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不應讓產業單獨面對台幣強勢升值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4055/web/ 

◆  聯合報社論/別再劫貧濟富:是誰瘦了台電、肥了財團?
◆  聯合報黑白集/星期五晚上與大展鴻圖
◆  經濟日報社論/不應讓產業單獨面對台幣強勢升值






經濟日報社論/不應讓產業單獨面對台幣強勢升值


2025-07-01 02:07  經濟日報/ 社論
近期新台幣升值迅速,引發產業高度關注。 記者黃仲明/攝影


近期新台幣升值迅速,引發產業高度關注。對於如此明顯升值走勢,中央銀行卻未大力干預,引發諸多解讀。其中一項說法是央行此舉實為政治考量,避免川普政府將台灣列為「匯率操縱國」,並當作關稅貿易談判把柄政策角度觀察,這類戰略性放手雖非無理,但其所牽動的產業衝擊資金套利市場混亂,不應被低估,更不應缺乏明確政策因應

升值表面上有其可取之處,特別是對依賴美元採購原物料的產業,如石化、鋼鐵、航空、食品等,可短期減輕成本壓力。貨幣升值亦有助壓低輸入性通膨,在國際能源原料價格居高不下的情況下,確實可緩和國內進一步物價漲勢。部分企業亦可趁台幣強勢,布局海外併購與擴大外幣資產,提升國際競爭力。

然而,這些利多效應集中進口導向型企業資本充足者,對台灣絕大多數以出口為主的中小型製造業而言,升值帶來的是立即性匯兌損失國際報價競爭力削弱。尤其在毛利率已經極低的情況下,台幣升值足以使部分訂單轉向幣值更具彈性的越南印度新興生產基地近年來,這些國家積極吸納原本屬於台灣中階代工零組件訂單,一旦升值趨勢持續,產業出走將更加明顯

中央銀行此次選擇對台幣升值放手不作為,顯然並非出於單純市場力量,更可能是源於關稅經貿談判風險考量。隨著川普對各國經貿態度將轉為高壓且交易化,央行若積極壓抑升值,可能會被貼上操縱匯率標籤,進而讓台灣成為高懲罰關稅目標。在此脈絡下,選擇放手台幣升值,成了政府的策略選項

但即便如此,這樣的戰略性放手不能沒有配套機制。若政府與央行明知升值是政策選擇的一環,卻不主動向企業說明政策方向,甚至讓市場誤以為升值是因為經濟基本面強勁所致,可能造成錯誤預期資金錯置更有部分金融業者、投資基金甚至外匯套利資金,看穿政府立場而大舉押注升值,乘機賺取「國難財。在此過程中,獲利的是跨境資本套利投機者受害的則是腳踏實地經營出口訂單、為國家創造就業外匯實體企業

尤其值得強調的是,匯率劇烈變動所帶來的衝擊,最終不僅落在企業財務報表,更將傳導至就業市場。一旦中小企業出口動能減弱,首先受到波及的就是基層勞工臨時工班,從製造線縮編到加班時數刪減,整體薪資水平將受到下拉。這時,經濟部的角色不能缺席作為產業主要輔導機關,經濟部應設立匯率變動應變小組,對受升值衝擊較大的中小企業提供臨時優惠貸款、協助訂單媒合,並針對特定產業或艱困區域加強資源下放與在地資金周轉支援

同時,經濟部也應會同勞動部,啟動就業安定方案,例如啟用短期減班補貼、針對出口導向型產業員工開辦再訓練課程、補貼勞工就業轉型不能再讓匯率波動成為少數金融機構套利,卻讓多數勞工承擔痛苦代價

值此產業生存關鍵時刻,政府亟應積極作為。央行應釋出明確訊號,說明台幣升值可容忍幅度區間,以降低不必要之市場預期,避免短期資金過度湧入。經濟部金管會財政部則應盡速提出出口導向產業短期紓困中長期轉型資源計畫,不應讓升值代價全由實體產業基層勞工共同承擔

此次新台幣快速升值,應非純經濟現象,而是一場政治產業博弈。為求免於美國貼標籤而選擇放手匯率,固可以理解,但若任由資金炒作企業流血並行,終將損及整體國家經濟體質行政院央行此時若不即時提出對策,不僅將失去政策信任,也將戕害台灣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競爭立足點














聯合報黑白集/星期五晚上大展鴻圖


2025-06-30 23:1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男團Energy以《星期五晚上》勇奪金曲獎年度最佳歌曲。圖/相信音樂提供


金曲獎頒獎,男團 Energy 以《星期五晚上》勇奪年度最佳歌曲,可謂實至名歸。過去一年,這首歌紅遍大街小巷,連幼稚園和國小孩童都能朗朗上口。配合該曲的舞步「十六蹲」,更掀起模仿風潮,連大陸網紅、藝人都爭相挑戰。

近來,另一首大陸說唱歌手創作的《大展鴻圖》,同樣紅遍兩岸。此曲結合廣東話、閩南語、客家話等多元語言,因曲風輕快、歌詞洗腦、舞步簡單,和《星期五晚上》一樣也引發兩岸民眾的跟唱、跟跳熱潮。不過,它的命運卻與《星期五晚上》完全不同。

有本地兒童電視台在節目中模仿《大展鴻圖》舞步,便遭到綠營支持者致電抗議,稱「不可以播中國的東西」,要求下架。該電視台拒絕,綠營支持者便發動出征,硬逼得電視台將這段影片刪除。試問,對岸民眾熱跳《星期五晚上》時,有遭到此等對待嗎?

近日,有一位大陸口音觀光客自強隧道拍照,被綠營支持者尾隨、錄影,不僅要求她刪除照片,還得意洋洋地將過程上傳表功。事實上,這名觀光客只是個追星族,拍照只為「朝聖」樂團《五月天》歌曲中提到的景點罷了。

民眾跳個舞、唱個歌、拍個照都被出征,是民族自尊太旺盛,還是自卑感作祟?休閒、藝術被鬥爭,被譏笑「北韓化」,難道是賴清德推崇的「公民力量」?













聯合報社論/別再劫貧濟富:是誰瘦了台電、肥了財團?


2025-06-30 23:2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電累計虧損突破4200億元,經濟部長郭智輝強調,若立院不同意政府撥補台電,電價勢必調漲。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政府原訂撥補台電的一千億元預算遭立法院刪除,經濟部長郭智輝揚言,若不解決,十月須調漲電價才能反映成本。郭智輝的說法,把台電虧損完全推給「電價不敷成本」,顯是太簡化的說法。台電近年從「金雞母」變成虧損累累,主要是受不當能源政策扭曲,經營管理失去自主,更被迫對綠電「買高賣低」。不從源頭檢討病灶,光談皮層的電價,解決不了問題。

民進黨花了八年時間將台灣打造成「非核家園」,在它而言,是一項偉大的使命台電而言,卻是一場可怕災難。除了電力調度變得愈發困難,更棘手的是,便宜的核電用昂貴的綠電取代,導致電力成本節節上升,還無法確保供電穩定。最糟的是,政府原本要推動的「電業自由化」,卻打了退堂鼓。如此一來,台電必須不斷高價購買民間電廠風光綠電,最後卻只能以一半或三分之一的低價賣出,這才是台電「由盈轉虧」的完整真相。

根據台電的統計,在民國一○六年(二○一七年)前,台電外購的民間電力諸如汽電共生再生能源,比重為二一.九%。但到了去年,這個外購比重,已增加到卅一.六%。亦即,短短八年,台電向民間電廠購買的電力,增加了十個百分點。可想而知,這是政府極力推動風光綠能結果但在此期間,台電卻由民國一六年(二○一七年)的盈餘四六三億元,轉為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的虧損四一一億元,目前累計虧損更高達四,二○○億元。如此由盈轉虧巨變,究竟是誰在變魔術?

眾所周知,核電退場除役,使得台電原本相對低廉穩定基載支柱垮掉,是它由盈轉虧主因之一。這點,此處即不再重複申論。更值得注意的是,取代核能的「綠電」昂首闊步上場,帶著政府為它們量身打造的「高貴身價」賣電給台電,才是更重要因素。據統計,台電本身的「風力」發電成本去年為每度四.四元,它向民間業者外購價格卻是六.六元;它自身的光電發電成本為三.九四元,外購價則為四.八七元。就連火力發電自發外購的成本差距也達○.八元。如此「買高賣低」的結果,當然是賣愈多虧愈多。

政府發展綠電,當然是正確的方向;然而,台灣電業自由化有名無實,發電、售電、輸電責任仍由台電一肩扛政府一方面強迫台電購回民間電廠電力,一方面制訂高價保障對方利益,如此一來,搞得台電虧損累累,卻肥了那些民間財團。其中,不乏政商關係良好的企業如「雲豹」能源,大把賺走鈔票,卻把嚴重虧損留給台電,要由政府以人民納稅錢來撥補,否則就得調漲電價。無論是撥補漲價,都在「劫貧濟富」,撈民眾的荷包去壯大財團,這樣誰能心服?

從民國一○六年到一一三年(二○一七年到二○二四年),台電的再生能源比重,從四.九%上升為十一.九%,僅增加了七個百分點。只為這區區七個百分點,台灣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除了台電「由盈轉虧」,台灣從山顛到平地處處可見濫伐濫填太陽能光電場,和許多經常不轉動的風機,社會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問題是,台電只要繼續維持現有綜合電業的組織型態,它就得繼續揹負民進黨的政策包袱繼續流血民營財團購電,繼續倚賴政府以預算撥補它的虧損問題核心,就不會被看見,也不會被解決

沒錯,台電目前的售價確實是「不敷成本」但要問的是:誰造成台電的經營成本如此不合理又是誰「瘦了台電,肥了財團」郭智輝調整電價前,請先回答這兩個問題!







【專家之眼】「雜質」很重要

◆  【專家之眼】賴清德,你在說笑嗎,始終與人民並肩?(初七)
◆  【專家之眼】馬英九「兩岸和平統一」說的弦外之音
◆  【專家之眼】「雜質」很重要

◆  【專家之眼】合理嗎?你我自用必繳,計程車營業卻全免(初六)










【專家之眼】「雜質」很重要


2025-07-01 06:29  聯合報/ 劉新圓/樂齡學習中心兼任講師
民眾黨幹部與志工日前到總統府前舉牌抗議,要求賴清德道歉並收回「雜質」一說。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為了推動大罷免,總統賴清德展開「團結十講」。在第二講桃園場,說要「透過一次次選舉罷免,像打鐵鑄劍般千錘百鍊,打掉雜質,淬鍊出捍衛主權、守護民主意志」。引起軒然大波。有人批評這不但無助於團結,反而會使分裂更加嚴重,有人以諧音自嘲是「鍾貢銅露旗魚雜質」,更有人乾脆說「我雜質我驕傲

最震撼的,莫過於看到一位朋友在臉書所貼的毛澤東版《鑄劍論》:「我們黨內還有不少雜質,這些雜質要靠整風清除」,「現在我們的一些文藝作品中還有不少雜質,是階級不清思想不齊的表現」。同樣用了「打鐵鑄劍」的比喻,以「雜質」形容必須排除的異己。這到底是偷師還是巧合呢?

毛澤東的思想拿來鬥爭很有效,拿來治國卻是災難。他發動全民大煉鋼,成千上萬的百姓本著「與天鬥,其樂無窮」的狂熱,沒日沒夜地拚命煉,最後卻煉出了一堆廢鐵。「偉大的毛主席」把那些所謂「雜質」的專家都快清光了,變成缺乏專業指導、毫無章法的亂煉

其實,「」並非純粹的「化合物」,而是摻雜了少量碳或其他金屬的「混合物」,依其使用目的有不同的組成。換句話說,少了這些「雜質」,反而不能「百煉成鋼」。「提煉」、「去蕪存菁」,通常是改善品質手段,但弔詭的是,過度強調「純化」,卻可能造成悲劇。德國的納粹主義,認為日耳曼人是最優秀種族,所以要屠殺猶太人,淘汰「雜質」。二戰帶來了前所未有浩劫,人們因此在戰後徹底反省現代主義缺失後現代主義的「多元理念,乃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民國九十年(2001年)發表的「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都可以說是對「雜質」的肯定

生態學研究證明了,「多樣性」是維繫物種永續生存重要因素。像河口就是生態非常多樣的地方,因為它匯集中上游養分,可以滿足不同生物的需求,形成了極為豐富生物鏈稀有動植物必須保育,就是怕生態平衡遭破壞,導致環境惡化,影響人類生存

我國文化基本法,參考了聯合國的理念,規定國家應「保障與維護文化多樣性發展」;民進黨的文化政策,總是看得到「多元」二字。可見所謂「保留文化、去掉文化」的概念早已過時,就像物種必須豐富多彩一樣,文化也應該海納百川,才能激發活潑有趣創意

最近媒體報導,金曲獎已經沒什麼人關心了,相較於早期守著電視機等候揭曉的熱絡,如今連獲獎者的名字都覺得陌生,更別說入圍者了。流行音樂台灣文化產業的最強項,為何具代表性的獎竟變得如此冷清?頗值得警惕與檢討有的網友戲稱該獎已經變成「綠曲獎」,符合政治正確的才有分。難道這就是當權者影視音產業「打掉雜質」之後的結果嗎?












【專家之眼】馬英九「兩岸和平統一」說的弦外之音


2025-07-01 06:50  聯合報/ 湯紹成/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
中國大陸國台辦主任宋濤等官員日前陪同前總統馬英九參訪莫高窟。本報資料照


民國一一四年(2025年)6月,前總統馬英九在率領「大九學堂」青年團赴陸交流期間,在敦煌文化活動中,公開脫稿喊出兩岸要「和平、民主、統一」的主張,引發政壇與輿論熱議。強調和平是不動用武力,民主是尊重台灣人民選擇,統一則應是長遠選項而非強制安排。這一說法,不僅回應了當前兩岸軍事緊張的憂慮,也重新點燃兩岸對「民主」本質理解差異的深層辯論,更降低了大陸民眾對於台獨惡感,對於兩岸和平發展助益貢獻良多。

台灣社會普遍接受西方式「程序民主:透過選舉、政黨輪替、言論自由、三權分立等制度保障人民主權。民主台灣不僅是一種制度,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反映人民選擇政府與決定未來方向的基本權利。因此,在台灣,國家統一若無民主程序與民意授權,將被視為不合法、不具正當性。

然而,大陸對民主詮釋則不同。中共主張的是「全過程人民民主」,強調的是「實質性民主」-不僅要有參與形式,更重視治理效果。這種制度強調決策效率成果導向,認為是否改善民生、促進社會穩定才是真正的民主指標。例如,從「清零政策」到高鐵、AI 產業發展,或如脫貧攻堅成就、社會保障建設等,皆被視為中國民主制度成效體現

中國式民主還展現出其他制度優勢,如長期規劃能力穩定施政,避免政黨惡鬥民粹風險,並透過基層選舉政協協商等方式吸納民意。雖然言論新聞自由受限,選舉形式亦未能如台灣般完整開放,但其制度設計邏輯,著眼於維持國家整體利益與文化傳統下的集體治理。值得注意的是,若以台灣的標準看大陸,自然一無是處,可是「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若大陸真如此不堪,那早就被推翻了。

更進一步觀之,馬英九在敦煌提出的「和平、民主、統一」,恰恰試圖為兩岸搭建起對話橋樑。他所主張的「民主統一」,應並非接受北京目前的統一模式,而是希望以民主方式,由兩岸人民共同決定未來。對此,國台辦主任宋濤雖未正面回應「民主」二字,只稱「台灣的前途命運要由兩岸全體中國兒女來共同決定」,顯示其對和平論述的某種接納空間

實際操作上看,若要實現和平統一,兩岸必需建立在「民主共識」的某種交集之上。台灣堅持程序正當性,與中國強調實質成果,雖理念不同,但若能尋求對人民生活福祉共同關注點,或有助於化解對抗思維。馬英九的主張因此並非單純的政治表態,而是對兩岸長期僵局提出的一種「折中架構」:即以和平前提,以民主手段,以統一為可能。

總體而言,「和平、民主、統一」不僅是一句政治口號,更是對兩岸現實制度差異下所開出的理性路徑。當國際局勢愈趨動盪、兩岸對立日益惡化之際,如何透過制度對話民意尊重重構互信,避免戰爭風險,已成當前與未來兩岸政策制定者無法迴避的課題。













【專家之眼】賴清德,你在說笑嗎,始終與人民並肩?


2025-07-01 10:57  聯合報/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民進黨全代會前日以「更好的民主、更好的台灣」為口號登場,致詞提及該黨堅持民主,並回顧歷史稱,綠營始終與人民並肩,站在社會共識的一方。圖為6月22日賴起啟動「團結國家十講」。中央社


民進黨全代會前日以「更好的民主、更好的台灣」為口號登場,賴清德以主席身分致詞,提及該黨堅持民主,並回顧歷史稱,綠營始終與人民並肩,站在社會共識的一方。不禁讓人好奇:假設其所言為真,為何要到2000年,政權才因藍營分裂輪替?還可以進而反思,看到過去多數人民智慧,讓人寄希望於教育普及的新一代。 

賴主席講話,在民主議題上有三個重點:一、堅持民主的創黨神話:稱前輩勇敢無懼,在戒嚴年代創立民進黨、打破黨禁;也特別提到拜託游錫堃組成「創黨精神深化小組」,整理民進黨過往歷史,讓後輩不忘創黨精神。 

二、先顧主權、再講民主:該黨新時代使命第一項就是要「顧主權、護民主」。稱「有主權才有國家,有民主才會有自由」。把主權放在民主之前,是延續近幾月來說法,也就是先有國家、主權才有民主自由的邏輯。 

三、民進黨是跟隨民意社會共識的政黨:稱台灣社會一直潛藏一股力量,反映在野百合學運、太陽花運動等社會運動中,民進黨則是始終與人民並肩,站在社會共識的一方。 

該先指出的是,沒人可以抹煞一直有群人真誠推動台灣民主發展的事實,但把「多數」情況考慮進去,會覺得賴說法具有相當反諷意味。 

首先,上述先有國家、主權才有民主自由說法,其實就是過去兩蔣時代的邏輯,而當時黨外人士,有多少贊同類似說法呢?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政府宣布台灣省戒嚴,是因為國共戰事日趨不利,國家面臨危急存亡之秋,隨後雖然美軍介入,劃出隔海分治空間,但看南越等例,就知美國保障不是完全無憂,兩岸仍時有戰火,就算於民國五十四年(1965年)後,大規模戰火趨於寂靜,金馬前線還是充滿緊張氣氛。在這種外部壓力之下,黨外運動崛起。 

當時黨外人士,有多少人在乎先有國家、主權才有民主自由的邏輯?以民國六十八年(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為例。該事件與民國六十七年(1978年)12月,美國要和中華民國斷交有關。其中因果,能從民國九十六年(2007年)呂秀蓮副總統公開抱怨,如果不是斷交就不會有美麗島事件可知。 

時人只知美國不再承認中華民國主權國家地位,未知美國會通過台灣關係法,民心不安疑懼之深,可以想見,因此蔣經國總統宣佈即日起停止一切選舉活動。然而,當時黨外人士雖有爭論,但面對斷交最終決定,是主張繼續選舉。這種堅持是否有助於台灣地位?又是否與黨外沒有選舉就沒有舞台有關?留待社會公評。 

這是前輩給後面的示範或許人民會想,就算不把國安放第一位,但至少還是很重視民主。然而,拿賴主席說法來觀察該黨三大神主牌,可以發現這些訴求從來也不是「始終與人民並肩,站在社會共識的一方」。 

例如台獨,當年主流民意不支持台獨,對可能導致戰禍的憂慮,使得綠營選情處處碰壁,該黨訴求從《台獨黨綱》、《台灣獨立運動的新世代綱領》,再到《台灣前途決議文》一路轉彎。唯在民進黨執政透過教育等各式手段,反過來推銷主張,才使得人民憂慮有逐步化為現實可能。 

又如反核。至少在美麗島事件,黨外人士便強力主張反核。但長期沒與多數人民並肩,更非站在社會共識一方。要直到某些與藝人結合、甚或有些財團關係社團推動輿論才起了變化。 

上述案例說好聽些,是走在時代之前,難聽一點,就是寡頭用各種說法哄騙人民曲線奪權之後再繼續強推,都不是並肩或有共識概念。必須提醒大家的是, 民國八十九年(2000年)政權輪替,主因是藍營分裂,而不是真有政黨獲得超過一半多數的民意支持。這證明過去人民睿智。 

時至今日,賴團結國家十講的第二講,又說要透過一次又一次的選舉罷免,打掉雜質。仔細想來,如果他所為符合多數民意,又何必大費周章的要靠一次次的選舉罷免才能打掉雜質呢?台灣政治因此就不是爭取多數民意政治,而是透過玩弄小聰明,研究制度漏洞取巧政治了。用詐術贏得選舉勝利,長期代價就是失去社會信任,這對於台灣政治發展,絕非好事。









楊志良/賴清德終於「不演了」!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楊志良/賴清德終於「不演了」!
◆  盛治仁/當今政經氛圍 能再創產業奇蹟嗎









楊志良/賴清德終於「不演了」!


2025-07-01 00:00  聯合報/ 楊志良(作者為前衛生署長)


賴清德終於「不演了」!六月廿四日「團結國家十講」第二講的「要透過一次次選舉罷免打掉雜質」的話一出,形同公開主持推動大罷免,也公開證實上任以來人們對他的質疑。賴政府掌握媒體網軍,雖然賴總統本人未出手,但綠營側翼儼然把倡議和中保台的人,全部打成中共同路人,就連宗教團體、村里長交流,也全被戴紅帽子。

在野黨也不是吃素的,民進黨辦藍不辦綠、雙標,司法機關公正性已讓人質疑,連過去被視為中立的機關如中選會NCC,在民眾眼中還殘存多少信任度?難怪賴清德邀請在野黨主席入府被「打槍」。朝野嚴重缺乏互信,不只是在野黨兩位主席的問題,連眾多追隨者及媒體都不看好朝野合作,賴政府灰頭土臉是必然。

大罷免反罷免,鹿死誰手尚不得知,但台灣政黨對立,最高興者恐怕是習近平彌平對立當然是賴清德及執政黨的重責,但綠營卻全面分裂朝野,弱化台灣,大大有利中共完成統一大業

這個過程當中,最可憐的就是基層民眾,執政黨忙於鬥爭,哪有餘力顧及他們。若總統願意多走走基層,便會聽聞各地民生疾苦,還有心情搞大罷免嗎?

出產質優價高蒜頭而聞名的雲林莿桐,農民正準備收穫,卻在一覺醒來後兩百多斤蒜頭遭偷挖光。辛勤工作多日,投入蒜種、肥料,最後卻血本無歸;旗山地區去年因為風災及病蟲害,香蕉產量驟減,今年努力耕耘,因為量少價高,一公斤價格破百,不料被竊賊闖入,損失慘重。這樣的事件屢屢發生,因此不少老農夜不能眠,必須忍受與蚊蟲搏鬥,在田間守望。若真遇到陌生人闖入,因年老體衰,恐怕也無力隻身對抗,只能報警鄉間遼闊警力有限,警方多次被要求夜間巡查,也只是聊勝於無全力鼓吹大罷免的綠營政客們,有這精力,不如下鄉幫忙

執政黨醉心於大罷免、汲汲營營獲得更多權力,基層民眾的處境遭到忽視,賴總統若真的有心團結台灣、守護民主,應該先關心一下台灣基層吧?只要藍白多宣導一下,多數農民,特別是老農,恐怕都要投反罷票。

民眾生活日益艱難,自殺暌違多年再度成為去年國人十大死因更可怕的是自殺自殘者結構已有相當改變,廿五至四十九歲壯世代自殺死亡率創新高,與職場經濟壓力因素有關

賴清德當總統,幹不出一件好事,年輕人不婚、不生、不養、甚至不活,連老農的一點收成都保不住。民生多艱苦,賴政府卻只顧著將反對的聲音視若「雜質」,將執政權力用於對立,使團結的台灣撕裂殆盡

賴清德講團結,真心可笑,要團結的事情很多,比如團結年輕人為未來奮鬥、團結民眾一同關照民生,但這些,賴總統完全放棄了。 

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
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