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9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央行房產信用管制 值得商榷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賴侯的競選語言,意外帶來國安震撼教育
◆  聯合報黑白集/軌道建設勿淪為鬼道
◆  經濟日報社論/央行房產信用管制 值得商榷







經濟日報社論/央行房產信用管制 值得商榷


2023-07-29 00:40  經濟日報/ 社論
中央銀行。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央行理監事會6月中「突襲」式通過,限制八縣市自然人第二戶的購屋貸款上限成數為七成。由於時值選舉年,央行高度政治敏感的信用管制措施,使得群情譁然,房地產業者怒指政策「倒行逆施」。為此央行總裁在行政院會特別說明其與銀行討論的化解方案,數日後便公布申貸者簽署切結書的「協處措施」平息眾議。

央行信用管制攸關金融資源的指向分配,必然會影響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故其作為必須十分謹慎。央行這次政策調整案例,適足以讓我們檢討其信用管制措施的妥當性,避免未來重蹈覆轍,損傷央行政策權威。央行雖依法可就「銀行辦理擔保放款之質物或抵押物,選擇若干種類,規定其最高貸放率」,但其設定的管制對象、邏輯與過程若未讓社會信服,必然會降低達標成效。

以這次央行改變房貸成數上限為例,社會質疑為何要選在這個時點,針對特定地區的第二戶房貸設限?央行難道可以片面假定,民眾申請第二戶房貸就是為了要炒房?央行為何不能多觀察一下政府既有房地產管制政策成效的進展?

2020年12月3日國發會提出「健全房地產市場方案」,行政院正式宣示「杜絕不當炒房的堅定決心」。央行為配合「防止房市資金氾濫」,不等到理監事會,便急切地在12月7日召開常務理事會,通過「不動產貸款針對性審慎措施」,而成為央行這波房地產信用管制的濫觴。

國發會的房地產管制政策目標並不明確,而使得在落實過程中,社會出現「打房」與「打炒房」爭議。的確,高不可攀的都會地區房價釀成民怨,但政府做不到壓低房價到人人皆可負擔的程度。政府現階段只是不讓房價被炒作飆漲;信用管制措施或許可降低投機者的資金槓桿,希望房價因此能抽象性地「軟著陸」。

由於央行一連串信用管制措施與調升利率時期高度重疊,我們不易精確評估其成效。不過,觀察今年5月銀行整體放款與不動產貸款年成長率分別是5.6%與4.9%,便可看出房市交易已逐漸穩定。再者,央行消費者貸款資料亦證實房市開始冷卻;今年5、6月住宅貸款年成長率皆遠低於前五年7.1%的平均值。

我們預期下半年台灣房市交易將趨於溫和,央行宜多觀察房市變化,再做新管制政策的決斷。政府「打炒房」比較有效的措施,是改變房地產稅制與交易規則。房地合一稅2.0才實施兩年,平均地權條例限制紅單買賣也剛開始,而明年政府還要施行「囤房稅2.0」,此刻央行對特定區域的特定房貸實施信用管制的意義並不大。

央行急著推出房地產信用管制措施,引發社會議論,更讓人擔憂決策的周延性。金融業代表的理事在理監事會後直言,信用管制新政策傷害「先買後賣」的換屋族,因此「會向央行反映,看能否提出配套措施」,正凸顯政策討論不夠周全。此措施當然也討好不到網民,結果「打房不狠」與「打假球」之譏依然繞梁不止。

最令銀行業困擾的,則是央行房貸信用管制基準與銀行法要求不同,所造成的營運風險。央行根據「不動產貸款占總放款比率」,調整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但銀行則關切銀行法規定的「建築放款占存款餘額及金融債券比例」。銀行掌握的營運準則,顯然難以預判央行「手術刀式」的信用管制;央行還是宜使用傳統貨幣政策工具節制總體金融活動做為常態。

面對經濟成長減緩與高利率環境,維持韌性內需是今年管理台灣經濟成長的重點。當政府「打炒房」政策正要發揮冷卻房地產市場熱度時,央行的貨幣政策必須步步為營,而不宜對營建業「落井下石」。期盼央行不再輕易推出有爭議的針對性房地產信用管制,畢竟「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政策只會自陷於四面楚歌。










聯合報黑白集/軌道建設勿淪為鬼道


2023-07-29 04:23  聯合報/ 黑白集
蔡政府任內最重要的公共建設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其中又以軌道建設為大宗。圖為蔡英文總統(右二)視察高雄捷運岡山路竹延伸線。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前瞻軌道建設正要進入動工高峰,不少新上任的縣市長發現地方自籌款高的驚人,擔心未來難以為繼。以新竹市為例,四年前獲得第一期補助款僅執行八成七,其後的第二、三期補助執行率均掛零。尤其耗資一百多億的大新竹車站,市長高虹安認為原來的效益評估太樂觀,「不一定要走下去」。

面對錢坑建設,要勇於喊停不容易。但若硬著頭皮做下去,不是債留子孫,就是軌道變「鬼道」,難以維持正常營運。對此,民進黨議員甚為不滿,譴責高虹安對前市府推動的工程「擺爛」。但檢視林智堅任內二、三期補助款文風未動,這不也是擺爛?或者他也不知道要怎麼做下去。

前瞻建設變形走樣,問題在當初中央「釣魚式」的撒錢,誘使地方競上鈎。當大家都在爭搶大餅,沒需求的縣市也得掰些計畫爭食,以免被市民批評不積極。當最後發現自籌款難以支撐,還要向錢坑砸錢嗎?早有學者批評前瞻軌道建設是「通往地獄之路」,即連高雄輕軌每年仍虧損五千萬元,人口密度低的地方要如何維持?

荒謬的是,根據政府官網,至二○二二年第三季止軌道建設執行率為一○五.七%,數字漂亮極了。但全台軌道建設完工率僅五趴,新竹市近三年執行率掛零,台南市執行率僅兩成四,百分百的執行率是做夢夢到的嗎?











聯合報社論/賴侯的競選語言,意外帶來國安震撼教育


2023-07-29 04:27  聯合報/ 社論
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長孫曉雅(Sandra Oudkirk)19日下午受訪時,針對台灣選舉相關議題表示,美國不會在台灣大選中選邊站,也反對外部勢力干預選舉。(中央社)


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長孫曉雅一再強調,不會對我總統候選人選邊站或打分數;但每當外媒報導美方對我總統候選人有不同意見時,總是引發熱議。先有侯友宜的「恢復四個月兵役說」,後有賴清德的「台灣總統入白宮說」,都讓藍綠兩黨大為緊張,必須一再澄清,以免因美方態度而影響選情。

「恢復四個月兵役說」原是媒體人趙少康所提,認為此說有助爭取年輕選票。侯友宜後來在趙少康的專訪中,說出「確定兩岸穩定,就恢復四個月兵役」,當然是對內宣傳策略。未料,此說與美方期待台灣能有效強化自我防衛的目標相左,逼得侯友宜次日不得不澄清其立場。

賴清德的「台灣總統進白宮說」踩到華府紅線,更大出民進黨意料。早在年初,外媒報導華府對賴清德的台獨立場存有疑慮,賴清德已極力自我表白,絕對避免任何涉及台獨之字眼,他甚至批評在野黨不應有「疑美論」。賴清德向美方表態之殷切,堪稱歷屆總統候選人所僅見。儘管如此積極自我約束,但賴清德在宜蘭選舉場合的一句談話,卻成為美方「疑賴」的標靶,並特別選在賴清德即將過境美國前夕要求釐清。這真是天外飛來的一箭。

賴清德說出「台灣總統可以走進白宮,我們所追求的目標就達成了」,一則流露出他「務實台獨工作者」的初衷,二則表達與美方建立官方關係的願望;他完全沒料到,這樣的說法會踢到鐵板。事實上,以最寬鬆的標準看,此一表達已跨越美國「一個中國政策」的範疇,踩踏了美台關係紅線。當時,賴清德出訪的先遣人員正在美國安排過境行程,原希望取得高規格接待,以便當成選舉大內宣的資本;豈料,他自以為是的一場談話,卻使自己掉入冷宮,反愈發遠離白宮。

關鍵在,拜登總統正面臨下任總統選舉的挑戰,在此之際,他必須更穩妥地處理美中關係,避免橫生枝節。此時的情勢,和去年裴洛西訪台時的局面及氛圍都大不相同,拜登政府不會希望賴清德的過境,成為干擾美中修補關係的變數。因此,孫曉雅一再引用「一中政策」強調賴是依循「慣例」,就是要降低綠營的過度期待,同時也要向陸方表明美國立場,保證不會讓謝鋒口中的「灰犀牛」橫衝直撞。

侯友宜說,他當選總統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兩岸穩定,恢復交流。但要穩定兩岸,不是一句「支持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就能解套,必須透過綿密的政策設計與國安能力,精準拿捏美中台三方的權力平衡,同時又保持自己的主權尊嚴。同樣的,賴清德也不是在美國報紙投書提出「保衛和平四大支柱」,就能讓美國釋疑。他若無法務實而精確地站穩台灣「維持現狀」的立場,他就會不斷受到美方的質疑和追問。

美國對侯友宜及賴清德的連串反應,放在華府對中關係「去風險化」的架構下看,並不算突兀,美方的出手也還節制。反過來看,我們的總統候選人必須接受這樣的調整與修正,則顯示他們的外交及國安歷練不足,因而嘗到美方的「震撼教育」。有了這次經驗,侯賴兩人應該更了解發言謹慎的重要,因為考核候選人言行的不僅是一般選民,還有更嚴格的場外評審員。

賴清德這些年擔任過閣揆及副總統職位,但他對於高層次的國安議題似仍相當生疏,無法應對自如。侯友宜也一樣,在談論國安及兩岸議題時,常顯得僵硬。兩人都必須尋求更專業的國安幕僚協助,讓自己更像個「可靠的總統」。


事後補救 不如事先防範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事後補救 不如事先防範
◆  防治登革熱的6點建議
◆  遊說美議員 辦外交還是搞選舉?
◆  軍公教年改 為選票祭旗?
◆  勞退權益 別在大選缺席
◆  讓學生單純「享樂」吧
◆  竹女轉附中 沒必要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事後補救 不如事先防範


2023-07-29 03:36  聯合報/ 吳秀麗/資深媒體工作者(台南市)
杜蘇芮颱風昨在高雄颳起十二級陣風,路樹倒塌、屋頂吹落、停電等災情頻傳,工程人員緊急搶修。記者劉學聖/攝影


杜蘇芮颱風漸漸走遠,多數人對接下來可能帶來的登革熱疫情關心度相對較低。拿下全台登革熱病例數第一且占比為全國三分之二的台南市,可能再返民國一○四年時的「榮耀」。這是多少台南市民以忍受「斷骨」乃至死亡的痛苦換來,十年不到,執政者已忘記教訓。

登革熱只需徹底、全面清潔、噴藥與有效宣導就能避免。做不好的原因無他,輕忽民眾生命財產安全而已。這些孳生源若未被持續定期清除,必免不了明年捲土重來。

台南市民間還出現陰謀論,認為這與新冠疫情處理異曲同工,想讓「相關業者」賺錢。陰謀聽來刺耳,人性齷齪應不至此。只是執政者必須認知這是「公共衛生」議題,並非每一家戶配合清潔孳生源即能完成使命。大環境公衛不優,民眾仍逃不了認血不認人的蚊蟲。

一○四年入夏全國登革熱本土病例為二萬一千多例,其中台南市就占了一萬八千多例。在此之前,台南市遇大雨或颱風,隔日就能看見清潔隊、環保單位動員,幾天之內就全面恢復整潔,並在最快時間內噴藥,讓病媒蚊沒時間成長,直接阻斷疫情發展。唯有那一年,全台南市連知名景觀道路、孔廟園區附近都髒亂不堪,近一個月未見清理,難怪九成登革熱病例集中府城。

事後一○五年監察院調查報告直指當時的執政者輕忽疫情,防疫系統失靈、未定期清除孳生源等。

今年再度發生類似狀況,原因應該差不多。目前公務單位是在醫院通報之後先調查、針對個別戶噴藥清除,再去電痛苦不堪的病人給予慰問。對已被感染的病例「點對點」的漂亮作為,於事無補。難道也是選舉算計?這些表面溫馨、事後補救措施,當然不如事先防範,請有方法、有效率地盡快行動吧,否則又將再創高峰。












防治登革熱的6點建議


2023-07-29 03:36  聯合報/ 
金傳春/台大公衛學院兼任教授、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顧問
大千/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杜武俊/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教授
防疫團隊噴藥防治登革熱。圖/高市衛生局提供


今年登革熱疫情在杜蘇芮颱風登台前已不尋常,包括:雖有防控措施,病例數持續攀升;流行區仍在擴大,徒增防疫困難度;流行時間拉長,最近又出現死亡病例;年齡分布廣,殃及重症的高風險群,六至七月二十七日各縣市本土七百○三病例中,六十歲以上老人高達百分之四十三點九五;流行開始為第一型登革病毒,最近南部又出現第二型登革病毒;這些流行現況已有「山雨欲來風滿樓」趨勢,必須靠整合偵測與全市動員防疫。

登革熱的全球流行病毒特徵顯示,登革出血熱等重症與死亡病例數是以第一型登革病毒流行在先、第二型登革病毒流行在後為最高,其次是第一型登革病毒在先、第三型在後,遠高於其他不同血清型病毒的先後流行。

另方面,台灣的流行病學數據顯示第一型登革病毒的流行頻率最多且最廣,第二型登革病毒導致流行的嚴重度為最高。台大與台南、高雄衛生局在二○一六年合作研究的四十歲以上兩地居民血清流行病學數據,可知台南的登革病毒感染IgG抗體陽性率為百分之十一點四一,均較高雄的陽性率百分之二十五點七七呈現具統計顯著地低;且台南各年齡層的過去登革病毒感染率也明顯地較高雄各年齡層為低;顯示台南的登革病毒群體免疫力較低,一旦登革病毒入侵而防疫失控,或病媒蚊控制大打折扣,疫情傳播將所向披靡,必須嚴加戒備,有賴現階段的防疫努力,避免颱風後疫情惡化如二○一五年的慘重流行。

基於往昔防控的成敗經驗,因此誠摯建議:

一、強化整合偵測,即病例發生率高的鄰里,必須進行臨床病例偵測、病毒型別偵測、感染者的登革病毒抗體偵測、病媒蚊指數偵測、天氣等與斑蚊相關的環境孳生源偵測及居民的防疫認知、態度與行為之社會因子偵測的此六項「整合偵測」齊頭並進,才能迅速找出死角,以提升防疫效能。

二、凡家中有年長者或有糖尿病與慢性腎病的高風險族群,必須徹底清除家戶內外的斑蚊孳生源,每周定期檢查二次,並穿長袖衣/長褲等嚴防蚊蟲叮咬,降低死亡數。

三、以地理資訊系統分析病例聚集,包括減少聚集病例數與群聚數,以降低重症率。

四、衛生局/所每周須以鄰里評量防疫成效,依流行走向徹底找出斑蚊孳生源未清除與疫情持續的關鍵,高風險鄰里須加緊巡查,確保防疫到位。

五、強化各層級醫療院所醫護人員熟知登革熱的臨床表徵、警示徵候與緊急處置作法。

六、召開登革熱專家會議,絕不能拉長流行戰線,才可減少重症與死亡。

台灣至今已累積登革熱防疫三十六年經驗,但近七年並無大疫情,誠如台南市黃市長最近指出:「颱風過後,挑戰才開始。」三年新冠疫情累壞基層疾管科人員,人才流失嚴!政府應進用公共衛生師加入地方防疫,並給予防疫津貼與改善晉升管道。惟有重視培植基層防疫人才,盡早察覺各地區的星火疫情,全力積極防疫,是最後防控致勝樞紐。











遊說美議員 辦外交還是搞選舉?


2023-07-29 03:36  聯合報/ 楊穎超/大學教師(台北市)
美國聯邦眾議院通過「台灣國際團結法案」(Taiwan InternationalSolidarity Act),內容主張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不涉及台灣。陸委會今天表示,這是美國對台灣的支持,非常感謝。聯合報系記者陳政錄/攝影


美國聯邦眾院通過「台灣國際團結法案」,主張聯合國第二七五八號決議不涉及台灣。此案從美過去政策來看有跡可循,但恐怕也有我方搭反中順風車,動員美議員支持的影子。如此影射台灣主權似可行,實際卻激不起國際社會漣漪,虛耗國力,大可不必。

「國民黨中國」時代,被獨派吹捧的美國副領事葛超智寫《被出賣的台灣》,就在暗示美國支持台灣是中國一部分;到了一九四九年前後,美國出版《中美關係白皮書》,要待國共內戰塵埃落定,又等於是想把台灣送給共產中國;韓戰爆發後美國提出台灣地位未定論,但對國民黨政權的支持,與隨後簽訂各項條約的法律實踐,又等於默示過去支持國民黨中國的法理立場。

隨著美國國力日衰,對於兩岸聯合國席位爭奪戰,開始打兩個中國算盤。後來美方遊說我放棄安理會席位,讓中共加入,交換我們留在聯合國。台灣國際團結法案就是延續至今的變形,不同之處是眾院提出反中共,而綠營還在暗示中華民國主權沒用,換名台灣或可取代。

當年美國的主觀願望忽略了幾項理論與事實問題:

一、國際政治是否為實力政治?獨派一方面認為二七五八號決議有法理問題,又一廂情願假定美國可用實力壓服中共。但即便美國當時超強,中共卻是邦交國逐年增加。美國能把決議塞到中共嘴裡嗎?當年美國那麼強還辦不到,現在爭論法理更沒實現前景。

二、罔顧多數國人當時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事實。台人覺得自己是中國人,從即便日本治台四十年後還要搞皇民化運動改變認同可知,以後歡迎國府來台更是事實。獨派不顧台人心之所向,才會搞出外來政權論述,並被早期某些特定選舉研究者引為前提,成為台灣政治學的矛盾公案。如果蔣中正為保政權接受一中一台,才恐怕失去民心,坐實外來政權指控。

現此案會被綠營吹捧,是因為如今民意多支持一邊一國。這是中共壓迫中華民國生存空間,乃至於教改多面夾擊下,使新世代疏離的後果。政客此時挑動本案,更是意圖進一步撇開中華民國,鞏固台灣認同。

還是要喚醒國人:我們該培養實力還是虛耗國力?吵國名能改嗎?當年中共不是依賴抱蘇聯大腿或爭論法理進聯合國,是務實買來的。蔡政府花大錢遊說美議員,紀錄班班可考,如果真想回聯合國,應該花錢多交國際朋友,不是在美國作簡單業績。但誰都知道現在兩岸實力差距如此,值得嗎?國人該想清楚,這樣是在辦外交,還是在搞選舉?











軍公教年改 為選票祭旗?


2023-07-29 03:36  聯合報/ 王有康/退休大學副教授(台北市)
軍公教年改示意圖。 本報資料照


軍公教年改已滿五年,當時政府主張,若不改革恐致國家財政破產。但迄今退撫支出並沒有因此下降太多,一○六年警公教退撫支出占政府總支出的比重百分之七點一五,一一一年為百分之六點六四,數字不會騙人。

從財政紀律來看,政府更需要自律的是,其他百分之九十三的支出是否花在刀口?許多行政機關當年度結束前,唯恐年度預算沒有用完會被議會檢討刪減下年度預算,為了消化預算,只好拚命採購或執行空洞計畫。

年改要考慮制度設計之初的社會情境與條件,不能忽略歷史時空背景。一九九○年台灣股市曾創下歷史新高點,當年軍公教人員一年薪水,還比不上超級營業員一個月的獎金,許多人仍沒有轉換跑道,就是相信至少退休金可維持無虞的晚年生活。但近年來,公教被汙名化,退休制度硬被拿來與勞工比較,主要用意可能是意欲以五十多萬退休軍公教選票來換取千萬勞工的選票,進而贏得執政。

為了選票拿退休軍公教祭旗,大砍退休金將近四成,造成許多退休人員淪為下流老人。當時蔡政府以財政不佳為由,透過立法院以不理性的絕對多數進行年金改革,但令人不能理解的是,同樣是軍公教人員,退休司法官與退役將領的俸給卻幾乎未砍,其他如退休警察、消防、公務員和教師,砍幅則接近四成,這又如何解釋?

蔡政府推動年改要求軍公教共體時艱,但事實是退休本俸會每年連續調降十年。然而面對當前高通膨,對於退休軍公教的生活無疑是打到骨折。












勞退權益 別在大選缺席


2023-07-29 03:36  聯合報/ 朱梅雪/桃園市產業總工會理事長(桃園市)
在2005年7月勞退新制上路後,不但勞工退休金有兩種制度,資遣費也跟著有新舊制。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二○二四總統及立委大選將至,除了兩岸及美中台關係,以及近日立法院臨時會處理的性平三法修法、外役監條例和台美貿易倡議首批協定,再加上居住問題外,近日執政黨也積極透過私校學費補助等政策來爭取青年選票支持。

然而,勞工退休保障的問題,似乎在目前總統選戰中缺席了。不管是過去的的馬政府,或二○一六年以後全面執政的民進黨政府,都一直跟台灣勞工說,勞保快要破產,因此勞保制度的修正是勢在必行。

同時,不管是二○一三年馬政府還是二○一七年蔡政府提出的行政院版勞保條例修法,大方向都不脫要勞工「多繳、少領、延後退」;但只考量財務的結果,就是忽略勞工退休生活的基本保障,也是勞保制度的重要目的。

依據勞保局統計,從二○一三年至二○二二年這十年間,勞保老年給付,也就是俗稱的勞保年金,月領不到兩萬的始終高達百分之六十以上,月領不到一萬則始終在百分之十以上。

截至二○二二年十二月,全國一五九萬領勞保年金的退休勞工中,有九十八萬、等於將近百萬勞工,月領不足兩萬,占百分之六十一點四,不足一萬則有十七萬人,占百分之十點六;而若參照主計總處最新的家庭收支調查,二○二一年平均每人每月消費支出,就已經需要兩萬三千餘元,光靠勞保年金目前就已經不太能夠支撐勞工的老年退休生活所需,更別提未來勞保可能因為財務困境,而減少給付金額之後。

依據勞保局今年五月的最新統計,勞保投保人數已經高達一○四一萬七千餘人,若以中選會公告上一屆總統副總統選舉人人數一九三一萬一千餘人計算,勞保投保人數占選舉人人數的將近百分之五十四,即便減掉少部分沒有投票權的人,也至少會在五成上下。

這些人不只是台灣最重要的勞動力,也可能是影響選情最關鍵的族群。希望當前三位總統參選人,能針對勞保年金破產和勞工老年生活的問題,提出足以保障勞工退休基本生活需求的政策,來爭取超過千萬勞保投保族群的支持,並且讓台灣社會,能藉由這次總統及立委大選,好好討論勞工的退休政策走向。












讓學生單純「享樂」吧


2023-07-29 03:36  聯合報/ 蕭嘉弘/大專兼任講師(台北市)
建國中學樂旗聯隊日前赴往美參加世界盃行進樂隊大賽,今天傳出捷報,奪下世界盃行進樂隊大賽亞軍。圖/建中樂旗隊家長後援會提供


建中樂旗聯隊遠赴美國西維吉尼亞州參加世界盃行進樂隊大賽,獲得亞軍,載譽歸國,此行樂旗隊家長後援會著力甚多,也有不少社會和政府贊助。

校內四十四名同學加外校同學助陣,湊成七十人的隊伍。參賽同學克服時差挑戰,做出最好的表演,身上背負著國族主義,要「拿冠軍,倒轉來」。家長會成員臉上增光,企業也會更樂於支持,形成「拉贊助、得好名次;得好名次、明年再拿贊助」的循環。但學生們成了每日辛苦練習逾十二小時、犧牲暑期時光和自主多元學習的工具人。

根據YouTube的決賽影片,兩旁觀眾三三兩兩拉椅子坐,悠閒觀賞,主持人說這支隊伍「很認真」。其實,學生參加社團,應以興趣發展為宜;過度操練,長期下來恐收反效果。

有的隊伍二十多人上下就能演出,也有隊伍隊服是白T。台灣卻過度強化學子該為國為校爭光的「狼性」,看看別的「國家代表」,以自在多元的表演方式感染現場氣氛。就讓台灣中學生,往後能較無壓力地快樂出國參賽,充分把握表演的機會和舞台,享樂(ㄩㄝˋ),也享樂吧!












竹女轉附中 沒必要


2023-07-29 03:36  聯合報/ 陳啟濃/國中校長(投縣水里)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近期找上新竹女中洽談改隸附屬中學。 圖/報系資料照


新竹女中校友會發起反對母校成為陽明交大附中的聲明,認為想不出成為附中有任何的理由。這樣的質疑,也可以同時顯現這幾年許多國立高中,紛紛成為國立大學附中的奇特現象。

最早大學有附屬中學主要是師範體系大學,因為要進行實驗教育,及提供師範生實習場域。一般大學尋找高中合併為附中,還是在這幾年才開始。

按國教署的立場,長遠來說希望地方政府能收回自己轄區的國立高中,基於在地化與尊重地方教育的特性,高中業務還是應該交由地方政府來處理。但因為地方經費不足,還有一些條件沒有談好,國立高中還是繼續存在。

然而有些高中這幾年已開始因應,自行尋找國立大學合併,以避免被地方政府收回。因為失去國立的身分,不僅經費會減少,還要接受地方政治介入,管家婆變多,學校自主性大減,弊大於利。

誠如新竹女中校友所言,大學本該跟所有高中在教學資源支持上合作,竹女更不該設限於陽明交大,而應該跟更多大學合作,提供學生更多元的學習機會。再說,陽明交大雖然有教育學程,但合併的理由沒有提到要進行實驗教育或是教師實習,不存在像以往師範大學附中的必要性。

所以客觀來看,陽明交大沒有附中的需求,新竹女中歷史悠久名聲遠播,也無須成為大學附中以增加學校優勢。這場附中合併案,究其根本,還是各有所圖,不完全如兩所學校所表明規畫的思慮宏遠。



蘇永欽/台灣民主的靈魂拷問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蘇永欽/台灣民主的靈魂拷問
◆  劉憶如/由鮑爾記者會談經濟「軟著陸」
◆  葉匡時/AI會是革命性的創新科技嗎?
◆  陳冲/上兵伐謀 謀不自限
◆  陳立恆/世界分裂裡的貪婪通膨
◆  王正方/爭取曝光率,不必當凱子







蘇永欽/台灣民主的靈魂拷問


2023-07-29 03:36  聯合報/ 蘇永欽(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明年總統與立委的改選,因為政黨從兩黨演變為三黨,而使二十三年前的少數總統(沒有絕對多數選民支持)與少數政府(沒有絕對多數立委支持)的困局可能重演。選民早已忘了新世紀開始那幾年民主的扭曲荒誕,但法政學者沒有理由在這個時刻繼續保持沉默,如果能從客觀理性的角度提供建言,相信都會起正面的作用,難道三十年前民主改革時代的熱情,真的已經消逝?

這裡當然有非常嚴重的憲法問題。大法官一再闡明民主政治要實踐的就是民意和責任,二者背後的基礎都是「多數統治」,沒有多數授權基礎的統治權,不論是行政或立法,究竟要如何反映民意、承擔責任?兩千年選完第三天,我就發了「清流共治?左右共治?聯合共治?」一文,就是要面對這個難題,結果陳總統完全不考慮歐陸國家已經行之多年的後二者,堅持推動沒有任何理論和制度基礎的「清流共治─全民政府」,沒幾個月民眾也都看穿了這種強行少數執政的台式忽悠。

學者應該洞悉新形成的三黨鼎立,比起世紀初因國民黨分裂,反映的是有更複雜底蘊的政黨重組,因此客觀思考的學者實無須從特定政黨立場去主張誰和誰合,重點應在如何通過集體討論,形成可導向或有利於促成多數總統、多數政府的全民動員過程。我已經多次談到總統相對多數選制之弊,只要有共識,修改總統副總統選罷法應該還來得及,增修條文規定的「以得票最多之一組為當選」,文義上還有解釋空間,如果主要政黨都已認知兩岸和國際凶險,應可想像未來總統面對關鍵決定時,如無絕對多數的正當性基礎會如何的舉步維艱。學者對此若有高度共識,至少可對政治行動者產生一定壓力。

直接做選制改革如果有困難,退而求其次就要考慮通過結盟來創造絕對多數的總統,而且勢必要和立委的結盟以創造絕對多數的聯合政府一起談,因為近二十年前修憲已把總統和立委選舉拉齊,左右共治(總統和行政院長分屬對立兩黨)的概率和需要應已可忽略。目前只有民眾黨提過聯合政府,大方向是找「國會最大黨」共同組閣,但如何進行、為何如此都語焉不詳。這兩天最大在野黨的主席宣示選戰時要讓「在野能夠大聯盟」,未來執政後也要建立「執政大聯盟」,但如何聯盟也都沒有說明。

在野聯盟如果不能共推一組總統副總統候選人,可能還是會走到相對多數當選,甚至比不結盟還糟的,會更清楚的暴露「絕對多數反對的總統」,試問他要怎麼做決定?我們的體制還算不算民主?至於聯合政府怎麼形成,選前因為沒有當選席次作為分配部會和政策主軸的基礎,因此歐陸國家都是選後才談聯合政府,選舉時各自登山。只是我們如果不修改總統選制,而用「共推」方式替代,若不事前對於執政聯盟一併達成某種共識,殊難想像。因此選前反而比較可行。這又要面對一個關鍵問題:如何確保共識的信守,是否要有書面協議,如許多歐陸國家的聯合政府那樣?

這也讓我想起Karl Popper的獨到民主理念,他認為歐陸聯合政府不符合他對民主設定的底線,就是必須由主權者決定把統治權交給誰,當大選結束還要等各大政黨挑燈談判一兩個月,才知道最後統治權花落誰家,這還能算民主嗎?儘管這樣的看法未必全面,但如果聯合政府能在選前安排,倒真可以在這裡找到理論基礎了。

雖然只是籠統的談幾條主線,我希望已經把我們的民主正處於歷史時刻這一點講得夠清楚,學者們真的要缺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