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9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疫情趨緩 政府該拚經濟了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五二○將屆 蔡總統要將國家帶往何方
◆  聯合報黑白集/台灣農業人口是個謎
◆  經濟日報社論/疫情趨緩 政府該拚經濟了







經濟日報社論/疫情趨緩 政府該拚經濟了


2020-05-09 00:32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行政院蘇院長日前宣布針對低收入民眾補貼1萬元現金,結果引發各地鄉鎮區公所擠滿了想申請補助的人潮,顯見在這一波疫情中,低收入家庭受到很大的影響。另外,近期也不時聽到很多知名的飯店和餐廳結束營業,國內經濟開始走下坡是顯而易見。如今國內疫情已經趨緩,政府應考慮放寬規定,讓經濟活動可以逐漸恢復正常,讓許多中小企業可以有生意做,以及讓中低收入者儘早恢復工作

生命安全重於一切,因此控制疫情當然是政府的首要任務,但是到底應該要控制到什麼程度,才能完全開放所有的經濟活動?事實上,台灣已經連續20多天沒有本土個案,這段期間的確診案例都是來自於境外,意即台灣本土應該是相對安全的。未來如果可以讓所有自國外入境人員都立即集中檢疫14天,隔開所有來自國外的傳染可能,國人的活動限制是不是就可以有更高程度的開放?

同時,由於國際上的疫情還沒有結束,我們與國外不免仍有人員往來,因而未來還是很可能不時地出現境外移入的確診個案,我們又應在何時才能完全開放國際經濟活動?也值得商榷。

另一方面,國人對於外出及經濟活動的需求,勢必會隨著管制期間的拉長而變得愈來愈強烈,也就是說,政府的管控也會變得愈來愈難。尤其對許多企業而言,也許二、三個月的生意不好,還可以撐一下,但若隨著時間持續拖長到四、五個月,可能就撐不下去。基本上,疫情管控下的經濟成本,會隨著期間拉長而增加,而且是拋物線式地上升,包括結束營業的廠家和失業的勞工都可能大幅增加。

台北市長柯文哲是很務實的市長,前不久曾經說過:「防疫與經濟應該取得平衡。」這裡說的平衡應該是說,如果疫情很嚴重,當然防疫管制要多一些,經濟活動少一些;反之,如果疫情相對平緩,管制就應該少一點,經濟活動就應該多一點。問題在於兩者間該如何拿捏?或者是由誰來決定?

最近幾天已經有些改變,包括中華職棒決定開放部分觀眾進場,以梅花座的方式安排座位。另外,德甲足球也可能在沒有現場觀眾下開打這些都是某一種形式的開放,而且都與各國疫情和緩相關。當然,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們關在家裡太久了,大家都希望能早一點解禁,或是參與或觀看某些重要活動。

逐步開放各項活動,既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日常的經濟來源更是重要考量。民眾和企業也許可以忍受短期間的禁令,但是時間一長,企業的現金流可能就會出問題,即使政府提供紓困,但部分企業也許會因為覺得解禁期間遙遙無期,不如直接歇業,損失會來得少一點,如此一來,失業率就會繼續攀升

現在看來,國際疫情在短期內不可能立即消除,對出入境的禁令和管制也不可能在短期內解禁,可以想見,在短期內不太可能會有大量的國外旅客來台,因此觀光和旅遊業還要面對一段很長的蕭條期間。未來要支撐國內的觀光、旅遊和餐飲業,最重要的途徑還是要透過增加國內消費來帶動。

因此,政府若能早日開放國內相關管制,或者是在兼顧防疫的考量下,透過主動的宣傳,帶動各種消費,如觀光、旅遊和餐飲等,相信對於活絡台灣經濟、提高商家收入及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都會有很大的助益。我們覺得只要整體經濟能夠活絡起來,中低收入者就有機會獲得工作與收入,對於政府紓困的需求自然就會減少,這應該才是最佳的經濟政策










聯合報黑白集/台灣農業人口是個謎


2020-05-09 00:09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台灣農民四年增加六十五萬人。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萬元紓困金之亂」,引發了外界對於農民地位高漲的好奇,因為他們不需申請,錢就能自動入袋。進一步追究,更令人好奇的是:台灣農地愈來愈少,農民怎會愈來愈多

四年前陳吉仲剛出任農委會主委,政府宣布的台灣農業人口數是五十五萬。但這次發放萬元紓困金,蘇揆宣布有資格領取的農民多達一二○萬人,其中九十九萬人可以直接入帳,其他人仍須提供申請文件及帳號。短短四年,農業人口翻倍增加了六十五萬人,真的好神奇!

這四年,陳吉仲說話大聲,走路有風,更大力推動農民退休制度,讓農民可比照軍公教在退休後領取月退俸。這些,都令人刮目相待。但陳吉仲沒說清楚的是,這四年增加了六十五萬農民,到底是怎麼來的?

這幾年,台灣農地不斷受侵蝕而減少,為解決農業缺工問題,政府還開放數千名外籍移工進來,以補國內農業人力之不足。最明顯的是,農業產值占GDP的比重並無提升,民國105年(二○一六年)僅一・八七%,民國108年(二○一九年)還降到一・七七%這些數字和問題,都無法解釋台灣農民膨脹成百萬大軍的光明異象

蔡政府落實對農民的照顧,人們舉雙手贊成。但如果制度設計出現漏洞,弄到各行各業民眾都要假冒農民來詐領福利,連什麼醫師娘、企業家都搖身加農保變農民,這到底造福了誰?

那些為了一萬元去大排長龍的苦勞,這回想通了,還是早日改行去當農民











聯合報社論/五二○將屆 蔡總統要將國家帶往何方


2020-05-09 00:01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蔡總統今年五二○就職演說如何表述兩岸政策,受各方關注。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五二○總統就職將屆,蔡英文昨天宣布由蘇貞昌續任閣揆。在連日「萬元紓困之亂」的雜音下,氣氛略顯尷尬。蔡總統的第一任留下許多爭議的施政,導致民進黨在民國107年(二○一八) 縣市長選舉大敗;其後因香港「反送中」和習近平「兩制對台方案」的波瀾震盪,又讓她順利連任。今年五二○就職演說,蔡總統將如何表述兩岸政策,深受各方關注。

蔡英文的首任四年,兩岸關係擺盪至低點。原因包括:第一,美中對峙情勢驟升,美國行政與立法部門競相拉攏台灣作為反中棋子,激化台灣內部反中聲浪;第二,民進黨內部傾獨勢力拉扯,迫使蔡英文選前必須拉攏,使大陸政策日漸傾斜;第三,國民黨政治操作不當,漸失民間支持,失去制衡力道。

亦即,兩岸關係的變化,受到了國際與內部因素的拉扯,美國因素更是前所未見,這已超乎過去的框架。此外,新冠疫情使得國內反中敵意盤旋上升,兩岸網軍的操作更拉高民間對峙情緒。四月底共軍遼寧艦繞台,國安局長邱國正公開宣示ECFA可能中斷,對岸軍事威脅可能在「兩會」後繼續升高;這些,在在顯示兩岸關係的緊張。

面對內外因素夾雜,蔡英文此刻的選項其實有限。第一,選擇順應美國反中策略,繼續拉高與北京的對峙。如此,固然討好了美國和獨派,但兩岸關係勢必更迴旋而下。台灣經濟在疫情中受創不輕,若對大陸經貿也惡化,經濟前景必然堪憂,更何況還有軍事和外交的不定時爆點。

第二,蔡總統可以顧左右而言他,重彈「維持現狀」之舊調。但世人皆知兩岸關係已非四年前的「現狀」:一則是北京敵意日增,二則蔡政府對於傷害兩岸關係的言論和政策鮮少節制,雙方不僅信任蕩然,嫌惡情緒高漲,擦槍走火的可能性也大增。採取切香腸式的「維持現狀」,無助大局。

第三,是在五二○的兩岸關係表述中,調製若干善意,使蔡總統的第二任至少出現一些方向感,而不至於飄蕩蕪雜,隨時都要因應突然爆發的火藥庫。

兩岸關係的穩定平和,原是兩岸領導人無可逃避的重責,但現在卻遙不可及。一方面是川普面臨連任壓力,共和黨已定下「反中」為疫情卸責的主軸,台灣必然受其牽引。另一方面蔡總統挾八百餘萬票之威風,不願認同九二共識,又無法建立可與北京對話的基礎,兩岸關係宛如風中之燭。

進入第二任,蔡總統必須思考的是自己要留下什麼歷史地位;是冒險衝撞,置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不顧;還是險中求穩,讓兩岸官方至少「開始」建立某種程度的互信,再由此追求蔡英文在連任時宣稱的「和平、對等、民主、對話」。否則,這些原則豈禁得起現實的翻攪?

要如何重建兩岸互信基礎,從各種因素研判,底線仍在於中華民國憲法兩岸關係條例。四年前,蔡總統就職演說時曾以此為兩岸關係的基石,可惜北京未能穩妥接住球。四年後,外在環境變化多端,但大局的綱領仍在於此。身為中華民國總統,保憲護憲本來就是蔡英文的最高指導原則,兩岸關係條例更是釐清兩岸關係往來的指導原則,兩者都是台灣內部的最大公約數。不論九二共識是否為多數民眾接受,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關係條例仍是兩岸重新開機的重要按鍵

一個國家領導人的最大責任,在於富國利民,並維持國家的榮耀,而不在政治操作國家宣傳。蔡政府雖帶領台灣成功抗疫,但在經濟發展、社會公平及國家安全層面,嚴格而論均無法令人滿意。五二○將屆,蔡總統終須為兩岸關係惡化尋找一條新的出路;否則,如果兩岸未來四年仍處於冷戰叫罵、且戰且走的關係,則台灣將如一截隨波逐流的浮木,不知漂向何方。那麼,蔡總統的歷史定位也將乏善可陳

聯合筆記/新冠科技商機 台灣要跟上

◆  放手吧!紓困防弊心別太重
◆  滾動檢討過長 德政反惹民怨
◆  中職開放入場 紓困球迷心靈
◆  漫畫/人民肯定的不是閣揆
◆  畫中有話/防疫新生活運動
◆  校園口罩鬆綁 教部要表態
◆  中央協調地方、產業攜手部落 讓火箭順利升空吧
◆  兒女「平安健康」 母親最好禮物
◆  母親節 向上一代媽媽致敬
◆  聯合筆記/新冠科技商機 台灣要跟上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新冠科技商機 台灣要跟上


2020-05-09 00:02 聯合報 /   蔡佩芳
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右)擔憂醫院病床不夠,盼新冠肺炎確診的非重症者入住「防疫旅館」,還安排機器人在防疫旅館提供服務。圖為5月1日在東京都墨田區的APA飯店。 (中央社)


新冠疫情全球延燒,重新催動機器人需求。為防止感染,非接觸需求高漲,機器人在遠距運送、輔助醫療體系的用途受到矚目。美、中、日看到這波需求,加快實用化腳步。搭載人工智慧(AI)變得更聰明的機器人,或將很快成日常生活不可缺的部分。日本媒體更出現「新冠科技Corona Tech)」一詞。

新冠科技成為新商業焦點,被第一波疫情衝擊的中國大陸最快反應過來。以新冠疫情為契機,機器人以不接觸人的方式,快速擴大各領域提供服務。在武漢、北京等大都市,電子商務巨頭京東、百度投入許多無人搬運機器人,肩負起醫療機構內物資運送的任務,武漢第九醫院內,機器人負擔七成搬運任務。

中國各地也出現無人餐廳,由機器人負責上菜。在武漢,烹飪機器人已登場亮相,只要事先準備好食材,機器人可在十五分鐘內完成卅六人份料理。不受歡迎而一度被棄置的無人便利商店,也因新冠復活,家數正在增加。據稱,中國商界甚至舉辦新冠科技如何行銷海外研討會,以疫情危機作契機,進一步向全球推廣中國最新技術。

在美國,機器人運用也隨疫情擴大,許多州發布外出限制,過去一個月,小型送餐機器人、無人車配送食物,受到好評,食材線上購物業者與無人車物流業者合作,非常活躍。

身為機器人大國的日本警鈴大作,慎防在競爭中落後。研發企業 ZMP 迅速為五月上市的警衛機器人「PATORO」追加消毒噴灑功能。PATORO原本設計是用於商場、醫院、倉庫等警衛任務,新功能透過鏡頭與傳感器定位,能邊行走邊噴灑消毒液,並結合遠端監控,針對扶手、電梯等重點區域加強消毒。其他業者也接到歐洲等地詢問,能否在現有遠端機器人追加用於除菌消毒功能。

為解決勞動力缺口,服務機器人市場前景看好,日本研究機構富士經濟在新冠疫情前作的市場預測,民國114年(二○二五年)全球服務型機器人市場將逾四兆五千億日圓。新冠危機預料將加速翻轉人類生活方式。服務型機器人登場,仰賴 AI、5G等產業技術推升。

台灣是全球 IT 產業重鎮,但在機器人產業擁有技術卻缺乏應用的困境,仍待突破。政府紓困振興要超前部署,不能不看到後新冠的社會變化。









母親節 向上一代媽媽致敬


2020-05-09 00:29 聯合報 /   卓瓊鈺/成大醫學院物理治療系副教授(台南市)
台劇「俗女養成記」去年收視不俗。 圖/華視提供


每年母親節前後,我都很忙。五月的課排很多,又要做研究,帶學生臨床,幾乎沒時間回家幫媽媽過母親節。這幾年,母親也總是體恤我,有時會早一兩個禮拜來台南,帶做好的菜給我,還幫我整理家裡;讓我帶她出去吃頓好料,並開心接下我準備的紅包,提早慶祝她生日和節日。

說到家庭與工作時的辛苦,比起上一代母親,我們當媽的似乎相對較輕鬆。

上一代母親,除了工作之外,也要照顧家裡大大小小。記得那時候,母親在繁忙時常工作到深夜,還要抽空煮三餐、洗衣服。年節要回婆家,還要背負生男壓力。媽媽說她在生哥哥時,阿嬤直說:好佳在!生下我則說:也好。

去年,有部連續劇「俗女養成記」在網路引起熱議,趁著重播看了一下,內容讓我們五六年級的熟女又哭又笑。我沒時間追整部戲,但利用空閒時讀完整本書。書內容沒有電視劇那麼好笑,卻更發人深省。感謝作者記錄下媽媽、阿嬤那一代的歷史,讓我們這些做女兒的,更能體會上一代媽媽的辛勞。

相信許多五六年級女生,也都經歷過那個年代,爸媽勤儉持家,我們也「用力乖」讓他們高興。那個年代重男輕女,女生若是長得比較高,往往會被說「豬不肥、肥到狗」。同樣感冒生病,弟弟可以帶出去遊覽,我則被留在家休息,當時心裡非常不平衡,長大才知道母親要帶一個病兒出門的辛苦,何況是兩個?

出社會後,和媽媽成為無話不談的閨密,因為我們都是家中唯一女兒。媽媽是我的良師益友,不論工作生活遇到困難,打電話給媽媽總會得到有效建議。母親有時會說一兩句俗語提醒我們生活道理。

譬如說,我抱怨工作賺錢辛苦、花錢卻很容易時,她會說:「吃、賭、替(玩樂),打算第一」。遇到颱風菜價貴,會說:「人養人,一支骨,天養人,肥滋滋」。提醒我們靠別人沒有用,但若是老天風調雨順,人們輕鬆耕作就豐衣足食。

最近遇上新冠疫情,全球經濟大衝擊,母親南下總會帶上幾包排隊領的口罩及自製口罩,不忘提醒要愛護環境、珍惜資源;地球就像人類母親,唯有善待祂,老天才會眷顧你。

上一代母親,台灣正處於追求經濟發展的年代,大家都勤勉工作,簡樸過日;現在即使經濟比較寬裕,大多也捨不得花太多錢在自己身上;她們有些雖然沒有受太高的教育,卻是輔佐男性撐起台灣經濟的重要後盾。母親要求的其實不多,只要全家人健康平安就足夠了。母親節前夕,不要忘記媽媽在家中等你,記得回家陪她吃個飯、或是打個電話,表達對她深深的感謝。











兒女「平安健康」 母親最好禮物


2020-05-09 00:36 聯合報 /   洪太/資深教育工作者(南投市)
母親節將屆,嘉義市府向市農會花卉產銷班購買三萬四千株康乃馨。 記者李承穎/攝影


前些日子她打來電話,哭訴家庭帶給她的傷痛;父母離異,母親不想要她,因此,她得了憂鬱症想要結束生命

這一個十幾年前在我學校讀過一年的孩子,竟用通訊軟體找我傾訴心事,我傾聽並且試圖鼓勵她要好好活下去;但是她似不領情,不過我還是天天打電話,並且強調若找不到她,我會立即報警。

打電話給她父親,他無奈與無力地說:「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他也覺得抱歉,但想孩子長大應能理解,沒想到孩子竟一再自殺傷害自己,也間接傷害他,「我報警好多次,半夜也接到通知孩子尋短電話,我送她去就醫,也找心理諮商師,她總說沒用;我要她回來跟我一起生活,她不願意」,那父親停頓了一下說「我知道我女兒生病了,我甚至不曉得該怎麼跟她說話。」

這個父親的為難,我可以想見,因為當我鼓勵她,她說是這代表不理解和道德感的制式反應;當我說她想法錯誤,她便認為我不關心她,不認同即代表不愛她。連我這只擔任過她一年校長的人都甚為困擾,何況是她父親。

昨晚她傳簡訊並在臉書上告別,我慌忙著報警,也趕緊打電話給她父親;他卻異常冷靜、無奈,還好沒多久,那孩子傳簡訊給他,說校長幫忙報警處理了。我慶幸她沒事!

晚上十點,女兒打電話回來,問我有沒有想要的東西,我說甚麼都不缺,只要他們健康讓我安心,就是最好的禮物;然後我說起剛剛處理完的事情,女兒提醒我要懂得適度抽離,不要陷得太深。

想想一個孩子生病了,旁人幫忙後可抽離,但做父母卻永遠無法;我想到那父親,或許他錯了,或許他女兒的病,部分原因真是與家庭不完整有關,或許…或許…。有太多或許,但容或現在努力修復,他也永遠抽離不了。

除了他,還有多少父母因孩子生病了、行為偏差了…陷在鎮日擔憂恐懼中;又有多少父母,因為孩子被殺害或是其他原因離開人世,得陷在永遠失去孩子的悲傷痛楚中。

母親節將至,孩子請保重,不要再說:我的事我自己處理、我自己負責之類的話;父母是永遠抽離不了的;要讓父母快樂,就送一份禮物叫「平安健康」吧!











中央協調地方、產業攜手部落 讓火箭順利升空吧


2020-05-09 00:40 聯合報 /   陳劍賢/東縣體育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台東市)
國造飛鼠一號火箭日前試射發現系統訊號異常,最後終止發射,隨後將燃料施放到空氣中。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針對晉陞公司火箭發射場地議題,先遭當地原住民反彈、基地地目不符等問題受阻日前聯合報報導,主導太空計畫的科技部又以火箭會成為運輸工具為由,打算推給交通部

上世紀末,政府行政已從科層官僚轉型企業化公共管理,以顧客至上精神,服務民眾但從南田火箭發射場案,各部會似乎皆在「踢足球」,中央一籌莫展,任由晉陞如無頭蒼蠅般,地方政府無法可循,只有罰款斷電,亦束手無策;顯見政府失能,制度僵化,防弊重於興利

審視現況,建議行政院早日召開跨部會協調,確定主管部會後積極訂定相關管理法令,俾供業者遵循,再由地方政府審核後決定是否同意變更地目及基地興建,最終決定是否准予發射。

另外,南田部落建造發射場地,屬原住民保留地,應經部落會議同意後興建,不宜取巧邀請地主入股,免受原基法規範,晉陞公司切莫因投入新科技就可衝撞法令

太空產業是相當有潛力的新興產業,適值國發會大力推動地方創生筆者亦建議晉陞循該管道經由達仁鄉公所申請火箭基地,程序合法,合乎環保及土地使用規範,千萬不要呷緊弄破碗,弄巧成拙。









校園口罩鬆綁 教部要表態


2020-05-09 00:47 聯合報 /   李嘉賢/國小教師(嘉義市)
連續數天逾30度高溫,中小學生上課要戴口罩、又不能開冷氣,教室有如悶燒鍋。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雖然新冠疫情有趨緩態勢,但是對中小學進校園師生要戴口罩一事,教育部遲未表態,是否要鬆綁,讓師生都苦不堪言。

立夏剛過,南部地區連續飆出卅幾度高溫。以學生來說,連日高溫,坐在教室裡都覺得悶熱了;有的縣市先前規定上體育課也必須戴口罩,可想而知,那是多麼不人性規定。至於就體育老師立場來說,如果體育課不讓學生拿下口罩,學生身體出了差池,老師得扛責任;倘若讓學生拿下口罩,學生因而感染了,仍是體育老師得負責。簡直讓體育老師成了豬八戒,裡外都不是人了!

一般教師也好不到哪裡去,頂著高溫在課堂裡戴著口罩上課,就得不斷提高音量,如此才能讓學生聽得清楚,但這樣提高音量上課方式,除極為耗力,也可能喘不過氣來;時間一久,教師情緒也會跟著有所起伏,甚至變得較易發怒,師生衝突就容易引爆。

目前尚處五月上旬,狀況已如此,本年度的學期要到七月中旬才告一段落,如果為了保持通風,冷氣不能用,那麼對於口罩使用的鬆綁,或者多點彈性,教育部該有點擔當,出面表達立場,不要躲在背後當藏鏡人,讓學校來扛這個沉重的十字架。











畫中有話/防疫新生活運動


2020-05-09 00:50 聯合報 /   圖與文/陳柏亨


新冠疫情影響生活方方面面,疫情控制下,為使民生及產業逐步恢復正常運作,指揮中心鼓勵民眾力行防疫新生活運動」。

傳統市場入口,仍高掛紅色布條,提醒民眾切勿掉以輕心,日常生活中仍應沉著戴好口罩,以免病毒有可趁之機。

另一方面,民眾關心自己能否紓困。疫情期間許多產業或企業受創,政府發錢紓困,但對不同族群價碼卻大相逕庭,讓民眾不滿直呼「政府講的大氣、申請起來很小氣」,反傷政府公信力。











中職開放入場 紓困球迷心靈


2020-05-09 00:09 聯合報 /   馬鈺龍/台灣體大運動資訊與傳播系助理教授
中華職棒領先全球本季首度開放球迷進場,富邦悍將新莊主場為保持球迷間適當距離,採取梅花座方式入座,久未入場的球迷興奮地為場上球員加油。 記者余承翰/攝影


中華職棒昨天終於「解封」,等了七個多月,球迷終於走進觀眾席,取代冷冰冰的人型立牌。在新冠肺炎嚴竣疫情下,中職今年球季依然開打,成為全球典範,藉由海外直播在國際間炒熱中職的「熱度」。昨天兩場賽事,雖然只各開放一千位球迷進場,但終究克服疫情管制,再為中職增加人氣,讓比賽有了「溫度」。

任何體育競賽,都需要觀眾投入,選手在球迷進場支持下,才能將球技發揮得淋漓盡致。昨天兩場「全球唯一有觀眾的職棒賽」,再度吸引全球體壇的目光;暫不論中職的比賽水準,落在何種層級,能開打又有觀眾,已經讓其它還處在嚴竣疫情威脅國家球迷,羨慕不已。

每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零確診」,的確振奮人心;但是,運動場上不能天天「零觀眾」,只看運動員唱獨角戲。在追求「零確診」的目標之下,運動迷更想要的是毫無負擔地進場看比賽,回歸運動競賽的本質。

今年受到疫情影響,台灣就有很多本土比賽採取「閉門」方式舉行,國際賽更是全面停擺。國際上,還有很多比賽無法正常展開,NBA球季未了,MLB新球季尚未敲鑼,連東京奧運都被迫延期。

台灣的防疫成效,讓選手們幸運地可以在場上拚搏,但看台上卻空無觀眾,儘管比賽過程透過媒體轉播,傳到觀眾端的載具,但終究少了維繫球迷與歡眾的「溫度」,科技始終無法為心靈「紓困」。

梅花座、實名制、戴口罩、每場只開放一千名觀眾,加上場內禁食只能飲水,種種限制已經顛覆在健康承平時期的看球文化,也引起不少球迷覺得限制過於嚴苛,但中職還是勇敢跨出這一步,用運動競賽彰顯台灣的防疫成就,再次讓國際社會聚焦台灣。

能開放球迷進場,就代表台灣對新冠肺炎疫情管控,已經趨於穩定;接下來,球迷期待的是,盡快回到以往的生活,不受限制地觀賞自己喜愛的比賽,不必擔心受到病毒感染。根據社會促進效應理論實證,選手們如能得到看台上觀眾的支持,更能激發他們在場上的表現。選手與觀眾是構成精采運動競賽的兩大重要元素,實施閉門比賽的權宜之計過後,總得回到常規。

中華職棒聯盟最想要的,是看見球迷走進球場,在看台上盡情吶喊,只要疫情退散,人氣回流,看台上就充滿熱情的「溫度」。中職如此,其他賽事也如此。在職棒擔任「領頭羊」之下,期待台灣體壇能早日尋回活力,讓球迷的心靈早日獲得「紓困」,選手們有了觀眾的加持,都能繳出亮麗表現。











滾動檢討過長 德政反惹民怨


2020-05-09 00:23 聯合報 /   李峰年/大學生(雲縣虎尾)
新北市府送紓困申請到衛福部,一度遭拒收。 記者江婉儀/攝影


政府透過紓困安撫人民不安,行政院也透過直播記者會說明紓困政策,這與美國經濟大蕭條時,羅斯福總統爐邊談話相似

但這次的「萬元之亂」,政府似乎與民心落差很大。紓困政策雖出於美意,但敗在倉促上路,且朝令夕改。民眾不一定有時間注意記者會內容,即使得知,也不一定能清楚了解,當今「萬元之亂」不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政策剛推出當然不可能盡善盡美,但「過長」滾動式的政策檢討,除增加政府成本外,更不能安定民心,德政失去了最初期待的效果,反而引發民怨。

政策宣傳,除要精準表達,更要讓民眾聽得懂,不能只是單向宣傳雙向溝通效果才能得民心。過去政府推新政策,常因宣傳與溝通效果不佳,遭到誤解累積民怨;政府除在內部行政溝通上要順暢有共識外,別忘了,政策是執行在人民身上,「人民的心,政府最該懂!」











放手吧!紓困防弊心別太重


2020-05-09 00:19 聯合報 /   陳欽興/國中退休校長(新北市)
行政院擴大紓困方案申請人潮不斷,有民眾拿著表格跑到公園內蹲坐填寫,希望能順利領到紓困金。 記者潘俊宏/攝影


政府防疫績效卓著,疫情漸緩,接下來是紓困及振興方案,卻未見超前部署;各項計畫似乎都看不到SOP。就以近日發放一萬元紓困金為例,首長、立委看不懂計算模式,地方公所基層人員也「霧煞煞」,申請鄉民就更不用說了。簡單一句話,就是防弊心太重怕人冒領,也怕被人誤為政府濫發」。

其實,為政之道,在一個「簡」字,不擾民,不刁民。雖有一、二不守約定者,但也不要把百分之九十八的善良百姓以「壞人」看待。浪費龐大的行政資源,堵、堵、堵,防弊到百分百、無漏網才放心,藉此彰顯政府「德政」,有必要嗎?

其次,方案再多,紓困及振興對象,更加不可能百分之百周全,也不可能達到完全公平原則;比較來,比較去,就是會有人覺得不公平。政府不必考慮是否排富。想想看,有錢大富,如郭董、小富如院長、部長、立委者,會去領這區區數千元嗎?政府給得乾脆,受者捐贈或不去領者,自然多起來,慈善公益團體或也能沾點福氣

政府各項施政措施,著重經濟效益,花每個錢都要經過效益分析,那是站在政府的角度。但,缺錢的人總是會「計較」,先選擇救命、救急的事,善用這筆錢;這是不缺錢的人不能體會的。

請施政者謹記施人慎勿念這句話,除了不要老是將「德政」掛在嘴邊外,也不要再去管人家怎麼花。是去救急、或是去存起來,還是去促進經濟,給政府帶來執政績效;就任由他去吧!


盛治仁/不完美的喬丹 真實啟發人生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周行一/封城解除後的全球經濟情勢
◆  楊志良/三分靠努力 七分天註定?
◆  劉維公/政府如何像亞馬遜一樣運作?
◆  方祖涵/最幸運的超級盃亞軍
◆  朱宗慶/不應讓北藝中心開倒車

◆  王健壯/大法官到底在等什麼?
◆  嚴震生/新冠病毒下美國對亞裔的歧視
◆  黃介正/「戰疫」對「戰役」的啟示






盛治仁/不完美的喬丹 真實啟發人生


2020-05-08 23:55 聯合報 / 盛治仁(雲品國際董事長)
喬丹與品牌球鞋。 (美聯社)


美國因疫情肆虐,體育活動停擺,ESPN把原定六月播出公牛王朝紀錄片 The Last Dance 提早到四月。播出後叫好又叫座,也引發一波回顧飛人喬丹及九○年代籃球的風潮,對我個人更是喚醒許多珍貴記憶。

我是民國81年(一九九二年)抵達芝加哥求學。對一個人生地不熟的留學生,融入當地最自然也最快方式之一就是透過對城市體育球隊的認同。到芝加哥前,我不打籃球也不看籃球。抵達時公牛隊和喬丹已連續兩年贏得NBA總冠軍,可說是無處不在。記得當時只要季後賽,街道上常是冷清,大家都約在有最大尺寸電視朋友家裡,訂外送比薩看球。這是辛苦留學生涯中珍貴的回憶,也第一次讓我體會到,成功運動產業的產值及社會影響。

球場就是人生目前播出六集,但已有說不完的心得感想。喬丹雖被譽為籃球之神,但是他成功過程絕非一帆風順,在高二甄選校隊時還被刷掉。以他的天賦,還是辛苦花了七年時間才得到第一座冠軍。

在這過程中,喬丹不斷地嘗試、失敗、再嘗試、再失敗。每年的失敗都讓他離成功更近一點。在奪冠前一年,被底特律活塞「壞孩子」們擊倒後,整個暑假全隊不放假,都在球場訓練,並且增加肌肉準備更激烈地反擊對抗喬丹自己總是練習中最認真的,讓其他球員看到隊中超級明星都徹底投入時,自己再不全力以赴,就不配在球隊繼續待著。公牛隊練習時的強度,往往高過正式比賽,這也是為何喬丹周遭球員能夠持續進步的重要原因。以身作則的領導力,是他成功的關鍵要素之一。

另外,他無人能及的好勝心,也是驅使喬丹不斷進步的動力。不只是籃球,喬丹在打撲克或是高爾夫球,也從不願意輸。他在進NBA第二年時腳骨骨折,一直很想趕快復出。老闆和醫生都不建議,最後雙方妥協,用每半場只能打七分鐘限制保護他。球隊不知道的是,他在回來報到前,私下已打了一段時間練習賽了。這種強烈求勝意志性格,是喬丹和其他球星最大不同。他不願意接受可能的失敗,永遠相信自己能贏而且會贏。這種個性讓他不好相處,甚至有一段時間被認為有嗜賭問題,但也同時造就他的偉大。其他球員在天賦和體能上不一定落後他,但喬丹求勝意志和關鍵時刻的穩定表現,是和其他球員最大的區隔

喬丹傳奇,還在於公牛王朝落幕的完美劇本。因為當時球隊總管認為,功勞被漠視又不受球員尊重,硬生生拆散這個冠軍球隊,讓喬丹的公牛王朝停留在第二次三連霸和最後一投的絕殺。但也因為如此,寫下了歷史上最夢幻的謝幕劇本。如果公牛隊當時沒有解散重建,而是後續被他隊淘汰後才落幕,這個傳奇就會打折扣了。

人生也是如此。當下得失,事隔多年再回頭看,不一定是一樣的感受。凡事盡其在我、毀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數。喬丹絕非完人,他的個性、自我、不沾鍋,以及嗜賭等缺點,都在紀錄片中忠實呈現。有這些不完美,讓我們看到更真實的喬丹,也從他的人生中得到更全面啟發。

作者為雲品國際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