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0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經濟面臨巨大下行壓力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難道中央請客 蚊子軌道就能蒙頭蓋下去?
◆  聯合報黑白集╱咬賴燒餅 掉蘇芝麻
◆  經濟日報社論/資金回台 須從國家戰略角度規劃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經濟面臨巨大下行壓力


2019-01-01 00:0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據了解,中國大陸廣東省自11月起暫停發布製造業PMI,此前廣東製造業PMI已連續五個月低於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全國PMI。另外兩個製造業和外貿大省江蘇與浙江也被要求不能發布PMI訊息。最近也有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在公開演講中引述不同消息來源指中國經濟成長率實際已降至1.67%,甚至是負值。與此同時,中國滬深股市一年來重挫近三成,人民幣匯率也大幅貶值。種種現象顯示中國經濟正呈現著前所罕見的巨大下行壓力
近兩、三年來,中國經濟成長較之以往明顯減緩是事實;進入民國107年(2018年)以來,主要經濟指標下行趨勢明顯也是事實,但無論如何,指稱中國經濟成長率已重挫至零成長,恐怕還是過於誇張了。起碼,就最能反映實體經濟且不能灌水的所謂「李克強指數」,即用電量,10月成長8.7%、鐵路貨運量,11月成長14%、銀行貸款發放量,11月成長13.1%看來,應該都還處於相對正常水平。
近年來,經濟走勢的持續減緩是很容易找到解釋的:一、習近平自民國102年(2013年)上台以來,為了矯正前期過於擴張政策而採取的「三去」(去槓桿、去產能、去庫存)措施必然的結果;二、至於民國107年(2018年),則是在「三去」之外再加上美中貿易戰的衝擊,兩者疊加之下的結果。無論是「三去」措施或美中貿易戰,都不應視之為是一種恆常不變的新常態,雖然後者可能維持稍久。觀察中國經濟,中、長期的角度或許更值得關注。
鑑往可以知來,不如先回顧一下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經濟成長的邏輯。這40年大致可分兩個階段,一是從民國68年到101年(1979年到2012年)為止的34年,平均成長率約10%;一是從民國102年至107年(2013至2018年)的六年,平均成長率劇降為7%,以致於40年的總平均成長率為9.5%。
第一個階段34年的平均10%,主要的成長來源,在需求面是拜全球化之賜在供給面則有三個「紅利」:人口及勞力紅利;改革紅利;透支(環境生態及弱勢者權益)紅利。透支紅利並不可取,所以10%的平均成長率嚴格說含有不當的灌水成分,如扣除高估部分,第一階段平均成長率應該比10%為低。
正由於有這個不當紅利,應予矯正,所以從民國102年(2013年)習近平上台之後開始採取嚴格的環境政策,導致企業成本上升,削弱出口競爭力以致減緩了成長動力。就此而言,民國102年至107年(2013至2018年)第二階段的平均成長率7%,其中就有被低估的效應,總之,比7%為高。因此,有理由判斷過去40年的平均經濟成長率其實並未出現階段性的下降,而是維持在大約8%或9%的穩定水平。在這個40年中,偶有高至14%(如民國82年(1993年))或低至7%以下,均非常態。中國經濟的「潛在成長率」在很長一段期間中應為8%上下,過去如此,未來亦將如此。
考慮到美中貿易戰的影響有正有負,負面影響已然出現,正面影響「倒逼」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及國企改革之上,則將逐步顯現,未來相當一段期間8%潛在成長力的主要來源是:供給面,有人才紅利(理工科人才素質高,規模大);儲蓄紅利;基建紅利;改革紅利。這其中,最值得關注的就是人才的與科技(AI、5G與量子科技)的巨大優勢,極有可能實現彎道超車,引領全球經濟。其次是需求面,指的是中國將有一個愈來愈大的中產階級規模市場。
如果把過去的中國改革開放40年與未來40年做個比較,過去40年的年均經濟成長率9.5%,主要靠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通過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拉動需求面的三匹馬。未來40年的年均潛在經濟成長率,比如8%,則主要靠三列動車改革(國企改革、知識產權改革、政府改革)科技創新及中產階級規模支持的全球最大市場。與吃力的三駕馬車不同,改革與科技創新都是供給面有著巨大驅動能力的高速動車,這些動車與需求面的全球最大市場結合,一推一拉相互作用,將成為中國未來中、長期穩定成長的最大保證。







聯合報黑白集/有一種堅持叫自我毀滅


2019-01-01 00:1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葉俊榮解套「卡管」事件,卻成第三名因管案下台的教育部長。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喧鬧了一年的「卡管」事件,終於因葉俊榮「勉予同意」而解套。這個結果稱不上完美,總是解開了一個死結;至少蔡政府可鬆一口氣,不必再怕卡管案成為政治提款機。
卡管案之源起,是對管中閔在遴選過程中諸如利益迴避、違法兼職、赴陸講學乃至論文抄襲等爭議而來。但隨著事實逐漸揭露及法律釐清,當初的質疑幾已完全站不住腳;剩下的,只是對管中閔的個人好惡。至此,卡拔管已無法獲得認同,反成了蔡政府的惡政。
按常理,葉俊榮幫蔡政府拆除地雷引線,就算無功,也不該有過。豈料事態卻全然相左,民進黨上下口徑一致譴責葉俊榮,連蔡總統都忙著切割,表示「不能接受」。內閣從院長賴清德到前秘書長卓榮泰都說出重話,當即逼退葉俊榮,使他成為第三名因管案下台的教育部長。
民進黨這次選舉大敗,並非單一因素造成,但「惡政」層出不窮絕對是主要原因。葉俊榮決定「聘管」,民進黨完全可以順水推舟,既順應主流民意又符合民主法治;但民進黨繼續硬拗,再次把自己推到背離民意與是非的逆流裡。
這類無謂的堅持,一再發生。過去扁家的貪瀆案,民進黨也是群起護航,堅持和貪瀆綁在一起;當時批判陳水扁的,反而被打成「寇」。為此,民進黨後來在選舉中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今天民進黨對卡管案如出一轍,只能說世上真的有一種堅持,就叫做「自我毀滅」。








聯合報社論/全民翻越二○一八的集體意志,不容漠視


2019-01-01 00:1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韓流」翻轉台灣政治氣候,藍綠都不能忽略其間發射出來的警訊。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告別了年度代表字「」的民國107年(二○一八),我們跨進了民國108年(二○一九年)的門檻。這個「翻」字意味深長,去年台灣經歷了許多前所未見的政治紛亂,各式的「東廠現象」及各色的行政崩壞,積累的民怨終於在年底選舉凝聚為「討厭民進黨」的龐大能量爆發,讓綠營完全執政的江山崩盤。今天,站在民國108年(二○一九)的起點,人們能看到台灣未來一年的景色將變得更好嗎?
這個問題,有很大成分取決於蔡政府能否跟著民眾翻越那座讓它飽嘗兵敗的山頭,進而改善及超越自己,贏回民意的尊重。此外,也要看新取得政權的地方首長能否提出讓選民滿意的新政,能否提出更自主而有效的創意政策造福民眾,甚至使中央政府願意調整腳步起而追隨。如果藍綠政黨都只盤算著自己明年總統大選的機會,滿腹皆是政黨利益或選舉操作,人民期待的「明天會更好」即不可能實現;甚至可能因某些政客趁亂「撈一票」的惡行,反而更形惡化。
遺憾的是,目前人們幾乎看不到任何「新政」開展的跡象。更確切地說,除了黨主席即將改選之外,大家看不到民進黨內的積極檢討。蔡政府雖然對選後的「新民意」作出少許回應,但多半表現在減低政策惡感或擴大發放補貼等「施小惠」的層次,這是低格調的為官心態至於更重大的人民嫌惡所在,諸如內閣人事的改組、東廠機構的去從檢討、兩岸和能源政策的調整、人事任命的徇私苟且等,則多半依然故我、我行我素,看不到改善的跡象。這些,在蔡總統亟欲連任的私心下,都變得更曖昧不明
民進黨行事,有時像是莽撞的青年,經常暴衝暴走。不少時候,它也表現出失智老人的特徵對古早的歷史一再叨叨絮絮,對新近發生的事卻過眼即忘。對這次敗選原由的不加反省及快速遺忘,即是如此。當年陳水扁貪腐失政導致民進黨民國97年(二○○八)大敗,整個黨就在怨天尤人中度過,黨內一股不容檢討扁家的氛圍甚至延續至今。包括民進黨的兩岸路線,五年前多次召開「華山會議」作勢檢討,最後仍以派系各執己見無疾而終,導致蔡政府目前的兩岸關係毫無迴旋空間
去年底的地方選舉,在「韓流」席捲中翻轉了台灣政治氣候,不僅為低迷已久的民國107年(二○一八)締造了一次高潮,對台灣的政黨政治與民主發展而言,也形同翻越了一座高大的山嶺。民進黨和國民黨都不能忽略其間所發射出來的警訊:第一,人民已看出,藍綠兩黨的「平庸化」,已不足以再成為帶領台灣前進的力量;第二,政黨政治的沉淪,已使「民主化」的召喚失效,現在人民要的是「更好的生活」;第三,四年前白色力量攻克台北市,四年後韓流翻轉綠營鐵票區的高雄,這樣的「非典」效應將繼續衝擊兩黨政治——如果藍綠兩黨領導人都不懂得換腦袋的話。
如果說民國107年(二○一八年)是台灣人民以強大的集體意志翻越了執政者架構的各種障礙,民國108(二○一九)人們面對的政經形勢,依然充滿挑戰。國內接踵而來的民國109年(二○二○)大選,政治上的角力氛圍勢必愈發濁惡,執政黨可能繼續師心自用。而放眼國際,今年的經濟大勢更是凶險:全球景氣近幾年的擴張趨勢已來到強弩之末,出現走衰的反轉;英國脫歐前景晦暗,也讓人失去信心。再加上美中貿易大戰的影響,不僅中國大陸的經濟將大幅下滑,美國的成長也必然受到削弱,台灣則可能在其間兩頭受創。正因為如此,地方政府若能提出像韓國瑜這樣活絡基層經濟的解方,也許對庶民將更為受用。
站在民國108年(二○一九)的門檻上,我們提醒蔡政府要以民國107年(二○一八)的敗選為鑑。重大的挫敗也許無法立即挽回,但如果面對這股強烈的「新民意」卻置之不理,民進黨「不會執政」的汙名將永難洗刷。

【重磅快評】中正紀念堂轉型 走向共生或撕裂地獄?

◆  【重磅快評】中正紀念堂轉型 走向共生或撕裂地獄?

◆  【重磅快評】韓總別再把「信口開河」帽子往頭上戴
◆  【即時短評】敗選仍鞏固領導中心 綠2020大選恐告急
◆  【重磅快評】無力的中繼投手 賴神讓人心驚肉跳
◆  【即時短評】賴揆下車前不忘尊蔡 為轉身留下漂亮身影
◆  【重磅快評】貪汙變戰俘 高志鵬刀捅司改呼叫陳師孟
◆  【重磅快評】引進陸資買房 要北漂青年如何南漂呢?
◆  【重磅快評】越南團集體跳機 拚南向拚出的難堪真相
◆  【重磅快評】即使是錢坑 國造潛艦預算也不宜大刀砍
◆  【即時短評】嘉市府會新局 藍綠各擅勝場 好戲在後頭
◆  【重磅快評】除了倨傲 普悠瑪家屬耶誕夜得到啥交代?
◆  【重磅快評】葉俊榮當戰犯處理?英德莫非想自爆
◆  【重磅快評】柯P拔林洲民 大巨蛋就不爛了嗎?
◆  【重磅快評】未收韓國瑜就職請柬,許立明該不舒服?








【重磅快評】中正紀念堂轉型 走向共生或撕裂地獄?


2018-12-30 17:26 聯合報  主筆室
中正紀念堂轉型方案受關注。圖為觀光客與中正紀念堂合影。 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林伯東攝影

民進黨執政後,大推轉型正義,但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光是選擇性限定國民黨執政的民國34年至81年(1945年到1992年)檢討,就已讓整個轉型正義計畫公信力盡失。文化部昨宣布已將中正紀念堂轉型建議案簽報行政院,據了解主要朝概念性主題的展覽空間規畫,不會像促轉條例那樣鎖定特定時期與事件,希望有更開放多元的人權議題討論與功能,倘若中正堂轉型真能超越政治清算、給歷史空間更寬廣的新意,也不失是一種前進。
中正紀念堂當年成立,是為紀念前總統蔣中正過世。早年台灣檯面上對蔣一面倒讚揚,解嚴後各種聲音並陳,認為蔣中正在白色恐怖及228等事件得負一定責任,蔣中正在台灣歷史的定位,不再只是光輝燦爛,即使是國民黨內部,也認為蔣功過皆有。以此檢視,中正紀念堂猶如將蔣高放神壇崇拜的方式,確有討論空間;唯此,也才能直面批評蔣之過的聲浪,弭平相關受害者的怨怒。
然而,民進黨政府之前處理蔣相關事件,一如促轉條例及促轉會的轉型正義做法,都只出自鬥爭清算心態,並非要帶領社會一起走下去。促轉會猶在考慮模仿進東歐前共產國家的「除垢法」,一一追究228或白色恐怖加害者責任;民進黨政府碰到蔣,則一律描述為萬惡不赦的大魔頭,相關符號都恨不得盡去如此仇蔣程度,一如早年威權社會對蔣的神化,都是政治力介入下的極端做法,既不客觀,更嚴重的後果是加大不同族群裂痕。
台灣歷史充滿不同族群與觀點的矛盾衝突,這是為何中正紀念堂一路以來,有人對蔣獻花痛哭,有人潑漆怒罵。文化部也因意識到此衝突,特從去年底起舉辦12場願景工作坊,邀請不同立場公民討論中正堂轉型。如今文化部稱收攏各方意見的方案,似乎走出批鬥特定人士的老路,但是否真能同等接受仇蔣、讚蔣聲音,乃至以全面眼光,平等審視台灣史上不同族群衝撞時發生的不公義,將是綠營政府擺脫遭指過度針對性、展現智慧的時機。
促轉會主導的轉型正義大戲,已因主事者的狹隘心態玩殘;檯面上由文化部主管的中正紀念堂轉型,有否可能走出新路,表現引導不同族群共生而非繼續對立的格局?若中正紀念堂轉型案最後也墮入政治泥沼,恐證明文化部大張旗鼓辦的公民審議、願景工作坊終只是虛幻口號如此引領台灣社會走入更深地獄的轉型正義,恐也只會在史上留下不堪紀錄

名家縱論/簡立峰:AI掀起的新一波學習革命\星期透視/卡管翻盤只是剛好而已

◆  「中國製造2025」轉彎?中美新冷戰 台別站颱風尾
◆  韓國瑜的「奇藥」行銷
◆  蔡英文背水一戰的底氣
◆  掉點顏色 總比掉芝麻好
◆  從張藝謀的「影」看政治背叛
◆  今年第一大新聞 韓流的深層解讀
◆  拉倒內心的吳鳳銅像吧
◆  CPTPP生效/全球供應鍵將重組 台灣可別脫隊
◆  星期透視/卡管翻盤只是剛好而已
◆  漫畫/該不該跳車
◆  名家縱論/簡立峰:AI掀起的新一波學習革命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名家縱論/簡立峰:AI掀起的新一波學習革命


2018-12-29 23:17 聯合報  簡立峰(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
Google今年3月啟動「Google智慧台灣計畫」,持續以人才、數位經濟、建立生態系,協助台灣以人工智慧(AI)與全球經濟與科技趨勢接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這一兩年包括Google、微軟與台灣人工智慧學校都在台灣大舉投資人工智慧AI),希望培育在地AI人才,許多業界大老闆甚至親自參與學習。AI不僅帶動新一波產業革命,也可能開創新一波知識學習革命
最近觀察到學生學習AI的方式,比我過去在學校便利太多。越來越多資訊領域學術論文,在發表同時,也會開放程式碼與實驗資料。透過這些程式碼及資料,學生可以在前人基礎上繼續突破,更快完成更高複雜的事情。AI與雲端使得學習門檻變低、學生成就感也大幅提高。未來即使是校園內學生的作業,也可能產出世界級成果,例如更準確醫學影像自動辨識、即時空汙預測、假新聞偵測、消費者意見自動分析等
從這個角度出發,AI不僅本身發展對產業帶來驚人影響,連帶也掀起人類學習方式的革新。在AI時代,學習勢必會用到網路資源及雲端,對學習者是一種原生的網路學習模式,並且本著「取之於網路、回饋於網路」精神,這個時代知識發展,將是在巨人肩膀上快速堆疊知識累積變得越來越簡單,真正進入「知易行易」時代
舉兩個國外例子,首先是少量人力即可處理全球服務。以Snapchat這家從事圖片分享軟體的矽谷獨角獸公司為例,團隊只有十人,就能高效率服務全球上億使用者。如果是台灣從事傳統資訊服務的業者,會想像要處理這樣龐大資料業務,需要數百人以上工程團隊,管理眾多伺服器與開發各種程式。然而真實情況是,Snapchat團隊大部分都使用網路上現成開放源碼程式,及利用現有雲端服務儲存、處理資料。他們將心力集中在瞭解消費者、做使用者介面及數據分析,只運用極少數人負責資料中心、雲端及網管這類工程工作
另一個接近場景,是創新可透過前人成果快速堆疊這出現在史丹佛大學的乳癌自動辨識研發團隊他們是純醫學背景,只透過網路上應用在視網膜病變偵測的機器學習開放源碼,就能輕鬆自行完成AI程式開發這說明AI時代資訊科技門檻已大幅降低,各領域專家可透過學習AI技能,自行發展專業應用所需要的程式系統
可預期的是,這樣的AI發展,將刺激與加速各種領域突破。AI時代或許會扼殺不少工作機會,但應該也會產生很多新工作機會。可以想像未來跨領域人才將更加重要。各領域專家,包括醫學、農業、生技等,都可輕易使用雲端、大數據、資料分析等工具做AI研究。以前大家用Excel試算表只能做資料蒐集、整理和簡單統計;未來透過機器學習與AI數據分析,說不定能簡易進行預測與決策工作,學生只用Excel就可管理與預測台灣各地PM2.5數值變化,探討空汙議題。
更進一步舉例,農業如能結合AI,如透過無人機影像處理能力,透過即時空拍廣泛調查並精準掌握耕種現況,或可協助解決如高麗菜過剩產銷問題;此外,自動駕駛車在一般道路或許還有不少挑戰,但在農業領域立刻能派上用場,發展自駕農耕機將可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諸如此類的跨領域研究價值很高,可惜過去電腦資訊人才沒有進入這些領域,未來如果農業人才能跨領域學習AI技術,將可在農業領域發揮長才。
隨著跨領域學習AI需求浮現,也應一併思考未來教育體制應如何調整。過去台灣為發展資通訊產業,幾乎都以培養資工、電機等科系人才的資訊能力為主,但在少子化趨勢下,不可能一味擴張這些領域,而應該把不同專業人才擺在一起,才可能創造科技產業的轉型與升級。有鑑於此,台灣教育制度真的不能將數理與人文社會學科太早分流,尤其是資訊技能應跟英語學習一樣,成為國民基本技能,在國中小階段就納為重要基礎學科
台灣產業現況,一直是硬體進步、資訊應用卻相對落後,資訊人才過度集中在資訊領域,其他跨領域跟資訊科技離得太遠,導致許多有價值應用沒有被開發出來。在AI翻轉學習的新知識時代中,未來在雲端借力使力、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趨勢一定日益明顯。台灣在推動AI產業同時,也要把握AI對教育所帶來的學習革命。







星期透視/卡管翻盤只是剛好而已


2018-12-29 23:21 聯合報  戴遐齡/台北市立大學校長
教育部前部長葉俊榮宣布同意讓管中閔上任台大校長,並遞出辭呈獲准,圖為教育部為葉俊榮(中)舉辦歡送會,許多校長到場力挺。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大校長選舉,不幸演變成卡管案;一年多的僵局,不只是台大陷入群龍無首的困境,教育部長也在短時間內,陸續陣亡三位。台大師生、海內外校友,莫不義憤填膺,而且對於民進黨政府高層,不顧後果、漠視嚴重影響台大長期發展的台大校長卡管困境,大多表示驚訝與不解!
因此,當葉俊榮教育部長,以記者會方式宣布勉予同意,並立即發出台大新校長管中閔聘書新聞,人民的初步反應,多半是正面肯定的態度!
但是,不少人針對民進黨高層蔡、賴二人,令人不解的曖昧態度,與教育部長葉俊榮突然施展的強硬霹靂手段,改變教育部的立場,讓人不禁懷疑,是否還有尚未公開的秘密
沒想到,葉部長竟敢公開挑戰政治倫理,選擇在預定召開記者會二小時內,才以簡訊方式通報行政院長;且全然不顧院長對召開記者會的質疑,毅然召開記者會、止血卡管案。
而蔡總統好像核心圈外的路人甲,事先毫無所知,事後又拿不出有效手段的解決方案,如此荒腔走板的民進黨高層溝通模式,一旦面對衝突性更嚴重的挑戰,又如何能做到處變不驚、臨危不懼的態度?
針對教育部長的奇怪作為,院長卻沒有勇氣直接面對挑戰,要求記者會暫緩,甚至立刻報告總統,並採取緊急措施、化解危機!相反的,對於可能衝擊原已十分脆弱、殘缺不全的內閣,蔡、賴沒有採取任何行動,以全力穩定內閣,避免突發更糟的情況,反而笑罵由人,這不是很奇怪嗎!
更令人不解的是,葉部長召開記者會,教育部兩位政次隨侍在側,難道不會循自己的政治連結,向上呈報這次大地震嗎何況其中一位,長期任職教育部政次及地方教育局局長,有可能被葉部長牽著鼻子走,毫無政治敏感度嗎?若這二位政次,真的配合、支持葉部長的主張及操作方式,現在必須隨著部長辭職,負起政治責任,否則繼續戀棧官位,真可直追五代史的馮道了尢其是出身學界背景的政次,難道真的天真地以為連續三次代理教育部長,是屬於一種「光榮事蹟」嗎
不論這次葉部長反戈一擊,是出於善意的幡然悔悟,還是純粹炒作短期利益,而缺乏針對台灣民主政治核心價值的堅持,我們都樂於見到葉俊榮部長,在卡管案中最後正確的選擇!
卡管風波,對台大及管中閔所造成的傷害,該由誰來埋單?然蔡總統與行政院賴院長的低調處理方式,讓人感到非常失望!其實多數民眾根本不會相信,蔡、賴二人對於葉部長的放管記者會毫不知情。此次「放管」已埋下伏筆及未爆彈,未來民國109年(二○二○)總統大選時,民進黨內外存在著舊事重提的風險!趁著這次內閣改組,一次說清楚,免得未來再失控,代價更高!
在此慎重提醒民進黨袞袞諸公,千萬不要存有秋後算帳的算計,因為人民不過就是希望民進黨早點順利下台,不要再自以為是亂「改革」。






「中國製造2025」轉彎?中美新冷戰 台別站颱風尾


2018-12-29 23:20 聯合報  郭永興/臺中科技大學國貿系教授
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新聞司司長陸慷接受NHK專訪表示,中國會根據自身發展與國際形勢的變化,不斷對未來發展規劃做出符合實際的改進。 圖/取自大陸外交部網站

大陸外交部發言人陸慷日前接受NHK專訪時表示,「中國製造民國114年(二○二五)」只是規劃,不是正式的產業政策。這段談話是否意味著中國政策可能轉彎,值得我們關注。
首先,「中國製造民國114年(二○二五)」是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民國104年(二○一五年)推出的明確十年產業政策,選定十大關鍵技術領域用力發展,預計到民國114年(二○二五),中國要從「製造大國」升格為「製造強國」。此次陸慷的發言,是顯示中國今後可能修改「中國製造民國114年(二○二五)」的彈性。
為何要修正國家領導人揭開的製造業產業升級政策?這是因為眼前的中美貿易戰,已經演變成美國對中國充滿敵意的「新冷戰」;在這新冷戰中,「中國製造民國114年(二○二五)」是一個引起美國敵視的要因。
美國副總統潘斯十月初在智庫哈德遜研究所發表敵視中國的長篇演說紐約時報撰文表示,此演說是中美之間進入冷戰的前言,潘斯直言中國正透過竊取美國的科技來成就「中國製造民國114年(二○二五)」,奪取美國的經濟霸權。
潘斯說:「現在,通過『中國製造民國114年(二○二五)』,中國共產黨試圖控制全世界九十%的最先進的工業,包括機器人、生物科技和人工智能。為了贏得廿一世紀經濟的領導權,北京指導其工業官員和商界以任何方式獲取美國的知識產權這是我們經濟領導力的基石。」
既然美國政府已講明厭惡「中國製造民國114年(二○二五)」,而中國亟欲走出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經濟造成的陰影,加上由美國副貿易代表吉里希Jeffrey Gerrish為代表的美中新一輪貿易談判,將在一月七日於北京舉行,中國外交部這時釋放出要修正「中國製造民國114年(二○二五)」的訊息,可視為製造友好談判氣氛的努力。
觀察今後「中國製造民國114年(二○二五)」政策修正的重點應在於,中國政府到底會不會堅守發展十大關鍵技術領域: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太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
「中國製造民國114年(二○二五)」選定上述十大關鍵領域,要強力突破發展但其中有半數以上是關係國家軍事霸權的軍民兩用科技,如果中國繼續敲鑼打鼓,以全國之力發展,恐怕美國的敵視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而且事實上,美中之間在十大關鍵技術已是近身肉搏戰。美國在今年八月通過的民國108年(二○一九年)版國防授權法第八八九條明文規定,民國108年(二○一九年)八月起美國政府禁止採購包含華為與中興等五家中國企業產品;民國109年(二○二○年)八月起使用這五家公司產品的企業,將被禁止與美國政府機構簽訂契約。
美國新年度的國防授權法就是擺明封殺「中國製造民國114年(二○二五)」,跟全世界的企業講明,誰要是購買使用華為與中興的產品,有助於中國發展十大關鍵科技,日後就不要跟美國政府做生意。這種全面開戰的態度,美國政府恐怕只會越來越明顯,台商要小心審度形勢,避免在中美新冷戰中受波及。







CPTPP生效/全球供應鍵將重組 台灣可別脫隊


2018-12-29 23:23 聯合報  劉大年/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台北市)
跨太平洋全面進步夥伴協定(CPTPP)30日正式生效,總統蔡英文日前接見日本「自由民主黨青年局」局長、日本眾議員佐佐木紀時表示,希望日本支持台灣加入CPTPP,也期盼反核食公投結果不影響台日合作關係。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日本等十一國成立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卅日正式生效。距美國退出其前身「跨太平洋夥伴協定」還不到兩年,由當初幾乎瓦解到迅速到位,顯示各國積極投入區域經濟整合的決心
台灣等多國均表態願意加入,未來成員應仍會擴充。特別是因其快速自由化,衝擊到美國的出口,美國國內也有重返的聲音,未來它的重要性還會持續增加。
CPTPP正式成立後才會展開新會員申請加入,不過由於日本官方表態,認為台灣公投結果仍禁日本核食進口,將使台灣加入的難度大幅提高。台灣除努力爭取加入外,亦應妥善因應它生效後對台灣的影響。
台灣約有兩成多出口集中在CPTPP,在快速降稅下必然會排擠到台灣的出口出口是近年來帶動台灣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預估明年全球景氣會趨緩,連帶衝擊到出口,再加上成員國對台灣的出口移轉影響,相關提振出口的措施宜再強化。
近年來台灣受到多類供應鏈興起的影響。中國大陸推動進口替代,強調自主生產下的紅色供應鏈;川普政府主張美國優先,推動製造業回流下所形成的美國供應鏈; 以及未來所形成的CPTPP內部供應鏈。上述以中、美、日等三國為主軸的供應鏈會互相競爭,主導未來國際產業分工;再加上美中貿易戰也會促使投資區位移轉,進而驅動供應鏈變化,均會影響到台灣產業國際分工的地位。
未來在全球供應鏈大幅重組的情況下,台灣千萬不能脫隊,應針對各產業的國際分工及競爭概況,做一有系統的盤點,由創造更高附加價值,強化核心技術,以及發展最終產品等方向來鞏固供應鏈地位,才能有效因應此波供應鏈移轉的衝擊。

王健壯/蔡英文強韌於外卻傲慢於內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健壯/蔡英文強韌於外卻傲慢於內
◆  王文華/最後一句話
◆  王正方/「音頻」市場方興未艾
◆  李清志/東京的耶誕節
◆  葉銀華/執政黨必須瞭解改革的真諦!
◆  趙春山/兩岸一家人,凡事好商量
◆  蘇蘅/超越新科技以外的新聞價值

◆  方祖涵/職棒名人堂的偷渡客?
◆  嚴震生/請有志爭取大位者 先寫本書
◆  盛治仁/九合一選舉的真正意義
◆  黃介正/「親台」是檢驗美中的唯一標準
◆  薛承泰/大學的寒流
◆  林中斌/老布希的平反
◆  劉兆玄/王道永續指標—全球永續發展另類座標

◆  王健壯/不一樣的蔡英文不如維持原樣
◆  陳亮恭/一線之隔的理念與偏執
◆  洪蘭/成功的關鍵:必備熱情與毅力
◆  葉銀華/如何解決企業傳承困擾?
◆  方祖涵/明星游擊手的家暴治療
◆  周行一/好台灣+好文化、好文明、好安全
◆  楊志良/一個問了三十年的問題

◆  盛治仁/勝利站後面 危險站前面
◆  王文華/如果你犧牲一切照顧的配偶愛上別人…
◆  謝哲青/一心多用 反降低工作效率
◆  楊渡/務實的台灣人,才是選舉的贏家
◆  馬凱/當白馬王子親吻睡美人
◆  趙春山/兩岸「關鍵時刻」
◆  劉憶如/「川習會」美中貿易戰暫時休兵

◆  王健壯/蔡英文又一句文青囈語
◆  方祖涵/球場上的戰爭英雄







王健壯/蔡英文強韌於外卻傲慢於內


2018-12-29 23:17 聯合報  王健壯(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蔡英文總統28日邀集平面與網路媒體前往官邸茶敘。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兩次迴廊談話後,蔡英文又在官邸跟記者進行了一次茶敘。她最近不斷主動約見記者,不但要證明她仍是民進黨內「唯一的高音」,也要向外界展現她敗而不餒的強韌意志,但她形之於外的強韌,卻經常在不知不覺間暴露出她藏於內心的傲慢
舉例說,有記者問她,對韓國瑜說他有九十萬的新民意,今後兩岸政策「中央要跟著地方走」有什麼看法?蔡英文不答,卻立即反問記者兩個問題:「九十萬票新民意授權他什麼?」「民意是什麼?」這兩個反問,很難不讓人這樣解讀:韓國瑜雖然拿了九十萬票,但九十萬票算什麼?與蔡英文選總統時拿的六百八十九萬票相比,又算什麼?
但蔡英文忘了:如果六百八十九萬票授權她「反對九二共識與維持現狀」的兩岸政策,九十萬票當然也授權韓國瑜「接受九二共識與貨出去、人進來」的兩岸政策,同樣都是選票授權,又何來「九十萬新民意授權他什麼」的大哉問?選票就是民意對候選人政見的具體授權,這是民主常識,又何須要問「民意是什麼」
再說,即使韓國瑜的九十萬票授權,比不上蔡英文的六百八十九萬票授權,但藍營十五位縣市長的總得票數有四百卅七萬多張,九十萬票的新民意不夠看,四百卅七萬的新民意難道可以小覷?蔡英文如果念念不忘她的六百八十九萬票舊民意,而悍然不顧四百卅七萬票的新民意,視全國半數民意如無物,她這個總統還做得下去嗎?
更何況,如果國民黨的十五位縣市長,仿傚民進黨當年「地方包圍中央」的策略,採取「聯市(縣)自治」的聯合治理陣線,在兩岸政策上與中央不同調,其結果即使如同蔡英文所說「兩岸是中央的議題」,中央不至於跟著地方走,但十五位縣市長聯手力量大,中央難道能夠每事必擋必阻必反?蔡英文難道不擔心今後令不及十五縣市?如果對選後藍綠政治版圖的丕變略有警覺的話,蔡英文就絕不至於會脫口而出「九十萬新民意授權他什麼」這種傲慢形之於外的話,可見,她至今仍未體會出九合一選舉中的「民意是什麼」
蔡英文的另一傲慢表現,是她對蘇貞昌組閣傳言的回應。蘇、蔡夙有心結,政壇眾人皆知,陳水扁更爆料蘇貞昌曾兩度想撤換蔡英文的行政院副院長。因此,傳言如果變成事實,蘇貞昌即使相忍為國答應接任閣揆,未來府院之間可想見將衝突不斷,衝衝衝的蘇貞昌怎麼可能當乖乖聽命辦事的總統執行長?怎麼可能容忍總統凡事都站上第一線而無視行政院的存在?這也是許多人對蘇貞昌組閣傳言有所保留的原因。
但當記者問蔡英文,蘇貞昌有沒有同意接閣揆時,蔡英文卻毫不遲疑回答「我沒有提,他哪來的同意?」這句話即使是事實,就像她說仍在全力挽留賴清德同樣也是事實,但「我沒有提」的意思,就是「我根本沒找或沒想找他接閣揆」,這種話聽在蘇貞昌耳裡,情何以堪也不足以形容於萬一。如果賴清德最後仍然堅決求去,蔡英文不得不再回頭拜託蘇貞昌組閣,但這種嗟來食,蘇貞昌還吃得下去嗎?
短短一個多小時的官邸茶敘,兩次有關政治人物的談話,都在不經意間暴露了蔡英文內心的傲慢,這就是敗選後的蔡英文,但這樣的蔡英文與選前何異這樣的蔡英文又何益於民進黨的黨內團結與國家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