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之眼】罷免案要角 誰基於事實行動?(初六)
◆ 【專家之眼】天意?為什麼賴清德認為大罷免會大成功?
◆ 【專家之眼】評矢板明夫、小笠原欣幸的大罷免觀察
◆ 【專家之眼】川普對日談判策略對台灣的啟示
【專家之眼】天意?為什麼賴清德認為大罷免會大成功?
2025-07-30 07:19 聯合報/ 劉明德/四川大學前副教授
賴清德總統。歐新社
可以確定的是,大罷免的結果,完全出乎賴清德的所料,否則,他不需要如此大費周章。那麼,賴清德是怎麼計算的呢?
賴清德急於擺脫朝小野大的局面,這可以理解。畢竟在朝小野大的架構下,除非妥協,否則,什麼事情也做不了,甚至危及民國一一七年(2028)的連任之路,要真是這樣,問題就大了。如果不用妥協,有什麼方法可以擺平路上的障礙呢?看來,只有改寫國會版圖一途,那就是罷免國民黨籍立委,而且,機會不是沒有,畢竟,立委陳柏惟、高雄市長韓國瑜都有慘痛的經驗。
美麗島電子報在今年2月公布的國政民調就指出大罷免並不得民心,認為此舉對台灣弊大於利的人(56.8%)遠多於利大於弊的人(32.2%)。又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在7月14日發布的民調,在罷免區有47.7%的民眾表態將投「不同意罷免」,只有36.9%的民眾將投「同意罷免」,看來,反對的聲音遠大於贊成的聲音,既然這樣,為什麼賴清德不回頭?莫非他的算盤跟別人打的不一樣?
看來,賴清德以及其支持者並不相信美麗島和台灣民意基金會的民調結果,反而認為它們都是假民調,目的是在帶風向,否則,民進黨內部,例如鍾佳濱不會預測罷掉 10 席、林楚茵不會預測罷掉 11 席、林俊憲預測能破10席。
事實上,賴清德並非在賭一把,確實是有機會的。賴清德的算計:
1、就基本盤而言,綠營支持者的人數遠大於藍營支持者的人數。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今年7月15日公布的民調顯示,在台灣主要政黨中,民進黨的支持度達到36.5%;而國民黨的支持度只有21.5%(民眾黨只有11.5%,即使藍白聯手也輸給綠營)。
2、歷來,國民黨的支持者都比較冷漠,即使支持,也不一定會出來投票。要是天氣又不好,那麼,出來投票的動機就會更弱;相較之下,民進黨的支持者則幾乎捨了命也會出來投票。一消一長之間,即使是在國民黨的優勢地區,賴清德也認定,罷掉六席以上是沒有問題的,而全部罷免掉,也是有可能的,這是為什麼會推出大成功的口號的原因。
3、方便切割。萬一失敗怎麼辦?沒關係,因為那是公民團體的自發性行為,與民進黨無關,因此,作為黨主席的賴清德可以不需要負任何責任。
4、想辦法拉攏中間選民。推出公民團體當主角,民進黨宣稱沒有涉入,藉此可以影響中間選民。畢竟大家更願意相信所謂的客觀、中立人士,而不願意相信某一個政黨。既然,他們客觀中立,又是那麼自發,按照賴清德在他的臉書上的說法是:「回顧這一年多來,有許多公民挺身而出;在最後幾天,更有許多人不辭千里返鄉投票。這段期間,許許多多的人在大雨中彎腰收連署書,在豔陽下行腳發傳單,在下班後奔赴街頭,在假日時堅守路口」。想一想,這樣的畫面是不是很讓人感動!因此而同情、認同、支持所謂的「公民團體」的大罷免行動。
賴清德本來指望藉這次大罷免逆轉勝,沒想到遭到滑鐵盧。是天意嗎?
【專家之眼】罷免案要角 誰基於事實行動?
2025-07-30 07:42 聯合報/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大罷免投票前,反共護台志工聯盟於台北立法院外濟南路舉行「為民主守夜公民集氣晚會」,支持者高舉標語旗幟,表達自己的訴求。本報資料照
人們應該會想當然爾地以為,號稱有史以來最大罷免活動,相關各方都是在深思熟慮、資訊充足下採取行動。但事後看來,除了籌畫者基於黨派利益,最後也只是在賭一把外,觀察這次罷免活動其他參與者的言行,讓人不禁好奇:誰基於事實,而非偏見行動?
之所以有大規模罷免,最重要理由非抗中保台莫屬,可是執政黨鋪天蓋地抹紅,目的是為了避免被監督制衡。理論上,外媒不接政府標案,可以避免台灣內部政治影響,國人也比較容易相信,但不少有利於政黨「出口轉內銷」的著名外媒,報導此次是針對「親中」立委的「大罷免」,還有人稱「台灣的公民勇氣應啟發所有民主國家」、「可謂今年全球最重要選舉(l'élection)」,並觀察到罷免過程中,公民團體的脆弱:有人的汽車被焚燒、遭網路騷擾,甚至面臨暴力恐嚇云云。
台灣人民多數看法與之不同。用投票結果告訴外界,這次罷免,是一個企圖逃避監督的政府敘事。可是等罷免結果確定後,外國勢力卻還是要把抹紅想像放在對兩岸局勢預測上:堅稱中共會為結果感到高興,或使他們對台滲透工作可能會進一步有所斬獲。
我們不是中共,無權代替發言。但該指出的是,假設中共真的關心台灣此次罷免結果、認為可能影響兩岸局勢,投票前兩日就不該出現我跆拳道代表隊在德國世大運拿下銀牌,但遭到大陸人士試圖搶奪選手的教育部長賀電,與台媒口角事件,即便此事可解釋成個案,但隔天中共在重要官媒刻意刊載情況說明時,又沒展現比較新的立場。
而猜測對台滲透工作可能會因罷免案失敗進一步有所斬獲,也應基於一定事實判斷。但無論是從兩岸開始交流後,政治認同持續背離的趨勢,乃至於陸委會近年調查數據,均無法得知外國勢力的判斷基礎。
政治認同持續背離趨勢長期存在就不用說了,且看陸委會今年5月公布的最新民調:超過8成6民眾不認同共軍機艦在我周邊活動,甚至刻意逾越海峽中線;近8成不認同中共在國際場域強調「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並要求其他國家遵守其所謂的「一個中國原則」的作法,及不認同中共說台灣前途在於國家統一。逾7成3不認同中共說要承認「九二共識」,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雙方才能開展對話協商等。只要長期關注該會民調,就會知道上述數字僅是延續近年調查趨勢:台灣人民壓倒性支持賴政府作法、對中共反感。既然如此,外國勢力有什麼根據稱罷免案失敗可以使中共滲透台灣有斬獲呢?
或許又是賴政府另方面的宣傳成果。賴執政以來重覆告訴國人,中共處心積慮對台進行滲透及間諜活動。甚至連職司交流的海基會,也很閒到關心國安領域,自主調查自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1月至今年6月,中國大陸間諜滲透台灣案例。然而,賴政府未解釋中共長期對台滲透,為何最近特別有效?也沒區分起訴與定案量。如果瞭解之前檢方依反滲透法大張旗鼓起訴里長赴陸旅遊,到後來無罪比例,外國勢力上述說法,只能彰顯被人牽著鼻子走的程度。
而在執政黨善用黨政司法工具前提下,多數人民好不容易在罷免案上表現了自己的看法。當初活躍罷免的顯要人物,除了有些已表態放棄第二波罷免外,值得一提的,是有人在「致歉」之餘,稱沒有聽過反對黨立委們的獨立意見、甚至連黨鞭或黨主席的見解也沒聽到過,並在最後稱「國家真的需要健康的在野黨」!在小小台灣這麼鋪天蓋地的往來交鋒宣傳下,要瞭解唯有執政黨才有大權力需要被監督、國家需要健康執政黨的道理、以及不同陣營講了什麼,竟然是那麼難的事。更讓人疑惑,沒聽到對方主張就採取行動,有多少人是認真成熟公民?
綜上言之,此次罷免活動,除了應該可惜於國政空轉,虛耗時間資源外,也讓人警覺到,還包括外部勢力被牽著走的程度,以及過去公民教育是否出了問題:植基於個人主義的公民活動,有沒可能為了私利不顧公益?而在大家好像很認真地參與公民活動時,有多少人具備瞭解不同陣營說法的獨立思考能力?這是下次還想參與公民活動者,必須先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