業法引導業者投入。簡言之,政府必須先設立符合我國國家安全需求的能源目標,再透過電業法引導官、民資金投入;現在的作法,則是目標和手段倒錯。



星期透視/與時俱進的奧運魅力/名家縱論/遺產稅不是好財源

.里約奧運 台灣遺憾與驚奇
.一個跌倒 看到奧運「共生」精神
.激勵選手 國光獎章該檢討
.星期透視/與時俱進的奧運魅力
.補償收費員 逼公務員犯法?
.請問總統 您要給下一代什麼教育?
.名家縱論/遺產稅不是好財源
.伊斯蘭輕體育 競技弱勢 台灣警惕
.孩子迷抓寶 小心遇拐騙
.畫中有話/發揮無窮「老」力








星期透視/與時俱進的奧運魅力


2016-08-21 05:53 聯合報  楊忠和/彰化師範大學社會科學暨體育學院院長、前體委會主委

總統與內閣出面解決前國道收費員安置爭議案,依據目前資訊,將由政府負擔三分之二、遠通電收負擔三分之一費用,解決相關問題。
公權力該如何介入特許行業的營運,當然有可討論空間;但這個個案,更凸顯了經濟學中「那隻看不見的手」是否真如市場派認為那麼神奇運作的爭辯。
國道收費員安置爭議,是源自高速公路要建設國道電子計程收費系統,是科技的創新引進與現有流程改善,不論是否為民間投標興建營運轉移的BOT案,只要系統上線,國道收費員都得面臨轉業的處境。
這隻科技的手,不但影響了國道收費員的生計,可以想見,未來台電的智慧電表上路,現有的抄表員生計也會受影響。這些屬於公用事業員工的安置都如此困難,更遑論因為網際網路、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等等的科技創新,將大量改變現有的工作型態,影響更多人的就業。
本案更複雜的是因為採取了BOT的模式,以遠東集團為首的遠通電收公司承攬,遠通取得營運特許權,並據此發展出足可輸出國外的成功營運模式,也改變了台灣民眾使用高速公路的習慣。
從市場面來看,遠通提供了效率與安全的加值服務,因此從特許權營運中獲取應得的利益,但因為型態的改變,前國道收費員已無法為特許企業提供價值,因此面臨工作改變的困境,此時當然需要有政府的手來平衡。
只不過,在科技創新引發工作型態改變的大浪潮下,政府的手是要救個案還是解決通案?能救多少個案?都是公權力出手前必須慎思的問題。畢竟,科技浪潮是為了讓社會運作更有效率、讓民眾生活更便捷,並將釋放出來的人力轉作更有價值的工作。
但目前政府在解決相關議題上,僅著眼在補償費用的處理,未見對於科技影響工作型態的通盤考量,設若將來有更多國營事業與民營企業因為引入創新科技而需要不同能力的員工,政府又將如何幫助這些勞工轉業?
市場的手看得是價格與價值,科技之手是讓願意學習與有能力升級的勞工增加自己的市場價值,政府之手則應該是在無法升級的時候,協助非志願性失業的勞工可以轉業,找到合適的市場。否則,僅以政府之手介入價格的評斷,最終只會讓勞工愈來愈弱勢,也無法順應科技潮流發展。

名家縱論/遺產稅不是好財源


2016-08-21 05:53 聯合報  陳冲


上月與野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辜朝明同台參與論壇討論,辜朝明於回應主持人有關中國經濟趨勢時,突然脫題談到日本近日研議提高遺產稅的政策。辜先表示增稅議題浮現後,渠發現日本社會就紛紛討論如何避稅,他不解如果大家都避稅,就算稅率提高對稅收也不會有幫助,而且許多菁英都把精力放在避稅規劃,不做正事,對日本經濟也不會有好影響。
接著,辜氏有備而來出示一張他分析台灣二○○○年至二○一五年的遺贈稅稅率稅收關係圖表,結論是台灣稅率降低為十%後,稅收反而提高,而且迥異以往,遺贈稅不再短徵,而是較預算超徵(辜氏未明言數字,事實上以遺產稅率修正前後七年比較,適用五十%稅率的七年稅收一九九三億元,至於適用十%稅率的七年稅收竟也有一九六四億元,稅率差四十%,但稅收所差有限)。最後辜朝明表示,聽說台灣新政府要提高遺產稅稅率,他建議務必要謹慎,應以歷史或他國經驗為師。
巧的是,同一時間德國也在為遺產稅問題爭辯。二○一四年德國憲法法院認為遺產稅法中對繼承家族企業免稅的規定違憲,要求修法改革。經過反覆冗長的辯論妥協,也於上月通過新法,為支持經濟發展,對家族企業繼承維持免稅,但附加較嚴格的條件(一定年限內調薪、資遣的限制),但是因為在過程中主張採取十五%單一稅率的綠黨,在各邦中擁有一定的影響力,一般認為修法只是應付舊法被憲法法院裁定六月卅日失效面臨空窗的緊急措施,未來還有好戲可看,有趣的是,在高稅率(遺贈稅)多寬減的德國,意識形態偏左的綠黨卻主張低稅率的簡化稅制,其務實態度值得注意。
回到台灣,原不主張加稅的新政府,因反對長照以保險支應,為開拓財源,故轉而主張提高遺產稅稅率,以取得長照所需資金,另一方面也可呼應消弭貧富差距、世代公平的訴求,好像左右皆逢其源。
但行政院長於就任前接受電視台專訪,曾抨擊二○○九年遺產稅稅率的調降,認為「使富人財產迅速累積,形成大戶炒房」,聽來鎖定遺產稅率,好像也非單純著眼於長照財源,多少也有另一種「轉型正義」的味道。其實各國經驗顯示,遺產稅率偏高時,所謂「富人」無不竭力避稅,財產常有技巧性的名義變更,稅收反而短徵。美國布希總統二○○一年曾修法提高遺產稅起徵額,並降低稅率,但也以二○○九年訂出新法為條件。因此在此期間內,國會聯合經濟委員(JEC)曾提出研究報告,指出在歷史上,美國提高稅率時,稅收占GDP比例下降;降低稅率時,該比例提高。其原因也不複雜,報告中也指出,遺產稅與他稅不同,是一種voluntary tax,只要有心就很容易規劃避稅,會被徵稅的,只是部分財產或是不及規劃者,甚至是無力或無心規劃的中產階級。
最近廿年來,國內數度為遺產稅的存廢或稅率有所爭辯,高稅率的主張者,認為遺產稅可避免世代不公平、消除不勞而獲或將以前的避稅一次收回等等,但反對者也會說,財富很多來自本身的努力,其中也有家屬的貢獻,甚至現代許多高薪專業人員其財富純來自稅後的勤勞所得及省吃儉用,雙方論戰其實都不似美國前述JEC或CONSAD Research的長期實證研究,來得有說服力。U.S. Trust的研究也指出,七十七%的富豪來自中產階級以下家庭,換言之,致富不當然與遺產稅有關,實證研究反而顯示關聯性不大。
我倒不是建議國內要針對遺產稅與經濟發展、社會公平做一項長期研究,因為可以想像台灣經不起長期的內耗辯論,不過許多國家不課遺產稅(例如:奧地利、葡萄牙、澳洲等),德國左派政黨竟主張偏低的單一稅率,都指出遺產稅,基於「自願稅」的性質,係不穩定的稅,如果提高稅率高於避稅成本,稅源會更不穩定,以不穩定的財政收入,做為長照財源,不僅可能不足,反而會顯示政府不注重長期照護的需要。
長期照顧法公布周年,明年將要施行,長照2.0的口號也已喊出,還是趕快選一可靠財源儘早推動吧!
(作者為東吳大學法商講座教授)



朱宗慶/「拜託,用走的!」

.朱宗慶/「拜託,用走的!」
.劉克襄/他們來自南台中
.黃介正/漢光精神
.伊斯蘭輕體育 競技弱勢 台灣警惕
.孩子迷抓寶 小心遇拐騙
.方祖涵/小女生改變世界的力量
.舒國治/旅行與城鎮的觀察





朱宗慶/「拜託,用走的!」


2016-08-21 04:58 聯合報 朱宗慶


前不久,在網路上看到一支「拜託,用走的」影片,在影片中,有位以色列留學生用中文娓娓道來;他發現,有些台灣菜市場漸漸變成以摩托車為主的景觀,而摩托車帶來的吵雜與空氣髒汙等影響,對採買食材環境來說,並不是理想的發展方向,所以,他納悶問道:「為什麼不能把車停在外頭,用走的進來?」
在這位以色列朋友的想法裡,形塑令人嚮往的菜市場體驗,不需投入額外成本另起爐灶,而需建立像是「摩托車止步」的規範觀念,透過不斷落實來醞釀新的風氣和文化。因此,他提出「拜託,用走的」呼籲,希望身有同感的人,能一起說服政府介入,加以改善。同樣的道理,不僅可用來檢視日常生活面向,其實也很適合以此來思考政策或其它宏遠的目標,因為不少待改善的問題,雖有其它癥結點,但只要用心和決心足夠,改變心態和習慣,就可產生很大的不同!
以行政法人制度為例,現下有許多關於制度學理和國際經驗的探討,修法問題也常被提及,然而,現有的《行政法人法》雖仍有調整空間,但實已足作為實務推動機制。目前有幾個已經改制和規劃改制的行政法人機構,只要主事者有理想、有決心,相信還是可以很好的發揮,與其糾結於制度的完善與否,不如檢討是否有用心而適切地執行現有的可行方法。
法條的修改勢必耗費時日,但理想的實踐卻刻不容緩,願意花心思去善用已有機制,就有可能促成進一步的改變和進步。反之,若走回改制前的模式,如果執行上,相關監督單位或主事者所抱持的,是公務人員體系所習慣的心態,如此不但喪失了行政法人制度的創設精神和前瞻理想,還可能「綁手綁腳」阻礙了進步,以致讓行政法人這個制度蒙受「汙名」。
再者,談到文化事務,在資源投入尚未到位情況下,許多政策目標的推動,在開創資源的同時,仍要以積極的態度、從更高的視角來思考整合,以達到期待的效果。舉例來說,藝文團隊在世界各地進行的展演活動,駐外單位若能充分了解文化的軟實力,善用於各國所經營的網絡和資源,不但協助藝文團隊建構網絡、促進藝文參與度,也能以此呈現來自台灣的多元和活力,「讓世界看見台灣」,形成多方的互惠與共好。
此外,藝文團隊與國內各地文化中心互動密切。根據長期的經驗觀察,各地文化中心的資源有限,但還是可以看到有心主事者,帶領場館善用既有的功能,做價值最大化的發揮,產生令人耳目一新的表現;反之,由於缺乏用心以致疏於維護與活化喪失先前的優勢者,也不乏可能。
對我來說,改變是否可能,取決於成事的決心與做事的態度;理想的美好,在於實際投入、一步一腳印累積的過程。只要轉換觀念,處處都能成為推動進步的著力點。既然如此,我們一起「用走的」吧!
(作者為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