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9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財政與貨幣政策界線不明的風險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5426/web/

◆  聯合報黑白集/羅文嘉的「正氣」
◆  聯合報社論/恐怖平衡的公視,恐難逃淪大外宣工具
◆  經濟日報社論/財政與貨幣政策界線不明的風險







經濟日報社論/財政與貨幣政策界線不明的風險


2020-07-29 00:26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已逾半年,全球經濟嚴重受創,且近二個月疫情有再度上揚之勢,使各界極關注主要國家政府端出刺激性的財政及貨幣政策是否有效、會否再加碼但正因為各國應對疫情所動用的非傳統貨幣、財政政策,已使政府權力大為擴張尤以美國為最),也讓中央銀行及財政部的固有定位明顯轉變。

何以如此?主要是疫情轉為全球大流行後,各國央行不惜代價地試圖拉平總體經濟衰退曲線諸如美國聯準會先於3月兩度緊急降息、以無限量QE政策大量購債,近期更啟動中小企業的貸款計畫及挹注地方政府的流動性機制,使聯準會已成為華爾街、商業大街及地方政府的最後貸款人。無獨有偶,歐洲、日本等央行亦跟隨聯準會腳步降息、擴大量化寬鬆規模,推出各項前所未見的援助措施。

同時,受惠於央行的大量購債與低利率環境,財政部門舉債成本下降,使財政部門不斷減稅,並推出規模驚人的紓困激勵政策。也就是說,在低利環境下,當前財政部像是獲得央行的煉金術般,幾乎可無限制地透過借貸來擴增政府支出。

不過,前述央行及財政部的定位轉變不盡然源於本次疫情,民國97年(2008年)以來的全球經濟與貨幣環境亦是主要的助力。金融海嘯後,各國央行打造出的極寬鬆貨幣環境,雖收到救市效果,卻使整體經濟依賴央行成癮,這也是此次疫情下,美國聯準會、歐洲及日本央行資產負債表均暴增,但各界似乎不以為奇的原因;另一方面,已開發國家通貨膨脹長期偏低,使央行得以維持低利率多年的環境,賦予政府推出大規模財政刺激措施的空間,且可藉由發行新債來減少債務負擔,而這些龐大的公債透過央行購債再轉為強力貨幣。多年來,政府債務占 GDP 比逾 200% 的日本,至今未發生債務危機,似乎證實了此機制的可行性。

美國此次紓困措施使政府債務遽增2.8兆美元,然自2月27日至7月23日間,1個月期國庫券標售最高殖利率卻由1.53%大幅滑落至0.08%因為美國債務發行中有87.2%為一年內到期的短期票券,是以隨著時間推移將使政府債務的平均利率逐漸降低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更預測,即使聯邦債務規模因疫情而急遽擴大,但整體利息支出金額反倒減少

然而,各國央行和財政部門為拯救經濟的共同作為,卻創造出如同魔術貨幣the magic money般的力量。特別是由於美元為全球最大儲備貨幣,相較於其他主權貨幣更具備取得資金之優勢,使美國能充分運用魔術貨幣的力量來搶救經濟危機,但這對疫後經濟的影響猶未可知。正如聯準會主席鮑爾所言:「因應疫情危機的一系列政策已跨過了紅線。」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馬拉比亦指出現今聯準會的作為已逾越往常維持市場流動性與運作的角色界限,直接提供實體部門必要的經濟和財務協助,儼然成為支撐國家經濟的太上部會。問題是,有別於困於通縮壓力長達20年的日本,美國因消費動能強大而仍具有溫和通膨現象,較他國易發生通膨反轉向上的風險;一旦通膨發生,聯準會勢必要升息以維持物價穩定。屆時,將導致償債利息憑空膨脹,甚至使政府陷入債務危機。

要言之,自民國97年(2008年)金融海嘯至今,央行貨幣創造能力大增,疫情當前,央行與財政部門的共同作為則模糊了貨幣及財政政策間的界線,催生魔術貨幣時代」,也埋下新的貨幣失序政府債務地雷。有鑑於此,各國央行仍應堅守獨立性且具備前瞻格局,兼顧經濟發展永續性,不可耽溺於當前貨幣環境的甜頭而輕忽風險,尤其美國仍背負高額國債,聯準會的行動與美國金融情勢對全球經濟具有極大影響力,稍有不慎將會使風險一發不可收拾。











聯合報黑白集/羅文嘉的「正氣」


2020-07-29 00:58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民進黨前秘書長羅文嘉去年重出江湖,大選後又「裸退」回到新屋老家,日前他感慨,「民進黨已不是我所熟悉的政黨」。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要求民進黨對抗腐化,話才落地,裸退的前秘書長羅文嘉便隔空敲山,直言民進黨有些處事界線超過其理解,「遲早要出事」。羅文嘉居江湖之遠,卻非鄉野說書;最近在全代會角力場上,「卓羅體系發揮關鍵作用,替他聲稱的黨內正氣爭到貯氣槽

卓榮泰與其任內提名的不分區立委,加上臨時成軍的連江縣黨部,組成新的「卓羅體系」。這支政治槓桿,突擊破壞英系大將陳明文的中評會主委夢想,還助泛新系增加中常會席次。小英精心配比的派系平衡,冷不防被這支小槓桿改變地貌;仗勢蔡總統的權力暴發戶因而揚言:「泛新系與非新系終須一戰」。

外界質疑卓羅投身新系側翼,羅文嘉稱,他只是回應舊友後進對黨職選舉應抑制哪些力量給些意見,以保存民進黨的元氣與正氣」。話鋒藉正指邪,三言兩語為後蔡的綠營權力版圖畫出楚河漢界

羅文嘉不慍不火,令人想起卓羅在蔡賴之爭堅持程序正義,飽受英系海派霸凌。當時羅與陳明文中常會對槓,「出去外面講」;這一出去,竟走到全代會較量。「正氣」之說,浮現從總統初選到權力接班的刀光劍影。

所謂「正氣」,像在剪貼十一寇歷史:新潮流切割貪扁,再助蔡取得政權,新系是永遠當權派。羅文嘉對當下新蘇連吃銅吃鐵的作風,可嗅到一絲「正氣」?雙標的「正氣」,有如政治博弈裡取勢圍地的棋子,故作不俗,矜偽惑世可能為害更深。










聯合報社論/恐怖平衡的公視,恐難逃淪大外宣工具


2020-07-29 00:54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公視應文化部要求成立「國際頻道」,在臨時董事會引起廝殺角力。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為了公視應否應文化部要求成立「國際頻道」,公視臨時董事會經過一番廝殺角力,最後在總經理等三名高層人員「恐怖平衡」請辭下,換得該案過關。如此刀光劍影的景象,在政壇或許司空見慣;但對號稱屬於全民的「公共」電視而言,卻是被拖入政治泥淖的一大步,公視的體質可能因此急遽變化,失去它服務公眾的目標。

公視董事會的爭議主要焦點有二。一是程序問題:公視治理團隊受文化部委託密籌國際影音平台,卻未向董事會報告,引發「程序不正義」之質疑。二是實質問題:反對的一方峻拒政府插手,唯恐公視淪為「大外宣」工具;贊成的一方則主張台灣應有向國際發聲之平台,要打造「媒體國家隊」。兩方為此僵持不下,承認程序疏失的正副總經理曹文傑、謝翠玉表態請辭,以換取該案通過。持反對態度的新聞部經理蘇啟禎深恐兩人「打假球」,隨即跟進請辭,迫使兩人確認離職事實。
如此劍拔弩張的景象,不輸私人企業的利益爭奪,也暴露了公視的敏感體質及董事們薄弱的互信。僅一個成立「國際頻道」議題,就能讓公視的矛盾檯面化,除了經營團隊隱瞞該案的程序失當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董事們不滿蔡政府蠻橫插手,認為這將使公視的本質發生扭曲,淪為政府的「大外宣」機器。
這樣的憂慮,並非無的放矢或杞人憂天。原因很清楚:公視每年獲得政府補助的經費不過區區九億元,但蔡政府要求公視成立國際影音頻道,四年即花費五十八億元,遠遠超過公視的「本業」。試想,在如此大量經費的介入和導引下,公視的「副業」比重勢將大大超過它目前的「本業」;如此一來,公視真能抗壓,不變成政府的大外宣工具嗎?
公視最初成立的宗旨,在提供民眾免於商業及政治干擾的公共頻道;即使如此,這些年來在藍綠惡鬥下,公視的營運仍屢屢因政黨輪替而受到干擾。一旦公視被定位為「媒體國家隊」,它的節目內容必然不斷加入政治宣傳取向的內容,以服務「國外人士」為目的,而服務「本國公眾」的考量必然受到壓縮。屆時,公視的經營及節目還能不變質嗎?公視固然亟需經費改善品質,精進內容,但如此龐大且不成比例的挹注,目的性又極明顯,恐非「公視內部文化自可抗拒」一句話即可消除外界疑慮。
表面上看,這次爭端只是公視內部成員的立場分歧;實質上,問題的根源卻來自文化部對成立國際頻道的「指示」,乃至府院對公視高層人事的插手,讓既有成員感到憤怒。以文化部的做法來說,新文化部長李永得雖是媒體人出身,但他就任以來的行事紀錄,卻缺乏支持新聞自由的說服力。七月初,他以大陸東南衛視兩名記者在台錄製節目為由,下令廢止其記者證,要求離境。事實上,東南衛視記者在前文化部長鄭麗君任內即長期如此做法,一直沒有問題;何以李永得一上任,即以鐵腕驅離?成立國際頻道也是如此,鄭麗君任內推動《公共媒體法》的立法,欲將公視、華視、中央社、央廣等政府旗下媒體進行大整併。但李永得一上任,竟不待法制完善,即插手指示公視籌組國際影音頻道。這些做法,不僅太過政治取向,也太急功近利,且未考慮公權力與公視的安全距離。
事實上,蔡政府要成立「大外宣」影音平台,從央廣或中央社的整併著手才更合理。從名稱看即知,這兩家媒體從國民黨時代就扮演國家對外宣傳機構的角色,一向更擅長此道,只要政府提供經費協助其提升數位影音的能力即可。政府捨此而不為,卻強對「公共」性質鮮明的公視下手,難道不知道政府官員對公共媒體要保持分寸嗎?
蔡政府近期把「國家隊」掛在嘴上,動不動就要組國家隊;難道沒有公視,台灣的對外宣傳就啞口無言了嗎?而以政府近年插手獨立機構的斑斑紀錄,公視若淪為大外宣工具,那才是全民的損失。

【重磅快評】當公視成私人囊中物 如何實踐公共性?

◆  【重磅快評】當公視成私人囊中物 如何實踐公共性?
◆  【重磅快評】前瞻或豪賭?我的郵輪不是夢

◆  【重磅快評】打臉蘇貞昌?三倍券這筆帳很難算
◆  【即時短評】拚修憲 藍綠都有難題
◆  【重磅快評】環團對蔡英文下通牒 忘了官邸是總統秀場







【重磅快評】當公視成私人囊中物 如何實踐公共性?


2020-07-29 10:02  聯合報 /   主筆室
公視日前召開董事會,董事發現將執行文化部委辦的國際數位傳播計畫,質疑公視的獨立性,恐變成「大外宣」。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公共電視在文化部委託下密籌國際影音平台惹議,不滿公視隱瞞董事會的新聞部經理怒辭行政職,逼得兩位主導此案的公視高層也在董事壓力下請辭。文化部終聲明將停止該案後續推動,風波看似暫歇,然而公視究竟有否落實公共性的問題,在此風波中再度彰顯。
打開公視官網「公視使命」,凜然寫著「我們立志成為一個真正以民為尊的電視台」,強調自己和宣導政令的國家電視不同,和以廣告、收視率好壞取決節目內容的商業電視不同。「公共電視是接收全民付託,以服務公共利益為宗旨的電視媒體……不專為政府或某一政黨服務,也不受商業或利益團體左右。」
然而在此次風波中,我們看到公視曾幾何時早已悶著頭幹,行政高層小圈圈只憑己意就接受政府委託,不論是預算4500萬元平台前導計畫或58億平台四年計畫等重大案,都隱瞞組織最高單位董事會,遑論理應是公視真正主人的公民聲音。擁有龐大資源、號稱公共媒體的公視,有如只是少數有心人的囊中物。
公視及文化部雖一再稱公視早有發展國際頻道之意,文化部只是得知行政院有第二預備金,建議公視快運用,但就算有在年底前核銷該預算的壓力,也難以解釋為何非瞞著董事會不可,也難說明為何是動用理應用在緊急事務的第二預備金。
或有一說,正如公視在前導計畫「源起背景」所言,都因台灣抗疫有成,蔡英文總統也深有所感,發現國際頻道的必要性,部會才不惜動用第二預備金。
然而也有一說是,蔡英文心屬創辦Taipei Times的江春男執行國際頻道大任,指定他當下屆公視董事長,各方因此趕在8月公視董事審議前幫江春男鋪好頻道「前導計畫」,好讓他一上台就可辦事。此說法還以總統府日前遭駭外流的文件佐證,顯示行政院長蘇貞昌另有董事長人選,希望藉此反對江春男。
傳言還指,正如同份外流的總統府密件顯示,總統府內部建議蔡英文建議蘇貞昌找史哲而非李永得擔任文化部長,李永得才會一得知總統不論是想開台或想用人,就趕忙要公視規畫國際頻道,公視高層才落得這麼趕。
不論傳言是否屬實,也不論究竟公視高層究竟有否受壓力,公視高層未能守好應有程序,將全案告知董事會,都是事實。然而在兩高層一度表明願以辭職換得全案通過,到後來真的被逼辭職,都讓人不由揣想,究竟是何等大目的,得用如此急促且激烈的方式達成。
另一方面,此事也顯現公視體質之孱弱。公視每年預算9億,光人事就得花掉8億,難有充分餘力做節目,早是公視之痛。但公視因此大接政府標案,也惹來董事質疑如何維持與政府業主距離,或許也為此事件埋下遠因。究其解決之道,或許仍應取消公視預算上限,避免為錢標案或申請補助所惑,才能治本。
然而最根本的問題仍是,就算有了足夠預算,公視如何實踐公共性?從此次事件,全民都眼見公視不論內部同仁、董事,都被擋在行政高層與政府決策外,遑論公民意見?有亂象如此,也難怪連董事都坦言,各界至今都以為公視是政府媒體,而非公共媒體。
真正的公共電視,應該落實公共性,而非任由得權者關起門來利益交換,早把「以民為尊」拋諸九霄雲外。此次公視再度成為關注焦點,當痛定思痛,重新研擬有效機制與方案,學習如何與人民而非政府溝通,才能贏得本來應有面目。














【重磅快評】前瞻或豪賭?我的郵輪不是夢


2020-07-29 09:26  聯合報 /   主筆室
全球首艘復航的國際郵輪「探索夢號」今(26)日從基隆港出發,為跳島郵輪旅遊揭開序幕,「探索夢號」跳島旅遊共有31個航程。 圖/航港局提供


受新冠疫情嚴重衝擊,全球約四百艘郵輪全數停航,最樂觀的估計,九月底疫情降溫後可望復航,但這個預期時間點已一延再延,有郵輪公司甚至悲觀認為可能復航無望。這個灰暗時機,台灣竟然宣布「探索夢號」郵輪將以全球第一艘復航郵輪之姿投入台灣離島的跳島海上航程;這是台灣的大膽之舉?或者,只是一場夢?
由於郵輪是疾病高風險環境,各國紛紛頒布郵輪禁航令,全球郵輪市場一片死寂,非但沒有過往豐厚營收,甚且還得不斷燒錢維持適航狀態。即便停航,靠泊船席還是可觀支出,停航也不是熄火了事,還得維持運轉,包括人事、油料都是一大筆錢,加上郵輪行駛的各項證件效期多是半年,之後要重新申請,因而國際郵輪市場現況是報廢、出售比比皆是,台灣的復航是絕無僅有。
交通部設計的跳島行程確實是巧妙之舉;避開國際的禁航設限,自己在離島就能玩。郵輪有「浮動酒店」美譽,自己有房間、餐廳,交通工具自備,頂多離島租輛機車,離島有限旅遊資源佔用得有限;因而林佳龍大讚台灣發展郵輪旅遊很有前景。
林佳龍致詞時談到交通部發展基隆港為郵輪特色港的投資,包括新建遊客大樓、整建郵輪靠泊碼頭、比照機場設置旅客自動通關系統…,透過基隆港務公司投資了幾十億元,目標是具備爭取國際郵輪市場的潛力,放眼疫情趨緩後郵輪旅遊恢復榮景。
可以說林佳龍前瞻,但也不無豪賭意味;以郵輪客人自動通關系統的作業能量是每小時三千人次,但探索夢號啟航只載了一千人不到,且四天三夜的行程設計,四天後才回基隆港,算盤撥撥,通關系統每四天用不到半小時,還真有殺雞用牛刀的意味;另外,郵輪專用碼頭一次可靠泊五艘郵輪,不知何時可看到此榮景?
春夏是親近海洋的日子,過去郵輪公司以「逐浪季」形容這季節生意大好,沒料到今年疫情衝擊的巨大變數,郵輪是逐浪了,只是演出海上漂流。希望林佳龍的前瞻不要落空。

聯合筆記/溪溝之變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5426/web/

◆  漫畫/我OK,我先領
◆  大外宣雙頭馬車需整合 未必要公視
◆  防疫模範生的「國王新衣」
◆  狂飆黃金熱 經濟信心冷
◆  文憑迷思:學位商品化與學術廉價化
◆  修著作權法 強制公開碩博論文
◆  聯合筆記/溪溝之變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溪溝之變


2020-07-28 23:24  聯合報 /   鄭朝陽
台北市天母磺溪水岸。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來說個正在發生的故事。住在台北天母、長期從事環境設計的一位企業負責人,今年農曆年前回台灣過年,不巧遇到新冠肺炎疫情,國境封了,他也回不去以往長駐上海的大陸總部,索性就在台北待著。

正因疫情必須「隔離」的需要,他不搭公車,也因住家和公司不長不短的距離,索性每天沿著天母磺溪,走半個多小時的路程上下班,一來欣賞沿途的風景,二來也換來健身效果。

每天這樣走著走著,發現磺溪裡竟有令人意外的生態風景。在淤積長滿雜草的小沙洲上,有白腹秧雞小白鴨的身影;在深水區,則見大小烏龜斑龜不時探頭、作日光浴的可愛模樣,另外也發現四、五種魚類。每天步行上班的路上,這位老兄已不再看表,計算一趟路程要多少時間,關心的反而是待會出門或下班路上,能不能再瞧見這些這些難能可貴的生態。

因為做的是環境設計這一行,他反射式地檢測磺溪的水質已是偏酸的PH四點五狀態,溪水裡也摻了不少生活汙水,整體來說水體不太健康,也不是很適合白腹秧雞這樣的鳥禽生活,但眼前的生態說明:牠們已克服了現實的困難,待了下來,甚至還開始繁衍後代。

這位老兄駐足觀察,吸引愈來愈多路過的民眾也跟著停下來,仔細瞧瞧眼前這般過去鮮少注意的風景。這位老兄也不吝於向他們一一解說。有天怪手開進兩邊都是水泥堤防的溪床,清除了一小段沙洲和雜草,他驚覺不妙,立即向北市府反映要求暫停這項「環境清理工程,保住了既有生態。現在,他擬好說帖,希望有朝一日磺溪能「棄溝還溪」,找回風貌自然、生態豐富的天母水岸。

廿幾年前,北市府為了防洪,把天母西路以下的磺溪中段改成「兩面光」的水泥堤岸,附近環保人士抗爭無效。如今放眼望去盡是光禿禿的灰色水泥溝,河堤兩岸沒有孔隙、沒有生物植物棲息空間,已淪為一條大排水溝,在視覺景觀、熱島效應和生物多樣性等方面都毫無效益;對比一橋之隔的上游河段,還保有原始的自然河道樣貌,讓人納悶為何上游可以,下游不行?」

同一條溪流,廿幾年前把她水泥化,廿幾年後有人要努力還她原本的面貌,這是什麼樣的轉變?這位老兄的願景能否實現,努力和挑戰都少不了,但在遇上破百年高溫紀錄的台北來說,這段故事聽來格外令人欣慰。













修著作權法 強制公開碩博論文


2020-07-28 23:26  聯合報 /   章忠信/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助理教授(台北市)
國民黨高雄市長補選候選人李眉蓁的碩士論文傳抄襲,也引發社會各界對碩士在職專班的質疑。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高雄市長補選候選人的碩士論文被踢爆嚴重抄襲,舉國譁然,不少政治人物的學位論文也被質疑違反學術倫理。遮遮掩掩的著作權法是否強制公開碩博士論文議題,必須被攤在陽光下討論。

著作權法第十五條規定,作者有權決定要不要公開他的著作,但對於碩博士論文,基於學術流通及公眾審查,除非作者明示要求不公開,否則就推定同意公開。教育部原本都行文各大學,要求碩博士生應公開學位論文,但碩博士生常常依據著作權法,拒絕公開。一○○年時,在本人建議下,教育部曾決議修改學位授予法及著作權法,取得一致規範。

經濟部的著作權法修正草案,原本將取得學位的碩博士論文,由現行「『推定』著作人同意公開發表」,修正為「『視為』著作人同意公開發表」,達到強制公開的效果,但在一○五年十一月十日行政院審查時,連同現行「推定」同意公開發表的規定都被刪除,等於是退步到完全不必公開,理由雖說是要在學位授予法統一規定,實則是擔心引發碩博士生反彈。

後來,行政院送立法院審議的學位授予法修正草案,對於強制公開碩博士論文一事,果然完全未置一詞。在本人強烈建議下,由立委柯志恩提案,完成一○七年的修法,勉強在第十六條增訂學位論文要送國家圖書館及所屬學校圖書館保存,而國家圖書館應將這些論文在館內對公眾公開,除非涉及機密、專利事項或依法不得提供,才可以經學校認定而不公開。這種得保留不公開的規定,其實沒有道理一般論文的發表,都不該洩漏這些資訊,何以碩博士論文就可以寫進來,再作為抗拒學術流通及公眾審查論文的理由

學位授予法的修正,沒有根本解決問題,因為,國家圖書館在館內依法公開,不會侵害公開發表權,但外界不到國家圖書館,還是看不到,而學校或其他人公開學位論文,仍然會侵害公開發表權,成為非常荒謬又難以解釋的怪現象。

根本解決之道,是修正著作權法,將現行「推定」碩博士論文可以被公開的規定,修正為「視為」碩博士論文可以被公開。如此,學位論文的著作財產權仍被保護,未經同意,不可以任意翻印、上網,但一定要被方便地公開查閱、瀏覽,則長年以來蓋在學術倫理上的黑幕將會被揭開,違反者無所遁形。只是,不知道立委諸公們的碩博士論文,願不願意也攤在陽光下?













文憑迷思:學位商品化與學術廉價化


2020-07-28 23:29  聯合報 /   汪志雄/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美國芝加哥)
高雄市議員李眉蓁論文涉及抄襲案延燒多日,教育部提出8大措施,督導各大學的學位論文品保機制。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人對文憑有著不切實際的期待、幻想與迷思。所以政治人物起心動念,有了一點點權勢,就要想方設法,拿一個學位沽名釣譽。下焉者,砸錢買學位,用假論文行騙。上焉者,買通指導教授,東抄西湊,輕鬆過關。

這種病態的學術倫理,因著虛偽政客的推波助瀾,成為台灣高教的顯學。一些大學刻意巴結,自甘淪為「洗學歷」的工具學店,某些系所成為特定政客的「垃圾回收」中心,一傳十,十傳百,拉出一大串政教勾結的腐爛臭粽。

這種大學、這種系所、這種教授,跟在外面賣的有什麼差別?當學位成為一種商品,台灣現在最不值錢的,就是讀書人,最沒有價值的,就是高等教育的學位文憑。
不過學術廉價化,舉世皆然。我每天一早到辦公室,打開電郵,就要清除許多「學術蟑螂」的論文演講與期刊邀約。為什麼稱之為「學術蟑螂」呢?因為這些會議與期刊,美其名是學術演講與論文邀約,其實都是賺錢的巧門。
這些主辦人看準有人需要消化研究預算與升等,但論文卻投不進正式學術會議與科學期刊,就做起生意。找一個熱門的觀光景點,訂一個觀光旅館的會議室,就可以辦一個所謂的「國際學術會議」,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國際學術期刊」。
這些會議或期刊,只要有人花錢去參加或付費投稿,什麼阿貓阿狗的論文都可以上去發表或刊登。到年度寫升等報告的時候,這些不入流的學術論文都可以按表造列。既可以消化預算、深度旅遊,又可以作為升等考績,真是一舉數得。
這些會議通常只有十幾廿個人,大部分與會學者都來自第三世界或開發中國家。反正就是我的論文唸給你聽,你的論文唸給我聽,唸完就各自安排旅遊。
有一回,一個朋友從台灣到芝加哥參加會議,我到旅館接他去吃飯,結果一問之下,就是這種「學術蟑螂」辦的會議。他事先不知情,晚餐時一直破口大罵。可見不管有心或無意,這絕對是一門好生意。
近年來,台灣教授升等論文造假時有所聞,世界知名大學販賣學位也層出不窮。這兩天,國民黨高雄市長補選候選人李眉蓁涉入論文抄襲風波,公開認錯道歉。前陣子,蔡英文的博士論文也鬧得沸沸揚揚,升等論文列為機密。看來這年頭,學術跟良心真的是愈來愈不值錢了!
不過相較於民進黨全黨上下,全力護航,國民黨則是努力切割,事不關己。果然兩黨都是正常表現,水準發揮。一個是土匪流氓,寡廉鮮恥,一個是無用書生,薄情寡義,都是剛剛好而已。













狂飆黃金熱 經濟信心冷


2020-07-28 23:33  聯合報 /   林建山/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台北市)
7 月27日國際黃金價格飆升至創紀錄高位,盤中攀升至每盎司1945.16美元水準,突破2011年9月所創1921美元的市場名義高位。 (美聯社資料照)


廿七日國際黃金價格飆升至創紀錄高位,盤中攀升至每盎司一,九四五點一六美元水準,突破民國100年(二○一一年)九月所創一,九二一美元的市場名義高位。

美國日益加劇的新冠疫情危機導致強勢美元進一步下挫,中美相互關閉對方領事館的激烈動作,促使全球焦慮投資人選擇貴金屬等實物資產保值,以致提升了以黃金為首的避險資產吸引力。

黃金一向被投資人當作是政經危機時期的一種保值手段;金價今年以來已上漲逾四分之一,成為表現最好的主流資產之一。

全球投資人的趨避風險需求強度,是推升金價飆漲的主要動能。尤其世界主要國家競相推出巨額財政和貨幣刺激舉措,目的固為減輕疫情對經濟打擊,卻也因此大大壓制被視為安全資產的政府債券殖利率。以國際市場最強勢的美國國債為例,一旦把最近「超級QE」必然帶動的通膨預期納入核計,多數美國國債投資報酬率根本就是負值,不啻大大提升「本無收益性」的黃金,莫大「保值保本」的吸引力。

今天既然剔除通膨影響後的公債殖利率降至零以下,當然促使投資人積極尋找類似黃金這種「不會貶值的安全港」投資工具。
眼下支撐國際黃金價格高位的,不是中國、印度等國的實物黃金需求,而是透過與金價聯動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所流入的大量資金:根據世界黃金協會統計,今年以來黃金ETF市場資金一直持續流入,截至五月底的累計流入淨額換算成實物黃金約六二四噸(扣除流出部分後的淨值),金額達到三三七億美元;目前黃金ETF總持有量,已達歷史性新高紀錄的三千三百餘噸。這是國際投資人對未來黃金前景信心的具體映現。

最近一季國際金價持續走高,背後主力支撐的兩大變數:一是國際社會對於強勢美元必然弱勢化的前景研判,愈來愈肯定;二是,人們已然普遍化的「經濟前景信心喪失」。這場大流行病繼續在美國肆虐,而歐洲疫情復燃已導致一些國家重新實施旅行限制。證諸廿七日美元持續下跌,美元匯率更已跌至民國107年(二○一八年)六月以來的最低水準,就是一大實證;依照經驗,美元貶值必然會促使其他貨幣的持有者,可以更便宜地購入黃金

今天國際投資人無一不試圖致力保護其既有投資組合,不至於受到實質利率進一步下跌的影響,尤其當歐美政府都賡續採行零利率、甚或負利率政策時刻;因此國際市場觀察家普遍認為,國際金價在未來六至十二個月內,理應會朝向每盎司二千美元挺進。國際智庫市場策略專家更認為,國際金價距離經通膨調整後的實質峰值,迄今水準還有一段距離。

當下新冠疫災難了、貨幣量寬及財政赤字擴張緊鑼、強勢美元加速弱化、貿易戰轉新冷戰、南海美中軍事對抗及波斯灣伊朗中俄聯盟與美國爭鋒等熱戰危機,都肇致國際社會對經濟復甦的信心喪失,乃至對黃金持有之吸引力暴升,使得國際黃金價格站上歷史性極峰值二千五百美元的可能,變得不容忽視。













防疫模範生的「國王新衣」


2020-07-28 23:35  聯合報 /   王任賢/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
從台灣返回泰國的泰籍移工確診新冠肺炎,桃園市政府衛生局配合中央,到他工作的工廠消毒。 圖/桃園市衛生局提供


在台灣,新冠肺炎出現如香港一般的社區感染爆發,風險始終是無法排除的。原因大家心知肚明,除了指揮中心沒能給台灣人民一個心裡踏實的答案外,三不五時的讓外國抓包也讓人非常沒信心。

六月底的櫻花妹事件,日本友善的告訴台灣輸出了感染病例。對自誇防疫模範生的台灣而言,簡直是個羞辱,因為竟然只知道獨善其身,背地裡幹的就是以鄰為壑的勾當。因為我們只知道要篩沒感染者才讓其入境,但卻不管出境的人,隨便出口有風險的人到鄰國,這是個非常沒有國際禮儀的作為,說它是個外交事件也不為過。

經過了這次事件,尤其是對哈日特別有領悟的台灣而言,理應好好改正缺點,下次不再犯。可是指揮中心並沒有改,先是以偽陽性來模糊焦點,進一步傷害台日情感。再以少得誇張的接觸者陰性篩查結果,草率結案。這就是為什麼國際上仍有很多國家不信任台灣的防疫成績,因為你還在輸出病例,教別國如何相信台灣的社區是真正的清零了。

我們來看看其他國家的作法,韓國出現兩個社區案例,可因此篩查二萬個接觸者。中國大陸的清零政策,是在出現一個社區感染病例後會將所有高風險與低風險的接觸者,一個也不放過的全部篩查,全部管束。櫻花妹第一波只篩查了最近最親密的一二三個接觸者,我們指揮中心也真的是太宅了,怪不得台灣人民及國際友人根本對台灣零社區感染是抱著懷疑態度的。台灣這種病例接觸者篩查的廣度,連香港都趕不上,怪不得香港疫情再現,大家都有唇亡齒寒的感覺。

這種以鄰為壑的勾當,在櫻花妹事件後,又再出現泰國移工返國染疫事件。指揮中心同樣也掩耳盜鈴的不算在本土病例中,雖然不算病例,但又撈取了有限的一百多位接觸者,因為外國人在指揮中心眼裡應該都很宅的。初步核酸篩查的結果應也如預期的都是陰性,台灣人又可忘掉這個案子了,大家繼續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但是專家們可沒辦法這樣就被忽悠過去了,因為我們最怕找不到感染源的社區病例,它通常代表了社區感染爆發的冰山一角。尤其是被作掉的社區感染病例,連一角都看不見的冰山,船要撞上去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為今之計,出境篩查是我們必須落實的政策,確保由台灣輸出的病例每個都是乾淨的,這雖然不是國際檢疫所要求,但卻是未來邊境解封及和其他國家談「旅遊泡泡」所必需。政府可以用各種方法麻醉自己的人民,讓人民相信政府所說的一切,也陶醉在政府營造的美夢中。對於要第三方檢驗的真理,聰明的作法應該是拿出最好的,不要讓別人來揭穿國王的新衣,到時老百姓不會原諒你們的。

















大外宣雙頭馬車需整合 未必要公視


2020-07-28 23:38  聯合報 /   董克多/前新聞局駐外人員(台北市)
公視日前召開董事會,董事發現將執行文化部委辦的國際數位傳播計畫,質疑公視的獨立性,恐變成「大外宣」,新聞部有人憂心遭利用。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據報載,公共電視廿七日上午召開臨時董事會,多位董事認為政府指示公視以十億元成立國際頻道有爭議,質疑此舉是在做「大外宣」等等,導致公視總經理、執行副總經理及新聞部經理當場請辭。作者謹建議政府似乎宜先整合相關部會涉及的大外宣各項業務與資源,再來討論公視是否賦予大外宣工作的議題。

大外宣其實就是所謂的國際宣傳、提升台灣形象等行之有年的工作;當年我國自退出聯合國後,國際處境日漸艱難,行政院新聞局所屬的國際新聞處擔負起國際文宣的規畫與執行,除陸續在全球設立五十二個駐外單位,積極推動各種大外宣工作外,在國內設有視聽處(製作發行影音文宣品)、資料編譯處(製作發行外文定期刊物與文字宣傳品)與聯絡室(外籍記者的接待與管理)負責後勤支援;負責輔導國內產業的處室,如電影處、出版處與廣播電視處等,也會將所轄業者相關的國際交流活動訊息,知會國際新聞處,轉請配合辦理海外文宣工作,以宣傳我國的軟實力。

民國一○一年政府執行組織改造案,行政院新聞局被裁撤,所負責的國際傳播業務(原國際新聞處、視聽處、資料編譯處與聯絡室)均移撥至外交部,國內產業輔導管理業務(電影處、出版處與廣播電視事業處等)則歸予文化部,五十二個駐外單位的人員、業務與檔案同樣也一分為二。

上述單位與業務的畫分,也造成了國際傳播工作上雙頭馬車的分裂與空窗問題。

依外交部組織法,該部掌理國際新聞傳播政策之規畫、協調及執行,下設國際傳播司,負責編製文字影音文宣品及海外發行。

同樣對國外發聲的中央廣播電台、中央社與目前擬推展大外宣的公共電視,則屬文化部主管,但分屬不同業務司督導。文化部輔導各個產業的司局業務單位,負責相關業者赴國外參展推廣事宜,但不含國際宣傳項目;文化部另外單獨成立的文化交流司,僅負責國際合作交流,也不負責國際宣傳業務。所以,就目前外交部與文化部組織職掌分工而言,國內文創軟實力與相關產業的國際宣傳業務,自組織改造後即處於三不管狀態。

公視要邁向國際,向英國、法國及日本等知名公共電視看齊,自我期許,值得嘉許,但是是否等同承擔大外宣重任?或更進一步成立國際外語頻道?

對照前述組織改造後,外交部與文化部擁有的相關龐大資源,政府若能出面整合,妥善運用外交部與中央廣播電台大量的外籍資深編譯人才,將文化部輔導的國內產業發展,連結外交部外語文字影音文宣品素材及中央社資源,作為國內的大外宣支援機制;至於國外執行推廣方面,則迫切需要外交部與文化部的駐外單位業務的整合,明訂統一指揮分工辦法。大架構一旦訂定,分支細項計畫則可併同討論,例如政府在大外宣的各項方案中,是否委由公共電視單獨成立國際外語頻道或是其他更佳方案?

陳亮恭/本業入不敷出的醫療業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亮恭/本業入不敷出的醫療業
◆  趙春山/美啟動新冷戰,兩岸都應趨吉避凶
◆  陳立恆/向左?向右?不如向前走

◆  王健壯/全面執政而不腐化是神話
◆  朱宗慶/表面之下 有更多溫度與意涵
◆  嚴震生/一甲子前 美國民主黨的初選
◆  盛治仁/如何做領導vs.為何做領導
◆  蘇蘅/國家權力和網紅的政治操作
◆  沈呂巡/成為拜登總統?務實外交的領導者
◆  黃介正/華府 北京 誰比較孤立?

◆  方祖涵/數字的真相與假象
◆  楊志良/兩岸關係可以很簡單
◆  羅智成/牛角尖上胡思亂想
◆  薛琦/後疫時期的財金困境
◆  林中斌/川普恐土崩式敗選
◆  薛承泰/數你千遍也不厭倦(券)
◆  王正方/轉型正義的那個「正義」是什麼?

◆  王健壯/英系大法官會出現政治叛徒?
◆  周行一/男女志在四方
◆  洪蘭/找到志業 幸福人生
◆  陳亮恭/海藍色眼眸下的堅毅老人
◆  馬凱/新自由,多少惡假汝以行
◆  葉銀華/如何看待經營權爭奪之亂?
◆  黃介正/香港「恐懼的總和」

◆  嚴震生/毛小孩應可申報撫養親屬抵稅
◆  盛治仁/人生旅程 重要的是我們的言行
◆  方祖涵/轉型正義還是取消文化?
◆  李清志/池上歲月
◆  陳立恆/當天空不是極限,What is the Next?








陳亮恭/本業入不敷出的醫療業


2020-07-28 23:32  聯合報 /   陳亮恭(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
健保署日前公布2018年醫院財報,盈餘冠軍是林口長庚,年賺78.41億元,但多為業外收入。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日前健保署公布年申報金額兩億以上醫療院所的財報,各界一窺醫療院所經營概況。整體而言,一成的醫療院所虧損,多數醫療院所盈餘來自業務外收入,也就是停車場、美食街等,素以管理見長的林口長庚更出現近四億本業虧損;然而各大醫院狀況大致類似,醫療本業獲利比例極低,甚或虧損。電子業自嘲產業的利潤「毛三到四」,目前不僅蔓延到醫療業,扣除美食街、停車場收入,或是沒有藥價差、醫材差額等,醫院財報恐成滿江紅。

企業的本業營收一向是評估經營能力的重要指標,高比例轉投資可能被股東指責為不務正業,但醫療院所必須不務正業才能經營;無怪乎醫院的美食街愈來愈精緻,收費愈來愈高,高階健檢項目與收費令人眼花撩亂,而砍藥價、定醫材自費金額上限不僅是藥廠與醫材商緊張,也讓醫療院所冒出一身冷汗。

健保總金額規模突破七千億,其中政府編列兩千多億,在政府年度總預算兩兆的規模下,占比已然不低。但醫療現場卻是醫事人員怨聲載道,若將醫事人員薪資比照工時、職業風險等各項因素,血汗醫護伴隨的是低時薪與高風險,許多醫事人員紛紛出走,選擇性價比較高或是較能顧及生活型態的工作。

隨著人口高齡化與新醫療科技的發展,健康醫療需求呈現持續擴大的趨勢,唯有提供高度社會化醫療的歐洲國家能維持醫療預算的占比,但歐洲高度管控的醫療型態勢必非國人所能接受。日本過去數十年間雖然經濟成長停滯,但醫療與長照是政府即使舉債都必須回應的剛性需求,而台灣恐怕已步步走向類似的困境。

除了不斷節流,醫療院所紛紛採取各種開源方案,這是永續經營的必要策略,但健保經費的開源相當困難,只能從公務預算補助與調升保費兩個方法下手。英國在過去卅年間,急性醫療病床大減超過百分之五十,但醫院所實際治療的病人數顯著增加;以稅收為財務來源的公醫制度,在有限經費下,醫療服務採取各種創新模式開展,減少民眾就醫,回歸社區預防保健與基層醫療進行健康管理,以人民長期的最佳健康效果為追求目標,而非短期的治療成效。

囚徒困境是賽局理論中最具代表性的範例,是現代經濟學廣泛應用的思考。兩名嫌犯被逮捕後,警方隔離偵訊下,嫌犯考量自身利益而可能認罪或背叛夥伴,在不考慮義氣等非理性因素時,最後結局往往是考量自身利益最大化下而背叛對方,最終兩名嫌犯同時判刑。然而,健保財務困境導致醫療服務支付偏低,醫療院所無法仰賴醫療本業維持營收,在追求最佳醫療品質的思維下,各項自費醫療自付價差紛紛出爐民眾逐漸衍生人命因財富而分等的感受,政府、人民、醫療院所、醫事人員、健保署同框於囚徒困境

破解困境關鍵是民眾的思維,必須在個人就醫便利、自由度與保費金額間做取捨只處理健保財務不見得解決問題,醫療體系必須建構出因應民眾需求的創新策略,而醫療服務創新相當需要政策與法規的整體思考優質醫療不僅需要新藥與醫材,更需要優質的醫事人員醫療環境囚徒困境一日不解,堤防的水位只會持續上升,終至潰堤

作者為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