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4055/web/◆ 聯合報社論/別再劫貧濟富:是誰瘦了台電、肥了財團?
◆ 聯合報黑白集/星期五晚上與大展鴻圖
◆ 經濟日報社論/不應讓產業單獨面對台幣強勢升值
經濟日報社論/不應讓產業單獨面對台幣強勢升值
2025-07-01 02:07 經濟日報/ 社論
近期新台幣升值迅速,引發產業高度關注。 記者黃仲明/攝影
近期新台幣升值迅速,引發產業高度關注。對於如此明顯升值走勢,中央銀行卻未大力干預,引發諸多解讀。其中一項說法是央行此舉實為政治考量,避免川普政府將台灣列為「匯率操縱國」,並當作關稅貿易談判把柄。從政策角度觀察,這類戰略性放手雖非無理,但其所牽動的產業衝擊、資金套利與市場混亂,不應被低估,更不應缺乏明確政策因應。
升值表面上有其可取之處,特別是對依賴美元採購原物料的產業,如石化、鋼鐵、航空、食品等,可短期減輕成本壓力。貨幣升值亦有助壓低輸入性通膨,在國際能源與原料價格居高不下的情況下,確實可緩和國內進一步物價漲勢。部分企業亦可趁台幣強勢,布局海外併購與擴大外幣資產,提升國際競爭力。
然而,這些利多效應集中在進口導向型企業與資本充足者,對台灣絕大多數以出口為主的中小型製造業而言,升值帶來的是立即性匯兌損失與國際報價競爭力削弱。尤其在毛利率已經極低的情況下,台幣升值足以使部分訂單轉向幣值更具彈性的越南、印度等新興生產基地。近年來,這些國家積極吸納原本屬於台灣的中階代工與零組件訂單,一旦升值趨勢持續,產業出走將更加明顯。
中央銀行此次選擇對台幣升值放手不作為,顯然並非出於單純市場力量,更可能是源於關稅經貿談判的風險考量。隨著川普對各國經貿態度將轉為高壓且交易化,央行若積極壓抑升值,可能會被貼上操縱匯率標籤,進而讓台灣成為高懲罰關稅目標。在此脈絡下,選擇放手讓台幣升值,成了政府的策略選項。
但即便如此,這樣的戰略性放手不能沒有配套機制。若政府與央行明知升值是政策選擇的一環,卻不主動向企業說明政策方向,甚至讓市場誤以為升值是因為經濟基本面強勁所致,可能造成錯誤預期與資金錯置;更有部分金融業者、投資基金甚至外匯套利資金,看穿政府立場而大舉押注升值,乘機賺取「國難財」。在此過程中,獲利的是跨境資本與套利投機者,受害的則是腳踏實地經營出口訂單、為國家創造就業與外匯的實體企業。
尤其值得強調的是,匯率劇烈變動所帶來的衝擊,最終不僅落在企業財務報表,更將傳導至就業市場。一旦中小企業出口動能減弱,首先受到波及的就是基層勞工與臨時工班,從製造線縮編到加班時數刪減,整體薪資水平將受到下拉。這時,經濟部的角色不能缺席。作為產業主要輔導機關,經濟部應設立匯率變動應變小組,對受升值衝擊較大的中小企業提供臨時優惠貸款、協助訂單媒合,並針對特定產業或艱困區域加強資源下放與在地資金周轉支援。
同時,經濟部也應會同勞動部,啟動就業安定方案,例如啟用短期減班補貼、針對出口導向型產業員工開辦再訓練課程、補貼勞工就業轉型。不能再讓匯率波動成為少數金融機構套利,卻讓多數勞工承擔痛苦代價。
值此產業生存關鍵時刻,政府亟應積極作為。央行應釋出明確訊號,說明台幣升值可容忍幅度與區間,以降低不必要之市場預期,避免短期資金過度湧入。經濟部、金管會與財政部則應盡速提出出口導向產業短期紓困與中長期轉型資源計畫,不應讓升值代價全由實體產業與基層勞工共同承擔。
此次新台幣快速升值,應非純經濟現象,而是一場政治與產業博弈。為求免於美國貼標籤而選擇放手匯率,固可以理解,但若任由資金炒作與企業流血並行,終將損及整體國家經濟體質。行政院與央行此時若不即時提出對策,不僅將失去政策信任,也將戕害台灣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競爭立足點。
聯合報黑白集/星期五晚上與大展鴻圖
2025-06-30 23:1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男團Energy以《星期五晚上》勇奪金曲獎年度最佳歌曲。圖/相信音樂提供
金曲獎頒獎,男團 Energy 以《星期五晚上》勇奪年度最佳歌曲,可謂實至名歸。過去一年,這首歌紅遍大街小巷,連幼稚園和國小孩童都能朗朗上口。配合該曲的舞步「十六蹲」,更掀起模仿風潮,連大陸網紅、藝人都爭相挑戰。
近來,另一首大陸說唱歌手創作的《大展鴻圖》,同樣紅遍兩岸。此曲結合廣東話、閩南語、客家話等多元語言,因曲風輕快、歌詞洗腦、舞步簡單,和《星期五晚上》一樣也引發兩岸民眾的跟唱、跟跳熱潮。不過,它的命運卻與《星期五晚上》完全不同。
有本地兒童電視台在節目中模仿《大展鴻圖》舞步,便遭到綠營支持者致電抗議,稱「不可以播中國的東西」,要求下架。該電視台拒絕,綠營支持者便發動出征,硬逼得電視台將這段影片刪除。試問,對岸民眾熱跳《星期五晚上》時,有遭到此等對待嗎?
近日,有一位大陸口音的觀光客在自強隧道拍照,被綠營支持者尾隨、錄影,不僅要求她刪除照片,還得意洋洋地將過程上傳表功。事實上,這名觀光客只是個追星族,拍照只為「朝聖」樂團《五月天》歌曲中提到的景點罷了。
民眾跳個舞、唱個歌、拍個照都被出征,是民族自尊太旺盛,還是自卑感作祟?休閒、藝術被鬥爭,被譏笑「北韓化」,難道是賴清德推崇的「公民力量」?
聯合報社論/別再劫貧濟富:是誰瘦了台電、肥了財團?
2025-06-30 23:2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電累計虧損突破4200億元,經濟部長郭智輝強調,若立院不同意政府撥補台電,電價勢必調漲。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政府原訂撥補台電的一千億元預算遭立法院刪除,經濟部長郭智輝揚言,若不解決,十月須調漲電價才能反映成本。郭智輝的說法,把台電虧損完全推給「電價不敷成本」,顯是太簡化的說法。台電近年從「金雞母」變成虧損累累,主要是受不當能源政策扭曲,經營管理失去自主,更被迫對綠電「買高賣低」。不從源頭檢討病灶,光談皮層的電價,解決不了問題。
民進黨花了八年時間將台灣打造成「非核家園」,在它而言,是一項偉大的使命;對台電而言,卻是一場可怕的災難。除了電力的調度變得愈發困難,更棘手的是,便宜的核電用昂貴的綠電取代,導致電力成本節節上升,還無法確保供電穩定。最糟的是,政府原本要推動的「電業自由化」,卻打了退堂鼓。如此一來,台電必須不斷高價購買民間電廠的風光綠電,最後卻只能以一半或三分之一的低價賣出,這才是台電「由盈轉虧」的完整真相。
根據台電的統計,在民國一○六年(二○一七年)前,台電外購的民間電力諸如汽電共生和再生能源,比重為二一.九%。但到了去年,這個外購比重,已增加到卅一.六%。亦即,短短八年,台電向民間電廠購買的電力,增加了十個百分點。可想而知,這是政府極力推動風光綠能的結果。但在此期間,台電卻由民國一六年(二○一七年)的盈餘四六三億元,轉為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的虧損四一一億元,目前累計虧損更高達四,二○○億元。如此由盈轉虧的巨變,究竟是誰在變魔術?
眾所周知,核電的退場除役,使得台電原本相對低廉穩定的基載支柱垮掉,是它由盈轉虧的主因之一。這點,此處即不再重複申論。更值得注意的是,取代核能的「綠電」昂首闊步上場,帶著政府為它們量身打造的「高貴身價」賣電給台電,才是更重要因素。據統計,台電本身的「風力」發電成本去年為每度四.四元,它向民間業者外購價格卻是六.六元;它自身的光電發電成本為三.九四元,外購價則為四.八七元。就連火力發電,自發及外購的成本差距也達○.八元。如此「買高賣低」的結果,當然是賣愈多虧愈多。
政府發展綠電,當然是正確的方向;然而,台灣的電業自由化卻有名無實,發電、售電、輸電責任仍由台電一肩扛。政府一方面強迫台電購回民間電廠電力,一方面制訂高價保障對方利益,如此一來,搞得台電虧損累累,卻肥了那些民間財團。其中,不乏政商關係良好的企業如「雲豹」能源,大把賺走鈔票,卻把嚴重虧損留給台電,要由政府以人民納稅錢來撥補,否則就得調漲電價。無論是撥補或漲價,都在「劫貧濟富」,撈民眾的荷包去壯大財團,這樣誰能心服?
從民國一○六年到一一三年(二○一七年到二○二四年),台電的再生能源比重,從四.九%上升為十一.九%,僅增加了七個百分點。只為這區區七個百分點,台灣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除了台電「由盈轉虧」,台灣從山顛到平地處處可見濫伐濫填的太陽能光電場,和許多經常不轉動的風機,社會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問題是,台電只要繼續維持現有綜合電業的組織型態,它就得繼續揹負民進黨的政策包袱,繼續流血向民營財團購電,繼續倚賴政府以預算撥補它的虧損。而問題的核心,就不會被看見,也不會被解決。
沒錯,台電目前的售價確實是「不敷成本」。但要問的是:誰造成台電的經營成本如此不合理?又是誰「瘦了台電,肥了財團」?郭智輝調整電價前,請先回答這兩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