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3日 星期一

經濟/新經濟模式的四把成功之鑰

.聯合報社論..面對嚴峻經濟,新政府應趨吉避凶
.聯合報黑白集.勇敢ㄟ台灣人
.經濟日報社論.新經濟模式的四把成功之鑰




經濟/新經濟模式的四把成功之鑰


2016-05-23 01:1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在520就職演說中宣示,要打造一個更好的國家,未來新政府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讓台灣的經濟結構轉型;蔡並強調,要讓台灣經濟脫胎換骨,必須從現在起就下定決心,勇敢地走出另外一條路;而這一條路就是打造台灣經濟發展新模式,也就是以創新、就業、分配為核心價值,追求永續發展的新經濟模式。
蔡總統上述演說內容,可說定調未來四年新政府的經濟大政方針,核心就是打造台灣經濟發展新模式,但新模式能否成功,取決於如何走出一條不同於以往的經濟發展之路,這又繫於以下四個關鍵因素:
第一,台灣經濟在全球的定位。過去20多年來,台灣是全球供應鏈的重要一環,也是亞洲地區僅次於日本的資本輸出、生產及技術的提供者,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然而,近年因為中國大陸經濟崛起及紅色供應鏈的日益壯大,台灣的功能和角色被逐漸取代,再加上台灣不能參加TPP、RCEP等區域經濟整合,經濟邊緣化危機日益升高。
馬政府秉持「從中國大陸走向世界」的思維,積極推動兩岸經貿關係發展,但八年來這一套做法顯然有很大侷限,並導致馬政府經濟施政備受質疑。現在,民進黨執政,「從世界走向中國」的思維再次抬頭,蔡總統強調,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強化經濟活力與自主性,積極參與TPP、RCEP等多邊及雙邊自由貿易談判,推動新南向政策,提升對外經濟格局及多元性,告別以往過於依賴單一市場的現象。
換言之,新政府將重新定位台灣在全球和區域經濟的角色,從側重兩岸合作走向側重國際合作及全球連結。然而,在兩岸關係仍不確定的狀況下,如何具體實踐此一政策方向,是新政府必須跨越的第一個難關。
第二,實踐創新經濟的可行路徑。新經濟模式的核心是「創新」,這也是從經濟供給面切入,來改善經濟結構及資源運用效率,但供給面手段往往曠日廢時,馬政府喊「創新」足足喊了八年,包括:愛台十二建設的六大產業創新走廊;宣示要將台灣從效能驅動經濟變成創新驅動經濟;推動物聯網、生技、綠能等新創產業及眾多青年創業和創新計畫。然而,這些努力卻抵擋不住台灣高科技主力ICT產業一波又一波的危機;基亞、浩鼎案更暴露生技產業發展淪為金錢遊戲;過去熱中綠能產業發展的台積電、聯電、友達等企業龍頭,紛紛放棄努力多年的綠能投資。
新政府要打造創新經濟,大力推動綠能、物聯網、生技、智慧機械和國防產業等「五大產業創新研發計畫」,但馬政府八年做不到的,新政府要能夠做到,就必須提出實踐創新經濟的可行路徑圖,供全民檢驗,爭取支持,才有可能打破既有框架,帶動經濟結構轉型。
第三,如何增加就業及兼顧分配正義。台灣過度依賴代工出口的傳統模式,導致就業大量移到海外,勞工薪資也無法提升。新政府推動五大創新產業,可創造的就業機會有限,也難以打破低薪的惡性循環,因此,蔡總統在演講中特別強調,未來會以出口和內需作為經濟雙引擎,結合企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連結對外貿易和在地經濟。這也凸顯出攸關就業和薪資的內需產業發展是未來重點,也待新政府提出更具體的發展藍圖。
最後,打造新經濟模式不能迴避關鍵的兩岸問題。兩岸關係能否持續和平穩定發展,繫於總統的決心和政治智慧,蔡總統已宣示,「新政府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務」,這是打破兩岸政治僵局一個好的起點。在政治問題之外,未來兩岸經貿發展要何去何從,亦須盡速凝聚社會共識,並作出符合各方期待的最佳決策。

聯合/勇敢ㄟ台灣人


2016-05-23 01:1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英文的就職演說以「為年輕人打造一個更好的國家」貫穿全篇,最後更引用《島嶼天光》歌詞「現在是彼一天,勇敢ㄟ台灣人」,頌揚年輕世代在二○一六把國家帶向新方向,歷史會記得這個勇敢的世代。
向「小確幸」時代的年輕人直呼勇敢,是鼓勵也好,感謝也好,恐怕有點小違和。事實上,以台灣目前的處境,年輕世代需要的「清醒」,可能還比「勇敢」多一些。
最近有兩個民調略可反映台灣人的「勇敢」本色。聯合報二月民調,自認是台灣人及傾向獨立的比率都達新高,尤以年輕族群為最;但對台獨的代價,卻僅願接受陸客減少,而不願犧牲外交和經濟,更不願去打仗。
另根據去年十月政大選研中心和美國杜克大學的民調,年輕、泛綠、蔡英文支持者更傾向「鐵桿台獨」;有趣的是,越支持台獨,越相信大陸「不會攻台」,越相信美國會「出兵援助」,也相信台灣人民會「英勇抵抗」。
前一項調查反映了民眾的現實理性取向,後一項調查凸顯了意識形態片面篩選資訊,遮蔽理性思考。
如果九二共識是模糊的傑作,蔡總統則想製造模糊的模糊。中共不滿意這份未完成的答卷,但蔡總統小心翼翼,她未刻意凸顯自己的勇敢。也許,台灣人的勇敢,將表現為和平的堅定維護者與積極溝通者。
蔡英文強調要「解決問題」,勇敢顯然不是唯一的答案。勇敢ㄟ的台灣人,也很需要理性和智慧。

聯合/面對嚴峻經濟,新政府應趨吉避凶


2016-05-23 01:1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新政府尚未就任即坦言今年經濟成長率「保一」困難,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提到「經濟」的關鍵字更多達廿七次,顯示新政府深知,交出一張合格的經濟成績單,是項嚴峻的挑戰。然而,要如何打破台灣的「悶經濟」,在就職演說中卻未看到解方。
去年我國經濟成長率僅○.七五%,今年情況仍未見好轉,出口與外銷訂單分別出現連十五衰與連十三衰,是史上最差表現。由於統計基期偏低已持續一年多,新政府上台後,只要不出現如陳水扁廢核四的荒唐作為,台灣經濟要出現大幅下墜的機率不高。但這是我國第三次政黨輪替,也是民進黨首度「完全執政」,民眾對新政府的期待恐怕不僅止於「不要更壞」。
蔡英文上台,在經濟上立即面對了兩大不利因素。首先,北京對新政府採取「觀其行」的態度,兩岸貨貿談判暫停,陸客來台減少,短期內台灣不易再享有兩岸經貿紅利。其次,台灣近年出口表現高度仰賴美國蘋果手機等明星產品,目前蘋果陷入創新瓶頸,台灣外銷也難見起色,上月來自美國的外銷訂單衰退十一.四%,創近十年來最差表現,蘋果對台灣經濟的影響恐不下於對岸。
蔡總統在就職演說中宣示,新政府上台後的第一要務,是要推動經濟結構的轉型,突破台灣經濟的停滯不前。但是,推動經濟結構轉型並非一蹴可幾,政府喊產業升級已廿餘年,歷經多任總統,都未成功。蔡英文當然也知道這項工程之艱鉅,若不從整體決策思維及民間投資觀念的改造,乃至人才及教育品質的提升下手,轉型恐怕難有寸進。
台灣近年薪資成長停滯,與國內投資不振有極大的關係。民間投資已經連續十五年處於停滯狀態,固定資本形成的年增率從上世紀九○年代的平均八.二一%,一路下滑降至本世紀前十年的一.二%,近五年更降至○.九六%。相對而言,我國今年超額儲蓄率將創廿九年來新高,這顯示,台灣並不缺錢,缺少的是引導投資的意願和投資機會。
蔡總統的對策,是要發展綠能科技、國防產業、生技醫藥、亞洲矽谷和智慧機械等五大創新研發計畫,作為經濟轉型的旗艦計畫,藉以引進投資活水。但產業界質疑這五大計畫涵蓋面太窄:疑慮之一,是台灣現有的產業鏈、人才供應能否成功推動這五大計畫;疑慮之二是,這五大計畫皆非短期內可見到成果,未必能有效驅走當前的經濟寒流。
衡酌整體內外情勢,新政府的經濟政策必須注意「趨吉避凶」的原則,不可孤注一擲。第一,蔡政府即使無法像馬政府時代一樣維持良好的兩岸關係,也不可以認為兩岸經貿是可以忽視或輕易拋卻的環節。畢竟,兩岸經貿占我國經濟比重極為可觀,若任意擱置貨貿、服貿談判,卻寄希望於未可知的TPP和RCEP,是不切實際的想法,經濟可能轉型未遂即掉落深淵。
第二,推動產業升級不能僅局限於五大創新計畫,而應落實在已具實力的各項產業上,才能收促進投資效益之功。扁政府時代夸夸其談的「兩兆雙星」計畫,傾政府之力扶植面板與記憶體產業,結果反而造成業界投資過剩而互相廝殺,最後鎩羽而歸,政策誤導的殷鑑不可或忘。
第三,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強調環境永續、國土規畫、區域均衡的追求,是正確的方向,但必須拿捏衡平原則,不可偏廢。蔡英文宣示從二○一八年起核電廠要陸續除役,但另一方面,民進黨執政縣市反對燃煤電廠繼續運轉,在綠能開發進展缺乏下,國內供電能否保持穩定,令人憂慮。
要想在凶險的情勢下追求台灣經濟突圍,新政府能犯錯的空間不多。新閣要利用有限的資源,在有限的時間內繳出拚經濟的成績單,既點燃投資的火種,又避免誤踩雷區,必須步步為營。

聯合筆記/對台決策 習寧硬勿軟

.蔡總統的考驗/五大產業創新 翻轉不了台灣
.蔡總統的考驗/住宅去商品化 更勝興建社宅
.蔡總統的考驗/年金改革委員 獨排退休人員
.聯合筆記/對台決策 習寧硬勿軟
.新教長廢課綱/文化台獨 攪局兩岸關係
.教長六箭 毋忘教育正義
.敬意與同理 勿傷被害人自尊




聯合筆記/對台決策 習寧硬勿軟


2016-05-23 01:39 聯合報 郭崇倫

蔡總統演說後的兩天來,大陸的反應越來越嚴厲、越來越急,已經超過給台灣合理反應的時間。在演講後第一小時,接近決策學者的反應是:「向大陸表示善意」、「替破冰創造條件」;但在第四小時,國台辦正式回應稿,已經把肯定的部分拿掉;到了第二天,則是要表明要切斷兩會的正常聯繫。
這樣的反應模式,與過去成竹在胸,靜觀台灣回應的模式,相當不同,不由得外界猜測大陸的對台決策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有兩個例子可以說明。
一是王毅在美國發表了憲法論的第二天,蔡英文在一個私下的場合,被問到為何沒有積極的回應,蔡的回答是,「我們還要看看還有沒有其他人重複」,但實際的考慮卻是,如果新政府真的回應了,北京這邊會不會藉機抬高價碼?
但一等再等,等到的卻是俞正聲、李克強與習近平的強硬說法,沒有高層再提憲法說,雖然王毅事後未被懲治,可看出發言是經過授權,然而我們永遠不知道王毅的說法,是經過怎樣的決策,最後又如何被推翻的。
二是政協、人大兩會召開前,大陸涉台系統醞釀讓習近平有場台灣政策演說,習並不是每年兩會都有對台演說的,大陸一位涉台人士對記者說,我們先跟台灣打了招呼,詢問如果希望習能夠有正面的說法,是否蔡這邊能先有善意表示,兩邊相向而行,「結果台灣這邊毫無回音,結果只有按原來的調子講了」。
但是大陸決策向來「以我為主」,習的講話已到了需要台灣這邊配合嗎?習的對台政策是否面臨「妄議中央」的反應?
近兩周以來,中共權力鬥爭的傳聞不斷,攤在大家面前的是,某「權威人士」在人民日報頭版大肆抨擊李克強主導的財經政策;今年年初以來,各地省委書記陸續提出「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核心」,但是只延續了七、八個,就嘎然而止,傳聞是部分身為政治局委員的省委書記有意見,認為個人崇拜不是這樣的搞法。
習近平的權力目前已經升到頂點,掌握所有重要的黨內工作領導小組,各常委領導的機構,都要跟他匯報工作。傳聞明年十九大,他要廢止隔代指定繼承,換言之胡錦濤在十七大所指定的胡春華與孫政才,恐怕進不入政治局常委,習近平要保自己的人進,甚至不惜讓王岐山逾齡留任,這勢必引發強烈反彈。
今年年底全會前,是決定人事的關鍵期,擁習與反習雙方都使盡渾身解數,反貪是擁習的手上明槍,台灣香港問題則是反習派手中的暗箭,如果處理不當,祭起民族主義大義,連習近平也吃不消。

薛承泰/社會安全網,該怎麼補?

.薛承泰/社會安全網,該怎麼補?
.王健壯/國會不能是不負責任的夥伴
.黃介正/諒解與發展的兩岸關係
.嚴震生/修昔底德斯對新政府的啟示
.朱宗慶/阿棲睞—用生命去經營
.陳立恆/不知禮,台灣的未來無以立也
.盛治仁/不同世代說不同話
.薛承泰/養寵物 玩寵物
.葉銀華/日本之病:從安倍送酒談起





薛承泰/社會安全網,該怎麼補?


2016-05-23 01:40 聯合報 薛承泰

小英總統就職演說點出近年來台灣所面對的問題與困境,長達半小時的演說既展現親和又無比流暢,相信多數人會給她按個「讚」!她一開始宣示新政府的任務是「解決問題」,最後又點出過去因為「對立」而讓民主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句話切中時弊,而小英總統所關注的長期照顧與年金改革,正好是最佳的註腳。
眾所周知,長照與年金均為社會安全網一環,也和人口的少子高齡化有關;扁政府時期或許未意識到問題將趨於嚴重,並沒有在相關政策綱領中出現有關年金改革的內容,長照方面除了研究規劃,也未積極培訓相關照顧人力。
馬政府一上任就啟動「青年安心成家」、「育嬰假給六成薪」等政策,並提出「少子化是國安議題」,近年來生育量回升且維持在廿一萬人,並不容易。此外,在建國百年的「社會福利政策綱領」中,首度指出「社會保險體系之財務設計必須考量人口結構變遷所可能產生之財務危機,保險費率、給付水準、支付制度、所得替代率、行政費用等均應詳實評估,以符合財務健全與世代間公平正義」。
由於年金財務危機,主要來自公教與勞工兩大塊,前者具有歷史特殊性也經歷了數次調整,後者源自於二○○八年因國民年金即將上路,引發勞工擠退轉往給付較優的國保,導致行政與立法部門在勞保年金化時,相繼提高老年給付率以阻止勞工擠退。當時雖解決一個問題,卻創造一個更大的問題,今天的財務危機及十年後可能倒閉,不就是那個時刻就決定了嗎?
因此,勞保年金化上路才第四年,馬政府即受困於形勢來進行改革,並應立法院要求,於三個月內提出改革版本。面對一千萬勞工,勞保堪稱世紀大改革,一旦加入軍公教退休制度的批判及有心人士將議題「對立化」,改革失焦只見政治籌碼。
又過了三年,年金財務問題更為急迫,新政府宣示組織年金改革委員會,透過各界社會對話,一年內形成改革共識。先不論這是否「嚴人寬己」,若過去曾參加國保與勞保的修法,如今又來推動改革,如何能說服人們「不會再度創造新的問題」?更重要的,若一年後重送立法院的版本和前政府版本相近,沒有比過去急就章版本高明,屆時又將如何向全民交代呢?三謙卑的政府應特別注意。
至於長照議題,雖沒有年金改革驚悚,卻也無法迴避。扁政府花了七年規劃「長照十年計畫」,馬政府即便在金融大海嘯侵襲下,在財務極為困難時仍接手推動。或許馬政府拙於宣傳,讓新政府以為在地老化、社區照顧與稅收制都是新主張,而未注意到這些都是過去八年的作為。
長照制度宜配合人口特性滾動修正,目前老人占十二.五%,稅收制尚可支撐,決戰點應是台灣二○一八年步入「高齡社會」後,屆時財源是一大挑戰,真正的長照2.0應以此來考量。
無論如何,新政府面對的情勢險峻,在未來四年中,台灣每年將多出廿萬老人,勞動力將失去十六萬,如果沒有一些作為來提升競爭力與生育率,小英總統交給後面的台灣社會是如何呢?社會安全網會不會破得更大呢?
(作者為台大兒少與家庭研究中心主任)

「阻升台幣救經濟」的慢性毒藥 不可思議的低薪!「你們的GDP 都去哪了?」

福爾摩沙:一種關注

「阻升台幣救經濟」的慢性毒藥

不可思議的低薪!「你們的GDP 都去哪了?」
美國財政部上月底公布「美國主要貿易夥伴外匯政策」報告,將台灣、中國大陸、韓國、日本及德國五個貿易夥伴,列入干預匯率的觀察名單。其中,僅有台灣被點名在外匯市場「持續且單向干預」。若未來一年沒有明顯改善,美國財長將會建議總統採取相關措施。
這種事不是第一次發生。早在去年10月,美國財政部就已經首度點名,台灣中央銀行習慣在尾盤進場干預新台幣匯率,要求央行增加外匯存底與市場干預的透明度。
事實上,早自1980年代起,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s)就已針對世界各國的智慧財產權保護狀況,發表各國貿易障礙報告,並表明將以「貿易制裁」規範這些保護智財權不力的貿易夥伴。長年以來,台灣一直是在特別301報告觀察名單的對象之一。
有些論調主張,台灣根本不用理睬來自美國「黑暗隊長」的蠻橫要求,因為美國人自己才是開啟全球貨幣戰爭的始作俑者。美國聯準會(Fed)在金融海嘯之後,實施多達三輪的量化寬鬆(QE)政策,六年內釋出超過三兆美元,導致美元大幅貶值。若不是美國如此,其他國家根本沒有必要隨之起舞,陸續推出在地化的各種量化寬鬆政策(如歐盟負利率、日本QQE等),並造成目前游資氾濫、金融動盪不安等多種亂象。
但「不予理會/不要管它」,不代表「操縱匯率」這件事是對的,不代表台灣央行可以繼續我行我素,一直「阻升不阻貶」下去。

貶值救出口,犧牲購買力

讓我們先從「匯率」的基本概念說起:假設台灣製造的商品物廉價美,全世界都願意大量採購,我們市場的美元供給會大幅增加(因為世界各國都用美金買台灣商品),在其他環境不變的情況下,美元顯然會供過於求,導致美元兌台幣匯率持續貶值。
假設美元對台幣匯率由30 降到20,也就是台幣兌美元持續升值,對國外客戶來說,台灣商品會明顯變貴。舉個簡單例子,一台HTC高階手機售價24,000台幣,美元匯率1:30時,外國遊客只要花800美金就可以買到;但如果美元貶值到1:20,就得付出1,200美金,硬生生漲了400美元。面對400美金價差,相信許多外國買家會放棄HTC,擁抱iPhone。一陣子後台灣市場的美元供給減少,美元兌台幣會開始升值,直到達成新平衡。
反之,當台灣商品不斷賣到全世界去(出口暢旺),台幣就該升值,民眾購買力則隨之上升,也就是舶來品變便宜了。舉相同例子來說,一台售價24,000台幣的 iPhone,當台幣兌換美元匯率從 30:1 升值到 20:1 ,售價也將從24,000降至16,000 台幣,這才是經濟成長真正的有感之處。
但長久以來,台灣央行為了拚/救經濟,不願讓台幣大幅升值──特別不能讓升值幅度大於日韓等主要貿易競爭者的貨幣。央行總是不時啟動印鈔機,在市場上用熱騰騰的新台幣大量買進美元。這種干預市場供需的行為,可以同時創造美元需求與台幣供給,造成台幣貶值,使匯率重回 1:30,圓滿達成「犧牲全民購買力救出口」的任務。

經濟成長果實到哪去?

但,「救經濟」對人民有好處嗎?大家可以回憶一下,管理大師麥克‧波特(Michael E. Porter)及《廿一世紀資本論》風靡全球的湯瑪斯‧皮凱提(Thomas Piketty)等,造訪台灣後的共同疑問是什麼?答案不會令人意外:不可思議的低薪!「你們的GDP 都去哪了?」
是的。我們也很想問:過去16年來,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高達3.84%,實質經常性薪資(扣除物價漲幅後的每月月薪)何以差異不大?2015年的37,353元,比起1999年的37,277元,毫無進展。這16年的經濟果實到底是誰拿走了?
製圖/端傳媒設計部。
答案不難猜。上文所描述的國幣升貶,基本上就是一國經濟成長所帶來購買的力增減,當央行傾全力「阻升不阻貶」時,其實就等於犧牲「全民購買力」來補貼「出口產業」,其所造成的深遠影響遠遠大於你我想像。

「阻升不阻貶」的負面衝擊

顯而易見的不利衝擊包括:
一、企業沒有轉型升級的動誘因:只要利用媒體放話或國會遊說,要求央行「貶值救出口、救經濟、救失業率」,就可以苟延殘喘。長期不累積競爭力,就只能不斷的cost down(壓低成本)。這種短視心態實為飲鴆止渴,除了獲利無法長久(更別提給員工加薪),甚至只能靠偷工減料擠出微利,遲早會被急起直追的第三世界國家趕上,甚至被拋在腦後。
二、長期低薪/購買力形同向優秀人才say NO:全球化的人力流動已成既定事實,真正能確保國家競爭力不墜的秀異份子,在現行低薪/購買力的情況下,完全不會考慮留/來台創造人生。薪資雖然不是吸引菁英的全部因素,但肯定是關鍵因素。沒法吸引源源不絕的智慧創意在台灣生根,試問該從何開創出高附加價值的利基產業(如金融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等)?假以時日,台灣日薄西山,在國際舞台上銷聲匿跡,恐將指日可待。
三、政府擺脫不了低物價政策:民眾薪資沒有起色,政府根本不敢揚棄低物價政策。舉凡電價、水價、各種柴米油鹽醬醋茶,也無法回歸市場機制。不管是擔心若干企業體質較弱、價格轉嫁能力差而倒閉;害怕民眾抱怨、影響選票;亦或憂慮經濟條件較差的民眾難以生存等——政府低物價政策一天不改弦更張,對整體產業發展的扭曲就會持續下去,從而造成劫貧濟富、「全民補貼大戶」的社會不公。
四、氾濫游資藴釀資產泡沫:央行印台幣買美元來干預台幣匯率,如果這些多出來的台幣流入實體經濟也就罷了,但現況顯然並非如此。過多台幣供給不斷流入不動產或股市,推高資產價格、形成泡沫危機,甚至造就十大民怨之首的超高房價。台北的上班族,得約16年不吃不喝才買得起房子。
五、最可怕的是,上述因素彼此交織,這種惡性循環生生不息。

不願再蹉跎十六年

新政府就要走馬上任,在尊重央行獨立性的同時,或許應該想想如何不再重蹈數字迷思?如何才能讓人民幸福有感?如何可以放棄「貶值救經濟」的老掉牙招數?如果能夠順勢放手把沒有競爭力的企業一掃而空,重新調整樣樣都要干預的大政府心態,引導產業進入高薪引才、尊重專業的正向循環,說不定,還能有助於資產泡沫緩慢消氣,內需市場升級轉型。
如果你/妳也不想再虛耗一個薪資凍漲的16年,就從此時此刻開始,重新並徹底了解政府施政的意涵,做一個與時俱進、名實相符的現代公民。
(儂白蒂,倫敦政經學院國際政治經濟碩士,洞見專欄作家,曾為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