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7日 星期一

經濟/終結薪資倒退 破除三迷思

.聯合報社論..請別逼台灣大學「秀下限」
.聯合報黑白集.民進黨的「淘寶網」
.經濟日報社論.終結薪資倒退 破除三迷思









經濟/終結薪資倒退 破除三迷思


2017-02-27 02:1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行政院主計總處上周公布薪資調查統計,2016年12月經常性薪資年增率僅1.53%;加上年終獎金、加班費後的總薪資年增率更只有0.62%,而且因薪資增幅趕不上物價漲幅,去年受僱者實質經常性薪資及實質總薪資分別下降0.05%及0.77%,倒退16年,不及2000年水準。過去馬政府以拚經濟為施政首務,但執政八年,始終無法擺脫實質薪資倒退的窘況,也是造成民怨激升、輸掉政權的關鍵原因。現在民進黨執政第一年,薪資倒退問題絲毫未見紓緩,如果未來仍無法突破此一困境,極可能成為執政的致命傷。
薪資倒退現象由來已久,國內也有很充分的討論,但要根本解決此一問題,首須打破幾個迷思:
第一個迷思是指薪資成長停滯是全球普遍現象,非台灣所獨有。但實情是,近年全球化發展確實造成很多國家薪資成長減緩,但台灣問題特別嚴重,尤其以四小龍作比較,過去10多年,台灣勞工薪資水準無論是以絕對值或成長率計算,都落居最末,因而和香港、新加坡、南韓薪資差距愈拉愈大,在部分行業甚至還被中國大陸超越。這也是台灣愈來愈留不住人才的原因。
第二個迷思是將薪資低迷歸咎於企業不肯加薪。2015年國民黨面對大選壓力時,就提出加薪三法要為全民加薪,其所持理由是前一年經濟成長率達3.7%,稅收增加1,400億元,企業應有能力為勞工加薪。但實情是,台灣經濟成長過於依賴出口,尤其側重在資通訊產業為主力的代工出口模式,這些產業在國內多屬資本密集型態,因而造成GDP中折舊比重大幅升高,吃掉大半成長率,再加上「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比重愈來愈高,三角貿易收入大增美化GDP成長數字,但卻無助於提升就業及薪資水準。所以,根本問題在於台灣長期沈溺於不利於勞工的經濟發展模式,也造成近年出口競爭力節節衰退,這和企業是否加薪,是完全不同層次的問題。
第三個迷思是認為制度改變可視為「隱性加薪」,例如馬政府時江宜樺內閣及部分企業界人士就曾提出:2001年法定工時由每周48小時(周休一日)縮減為二周84小時(周休一日半),等同僱主為勞工「變相加薪」12.5%;另自2005年7月起實施勞退新制,僱主實質提撥退休金從月薪2%增至6%,亦等同加薪4%。如果將這兩項「隱性加薪」考慮在內,實質薪資比過去已顯著提升。但實情是,工時減少及保障勞工權益是全球趨勢,也是國家進步的象徵,只要配套完善,勞工制度改變不必然會影響勞動生產力及薪資成長。2001年法定工時調整,其後幾年實質工資仍然上漲,就是例證。
自去年520蔡政府就任以來,就強調要打造以「創新、就業、分配」為核心價值的經濟發展新模式,並積極推動5+2創新產業計畫,但問題在於,這些計畫和改變目前依賴出口的經濟模式,關聯性不高,而且未來可以創造的就業及高薪機會也極為有限,看不出如何可以解決國內低薪問題。
還有,林全內閣對改革高級人才所得課稅過高問題著力甚深,日前楬櫫稅改方向,基本上也是對高所得者較有利,這和改變勞工薪資倒退導致貧富不均惡化的趨勢,似亦背道而馳。
再者,政府為落實勞工周休二日而實施「一例一休」,有不少執政黨官員認為是實踐民進黨價值,提升勞工權益及實質所得,但結果不僅勞資雙方皆怨聲載道,而且刺激物價上漲,反造成勞工實質所得縮水。和過去縮短工時政策比較,問題出在那裡?實值深思。
所以,執政當局應該徹底打破上述迷思,重新檢討施政優先目標和政策有效性,若不能終結薪資倒退問題,拚經濟只會距離人民愈來愈遠,甚至被民意所反噬,為政者豈可有絲毫的輕忽懈怠?

聯合/民進黨的「淘寶網」

2017-02-27 02:16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民進黨立委黃偉哲表示,二二八是國民黨的罪行,是蔣介石的軍隊殘殺台灣人民。圖/報系資料照


中國大陸有個「淘寶網」,只要有錢,人人可以上網買自己喜歡的東西,生意好得要命。台灣也有淘寶的好地方,專供民進黨享用,這個寶地叫「歷史」。不同的是,這裡不必花錢就可以撈取寶物,它用的貨幣叫「仇恨」。
每年二二八,就是淘寶的好時機。不管道過多少歉,說過多少反省,數過多少沉痛往事,每逢這天,只要投入仇恨的代幣,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重新播出,再次劍指某族群,重新劃破傷口。在這裡,淘寶的宗旨不是想要昇華,不是想要沉澱,更不想要了結,而是要享受仇恨。
不是二二八的日子,民進黨的「淘寶網」也開張。有時候拉倒一個銅像,有時候扯下一面旗子,有時候調整一下課綱或內容,有時候幫某個地標換個名字,不必擇吉,完全看興致行事。
卯起來的時候,它也會東掏西掘,這裡扣押一下誰的黨產,那裡清算一下「附隨組織」的老賬,都能使它興奮莫名。對於歷史陳跡中的黃金和寶物,它視而不見;唯有糞便或惡臭,能激起它的快感。
如果民進黨是認真的考古學者,它賣力經營這個淘寶網,即值得敬佩。但它卻像一個假骨董商人,專售偽劣貨品,目的是為了掩飾自己施政成績欠佳的事實。民進黨口口聲聲「轉型正義」,但有這個取之不竭的「淘寶網」,它也不捨得轉型。
看民進黨對「兩蔣」的耽溺程度,有人說,它自己才是國民黨最大的「附隨組織」。此話看來不假。

延伸閱讀

★「二二八事件」與原住民族轉型正義
★ 二二八為何道歉無效?國民黨之過,在於無心
★ 二二八除了放假,你還可以做甚麼?





聯合/請別逼台灣大學「秀下限」


2017-02-27 02:15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灣大學教授郭明良涉及違反學術倫理案,掛名論文共同作者的校長楊泮池,並未被懲處。 聯合報資料照片



喧騰多時的台大論文造假案,由該校副校長領銜的教評會、特別委員會日前公布結果:涉案的郭明良、張正琪兩位教授遭到解聘,但校長楊泮池未受懲處。特別委員會明白指出,楊泮池沒有違反學術倫理,找不到理由要他辭職。許多媒體報導均指出,楊泮池算是「過關了」,這樣的結果是「棄車保帥」云云。台灣最高學府的調查報告,竟得不到社會的起碼認同,誠屬罕見。
此次的論文造假事件前後跨越十年,而特別委員會所調查的,是論文寫作的學術倫理:究竟有沒造假?哪些人應該為造假的論文負責?委員會似認為,從論文寫作的證據上看,只要某教授確實參與了研究過程的最低門檻比例,而他確實未明知造假卻同意在論文上掛名發表,那麼該作者就不算造假的共犯,當然也就沒有辭職的必要。但是,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嗎?顯然不是。
論文造假既然長達十年,那麼呵護、縱容、督導論文造假單位的行政長官,該不該負責?讓我們舉幾個例子幫大家回憶一下:桃園機場航管中控中心人員在上班時辦趴喝酒,難道只有參與趴會的人員該受懲,行政督導都沒有責任?某大學實驗室發生男女學生在實驗室內的複雜關係,最後竟以實驗用酸液殺人毀屍,校園管理凌亂至斯,難道只有實驗室的指導教授有責任?遊覽車發生重大車禍,造成數十人死傷,如果責任全在司機與領班或遊覽公司,那麼觀光局長乃至交通部長承擔的又是什麼責任?
從處理的程序看,台大的態度一開始就充滿了陰沉的算計。「特別委員會」處理的是「倫理」,當然是指造假事件的「學術倫理」。從這個角度切入,誠如楊泮池事前所切割的:除非能證明「楊教授」蓄意造假,否則「楊教授」當然沒有責任,就立於不敗之地。同理,台大「教師評審委員會」處理的是「教授」的新聘續聘解聘審議,職掌內容從不包括解聘「校長」或其他行政主管;因此,這個「解聘小教授、不碰大校長」的結論,幾乎是在設立倫理委員會、由兼校評會主席之副校長主辦此案之時,即已預先設定。於是,今天的結論又何足為奇?
縱觀事情發展迄今幾個月的社會輿論,幾乎不曾有任何人指控楊泮池校長涉入造假,或指責他的「學術倫理」。社會關注的,是楊泮池「教授」身兼醫學院「院長」與台大「校長」這十幾年間,他對造假案應該承擔的「責任倫理」與「行政倫理」。
郭明良與楊泮池是什麼關係?郭教授非僅在楊泮池擔任院長及校長所轄的實驗室做(假)研究,更是楊所提攜的生命科學院院長與國科會生物處長,郭明良赴德州安德生癌症中心深造也是楊所推薦。數年前,楊泮池更擔任郭明良競逐包括中研院院士在內等諸多重大榮譽的主要提名人。這兩人包庇唇齒的關係綿密至斯,當郭明良團隊的假論文對醫學院、對台大、對台灣造成這麼大的傷害,難道我們只能按照台大寫好的切割劇本去走?若是如此,那真是台灣學術界的悲哀。
追究研究倫理,是特別委員會與教評會的權責;但是,追究行政倫理與責任倫理,卻是上級機關、社會和輿論的事。台大在大學自治的法律保障下,幾乎沒有「上級」機關,而以教育部長的學術認知,楊泮池又與陳建仁是共同作者的關係看,也難以期待。我們唯一能夠呼籲的,就是台灣的學術界、公民社會,能夠共同對此事發聲,為台灣留下一塊相對純淨的學術土壤。
我們也要提醒楊泮池:既然特別委員會已還了你研究倫理的清白,那麼,現在是承擔行政與責任倫理的時候了。台灣現在許多事情都要死皮賴臉到不得已,才勉強修正方向,是之謂「秀下限」。我們希望楊教授有智慧,不要大家看到台灣大學校長的「下限」。

聯合筆記/彈劾川普?談何容易

.司改 全面公開判決不同意見
.辭職負責 楊校長,現在是好時機
.聯合筆記/彈劾川普?談何容易
.去蔣轉型? 呈現真歷史才是正義
.名為中正紀念堂轉型 實為內耗
.蔣公公仔賺外匯 怎是威權?
.論過不談功 去蔣心態可議
.發票增開獎少了 阿嬤早餐也沒了
.瞎子摸象選主席 黨員怎有參與熱情
.送師培生到偏鄉…這洞越補越大









聯合筆記/彈劾川普?談何容易


2017-02-27 00:01 聯合報  郭崇倫

川普會不會被彈劾?現在是熱門話題。有歷史學家預言,川普就任兩百天內就會遭到彈劾下台,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二短命的總統;也有人舉最近的民調,稱支持彈劾川普的美國人自卅五%增加到四十六%,下台的日子不遠。
但是最大障礙在國會,美國總統要被彈劾,必須由眾議院多數通過彈劾案,送交參議院以三分之二票數通過可是現在共和黨在眾議院占五十五%,在參議院也有五十二票多數
有一種說法似是而非:上任滿月的川普,是有民調以來新任總統最低的,施政滿意度僅卅九%,不滿意他的人達五十六%,民調未來只會不斷往下,共和黨如果不想被他拖入政治深淵,必須趁早擺脫他,等到四年總統大選已經太遲,必須提早至二○一八年期中選舉前。
但同一民調也顯示,雖然民主黨人對他的支持度只有八%,共和黨民眾卻仍有八成四支持川普,這批人也是強烈反對彈劾川普的人,他們認為川普所做的正是在實踐其競選承諾
川普也清楚知道這是他的權力基礎,所以在禁旅令受挫、國安顧問被迫辭職之後,馬上在佛州召開造勢大會這是在警告華府的共和黨「建制勢力」:任何人想密謀推翻我,我先在明年共和黨初選時把你搞掉,看誰有群眾支持。
要推翻川普,還有另一條途徑,就是美國憲法第廿五修正案第四款,如果總統「沒有能力履行職責」,內閣可以簡單多數通過罷黜總統,由副總統代理這個可能性,在日前慕尼黑安全會議的場內外被熱烈討論,因為美方出席的副總統潘斯、國務卿提勒森以及國防部長馬提斯,都是成熟穩重,被全球認為可堪領導重任,期待潘斯領導「叛變」的氣氛,逼得他公開重申對川普效忠
但按照條文,被罷黜的總統如果提出異議,參眾兩院必須有三分之二多數,否則總統仍然留任,問題仍回到原點。
彈劾或罷黜的可能性雖然不大,但川普仍有機會走入水門案的陷阱;美國政界與媒體對尼克森一步一步走向自我毀滅,耳熟能詳,包括他開革檢察總長與特別檢察官,視媒體為敵人,正都是川普在做的
但是歷史最大的教訓,就是不會自我重複。現在已經沒有總統蠢到留下錄音帶,作為入罪的證據;川普最近對自由派媒體的攻擊,也在對其支持者打預防針,「不要相信這些報紙與電視上所說的,他們都是假新聞」。
但錄音帶也許還是有的,也許不存在白宮,但有可能存在莫斯科沒有侵入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的水管工」,卻有侵入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的俄羅斯駭客上次是來自聯調局的深喉嚨,這次是來自情治界的集體洩密
只要這些事累積到某個程度,國會共和黨也會翻盤,川普彈劾的時機就成熟了。

司改 全面公開判決不同意見


2017-02-27 00:00 聯合報  陳長文/法學教授、律師(台北市)

蔡英文親自擔綱的司改國是會議登場。本報資料照片


去年底筆者投書媒體〈如何提升司法公信力〉呼籲開放判決不同意見書制度。司法院去年十一月公布改革方向雖已包括,卻僅限「終審法院」。這對營造開放、說理的司法環境,效果有限。司改國是會議正進行分組討論,希望負責全民信賴、公正專業的司法的第二組能鼓勵這項改革擴及各級法院。
第一,終審法院(主要是最高法院、最高行政法院)法官僅約九十人(改革後可能更少),不及法官總數的五%;閱歷與法學造詣雖豐,卻難免受結構制約,穩健保守卻易陷僵化。
反之,各級法院若都能公布不同意見,更能加速審判文化的翻新升級。一來,直面當事人的下級法院較無包袱,能以熱情活力塑造創新與挑戰的法庭環境。二來,基層裁判的多元意見能反映「法與社會變遷」的最新對話,正是終審法院可藉以觀察、適時調整見解的豐厚資產。三來,能促使合議庭法官們更紮實地評議,有助建構金字塔型法院訴訟結構」。
第二,我國終審法院採「法律審」而非「事實審」,將事實調查及判斷交由下級法院若意見書僅限終審,意味著「事實認定問題」幾乎不可能出現不同意見書
有些人贊同「意見書僅限於終審法院」,正是因為「不涉事實問題」。否則,幾位法官對事實眾說紛紜(尤其刑案),可能比起甲說乙說的法律見解,更減損司法公信。
上述說法未必合理。法庭上的「真相」是依積木般的證據推疊拼湊、推理調查而得,未必百分百契合全貌尤其爭議案件,更需各種觀點與質疑,讓裁判更趨近真相試想,江國慶(槍決十四年後平冤)蘇建和、徐自強(兩案都纏訟廿一年後改判無罪)等死刑案中若制度允許個別法官及時發出異音,肯定可以避免遺憾
進一步說,「法官們對證據解讀、事實認定不同」帶給民眾的衝擊,不當然大於「法官們對法律見解的歧異」。例如,當貪汙案被告坦承犯行、合議庭多位法官對事實認定一致,卻因「法定職權說」及「實質影響力說」的見解差別,判決結果天差地遠,豈不是更易引人議論?
第三,量刑問題當合議庭法官們,對法律見解及事實認定都相近,但因生命經驗、價值觀不同而在刑度上有明顯差別時,可否寫不同意見書公開歧異?筆者以為,量刑公平與一致性,應透過完善「量刑前調查程序」等方法改善;但不反對讓法官對量刑提不同意見書,影響不大,還能引導民眾思考刑罰與教化的關係。
其實,司法院二○一二年《人民觀審試行條例草案》就強調評議程序透明化」,第六十四條法官之評議,與觀審員終局評議之多數意見不一致者,應於判決內記載不採納之理由。」即蘊含不同意見書的制度精神
不過,公開不同意見制度可能增加法官負擔,因此可落實最高法院明案速斷、疑案慎斷」的規劃:明確的案件,減少文書製作量、簡化程序;有疑的案件,藉由不同意見制度落實合議,以強化事實審的公信力

辭職負責 楊校長,現在是好時機


2017-02-27 00:01 聯合報  賴鼎銘/世新大學前校長(台北市

台大校長楊泮池。 聯合報系資料照


台大論文造假案報告出爐對於校長部分,歷經使用國內外規範、參考國外案例,及國外相關領域專家意見後,認定楊校長擔任共同作者是合宜的參與部分無違反學術倫理情事
因為這樣的認定,副校長代表委員會,指出要校長辭職:「沒有理由」。這樣的結論,對於楊校長鐵定是好消息,但是否可以如釋重負,我們不敢斷言;除了教育部及科技部仍在調查,這樣的聲稱,如曾政委所言不符合社會的期待
論問題的嚴重性,造假案產生的風波,不只讓五年五百億打造的頂大蒙塵,造成社會對占據鉅額經費的生醫學術研究的不信任,更讓國外質疑台灣的學術誠實!事件起於台大,衝擊如此深遠,作為一個校長,難道沒有行政責任?
緣此,我們衷心建議楊校長:當學術倫理被澄清之際,也是承擔行政責任最好時機
台灣教育界,不乏與當事人無關,卻勇於承擔的案例例如,民國六十六年四月十八日,蘇澳港沉船事件!當時,國民黨北區知青黨部幹部,被安排參觀十大建設的蘇澳港,卻不幸發生翻船,共有卅二人死亡!當時的教育部長蔣彥士因此請辭,以示承擔
第二件案例,則發生在民國七十二年八月廿四日。當天下午,豐原高中的大禮堂正在舉行新生訓練,屋頂卻突然塌毀,造成廿六死、六十六傷。當時的教育廳長黃昆輝,隔天立刻請辭,負起政治責任
這二個案例的當事人勇於承擔,最後發展都峰迴路轉!楊校長此時急流勇退,尚可保持學術界的優美身影!若再蹉跎,不只身影日小,更將危及台大,朝向網友所言「頂賤大學」矣!

去蔣轉型? 呈現真歷史才是正義


2017-02-27 00:01 聯合報  李民安/童書作者(台北市)

文化部將邀請學者專家組成小組,讓中正紀念堂逐步轉型。 記者林俊良/攝影


在二二八事件七十周年前夕,文化部宣布基於「面對歷史、正視傷痛、尊重人權」的理由,將推動「威權統治者」中正紀念堂的轉型,希望這個地方回歸「中性」使用。
「轉型」一詞之於今日,猶如一面不容非議的正義大旗,只要亮出來,底下無不噤聲風從,但諷刺的是,決定誰該被轉型、哪一個組織該被清算的過程,卻非常的粗暴和威權。儘管主事者口口聲聲宣稱,轉型的目的在「正義」的實現,而不是針對任何個人或政黨,但是任誰都看得出其中強烈的意識形態和雙重標準。
如果以文化部將中正紀念堂轉型的理由為標準,而且真的如主事者所稱,沒有意識形態作祟的話,那麼為什麼從沒有考慮將代表異族威權統治的日本總督府轉型呢?要論起日本人統治台灣時期對這塊土地的掠奪,對台灣人的殘害,對人權的踐踏程度,難道不比坐在中正紀念堂中的那位要更嚴重無數倍?
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的事實是,台灣今天諸多建設的基礎,是在日據時代奠定的,包括台灣南北縱貫鐵路,和今人依舊受惠的嘉南大圳水利系統。
其實日本人建造最久、耗資最大的總督府是在韓國的首爾,但一九九五年韓國總統金泳三在「恢復大韓民國民族氣節」的理由下,把日本人蓋的總督府拆毀了,如果以今天台灣的眼光來看,不正是完全實踐了「轉型正義」?但是此舉卻讓很多韓國的有識之士扼腕不已,因為「不正義」的存在,有時正是批判它最有力的方式,就好比北京保持被八國聯軍破壞殆盡的「圓明園」,做為最好的民族教育基地。
為了紀念二二八事件七十周年,總統府特別策畫了一個「屹立不搖」的展間,介紹台灣本土畫家,也是二二八受難者陳澄波。而在由陳的長孫陳立柏主持的展前講習中,他反覆強調的,不是死者的不平或生者的悲痛,而是「重生」,他說傷口結了痂就不會潰爛,家屬需要的是療癒的空間與氛圍,如果在轉型正義中缺少了文化和人性的理解,就不能走出這個巨大的創傷,也無法找出重生的當代意涵。
如何正確的看待歷史?應該是呈現歷史最真實的樣貌,不經「當事人」,甚至「當代人」憑一己或一黨的好惡強做取捨。因此,文化部該做的,就是如實的呈現威權在台灣走過的歷史痕跡,就好像走進過去威權統治遺跡的日本總督府裡,認識一個近代威權統治下受難者的介紹,之後或者走訪不遠處的中正紀念堂,不正是最佳、最生動可供當權者教育「威權」的正義基地,又何必一定要轉型呢?

名為中正紀念堂轉型 實為內耗


2017-02-27 00:01 聯合報  陳少甫/文字工作者(新北市)


文化部日前表示中正紀念堂將推動轉型。中正紀念堂不再紀念蔣中正,此事於藍綠陣營間存在截然不同的回響。此議題有幾個面向,試舉其二。
首先,摘除蔣中正銅像及其存在於台灣的象徵,無論是銅像或其他圖騰符號,自然為民進黨去中國化的一個環節;民進黨挾其全面執政又逢選舉日近,未來保存中正紀念堂的可能性不高。
此議題卻也存在兩個視角:對綠營而言,這是台灣內部政治鬥爭的持續,卻也是其治國無方的證明。民進黨政府無法幫台灣經濟找到出路,無法在兩岸關係上有所突破,無法在國際外交上有所表現,蔣中正這才變成綠營表演的工具,欲遮掩自身難堪而轉移民眾焦點的政治操作。對藍營而言,國民黨主席選舉而參選人相殺至見骨,捍衛蔣中正,與其說是捍衛心中信念,毋寧是藉此議題以爭取深藍黨員的支持,以利黨主席選舉的勝選。由此觀之,藍綠都藉蔣中正的銅像向支持者作些行為藝術的表演,目的皆為獲取政治支持,其中存在著選票考量,與轉型正義更是毫無關係。
其次,中正紀念堂的改名與蔣中正銅像及其象徵是否移除,於扁政府時期便已炒作到令人膩煩的程度。此時重新炒作,實則毫無新意,也與「轉型正義」未竟全功無甚瓜葛。反而是台灣在大政方針上深受意識形態的束縛,執政者試圖討好特定選民所擬定的政策往往荒腔走板,經濟上依舊找不到出路,勞工福利未見好轉,企業紛紛外移,外交上則無可作為,執政者使盡全力接收汲取過往威權時代國民黨政權的權力金錢與職位,受壓迫者華麗轉身為新的壓迫者。
平心而論,中正紀念堂在民主化多年後,民眾在兩蔣過世多年後泰半早已將其視為休憩玩耍的場所。對蔣中正的仇恨,為圖謀私利的政客藉由操弄本省族群的傷痛歷史記憶憑空創造,純粹為增添個人私利的籌碼,卻無視撕裂社會與加深社會對立的現實。
名為轉型,實為內耗;名為正義,實為內鬥;名為愛台,實則害台。

蔣公公仔賺外匯 怎是威權?


2017-02-27 00:01 聯合報  張添松/社會志工(台北市)


為了要落實所謂的轉型正義,中正紀念堂內的商店竟然把蔣公公仔下架停售。個人認為,這真是莫名其妙到了極點!
不管蔣中正功過如何,但老百姓應該有權決定要不要購買或收藏蔣公公仔吧!文化部憑什麼讓它強行下架?
事實上,蔣公公仔大部分都是日本觀光客或陸客在購買,這是賺外匯的商業行為,與威權崇拜又有何干係?這就像國人到大陸旅遊,有時不也會好奇地到毛澤東紀念館買本毛語錄當紀念品嗎?這又有什麼大不了的?
邇來,政府口口聲聲要發展觀光,然而諾大的中正大廳,蔣堂不見了,蔣公與宋美齡的合照也撤除了,甚至連蔣中正的公仔都買不到,這不是很荒謬嗎?試問,沒有了蔣中正的圖騰,它還能吸引觀光客嗎?它還是中正紀念堂嗎?

論過不談功 去蔣心態可議


2017-02-27 00:01 聯合報  高文文/公(新北市)


文化部長鄭麗君宣布,基於面對歷史、正視傷痛、尊重人權,將轉型中正紀念堂,下架與蔣公有關商品及停播蔣公紀念歌,空間回歸中性使用。針對外界質疑「去蔣化」,鄭則敢做不敢當否認
中正紀念堂是否轉型及如何轉型,可以討論,但民進黨舉出冠冕堂皇理由中,千篇一律只論蔣之過,完全不提蔣之功,傾全黨之力把「歷史偉人」打成「歷史罪人」,心態偏執,這點才是人民最無法認同的
蔣公於政治領導上雖有爭議,但對於台灣也有很多貢獻,農工業發展、九年教育、國民住宅、興建水庫、交通等各項建設突飛猛進,為現代台灣打下良好基礎,怎能視而不見、過河拆橋?

葉銀華/當金融碰上科技

.葉銀華/當金融碰上科技
.王健壯/在蔡英文脖子上掛鈴鐺
.黃介正/治氣、治心、治力以應變局
.王文華/第一天和最後一天
.嚴震生/Antidisestablishmentarianism
.蘇蘅/不能沒你 銀髮族的社媒新人生
.陳立恆/那些年,我們欠他們的鯰魚和砥石









葉銀華/當金融碰上科技


2017-02-27 02:27 聯合報  葉銀華


結合金融與科技,就是目前最熱門的金融科技(Fintech),而本文要思考的是台灣是否能有自己的金融科技產業?
如果大家面對底下三個問題的調查「睡覺前半小時內、起床後半小時內,最常碰的物品為何?」「早上出門忘了那項物品,最會覺得整天掛心掛念?」「在捷運上乘客眼睛最常盯著是手上何種物品?」三個問題的答案,最普遍的答案是手機。而且根據觀察,依賴智慧型手機的程度,已漸漸無年齡、性別之分
這樣的趨勢改變人類的生活,也改變人們接受與需求金融服務的方式。如果未來數位能力低落的金融業者,越不能被消費者所接受;也由於人們愈來愈習慣手機與網路,實體分行、分公司雖然不會那麼快被取代,但重要性的確會降低。這就是金融遇上科技的背景,這也是金融科技的基礎
金融科技造成四大變動,首先是智慧型手機具有信用卡或金融卡的功能,帶動行動支付的風潮其次,行動銀行帳戶普及,使得金融服務、生活需求,可透過手機的應用程式完成,改變金融服務的提供方式再者,行動支付與金融服務的普及,形成消費者巨量資料庫,造就大數據分析與精準行銷的興起。如何有效率、又安全進行交易,區塊鏈技術扮演重要的角色。最後,金融人才必須瞭解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因而以消費者為中心,融合科技應用,提供消費者更有效率、更低費用的金融服務因此金融人才的定義與專長也隨之改變
有鑑於創新的金融科技產品或服務,有可能會違反目前金融法規或者要合乎目前的金融法規成本太高,因此給予金融科技創新實驗的空間,在特定期間或範圍內,不用受相關金融法規的限制,特別是非金融業者,在主管機關核准實驗下,可以不用先取得金融職照,等實驗完成後再納入合適的監理金管會在參考英國的作法,於本月十日推出「金融科技創新實驗條例」草案
為了建立台灣本身的金融科技產業,而非成為國外著名業者的次級市場,我國主管機關在審核創新實驗申請者的資格時,宜要求申請者說明其實驗內容之創新特性,尤其避免從國外直接移植相同做法到台灣者。畢竟是創新實驗,若有創新,則在專利權保護下,若實驗成功,還可推廣到國外,延展市場的廣度。​而在實驗完成,主管機關應該要設立金融業者與非金融業者之合作機制,如股權投資或是併購平台。
其次,由於台灣市場規模小,而且金融科技又才剛起步,必須整合所有銀行業者,以及他們的客戶,建立金融科技的平台。以瑞典為例,由多家銀行出資成立的「Swish」平台,結合瑞典原有的電子身分認證及銀行轉帳網路系統,其普及率已超過五十%,而且還不停地成長,成為世界各國金融科技發展上一個成功的案例
我們建議台灣的主管機關,如金管會或中央銀行,參考瑞典成功案例,整合所有銀行業者與客戶,有效運作台灣行動支付平台,以及區塊鏈聯盟,方能使台灣有自己的金融科技產業。
(作者為交通大學財金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