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1652/web/◆ 聯合報社論/卓內閣左支右絀,街頭亮劍求續命
◆ 聯合報黑白集/裝傻的與邪惡的
◆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要小心AI泡沫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要小心AI 泡沫
2025-03-20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AI示意圖。(路透)
輝達的 GTC(GPU Technology Conference)登場,主題鎖定AI 代理、機器人技術,以及加速運算的未來發展,其中的重點還是人工智慧(AI)。大量資金湧入AI,各大企業爭相布局,似乎無人願意錯失這場 AI 革命的良機。但在表面繁榮之下,許多專家開始發出警告,指出當前 AI 熱潮可能又是一個「科技泡沫」。
微軟最近縮減美國資料中心的租約,引發市場對 AI 投資過熱的疑慮。微軟 CEO 納德拉坦言,目前 AI 的經濟價值尚未充分驗證,市場對 AI 的高期望可能導致泡沫形成。這種現象對台灣的伺服器製造商產生衝擊,尤其是華碩、廣達與緯創等廠商。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也指出,當前 AI 熱潮與民國七十九年(1990年)代的網路泡沫類似,但如今 AI 市場主要由微軟、Alphabet(谷歌母公司)、Meta(臉書母公司)、亞馬遜等大型科技公司主導,並不是 AI 讓這些公司賺大錢,而是這些企業希望透過 AI 進一步鞏固自身市場地位。克魯曼預測,此次泡沫可能透過政府補助實現軟著陸,而非全面崩盤。
歷史上每次重大技術創新初期皆引發資金過度投入,最終導致泡沫破裂,AI 市場同樣面臨這種風險。雖然各大公司仍計劃持續大規模投資 AI,但市場目前只重視技術供應端,忽略了實際需求與商業化模式的困境,加上中國 AI 廠商推出低成本高效能產品如 DeepSeek,更增加了市場競爭壓力。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泡沫」指的是資產價格因市場炒作而大幅超過其內在價值,最終導致價格崩跌,給企業和投資者帶來嚴重損失。民國八十九年(2000年)的網路泡沫和民國九十六年(2007年)的房地產泡沫都是典型例子。現今 AI 產業所呈現的特徵,與過往這些泡沫有諸多相似之處。
AI 產業存在諸多泡沫跡象,如矽谷的新創公司 AI 估值遠超實際盈利能力,而科技大公司仍在大筆投資 AI,卻遲遲未見實質的盈利模式,導致市場逐漸出現對 AI 投資持續性的質疑。
這些質疑並非空穴來風。許多企業與投資機構逐漸意識到 AI 帶來的回報可能遠遠未達到最初預期。以微軟為例,其財務長坦言,AI 投資回報可能需長達15年以上才能真正實現,Meta 財務長亦指出,AI 短期內不會對公司收益產生明顯貢獻。由此可見,即便是全球頂尖的科技企業,也無法保證短期內從 AI 投資中獲利。
此外,傳統企業導入 AI 技術也非易事,企業在 AI 上的花費往往容易失控,因為人們常被 AI 的噱頭所迷惑。但 AI 泡沫即使破裂,並不意味著 AI 技術的終結;相反地,正如網路泡沫破裂後,谷歌和亞馬遜等巨頭仍從中脫穎而出,成為改變世界的企業,AI 技術本身的潛力依然巨大。即便泡沫破裂後,AI 仍將持續成為企業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重要工具。
未來數年,AI 產業可能經歷一次現實調整期,投資者與企業將逐漸從狂熱走向理性,更注重 AI 的實質效益與永續發展性,包括節能減碳的綠色 AI、AI 的倫理治理與風險控管,以及更加嚴格的法規監管。
對於台灣企業而言,這是關鍵的轉型契機。台灣的製造業、科技產業皆具備深厚的硬體基礎與技術實力,應積極投入具有實質商業價值的 AI 應用,避免盲目跟風炒作。唯有務實的發展與謹慎的投資,才能確保在泡沫過後,台灣依然能站穩腳步並掌握下一波 AI 科技發展的契機。
AI 產業正站在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企業與投資者應以更為務實與謹慎的態度面對,應聚焦在如何有效運用 AI 技術來真正提升企業價值與競爭力。
泡沫終究會破裂,但 AI 的技術革新仍將持續前進。關鍵在於企業如何理性且務實地運用這項工具,將其轉化為提升經營績效與競爭力的強大助力,才能讓 AI 產業在這波調整之後真正走向健康與永續的發展道路。
聯合報黑白集/裝傻的與邪惡的
2025-03-20 00:1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記者葉信菉/攝影
民進黨總召柯建銘成功喚出「大罷免」的妖風,賴總統更祭出「賴十七條」跟進其「大出場」預言,老柯為此得意洋洋,顧盼自雄。近日他將矛頭對準台中市長盧秀燕,說人家都叫你「盧媽媽」,就應該回歸家庭,「不要再選總統了」。對此,盧秀燕只淡定回一句:「媽媽原諒你」。
對於柯建銘的說法,外界的批評多集中在他「男性中心主義」論調,認為他抹煞了女性從政的優越性,是赤裸裸的歧視。有人直呼他「沙豬」,連小綠「時力」都要求他道歉。但自認呼風喚雨的老柯,拚了老命要當民進黨「逆轉國會」的英雄,豈會在乎這點批評?
更令人傻眼的,是閣揆卓榮泰的回應。他先裝傻說,有空時會問問柯總召「在指涉誰」;被點破後說,這也許是柯建銘「對母愛的回憶」。卓揆藉著裝傻,把一個醜陋的政治事件用「母愛」包裝,表現出倒人胃口的包庇。民進黨的道德正義,歷經「轉型正義」洗禮,如今只剩下「邪惡有理」的變形金剛了!
對老柯的流彈,盧秀燕以一句「媽媽原諒你」作答,算是乾淨俐落,也保持了「盧媽媽」的優雅。但也有評論者認為,老柯的冷箭,其實在預告賴政府下波「射燕」攻勢;盧媽是藍營當前最強箭靶,絕不可掉以輕心。當裝傻的假藉慈愛來美化邪惡,正人君子還能不謹慎嗎!
聯合報社論/卓內閣左支右絀,街頭亮劍求續命
2025-03-20 00:0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長卓榮泰。圖/聯合報資料照片
民進黨政府的特色之一是,施政未必有績效,但說的一定比做的多。賴政府利用綠媒全面助攻還不夠,主帥還要親自出馬作秀。在民進黨的「人民是頭家」宣講會上,閣揆卓榮泰極力模仿蘇貞昌拿撞球棍點大看板的威風,拿出「亮劍」指點江山。然而,因數不出自己的政績,只能痛批藍白亂刪預算,為大罷免行動添加柴火。
在國會得不到尊重,便轉進街頭尋求取暖,是擅長野台戲的民進黨慣用伎倆。賴政府不斷向民眾哭窮,但要上街講演,經費可是一毛都不能省,這是在野黨比不上的行政優勢。當家快一年的卓內閣,拿不出執政成績,只能自嘲自己是「覆議院長」,痛罵國會離譜違憲的行為。卓榮泰口才雖不如蘇貞昌那般「死人都能說活」,畢竟是多年民代出身,口沫橫飛功夫也非等閒。
為了表達台電千億補助預算遭砍之苦,卓榮泰還特別穿上台電制服,以示「和台電站在一起」,演技相當細膩。但對於水電雙漲,進而可能導致通膨危機的實質問題,他就束手無策了。當立委追問何以不用低價核電,非要去菲律賓種綠電,卓榮泰只能顧左右而言他地跳針說,若有新的核能技術免於核安疑慮、又沒有核廢料處理問題,都可討論。
「菲律賓種電」來自經濟部長郭智輝的狂想,但當經濟部的報告都說每度電光運輸成本就達五.五元,當場打臉郭智輝。郭智輝的信口開河,及頻頻狀況外演岀,顯示他極不勝任。此外,他無法掌握台積電赴美投資動向,又管不住部內反彈的壓力鍋,更頻頻發言失當為內閣帶來麻煩。這種表現,讓人難以寄望他對能源政策能拿出大開大闔的主張,遑論因應水電雙漲帶來的經濟動盪。
經濟部表現令人失望,急診壅塞風暴也讓衛福部長邱泰源的行政能力現形。在基層醫護的不滿累積到最高點之際,邱泰源連忙突擊檢查,卻被指為醫院配合他做假演戲,讓黨政高層說出重話。這也使邱泰鴻成為綠委批評對象,認為是內閣改組應鎖定的對象。
內政爭議無解,外在環境更形艱鉅。兩岸關係日益緊張,賴總統卻刻意祭出國安「十七條」宣示,各部會將集中力量對準「內部敵人」,海陸兩會處理兩岸事務的功能形同作廢。正當川普攪亂全球秩序,外交變數升高,卓榮泰卻把外交無力推給「立委刪國外旅費」,「難怪最近常在台北遇到林佳龍」。事實上,林佳龍最大難處是,在川普政府找不到可用的關係,在其他地區找不到能制衡中共的盟友,遑論有效「外交出擊」。因此,林佳龍只能忙著接受專訪或出席論壇,推銷「台灣加 N」理念,「內政挺台灣」變得比「外交護台灣」重要。
內閣各部會狀況不斷,就連院內溝通也出現協調不良問題。也因此,卓榮泰才要向國安會借將,邀馬永成入閣擔任政委,做「對外溝通」和「社會防衛韌性」的整合工作。但三個月來,卻未見內閣爭議有何改善。而爛到不可思議的官員,又豈只財經部會,卓內閣狀況百出,左支右絀。這些,全被「大罷免」硝煙遮蔽,外界看不到卓內閣跌跌撞撞的危險駕駛景象。
說穿了,行政院得不到立法院支持,深層問題在施政無方,而國會刪減預算只是被引導的假象。最近民調顯示,有過半數國人認為內閣應適度改組,可見一般民眾都看得出卓內閣表現很不稱職。為此,卓榮泰只能親自上街政令宣導,拿「抗中保台」、「大罷免」當自己的遮羞布。賴總統就職馬上就是周年,卓榮泰還保得住自己的大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