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8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以關稅換所得稅…美國夢遲早破滅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1585/web/ 

◆  聯合報社論/黑道白道變麻吉,賴政府打詐掃黑成笑話
◆  聯合報黑白集/經濟部打臉自家部長
◆  經濟日報社論/以關稅換所得稅…美國夢遲早破滅









經濟日報社論/以關稅換所得稅…美國夢遲早破滅


2025-03-18 01:08  經濟日報/ 社論
美國總統川普的「美國夢」強調,關稅可以幫美國帶入大筆財源。路透


美國總統川普的「美國夢」強調,關稅可以幫美國帶入大筆財源,就像美國在1870~1913年採全關稅,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一樣,「要是關稅政策成功,美國人有可能不必繳所得稅」。

用關稅替代所得稅的「以關換所」想法,其實早在川普競選時,就數次和「全面關稅政策」連結。他打如意算盤的邏輯其實很簡單,就是針對關稅稅率高過美國或對美享有貿易順差的外國,全面加徵關稅,不止提升美國的談判力量,逼迫外國企業或外移的美國企業,到美國投資、生產而創造就業;並透過更廣、更高的稅率,讓外銷到美國的「外國人」繳納鉅額關稅,取代美國人繳納的所得稅,甚至改善財政赤字。

在「美國利益優先」、「讓美國再次偉大」口號加持下,上述「用外國人繳關稅,來幫美國人免繳所得稅」的「美國夢」,讓他的選情扶搖直上,變成他的「核心政見」。

顧盼自雄的川普當選後,所挑選的副手、經濟顧問、財政部、商務部長等官員,又是意識形態相近的同溫層,就任後當然更要傾全力兌現「以關換所」的政見,而成為川普2.0的最大特色。於是,對主要貿易「對手」「全面」課徵平衡貿易逆差的「反制性關稅」,以及要求稅率相等的「對等關稅」。

其實,簡單的算術就知道,「以關換所」是不可能的夢想。根據美國財政部資料,民國一一四年(2025年)聯邦政府總稅收約4.6兆美元(以下用美元),個人所得稅2.3兆多就超過一半,公司所得稅0.47兆,薪資稅(社會安全及醫療照護、失業保險的保險費)1.6兆,這三種是廣義的所得稅,占了約93%的稅收。關稅僅占2%(約800億),絕無可能替代廣義的所得稅。

就算要討好選民,川普最想替代的應是個人所得稅,但在川普1.0時代,加徵關稅其實並未明顯增加關稅稅收,大致在400億至900億之間,占總稅收比重僅2%。拜登延續對中國關稅,稅收金額或占總稅收比重都維持不變,連個人所得稅的4%都不到。要用關稅換個人所得稅,等同於「所有的」進口品關稅稅率至少要80%才有可能。80%的關稅必然造成進口下降,勢必要再提高稅率超過100%,才有足夠稅收以取代所得稅。以目前加徵的關稅來看,離這個美國夢還很遠很遠。

而且,關稅太重,對川普和共和黨其實是作法自斃。眾所周知,關稅通常會造成「物價上漲經濟衰退同時發生的「停滯性膨脹」。關稅大部分會轉嫁給進口廠商和消費者負擔,輸入型通膨必隨不斷提高的關稅稅率而大漲。而就算川普盼望的外商到美國投資,也會因為美國的生產成本高於全球,而產生成本推升的通膨。

通貨膨脹的最大受害者,通常為高齡者和中低收入者,因此川普的全面關稅,會使當初深受拜登政府通膨之害而支持川普的選民,首當其衝並身受其害,極可能重創明年共和黨期中選舉,而失去國會過半的席次

何況,從公平角度看,所得稅屬於累進稅,所得愈高繳稅愈多,關稅則屬於累退稅,也就是低所得者的相對稅負重於高所得者。因此,減所得稅有如對富人減稅,加重關稅卻是對窮人加稅,遲早會被民眾怪罪為「劫貧濟富」,屆時他的關稅大刀可能就要收起,又會被嘲諷為「政見跳票」而威信受損。這可以從川普近日關稅政策上朝令夕改的窘狀中,窺知他自己也很心虛。

尤其,川普的全面關稅政策充滿不確定性,已經造成美股總市值從2月10日的最高點61兆,到3月14日止已蒸發了5兆,讓美國瀰漫著經濟步入衰退的憂慮。當美國人感覺在通膨下變得更貧窮時,將使川普失去政治資本,金融市場將反撲而成為制衡川普權力的最後機制,川普的「關稅換所得稅」美國夢注定遲早破滅。














聯合報黑白集/經濟部打臉自家部長


2025-03-18 04:14  聯合報/ 黑白集
經濟部長郭智輝去年10月拋出在菲律賓種綠電的構想,根據經濟部自家近日出爐的評估報告戳破他的如意盤算。 記者杜建重/攝影


經濟部長郭智輝去年拋出「到菲律賓蓋綠能電廠,再輸電回台」主張,相關評估報告近日出爐。報告稱,若用海纜輸電問題複雜如用「電池船」輸電,每度運輸成本即高達五.五元。這等於直接說「不可行」,也讓郭智輝爭議事蹟再添一樁。

郭智輝「菲律賓種電說」的最大疑點是,在他宣示前,與綠營關係密切的雲豹能源已超前部署,到菲律賓投資光電廠。儘管郭智輝極力撇清,仍未能化解質疑。何況菲國電又貴又缺,就算蓋了綠能電廠,幹嘛低價售台?

如今評估報告出爐,直接表明興建海纜不僅建置時間長,且地形困難風險高,因此短期內只能考慮採「電池船」。但郭智輝曾說,種電價格須「低於四元」才會買,而「電池船」僅運輸成本每度就五.五元。兩個方案都撞牆,經濟部等於「打臉自家部長」

打臉後,經濟部又很乖巧地發表聲明,嘴硬說「境外綠電輸送回台,每度四元具備可行性」。這是用日後菲律賓光電設置成本低、國際海纜輸送成熟、海運達經濟規模後成本可降低等,自圓其說。說到底,仍不肯放棄「菲律賓種電」計畫

事實上,郭智輝頻頻失言,連卓揆都看不下去。評估報告直指「菲律賓種電」不可行,經濟部卻不願撒手,是為了「維護部長顏面」,還是為了「捍衛黨的利益」

















聯合報社論/黑道白道變麻吉,賴政府打詐掃黑成笑話


2025-03-18 04:21  聯合報/ 社論
竹聯幫故幫主黃少岑6日舉行告別式,一早靈堂前就擠滿參加公祭弔念的民眾,藍綠白許多政治人物到場,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中)擔任治喪委員會主委。 記者潘俊宏/攝影


竹聯幫前幫主黃少岑告別式,多位重量級藍綠政治人物名列治喪委員;藝人王大陸閃兵案,更扯出警官提供個資給黑道分子;而去年全台詐騙警示帳戶,竟有過半數是在公股金融機構。政府說要打擊黑金、槍毒、詐騙,但現實社會中黑白兩道沆瀣一氣,相互唱和幫襯,政府打詐則只剩詐騙口號。

賴清德總統去年就職演說允諾:「大家期待治安更好,我會積極打擊黑金、槍毒和詐騙。」上台後,他多次強調要打擊黑金,並稱「打詐將視同作戰」,跨國、跨部會、公私協力合作。今年初他出席警政署署務會報,更特別提及詐騙案破獲件數只有百分之一,要求警察人員減少應酬。但實際情形卻是,從黨內要角到基層員警,都把他的話當耳邊風。

竹聯幫主黃少岑的訃聞上,曾任國策顧問、民進黨中常委、被指具黑道背景的英系黃承國列名治喪委員,倒不令人意外。但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擔任治喪委員會「主委」,連被視為「賴系」的林宜瑾,同樣列名治喪委員。加上藍綠政商大咖多人都列名治喪委員,對賴政府打擊黑金的宣示,等於直接打了一個大巴掌。

黑幫幫主告別式場面盛大,讓政府難堪。藝人王大陸因逃避兵役,更被查出教唆黑幫打人,更暴露當今幫派分子與警界的不可告人關係。無論不滿 Uber 司機,或是女友被詐,王大陸都能找幫派分子幫他教訓對方;這些幫派分子甚至可從警員、監所人員得到所需資訊。執法的公務員,淪為替黑幫跑腿辦事的小弟,是對賴總統打擊黑金宣示的最大嘲諷

員警洩漏民眾個資給詐團或犯罪集團,王大陸案並非特例。詐團早已滲透警界、律師界,不僅獲一條龍服務,犯嫌筆錄、被害人報案紀錄、車牌所有人身分等,都有員警販賣給詐團。甚至有警官長期配合詐團、博弈洗錢集團,藉販賣情報收賄,連律師和檢察官、法官都逃不過詐團之利誘。

賴總統與行政院長卓榮泰多次宣示跨部會打詐,但去年詐騙案相關的警示帳戶,郵局與公股銀行竟占了五成以上。當民間金融機構在政府壓力下不斷設法防堵詐騙,相形之下,公股銀行卻缺乏警覺;直到檢警公布難堪數據,才想到要找相關單位開會應變。

民眾個資外洩嚴重,是電信詐騙猖狂源頭基層檢察官過去曾分析諸多詐騙案例,認為金管會、NCC、數發部欠缺作為,是打詐國家隊「三大戰犯」。且看最近包括馬偕、彰基等多家大型醫院,陸續傳出病患個資遭駭客入侵竊取,販售給詐團;再看看公股金融機構的表現,賴政府還有臉說積極打擊詐騙集團?

賴總統前不久說,台灣的詐騙集團與中國、柬埔寨的詐騙集團結合,強調要跨國合作,共同打詐。但至今仍不時有國人被騙至柬埔寨、緬甸、寮國等地詐騙園區當豬仔,在台家人尋求協助,政府卻毫無作為。焦急的家屬,只能透過台商或私人管道救人,常要花上大筆銀子。

對照之下,大陸公安與泰、緬等國合作,大力掃蕩緬北詐騙園區的行動。大陸外長王毅稱,執法和外交部門通力協作,鄰近邊境的緬北電詐園區已全部清除,「我們的任務就是,斬斷伸向人民群眾的黑手,切除網路電詐這顆毒瘤」。對此,賴政府還能大言不慚談跨國打詐?

賴總統宣示要跨部會、跨國合作打詐,實際上,對外無力聯手海外執法機構斬斷詐團根源,對內連執法機關都頻頻與黑幫詐團裡應外合,公股金融機構更對詐騙漠然以對。賴政府內外失能,民眾還能有多少期待?






【專家之眼】陸委會民調vs.賴敵對談話:綠宣矛盾對決(十九)

◆  【專家之眼】陸委會民調vs.賴敵對談話:綠宣矛盾對決(十九)

◆  【專家之眼】葉丙成是不是逼良為娼?大制不割(十八)
◆  【專家之眼】美俄達成俄烏停火協議









【專家之眼】陸委會民調vs.賴敵對談話:綠宣矛盾對決


2025-03-18 06:00  聯合報/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賴清德總統13日召開國家安全高層會議後,提出五大國安統戰威脅及17項因應策略。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最近國內外局勢的發展,正可讓人好好檢視所謂台派如何捍衛台灣利益。

從美國與烏克蘭總統白宮大吵、逼烏上談判桌,乃至於使台積電大舉赴美投資的一連串表現,都顯示出美國國力日衰、以鄰友為壑趨勢。就在系列發展中,賴政府推升了兩岸敵對氣氛。按理說,美中台三邊利益考量,不是都樂見此局勢發展。美國在面對烏克蘭時表現難看,是為了準備推動聯俄制中,川習會已聞樓梯響,炒起台灣議題,可成為川普一張牌,而國務院恰巧對賴所為表示默許;但中國大陸經濟表現不好,加上貿易戰,需要專注處理內外壓力;至於台灣,自賴政府上台以來,除了內部政治對立外,經濟乏善可陳,對美保台的疑心,也上升到高點,重要的是,賴還需要時間解決能源與備戰不足問題;不禁讓人好奇,為何一定要選在此時升高局勢?

說賴政府推升了兩岸緊張,是因為中共對我態度與動作從來沒有變過,但賴卻將之形容成愈來愈嚴重。自從蔣經國總統開放赴大陸探親,為三不政策開了口子,到李登輝繼任總統,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兩岸關係逐漸進入大發展時代。近幾年因為藍營稱綠不承認九二共識、綠說中共野心變大,解放軍機艦繞島頻繁,但類似頻率行動,蔡政府也沒大張旗鼓宣布對岸為敵對勢力。李以降歷任總統明知對方想法手段,卻不公開如此宣稱,就是知道兩岸關係複雜,留有灰色空間,對台較為有利。唯有賴宣稱敵對、沒有選擇。

賴的宣稱,其實問題頗多。首先,他以中國為對象,雖符合所屬黨派一貫兩國觀點,卻違背了歷任政府一直把中共與中國分開立場,甚至也違反了川普政府申明:就在本月,美國務卿盧比歐還要求本國使館針對中國政府行為發言時,應避免把中國人民與中共混在一起。原因很簡單,沒人希望與大陸人民為敵。唯有「尚勇」的賴國安隊伍,既未繼承前朝智慧,也昧於美國用心。國安問題愈處理愈大還能安於其位,這也算官員本事。

其次,賴勾勒出的兩岸緊張,與陸委會民調吹的風向相反。在賴的說法裡,先提中共手段愈來愈嚴重,台灣內部也出現愈來愈多配合案例,因此賴政府才需要特別採取措施。然而,過去陸委會對兩岸情勢公布的委託民調,大多站在壓倒性的支持政府立場。從趨勢上,也看不出國人對中華民國離心離德跡象。

且看該會今年3月公布最新民調:近9成贊成「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8成以上認為兩岸交流要對等尊嚴、不設政治前提;長期進行,也為學界引用的「民眾對當前兩岸關係之看法」民調,支持統一選項仍是低迷不振;去年「民眾對總統國慶談話及兩岸相關議題之看法」民調,9成以上支持賴總統「四個不變」主張、8成以上不認同中共說「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近9成支持台灣未來及兩岸關係發展由台灣人民決定。之所以羅列民調細節,只是要呈現一點:如果相信陸委會的民調,那幾乎是完全無法看出中共統戰功力。既然統戰無法、認同又沒變化,為何在賴的嘴裡,認同可能混淆,滲透可以嚴重呢?

這就讓我們進入賴談的間諜案證據與統戰例子,是否嚴重到讓賴政府沒有選擇?檢視所言,包括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因共諜案起訴人數是民國一一O年(2021年)的三倍多、統促黨、復康聯盟黨、台灣軍政府等為中國發展叛國組織,布建武裝力量案例云云。

其所言案例,有些尚在審判中,並未定罪,似有指導判案之嫌;而如前述,中共手段與過去類似,兩岸交流又沒比以前多的前提下,最近一、二年起訴的間諜案卻愈來愈多,最終定罪比例多少?又是否與過去完全執政時修法及檢調手段更有關係?我們一再呼籲政府應勇於公布數據,但目前為止,賴總統仍只單提起訴案量。

由此具體評估賴總統歸納的五大國安風險,就有以下疑問:在台社會民心長期穩定前提下,為何歷任總統權衡後,尤其是馬蔡政府不公開宣布對岸為敵國?以賴宣布的第一個風險:對國家主權威脅為例:中共從來沒停止對我主權聲索,為何在綠營治下,M503 航線開設才告完成、我方也失去了海峽中線、乃至於金馬禁限制水域的控制權?如果情況至此有嚴重趨勢,為什麼蔡政府不宣布為敵,要等賴總統來做?其他風險亦多有類似疑問。至於定居證等議題雖新,卻似是沒注意到中共更想掌握台人動向的心意。

簡單來說,在陸委會告訴我們萬眾一心的穩定局勢裡,賴在此時走向激化兩岸局勢道路,是有選擇的。特別是在烏克蘭下場與台積電投資案之後,賴政府還要選擇當美國一張牌,不想當年烏克蘭欲進北約時,其實也是配合美歐利益,結果現在被逼坐上談判桌。

人民應該很想知道賴政府是怎麼計算台灣利益的,否則所謂台派,應該改稱「美」派比較適宜。之所以加上括號,是因為再怎麼配合,台灣終究不是美國。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為何荷蘭和瑞士科技如此進步


◆  多死社會下的資源矛盾
◆  社會「生不如死」 政府卻忙鬥爭
◆  600萬人面臨孤獨死 執政黨知否
◆  與陸務實合作 解台灣能源困境
◆  賴清德豪賭 傷台灣價值
◆  與強鄰為伴 戰略錯誤是災難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為何荷蘭和瑞士科技如此進步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為何荷蘭和瑞士科技如此進步


2025-03-18 04:04  聯合報/ 李家同(作者為清大榮譽教授、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榮譽董事長)


大家知道很多先進國家在科技方面的成就,比方說,美國、俄羅斯和中國在武器和太空競賽上的成果。我們也知道德國和日本在機械工業上的領先程度,更知道法國在航空器上的卓越表現。

上述所提到的國家都是大國,大國有其優勢,比方說市場比較大、自然資源比較多,可是歐洲有些小國在科技上卻有傑出的成就,荷蘭和瑞士尤其特別,實在值得我們注意。

荷蘭的人口大約是一千八百萬左右,但是他們的艾司摩爾公司卻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半導體設備公司,一個設備可以賣到三億美元,這是天價,可是仍然有人要買。這個設備是非常精密的,設備的原理和電磁學有關,如果有一家公司要買這個設備,要告訴艾司摩爾安裝的地點,因為艾司摩爾要知道當地的電磁資料,這是非常特別的。

我們可以想見,艾司摩爾之所以能夠有如此傑出的成就,乃是因為他們有非常具學問的工程師。根據英國泰晤士世界大學排名,荷蘭有六所大學進入前一百名;中國的人口比荷蘭多很多,也只有六所大學進入百名。

再談瑞士,瑞士的人口在九百萬左右。瑞士表非常漂亮,也相當精密,可是大家比較不熟悉瑞士在工具機上的成就。瑞士可以製造頂級工具機,我曾經看過照片,有人利用普通的工具機設法製造一個零件,其結果實在是慘不忍睹;第二張照片是利用瑞士一個工具機製造的,所做出來的零件精美無比,當然這種頂級工具機的價格也是非常高的。

瑞士在科技上受重視的程度,也可以從瑞士超級電腦中心看出來,最近惠普和輝達共同發展的超級電腦就放在瑞士,據說這也是全世界最先進的超級電腦之一。

我們有二千三百萬人,人口數超過了荷蘭和瑞士,實在應該靜下心來好好地研究,為何這兩個國家有如此卓越的科技成就。我們也應該注意到,要有科技上的卓越成就,科技人員的能力是相當重要的;科技人員的能力,包含對基礎學問的深刻解以及實作經驗。我國已經有相當多優秀的科技人才,但政府仍然應該思考如何培養更高級的科技人才;一個國家的工業水準,決定於這個國家科技人才的水準。

教育部尤其應該研究,為何荷蘭人口比我們少,大學的學術研究水準卻超過我們。人才培育除了學問以外,也要注意實作經驗;瑞士很多公司有上百年的歷史,很多工程師可以累積長時間的寶貴經驗。也希望政府能夠有一種機制,使得我國的工程師可以在某個技術上投入長時間的研究。












多死社會下的資源矛盾


2025-03-18 04:04  聯合報/ 王皓平/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桃園市)


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我國總人口步入二,三六○萬人的人口高峰後,隨即進入「生不如死」的境地;亦即民國一九年(二○二○年)以降,出生人數低於死亡人數的情形。不僅於此,自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起,已連續三年死亡人口超過廿萬人,而每年的新生兒出生人口更連續三年下探十三萬人之譜,兩者相減所形成的差距日益擴大,因而形成日前聯合報所載「多死社會」的情形。

多死社會之下,直接衝擊的是殯儀館、火葬場的服務數量該等建設乃「鄰避型公共設施」,新設難如登天,難有供給數量成長的可能;相較「多生社會」結構下主要的公共設施如國民中小學,多的是空置的教室與校舍,甚至已有不少學校面臨廢校或併校命運,此乃各級政府不得不面對的矛盾。

再者都市中心舊城區,其人口已出現減少的情形,如台北市近年面臨二五○萬人保衛戰的問題難有解決的一日;且大台北盆地周邊地區的人口,諸如林口、三峽、淡水、新莊、汐止、龜山等地,人口成長快速,甚至必須興建學校、運動中心、公有停車場及市場,從而滿足日益成長的居民生活所需。這些都會蛋黃區蛋白區的問題,兩者一來一往,增加的是政府的施政成本人民交通往來社會成本,這是第二個矛盾。

第三台灣人口減少已超過五年,空屋量增加,但為何全台各地都還在搶建新樓?原來是舊宅太老,都更不易,現今還有多少人願意住在沒有電梯的四十年老公寓?會有多少新人首購去買屋齡四十年以上的房子?而握有老宅的年邁長者,多數不願在其生命尾聲階段,步入不知何時可入住的都更程序;此等新舊轉換都心空洞化的問題,每遲一刻都讓問題更加嚴峻。

據日本人口學者河合雅司所著《未來年表》系列書籍,就各種服務設施所需的人口,評估各該設施存續的可能:郵局需要五百人、銀行六,五○○人、葬儀社六,五○○人、餐飲店六百人、診所一,八○○人、醫院一七,五○○人,達到此等服務消費人口,方有百分之五十的機會可以存續營業下去。如今,日本部分地區,已有偏鄉城鎮需要遠赴四十公里之外,才有加油站服務據點;這種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情形只會日趨嚴重此外,更有山間界限集落鄉鎮,基層地方民代公職無人參選,嚴重衝擊基層地方自治體的運作

因此,在我國「少子高齡化」且持續「多死社會」的人口結構下,公共建設資源如何分配偏鄉地方創生選擇,是要遍地開花還是據點發展針對服務設施難以為繼、服務不經濟的區域,如何導引鼓勵遷村最後,如何讓都市中心公共設施更具效能?都是多死社會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社會「生不如死」 政府卻忙鬥爭


2025-03-18 04:04  聯合報/ 蔡爰/退休教師(新北市)


內政部最新公布的「二○二五年戶口統計」,今年二月死亡人數二一,八八八人,創下歷史新高。去年二月死亡人數一七,四六二人,同期相比多了四千多人!為何往生者驟增?應該向社會交代,並提出因應之策。

媒體報導急診壅塞、醫療能量(護理師離職、急診醫師離職)問題,全民關注;執政者拿不出有效法子,卻忙著「大罷免」。

民進黨政府說「護理師平均月薪七萬元」,讓基層氣炸了!許多護理師貼出薪資單,四萬多或五萬多元,抱歉地表示「我把護理師平均月薪拉低了」。

之前砍公教退休金時,汙名化「月領七萬、周休七日」,引發勞工及其他民眾不滿,覺得「公教既得利益還不滿足」。如今公布「護理師平均月領七萬」,讓社會大眾覺得「護理師不該怨薪資低、不該離職」。散布不實訊息誤導社會觀感,只為掩飾施政無能。

賴清德總統下令黨公職全力投入「人民是頭家」宣講,閣揆卓榮泰帶隊先在台中市舉辦,現場設立攤位讓民眾連署罷免。

「大宣講」盛大登場,大罷免添柴加薪,行政院團隊很忙!接下來,閣揆帶隊宣講場次,包含桃園市、花蓮市、台北市、台南市、新竹市、高雄市,然台南和高雄都是綠委,沒有藍委可罷免。我認為,大罷免只是配套,民國一一五和一一七年(二○二六和二○二八)選舉才是主軸。

立委選舉結束後,綠營不甘國會朝小野大,早就著手罷免。「大罷免把韓國瑜院長拉下來」、「大罷免把黃國昌趕出國會」,不容在野黨席次多,更不想被民意監督。

說了老實話,「中國大陸發射飛彈,對黑熊學院有很大的幫助」;同樣的,讓兩岸敵意上升,對岸軍演、發射飛彈或其它動作,對民國一一五、一一七年(二○二六、二○二八)選舉也有很大幫助。賴清德總統要恢復軍法審判,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召委沈伯洋主張成立國安法庭,雙管齊下!軍民都在囊中,「準戒嚴」也就不遠了。

內政部公布人口統計,去年十二月新生兒約一點二萬人,全年出生數十三點四萬人,「龍年」也不管用,出生數比兔年(十三點五萬人)還低;「生不如死」持續,人口總數一年不如一年。但大宣講、大罷免、軍審復辟、國安法庭、賴十七條,政府很忙!












600萬人面臨孤獨死 執政黨知否


2025-03-18 04:04  聯合報/ 祝偌水/教(嘉義市)


有一代大俠之稱的老牌藝人張振寰日前因住處傳出惡臭,才被鄰居發現陳屍家中且已死亡多日,令人唏噓。類似張振寰這樣「孤獨死」的狀況,過往被認為是像日本這樣的超高齡化社會才會發生,但隨著台灣社會結構的改變及人口老化加速,依據數年前內政部的統計資料,全台至少有六百萬人面臨了孤獨死的潛在風險。

這當中,除了風險最高的獨居長者及老老照護戶之外,也包括了單身個體戶、單親家庭及隔代教養家庭,涵蓋的範圍相當廣泛,應該採取的因應措施也各有不同,絕對不是政府冷冰冰的一句「建構社會安全網」就能解決。

偏偏目前的執政黨,心思根本也沒有用在這上頭,鎮日想的都是「大罷免」、「境外敵對勢力」、「恢復軍事審判」等這些偏離人民生活的議題,然而這些被執政黨掛在口中「人民是頭家」的議題,只會造成政黨對立與人民分化,對於改善台灣面臨的少子女化、人口老化、孤獨死等重大問題毫無幫助,執政黨卻完全閉口不談有何對策。

光是面臨孤獨死風險的六百萬人就不是個小數目,涵蓋全台四分之一人口,而保護好每一個面臨風險的老百姓,避免孤獨死的社會悲歌一再發生,絕對是政府責無旁貸的責任;如果連張振寰這樣曾經具有高知名度的人士,生命都得以孤獨死的方式收場,我們真的還要隨著「大罷免」、「境外敵對勢力」、「恢復軍事審判」這些虛無飄渺的議題起舞嗎?













與陸務實合作 解台灣能源困境


2025-03-18 04:04  聯合報/ 華健/基隆海洋保育協會理事長(基隆市)


賴總統曾提出「第二次能源轉型」、「減碳新目標」及「淨零五大策略」,但今天台灣實際面對的,卻是台電深陷虧損四千多億,同時被工商業界和美國官方認定缺電的急迫困境。

因此賴政府的緊急能源目標,應不再是那些天邊雲彩,而是同時堵住台灣缺電大坑,拉拔深陷財務泥淖的台電。川普執政,給了台灣大好機會,就看賴政府要不要把握。川普上台,出招千變萬化,不變的是「讓美國再次偉大」宗旨。各種招式當中,最值得台灣注意的,是川普終究是務實主義者。川規賴隨,首先可做的便是對台灣前途具決定性影響的能源合作。

過去三十幾年來,世界最大能源生產者兼消費者、具同樣挑戰與利益的中國大陸和美國,便享受過各項合作結果。尤其是美國,更因為這些合作創造了國內就業機會,同時確保其在技術創新上的領先地位翻開中美合作史,其於民國六十八年(一九七九年)簽署「科技合作協定」之後,即展開各領域一系列合作,包括物理化學基礎研究、地球與大氣科學、能源相關領域、環境管理、農漁業,乃至天然災害規畫

民國九十七年(二○○八年)的中美「十年能源與環境合作架構」,更進一步推展針對包括能源效率、電力、運輸、空氣水濕地自然保育地等行動合作。民國九十八年(二○○九年)十一月,歐巴馬總統和胡錦濤主席,在北京高峰會上的七項「中美潔淨能源倡議」,宣示轉向潔淨低碳經濟,讓全民享有龐大轉型紅利良機。

繼此倡議,雙方接著共同贊助「潔淨能源研究中心」、藉「電動車倡議」共同開發充電與電池等裝置標準,透過「能源效率行動計畫」、建立「能源效率建築規範與規格系統」,建立「再生能源夥伴」以加速再生能源建置,共同開發碳捕集與儲存技術,以及透過「頁岩氣資源倡議」加速頁岩氣資源開發投資。

中美能源合作在民國一○六(二○一七年)創歷史頂峰。最明顯實例是,原本一直是法國幫忙建立核電基礎,中方卻選擇了美國西屋的 AP1000,做為其接下來幾十年發展的唯一反應器技術。在天然氣方面,川普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的北京之行,簽署了五項長期合作合約。

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中美貿易戰開打之後,仍靠著民間力量藕斷絲連。例如比爾蓋茲與中方聯手,研發以核廢料驅動行波反應器(TWR)的小型模組化核能技術。此反應器不仰賴濃縮鈾,而使用核廢料貧化鈾運轉,甚至產生的核廢料也可回收利用。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底,中美發布「共同努力削減排放計畫」,包括削減源自運輸、能源與工業的甲烷排放。

中國大陸曾因大量排放與汙染為世人詬病,如今其減排與再生能源發展成效不僅嘉惠國內,且被公認對於全球對抗氣候變遷具重大貢獻。

以今天所看到的美國抗中態勢,恐怕很難想像仍可有如此密切的合作,且彼此都嘗過甜美果實。賴政府儘管傾向「敵對」,但無論基於深信美國或是自己的利害,又何妨學川普,為了自身偉大,跟對岸務實合作?













賴清德豪賭台灣價值


2025-03-18 04:04  聯合報/ 吳林鍇/國際戰略研究所成員(馬來西亞吉隆坡)


賴清德近日宣布大陸是「境外敵對勢力」後,聯合報三月十六日社論「川普和習近平正要上桌,賴清德搶先翻桌」直指民進黨想趁中美元首會晤之際「單邊押注(美方)又翻桌」,並提出「對台灣到底是福是禍」的問題,值得思考。

無論自由、民主、人權等口號喊得多麼響亮,都很難改變國際社會近年來對台灣的重視,源於其作為全球供應鏈中重要一環而非意識形態的事實。尤其是在半導體領域,台灣的地位和市場占有率舉足輕重。同時,西方與台灣在高科技產業的投資流動,也對相關國家的科技創新發展有重要支持作用。

所以,既然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關鍵環節,安全與穩定才是凸顯其國際競爭力與議價能力的關鍵。正如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歐盟在《歐盟印太合作戰略》中提到「台海局勢升溫很可能會對歐洲的安全和繁榮產生直接影響」。這意味著,動盪與不安將使得國際社會對台灣的供應鏈可靠性產生疑慮,並削弱其重要性。

站在這一角度,我們會發現穩定才是支撐如今台灣價值定位的核心。

尤其,中美博弈作為台美與兩岸關係的上位邏輯,想要維持和平的前提,就必須弱化台灣在中美競爭中的角色,而不是衝鋒陷陣。

這項策略在馬英九時代就被使用。

當時,馬政府並不打算直接介入中美關係,而是既透過軍購來博得白宮的好感,又與大陸頻頻交流不斷開放,為台灣營造出相對穩定的外部空間。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蔡英文上台後,綠營「統獨」意識作祟,自然使兩岸氛圍變得緊張。但即使如此,蔡政府以經濟為主軸的執政策略,依舊避免台灣主動介入自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開始的中美貿易戰,反倒是主攻台美關係,獲得了拜登軍援的安全承諾,同時保持與大陸鬥而不破動態平衡。結果是,相較俄烏與中東,台海局勢的相對穩定讓西方感受到台灣作為穩定供應鏈的價值,並在各種智庫、商業組織,以及「旋轉門」的協助下,使得各國政要頻繁訪台表達支持。

如此看來,賴清德的做法,顯然是匪夷所思。

相比於拜登不時讓盟友被動捲入華盛頓的對外戰略,川普更喜歡基於美國的力量直接與他國對抗。這一區別,原本讓賴清德有機會與大陸對話修復關係,卻由於提出「敵對論」後,變成以身入局強行捆綁白宮戰車介入中美關係,將兩岸原來的緊張氛圍推向對抗新高度。最終傷害的是台灣益發薄弱的全球穩定供應鏈價值,與在國際社會的重要性,也給了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口實,強調要將相關產業遷出台灣以避免不安定的局勢。

更進一步來說,賴政府這招能討川普歡心也就罷了,但以歐洲血淋淋的教訓來看,川普在任何情況下都有可能為了利益而翻臉。所以,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前資深副總裁林賽才認為,「川普一直不太關心美國是否參與世界事務,而更關心美國從這種參與中得到了什麼」。

此外,華盛頓真的想和北京爆發衝突?顯然未必。美國國防部政策次長提名人柯伯吉近日在參議院聽證會上就表示,其目標是「避免台灣引發與北京不必要的衝突,為美國爭取時間改善美中軍事失衡」。

所以,賴清德一系列判斷失誤的本質是不願正視大陸的心魔,而豪賭的背後出賣的恰恰是台灣核心價值定位












與強鄰為伴 戰略錯誤是災難


2025-03-18 04:04  聯合報/ 楊建業/西安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陝西西安)


最近,圍繞著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在白宮遭到的羞辱,不少人慨嘆小國在大國夾縫中的受氣難為。小國常為國土空間、人力和自然資源所限,無法與大國角力,會被後者脅迫。也因此,才更能考驗小國、弱國之處世智慧。

不只是小國,大國也有處世之道,就是親誠睦鄰,化敵為友,至少不要四面樹敵。相較於大國,小國或者弱國的處世之道就更關鍵了,因為這往往關係生存發展。國小未必弱,所以小國當自強為第一要務。譬如以色列,國土面積不過兩萬五千多平方公里,大致相當於中國的一個地級市。但其軍事、科技、經濟實力均屬世界一流,誰敢小覷?有時連美國都要讓它三分。

其次,小國,尤其是弱國,除非有某一個大國想吞併你,否則,在大國地緣對抗中,保持中立不選邊是最佳之道,與強鄰為伴時,就更應謹慎。但烏克蘭恰恰就是犯了這樣的錯誤。小國,尤其是弱國,是不能犯戰略錯誤的。任何戰略錯誤都會變成顛覆性災難。

說起來,烏克蘭還不算是小國,也不算很弱,但自其立國以來,卻至少犯過兩次戰略性錯誤

一次是,烏克蘭本是世界第三核大國,但民國八十三年(一九九四年)卻輕信俄美等大國安全承諾,銷毀自家核武,等於自廢武功,將國家命運託付給他國,導致烏克蘭今日要全靠美國及西方輸血才能與俄抗衡。假如當初保持有一定量的核威懾,會是今日這樣屈辱的結果嗎?恐怕俄羅斯也不敢輕易對其發動「特別軍事行動」。

既然銷毀了核武器,那有策略與大國妥處也行。偏偏烏克蘭又在西方策畫下,推翻了民國九十九年(二○一○年)民選亞努科維奇政府,這個政府是希望在俄羅斯和北約間保持中立。新政府一味倒向西方,還要加入北約,這不能不令俄羅斯感到了威脅,於是發生民國一○三年(二○一四年)克里米亞被占領、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俄烏衝突等一系列事件。

沒多少人會說俄羅斯入侵一個主權國家是合法的,但相信也沒有多少人會說,烏克蘭夾在大國地緣對抗的縫隙中還要硬生生地充當「夾心餅乾」是明智的。烏克蘭今日慘狀,首先要負責的當然是西方,但烏克蘭從政客部分民眾難辭其咎。這就是烏克蘭所犯的第二大戰略錯誤

如今,川普更是要令美國重回弱肉強食叢林時代,正變成為一個國際惡棍。而歐洲各大國以及東亞的日、韓又都各懷鬼胎,各揣私利,雖有時也有一定的抗爭,但表現的卻是一幅臣服之態,甚至爭相阿諛取悅美國。連區域大國,甚至一些企業都有可能成為地緣政治的犧牲品,何況小國、弱國?

世界至少在今後四年內註定是要非常不平靜的。也許最後的希望還在東盟,在全球南方因為他們雖然並不強大,但尚能根據自身利益作出理性價值判斷。相信這個世界終究會向那種弱者不懼、強者不孤、小者不卑、大者不霸、平等相處、合作共贏的人類理想大同社會發展川普亂世,只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一股逆流。










陳亮恭/流動與靜止間的池上哲思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亮恭/流動與靜止間的池上哲思
◆  馬凱/去美元化將走向金本位制?








陳亮恭/流動與靜止間的池上哲思


2025-03-18 04:04  聯合報/ 陳亮恭(作者為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


群山環抱的池上放慢了時間的流動,八千人的小鎮獲選全球知名「慢城」(Cittaslow。北倚海岸山脈,西靠中央山脈,綿延不絕的稻田,隨著季節更迭展現不同風貌。池上重新定義人與時間的關係,並不是停滯,而是種有意識的選擇,選擇與自然、與社區建立深層的共生。清晨池上被輕霧環繞,如夢似幻的村落,時光律動變得柔和。池上不是種速度,而是種生活,體現在每一個生活日常的細節,讓時間沉澱出獨特的質感和深度

錦新三號道路兩旁是一望無際的稻田,茄苳樹下老師和孩子們交談,樹葉間灑下的斑駁光影,有種簡單而恆久的美。時光倒流兩千年,這情景就像《論語》中孔子與弟子的日常。微風輕拂,遠山的輪廓在天邊若隱若現,茄苳樹似乎幻化為菩提樹,呼應著佛陀與須菩提在《金剛經》中的對談。「如是我聞」就像《論語》反覆出現的「子曰」,佛陀傳遞智慧的場景無聲的穿越至池上,哲理超越時空,隨著流動的雲與輕撫的風,在兩千年後的時空低吟回響。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然則眼前風光,豈能盡屬虛幻?世間萬象,如晨霧初散、夕照暉映,並非單純的有無,而是變化的流轉。美醜善惡皆如浮光掠影,剎那間浮現又隨之消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觀天地萬物,不為形相所繫,不為執念所累。池上風物亦隨四時遞嬗,來去皆如飄渺雲影,無礙無拘,唯留寂然與自在。

稻田自青綠轉為金黃,循四時而變,風掠過田間,輕輕撩動葉梢,帶走瞬間的念想,卻留下無聲的流轉。「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遙望中央山脈與無垠稻田,雲煙輕繞,山水村落隨之變幻。影與光交錯,夢與現實相融,凡世如流,於時光中來去,終究歸於靜謐。

池上的獨特,不在壯觀的中央山脈風景與金黃的稻浪,在於一種與時間悠然共處的心境。這份悠然體現「空」的境界,但,「空」並不是虛無,而是接納與包容的開放。喧鬧的都市叢林或也能實踐《金剛經》的生活哲理,如同不識字六祖惠能的頓悟,智慧無須借助詞藻堆砌便能傳遞。然而,池上這個特殊的時空從空氣、清風、雲彩、山巒時時具有禪意,人們實踐著「但用此心」的直觀智慧,讓人回歸本心,享有靜與空的奢侈。

台灣好基金會」長年深耕池上與社區共融共好,發掘台灣土地與人民的美好,《金剛經.諸相非相聯展是蔣勳老師及其得意門生在池上穀倉藝術館舉辦的藝術盛宴。在撤展之前,趕赴池上見證藝術、哲學、生活、人與空間的融合,散步田間或坐看山與雲的變化皆有所得。稻田旁,農婦行著補插秧的日常,其恬靜神色,純熟手勢,以及言談間的樸素從容,無不映照出池上生活哲學的深意。

台灣好基金會」讓池上成為藝術之鄉,每年的「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一票難求,在山脈間、稻田中舞台流動的樂音與歌聲,慢城池上成為觸手可及的藝術殿堂。由蔣勳老師擔任總顧問與首任駐村藝術家,「池上藝術村」提供藝術家靜思創作的空間,《金剛經.諸相非相聯展融合藝術與哲理,更為池上增添生命,池上如今已不只是地名,而是一個靜與空、藝術與哲思的專有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