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6日 星期一

經濟/美中關係的戰略考驗

.聯合報社論..莫假民意之名行經濟獨裁
.聯合報黑白集.林全的歷史認識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關係的戰略考驗





經濟/美中關係的戰略考驗


2016-06-06 01:2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第八次「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今、明兩天將在北京舉行,這是歐巴馬總統卸任前最後一次美中雙邊高層官員的磋商和對話,具有總結並傳承八年美中關係成果的重要象徵意義。
美國小布希總統時代,和中國大陸已開啟「美中戰略對話」和「美中戰略經濟對話」之機制;2009年歐巴馬總統就任後,他和中國前國家主席胡錦濤一致同意將雙軌對話合併為「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由雙邊元首指引方向,討論範疇涵蓋涉及雙邊、區域和全球的安全與經濟等議題,從而成為美中高層官員戰略與經濟對話和磋商的最重要平台。
此一對話平台原本是加強美中雙邊合作的機制,但因為中國經濟快速崛起及向外擴增影響力,又遇上美國「重返亞洲」政策,美中緊張關係不斷升高,雙方戰略合作逐漸轉變成戰略競爭,結合數十個對話磋商機制、由眾多政府首長參加的「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乃成為雙方「增信釋疑」、「管控分歧」的年度大戲。
回顧歐巴馬總統近八年任內,美中關係的矛盾與日俱增,癥結原因在於「既有大國」的美國和「新興大國」的中國彼此間的競爭和利益衝突。從經濟面來看,近年大陸經濟快速崛起,GDP規模迄今約為美國的六成,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根據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預測,到2025年、至遲2030年大陸GDP就會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到2050年大陸GDP規模可能達美國的兩倍,成為全球唯一的超級經濟體。而中國的市場潛力,也是美國無法忽視的巨大商機,歐巴馬總統任內,美國對大陸出口增加近一倍,中國已是北美以外地區的美國商品最大市場、最大的農產品市場及最有潛力的服務出口市場。
對現為全球經濟龍頭的美國而言,「中國威脅」與「中國機會」無疑是齊頭並進;近年美國的經濟戰略,包括聯準會升息、重返強勢美元政策、推動TPP(泛太平洋夥伴協定)等,都隱含遲滯或制衡中國經濟崛起的作用。過去美中經濟爭議的焦點大都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但去年開始人民幣匯率由升轉貶,大陸資金外逃嚴重,人行外匯存底遽降,因而美國關注的課題也從人民幣匯率轉向讓美國業者及工人焦慮不安的大陸產能過剩及產品廉價傾銷全球的問題,尤其是鋼鐵業的長期產能過剩;預料此議題將是這次經濟對話的重點之一。另外,攸關市場准入的美中雙邊投資協定(BIT)負面清單談判,亦是雙方重視的對話議題。
再從安全層面來看,北京在經濟崛起後,企圖強化在亞洲乃至全球的政軍影響力,尤其是突破美國和亞洲盟邦共同建立的所謂「西太平洋島鏈」,但美國為守住在亞洲的戰略利益,在軍事和政治上與日本及東協國家聯手,以致在東海及南海和中國衝突不斷。另外,中美在人權、網路安全等議題亦齟齬不斷,因而近年雙方戰略對話皆針對雙方重大分歧,試圖建立各種機制,以避免誤判及擦槍走火。
所幸,美中雙方在朝鮮情勢、反恐、氣候變遷等區域和全球議題上,存在共同的利益,是以,雙方戰略對話雖在敏感議題上不易達成妥協,但彼此仍有可以相互合作與配合空間,這也是美中關係磨擦不斷,卻能維持「鬥而不破」的關鍵。
預料第八次「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也將為今年9月G20杭州峰會期間的「歐習會」預作準備,雙方當可為八年來中美關係作成總結。惟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一直強調美中間應建立「新型大國關係」,在歐巴馬任內已難成局,明年無論是民主黨希拉蕊或共和黨川普接任美國總統,中美關係肯定會較過去八年挑戰更高,「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將何去何從,無疑是美中雙方的戰略考驗,也是影響全球情勢的重大變數。

聯合/林全的歷史認識


2016-06-06 01:2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在立委質詢「慰安婦是自願還是強迫」時,林全代教育部長搶答:「有些是自願,有些是被迫。」搶答原應是成竹在胸,未料發言卻極端失當,引發軒然大波。當晚,林全連續發出兩次聲明稿,為發言不夠謹慎致歉。
林全在聲明中坦承,自己對慰安婦的史實並「沒有特別的瞭解」,但願意花時間多做瞭解;他相信,絕大部分慰安婦都是被迫的。從早上說「有些自願」,到晚上說「絕大部分是被迫」,這是林全一日之間的轉變。
這樣的立場變化,究竟是基於林全對歷史的重新認識,或只是基於院長立場而被迫改口,外界無從得知。事實上,慰安婦不僅是個尖銳的歷史議題,在經數十年的討論後,已是一個基本歷史常識,在台灣、在全球皆然。林全作為行政院長,竟對此「沒有特別瞭解」,且大剌剌說出「有些是自願」,令人瞠目結舌。
去年課綱事件中,慰安婦正是爭議話題之一,當時社會為此沸沸揚揚,林全難道毫不關心?老實說,反課綱學生說出「有些慰安婦是自願的」,並不足為奇;因為綠營媚日人士時常持此論調,我們的教科書也至今舉棋不定。但堂堂行政院長,竟提出比正常高中生還不如的見解,就值得台灣人為自己的史觀扭曲警惕了。
林全稱願意在立法院公開道歉,這是對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不能再假裝此事仍無定論,不能再說些要「拿出更多真相」的廢話。因媚日而扭曲歷史,莫過於此。

聯合/莫假民意之名行經濟獨裁


2016-06-06 01:2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寄杯對時常在超商買咖啡的消費者來說,便民又貼心。(聯合報系資料庫)
超商優惠咖啡的寄杯服務,可不可以設領取期限?因為幾個惡房東案例,坊間老百姓的租賃契約,應由政府管制範本規格嗎?乃至於民間業者的投資行為,可由政府以胡蘿蔔和棍棒齊下去指揮業者的投資方向嗎?
這些議題,都涉及公權力插手市場經濟行為,更徹底一點地問:用行政權管制,可逾越人民的憲法權利嗎?本報日前討論台灣的「奧客天堂」現象,以政院消保處規定超商對半價咖啡的「寄杯」服務不得設領取期限為例,說明政府看似保護消費者,實則對市場機制介入過多。這篇文章引發廣大回響,可見民眾對奧客行徑並不以為然,對政府出手「保護」也未必領情。而更值得在意的是,是什麼樣的結構性因素在和這種偏差風氣狼狽為奸?
「會鬧的孩子有糖吃」,顯示台灣的執政者愈來愈輕易向喧囂的民意傾倒,決策立場軟弱,不敢站穩專業判斷,只思討好民粹,這是舉國皆知的政壇現象。但擅於討糖吃者往往只代表少數人的特定利益,政策看似博取「順應民意」美名,實則只在保護「會鬧的人」,甚至因此壓縮到沉默多數大眾的福祉。
即以寄杯咖啡領取期限這麼小的事而言,究竟嘉惠了多少消費者,或者反而證明政府的行政管制如何地無孔不入?台大法律系教授王文宇最近在經濟日報為文,建議新政府經濟轉型的第一步就是「鬆綁契約」。契約自由本是市場經濟的基礎,但學者看見了主管機關管制的矯枉過正;例如,以保護消費者為名,「從商品禮券到第三方支付,有些條款的保護程度甚至凌駕一般法律規定。如此大規模地以公權力架空契約自由,舉世罕見」。
政府欲以「保護弱者」為名贏取掌聲,但學者卻嚴正指出,「行政官僚連同少數專家的議決」,有時正當性不足,甚至到凌駕法律的地步。其次,深究商業行為的內裡,終歸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嘉惠少數人,可能反而減損消費者整體福利。這在主管機關替「卡奴」設想而強迫銀行降低信用卡循環利率一事上,已極為明顯。更嚴重的是,「消費者民粹陰影促使外商裹足不前,或鼓勵本地廠商喬裝成外資做境外交易」。
台灣這種「消費者民粹陰影」,對投資行為的殺傷力,林全的財經內閣豈能無所警覺?但事實是,標榜經濟轉型的新政府,一出手,就將「以民意為名,行經濟獨裁之實」表現無遺。在一片提振經濟聲中,金管會主委新上任所提的業務報告,就是要求金融業者「挺產業」,對當前政府聚焦發展的幾項重點產業,「將積極協調金融業予以協助」,甚至白話點明了「夾層融資」等資金融通辦法,還要求銀行、人壽、證券三大產業公會儘速與會協商。
金融業驚詫於又被指派這種「政治任務」的同時,金管會顯然竟忘了前例:當年扁政府抑制西進,鼓吹南向,造成很多台商慘賠的諸多案例中,曾多次跟隨阿扁出征的當年「帽子大王」戴勝通,上個月才開記者會聲稱將提告請求國賠。戴勝通自認是在政府高層要求下,才赴海地投資,因當地情勢不穩而投資失利,如今很不服氣遭求償追殺。這理由看來難以在法律層面成立,但行政「指揮」民間業者的事實,則是企業界共有的切身慘痛經驗。
從堂堂中央銀行,到政院消保處為了小小咖啡的寄杯服務,動輒放話「找業者來喝咖啡」,好像連未必符合法治基礎的動用行政權都毫不在乎。如此堂而皇之,以挺民意為名而過度管制產業,反過來又以挺產業為名過度管制金融業,自以為召業者「喝咖啡」便足以發揮威力迫之臣服。不客氣地講,這不叫經濟獨裁,什麼才叫經濟獨裁?學者謂「如此大規模地以公權力架空契約自由,舉世罕見」,新政府能無視於這種指控嗎?

聯合筆記/南海蝴蝶效應 中朝關係解凍

.綠當家 反美牛反核的人去哪了
.蔡總統挺國軍 民進黨照妖鏡
.扁將「抖」掉蔡政權?
.不是蓋社宅 就叫居住正義
.什麼 X+Y+P… 大學考招又玩新花樣
.解讀浩鼎數據:科學成功≠療效
.聯合筆記/南海蝴蝶效應 中朝關係解凍
.生態或經濟? 籠中鳥兩難




聯合筆記/南海蝴蝶效應 中朝關係解凍


2016-06-06 01:42 聯合報 郭崇倫

科學家用新墨西哥的蝴蝶拍翼效應來解釋中國的颶風,但蝴蝶效應更適合解釋國際政治。中國對朝鮮的核試,過去深痛惡絕,但是突然之間,中朝關係解凍,習近平接見北韓高層訪問團,這不應從中朝關係解釋,而要從美中關係變化來理解。
李洙墉一日以朝鮮勞動黨中央副委員長身分訪問北京,李不久之前擔任朝鮮外長,現在統管勞動黨外事部門。他與金正恩關係特殊,金瑞士留學時,李曾負責照顧,深受金正恩信任,此次另一身分是金的個人特使。
來訪的消息突然宣布,事先也完全不知道什麼等級會見,習近平自從二○一三年接見崔龍海,強調朝鮮半島無核化,以示對北韓核試爆不滿之後,已經三年沒有接見北韓訪客了。
李洙墉此次來訪,表面理由是通報朝鮮勞動黨七大的情況,在前一天見中聯部部長宋濤時,已表達七大的決定:朝鮮將堅持同時推進經濟建設和核開發的「並進路線」,明知李洙墉會重申核武立場,習近平還是見了。
而且與三年前接見崔龍海不同的是,習近平並沒有再提無核化的表述,而中聯部部長宋濤的講話,更是露骨的表示,中國政府將堅定不移地支持,由金正恩委員長率領的朝鮮勞動黨和人民選擇符合自身情況的發展道路,這實際上相當於替金正恩政權背書,國際媒體皆以「中朝兩國似乎正在尋求修復關係」來報導。
平壤當務之急是要北京放鬆對北韓的經濟制裁,由美國主導的聯合國二二七○決議案是迄今最嚴厲的制裁案,連俄羅斯與瑞士最近都加入,制裁已影響到朝鮮的一般生活:譬如石油限量貿易後,部分北韓汽車已經改成燒木炭的一氧化碳爐驅動。
中國在國際制裁中是關鍵,但北京卻與美國「無核化」為談判前提不同,中國主張一邊談、一邊促進無核化。這顯然讓朝鮮看到了可以運作的機會,過去卅年來,朝鮮所學到的生存法則就是:防止中美之間在朝鮮問題上達成共識,只要中國戒備美國的牽制,中朝關係就能獲得改善。
中國會對朝鮮另眼看待,不是因為突然金正恩乖了,而是因為中美在南海對峙升高,近日歐巴馬拉攏越南和日本,讓中國感到如鯁在喉,隨之而來的,還有新加坡的香格里拉對話,美日韓三國國防部長將討論對北韓的薩德反導彈系統,六日美國國務卿凱瑞將率團與北京展開戰略經濟對話,都讓北京想用平壤,給美國一點顏色瞧瞧。
南海的蝴蝶效應,正在擴大中,朝鮮半島只是被掃到的一個例子。

綠當家 反美牛反核的人去哪了


2016-06-06 01:42 聯合報 桑品載/作家(台南市)

新政府上路後,沒見到官員們實踐蔡總統就職所說「解決人民問題」,反而問題不斷,有些問題還是在馬政府時期被民進黨痛罵過的,不同的是,許多過去附和著民進黨一起罵的社運團體,忽然失聲了,不見人影了。
反美牛進口的,不反美豬進口了。各種反核的組織林林總總,但經濟部長和行政院長先後表示可能重啟核一機組,反核團體的抗議零零落落。衛福部長林奏延在WHA只說Chinese Taipei不說「台灣」,過去國民黨執政時的官員,在同種場合說同樣話,被抗議者罵「賣台」;這回蔡總統護衛說「沒矮化」,過去罵國民黨的那些人就不吭聲了。
桃園機場淹大水,蔡政府沒官員道歉,倒罵這個禍是馬政府遺留下來的。二○○九年八八水災,馬政府被罵翻,馬總統因為一再道歉被嘲諷是「馬道歉」。
桃機淹水嚴重性或許不能和八八水災相比,但是社運團體對掌權者批評的態度理當一致,為何有前倨後恭之別?
前些時讀到方勵之先生多年前在美國發表的一篇文章,他說一九四八年曾加入中共地下組織「民主青年聯盟」,那時才十三歲,讀初一,有大人領導他們鬧學潮,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領導者就命令這個組織解散,改名為「新青年團」,理由是:「現在我們成功了,過去做的那些事不能再做了」。所謂「新青年團」,是維護新政府,為它賣力。
當國民黨被搞垮了,過去搞國民黨的那些事就不能再做了。自己人當家了,即使犯了同樣錯誤,而且比過去嚴重,也不能批評了。
這就透露出,固然有人真反核,假反核的可能更多;馬英九注定「賣台」,「反對台獨」就是「親中」。陳水扁貪汙証據就是放在某些人面前,他們還說是假的,絕不動搖陳水扁是受「政治迫害」的認定。
林全撤銷太陽花運動衝進行政院的刑事訴訟,說那是「政治事件」後,人民對於「政治事件」的理解,有了清晰的立體感,也使這四個字成為流行語。脫下面具,反對國民黨的從此得為新政府效力了。
許多社運團體「維綠」的色彩明顯,民進黨裡有些做官的,成為民代的,他們被指出身於「某某世代」,如學運世代,他們也毫不掩飾說加入民進黨才有前途,因而吸引現在還看不出前途的快步他們後塵,從加入社運做起,這也叫投資報酬率吧?
想在政治上發跡,事先有一番盤算,認準一棵「大樹」抱緊它,不是不可以,我們稱「搞政治」,但就像從事任何行業一樣,總不能以騙人上當為能事,不是有所謂「職業道德」嗎?
都說「台灣人好騙」,彷彿有幾分道理,譬如前些時國民黨發動的養豬戶抗議美豬進口行動,據說參加的民眾十有七八一向將選票投給這回主張美豬進口的民進黨,而他們也是反對當年國民黨執政時「美牛進口」的那群人。這是表示人民很好騙,還是騙人的很會騙?因果緣由,耐人尋味。

不是蓋社宅 就叫居住正義


2016-06-06 01:42 聯合報 張金鶚/政大地政系特聘教授(台北市)

最近台北市議員質詢市府將市有地租金(三年累計)調漲四十%,根本是搶錢,柯市長則指出這是前朝副市長訂的漲價政策,「用膝蓋想也知道會造成衝擊」。沒想到這卻是柯市長自己核定的政策,凸顯柯市長的「膝蓋想」直覺反射欠缺施政理念,也未能全盤掌握政策。尤其當議員質疑前朝的房屋稅及今朝的地價稅不合理調漲時,柯市長立即反應是要檢討限制漲幅,更令人擔憂主政者是否欠缺居住正義的思維與實踐決心?
擔心中央與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資源,只關注興建社會住宅的數量,以為如此即可解決居住不正義的問題,而忽略更重要的稅制、金融、租買巿場與居住安全等居住不正義問題。面對當前住宅問題的解決,政府應有如何思維與實踐?
首先,應認清當前的住宅問題不在「供給」,而是「需求」。台灣建築業一向興盛,預售供給反應迅速,反而過多建築業者,造成良莠不齊,供給過多現象;反之,台灣社會瀰漫「有土斯有財」的信念,過多的投資需求排擠了自住需求,造成供需扭曲的假象。因此政府應多投入資源,掌握並解決住房需求問題,而非投入資源增加住房供給。
其次,住宅需求應清楚分離自住與投資的差異。自住又應清楚界定基本居住面積的權益保障,大面積的豪宅自住需求並非在基本居住權益保障範圍。另外,住宅投資也應區別一般小額投資與專業大額投資的差異,給予不同負擔。進而透過稅制與金融手段以保障自住需求,同時減緩投資需求。
第三,解決住宅需求問題,金融手段較財稅手段更有效率。金融不需透過修法就可快速彈性的因應政策與市場需求而調整,同時容易選擇不同地區與產品,進行自住與投資不同的貸款成數與利率規範。只要政府明確住宅政策大方向,金融政策配合應可產生立竿見影效果。
第四,稅制調整影響住宅需求,其中持有成本又較交易成本重要。台灣住宅持有成本長期偏低,造成囤房囤地的投資誘因,透過持有成本的合理提高,將可促使房地有效利用。因此,房屋稅與地價稅的提高相較於房屋評定現值及土地公告現值的調整更能減緩投資需求。雖然持有成本的「稅基」合理反映市場價格而提升(此為地方職責),但透過「稅率」差異(此為中央規定),可促使自住需求不受影響,反之,投資需求增加成本,減少誘因。
第五,中央訂定明確的住宅政策方向,整合相關部會政策法令,地方落實執行政策。中央各部會與地方政府的溝通與合作是居住正義實踐的重要關鍵。中央與地方產生共識,居住正義才有可能實踐。
居住正義的實踐必須有明確方向,但須漸進推動。逐漸增加少數人(從百分之二到百分之十)有能力負擔且非自住需求者的住宅投資成本,而不影響大多數人(百分之九十)自住需求,如此可避免少數既得利益者的過度抗拒,並獲得大多數人的支持。居住正義的實踐,主政者的認知與決心,將是成敗的關鍵。

什麼 X+Y+P… 大學考招又玩新花樣


2016-06-06 01:42 聯合報 李家同/清華大學榮譽教授(新竹市)

媒體報導,以後的大學考試叫做「考招連動」,這使我想起很早以前廢止聯招的一個名詞「考招分離」。我當時就不懂何謂「考招分離」,因為不管學測也好,指考也好,都是統一命題,統一考試,統一分發,可是我不敢問,我怕人家笑我笨。現在「考招連動」是什麼?我又不敢問了。但是這使我想起雷曼兄弟的連動債,不要忘了二○○八年的金融風暴就和連動債是有關的。
「考招連動」的主要架構將有「X+Y+P」,這三種考試到底是什麼,我搞不清楚,但是我知道有六種不同的方案:一、X和Y在高三課程結束以後一起考;二、高三寒假考X,高三課程結束後考Y;三、有人可以在高三寒假中考X,也有人可以在高三課程結束後考X和Y;四、高二暑假就考X,高三課程結束後考Y;五、看來和第二種一樣,我看不懂有何不同;六、高三寒假考X和Y,高三課程結束後分發入學。至於最麻煩的申請入學、繁星計畫、特殊選才以及分發的問題,恐怕更加棘手。
我們可以想像這些可憐的大學教授成天開會來決定以後要怎麼辦,但是我可以保證,過一陣子就會又有人要再修改大學考試方法。對於學生而言,這到底有什麼好處,也是我看不懂的。好像這一切的改變都是為了應付十二年國教的新課綱而做的。
教育部推出一個新課綱,大學教授就要為了這個新課綱絞盡腦汁來配合教育部,可以說是人仰馬翻。至於學生呢?他們更是不知如何是好。當初鬧出十二年國教,其目的是減輕學生的負擔,而且要提升學生的競爭力。
我剛才寫了一個P,何謂P?P者,乃是將在高中職實施的「多元學習歷程檔案」,未來會納入招生採計。我要問的是,究竟學生的壓力減少了嗎?我曾經問過一些中學,何謂「多元學習歷程檔案」,我實在沒辦法搞懂。可是孩子們知道這些新的花樣都和他能否考上大學是有關的。我相信他們的壓力絕對沒有減輕。
我希望大官們知道,如果教育界一直陷入一個框架跳不出來,這是很可悲的事。這個框架就是入學考試制度改變。近幾十年來入學考試反覆改變,問題是,這些改變對學生的壓力有沒有減少?對學生的競爭力有沒有加強?
最近有一位軍官請一位士兵核對資料,這位士兵茫然不知所措,軍官也搞不懂怎麼回事。事後軍官發現這位士兵不懂「核對」為何物,所以我覺得教授真可憐,他們應該研究如何提升學生的競爭力,可是他們沒有時間管這件事,他們必須花時間研究如何應付「X+Y+P」的問題。
媒體說,這種新考試可加深加廣考試的內容,這使我想起胡適之的話「為學應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胡適也許做到了,我們鼓勵學生如此做,可是也不該利用考試來達到這一點,因為這太難了。家長一定會很恐慌。

解讀浩鼎數據:科學成功≠療效


2016-06-06 01:42 聯合報 莊其穆/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科主任(台北市)

根據媒體刊載,浩鼎將於六月舉行的美國臨床腫瘤醫學年會發表OPT-822/OPT-821針對轉移性乳癌的第二/三期臨床試驗結果。從浩鼎公布的論文摘要,可以看出雖然試驗組與對照組在無疾病進展存活(PFS)與總存活(OS)並無統計學上差別,但是試驗組中有免疫反應者與對照組作額外分析時,或是試驗組中有免疫反應者與無免疫反應者作額外分析,在PFS與OS皆呈現具統計學意義的差別。當此數據公布,浩鼎股價呈現上升走勢。
上述兩種額外分析,在統計學上稱為臨床試驗的次組分析。根據英國著名期刊BMJ二千年的研究報告顯示,有高達七十%的臨床試驗,除了呈現主要療效指標的數據,也會額外呈現次組分析的數據。
次組分析數據的分析與詮釋,在統計領域,過去卅年來一直有極大爭議性。次組分析數據,由於極易受到干擾影響,很多統計學家認為次組分析實屬於資料採撈,其數據的可信度必須經過嚴格的評估。
學者Gordon Guyatt一九九二年發表七項評估要點,二○一○年增列四項,成為十一項的評估清單:一、有無在試驗開始前,就預先提出學說假設;二、次組分析的數目;三、次組分析為組內比較或是組間比較;四、數據的差異度是否足夠;五、如果是組間比較,是否有呈現一致性的差異;六、是否有執行用藥與群組的交替影響評估;七、有無外部數據佐證次組分析的學說假設;八、次組分析的變項數據是在何時收列;九、次組分析的變項是否有預先提出差異性的方向性;十、交替影響評估是否呈現極有意義的p值;十一、與存活相關的評估端點是否同樣呈現具統計意義的交替影響。
浩鼎的次組分析數據,在上述十一項評估要點,其實多數並沒有在論文摘要中詳細說明。投資大眾應理性等待更多的數據公開後,這個次組分析數據的可信度才會提高。所謂「科學上的成功」,就統計而言,並不一定代表實際的療效成功。後續試驗設計改良,以及學說理論驗證,仍有一段長路。
建議金管會正視這個問題,以免日後廠商任意公布片面數據,而可能傷害了無辜無知的投資大眾。歐美生醫產業強大,是因為有研發實力做後盾,台灣要迎頭跟進,也應多著墨研發實力培養,而非僅利用數據來作文章。國際醫藥法規協和會準則指出:純粹探索性質的次組分析的數據詮釋必須極為小心,純粹以這些數據宣稱的療效或是安全性,幾乎不可能被接受。筆者呼籲,唯有加強基礎醫學研究,栽培跨領域人才,走在正確的軌道上,才是國家之福。

周行一/畢業想些什麼?

.周行一/畢業想些什麼?
.王健壯/李大維的意外與模糊
.洪蘭/心智健全發展 勝過明星學校
.盛治仁/八年級+四年級 攜手面對變局
.王文華/其實,重點不是高跟鞋
.黃介正/南海驚濤 台海巨浪
.方祖涵/超級經紀人的超級手腕
.薛承泰/養寵物 玩寵物
.葉銀華/日本之病:從安倍送酒談起




周行一/畢業想些什麼?


2016-06-06 01:37 聯合報 周行一

高師大今年的畢業典禮以「繽紛未來」為主題。記者徐如宜/攝影

如果你今年大學畢業,你一生應該已經經歷了數次畢業典禮。每次畢業的心情都截然不同,幼稚園時興高采烈地參加畢業典禮,但不曉得畢業是什麼意思;小學畢業時,只想趕快長大;國中時沒什麼盼望,反正念高中不就是為了考大學嗎?高中畢業時已經知道念哪所大學,只想好好玩四年,沒有認真想過人生規劃。
大學以前,繼續升學是各級畢業典禮的唯一目的,只要成績好就可以過關斬將進入一所好大學,但是大學畢業時我們已經成年了,繼續升學不再是必要的,就算要再深造,也應該與未來的人生規劃有關。你也許已經認真思考過人生,就算還沒頭緒,一直不停地問下面這個問題會很有幫助:「我想要對世界有什麼貢獻?」
這個問題,乍看之下可能讓你感覺陳義過高,但是卻會指引你一生的方向,幫助你踏實地努力,不會茫然失措。你也許短時間內不會有答案,但是不斷地想這個問題,可以幫助你修正人生方向,漸漸找到你的志業。思考這個問題時,如果能注意幾件事情,必定事半功倍。
首先,你必須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努力把才能用在自己有興趣的地方,一定會成功。千萬不要因為媒體或社會上瀰漫的頹喪氣氛而沮喪,例如聽別人說年輕人的就業環境不好、薪資多年沒有成長、一輩子也買不起房子等等。其實這個世界機會到處都是,對別人貢獻多的人所得一定高,買房子時間到了就水到渠成,重點是我們能不能對別人有大貢獻。
我在準備博士論文題目時,起初覺得好題目都被別人寫完了,等到我閱讀愈來愈多文獻,也開始注意社會現象後,漸漸發覺還有很多值得做的研究。所以不是沒有好的機會,而是我們的眼界不夠高闊,還看不到好機會。閱讀是增廣眼界最好的方法,因此養成終身閱讀的習慣是很重要的。事實上,當別人愈看不到機會時,反而你的機會愈大,只要認真注意,機會到處都是。
第二件你要注意的是保持高昂的士氣,千萬不要因別人說環境不好而意志消沉,其實環境是一直變動的,有時好,有時差;再差的環境中也有一枝獨秀的人,再好的環境中也有虛擲時光的人。認知環境不好,正面的可以鼓舞我們更加努力,負面的也可以變成我們放棄努力的藉口,我的一位成功企業家朋友曾說過,數十年來經營環境從來沒好過,他就是兢兢業業的做,他每次出現時都士氣高昂,這是他成功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第三件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力量愈大,對別人的貢獻就會愈大。我們應當永保公益之心,隨時掌握幫助別人的機會,但是必須了解資源愈多的人,能做的公益愈多,所以我們要專注於增加自己的力量,將來才可以幫助很多的人,你幫助的人愈多,你就會愈快樂。
人生是一條曲折的路,沒有人知道終點在哪裡,但是只要我們以貢獻別人為職志,最終的快樂卻是可以預期的。你也許還不知道最後會以什麼方法貢獻別人,或者會有多大的貢獻,但是只要不畫地自限,敞開胸膛,你的貢獻可能有無窮大。千萬不要小看自己,你的能力比你想像大!
(作者為政治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