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3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勞保改革豈能繼續拖延?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缺水加缺電,蔡政府的超前部署呢?
◆  聯合報黑白集/租屋族幫富人墊背
◆  經濟日報社論/勞保改革豈能繼續拖延?



經濟日報社論/勞保改革豈能繼續拖延?


2021-03-13 02:47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勞保示意圖 本報系資料庫


近年來勞保基金收支失衡急遽惡化,缺口已由前幾年的每年200億元左右,跳升到去年的487億元,預估今年短絀可能高達近千億元,基金並可能在民國 115 年(2026年)消耗殆盡而破產;勞保改革可謂迫在眉睫,否則將引發社會高度不安。然而,在各界關切下,行政院蘇院長卻避重就輕地回應:目前沒做這方面「討論」。這也許是事實,卻是選擇性的事實,不表示行政院沒有在研究規劃,而這樣的回答也無法消除外界的關切;不完整回應各界對此重大議題的疑慮,只是以鴕鳥姿態迴避,並不是一個「能做事」政府的良好回應。

部分受雇勞工可能還不太清楚,自己退休時可以有兩份不同的退休金,一份是在「勞保」中,從民國 98 年(2009年)開始納入提供的「老年給付」;另一份則是獨立的「勞工退休金」,後者在民國 94 年(2005年)後採行「個人可攜式帳戶」,由勞工和雇主分別繳納進入勞工的個人帳戶,不會因勞工變更雇主而受到影響。

個人帳戶因政府還給付利息,只會愈來愈多,不太可能破產。但前者平常收取勞工保費、提供各種保險給付(生育、傷病、失能、死亡)和老年給付的勞保基金,在退休領取老年給付勞工愈來愈多、因少子化影響而使繳納保費的年輕勞工愈來愈少情況下,若再不改革,幾年之後就會破產。

然而,勞工退休後的生活保障,主要靠勞保的老年給付,因退休金個人帳戶開辦的時間不長,扣繳入帳的金額相對有限。因此,若是用來支付勞保各種給付的勞保基金破產,衝擊到退休勞工老年給付財源的話,後果當然十分嚴重,所以近來不僅引發各界關注,負責的政務委員也早在評估該如何改革。

這件事之所以不斷受外界關注,主要是因改革的時程已經延宕。三年一次的勞保財務精算早在民國 104 年(2015年)就提出警訊,認為若再不改革,基金將在民國 116 年(2027年)破產;民國 107 年(2018年)的精算報告更將估計破產的時間提早了一年,即民國 115 年(2026年)。在各方關切之下,勞動部長許銘春去年8月承諾,將在去年底前提出改革方案。但一些未公開的改革方向,包括調整年資、給付率、提高保費和政府撥補等項目,在經過媒體披露之後,立刻引來勞團批評,逼得勞動部收手,改革方案無疾而終。

改革方案遲無進展,然而去年的勞保收支短絀缺口卻已快速暴增到487億元,引發各界側目;今年更被預估短絀金額將大幅躍升到701億元;如此一來,目前仍有7,600億元的基金,大概沒幾年就會見底。這種驚人的惡化速度,顯示即使蔡總統和蘇院長都承諾一年撥補不低於200億元,仍將是杯水車薪,若不從調整年資、保費和給付著手,每年撥補的金額可能得上千億元才能解決問題。政府並無這種龐大財源,邏輯上也不該如此因應,那麼就必須徹底改革,才能解決問題。

如果不儘快提出、討論及確定勞保改革草案,由於國內選舉頻繁,接下來民國 111、113 年(2022和2024年)分別有重大選舉,屆時為避免選舉失利,執政當局極可能就會繼續拖延改革步伐,以致產生嚴重後果,引發各界更嚴重關切。尤其在各方更加關心這個議題的氛圍之下,廣大勞工朋友將益發擔心領不到老年給付,或承受著像軍公教年改退休金被打折減發或延後領取的風險,屆時難免會再發生類似民國 101 年(2012年)11月間一個月內被領走476億元的擠兌風潮,迫使勞保基金比目前估計的民國 115 年(2026年)更早破產。

如果上面的推論真的發生,不僅威脅著執政黨在民國 111 年(2022年)的地方選舉,更可能對民國 113 年(2024年)的總統大選產生關鍵性的影響,絕非執政黨所樂見。因此,執政黨最好的策略應該是全力衝刺,儘早提出改革草案,並在今年內讓改革方案能夠順利定案,如此不僅可讓負面政經衝擊及早稀釋並獲化解,也能讓各界和勞工們早日安心釋懷。











聯合報黑白集/租屋族幫富人墊背


2021-03-13 03:59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行政院會今通過「房地合一稅2.0」版,修正短期持有的定義,外界關注的囤房稅確定暫時束之高閣。記者林俊良/攝影


千呼萬喚,行政院終於端出打炒房政策。結果,卻掐頭去尾,把最關鍵的「囤房稅」放過了。財政部的理由令人聽了火大,說是怕課了囤房稅,租金將轉嫁給房客,租屋族反而受害。

這種邏輯,根本是鬼扯蛋。租屋族本身就是高房價的受害者,因為買不起房子,所以才要去租。現在政府打炒房,還要拿窮人來幫富人墊背,說是為了租屋族著想。這種說詞,出自滿口「居住正義」的執政者嘴裡,令人聽了一肚子火。

行政院說,如果對持有四戶房屋以上的人課囤房稅,估計會有七十八萬承租戶受到影響。好吧,若真為了降低衝擊,政府大可改為針對擁有五戶以上的囤房者課稅,讓衝擊者減少一點。但政府什麼也沒做,卻用這種低級藉口幫所有囤房者脫身;這種「吃人夠夠」的心態,難不成租屋族還要向政府磕頭謝恩?

不敢向囤屋者下手,說穿了有兩種可能:一是決策者不太在乎民意,覺得可以隨便敷衍;二是執政者朋黨囤房者太多,唯恐不慎打到自己人。且看,捲入「同居疑雲」的民進黨發言人顏若芳,年僅卅五歲,名下已擁有兩房,價值達四千萬元以上。入黨服務,這麼容易「發跡」,其他老將又是什麼光景?

打房不打到要害,就是縱容炒房。尤其,拿租屋族為囤房稅開脫,這藉口爛透了!










聯合報社論/缺水加缺電,蔡政府的超前部署呢?


2021-03-13 04:02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全台大缺水,圖為台南曾文水庫的情況。本報資料照片


蔡政府最近連遇施政危機,從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傷害大潭藻礁生態,到缺水成為上半年我產業界最大挑戰,民間不滿與擔憂的聲浪越來越大。蔡政府仍以一貫的傲慢態度因應,先是自誇政策周全且超前部署,繼則發動鋪天蓋地的哏圖和網軍攻勢,一為自己辯解,二則打擊抹黑持不同意見的人士,三則將過錯推給前朝或其他因素。總之,就是不自我檢討,也無意調整政策方向。

台灣正面臨七十年來最嚴重乾旱。半年來,全台四分之一農田因缺水陸續休耕停灌;近期水情愈發吃緊,桃竹苗地區開始實施減壓供水。如此一來,新竹科學園區的工業用水也大受影響,許多廠商已經開始出動水車自己載水回來用。經濟部長王美花日前要求廠商掘井抗旱,除被譏違反常識及違反環評法規科技部也打臉說,工業區內不能鑿井

乾旱現象已超過十個月,受影響的部門從農業擴散到工業領域,如今也開始衝擊到民生用水。面對這麼嚴重的問題,經濟部卻只能拿出鑿井這種石器時代的對策,讓人無言以對。去年為了防疫,行政院許多跨部會會報如治安、食安會報均告停開,乾旱問題也一起被忽略。直到去年十月,旱象問題已經十分嚴峻,中央才成立旱災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結果,什麼問題也沒解決,拖到今天更積重難返。最近,情況最嚴重的台中和苗栗兩地,已開始準備「供五停二」的演練。把問題拖到這種地步,就是自詡「超前部署」政府的表現嗎?

供水出了問題,供電同樣也有麻煩。藻礁公投捲起的「粉紅風暴」,也是戳破蔡政府「超前部署」牛皮的顯著事件。上台前,蔡英文和許多民進黨人士炒作藻礁議題累積政治能量,許下「藻礁永存」的承諾,擄獲環保與地方人士的心。但執政之後,「藻礁永存」的承諾變質成「執政永存」,為了幫蘇貞昌競選新北市長造勢,蔡總統拿「深澳換三接」,直接讓藻礁「可割可棄」。如果蔡政府對藻礁不是一路敷衍,怎麼會激出六十多萬人站出來連署?

造成藻礁危機的深層因素,是蔡政府不當的能源政策。在短短八年多,要達到「天然氣五成、綠能二成」的目標,原有極大的難度;歷經五年推動,所有進程都嚴重落後。也因此,蔡政府只能孤注一擲,把所有希望押在天然氣上,三接不僅一定要蓋,而且還要速蓋。在這種賭徒心態下,蔡政府又怎麼會有心和環團溝通?而一旦護藻礁公投過關,未來缺電的危機也必然跟著浮現,這是蔡政府不能不面對的。

王美花已經警告,三接若不蓋,將造成北部地區缺電,屆時必須增加燃煤發電才行。這樣的恐嚇,民眾其實聽多了。但人們更大的疑惑是:蔡總統為何不能調整能源政策的比重與期程,以保持穩定供電?她可以棄「藻礁永存」與「不會缺電」的承諾於不顧,調整自己的錯誤政策,有那麼難嗎?

面對缺水缺電的困境,我們不是沒有選擇,但政府刻意誤導問題,會蹉跎我們選擇的餘裕和機會。蔡政府說,三接若改至其他地方興建將緩不濟急;事實上,是它自己扼殺了核能的選項?撇開核四不談,現有核電廠延役數年,即可挽救千年藻礁;如果八月護藻礁公投過關,蔡政府能置之不理嗎?否則,一個連公投都不顧的政府,將變成什麼?

從缺水到可能缺電,是一個失能政府的表徵不斷吹噓超前部署、完整規畫、充分溝通後,政府連最基本的水電供應都危機四伏,真可悲

【專家之眼】年輕等於正義?修憲說理需要本土配套

◆  【專家之眼】年輕等於正義?修憲說理需要本土配套

◆  【專家之眼】蔡政府反對囤房稅 理由荒誕無稽
◆  【專家之眼】政治利益凌駕專業 保礁護國問題無解
◆  【專家之眼】債多不愁!這次,美國真的會有不同嗎
◆  【專家之眼】農會人事改官派?農民自治權不容恣意剝奪
◆  【專家之眼】藻礁案一意孤行 終將被人民拋棄
◆  【專家之眼】拖救永裕興18號返國之肯定與遺憾
◆  【專家之眼】中共修建龍田、惠安機場為攻台?
◆  【專家之眼】綠營找到了春天?比押錯寶更危險的是誤判







【專家之眼】年輕等於正義?修憲說理需要本土配套



2021-03-13 12:43  聯合報 /   楊穎超/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在立法院已提出約44個修憲草案裡,外界大多認為讓18歲青年獲得公民權最有共識。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立法院本會期組成修憲委員會,號稱今年要拚修憲。我們相信,修憲不只是政黨之事,還包括公民複決程序,建議提案人或政黨在說理過程中,除了考慮世界潮流外,更應把本土情況列入考慮,一併提及配套設計,做出更有說服力的修憲說明。

目前修憲提案內容五花八門。在立法院已提出約 44個修憲草案,外界大多認為讓18歲青年獲得公民權最有共識,也已有 41個憲法修正草案交付立院修憲委員會審查。至於綠委蔡易餘提案修改《憲法》對國民大會、蒙古、西藏等相關規定、綠委陳亭妃提出內容包括實質廢省與修改《憲法增修條文》對「國家統一」、「固有疆域」文字兩案,以及降低修憲門檻,皆遭退回程序委員會

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規範的重要事務除保護人民權利外,就是政府權力運作,與政治活動的基本遊戲規則。牽涉人權與政治權力消長,所以修憲可說是再怎麼謹慎也不為過。既然如此重要,修憲案又要經過公民複決,人民應該督促修憲提案人及政黨,除了考慮世界潮流與朝野共識外,更應把本土情況列入考慮,將配套措施一併思考,做出更有說服力的修憲說明。

限於篇幅,我們僅談一下朝野最有共識的18歲青年公民權議題。先說一下立場:筆者並不反對此案通過,所以本文談的是「一併思考配套措施」,希望不要有人畫錯重點。

目前贊成此案者,立論大多從世界先進國家讓18歲青年獲得公民權談起,也就是符合世界潮流。以與我相近的東亞國家為例,除了南韓的限制是19歲外,日本已在民國 104 年(2015年)將投票年齡下調到18歲。其他說法則恐怕經不起嚴肅思考。比方有團體說,賦予18歲投票權,是有關「權利與義務」關係的公平正義問題、營造一個支持青少年提早預備參與公眾事務的環境及參與公民社會之機制等。

上述支持者提到公平正義,應該指的是有義務就要享權利部分。在目前我國憲法第19到21條規定的人民納稅、服兵役、受國民教育的義務(權利)裡,不知道有哪項是17歲以下沒有,而只讓18至20歲多數青年負擔的義務?現行四個月的男性當兵可以算嗎?而參與公眾事務環境及公民社會機制太多了,為何獨獨公民權如此重要?17歲年紀的青少年又為何不需要這些參與?那16歲呢?稍微研究一下這些理由,就可發現多數說理是薄弱的

回到世界潮流說法,其實也沒那麼偉大,而我國也有特殊的文化傳統應該考慮。說世界潮流沒那麼偉大,是因為經過了川普現象、英國公投脫歐與環保問題不能僅靠人民自覺等諸議題衝擊下,西方對現行民主制度已有諸多思考辯論。當然此類問題答案不是只能民主極權二選一,我們如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應該是這代人的共同責任。

其次,我國特殊的文化傳統很多,此處僅提供教育前線觀察試舉一例。就是我國18歲的年輕人是在高中升大學的年紀,剛從升學競爭解脫。於此之前,這些年輕人多數注意力並不放在政治或公共議題,甚至可以說,越優秀的年輕人,之前越專注於如何獲取升學優勢,然後我們就要開放他們立即參與決定台灣的未來了。再加上一些青年喜好出風頭,年少輕狂的一面,怎麼設計好的配套方案,讓年輕人了解謹慎使用公民權的重要性、如何在公民課裡加強對政治實務的觀察,甚至要用考試引導教學,都是配合台灣現實的思考方向。

當然,每個世代都有優缺點,現在成熟的人也都年輕過,但筆者要提醒的是,我們修憲賦予18歲投票權,如何將年輕人對公共議題的衝勁與理想性優點發揮出來,避免衝勁變成衝動、理想性變成理盲,提案的立委諸公必須對設計配套方案,負起更大的責任。

【重磅快評】台蕉遭日下架 愛蹭熱的陳吉仲怎不吭聲 2021-03-13 17:04 聯合報 / 主筆室

◆  【重磅快評】台蕉遭日下架 愛蹭熱的陳吉仲怎不吭聲
◆  【即時短評】「美國回來了」起手式 拜登藉疫情重組多邊架構

◆  【重磅快評】陳其邁滿意度近七成 高雄光榮感回來了?
◆  【重磅快評】王定宇的回應 顛覆台灣人民「三觀」
◆  【重磅快評】吳茂昆不起訴 「偷錢還回去就無罪」
◆  【重磅快評】監院打臉王定宇 只演半場好戲而已?
◆  【重磅快評】全台只剩我沒槍?酷吏院長趕快回來吧
◆  【重磅快評】帛琉旅遊開放 海軍恢復敦睦艦隊吧!
◆  【即時短評】國民黨跑太慢無策略 成全召委「綠白合」







【重磅快評】台蕉遭日下架 愛蹭熱的陳吉仲怎不吭聲


2021-03-13 17:04  聯合報 /   主筆室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總統蔡英文等人接連在臉書宣傳台灣鳳梨等水果將進軍日本東奧,今天就傳出銷日的香蕉因農藥超標遭下架,農委會上下卻狀況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右)、總統蔡英文(中)等人接連在臉書宣傳台灣水果將進軍日本東奧,今就傳出銷日的香蕉因農藥超標遭下架。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從前天開始,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行政院長蘇貞昌到總統蔡英文臉書接力貼出台灣鳳梨、芒果與火龍果將進軍日本東奧的哏圖,沒想到今天就傳出銷日的香蕉因農藥超標,遭到日超市下架,農委會上下卻狀況外。這也不令人意外,畢竟大內宣才是現下政府最關切的事,至於外銷有沒有出狀況,宣傳完了就不重要了。

這家進口台灣香蕉的日本 Wismettac10 日就在官網宣布回收台灣產香蕉,原因是檢出殺菌劑百克敏 0.12 ppm,是標準上限 0.02 ppm 的六倍。而這家公司早在民國 108 年(2019年)3月就曾出現在陳吉仲的臉書,當時甫上任的高雄市長韓國瑜四處出訪為農民搶訂單,給農委會帶來不小壓力,不甘示弱的陳吉仲當時特別跟立委邱議瑩等人飛到日本東京參加該公司社長與旗山果菜運銷合作社簽訂為期3年的香蕉採購合約,大蹭熱度

大陸宣布3月起暫停台灣鳳梨進口後,蔡政府也被發現上任5年來,包括鳳梨在內的五大水果,九成以上的外銷都集中大陸,更被挖出更多大內宣的假象。包括蔡總統去年臉書貼文說鳳梨要賣到澳洲,真相卻是只賣了56公斤的鳳梨乾,貼心的「小英男孩」陳吉仲立刻宣布這個月一定會有生鮮鳳梨賣到澳洲,果然很快就有兩公噸台灣生鮮鳳梨要輸往澳洲。

結果又被發現,原來農政單位祭出高額運費補貼,銷往澳洲,每公斤空運補貼105元,海運23元,運費比鳳梨本身還貴,根本只是賠錢外銷。對此陳吉仲也有一套說詞,認為重點是先建立通路,才由農委會提供相關獎勵機制,一旦對澳洲通路建立起來,澳洲人民喜歡台灣鳳梨,運銷、貿易等獎勵措施會隨之調整。

但問題是澳洲本身就種了很多鳳梨,且一年四季都盛產,千里迢迢運到當地的台灣鳳梨競爭力何在?而且才剛宣傳完,又傳出這批鳳梨包裝規格不符卡關,要到22日才有機會銷到澳洲

更重要的是,水果的國際貿易是要做很多苦工,從品種、規格、冷鏈,尤其牽涉檢疫有害生物」及「農藥殘留容許量問題,國際標準往往很嚴格,過去台灣因為習慣大陸讓利,對於檢疫與藥殘往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除了大陸,各國對於檢疫與藥殘都沒在客氣的,眼下日本就是最好的案例。但農委會從來不投注心力長遠規畫,解決檢疫及藥殘問題,要不太過仰賴單一市場,要不就是撒錢補助從來不做基本功

就像蔡政府現在敲鑼打鼓台灣水果進軍日本東奧,但仔細看,其實就是這些台灣水果符合東奧農產品供應水準,簡單來說,就是取得進場資格,但是否真有訂單,還不ㄧ定。不過這些不是重點,只要能拿來大內宣就好,反正台灣人那麼健忘,到時有沒有真的進軍東奧,也不會有人記得了。











【即時短評】「美國回來了」起手式 拜登藉疫情重組多邊架構


2021-03-13 12:41  聯合報 /   華盛頓記者張文馨
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主持的首場多邊會議,就是和日本、澳大利亞與印度等印太地區盟友,討論合作及應對全球危機,如何對抗新冠疫情尤為重中之重。路透


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主持的首場多邊會議,就是和日本、澳大利亞與印度等印太地區盟友,討論合作及應對全球危機,如何對抗新冠疫情尤為重中之重;美國經歷川普政府四年單邊主義魔障,可看出拜登力挽狂瀾,重新導回多邊合作的努力,目標走上共同解決全球問題的格局與正軌。

美國一向自詡全球領導者,在川普治下四年卻淪為山寨頭目;只要動動手指滑一滑,簡短兩句話,就能推翻政府系統從上到下的斡旋和努力。

這種單邊主義並非基於現實主義,更多的是川普個人好惡,上一秒可以跟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稱兄道弟,疫情一來「中國」就成了「病毒」,口誅筆伐尚不足惜,世界衛生組織WHO也跟著面臨斷炊危機

拜登想要重回多邊合作,也得衡量現實,不只美國,全世界各國都還面臨疫情肆虐,變種病毒蠢蠢欲動,非洲還有伊波拉病毒捲土重來;在此狀況下,最快也是最務實的方式,就是從新冠病毒著手,拜登在國內提升疫苗產量,積極推廣接種,上任52天,讓完成兩劑接種的總人數由32萬增加到 3,500 萬人,且美國國會日前通過1.9兆美元的新冠紓困法案,成功踏出施政藍圖的第一步。

美國展現防疫和醫療能力,自然受到各國歡迎,拜登選擇印太地區盟友作為重回多邊的起點,協調各國幫忙,提高印度的新冠疫苗產量,目標定為讓東南亞和東協明年底之前能有10億劑疫苗可用

這次四方安全對話內容以新冠疫情和氣候變遷為主,並非傳統外交的軍事或安全議題,恰恰呼應拜登在外交政策演講中所說,宣示「美國回來了、外交回來了」,以「恢復美國領導地位」為政策目標。

疫情的確是個好的切入點,大多數國家很容易同仇敵愾,患難與共重建合作默契,加上拜登仰賴且信任國務院和外交人員,可以期待未來 4 年的外交政策不至於暴衝,如今只是起手式,象徵性地重返多邊主義架構

拜登在國務院發表外交政策演說時,也點出民主面臨危機、中國大陸是美國最嚴肅看待的競爭者,這些問題都會在拜登未來的多邊架構中一一顯現,得更為細緻地處理。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出征與歸鄉的文化離散

◆  兩制屬偶然 一制乃必然
◆  缺水就休耕?為何總犧牲農業
◆  哪根棍棒才能健全房市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出征與歸鄉的文化離散
◆  以同一把尺 衡量香港新選制
◆  台灣真的了解香港嗎
◆  超商鳳梨惡性搶市?關鍵在成本
◆  畫中有話/賞屋送鳳梨 扛得住打房?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出征與歸鄉的文化離散


2021-03-13 04:55  聯合報 /   潘襎(作者為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
台灣是夢土的離散也是根的追求。圖為桃園機場第2航廈出境大廳。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賀知章詩歌,「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少年離家,老年歸鄉,鄉音未改。古人又云:「衣錦不還鄉,猶如錦衣夜行」,為什麼要歸鄉呢?為了追索童年記憶,或困頓離鄉而在歸返故里時與親朋分享成果。即便是多麼偉大的人物,歸鄉總是個體生命旅程在一段離別鄉土後,藉由回歸故土,心靈鄉愁獲得慰藉。

有時歸鄉是某種過往情懷的回憶與感傷的撫平年入老境的陸游回到沈園,追想他與唐琬離婚後乍然相遇的心靈悸動,「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踪一泫然。」唐琬已死四十載,故地柳樹老到無法長出柳絮,正同衰老的自己,故地與故人令他感懷落淚。

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中,個體生命歷程其實與文明發展的兩大主軸相契合。少小離鄉,追尋理想,那是一種對夢中土地的找尋,可以說是「夢土」追求,是時間運轉時的心靈離心力同時,存在著向心力牽引,那就是的拉扯、牽引與回歸

夢土是誘發理想者遠離故鄉的力量,對於英雄而言,那是出征理由之一,如同桃花源、理想國或亞特蘭提斯城古老傳說般。個體生命有時因時局動盪,有時迫於政治、社會、經濟及個人生計,不得不投向外、向遠方,帶著始源的文化往外發展,故而這種出離於始源文化被稱為離散,在現實上是一種飄零、抽離於故土,帶著對故土眷戀與認同。

德國作家保羅.湯瑪斯曼(Thomas Mann)因納粹主義興起而流亡,他說:「我在那裏,那裏就是德國。我帶著德國文化。我與世界保持聯繫。」離散者在夢土中帶異質性卻又渴望他者認同,搖擺於夢土與根之間。

離散者飄零於異地、異邦,被當地視為異鄉人,生命苦楚,看似離散於故土,看似個體穿越土地、時間、語言、文化,離散者處於懸絕、斷裂與隔離,實際上這離散者藉由自身對於異域文化的反思與扎根,成為嫁接兩種差異文化的橋梁,在試圖保有自己差異性的同時,也試圖融入異域、異質性文化。

小至個體生命離散,大至文明史詩般波瀾壯闊的遠征,離散乃是人類文明由搖擺於未來夢土與歸鄉間激發出的撼動天地的史詩。希臘悲劇伊里亞德》描繪希臘英雄出征特洛伊的歷程,那是無數個體生命與文化藉由征伐異地產生冒險旅程。《奧狄賽》描繪奧狄修斯遠征特洛伊十年終獲勝利,卻發狂語觸犯天神,歸鄉之旅千辛萬苦,長達十年度過驚滔駭浪,英雄歸返不是歡欣之旅,必須接受考驗,最後回歸故里與妻兒相見。出征需要勇氣與智慧,歸鄉何嘗不是如此呢

不論是北漂、南流,出國留學或歸國,甚而戰後渡海來台、白色恐怖流亡異域,或正在台灣工作的數十萬外來人口或移民,台灣是夢土的離散也是根的追求,作為一座文化橋梁永遠是離散者角色












兩制屬偶然 一制乃必然


2021-03-13 04:44  聯合報 /   鄭紹成/大學教師(台北市)
全國人大11日通過修改香港選舉制度,首次對香港立法會的選舉和組成、對香港特首的選舉,做出重大變動。路透社


大陸人大剛通過「完善香港特區選舉制度的決定草案」,媒體普遍認為,此法案等同沒收香港民主;前總統馬英九更表示,這宣告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構想死亡、走入歷史。

民國 76 年(一九八七年)中美斷交後,眾多學者憂心台灣未來,沈君山提出 one country,two system一國兩治主張刊登在華爾街日報,沈氏認為他的想法還早於鄧小平的一國兩制原則。回顧中國歷史,舊王朝傾頹必有其道理,新帝上任權在手,豈可不把令來行,改朝換代後鮮有不更迭舊制,昭示新規章。新中國成立後,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無產階級專政、共產黨領導、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四個堅持,不就和中華民國的三民主義立國原則,截然不同嗎

一國兩制,同一國家、兩種制度治理可以是偶然的過渡時期、可以是漸進的融合過程,兩制常是特殊狀況下「不得不然」,而非「永久必然」。國際間(尤其歐美)對於中國治理香港問題的聲討和支援,忽視了一個政治和法理現實香港主權究屬何國?在經過百年殖民統治,回歸中國前,鄧小平一國兩制乃是在安撫香港民心,五十年不變也隱含五十年後會變、必變。人大的香港新選制辦法,不是破壞中國原先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承諾,而是審視香港反送中運動態勢,不得不進行的「愛國者治港」變化。

民國 98 年(二○○九年),習近平在墨西哥表示:「有些吃飽了沒事幹的外國人,對我們的事情指手畫腳。中國一不輸出革命,二不輸出飢餓和貧困,三不去折騰你們,還有什麼好說的?」從習在未接任領導人時談話,可看出鄧小平的韜光養晦、休養生息,胡錦濤的科學發展、和諧社會,中國經濟在習手上開花結果後,習絕對不會甘於接受世界強權箝制。

中國的一帶一路,是不同於武力形式的國力恢復和擴張政策,美國從川普到拜登只是改變不同打壓型態,本質上已把中國視為最危險敵手。因此大陸在應付國際不友善壓力時,攘外先安內的概念,先解決香港問題,後續才能繼續強力壓制疆獨和藏獨,至於台灣只要沒有立即獨立行動,那就徐圖緩議

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呼籲,北京應確保香港自由與民主化,才能夠得到香港民心。共產黨不會不了解民心的重要性,趕走國民黨、建立新中國,就在於了解當時中國戰後民心。無奈香港自由慣的民意如流水、漂流無常軌,民心固然要有,但治權更是重中之重,新選制辦法至少還給了一個民主包裝的選舉制度,倘或勇武者繼續如之前出沒街頭,或許連這部新辦法也將省略不頒。

馬英九遺憾一國兩制已歸歷史灰燼,常使英雄淚滿襟的不只身先死,一國兩制不算壯志未酬,一國一制是國家統合發展的必然轉變。一國兩制(兩治)屬偶然!一國一制誠必然!













缺水就休耕?為何總犧牲農業


2021-03-13 04:25  聯合報 /   余淑美/中研院院士及特聘研究員
波波漫畫


水稻田具三項重要功能生產面,台灣地窄人稠,糧食自主率不到卅五%,遠低於大多數國家,而糧食最大貢獻者即稻米,對於糧食安全及農村經濟至為重要。生態面,水稻田儲水可調節區域微氣候及溫度,土壤乾旱將使空氣溫度上升,夏季更導致高溫影響作物開花結實。水稻田尚可涵養土壤水分及補充地下水,休耕將減少地下水儲存。生活面,維護管理良好水田,可減少鼠患、紅火蟻及雜草叢生,尚具休閒、教育、維護農村文化功能。

每逢缺水,政府先想到就是休耕,因為種稻需很多水,好像只要不種稻,缺水問題就解決大半。去年二期稻作休耕一點三萬公頃,今年第一期休耕七點四萬公頃,占稻作面積四分之一,不但缺水未解決,且製造更多生產、生態及生活問題。加上休耕每公頃補助十四萬,補償金達七十億,主要補助農民但是稻米產業鏈包括,育苗、插秧、肥料與農業資材、收割、烘穀、通路與交通運輸,造成重大損失其實科技可緩解水稻用水,達到雙贏

早年以農立國,農技進步,培育出各種工商活動及支持經濟快速發展。目前政府不管周邊產值,總以農產品市價估算認定農業產值太低,動輒又因產銷失衡需補助益不重視。民國 106 年(二○一七年),喜見政府推動五+二產業創新計畫,其中新農業推動,包括「透過冷鏈系統提高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台灣農產品外銷平台與勵進作為」、及「對地綠色環境給付」等。但,前兩項對比今日鳳梨及其他農產品外銷困境,新農業產創似乎未發揮功能。最後一項,政府原期望扭轉過去消極補助的政策舊思維,積極建立強本革新農業,達到保護優良農地、維護農業生態及永續發展目的。但是一碰到缺水,就大面積休耕補助,似乎計畫總跟不上環境變化。

去年,政府改推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方案,之前「新農業」已被排除,唯一相關的,是最後「民生」一項提到糧食安全,但在上百項推動方案中,「糧食安全」顯得薄弱能見度低,也未見前瞻規劃。也因此,農業相關研究經費編列,敬陪末座,顯未受重視。農民補助耗費大筆經費,真正重要的農業轉型,仍被忽略。

民以食為天,大家可數天不開車、不看電視、甚至不看手機,仍好好活著,也不會天天生病看醫生,但是不能一天不吃飯。儘管早年重大貢獻,惟至今農業這麼不受重視,是因農產品價格低廉,即使不生產也可向國外購買,造成豐衣足食假象。但是,全球環境變遷、高溫提升乾旱災難的頻率,嚴重影響作物產量。加上全球人口快速增加,速率遠超過專家一向預測。每一張口每天都要食物,預期未來水源與糧食將是各國國家安全爭奪戰重要部分,有遠見的政府,是否更應該未雨綢繆?

現今作物育種技術進步,已融入高科技,無論傳統或先進基因改良及基因編輯技術,或是田間栽培技術,幾乎有辦法解決作物生產的各種問題。科技是新農業火車頭,可提高用水效率減少灌溉水、耐各種缺水、淹水、高低溫、高鹽等逆境維持產量、提高抗病蟲害能力而少用農藥、提高肥料使用效率而少用肥料,十足朝環保、有機耕種方向發展。

全球農業科技發展已走向精準作物育種、高效栽培與管理、少資源投入而多產出目標。在台灣,科技部、教育部尚且看到這點而有所因應;但是一碰到農政單位輔導,仍是保守與窒礙難行。農業科技投資不但確保糧食安全,提高農產品附加價值,也提供就業機會。請政府對新農業科技,投入更多的關注及資源?











哪根棍棒才能健全房市


2021-03-13 04:24  聯合報 /   王健安/暨大財金系副教授與住宅學會理事(投縣埔里)
政府陸續推動政策打炒房。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去年底央行對不動產放款的信用管制與內政部對實價登錄的2.0修法後,接棒的財政部日昨確定房地合一稅修法。同時,衍生到底那種稅才能有效打炒房。惟從不同切入角度或政策目標設定,自然得出不同答案。

去年底行政院跨部會房市健全小組,因疫情出現實體經濟基本面沒那麼好,金融面房價卻因資金過剩等因素不斷上漲,立即「治標」藥方即設定在:抑制「短期」交易投機風潮的移轉稅,從這角度看,當前修法將短期(持有再交易)定義拉長為五年(自建銷售建商的買賣等排除適用),大方向概可認同。

然既名為「健全房地產市場方案」,自應部署對房市短中長期的十八套劇本,那麼囤房稅、空屋稅等持有性質稅負,「長期」來看可能還是重要藥方。

房市向有三高」:高房價、高住宅自有率、高空屋數(率)並存矛盾現象。高房價隱含的影子價格或機會成本很高,理應低住宅自有率,更不會出現空置怪象;概為不動產稅制的「收益性質的持有成本稅」與「房價上漲賺獲利差的資本利得性質之增值稅」偏低造成,使屋主寧願閒置等待賺價差,不願現時降租或降價轉售等。住宅資源閒置乃不健全房市根源,加重交易成本只是短期藥方,有論者認為只針對房地合一稅修法,可能會造成閉鎖效果,亦即投資客以延長持有期間因應,反正持有成本偏低,市場供給下降,房價仍居高不下。

囤房稅、空屋稅並非新稅種(法),但目前也只台北市、宜蘭縣等地方政府於自治條例中採差別稅率,並以戶數來累進課稅。目前並無空屋稅明確法源,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提出「課徵空屋稅」議題,北市府同年亦曾因東區空店增加爭議,研議在房屋稅徵收自治條例中(首創)開徵「空屋稅」,然迄今未付諸施行

嚴謹區辨兩者,囤房稅目標是:降低「大部分房子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上」;空屋稅係對低度利用的房子加稅。當只對非自住且非出租的房屋課較高稅率,囤房稅就會接近空屋稅概念。惟不管是囤房或空屋稅,政策目標都設定在:以高持有成本打擊投機以逼出空餘屋,進而增加房市供給量。

檢視立法與行政院攻防,政府對長期治本加重持有稅,非全然排斥,但多以稽徵成本偏高(比如囤房取得原因與炒房關聯性)、可能造成轉嫁(傷及經濟弱勢承租戶)等,稱將「從長計議」。

但房地合一與囤房稅亦有連結處。比如舊制房地合一稅,境內法人不論持有年限長短,比自然人、境外法人省稅不少,實務據此衍生漏洞,比如有錢自然人以境內法人名義購置豪宅、商辦,或是將名下房子轉給自己公司,然後把公司連同名下資產賣掉獲利。

儘管上述交易僅占小比例,但是往往容易在實價登錄造成定錨效果,進一步推波房價;有賴財政部(二月首次公布全國「個人」房屋稅籍歸戶的囤房統計)、內政部(三月首次公布「單一所有權人住宅全國總歸戶」)相互勾稽統計資料,杜絕漏洞。

從增進房屋有效利用政策總目標看,政策不僅應有「棍棒」,民國 96 年(二○○七年)內政部推動「蘿蔔」的「包租代管」政策,透過先將民間空屋釋出到租屋市場,再以興建公宅大量出租供給,或可舒緩實施相關持有(囤房)稅的轉嫁問題。












以同一把尺 衡量香港新選制


2021-03-13 04:46  聯合報 /   樂為良/自由作家(台北市)
大陸兩會閉幕,授權制定香港新選制方案,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路透社


大陸兩會閉幕,授權制定香港新選制方案,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然而,國際撻伐亦隨之而至,是「對香港民主最沉重的打擊」,或「摧毀反對派的政治希望。」

但是,隨著更多外力介入香港選舉,與街頭抗爭,凸顯反對派中不乏參選者,是要「光復香港」,也就是以議會多數推翻中共的一國兩制或主權。公然高舉這些口號,使得「反中」既非秘密亦非扣帽;加上國際勢力介入,留給中南海考慮的就剩認輸或反制;然,前者絕無可能,就像一場「反送中」大鬧後是國安法出台。

香港專欄作家維塔奇Nury Vittachi),不久前出版《故事的另一面:香港的一場秘密戰爭》,揭露在港國際力量,包括CIA,如何指導港青示威與暴動;國際主流媒體則隨之報導中國「惡行」。

香港建制派前議員陳穎欣八日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透過視訊解說香港情勢。她指陳諸多事證,是企圖弱化中國在港主權;連她本人亦遭威脅、跟蹤,只不過因為她表明「愛國愛港」。她呼籲國際社會以較公平角度審視香港實情陳顈欣是港大高材生,赴英深造後選擇加入親中的民建聯工聯會

在主流媒體排山倒海聲量中,維塔奇與陳穎欣的音量微弱,但卻透露另一種聲音。香港問題對許多人來說,的確就像觀看燈火通明下的拳賽,若只按表面規矩定勝負,結果就是絕對舞弊與不公。就像川粉進攻美國國會,事件後高呼要求將這些人繩之以法;那為何認定提審「反中亂港」者就是政治迫害。

為什麼香港不可要求參政者「愛國愛港」?這種政治運作的基本要求,中國做了就不民主、不講人權?請用同一把尺衡量。














台灣真的了解香港嗎


2021-03-13 04:43  聯合報 /   朱言貴/教(台北市)
季青漫畫


馬英九任總統時,曾在國慶談話中,聲援香港占中運動,呼籲大陸當局,不妨讓香港民主化,如今成為空谷足音。不過,這說法尚有未足,對於中國大陸恐欠說服力,充其量僅供台灣內部消費用。

倘若當年能夠更進一步做出論述,追求台灣民主優質化,並以實際行動及政策作為,做到「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那麼台灣民主對華人世界,當然具備典範價值。僅一廂情願呼籲,讓一部分人先民主起來,台灣內部卻因統獨紛爭,進行不斷撕裂與內鬥,難有效創造典範價值,倒成負面示範作用。在這情況下,奢望別人能見賢思齊,辦不到就是辦不到。如今哀痛一國兩制走入歷史,夫復何言。

以反送中修法來說,蔡總統一心想到,如何製造香港與大陸間矛盾,從未從香港人角度,思索香港民主化,難免讓人看破手腳;正因如此,台灣對香港的影響力,日漸式微,乃是其來有自,因為台灣不了解香港,遑論對香港付出真正的心力。













超商鳳梨惡性搶市?關鍵在成本


2021-03-13 04:20  聯合報 /   顏廷棟/銘傳大學財金法系教授(台北市)
大陸停止進口台灣鳳梨,引發我國鳳梨銷售危機。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全民搶救鳳梨,順應這股熱潮,超商推出每箱十公斤鳳梨/售價三九九元預告。此舉震撼市場

鳳梨低價搶市現象,也成立委質詢議題,公平會主委表示,將調查超商有無涉及聯合訂價違法行為。四大超商曾涉聯合調漲現煮咖啡價格,遭公平會處分,不過行政法院認定聯合行為的「合意」事證不足,撤銷原處分。

前車之鑑,公平會調查超商鳳梨訂價案,應區分相同訂價,究是單純「價格追隨行為」、抑或是違法「價格聯合行為」?

關鍵在當事人間有無共謀聯合訂價「合意」;若是以間接證據推論「合意」的違法事證,應當依市場狀況、商品或服務特性、成本及利潤、事業行為之經濟合理性等法則。畢竟聯合行為查證本屬不易,有賴嚴謹論證及縝密經濟分析,公平會應審慎為之。

不同於咖啡漲價案,此次鳳梨案受關注焦點是,超商低價搶市是否涉及違法性問題?

從消費者立場,不可能跟荷包過不去,當然優先選購較便宜鳳梨,所以民眾不至於檢舉。

但對其他鳳梨銷售業者,難免有「惡性競爭」的不平之鳴。如此衡量消費者福祉與維護市場良性競爭原則下,法律應有商品低價底線明確規範。

公平交易法第廿條三款,禁止事業以低價利誘,阻礙競爭者參與競爭,致有限制市場競爭之虞。執法實務,通常是以成本判斷是否構成違法標準。應注意的是,認定超商訂價三九九元鳳梨成本,應考量其進貨數量、自有物流系統、加盟銷售能力等因素。

超商鳳梨低價搶市,是否為削價惡性競爭的違法行為?公平會心中當有一把尺。










畫中有話/賞屋送鳳梨 扛得住打房?


2021-03-13 04:17  聯合報 /   記者陳柏亨
記者陳柏亨/攝影


中和一處建案展售中心掛起,「自己農民自己照顧打卡按讚送鳳梨」布條,結合支持鳳梨農希望引來客賞屋。不想政院通過修法,企圖壓抑房市價漲量增氛圍。對業者增加一道售房障礙。

各國競相印鈔,熱錢湧入房地產。政府用圍堵打炒房,只是房價愈打愈高;業者吸引買氣新手法,扛得住政府打炒房重壓?



洪蘭/兒童太早玩3C 傷害大腦發展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洪蘭/兒童太早玩3C 傷害大腦發展
◆  劉維公/紐約時報數位轉型啟示錄
◆  沈呂巡/3月11日是外交部部慶日?
◆  趙春山/牢牢掌握兩岸復談的契機
◆  黃介正/海陸兩會卅周年
◆  楊志良/1993年世界銀行的忠告







洪蘭/兒童太早玩3C 傷害大腦發展


2021-03-13 04:06  聯合報 /   洪蘭(作者為中原大學、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父母不要太早讓孩子玩3C產品。 圖/弘光科大提供


附近有個小學,放學時間就有很多家長等在校門口接孩子,其中不乏推著嬰兒車媽媽,帶著小的來接大的。一天,有事經過,發現五個嬰兒車,有四個寶寶在玩手機,不覺大驚;他們看起來不到兩歲,未免太早了吧?正巧那天有小兒科醫生來信說,每次門診,都勸父母不要太早讓孩子玩 3C 產品,但父母都說有控制玩的時間,不會對孩子眼睛造成傷害。他問:有沒有大腦證據來說服父母?

有的,而且因各國都有這問題,所以研究論文很多。其實最大傷害不在眼睛(至少可戴眼鏡矯正)而是以後過動注意力缺失ADHD的可能性。對有 ADHD 的孩子,上學是無止盡折磨,功課不好還會被同儕霸凌看不起。這挫折不但傷他的自尊和自信,還增加輟學機率,使他整個人生不一樣。所以太早給孩子玩 3C 不啻飲鴆止渴,買得暫時安寧,但以後代價太大。

3C 產品對兒童大腦發展傷害證據很多,早在民國 93 年(二○○四年),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兒童醫院小兒科醫生 Christakis 博士就發現,十個月大嬰兒每增加一個小時看電視時間,七歲時得 ADHD 機率增加百分之十。最近更用核磁共振和腦波儀,直接看到電視對學前兒童大腦的影響。

有個實驗做卅個四至六歲幼兒園孩子,把他們分兩組:螢幕組是老師念螢幕上繪本童話給孩子聽;故事組是同一個老師拿著同一本書念給孩子聽(一邊問孩子問題)。兩組在實驗前,都先確定他們在注意力、語言和空間的認知能力上都一樣。實驗做六周,共十八次,每次卅分鐘。六周完畢後,把孩子帶進實驗室測量他們在休息時的腦波。

先前研究已知人在進入睡眠時,會有四至八 Hz 的 δ 波出現,看電視時,δ 波會增加(這是為什麼電視看看就會睡著)。ADHD 孩子δ波比一般人多,而清醒警覺的 β 波十三至卅Hz較少,他們δ/β的比例比一般人大。這次實驗發現螢幕組腦波型態,跟八至十六歲注意力有困難孩子相似,但這次孩子年紀更小,雖然螢幕組是視覺(故事書上圖片)和聽覺刺激,他們在看時也很專注,但大腦中,這個專注程度不及聽老師講故事,因為「被動」凝視,所活化的注意力和想像力迴路比較少,沒跟真人互動,對注意力不利。

我們在跟人說話時,眼神接觸和手勢比劃會強化大腦警覺系統,使正腎上腺素的分泌增,強化學習效果。其實,廿年前心理學家就發現社會互動在學習上是必要,實驗發現學習外國語言,光靠電視教學是不夠的,學習必須與真人互動(這一點,現在做遠距教學的老師們應該很有感覺,我們一樣教授內容,但學生吸收就是不一樣)。

孩子的童年很短,他肯要你陪的時光也不過是十年左右,不要把他隨便丟給保姆或機器人帶,親情是人一生最珍貴的感情,請好好把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