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2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化沒死 只是大改版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1433/web/ 

◆  聯合報社論/宛如民進黨側翼,中選會何止濫權失職
◆  聯合報黑白集/綠色「不對症」下藥法
◆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化沒死 只是大改版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化沒死 只是大改版


2022-12-12 00: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出席美國亞利桑那州新廠首部機台進廠典禮,致詞時感慨地說:「全球化幾乎已經死亡,自由貿易也幾乎消失。」 (取自紐約時報網站)



發言一向謹慎的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選擇在慶祝台積電美國新廠上機里程碑的典禮上,說出「全球化瀕死自由貿易消失」近乎祭文的觀察,不但聳動而且突兀,當然引發關注。

表面上,全球化及自由化似乎還在運作如常,並未接近死亡。即便是站在大國戰略對抗浪頭上的半導體,台灣晶圓代工企業仍在繼續為美、中、日、歐客戶在台灣生產封裝,且因為各國繼續遵守 WTO 資通訊協定的義務,所以出口基本都是零關稅。台灣的電子十雄繼續在中國大陸,將來自台灣的半導體晶片及零組件,裝進美國、中國企業的手機筆電裡,出口全球一樣免付關稅;可見全球供應鏈依舊在運作,自由貿易也在持續消除關稅障礙。作為大國戰略競爭主戰場的半導體、電子業都如此,其他從機械、紡織到家電家具等離風暴更遠的產業似乎變動更小。

事實上,貿易戰開打四年後,民國一一O年(2021年)美國對中國出口超過 1,500 億美元,較民國一O九年(2020年)還增加了21.4%;由中國進口更高達 5,000 億美元,增長16.5%。此外,張忠謀意有所指的對象,從貿易戰、鋼鋁稅,到晶片法及電動車與電池補貼,確實部分已經被 WTO 判定違反規則制裁關稅及鋼鋁稅),部分被各國挑戰有違規嫌疑。但同時間也可看出美國在設計政策時,仍有嘗試從既有規則中找出解釋空間的痕跡。

那麼張忠謀在悼念什麼?若從過去40年半導體乃至於台灣整體產業發展的脈絡來看,有幾個讓台灣成功轉型甚至成為全球化冠軍的元素無疑在凋零中。第一是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過去40年全球化及經貿自由化能被世界多數國家接受成為經濟運作準則的關鍵,在於藉由「以規則為基礎」的秩序,讓貿易、投資、科技、資本及人才的流動方向,由市場按經濟法則決定;只要符合規則,各國政治外交立場的差異不會形成對經貿及科技往來的限制。在此之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並未限制中國融入全球供應鏈體系,台灣邦交國少無礙於加入 WTO,也無礙於全世界半導體集中在新竹生產。如今情勢轉變,未來數十年,政治決定經濟、經濟影響政治會成為主流,立場制度不同者減少往來依賴,政治外交價值接近(Like-minded)、盟友間經濟安全與韌性的維繫,都成為選擇供應鏈據點的考量。

第二,未來世界不再是平的。「世界是平的」在描述隨著全球化及自由化發展下,各國設立的人為障礙逐漸消失,國家及企業都各憑本事,由經濟比較優勢法則Comparative advantage)決定勝負的架構。過去五年,高科技沿著政治重劃界線的趨勢越發清晰,不同集團間再度出現障礙,同時貿易、投資及供應鏈布局也要顧及沒有比較優勢的盟友。未來數十年,全球經貿的起伏障礙會不斷出現。

台積電及供應夥伴赴美投資,與過去全球化及自由化下的法則不相容,卻完全符合政治決定經濟、世界不再是平的」這個改變,可能也是張創辦人感嘆的由來。

人類歷史中,開放與封閉的興衰原本就有更迭起伏,可見二者都是「人造」而非永恆不變的秩序。然而目前觀察,「以規則為基礎」的全球化及自由化秩序並未完全崩解,雖然面對來自大國競爭造成的調整改版甚至侵蝕的壓力,迄今仍是全球多數經貿關係運作的基本法則。在多數國家甚至美中二強,都還有意維持將這種基調做為底線的情況下,未來世界極可能會繼續背離張創辦人(以及台灣)成功的歷史經驗,但全球化可能未死只是大改版













聯合報黑白集/綠色「不對症」下藥法


2022-12-12 00:0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民進黨立委劉世芳開砲,黨內敗選檢討沒重點,行政院長蘇貞昌(右2)今表示,相關檢討應進行也尊重,應做的,政府內部自有檢討。記者賴香珊/攝影
波波漫畫



民進黨敗選後首波檢討,針對的是「地方黨部」責任。綠委劉世芳砲轟,根本沒看到重點,這難道是黨中央刻意低調?檢討小組召集人鄭文燦則稱,大家都「暢所欲言」,對輔選和執政表現都有徹底檢討。看來,劉世芳的怒火是真的,但她的要求恐怕也是辦不到的。

鄭文燦正處於輔選失敗及學位被撤的雙漩渦中,由他負責檢討敗選,根本是理不直氣不壯。何況,他若如傳聞所言已接受蘇貞昌徵詢,即將「接任副閣揆」,那麼,他難道能檢討蔡政府中央執政失利的責任?如此一來,他只好「往下檢討」,反省地方黨部的責任,不然還能怎樣?

事實上,這也是蔡英文在敗選之夜就定下的基調。那夜,她說「中央執政很努力」,但「地方深耕及人才養成不足」;第一時間就把責任推給地方。但民進黨這次大敗,分明是中央執政挑起民怨,導致「討厭民進黨」風潮再起,才會輸得那麼徹底,與地方何干?問題是,在蔡英文「穩定政局」的軍令下,府院黨中央的責任都不能檢討,那就只好做做樣子談點皮毛給外面看吧!

民進黨很流行「不對症」下藥。例如,輸陸農漁產品被禁,就檢討對岸打壓;被指「黑金治國」,便說要修法擴大排黑條款,卻不處理中常委黃承國的問題。假瞎子摸象便是如此,知道要故意略過重點。













聯合報社論/宛如民進黨側翼,中選會何止濫權失職


2022-12-12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中選會主委李進勇。記者邱德祥/攝影



國民黨屏東縣長候選人蘇清泉質疑開票不公,但向法院聲請證據保全及驗票均遭駁回;中選會更早就聲明開票正確,但網路流傳「唱票不亮票」視頻,卻打臉選務公正的辯詞。事實上,除了沒收確診者投票權、開票亂象外,接下來的立委分散補選操作,中選會的諸多作為都被質疑有政治考量,不僅失去選務機關應有的公正、公平角色,更是台灣民主一大汙點。

中選會沒收確診者投票權早被質疑違憲,選前各方就疾呼中選會應思考解決之道,甚至提出各種建議方案。但中選會與疫情指揮中心只是一再跳針式回應,宣稱依法辦理選務,依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確診者無法出門。指揮官王必勝還辯稱不是不讓確診者投票,是確診者無法出門。玩弄文字遊戲,侮辱選民智商。

對於中選會沒收確診者投票權,兼任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席的監察院長陳菊選前回應人權團體質疑時,也說「行政部門應該更及早因應確診者投票問題,若有困難也應向大眾說明」。選後兩位監察委員紀惠容、葉大華已表示要申請自動調查。

疫情限制人民生活近三年,對民眾投票權可能的影響,中選會本該「超前部署規畫因應,確保確診者投票權,但中選會對該盡的責任遲無準備。接下來還有嘉義市長選舉及立委補選,在民進黨歷經縣市長選舉慘敗後,中選會如今說政策如有調整,會滾動檢討。

但嘉義市長選舉和台北、南投立委分散補選的日程,卻有刻意提供輪流複製「全黨打一人」的機會之嫌。尤其台北市第三選區立委席次因蔣萬安在競選市長期間請辭,需要補選,中選會在第一時間作出極具政治性的行動,不僅在收到蔣萬安請辭立委公文時,主動對外發布立院公文圖檔,更以超高效率,收文後兩天就開委員會,決定在明年一月八日補選投票,連登記補選日期都趕在縣市長選舉結束後三天就開始,諸多不尋常作為,都讓中選會宛如民進黨側翼。

過去幾年中選會最常做的事,是屢屢以假訊息之名,把批評選務者移送法辦,案件量之大,早已引發不少執法人員詬病,尤其許多被中選會移送案件,根本是攸關言論自由的評論,與假訊息沾不上邊。面對應盡的職責,只會推託;面對批評,只會恫嚇民眾;這樣的中選會,要彰顯什麼台灣民主價值?

確保選舉與選務的公正、公平、透明,是民主制度的重要基礎,也是中選會的核心任務,但蔡政府任內兩次全國性地方選舉的選務都出嚴重狀況。四年前的年九合一大選綁公投,發生史上首次邊開票、邊投票的選務亂象,加上開票開到深夜,被形容是台灣選舉史上最亂的一次選舉。當時的中選會主委陳英鈐在開票結束後隔天道歉請辭。

今年選舉前,各方早就質疑沒收確診者投票權違憲濫權,中選會與指揮中心卻始終沒有任何作為。選後監委申請自動調查,衛福部雖說會與中選會「一起面對」,卻特別強調,「不能出去為什麼就不能投票」,這部分屬於中選會職權範圍;等於把責任全推給中選會。

民進黨敗選檢討,除了不敢究責蔡英文總統,民主基礎的破壞、民主價值的淪喪,恐怕都是檢討的死角,中選會當然不在民進黨檢討範圍內,也許還是可以記上在狂瀾中力保民進黨選票、捍衛屏東政權有功。但選務公正是確保民主制度運作的基石,如果選務一再被質疑,行政部門任意沒收人民憲法權利,甚至連選舉時程規畫都充滿政治算計,不只中選會喪失公信力,更會葬送台灣的民主與價值。


【專家之眼】新制退撫 退休金風險公教個人自負

◆  【專家之眼】新制退撫 退休金風險公教個人自負







【專家之眼】新制退撫 退休金風險公教個人自負


2022-12-12 07:36  聯合報/ 陳國樑/政大財政系教授
全教總與各縣市教師工會今年6月到行政院前陳情要求薪資制度化。本報資料照



107年軍公教年金改革後,該年7月1日施行之《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第93條與《公立學校教職員退休資遣撫卹條例第98條,各規定112年7月1日以後初任公務人員與公立學校初任教職員者(合稱「初任公教人員」),退撫制度應由主管機關重行建立並另以法律定之

行政院與考試院於今年3月分別提出《公立學校教職員個人專戶制退休資遣撫卹條例草案》與《公務人員個人專戶制退休資遣撫卹法草案》;兩案均已於5月初審通過(立法院「司法及法制」、「教育及文化兩委員會聯席會議司法及法制委員會議審竣),尚待完成後續立法程序。

現任公務人員與公立學校教職員(合稱「現任公教人員」)退撫採「確定給付制」,在退休所得替代率固定下,所需財源由政府與公教人員、按法定費率與分攤比率繳付基金因應之。但自制度實施之初,法定費率嚴重於精算財務平衡費率,在經濟成長減緩人口結構演變高齡化少子化)下,基金收支失衡情形愈趨嚴峻,改革有其必要性。

新制規劃112年7月1日以後初任公教人員之退撫改採「確定提撥制」;其基本設計與勞退新制相同,在提撥率固定下,政府(「雇主」)與初任公教人員(「員工」)每月依分攤比率,共同提撥「個人退休金專戶」。初任公教人員於退休後,則自個人帳戶提領退休金;是以,新制標榜不會再有財務收支失衡之破產危機,可「逐步終結政府長遠財務負擔」。此外,新制亦提倡「自主管理精神」,透過基金主管機關設置之投資平台,提供多元化投資標的組合供參加者選擇,並由政府保證最低收益。

唯「求而得之必有失焉」,新制並非沒有疑慮。

首先,現制之「確定給付」,在政府擔負「最後支付保證責任」的情形下,政府不會倒、確定的給付,對於退休公教人員而言,有如「活到老、領到老」的年金保險,完全不須擔心老年生活失去財務保障。

新制之退休金來自在職時、政府與初任公教人員所共同提存之儲金以及其投資所產生之收益,一旦個人退休金專戶提領用罄,即不再會有給付。因此,新制的最大疑慮在於-破壞了現制公教人員退撫制度的年金保險精神;一旦參與新制者退休後「活得太久」(超過個人退休金專戶餘額轉為零之日),即失去退撫制度所能提供之老年生活財源,是以「活到老、未必能領到老」。就此而言,新制所標榜之「基金財務無虞」,只不過是將退休者老年生活財務保障風險,從「雇主移轉員工自行負擔

其次,「投資一定有風險」,沒有穩賺不賠的投資;若在職時所提存之儲金投資收益為負,退休時個人退休金專戶餘額羞澀,老年生活何以為繼?此絕非危言聳聽,根據最新統計,退撫基金今年前10個月虧損達597.97億元收益率為負8.38%。既便政府保證投資最低收益,由於保障之收益有限—兩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未必能夠「回補」投資損失。進而論之,此一保證收益率,政府還是必須編列預算以為因應,因此新制未必如標榜之可「終結政府長遠財務負擔」。

最後,由於新制現制退休基金財務完全切割,初任公教人員不再挹注現制退撫基金,將使現制退撫基金財務雪上加霜。

根據7月28日所公布之最近一次精算評估報告書,在初任公教人員持續參加現制退撫基金的精算條件下,公務人員與公立學校教育人員基金累積餘額,將分別於140年137年轉為負值,亦即所謂「破產」。而在初任公教人員不再參加現制退撫基金的精算條件下,公務人員與公立學校教育人員基金,將分別於135年133年破產,各提前了5年與4年。

根據以上討論,退撫新制一旦施行,實得失兼具,但求不會發生得不償失的結果。目前主管機關一味標榜新制之「」,卻對退休與投資風險自負、而使召募優秀公教條件惡化,以及現制退撫基金財務健全隱憂等,實施新制後之「」,有如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無具體因應對策。果如古書所云:「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乎?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美建鋰電池供應鏈 短期難敵中國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1433/web/ 

◆  缺電 台積赴美的非政治考量
◆  全球化不會死 美難逆勢
◆  三環峰會 中阿各取所需
◆  陸早要求重註冊 蔡政府不作為
◆  住房三大問題 選後改革從修法開始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美建鋰電池供應鏈 短期難敵中國
◆  台灣人行空間 高齡失能者的殺手
◆  沒我會亡黨? 成事不必在我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美建鋰電池供應鏈 短期難敵中國


2022-12-12 02:40  聯合報/ 楊之遠(作者為退休教授)
鋰金屬是製造電動車電池的必要原料。圖為汽車用的鋰電池組。路透



隨著電動汽車、儲能和消費電子產品消費不斷增長,全球對鋰離子電池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加,亟欲成為全球氣候領導者的美國,當然壓力更大。

美國電動汽車產量僅占全球百分之十,電池產能占百分之七。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美國電池進口量達到卅二萬公噸,自民國一八年(一九年)以來增長了二點七倍。其中從中國進口量高達百分之八十,韓國占百分之九,日本占百分之三點一

八月十六日,美國拜登總統簽署《降低通膨法案》(IRA),其中將投資三千七百億美元用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包括利用減少稅收和其他激勵措施,以促進電動汽車和關鍵礦產的生產,以及開發可再生能源技術。

拜登的主要目標之一,要在民國一一九年(三○年)時所售出的新車中,確保有百分之四十至五十是電動汽車,因此 IRA 為每輛符合條件的電動汽車提供高達七千五百美元稅收抵免。從明年一月開始,只有百分之五十的電池材料和組件需在北美製造的電動汽車才能獲得稅收抵免。但自民國一一八年(二九年)起,則需要全部使用北美製造電池材料和組件電動汽車才有資格獲得稅收抵免。此外,這些電動汽車中使用的關鍵電池礦物必須在美國或與其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進行開採和加工。

該法案實際上就是另一項「購買美國貨」立法,目的在切斷與以中國為中心的電動汽車供應鏈,尤其是鋰電池供應鏈聯繫

美國 IRA 要國貨國用,而目前美國許多車輛製造商均不符 IRA 之稅收抵免資格,而加以反彈。因此美國政府正加緊制定電動車購車稅收抵免新規定。

IRA 頒布實施後,對全球電動車鋰電池供應鏈布局將會產生衝擊。

首先,將鼓勵全球各大車廠在美國設置電動車、電池製造廠,包括松下、豐田、通用和 LG、特斯拉等。

其次,加速建立更區域化的電動汽車供應鏈,使得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拉丁美洲國家之鋰礦生產商受益,包括智利、阿根廷,和巴西等國。

再者,會改變電動汽車電池的構成,例如主要在剛果開採,然後在中國進行加工。因此美國會提高磷酸鐵鋰電池採用率因為這種電池不含

針對美國 IRA 所列載的電動汽車減稅條款,歐盟、韓國、日本與中國等國均認為具有强烈歧視性明顯違反世界貿易組織最惠國待遇國民待遇等原則。IRA 將提升美國在電動車、鋰電池的自製率,對中國的主導地位當然會有壓力。但是美國受限關鍵電池礦物精煉技術及人力,要創造新的供應鏈,恐短時間內仍難以匹敵 











缺電 台積赴美的非政治考量


2022-12-12 02:43  聯合報/ 葉宗洸/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新竹市)
台積電2020年決定於美國亞利桑那州投資新建五奈米(推進為四奈米)製程晶圓廠,上周終於在鳳凰城場址正式舉行移機典禮。路透



台積電民國一○九年(二○二○年)決定於美國亞利桑那州投資新建五奈米(推進為四奈米)製程晶圓廠,上周終於在鳳凰城場址正式舉行移機典禮,這場堪稱全球矚目的盛會,連美國總統拜登與蘋果執行長庫克都親自出席,重要性不言而喻。

國內輿論則是看法不一,持風險分散觀點而樂觀其成者有之,憂心人才與先進技術同步外流者也不在少數;更有論述直指,此製造成本翻倍的投資案,根本來自美國的政治要脅,目的在於強化其自身的半導體製程技術,並藉以制衡中國。

筆者無意討論台積電此舉是否因外部政治壓力所致,也不想細究攸關國安的「矽盾」是否就此喪失,但美國設廠的現實考量中,電力供給是否穩定恐怕也是眾多要素之一。尤其是,前董事長張忠謀才說台積電不能容忍一分鐘停電,偏偏台灣一年內就發生三次大停電,逼得台積電在今年股東會首度宣示考慮在國內各廠區自建天然氣發電機組

過去幾年政府一再保證不缺電,但國人為何對於供電穩定不具信心?

以台積電為例,先進製程的耗電量遠高於傳統製程,而台積電一年用電量目前已超過全台用電量的六%,未來在高雄廠、新竹寶山廠、桃園龍潭廠陸續完工量產後,用電量預估更將達十三%以上,新增需求將達四百億度。然而,從經濟部今年公布的《一一○年度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中可知,民國一一一-一一七年(二○二二至二○二八年)期間規畫新增裝置容量七八五萬瓩已扣除除役機組裝置容量),預估新增供電量五五○億度。在扣除台積電的優先用電後,新增供電量僅剩一五○億度可用於非台積電用電,明顯無法滿足用電量成長的需求。

美國去年的總發電量中,約十九%來自核電,而台積電新廠所在的亞利桑那州有一座帕洛韋德發電站,位於鳳凰城西邊七十二公里處,它是全美最大的發電廠,內有三部核電機組裝置容量達三九七萬瓩,年發電量為三一○億度,正是台積電亟需的穩定基載與無碳電力。

反觀我國,邁入非核家園後,間歇性供電再生能源,此時此刻仍無法滿足台積電及絕大多數企業的低碳穩定電力需求。台電面臨電力短缺及穩定性不足的難題,幾乎無任何有效解方,迫使台中電廠規畫燃氣機組上線後,依舊以「除役轉備用」的方式保留燃煤機組。此外,已經運轉四十八年大林電廠五號燃氣機組裝置容量僅五十萬瓩規畫今年除役但預計申請除役轉備用」。另一方面,現階段天然氣接收站明顯不足,且均已滿載運營;新建接收站又因環評卡關,今年至民國一一七年(二○二八年)預計新增的十五部燃氣機組,是否皆能準時上線供電,仍有不確定因素。

缺電陰霾揮之不去之際,讓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不久前直言,「關心明年電夠不夠已太晚,要關心五年後電夠不夠」。針對所有本土企業最在意的供電穩定,政府除了不斷口頭保證未來不缺電外,是否也應提出快速有效的具體作法,想要持續透過老舊機組的「除役轉備用」維持供電安全,恐在未來引發猝不及防缺電災難












全球化不會死 美難逆勢


2022-12-12 02:47 聯合報/ 陸晉德/商(新竹市)
多國都在邁向去全球化,圖為加州長灘港。路透



在美國力推供應鏈在地化,也就是逆全球化後,有人認為全球化會死。

全球化會死嗎?那麼請看美國威震宇內的全球化大企業 FAGAM臉書、亞馬遜、谷歌、蘋果、微軟),它們哪一家不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今天美國在半導體製造上受挫,就認為在全球化上受害;豈不是擺明受益理所當然(如上述 FAGAM),受挫則是吃了大虧,這種邏輯是站不住腳的。

試問,如果反全球化,反到要把 FAGAM 都搬回美國在地化,FAGAM 能活下去嗎?這些網路大咖死了,美國能活嗎?可笑的是,好的全球化我要,壞的全球化我不要;那麼,買籃球能買半球嗎?

眼前,全球化是讓全球都獲利的趨勢。人類從智人走出非洲就一直是在全球化,這是順天應理的走向,美國想憑一己之力逆全球化,這未免太膨風了吧?其他各國怎麼可能會同意?

明清的「一板不准入海」,就是想關起國門在地化」,結果換來的是改朝換代

全球化絕不會死,生物演化法則就是「全球化」,基因和利益都要交換才能生存












三環峰會 中阿各取所需


2022-12-12 02:49  聯合報/ 張雅君/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兼任副研究員(台北市)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專機7日抵達沙烏地阿拉伯,沙國禮賓護衞機在空中拉出象徵中國國旗的紅黃兩色彩帶。(新華社)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於七至十二日前往沙烏地阿拉伯,出席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中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峰會,並對沙烏地阿拉伯從事國是訪問。這項外交行動被中共媒體譽為規模最大,規格最高,更是今後中阿關係進一步發展的里程碑。

中共與阿拉伯各國關係一向良好。中共也陸續與十二個阿拉伯國家建立具戰略性質夥伴關係。民國一○二年(二○一三年)中共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亦獲廿個阿拉伯國家響應。習近平這次同時出席被沙烏地描繪為三環峰會的中阿、中海、中沙峰會,無疑係雙方關係頻繁互動水到渠成結果

但由於俄烏戰爭衝擊全球能源供需穩定,更導致中共一帶一路戰略在烏克蘭和中歐遭到重創,中共顯然盼望通過習近平出訪,進一步從戰略高度提升中阿經濟合作,從而穩定其能源長期性供應,並確保一帶一路在中東的穩定實踐。

習近平高調參與阿拉伯三環峰會,在地緣政治上具深刻戰略意涵。主要是中美關係已從合作滑向競爭,甚至對抗的類新冷戰格局。美國積極推動遏制中共的印太戰略,導致中共從陸地向海洋擴張影響力的野心受阻。儘管習近平在廿大後與拜登在 G20 峰會舉行場邊會晤,盼為裴洛西訪台後的中美衝突降溫,但雙方在地緣競爭博弈上的結構性矛盾,難以在短期解決。

這也迫使中共早將地緣戰略重心轉向東南亞中亞和中東今年十月,習近平在疫情爆發兩年後首次出訪中亞,參與上海合作組織峰會。此次又出訪阿拉伯世界,顯示中共地緣政治影響力在陸路持續延伸與強化。在與美國戰略博弈上,更具突圍反制意涵

從沙烏地盛大主辦三環峰會,讓習近平獨占鰲頭會晤許多阿拉伯國家領導人,顯示當前中美大國博弈,中共在阿拉伯世界似正逐漸取得上風。總體看,中共主要仍係依靠其經濟成就吸引阿拉伯世界。大部分阿拉伯國家都正向看待中國崛起,認為可為阿拉伯世界發展帶來機遇。若干國家渴望擴大對中國出口,或盼望中共提供擴大基礎建設資金與技術。沙烏地作為阿拉伯世界龍頭,刻正致力經濟多元化和工業化,以擺脫對石油的單一依賴,認為與中共加強高新技術方面經濟合作,有助於順利推動其「二○三○年願景計畫目標。雙方也簽署「中沙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協議」。

另一中共吸引阿拉伯國家之處,在於其不斷論述「尊重主權獨立」、「反對外部干涉內政」、「反對一切形式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此與當前阿拉伯國家,尤其是沙烏地追求戰略自主的目標不謀而合。十月,以沙烏地為首的石油輸出國家組織,基於經濟利益考量,聯合俄羅斯等非石油輸出國家,宣布減產石油,導致美國嚴厲抨擊此舉係站隊俄羅斯,亦使得美沙關係陷於緊張。

然則,儘管美國在中東戰略收縮使影響力下降,沙烏地和許多阿拉伯國家的安全,仍仰賴美國的安全和軍售支持。中共固然對中東許多地區安全熱點抱持高度關切但尚缺乏實質作為能力。當前美沙關係緊張係暫時現象。沙烏地通過盛大歡迎習近平到訪,彰顯其夥伴關係多元化外交取向,亦有利於刺激美國,促進美沙關係緩解。











陸早要求重註冊 蔡政府不作為


2022-12-12 02:45  聯合報/ 賽夏客/資深教育工作者(苗縣頭份)
繼水產品之後,大陸海關總署12月9日再禁台灣具指標性的飲料,包含台啤、金門高粱、黑松沙士等。本報資料照片



一波又一波銷陸產品遭禁,不禁大嘆政府不作為,已嚴重衝擊老百姓生計。之前,香蕉、鳳梨、釋迦等因蟲害不通過,果農血本無歸,大家還能共體時艱,體諒政府難為小;近期秋刀魚、午仔魚等漁獲和飲品食品,卻因未完成對岸重新註冊之規定,而吃了閉門羹,豈可怪人打壓?

對岸早在去年四月就要求各國進口產品要重新註冊登記,日本乖乖就辦,暢行無阻;我蔡政府忙著選票,完全不當一回事。等到漁貨食品被禁,方知大事不妙,卻不反求諸己,從總統以降,每張嘴都指責對岸蠻橫無理,外厲內荏,做做樣子給國人看。

網路不少人幸災樂禍,大酸「中南部死忠民進黨的農友,終於嘗到苦頭了。」這是兩碼事,不能混為一談;政治信仰是個人的事,農漁貨出不去,是政府怠惰後果,不應由他們背負主政者治理無方的過錯。

蔡政府六年來所為何事成天呼喊抗中保台」。「抗中惹對岸氣毛不順三不五時軍機繞台威脅台海安全搞得人心惶惶;「保台更是權謀當人心不安定時最直接的反射動作是支持領導中心而穩固了執政黨的官位個個吃香喝辣爽歪歪;如此一來一往磨損了台灣的競爭力

況且,申請註冊完成登記是專業的手續,並非多數老百姓所能獨力完成,政府的功能就在這裡,應該比「抗中保台」更重要,積極啟動兩岸溝通協調機制,輔導並協助老百姓通過這道關卡,然後貨物才能上路。不此之圖,還怪對岸刁難,甚至緊蹙著眉頭講出「告WTO」的氣話,簡直窩囊至極!













住房三大問題 選後改革從修法開始


2022-12-12 02:40  聯合報/ 張金鶚/政大地政系退休教授(台北市)
高房價時代,所得卻緩速成長,兩者差距擴大的狀況下,買房負擔越來越重。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當前高房價高租金房屋老舊低居住品質三大住房問題長期困擾著換屋族無殼蝸牛都更等待族,政府選前企圖透過優惠房貸、三百億租金補貼、社會住宅及危老房屋改建等政策,回應社會大眾的不滿。然而從選舉結果來看,似乎選民並不埋單。選後重新檢討住房改革,真正落實解決當前住房三大問題,刻不容緩。

高房價絕對是當前住房問題的核心關鍵。尤其面對北中南房價全面攀升,而實質所得卻受通膨影響下跌,形成越來越嚴重的高房價所得比痛苦指數,人民感受深刻!高房價不但造成購屋負擔壓力,首購族望屋興嘆,也造成換屋族無力換屋,只能困住在老舊房屋。也因為房價飆漲連帶影響租金的上漲,租屋族買不起又租不好;同時也造成老屋過度預期增值,使得都更整合困難。

根據長期觀察與相關研究,由於住房是以需求導向為主,加上當前空餘屋持續增加,房市明顯供過於求,業者宣稱高房價因地價及工料雙漲導致供給成本上漲所形成,並非正確。另外,當前高房價形成根源也並非來自人口家戶與所得增加而產生的自住剛性需求,究其根本,主要乃來自預期心理投資炒作所致。因此,如何消弭不當房市投資炒作,便成當前解決高房價問題關鍵。

然而目前住房改革並未正視此關鍵問題,其中最引發人民不滿的是「平均地權條例」修法,假藉各種理由一再延宕。讓人民明顯感受到執政黨對高房價的放任炒作,必須負完全責任!期待選後趕快重回住房改革正軌,立即通過修法,展現執政檢討決心。

房地稅制改革亦是抑制投資炒作打擊高房價中長期重要手段,其中有關非自用房屋及土地持有成本的提高,應是關鍵。不只是房地稅基應逐步提高,接近市價,其稅率也要讓自住與非自住有明顯差距。稅制改革健全房市基礎工作,也是展現政府願意長期對抗不合理高房價的決心與態度。

高租金低品質無殼蝸牛心中的痛,然而背後根本問題是「租屋黑市」。租屋市場缺乏公開透明的資訊,租屋市場機制無法發揮,造成租金不合理上漲。更嚴重的是,政府試圖透過租金補貼或包租代管幫助弱勢租屋族群,也因為租屋黑市,讓房東不願幫助弱勢租屋房客,使政府租屋補助政策無法落實!選後政策檢討應從「租賃條例」的修法開始,要求租金實價登錄,並有吹哨人條款,徹底杜絕租屋黑市,讓租屋者安心租屋並可獲得適當補貼。

最後有關老舊房屋改善與都市更新問題,因涉及私有財產權、都更前後價值認定不同價值觀差異整合,較為複雜。惟認清人民住房改善多元價值觀住房改善都市更新提供多元模式,讓人民有多元選擇,應是首要工作。其次,政府應透過眾多的 NGO 專業團隊,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住宅與都更中心,全面進入老舊社區提供專業諮詢服務,包括老屋及都更健檢工作,如此遍地撒種的個案服務,才能有逐步開花結果的住房改善與都更環境。

期待政府選後落實住房改革,不為短期政治選舉算計,只為長遠人民福祉為依歸,如此獲得民心,才是最終改革之道。











台灣人行空間 高齡失能者的殺手


2022-12-12 02:40  聯合報/ 任可怡/公職退休(台北市)



昨日翻開報紙,顯著的報導:「台灣的交通是行人的地獄」。對高齡失能者而言,台灣的人行空間根本就是屠場。

我是一個小兒麻痺患者,民國一○九年春雨綿綿午後,我出門購物,人行道上停滿機車,我只得走在大樓旁的磁磚上,腳底一滑摔了一跤導致股骨骨折,從此需使用助步車或雙枴始能行動。今年十月下旬一個星期三的中午,我推著助步車走在文山區兩邊停滿車的巷道中,後面一輛黑色轎車拚命按喇叭,我閃避不及,被他從身後碰撞,跌倒在地。經報案警察了解現況發現,駕駛載著剛放學的孫女趕去午餐。

在台灣的老社區中,馬路不夠寬,原本狹窄的人行道上布滿電線桿、紅綠燈、路燈、變電箱、基地台、舊衣回收箱…,甚至停滿機車,以及為了下貨方便或購買速食臨時停放的汽車。下雨天時即使正常人撐著傘都摩肩擦踵,寸步難行。更別提需使用助步車或電動輪椅的失能族。馬路兩旁停滿汽機車,甚至雙邊畫滿停車格,輪椅族有時被逼得走在既危險又違法的馬路中央,險象叢生。

台北市今年已邁向超高齡化社會,醫師常以「出門運動、社交為延緩失能失智處方。然而,不良於行的高齡失能者最迫切需要者,莫過於安全友善的人行空間。除了在硬體上移除人行道上的障礙物,讓使用輪椅或助步車者能順利通行,更重要的是軟體的管理-汽機車族不把人行道當免費的停車場、不占用人行道;在巷道中開車族禮讓高齡失能者。如此必能使高齡長輩能獨立自主、活躍且有尊嚴地安度晚年。














沒我會亡黨? 成事不必在我


2022-12-12 02:40  聯合報/ 王祥齡/東吳大學中文系兼任副教授(台北市)



這次九合一選舉,國民黨最值得讚許的,不是贏得了大多數的地方選區,重新拿回地方執政權,而是不像以往那些「聖智傲慢仁義高貴自居,沒有我參選國民黨必定無法拿回執政地方的參選人。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國民黨從第一大黨,淪為今日的現況,都是那些每當選舉之時「來亂的人」,藉此拉抬身價待價而沽,凡事必須有我,沒有我國民黨就亡的人。

以這次選舉前桃園鬧得沸沸揚揚為例,一個識大體的人、又是國民黨培養出的中生代的參選人,終能「相忍為黨」。不但不攪局,更能為大局著想積極參與輔選。人要對自己未來做最大的期許,而非只見眼前的小名、小利、小是、小非。眼光短淺,心就小了;心小了,格局就小了;格局小了,天下就小了。一個人心胸寬廣了,世界就變大了;世界變大了,影響周遭的人就多了。有志一同、志同道合的人多了,就必能成大事了。國父孫中山先生,以其廣闊的胸襟,以一己之力廣邀志同道合的同志革命,推翻滿清,建立中華民國。就在其以開闊胸襟,影響周圍的人參與革命的志業。

如今,國民黨高層等,是否也能仿效國父「成事不必有我」的大無畏精神勵精圖治,更上層樓,並以這次桃園「成事不必有我」的參選人為表率,多加獎勵宣導,畢竟革命的志業「成事在人」啊!



洪蘭/疫情轉眼三年,苦得有代價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洪蘭/疫情轉眼三年,苦得有代價







洪蘭/疫情轉眼三年,苦得有代價


2022-12-12 00:00  聯合報/ 洪蘭(作者為中原大學、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國內疫情趨緩,自12月1日起室外取消全程佩戴口罩規定。記者侯永全/攝影



時令進入大雪,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轉眼又要過去了。三年前好像就是這個時候,武漢疫情爆發,世界大亂,我們經歷到搶打疫苗的擠破頭、徹夜排隊的買口罩、親友的驟逝、工作的消失、經濟的崩潰、徹底禁足的空城等種種不便。本來以為這苦是挨不過的,想不到也挨過去了,大丈夫可謂能屈能伸,年年難過,年年過。

這次疫情還真被老子說對了,禍福是相依的,人類濫用地球資源慘遭大自然反撲,但是這次的疫情也讓我們看到地球原來是這麼的乾淨美麗。

疫情剛爆發時,一位印度朋友來信託我買呼吸器。他說,印度疫情嚴重而且沒有疫苗,使他不敢上街去作生意,所以每天早上都睡得很晚才起床。一天,他推門去院子想透氣,卻驚訝的發現遠處竟然有座大山,山頂的白雪在陽光下閃閃發亮。他大叫他的母親出來看,他母親一看就笑著說,那就是喜馬拉雅山,她小時候天天都看到,後來空氣汙染厲害,山就不見了。他說那一刻,他才知道原來這些苦是人類自找的,人不 abuse 這個地球,怎麼會被弄到沒有生路可走?他說他現在不再喝礦泉水,不再用塑膠袋了,希望亡羊補牢還來得及。

我看到他的信也很感慨,我也記得我小時候台灣的青山綠水。其實不只是印度,全世界人類都在 abuse 這個地球。這次疫情使我深刻感受到天下事,有因必有果,這些果縱然沒有立即呈現,但是以後一定會出現。人類若能因此徹底覺悟,這些苦就算有代價了。

有人疼惜曼德拉在獄中關了廿七年,浪費了大好人生,但是南非大主教屠圖卻說,曼德拉若沒有在苦牢中蹲這廿七年,他不會是今天的曼德拉。曼德拉自己也說:痛苦的深淵能造就喜悅的高峰,苦難可以打擊我們,也能提升我們,端看能不能在苦難中發現意義。沒有意義的受苦,哪怕只有一日也不能忍受,但是若能在苦中找到意義,這些苦會使人昇華。

的確,人生不可能沒有痛,但是苦卻是自取的。痛,好似人家對你射了一箭,身體中了箭當然痛,但是如果你哀天呼地,捶胸頓足,你的心痛不但對你的身痛毫無幫助,反而像人家又對你射了一箭,這第二支箭使你更痛不欲生。所以《箭經》說「痛是難免,苦是自取」。但是我們若能了解痛的來源是自己,便不會去怨天尤人,痛便會減輕。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是真的,我們若能從此不再喝瓶裝水,不再用免洗餐具,多次重複的使用塑膠袋,每個人都「莫以善小而不為」的話,那麼這次的疫情反而是後代子孫之福。

在這次疫情中,醫護人員捨己救人,左鄰右舍相互幫忙,為了他人的健康,沒有人自私的脫下口罩或者到處亂走散播病毒,這些都是人性的光輝,使我們更珍惜彼此的情緣。

智者說:痛苦因分擔而減輕,快樂因分享而倍增。但願經過這次教訓後,人類懂得克己復禮,珍惜己有,這樣雖不敢說天下歸仁,但至少眾生有棲息之地後,會放過人類一馬。


劉大年/正視兩岸農產貿易僵局的影響

◆  劉大年/正視兩岸農產貿易僵局的影響








劉大年/正視兩岸農產貿易僵局的影響


2022-12-12 01:05  聯合報/ 劉大年/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大陸日前以台灣廠商未完成註冊程序為理由,禁止台灣水產品、飲料及酒類的進口;這是自去年三月起,陸方以產品內含有害物質,暫停由台灣進口水果及漁產品,另一波大規模的進口限制措施。

中國大陸每次禁止進口的原因都冠冕堂皇,但規定不明確,執行欠周延,更不乏政治操作因素。前次暫停進口後,台灣也提出科學證據證明產品已符合標準,但對岸並未回應。此次雖然中國大陸事先公布註冊流程,卻引起一些國家質疑,認為只針對進口產品,對國內產品並不適用,有違國際貿易規範。另外對台灣要求較其他國家更為嚴格,例如限用書面申請,及相關時程期限較短等,都是不公平的歧視待遇

中方對台灣的進口禁令,由前次石斑魚開始,觸及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早期收穫產品,此次又涵蓋更多 ECFA 早收項目,再度挑起 ECFA 的敏感神經。

台灣目前普遍支持 ECFA,主張不應輕言廢除。大陸官方也多次表明不會終止 ECFA,卻是將更多早收產品納入進口限制範圍,此種類似「剝洋蔥」逐步侵蝕的方式,不但會降低 ECFA 貿易紅利,也顯示中國大陸不重視過去兩岸關係和緩下建立的重要基石,未來不排除會有更多 ECFA 早收產品受到影響。

此次事件也突顯出兩岸欠缺溝通管道,陷入各持己見的僵局,若不尋求突破,台灣出口會繼續受阻;不但減損台灣業者利益,兩岸隔閡更為加深,形成雙輸的結果。

由於兩岸官方管道不通,未來應考慮利用地方政府或是民間管道與對岸諮商,協助解決現階段的註冊問題,以期可以解除大陸對台灣的進口限制。

在因應策略上,首先需全面檢討目前短線救急措施的適當性,特別是應揚棄直接收購再轉民間消費的方式。至於長遠之計,台灣農產品以內需市場為主,所以應對台灣農業有完善產銷規畫,評估目前產銷結構是否適當?品質管控是否落實?食安及檢疫標準是否能與國際接軌?

另外基於農産品特性及地緣關係,中國大陸長期為台灣最重要農產品出口市場,有鑑於中國大陸限制進口措施頻繁,未來有可能會擴大範圍,為降低不確定性,必須分散市場。

由於台灣農產品國際品牌形象不足,必須有縝密策略分散出口市場。各國對農業不但保護程度較高,近年來對食安及環保要求增加,檢驗標準也提高。在欠缺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加持下,台灣拓展外銷需克服高關稅及高標準的雙重門檻。所以目前補貼出口政策並不可行,而應掌握潛力國家的需求概況與檢驗準則;針對不同市場制定多元拓展方式,才能降低對大陸市場的依賴。

目前台灣被對岸禁止進口的產品,主要集中在農產品及食品加工產品,雖然占國內產值比重不高,也非台灣對大陸出口主力產品,但以中小企業居多,影響層面廣,更攸關廣大人民生計,政府絶對不可以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