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8日 星期一

經濟/股市熱錢派對…跳最後的探戈?

.聯合報社論..因應中梵建交,勿重蹈南海誤判覆轍
.聯合報黑白集.政府放火,叫民間救
.經濟日報社論.股市熱錢派對...跳最後的探戈?







經濟∕股市熱錢派對…跳最後的探戈?


2016-08-08 02:3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今年以來,金融市場黑天鵝亂竄,但全球股市似乎愈挫愈勇,近來美股再創新高,歐洲股市亦重回高檔,台股上周五收盤亦創下近來新高。但股市熱絡卻無法遮掩全球經濟成長不斷下修及台灣經濟成長「保1」危機;股市和經濟背道而馳,反映的正是和熱錢共舞的錢潮行情,但全球熱錢退潮是早晚的問題,這一波熱錢派對,是不是全球股市及台股和錢潮共舞的最後探戈?投資人必須提高警覺。
股市熱錢派對的始作俑者是,美國聯準會(Fed)從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後,在六年間祭出三輪量化寬鬆(QE)政策,投入近4兆美元購買債券,穩住美國經濟,同時也帶動全球央行極度寬鬆貨幣政策浪潮,讓全球熱錢亂竄,不斷推高股市投機行情,美、歐、亞股迭創歷史新高,對照經濟復甦遲緩的窘況,兩者背離愈來愈嚴重。

聯準會亦知這樣畸形現象無法持久,故自2014年開始讓QE逐步退場,2015年12月中旬啟動第一次升息,希望結束人類金融史上前所未有、因非典型貨幣政策所形成如怪獸般的巨大錢潮,逐步恢復全球金融秩序。但美國要下轎,其他國卻反其道而行,歐元區、英國、日本、中國大陸紛紛祭出不同版本QE政策,希望抵銷美國貨幣政策轉彎帶來的衝擊。不過,這樣的努力也逐漸走到盡頭,事實證明極度寬鬆貨幣政策解決不了各國經濟問題,甚至帶來很多後遺症。受到各國寬鬆貨幣政策後繼乏力影響,股市金錢派對曲終人散氛圍開始醞釀,近兩年全球股市因而陷入劇烈波動,黑天鵝四處亂竄。今年以來這種不安現象更為加劇,1月陸股暴跌及人民幣貶值,日本銀行宣布實施負利率政策,連續引發兩波股市動盪,人心虛弱更造成上半年全球股市上上下下,如洗三溫暖。6月24日英國脫歐公投意外通過,全球股市總市值一天蒸發3.3兆美元,市場高度不確定讓股市前景危機四伏。

然而,弔詭的是,每當危機出現,主要國家央行就聯手大規模挹注流動性,讓市場熱錢更為泛濫,而且歐、日央行為穩定人心更陸續宣布擴大QE規模;原預期今年美國聯準會將升息四次,但到8月卻一次也未升息,這些變化讓股市金錢派對苟延殘喘,曲終人散的預期心理被暫時回籠的投機人潮所沖淡,因而股市在危機中反而逆向衝高;日前英國央行降息1碼並啟動700億英鎊購債計畫,全球股市再次上演熱錢行情,美股更衝到歷史新高。

但是,中國大陸經濟持續降溫,日本成長停滯,英國脫歐後經濟風險大增,以及歐洲經濟諸多不確定性,再加上近來全球政治風險升高,這些兇猛的黑天鵝不無可能醞釀出一場股市的完美風暴。即使從短期來看,這輪股市上漲亦已接近尾聲,美國高盛公司即預測,未來三個月美、歐股市可能面臨10%的回檔,金錢派對是否隨之曲終人散,關鍵時刻似乎愈來愈近。
在美國升息延緩、熱錢重返新興市場的短期趨勢下,近來台股亦上演熱錢派對,尤其英國脫歐公投通過後,外資更加青睞台股,買超持續擴大,台股熱錢派對愈演愈旺,上周五台股漲至9,092點,創下近13個月新高,今年累計漲幅近一成,表現優於美、歐股市。但是,台灣實體經濟表現卻每下愈況,國內外機構對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預測值大多低於1%,而且愈修愈低,充分反映這波台股升勢純粹是外資帶動的熱錢行情,還能持續多久?多數股市專家都有所保留。

還有,台股和全球股市連動性甚高,全球股市熱錢派對似正演奏最後的探戈,曲終人散氛圍正在逐步升高,因而台股熱錢派對也很難獨樹一幟,自彈自唱。是以,投資人要時時保持警覺,切莫讓熱錢派對沖昏了頭!




聯合∕政府放火,叫民間救


2016-08-08 02:38 聯合報  黑白集

陸客團緊縮,遊覽車首當其衝,兩三千部車突然接不到生意,業者眼看著就要還不出貸款。所幸金管會和銀行公會跳出來幫忙,允諾還款期限展延一年。
看起來像是很有人情味的新聞,仔細一讀,卻是別有滋味。金管會和銀行公會出面,並非出於見義勇為,而是受「立法院長辦公室」之邀前來,只能爽快或不甘不願地應允。問題是,協調借貸關係,何時變成了立法院長的權責?

「立法院長辦公室」出面,是否代表蘇嘉全授意主導,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邀請金管會和銀行業者前往協商,同時要求他們展延還款期限,這恐怕就大大撈過界了。以前,行政部門這麼做,都會被指為「行政指導」、「干預市場機制」;現在,竟然是立法院長把手伸那麼長,這究竟是覺得行政部門力有未逮,主動幫他們分憂解勞,或者根本忘了五權分立這回事?

全民皆知,陸客不來,遊覽車攬客量不足,完全是蔡英文的兩岸政策縮緊所引起。政府不從源頭尋求解決之道,卻硬要遊覽車業者挨餓受凍,又叫下游銀行去幫忙強撐。這種作法,和自己放火、卻叫別人去救,有什麼兩樣?再說,暫時展延還款只能苟活一年,如果政府政策不變,情況無法改善,又能靠展延撐多久?

遊覽車業者提早過寒冬,立法院權力溢出界限,說明政府政策方向和權力行使的偏差。而這只是開始,接下來,當衝擊擴至旅館和餐飲業,又要如何?




聯合∕因應中梵建交,勿重蹈南海誤判覆轍


2016-08-08 02:3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近日盛傳北京和梵蒂岡已就主教任命問題達成諒解,並將簽訂「建交前期協議」;若傳聞屬實,雙方進一步邁向建交即為期不遠。對此,外交部急忙澄清,聲明我與教廷「邦誼源長穩固」;但無論如何,在教宗方濟各急於推動大陸地下教會地上化的情況下,此事必然會加速推進。對此,我方必須做好各種因應對策,不能再重蹈南海仲裁案輕信誤判的覆轍。
台梵關係之所以重要,原因有三:一,梵蒂岡是我國目前在歐洲僅存的唯一邦交國;二,台梵關係的存在,直接反映了中共打壓宗教自由的事實,這是雙方「邦誼源長」之關鍵;三,台梵關係多少延續了冷戰時期的意識形態遺緒,顯示這與我國其他邦交國的本質截然不同。
換一個角度看,近年台梵關係「生變」的傳聞不斷,卻始終未曾真正發生,這種「狼來了」現象,久而久之也可能導致我國在外交因應上變得懈怠、公式化甚至輕忽。事實上,中梵「建交」的阻力一直不在教廷,而在北京;因為中共一直堅持主導中國境內的主教任命權,而不願接受教廷任命之主教。過去多年,中共數度自行任命所謂「愛國教會」的神父為主教,均被教廷宣布為「非法」,甚至將神父從教會除名,也因此導致雙方的關係僵持。

三年前,新教宗方濟各上任後,即不斷透過各種方式向中共示意,希望改善中國境內天主教徒的信教自由。例如,他將曾負責與中方談判建交的外交官帕羅林調回國務院,擔任其左右手。再如,今年春節他接受媒體訪問,更讚揚中國具有「偉大的文化」和「無窮的智慧」,卻避談教徒自由遭限制的問題。外界臆測,這意味他將加速與中共改善關係;然而。此舉也引發西方宗教界的批評,認為這是教廷「現實主義取向的極端化」。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六月,教廷唯一主張對中國強硬的韓大輝總主教,被教宗任命為兼任關島阿加尼亞總教區的宗座署理;為此,香港教區前主教陳日君曾發文暗諷:「雜音被充軍了,現在大家同唱一支歌了,多麼好啊!」孰料,香港紅衣主教湯漢隨即發表長文對陳日君作出不點名批評,指責他發出詛咒與謾罵質疑教廷與教宗,違反教會原則。可見,中梵關係的發展,已引發香港方面的熱議,對宗教與政治的關係出現激烈辯證。反觀台灣,對此卻似乎毫無聲音,這難道只是低調所致,或者竟自視為局外人,才會沈默至此?

以目前的進展看,中共和梵蒂岡在主教任命上,可能借鏡「越南模式」,採取雙方都能同意的折衷方式。所謂「越南模式」,是由梵蒂岡提出數名主教人選,由越南官方從中圈選一人,最後再交由教宗任命;越南自二○○五年起,皆由此模式產生主教。而目前中梵雙方的協議方式則可能不同,是由中方提出主教人選,交由教宗任命。如果雙方同意此一作法,這將是創下主教任命的「中國模式」,至少意味著習近平政權對於中國境內宗教信仰的一項變通或讓步。至於這對中國境內信徒將是福是禍,仍有待現實考驗。
中共願意放寬對大陸人民的信仰管制,從人權和民主的角度看,當然是值得肯定的事。但是,中梵主教任命權的解決,會不會演成台梵「斷交」的危機,則是我們必須審慎面對的問題。梵蒂岡任命越南教區主教已長達十餘年,但雙方迄未建交;可見,任命主教與建交邦交可以分別對待。對北京而言,其實也是如此:透過某種形式接受教廷的主教任命,有助於改善中國的人權形象,這與雙方建交未必要完全連結。當然,除非兩岸關係惡化到某種程度,中共有意出手打擊台灣,這就將是一項利器。

簡言之,形勢已經出現基本的變化,但台灣也並不是毫無使力之地,請讓人民看到政府的努力。

聯合筆記/媒體失效?

.挖掘文化 創造台灣寶可夢
.老爸最愛的「神奇寶貝」,是你
.最棒父親節禮物:守候和保重
.低頭尋「寶」 小心路況
.超越政治因素干擾 我應積極參與奧會活動
.聯合筆記∕媒體失效?
.懷念…周聯華牧師的修養

udn 論壇電子報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01062/web/





聯合筆記/媒體失效?


2016-08-08 00:45  聯合報  謝邦振


一個月前,在臉書上看到朋友從東京傳回戴森吹風機開賣的影片,售價一萬四千六百元,革命式的I型,顛覆傳統的P型。我開始追蹤這支吹風機。
上YOUTUBE,有原廠影音介紹,總題是「吹風機重新定義」,包括採用內裝於手把的數位馬達、髮質適用風力測試、最佳溫度設定、手握人體工學。再上谷歌搜尋,一堆使用經驗PO文。
在台灣,採用預售登記開賣,跑到信義新光三越,一樓入口處設了攤位,來客接踵,電視牆不斷播放「重新定義」的內容。我訂了一支,但購買衝動的驅力,完全不是來自廣告。

檢視報紙,各報消費版都登載了產品介紹,但一看即知是廉價的置入,或為了吸引廣告登門而不得不做的報導。這款售價高過日本超夯的Panasonic na97兩倍的新品,取名叫Dyson Supersonic,行銷竟全不必仰賴傳統的媒體廣告。

兩天前,寶可夢在台上線,所有媒體第一時間以自家行動網路頭條介紹如何下載、手遊攻略,都免費為這個軟體宣傳。
這兩個案例證明,媒體賴以維生的廣告,真的有人不必問津。

媒體,尤其紙媒的廣告每下愈況,廣告經理解釋,因為經濟不景氣,企業商家預算緊縮不下廣告。這根本是唬弄,不想探索問題的深層因素。報紙面臨的問題:二元支柱之一的廣告漸漸「自然消失」,為什麼?如何找回還沒有消失的?廣告自動上門的事,很難再有。
內容方面,網路、社群、自媒體的時代,人人都是資訊創造與傳播者,媒介即資訊的理論再不適用,重大事件時,媒體的訊息很多是現場個人所提供。行動第一、世界在口袋裡,電視不再強勢,報紙發行跌落,無一倖免。三、四十萬份在台灣算是大報嗎,究竟還有什麼影響力?

台灣厲害的地方首長,用LINE官方帳號與市民聯繫,發布或澄清第一手訊息,他們有量大到綠盾級五、六十萬以上好友的,連警政署也經營臉書NPA署長室,聚攏警粉,分眾與其關係比媒體還直接,傳播效率更大,粉絲數更超過很多報紙的發行量。
報紙弱勢,但亦非不可為。當我拿著桃園燈會的平面、數位成果去見台中新聞局長卓冠廷,談二○一八世界花博時,看著他用LINE向市民說明捷運工地橡膠圈落下意外,幾分鐘就澄清有人受傷的謠言,身為媒體人的我頗為震驚,報紙好像在我眼前一時失色了。

我問他,花博成敗何在?萬一發生台北一株空心菜四百元、鬧騰半年的事怎麼辦?他回答,「讓全民參與」。場館打造結合社區、花卉來自中彰投花農,培養義工,所有的人都是花博成敗的一員。他認為,更應該與擁有數位能力的媒體合作,「貴報條件最適合」,「因為根據選後大數據分析,在藍綠不相上下的台中,關鍵選票中間選民,閱讀的就是貴報,必須顧好他們的感受和意見。」霎時感覺得到,也被納入參與的重要角色。
報紙一旦身為生態舒根培土的一環,發行量就算在當地是少數,也可成為不容小覷的「亮數」。內容或廣告,透過數位整合,應該打造出「亮數的特色」。能夠如此,媒體,尤其報紙,應該還走不到末路盡頭。

嚴震生/父親節想起父親總總

.嚴震生/父親節想起父親總總
.羅智成/尋找戰馬—完成度是實現夢想的指標
.馬凱/大麥克告訴我們什麼?
.方祖涵/認識世界,是奧運的真諦
.高朗/正視投資不振的非經濟因素
.黃介正/軍無遠見,則有近憂
.洪蘭/還給警察應有的尊嚴





嚴震生/父親節想起父親總總


2016-08-08 03:03 聯合報  嚴震生


第卅八屆瓊斯盃籃球賽剛剛結束,眾所矚目的中華與韓國的大戰,吸引了最多球迷的關注。看到南韓教練許載帶著兒子許雄和許訓來台比賽,想起廿多年我和父親一同看瓊斯盃的情形,那時的許載是韓國國手,一轉眼他已是中年父親,而在場上的是他兩個孩子,怎能不感嘆時間的飛逝。
父親離開我們已經十八年了,但有時感覺他並沒有真正的離開。雖然我曾經出國近廿年,和他相處的時間有限,但是成長中父親對我在求學及做人方面的諄諄教誨,這份記憶卻是難以抹滅。
父親家中做生意,環境不錯,從小資質聰敏,飽讀詩書,但因爺爺早逝,大伯掌握家中經濟,認為讀書無用,因此父親在中學起就得靠教成人識字,半工半讀完成學業,獲得法律學位。或許因本身求學過程顛簸,因此他對我們的要求就是專心讀書。偏偏我們幾個孩子在這方面的表現並不如預期,母親僅能解嘲怪父親將全家的「秀氣」奪光,沒留一些給孩子。
我們三兄弟中學讀夜校時,晚上九、十點回到家後,母親忙著張羅我們的宵夜,父親常常是坐在他固定的沙發,在圈讀古文。等我們充飢解饞後,他會透過老花眼鏡問我們有哪些功課,是否需要幫忙。國文是他的強項,但他卻經常協助我們解答數學的難題,國中的代數與幾何他完全可以勝任,但高中的新數學,則是有些艱澀,然而他還是努力自修,希望能幫上忙。
雖然我們讓他感到失望的時間多過於引以為傲的次數,然而他從未放棄,我們也逐漸開竅,最終都考上大學,小弟成為我家唯一的國立大學畢業生。在國外求學、成家、就業期間,父親的郵簡總是不斷,除了讓我瞭解家中的近況外,也會詢問我的讀書、工作及孫兒們的情形。有時我們打長途電話問安,他總會說電話費太貴,可以收線了。
幾次回國,父親總是一大早坐機場巴士來接我,他永遠會提前告知我出大門後,會在左邊等我,因為大部分旅客往右出來,左邊較容易找到。後來曾經和父親及孩子祖孫三代一起出國,儘管那時他已是八十歲,卻是非常有計畫。他一定會在兩三天前整理妥當行李,各地使用的電話卡、銅板貨幣、聯絡人及當地友人的聯絡資訊,分開擺好。如今我每次出國時匆匆成行,想到他的有條不紊,不禁汗顏。
父親過世十二年後,我搬回老家居住。儘管重新裝潢時僅留下兩個書架及一些茶几與沙發,但他似乎沒有完全離開。有時隔著臥房的牆,彷彿會聽到他在客廳說話的聲音;有時坐在他固定的沙發位置上,我會揣測我們一家在國外時,他到底在想什麼?他是否正在寫郵簡還是接到我們的電話?如今輪到我坐在這裡,同樣在關心孩子的家庭與工作,同樣在寫信給他們,只是郵簡改成了電郵。過去沒有畫面的電話,現在則成為視訊。霎時間,我意識到我正走在父親同樣的道路。
父親沒有給我們豐裕的物質生活,但讓我們受教育的機會,家中的經濟情況始終是他口中的「量入為出」,但父親年邁時,無論是在經濟上或身體上,從來沒有讓我們擔心,如今這也成為我餘生的目標,就是未來不要成為子女的負擔。
(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