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5日 星期日

【專家之眼】順利上海行 館長下一步?(廿一)

◆  【專家之眼】順利上海行 館長下一步?(廿一)

◆  【專家之眼】直議突破島鏈獲取制海權之迷思(十七)
◆  【專家之眼】哈佛學生真不會2+2?居敬而行簡(十六)
◆  【專家之眼】美中談判戰鼓擂與任正非羽扇綸巾的賽孔明
◆  【專家之眼】法網男單冰與火的破紀錄對決(十五)
◆  【專家之眼】韓國新總統亞太政策的變與不變(十四)








【專家之眼】順利上海行 館長下一步?


2025-06-15 06:39  聯合報/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由綠營及其側翼大舉抹紅的力度、層級,以及雖打壓卻出現破紀錄的直播觀看流量來評估,館長此次大陸行,確實有打破當前兩岸關係沉悶高壓的潛力。


最近兩岸局勢混沌複雜。有些事看似更阻礙了交流,有些事則反之。但把時間拉長來看,恐怕會出乎觀眾意料之外。

賴政府一直堅稱他們只是要推動兩岸交流健康有序。顧名思義,就是暗示過去政府管理,包括蔡執政時期的交流秩序都有問題,其意圖甚至讓人認為想切斷兩岸聯繫。然而,賴的做法究竟是使交流有序還是失序?而其手段,是否終將達成其意圖呢?

對於需要再秩序問題,除非賴想要藉川普對中政策的勢,否則人民可以比較出賴所說的台海局勢,與蔡政府時期並沒多少差別,最低限度蔡規賴隨就好,賴卻搞出了日漸緊縮政策。

但兩岸多年密切交流,賴吹皺一池春水,越來越讓人看到雙標濫權部分,把過去政府累積,對行使公權力謹慎公正信譽消耗殆盡,未免太不聰明。最近有三事就在凸顯雙標濫權部分,值得一述。只是多數已為台人所知,將儘量點出過去少提部分。

首先是雙標。其一是陸委會點名某些台灣藝人配合中共,「甚至擴大傳播影響台灣民心士氣,這是陸委會沒有辦法容忍的」,文化部也加碼指出,正在研擬對相關藝人處置方式,包括限制未來補助或設置追討、懲處機制。

可是除了陸委會自己做的民調,看不出台人被這些藝人乃至於中共影響的跡象外,同時間亦有運動選手被翻出有「配合」中共疑慮,陸委會官員卻僅表示,該人是職業選手,是否有拿政府補助陸委會並不清楚。

對於台灣政府介入運動情況稍有解者,不會不知道政府栽培傑出選手不遺餘力。官員是在裝傻

另案是民進黨立委沈伯洋父親「賺紅錢」爭議。沈的爭議甚多,此次是因其過去檢視他人高標準鮮明意識形態,卻無法對其父所為自圓其說所致。即使如此,身兼民進黨主席的賴清德仍在中常會幫他講話。說詞越多,越讓人瞭解何謂綠能你不能

其次是濫權。福建台籍教師張立齊在領得大陸定居證後,最近被陸委會決定取消台灣身分。官員表示,陸委會從沒說過領用定居證未違法;而近年因為福建發證標準放寬,等於是故意讓台人有雙重身分,所以陸委會檢視了《兩岸條例》規定的單一身分意思,並在今年4月16日做出令釋。最後官員主動提出,張有行政救濟方法,前提是他要證明自己從此沒有雙重身分的問題。

真有問題的是官員說法陸委會每周開記者會,對於錯誤新聞可以更正、人民有違法疑慮可以即時說明;而處分張的法源來自於《兩岸條例》第九條之一規定:台灣地區人民不得在大陸地區設有戶籍或領用大陸地區護照;以及4月16日陸法字第1140400361號令釋:考量中共係以「定居」作為法律及行政管理基礎,行為人如取得公安部門發給之「定居證」,即可辦理「常住戶口登記」、並申領與中國大陸人民相同之「居民身分證」。

然而,從任何法令看來,辦理「常住戶口登記」跟設有戶籍都是兩回事;有資格申領「居民身分證」,也不代表已申領。中共《台灣居民定居證明簽發服務指南》規定「未在規定時限內辦理落戶手續的,按自動放棄定居處理」,已經明示了有此可能。

此外,即便張想適用《在台原有戶籍大陸地區人民申請回復台灣地區人民身分許可辦法》提出救濟,該辦法第2條規定「本辦法適用對象,指在臺灣地區原設有戶籍人民於大陸地區設有戶籍或領用大陸地區護照,致喪失臺灣地區人民身分者」。他如果僅持有定居證,尚未於大陸地區設有戶籍,那也不適用該辦法;而另根據該辦法第4條「依前條規定申請回復臺灣地區人民身分者,應填具申請書,並備具下列證明文件:一、經權責機構驗證之註銷大陸地區戶籍或放棄持用大陸地區護照之相關證明文件」他又怎麼提出本來就沒有的註銷大陸地區戶籍證明文件呢

註銷人民戶籍使當事人喪失台人身分及選舉、罷免、創制、複決、擔任軍職、公職及其他設有戶籍所衍生相關權利。這麼重大的變動,應該依據法律保留原則辦理,陸委會卻僅採令釋處分,這是濫權。此事越多,人民會越有想法。

至於另方面,最近有事看似推進了兩岸交流,就是網紅陳之漢(館長)去上海遊覽一事。由綠營及其側翼大舉抹紅的力度、層級,以及雖打壓卻出現破紀錄的直播觀看流量來評估,館長此行確實有打破當前兩岸關係沉悶高壓的潛力;而他在旅行中,所遇到的多數大陸民眾呈現出的友善,以及遊覽第二日起,相關報導在兩岸網路平台都有強大點閱率,在大陸熱榜前十名裡三條列入,其中甚至包括第一,又讓台人可以將中共作為與人民區分出來。

然而,不得不說有些可惜部分。簡言之,館長此行缺乏解兩岸者的事前縝密作業。以目前看來,館長所為所言就是一次觀光旅行而已除了讓沒去大陸者有新鮮獵奇之感,缺乏對大陸社會的深層理解與思考。雖然可以預期此行能順利完成、為館長增加不少流量,但未來能對兩岸關係產生多少改變?令人疑惑。而對館長之行真正考驗是在回台後。先不講綠營的高壓手段,由過去歷史觀之,館長能堅持上海之行的論調多久?他的下一步會怎麼走?也令人好奇。

最後,至今大陸民眾對館長上海行的反應,亦包括對柯文哲,甚至是柯所代表「路線」的興趣,日後此可能對既有路線提出挑戰。怎麼樣才能讓兩岸關係行穩致遠?有興趣者恐怕還要多觀察社會脈動了。








陳亮恭/那抹午後清涼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亮恭/那抹午後清涼
◆  闕志克/造山運動的動力
◆  葉匡時/台鐵高鐵人事案反映的問題
◆  張延廷/台海兵推的覺迷與覺醒
◆  廖元豪/一黨獨大就需要黨外
◆  楊志良/大罷免大成功?還是民進黨悲歌?
◆  薛承泰/七十八歲的魔咒








陳亮恭/那抹午後清涼


2025-06-15 00:00  聯合報/ 陳亮恭(作者為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


盛夏時節的酷熱氣溫讓人煩躁,牆上浮動的光影也顯得慵懶。這時,冷氣悄然啟動,清涼的氣流緩緩散開,彷彿深山溪谷午後的那片陰涼。每當酷暑難耐時步入冷氣房,總忍不住感嘆:「發明冷氣的人,真該得諾貝爾獎啊!」

一九○二年時年僅廿六歲的威利斯.開利正是這位發明家,他的初衷是為了解決印刷廠的技術難題,印刷廠的溫度與濕度若無法精準控制,會大幅影響彩色印刷的品質。隨著技術的演進,原本服務於工業的發明,漸漸走入了公共場所與尋常百姓家,成為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科技發明。

然而,美好事物背後也隱藏著始料未及的危機。冷氣真正負責降溫的是冷媒,早期使用的氟氯碳化物(CFC)雖然化學性質穩定,效果良好,卻有著完全沒有預料到的副作用這些物質會上升至平流層,在陽光照射下分解出氯自由基,進而破壞臭氧分子

臭氧雖然在大氣含量不高,但臭氧層之於地球,就像隱形的保護傘,在高空過濾著太陽的紫外線輻射,保護地表生物免受有害輻射,也是調節氣溫的重要機制。經過多年對南極氣候的觀察研究,英國劍橋的科學家喬納森.尚克林發現南極上空的臭氧層厚度減少了三分之一。這個發現令全世界震驚,帶來舒適生活的冷氣,竟然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傷害環境。

所幸,人類沒有逃避。民國七十六年(一九八七年),在聯合國環境規畫署的召集下制定「蒙特婁議定書」,全球攜手管制 CFC 的生產與使用事實證明,這個協議的重要性超乎想像。研究顯示,若沒有「蒙特婁議定書」,全球暖化的程度可能比現在更嚴重攝氏一度,這一度的差異便足以引發災難性連鎖反應,包括更嚴重的乾旱、森林野火、洪水氾濫,以及大規模的糧食危機。

目前全球 CFC 排放已下降超過九成九,臭氧層也因此逐年恢復。根據觀測數據顯示,臭氧層破洞面積已縮小至數十年來的最低點,連最嚴重的南極上空,也有望在民國一五五年(二○六六年)恢復到民國六十九年(一九八○年)的水準。然而,臭氧層的恢復尚未完成,氣候變遷的挑戰卻迫不及待地浮現,程度甚至更為嚴峻。

如今的全球暖化主要來自二氧化碳甲烷,各行業都在不同程度上持續排放溫室氣體。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被認定為人類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比工業革命前上升了攝氏一點四八度全球希望複製「蒙特婁議定書」的成功,便於民國一○四年(二○一五年)簽署巴黎氣候協定為全球設定明確目標:將升溫控制在工業革命前的攝氏二度內,理想狀況下更要控制在一點五度以內

臭氧層從破壞到修復的成功經驗,證明環境問題並非無解的宿命,這正是近年來 ESG 理念受到重視的原因;從企業治理到社會責任,再到環境永續,每一個看似微小的改變都如涓涓細流,逐漸匯聚成改變系統的力量。當企業開始採用環保冷媒,當城市開始推動節能建築設計,當消費者開始關注產品碳足跡時,這些行動正在悄然改變著社會的運作模式。

夏天的台北午後,冷氣從超商門縫中溜出,讓人不想移動腳步。每當感嘆開利該獲得諾貝爾獎時,也會想起臭氧層的裂痕雖在癒合,但氣候變遷的挑戰仍在持續。時間無法逆轉,但我們可以從今天起,選擇生活中的減碳選項,就像當年為臭氧層所做的努力。因應全球暖化不該只是數字,更該是場全民參與的修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