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1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人才培育延攬政策 要務實可行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綠色新黨國體制成形,民主憲政崩壞
◆  聯合報黑白集/郭正亮最後的溫柔
◆  經濟日報社論/人才培育延攬政策 要務實可行






經濟日報社論/人才培育延攬政策 要務實可行


2023-05-21 00: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聯合報系資料照片/記者胡瑞玲攝影


行政院長陳建仁日前在行政院會聽取國發會報告關鍵人才培育及延攬推動情形」後表示,國發會協同各部會積極推動「培育本土數位人才」、「延攬國際關鍵人才」以及「深化雙語能力及國際視野」三大策略,有助我國產業升級及國際接軌。這些政策屬人力資本投資,其效益體現在未來;然而,政府卻以投入數量衡量績效,因而恐出現資源錯置,尤其是錯置在雙語政策上。

首先,在「培育本土數位人才」方面,從民國一一O年(2021年)起已陸續建立11個國家重點領域學院其中八個和AI及半導體相關。配合這些學院的成立,從民國一一O年至一一三年(2021至2024年),每年計劃增加「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nd Mathematics,簡稱STEM)領域的學、碩及博士生5,800人。近來 STEM 領域占我國就業市場專業人才的短缺人數七成以上。然而,在民國一O一年至一一O年(2012至2021)學年度間,教育部卻核准許多大專院校增設非 STEM 領域的科系,尤其是餐飲以及設計相關科系,導致 STEM 領域學生人數的占比由34.3%下降至32.5%

去年15至29歲青年失業率高達8.38%,為整體國人失業率的2.28倍。為評估此政策的績效,宜觀察民國一一四年(2025年)後,此倍數是否往下調降。教育部增加的 STEM 領域學生人數大多和AI和半導體有關,因而日後這二個產業可能出現人才供給過剩。根據近來國際經驗,當這類人才失業時,卻容易移動至服務業工作。因此,此政策的展望較樂觀。

其次,在「延攬國際關鍵人才」方面,主要是鬆綁民國一O七年(2018年)2月開始實施的「外國人延攬及雇用法」。根據此法,我國對高階國際人才核發結合工作許可、居留簽證、外僑居留證及重複入境許可功能的「就業金卡」。而取得金卡的外國人,一到三年內,不需受僱就能自由來台求職、創業,或為海外公司遠距工作。而金卡期滿可以續卡,且持卡三年以上可申請永久居留。截至今年4月底,持有「就業金卡」的人數已達7,283人。不過,根據「就業金卡辦公室去年7到9月調查,在回覆問卷的1,081名持卡者中,16.7%已離開台灣、30.4%在台灣受雇,以及34.8%是「受僱海外公司,在台遠距工作」。

為評估此政策的績效,宜觀察持卡者日後歸化的人數。從民國一O五年(2016年)12月起內政部增訂國際高級專業人才免喪失原有國籍,即可歸化為我國國籍的規定,但六年來只有261位外國人歸化。因此,此政策展望較不樂觀。在外國高專人才不大會排擠國人就業機會,且我國面臨少子化,亟需彌補人力缺口的需求下,宜將目前發放金卡根據行業別及每月薪資16萬元以上的雙重管制條件,逐漸放寬僅對薪資設限。

最後,「深化雙語能力及國際視野」的政策成效最可疑。日前「多語台灣英語友善行動聯盟在公共政策網路平台提案,希望政府停止雙語政策,並已獲逾七千人連署。該提案有五個訴求,其中「不應讓英語成為其他學科的指定教學語言」的訴求最重要。教育部從民國九十四年(2005年)起執行五年500億計畫,即開始在各頂尖大學推動英語教學。然而,由於師生英語能力皆不足,導致課程涵蓋內容縮水,且學生大多給予教師極低評鑑分數。在學校鮮少有外籍學生外籍教師,因而無英語教學實質需求下,經常出現老師以英語教學,但學生卻仍以中文回答。甚至極少數老師只在開學時以英文上課,之後卻改成中文上課。

此政策將雙語能力和競爭力劃等號,並誤以為英語教學傳遞專業知識良好途徑。政府預計於民國一一O年至一一三年(2021至2024年)間,花費82億元於「關鍵人才培育及延攬方案」,其中近半數用於推展雙語政策。雖然雙語政策績效極難評估,但基於目前各級學校師生的負評浪潮,政府宜縮小實驗範疇預算規模












聯合報黑白集/郭正亮最後的溫柔


2023-05-21 00:2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民進黨行將開鍘前,前立委郭正亮宣布自行退黨。(本報資料照片)


民進黨行將開鍘前,前立委郭正亮宣布自行退黨。對這位當年的「十一寇」,或許深綠覺得早該開除;但一個全面執政的政黨,竟容不得黨內一點異音,可見這個黨已經淪為專斷獨行一言堂

曾經,郭正亮與民進黨關係何其緊密,光是他曾參與起草並主稿台灣前途決議文》的資歷,即足以輾壓如今黨內許多當權倖進之徒。迄今,民進黨兩岸政策仍然服膺《台灣前途決議文》。

諷刺的是,民進黨主席賴清德不斷重申將站穩蔡英文四個堅持」的立場,而「四個堅持」就是源自《台灣前途決議文》;不過,當年主稿《台灣前途決議文》的郭正亮,現在正要被賴清德開除黨籍。

郭正亮聲明「君子絕交,不出惡言」,雅不願曾熱愛的黨背負打壓異己罵名,可說是郭正亮留給民進黨最後的溫柔。只可惜被深綠綁架的民進黨,只剩殺伐反斥郭造謠詆毀。但既認為已涉不法,竟不敢提告?唯一可能就是郭說的是真話。且就算言論傷黨,罪過也遠不及涉黑涉貪涉詐,然民進黨對涉黑涉貪涉詐者可曾如此激昂憤慨

扁朝末年貪腐橫行,黨內僅存的反省聲音,慘遭深綠「清寇制裁,十一寇挺了過來;現在郭正亮又批評了民進黨政府,卻挺不過去了。但大家都忘了,當年十一寇被批得有多慘,民進黨大選就敗得有多慘!












聯合報社論/綠色新黨國體制成形,民主憲政崩壞


2023-05-21 00:2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昨天發表執政七周年談話。記者曾原信/攝影


《蔡政府七年總檢討》系列二
蔡英文總統迎來執政後最後一個五二○周年。回顧過去七年,在民進黨完全執政下,一黨獨大儼然已成為我國民主化後的最大憲政怪獸,「新黨國體制蔚然成形。相對於此,則是民主憲政的崩壞,體制內外的制衡力量悉數被削弱,憲政危機已是現在進行式

我國憲政體制固然存在若干權責不明,乃至「總統有權無責閣揆有責無權」的結構性問題,但體制內外仍不乏各種監督制衡力量。如五院的設計尚存,行政院內各種獨立機關,都理應可發揮一定制衡力量。此外,逐漸形成的政黨政治,言論和集會結社自由的保障,也一直能發揮監督效果。馬政府時代「公民覺醒運動」頻仍,即是實證。

但自民國一O五年(二○一六年)蔡總統執政以來,憲政體制內外制衡機制卻陸續削弱,甚至名存實亡。最可議的是,民進黨掌握絕對多數的立法院,不僅淪為行政部門的橡皮圖章,更成為許多惡法惡政幫凶。以意識形態鬥爭政治清算為目的的《促進轉型正義條例》、《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黨產條例》,掠奪民間財產的《農田水利法》修正,乃至沒收公投權利的《公民投票法修惡,以及各種行政濫權擴張組織改造都在行政、立法部門沆瀣一氣下完成。對於輿論的批評,蔡政府則充耳不聞

一些原應獨立行使職權的政府機關,也淪為蔡政府的附庸或民進黨的側翼。例如司法院大法官會議憲法法庭總是對蔡政府的爭議案件做出合憲解釋和判決。監察院則對諸多爭議施政與政務官視而不見,甚至曲意護航。至於行政院通傳會、中選會、促轉會、黨產會等,甚至檢調部門,自甘充當打手角色,更不在話下。

言論與集會結社自由,原是民主憲政體制下對掌權者監督制衡最後防線,蔡政府對此當然不會放過。一方面,用國家資源豢養網軍,打擊監督的輿論;另一方面,則以「反認知作戰」之名濫用法令,甚至修法限制人民言論自由,製造寒蟬效應。不僅如此,還透過黨政掌控媒體的手段,進行各種大內宣大外宣。昔日民進黨主張「黨政軍退出媒體」,如今竟變成「媒體是民進黨派系」,令人不寒而慄。

這樣的憲政亂象,固與在野黨的孱弱有關,也受美中對抗的新冷戰形勢牽引影響;但最主要還是緣於蔡政府不可遏抑的權力欲望,孜孜追求權力極大化和永續執政,卻將基本的民主精神拋諸腦後。追根究柢,整個蔡政府和綠營都過度強調權力的掌控,根本忘記了服務人民、發展國家的初衷。

蔡總統一邊積極擴張權力,一邊竟可「神隱」七百多天不公開受訪,把「有權無責」發揮到極致。府院各項人事任命,只看顏色不看專業,陳菊出任監察院長,李進勇擔任中選會主委,皆非特例。以總統府和民進黨為核心的「新黨國體制」,向外擴展至五院、國營事業、乃至企業、媒體,形成共生集團;鞏固了彼此利益,卻喪失了民主價值。

由於高度控制國家機器,蔡政府的濫權更加肆無忌憚,才會有「卡管案」、「促轉會變東廠」等現代政治迫害事件。正因有恃無恐無能失職張揚跋扈政務官如陳吉仲、吳釗燮等人,始終能安坐其位。

民進黨早年以「反對黨國」、「爭取民主」為號召,用了卅年一步步邁向完全執政,卻不到七年就搖身變成綠色新黨國棄憲政如敝屣視民意若無物招搖傲慢比舊黨國猶有過之;此所以選民為奪回憲政和尊嚴,已經湧現「下架民進黨聲音


名家縱論/比不溝通還不溝通的溝通\星期透視/徵召讓黨更團結還是更枯竭?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台灣人民意願 自己回答
◆  蔡執政7年 生活有變好嗎
◆  星期透視/徵召讓黨更團結還是更枯竭?
◆  大屋頂下/台美關係的五個維度 再論台灣不作牛棚烏克蘭
◆  Im.B案 政府虛假打詐的照妖鏡
◆  名家縱論/比不溝通還不溝通的溝通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比不溝通還不溝通的溝通


2023-05-21 00:39  聯合報/ 蘇蘅(作者為政大傳播學院教授)
Netflix名劇「王冠」(The Crown)中的英國女王。 美聯社


「Power is nothing without authority(沒有權威,權力就沒有意義)」,這是 Netflix 名劇「王冠」(The Crown)中,英國鐵娘子首相柴契爾面對逼宮,想解散國會,女王勸她,「你有權力就一定要行使嗎?沒有權威,權力就什麼都不是」。無人知曉英女王是否說過此話;但這句話也在告誡政治領袖,無論法律上權力有多大,如果不得人心,沒有個人威信,終究難以治國。

進入數位時代,仍有層出不窮的政治溝通被譏為「前現代」(Pre-Modern)溝通?什麼是前現代的政治溝通?

研究顯示,國家和政府常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因為溝通錯誤,傳播了不一致、不正確且相互矛盾的訊息,只單向傳播想傳達訊息導致溝通失敗造成政府預防政策偏向和控制失靈。學者稱為前現代溝通。溝通比不溝通還糟,政府失能、失信、失職暴露無遺,民眾對政府的信任感江河日下

這七年,也看到民進黨政府充滿這些不溝通的官員。

口水型官員:陳吉仲。去年十二月石斑魚遭禁運時,陳吉仲推出「班班吃石斑」政策,誇下每班吃四次海口。雞蛋缺貨價格居高不下,價量同時失控,他承諾解決「蛋荒」,並未說要解決「蛋價」。號稱史上最會撒錢的農委會主委,一邊開支票,一邊不斷跳票,怎能不惹民怨?

戰狼型官員:吳釗燮。因為不願對美國說重話,記者又不斷追問,讓吳釗燮詞窮當場變臉爆氣,甚至跳針連續五次「說過了」,全無大臣之風。身為外交部長,說一句「反對美國政客炒作炸掉台積電」很難嗎?為什麼要對記者酸臉?回想蔡英文曾七百多天不接受聯訪對記者輕蔑昭然若揭

童子賢呼籲納入核電的能源多元化,兼顧產業民生與減碳。鄭文燦說「不走回頭路」;陳建仁說「非核家園是世界趨勢」,兩句話頂回,完全是「朕說免議」的拒絕溝通架式。

勞動部長許銘春被質詢濫用就安基金,直接上演哭鬧要辭職,備詢時揚長而去。怕熱就不要進廚房,我們的政府裡卻充斥「怕熱的廚師」,還頻頻對衣食父母嗆聲爆氣,如何端得出好菜?

衛福部長薛瑞元,公開場合辱罵依法監督他的國會「啥米死人骨頭都有」;而且這是「媽媽的語言不須道歉

這些官員傲慢嘴臉和追殺反對政府言論始作俑者,就是前行政院長蘇貞昌。

蘇貞昌曾因藝人郭彥均在臉書引述和護理朋友對話「這麼多孩子,就這樣走」,拿國法追殺他。面對時任立委蔣萬安質詢,不但反質詢,事後還在媒體聯訪中以「街頭小混混般的挑釁」、「沒有本事,就不要賣弄;位子爬得高,才被看到屁股紅」等粗鄙的話羞辱蔣萬安。一副幫派大哥的傲慢。

紐約時報兩名記者馬丁和勃恩斯出版新書 This will not pass: Trump, Biden, and the battle for America's future,提到川普執政,如何把政治記者當成宣傳記者,視民主黨議員質詢為寇讎,動不動就對新聞媒體說,「我不喜歡你們醜化我和我的政府,你們才最醜陋,你們才是假新聞」。

書中提到經過四年,政治文化和媒體生態完全扭曲。他們訪問當時的政府官員和共和黨國會議員,似乎沒有人想到川普有一天會下台。當他們問共和黨領袖麥唐納現任領袖麥卡錫:「共和黨是不是有責任?」尤其是需要拯救的媒體和政治倫理,兩人異口同聲承認政治的確影響很大,大到超越白宮的政治文化,更影響美國民主發展。

又到五二○,民意基金會民調顯示人民不樂見民進黨完全執政。董事長游盈隆直指:人民最感冒的,就是蔡政府的道德寬鬆和「鄙視民意治國態度」。這話一針見血視民如草芥必遭反撲。只是,要見到多少血,才會覺得痛呢? 













星期透視/徵召讓黨更團結還是更枯竭?


2023-05-21 01:00  聯合報/ 楊泰順(作者為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國民黨17日中常會通過徵召侯友宜代表該黨出戰2024年總統大選。記者葉信菉/攝影


國民黨十七日中常會通過徵召侯友宜代表該黨出戰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總統大選。搶佔媒體版面的郭侯之爭或許落幕,但由於徵召過程有些可議之處,黨內裂痕將如何修補,恐怕是國民黨高層接續的頭痛問題。

所謂「徵召」應是對象沒有意願或不具資格,但黨組織衡量各項條件仍執意勸說,甚至修改規則,使對象回心轉意成為黨候選人。但此次郭侯之爭的情況不同,兩人都表示有意爭取成為國民黨候選人。既然雙方都表態,黨便應以公平公開的競爭程序,讓兩造知所依循,使勝者理直氣壯敗者心悅誠服。但正如柯文哲譏諷郭台銘的,國民黨徵召規則不明參加者風險極大

國民黨完全曲解徵召的意涵,一方面說徵召可以讓不具黨員資格的郭董能被納入考量,看似有意幫郭達陣;另方面則以徵召之名行閉室決策之實,剝奪多數黨員表達意見的機會。國民黨若真想納郭為備選對象參加公平競爭,臨時入黨或開放無黨籍參與都是可行之道。不循此途卻搞個徵召橋段,反讓郭誤以為一切都是形式,提名垂手可得,連選戰常見的政策辯論政見發表也都省了。最後發現,徵召竟是在為對手量身裁衣,這口氣郭粉與黨員如何嚥得下?

讓人信服提名程序民主政黨要件,若要凍結原有程序改採徵召,理由必須堅強,否則將難以杜悠悠之口。被徵召者能否勝選固是重要依據;但被徵召者的施政理念是否符合黨的核心價值,更是關鍵。因為,能勝選者必然不畏初選,但有理念者卻不見得願意參選,徵召因而有其必要。

美國共和黨在民國四十一年(一九五二年)徵召艾森豪參選,公認為徵召的典範,直到二十一世紀還偶被複製。艾氏本非共和黨員,自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年)起兩黨便積極遊說他選邊參選,但艾氏均不為所動。進入初選時程後,紐約州長杜威心急如焚,深怕艾氏不出、主張孤立主義的塔虎脫將贏得共和黨提名,故發起徵召艾氏運動,號召選民初選時填寫艾氏為候選人。半推半就的艾氏目睹首場初選大勝深受感動,才同意掛名為共和黨爭勝。

若非艾森豪的高知名度與政策上支持共和黨理念,徵召艾氏其實不具合理性。但徵召後艾氏仍必須經過連串初選考驗,證明自己具有一戰的能力。與美國的範例比較,台灣的「徵召」似乎顯得粗糙,甚至被名嘴說成設局詐賭

國民黨以內參民調、縣市長與立委支持度決定徵召對象,便搞錯了徵召的精神。因為民調只能顯現當前民意支持度並不足以證明未來適切性;縣市長與立委代表黨內既得利益,與廣大民意本來就有落差。再者,就郭侯過去一個月的表現,郭顯然較貼近國民黨的傳統價值,與民進黨具較大的區隔性。當年共和黨若採用國民黨現今徵召程序,艾森豪根本沒有出線的機會,因為他在黨大會最後也僅是險勝。

國民黨當初決定徵召時,曾說「耐打度」會納入考量,但最後卻對此無任何著墨。雙方誰較能禁得起對手檢驗,因無競爭故難以評估;但選舉要花錢,耐打當然也包括子彈是否充足。以此而論,財政枯竭在野黨排斥首富參選,顯然預示了未來選戰的艱難。 













大屋頂下/台美關係五個維度 再論台灣不作牛棚烏克蘭


2023-05-21 00:56  聯合報/黃年
台美關係持續變動。(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在過去很長一段期間,美國以「雙重嚇阻」(Double Deterrence)為台海戰略指針。一方面嚇阻中共武統,一方面嚇阻台灣操作台獨。

「雙重嚇阻」後來結晶為「反對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一句,迄今仍是美國台海論述的標配語言

且在相當一段期間,由於台灣在解嚴後台獨意識上升,因而美國對台灣的「嚇阻」甚至有時較對中共的「嚇阻」還要凸顯。

例如,民國八十七年(一九九八年)柯林頓訪問大陸,不但發表「三不支持」,甚且國務院將之引申為美國當局不會接受台灣以民主程序達成的台獨,後來在民國八十八年(一九九九年)又直接介入阻止李登輝欲朝「兩國論」修憲的企圖。至小布希繼任,更公開稱陳水扁的台獨操作違反台灣利益,指陳水扁是「麻煩製造者」。後來,甚至出現「美中共管台海說」。這些斑斑史實,皆顯示美國當年的「嚇阻」是「雙重」的,兩岸平衡

但自川普至拜登以降,「雙重嚇阻」顯然出現了嚴重歪斜失衡的變化。亦即,美國固然仍持續對中共「嚇阻」,但另一方面卻有意識地掩護縱容民進黨操作借殼台獨務實台獨」,進行「去中國化去中華民國化」。有目共睹。

若與前述柯林頓政府「不會接受台灣以民主程序達成的台獨」及小布希稱「台獨操作違反台灣利益」相對照,「雙重嚇阻」漸已歪斜失衡至只「嚇阻」中共武統,卻不但不「嚇阻」且在實際上掩護借殼台獨」的地步。由美國繼續扛著「一中政策/不支持台獨」的「護欄」,民進黨則在這個「護欄」下搞他的「務實台獨」,為台灣的烏克蘭化作準備。

蔡英文的「四個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必然就是與美國約定共同作品。這是在柯林頓至歐巴馬時代皆不能想像的修辭。蔡英文此次過境美國,莫說沒有提過一次「中華民國」,甚至沒說過「中華民國台灣」,一路自稱「台灣/台灣」到底,蔡英文有什麼理由認為此行「中華民國」四字不能啟齒?難道不如此就不能向美國展現台灣烏克蘭化的忠貞嗎?

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以來,台灣最重要的外力支援即是美國。無論在國安、社經發展及民主進階上,皆得美國的助益極大,這是所有台灣人應當珍惜及感謝的。但民國三十八 年(一九四九年)以來,台美中關係也在五個維度之間游移變化,且是每況愈下,台灣人民應當對此變化提高警覺。五個維度,簡述如下:

一、意識形態: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國共戰爭分出勝敗。美國當時的第一選擇是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拋棄中華民國。「等待塵埃落定」的《對華白皮書》,可謂就是第一版的美國「棄台論」。當年,美國將意識形態的顧慮置於其次,選擇了欲與新生的共產主義中國建交。反而是中共對共產主義全球化的理想性有所堅持,所以拒絕了美國。毛澤東親撰別了,司徒雷登」一文,斷然把美國趕出了中國。

二、地緣政治:民國三十九年(一九五○年)韓戰爆發,冷戰因此濫觴。台灣一夕之間成了「自由中國」、「第一島鏈上不沉的航空母艦」。在此後階段,台美關係皆在「冷戰/意識形態/地緣政治」的交錯激盪之中,一直到民國六十八年(一九七九年)美國與中共建交,這是美國的第二版棄台論」。

三、中國崛起:在中共改革開放及全球化下,中國快速崛起,美國在「擁抱熊貓vs.殲滅惡龍」之間猶豫擺盪,於是出現了前述「台獨違反台灣利益/美中共管台海」的戰略判斷,因此有了「雙重嚇阻」。

四、國家主義:川普的「美國第一」,在美國的民粹焦慮下,異化成「中國讓美國不能第一/美國絕對不能讓中國變成第一」,於是美中關係急劇惡化成「修昔底德陷阱」,國家主義成為衝突的核心,美國竟異想天開想把台灣變成發動圍毆中國的一隻誘餌,而激怒中國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將台灣台獨化烏克蘭化。於是,「美國要第一台灣須效死」,「雙重嚇阻遂告歪斜

五、美國黨爭:事態至此,美中台關係儼然已成美國兩黨鬥爭最糾纏的民粹議題,黨爭的內涵其實已溢過美中兩國鬥爭的實質。因此,目下所見,在美國明年總統大選的氛圍下,這場「中美大戰」其實已大半變質異化成美國兩黨甚至個別政客軍火商的一個政治劇場相互表演如何更加敵對中國,又爭相到台灣打卡並提款

至此,台灣的角色甚至淪落至在總統官邸及總統府接見舉世惡名昭彰的戰爭販子波頓地步,民進黨的自我作踐已至無以復加,台灣竟成了美國黨爭政客刷存在感玩物

綜上所論,這五個維度,由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等待塵埃落定」的白皮書,到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蔡英文在官邸接見戰爭販子波頓,台灣已由不沉的航空母艦淪落至美國操作巷戰刺蝟,這是不是每況愈下?是不是自甘下流

當下的情況是:一方面美國不斷壓迫台灣「布雷/義務役延長/軍備競賽/高中生列冊/警察平轉戰/全民AK-47/提前部署軍火庫/巷戰/揚言炸毀台積電」等等,要將台灣刺蝟化,另一方面更有意識地縱容民進黨操弄「務實台獨/借殼台獨」,欲藉此將台灣用為對中國「引戰」的誘餌烏克蘭

其間,美國從未宣示這樣的操作可以成就台獨或保全中華民國,只是一再強調必須阻止中國超越美國,這不啻是美國自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來首次公開當面向台灣當局強推「毀台遏中擁美」的焦土刺蝟方案,而居然能獲得民進黨當局言聽計從、毫無保留的應命配合,這才是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來空前未有奇事與醜事

美中之間可戰可和,但民進黨竟使台灣走上「台獨刺蝟路線」,卻使台灣陷於只能戰不可能和死地逼使兩岸問題不但不能和平解決甚至不能和平發展

台灣成了一隻餌,中共不知是否會上鉤,但餌自己必須先一直掛在鉤上。而且,為了展示作為一隻餌的忠貞,民進黨以「務實台獨」對美國呈上投名狀,這正是美國轉向青睞台獨的原因。試問:這只餌鉤究竟是鉤住了中共?還是鉤住了台灣自己?

民進黨真的決定要台灣為美國作一個永遠在牛棚裡待命的板凳烏克蘭嗎?

台獨就是引戰,但兩岸開戰不可能成就台獨,也毀了中華民國。小布希政府稱「台獨操作違反台灣的利益」,但美國現在的「雙重嚇阻」已經歪斜失衡,公然縱容台獨,正在作違反台灣利益之事,而可笑可恥的民進黨竟妄以作為美國的在地協力者沾沾自豪。嗚呼,哀哉!















台灣人民意願 自己回答


2023-05-21 00:44  聯合報/ 江一豪/律師(新北市)
波波漫畫


今年的五二○,除了總統就職周年的行禮如儀,在主要政黨參選人就位後,也標誌著四年一次的大選開始起跑。不過,由於當下台灣身處美中強權爭霸最前線氣氛益加詭譎

可以預見,兩岸關係乃至台灣定位將是大選重中之重。於此同時,美國國會授權拜登動用總統撥款權向台灣提供武器援助;眾議院外交委員會無異議通過台北法修正案,指聯合國大會第二七五八號決議不涉及台灣,並反對任何在未經台灣人民同意下試圖改變台灣地位。一系列作為好似大禮包般從天而降,但情勢不足以讓人樂觀。

事實上,台灣問題早在二戰後就曾進入聯合國議程。當時美國政府眼見中共取得勝利指日可待,因此對開羅宣言承諾將台灣歸還中國的立場開始動搖,包括是否扶植新政權、支持台獨等都在評估內,最後選擇向聯合國大會提案,聲稱台灣的未來應依聯合國規定和平處理。然而,此一提案隨即因中共參與韓戰,美方決定與蔣介石政府再度合作,不到半年就在聯合國被無限期擱置。

回顧這段歷史,有學者指出,當時雖美國務院構想以「台灣人民意願應受尊重」論述打消開羅宣言承諾,但從提出到被擱置,台灣人民都沒有表達意見的機會,實為極大諷刺。確實,不讓台灣落入敵對陣營,是美國二戰後一貫思維,差別僅在於隨局勢變換策略

以此觀之,白宮前國安顧問歐布萊恩倡議台灣人民持AK-47對抗解放軍,或是以英國炸毀法國軍艦避免落入納粹德國為例,呼籲兩岸開戰時應炸毀台積電,這些看似荒誕的建議,若置於前述的戰略思維,只是再現實不過的利害考量,所謂「台灣人民意願」,不過是服務大國利益名義

相較於當年無從發聲,台灣人民至遲於民國八十五年(一九九六年)總統直選就已有表達意願的管道。只是近三十年來,政黨政治長期處於難以理性討論困境不爭事實。諸多攸關國家發展的議題,各政黨多僅能口號式反覆誦唸,並無足以長期實踐策略與路徑台灣定位更是被操弄至近乎二元對立

「反侵略,要和平」理當是絕大多數台灣人的期待,至今卻連共識都無法獲致,歷任執政者實在皆負人民所託。如今台灣成為全球關注的衝突點,主要政黨當然有義務詳細說明其立場及策略:「抗中保台」要如何轉成「和平保台」?「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如何區別?

面對集體困境,跟台灣面積、人口相仿的荷蘭,發展出國際稱道的波德模式,亦即為了更重要的目的,各政黨必須求同存異、共同合作。要找到台灣的波德模式,還是必須靠人民督促將來的執政者講清楚說明白,並在選後揚棄過去的撕裂,代之以稱職、忠實地凝聚民心並承載國民意志。

什麼是「台灣人民的意願」,終究得由我們自己來回答。













蔡執政7年 生活有變好嗎


2023-05-21 00:45  聯合報/ 方鼎元/服務業(台中市)


蔡政府執政滿七周年,問了身邊朋友們,當初神聖的一票,有讓你變更好了嗎?當初為了實現民主,八百多萬票投民進黨的同胞,再認真的問你們一次,這些年你改變了什麼?

七年有多長?可以讓一個剛進高中的學生念完高中與大學,如今即將畢業成為社會新鮮人。當初告訴我們要提倡居住正義,要維持兩岸和平增進經貿合作,如今都跳票。先不管薪水是否拉低了國民所得,現在的年輕人普遍認為買房是天方夜譚,你能夠想像短短七年可以扼殺一個年輕人的未來跟希望,這有多可怕!畢業後兵役即將延長,兩岸長期零互動,這又有多可怕!

最近甚至看到勞動部次長提出,若是台北的房價太高,鼓勵年輕人到嘉義置產,這是一個政府官員無作為的言論,這就是官僚何不食肉糜的思想。領高薪的政務官未體恤人民的後果,就是人民愈來愈苦,貧富差距愈來愈大,沒錢的人想辦法生存,有錢的人想著怎樣過更好的生活。

民主制度就是少數服從多數,全民必須為大多數人的選擇一起承擔,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大選即將到來,我們不要再被下一個香港、下一個烏克蘭的口號所恫嚇,我們就是台灣,那個不屈不撓的福爾摩沙。














Im.B案 政府虛假打詐照妖鏡


2023-05-21 00:42  聯合報/ 伍豪/文史工作者(高雄市)
民進黨立委陳歐珀被爆料,位在宜蘭的競選後援會與服務處,是網路借貸媒合平台im.B的大本營,他出面道歉。記者余承翰/攝影


涉嫌詐騙民眾血汗錢高達廿五億元不動產借貸媒合平台im.B,據前立委黃國昌爆料,主嫌還免費提供某綠營立委競選後援會辦公室與座車,怪不得政府只會以口號來打詐,原來打詐是假,讓政治人物爽領詐騙集團紅利,才是真的。

這讓筆者想到清朝乾隆皇帝打貪的歷史故事。乾隆曾對官員表示,「此等劣員(貪官)多留一日則民多受一日之殘」,「斧鑽一日未加,則侵貪一日不止」。然而每當有舉報貪腐情事時,乾隆常指派親信大貪官和珅前往查辦

例如乾隆四十七年,御史錢灃奏報山東巡撫國泰貪汙,乾隆指派和珅左都御史劉墉前往查辦。不料,國泰早已勾結和珅,所以和珅一再保庇國泰,還好劉墉與錢灃力主嚴查,才將國泰論罪正法。又如乾隆五十五年,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尹壯圖上奏舉報各地府庫虧空嚴重,乾隆降旨和珅派員查辦,和珅先通知各地官員先備好受查銀兩,接著上報查無此事,尹壯圖反因欺君之罪差點被處死。當時清廷貪官形成共犯結構,才會養出和珅這位史上最大的貪官。

現在看到政府、警政、司法高層成為詐騙集團餐會的座上賓,立法委員竟收受詐騙者的財物招待,顯然共犯結構已形成。如此,百姓還要繼續受「此等劣員」的殘害,台灣將難除詐騙王國的惡名。



王健壯/這場選舉不是民主與專制的抉擇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健壯/這場選舉不是民主與專制的抉擇
◆  王正方/人工智能主宰人類?
◆  方祖涵/魔獸條款保障了誰?
◆  盛治仁/給下一代宜居環境 你我有責
◆  林中斌/另類李強 破一言堂
◆  趙春山/陸對台新走向:撥亂反正,爭取民心
◆  王文華/家有「法拉利」,為何開「喜美」?





王健壯/這場選舉不是民主與專制抉擇


2023-05-21 01:03  聯合報/ 王健壯(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左)表示,明年大選是民主與專制的選擇。記者曾吉松/攝影


賴清德把明年大選定調為「民主與專制的抉擇」,他呼籲人民選擇民主,「拒絕走回專制的老路」。

這項訴求是一句漂亮的修辭,跟拜登宣布競選連任時所說的那句話,「我們必須挺身捍衛民主捍衛我們個人自由」,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為民主而戰

但拜登的假想敵是川普,川普四年總統任內,把美國民主摧殘得滿目瘡痍,拜登上台後雖然卯盡全力修復被破壞的民主護欄,但川普帶領的反民主極右勢力也正卯盡全力反撲,才讓拜登喊出「讓我們完成這項使命」的口號,呼籲選民讓他完成尚未實現民主修復工程

而賴清德的對手是代表國民黨的侯友宜,國民黨過去七年被民進黨的「不自由民主治理」壓著打,打得奄奄一息;而且,民進黨挾著五權一體霸權早已恣意妄為以民主之名行專制之實程度,看看立法院多數輾壓少數議事紀錄,看看「大學的脊梁」這本書裡有關卡管案鬥爭內幕,再看看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NCC 撤照中天案敗訴的判決理由,就可知道過去七年,民進黨到底是在民主治理台灣,或是以民主包裝專制治理

况且,即使在馬英九執政那八年,國民黨雖然掌握完全執政優勢,但因執政者民主無能又專制無膽,其結果卻是少數的民進黨在國會凌駕多數的國民黨,一場突如其來太陽花學運更沖垮了國民黨政權;說國民黨這八年專制,那是太抬舉了國民黨。

由此可知,賴清德把民進黨等同民主,把國民黨等同專制,很顯然是個錯置。而且,如果「走回專制的老路」指的是走回兩蔣時期,賴清德也顯然太低估了台灣的民主化程度,連民進黨這幾年這種不自由民主治理,台灣人民都忍無可忍,而在地方選舉中屢次教訓民進黨,如果國民黨勝選後敢走回專制老路,台灣人民不革命才怪。

換句話說,明年大選的競選政見爭點,絕不可能是民主或專制的抉擇,這個爭點對民進黨也不利,唯一有可能變成爭點的,反而是賴清德不以為然的「戰爭與和平的選擇」。賴清德對和戰的看法與蔡英文相同,例如備戰才能避戰,戰爭不是選項等等,但他對反戰的看法卻值得商榷。

賴清德的看法是「侵略國才有資格反戰,台灣是被侵略國,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反侵略」。但這句話似是而非,侵略是戰爭行為,反戰當然就是反侵略,反戰與反侵略並非反義詞,反戰的人也當然反侵略,不反侵略卻夸夸而談反戰,那是頭殼壞去,硬要指控反戰的人不反侵略,更是栽贓

而且,侵略國才有資格反戰的看法也不知典出何處。中國對日八年抗戰,中國是被侵略國,但在戰爭爆發前,中國政界與知識界的反戰呼聲不絕於耳,胡適等意見領袖更冒著被扣帽子的風險力主寧和勿戰要盡外交最後努力;當時被侵略的中國有人反戰,侵略國的日本也有人反戰,反戰道德也是普世價值,哪有什麼資格區分

賴清德對反戰有錯誤的認知,更等而下之的是有些支持他的人,把反戰等同親中疑美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台灣在和戰的選擇上,出現了學者所擔憂的「無限我圈」與「無限你圈」,面對這樣的台灣,賴清德訴求的「三個民主」,民主團結、民主治理與民主和平,會不會又變成一句美麗的修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