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之眼】對823結果的另一種解讀—君子求諸己(初三)
【專家之眼】權責不符遇上黨派領導 或將意外團結台灣
2025-08-26 07:19 聯合報/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賴清德總統23日晚上因應投票結果發表談話。記者林伯東/攝影
民主政治以民意、責任政治為重要內涵。但看最近執政黨部分人物對罷免結果的言行,卻顯示台灣缺乏尊重民意的責任政治。這是歷次修憲的朝野共業,但死不認錯的政客,倒讓人看出台灣團結契機。
兩次罷免結果及核三公投落幕,即便綠營民代,都表示投票結果對民進黨是很大警訊,黨必須要深刻檢討施政問題,才能再次獲得人民支持。這是暗示政策失敗,決策者須負起政治責任的意思。
面對要執政黨深刻檢討的民意,執政黨主席兼總統卻只偽託感謝支持罷免人民,提醒被罷方要重視罷免民意。其說法有深刻含意,值得引述:
「我要特別感謝過去一年來,憂心國會紛擾可能衝擊國家發展,而站出來的百萬人民。大家用一張又一張連署書,期待以自己的力量帶來改變,在雨中、在烈日下,都不曾停止努力,我要向各位致上我的敬意。民主的價值,在於不同的聲音都能被聽見;國家的主人,是每一位公民。這段時間,台灣社會展現了守護自由民主的決心,也傳達出希望朝野能夠對話、合作、團結的期待。不論聲音大或小,都是人民的心聲。身為總統,我一定會誠心傾聽,銘記在心。我也希望無論在朝、在野,都可以聽到百萬人民的這份期待。」
賴還稱,為了回應人民期待,執政團隊會做出「四項調整」,第一項是:調整隊形。內閣將啟動必要的人事改組,讓團隊更有效率,施政更有感。
之所以用「偽託」二字,並稱具有深刻含意,理由有三:
ㄧ、罷免從頭到尾有綠營背後操縱嫌疑,賴要反罷方重視罷免民意,等於是要對方重視自己意志。
二、罷免是執政黨少數領導決策,扛責卻是行政院人事改組。權責不符,莫此為甚。
三、前總統陳水扁提出要做「全民總統」;馬英九也堅持認為就因為他能照顧全民,國民黨才有機會執政;賴卻反其道行之。賴聰明嗎?或許,畢竟前面這樣喊的,最終都以失敗收場;可是總統們之所以這樣喊,其實是為滿足傳統文化對領導人的期待,也為了團結國家需要,賴不甩傳統,這是走美式川普的政黨政治,還是畫虎不成反類犬,變成非洲少數總統上台後,獨厚自己人的部落政治?
至少從官員辭職來看,並非現代的責任政治。第一時間表態的當事人,不是從效率或有感角度談請辭的。官員致同仁內部信說,他是基於健康因素請辭。還有匿名綠營人士說他是不敵網路公審下台。而其他要走官員,各有借調期滿、性平紛擾理由。所以這次內閣改組,到底是誰因效率或有感理由,甚或是向民意負責下台?而其他在位官員,能否體認官員是要對民意負責的?看到綠營任用的政務官,幾乎不因政策或民意請辭的歷史,人民實在沒有信心。
造成總統放心偽託少數罷免民意,乃至於官員顧左右言他的制度原因,來自於過去歷次修憲亂搞結果。政客競逐權力,猶有可說,當時還有少數為權力者擦脂抹粉的學者國代,將來都不該,也不能免於歷史審判。而對於任期未到一半,卻僅受制度缺陷保護,耍弄權力的少數總統,頗好奇當初號稱追求民主的諸前輩,乃至於把西方民主化與民主鞏固教的口沫橫飛、對國家憲政文化卻嗤之以鼻的另批大教授們,如今沈默不語,這是他們想要追求的民主嗎?
至於如何解決此民主憲政難題?由於修憲難度甚高,幾乎已是無法採用的選項。能倚賴解決問題者,只有民意本身與藍白政治人物的相忍為國。例如考量未來柯文哲釋放時機,可能是為了最大程度地破壞藍白合作,在野黨的地方政客能否看清民意趨勢?人民又可否放棄成見,攜手把失去的民主要回來?這是考驗各方智慧的關鍵時刻。對此,我們似乎可以審慎樂觀:執政者一直有放棄領導整個國家,僅安於黨派立場的表態言論與統治風格,人民也都看在眼裡,從這兩次罷免的合作趨勢來看,未來似有出現更多團結台灣多數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