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9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別為防堵大陸 關閉對外開放大門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創新的理由:向達文西學習科技與美感
◆  聯合報黑白集/國防靠「館長」?
◆  經濟日報社論/別為防堵大陸 關閉對外開放大門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別為防堵大陸 關閉對外開放大門

2019-05-19  00:0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最近自由經濟示範區的議題沸沸揚揚,成為台灣朝野對抗的戰場,討論的面向雖然多,但許多論點必須加以澄清,有助於正確決策。

自由經濟示範區就是經濟特區,是指在特定區域內,單方面放寬相關人流、金流及物流規定,同時進行製度鬆綁,以吸納人才及資金,並吸引多元產業進駐。由興利的角度,擴大對外開放,並加速與國際接軌。

政府強力反對自由經濟示範區,認為會形成區內區外條件不一,造成不公平競爭;所以應該直接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將開放範圍直接適用於全國。但是以台灣目前的處境,連下一個FTA的對像都不清楚,時程更是遙遙無期,完全不切實際。

試點,是自由經濟示範區的主要精神,透過先行先試,若有正面成效,可將試點效果擴散至全國,達成全面自由化的目標;反觀若示範效果不如預期,也可調整自由化政策。

國際間有非常多類似自由經濟示範區的例子,例如韓國就有仁川自由貿易經濟特區及濟州國際自由都市。為何韓國已經生效了15個FTA,還是需要特區?主要原因FTA只是根據對手國家需求被動開放,而自由經濟示範區則具有彈性,可以根據本身條件及國家經濟發展願景,深化自由化範圍並對全世界開放。

自由經濟示範區既為經濟特區,就必須了解目前台灣同樣具有特區性質,例如自由貿易港區、科學園區與加工出口區的運作概況,勾勒出如何利用自由經濟示範區來補現有特區之不足;再搭配台灣經濟發展需求,以及與其他國家經濟特區競合概況,才能製定出完整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推動藍圖。

執政當局最大謬誤,是一再質疑自由經濟示範區對中國大陸開放,漠視其對世界開放的功能;甚至認為自由經濟示範區若是由大陸進口原物料進行加工,可能會產生由中國製造,變成台灣製造“洗產地”的情形。政府上下無不同一口徑,甚至還有洗產地會使台灣成為美中貿易戰下中國共犯的說法;不但凸顯逢中必反的意識形態,更顯示出政府的無知,貽笑國際。

因為目前在台灣的加工出口區、科學園區,以及自由貿易港區,都可以由大陸進口產品,在台灣進行加工後出口。如果自由經濟示範區可以洗產地,那麼上述過去行之多年的製度,豈不是都有問題?特別是目前政府大肆宣傳,大陸台商回台投資熱絡;然而未來這些來台灣生產的台商,許多也會由大陸進口原物料在台灣加工後出口,是不是也同樣會發生洗產地的情況?

事實上,出口產品的原產地認定,並不是只有台灣說了算,最終必須由產品進口國家來認定。而且目前此種洗產地的說法,可能會影響到未來回台設廠的台商產品,順利取得進口國家原產地認定。

另外政府也深怕由中國大陸進口的原料及半成品,未在台灣進行深層加工,甚至直接銷售,而衝擊到國內產業,但是此可由落實管理機制著手。而且根據國際趨勢,現階段自由經濟示範區主軸應放在服務業開放,重點是使人及資金進得來,包括國際醫療、國際教育與金融業等,都是可以討論的範圍。

在美中貿易戰加溫,全球產業供應鏈重組,並帶動資金挪移下,自由經濟示範區可做為台灣在國際競爭中一個亮點。台灣更應反思近年來韓國擴張FTA網絡,並積極發展經濟特區,對其經濟成長的貢獻。

當然目前各方所提出的自由經濟示範區版本並非完整,特別是在實施範圍與運作機制,都有改進的空間,這些都可以討論。但是政府堅持反對到底,仍然陷入兩岸議題爭議的泥沼中,使台灣繼續空轉。











聯合報黑白集/國防靠「館長」?

2019-05-19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網紅「館長」陳之漢日前參與「莒光園地」節目拍攝,蔡英文總統去探班。圖/翻攝自「飆捍」臉書



網紅「館長」陳之漢表達後悔曾支持韓國瑜後,旋即獲國防部邀請上莒光園地,更安排蔡總統與他「巧遇」。館長支持國軍、總統視察三軍,均理所當然;但是把國軍莒光日拿來輔選造勢,簡直把「軍隊國家化」當笑話。

館長」常為小市民發聲,他捐贈兩處健身房及擔任健身教練支持國軍,都應給予掌聲。但他偶有粗鄙用詞,包括欠缺邏輯的論述,也是民粹特徵,這適合當國軍學習楷模?

例如,館長說「蔡英文有做到捍衛主權」、「只要誰能捍衛國家主權就挺誰」,卻不知他對蔡政府對國軍的種種貶抑羞辱有何評論?不久前日本教科書將把釣魚台列為日本既有領土時,口口聲聲「寸土不讓」的蔡政府卻默不作聲,館長又怎麼說?

去年「限電」話題火熱,館長大罵「空心菜就是空心菜,只會亂來」,又痛批政府不理會能源公投,「民主退步黨把民意當屁放」。如今夏季用電尖峰季節來臨,屆時再吹「用愛發電」之戰,館長會不會改變說詞?

館長是網紅素人,有他自由發言的空間。但如果他利用知名度刻意挺誰打誰,使自己變成政治打手,這如何當國軍莒光楷模?國防部長嚴德發以館長曾捐贈健身房來合理化其上莒光園地,又刻意安排總統來「巧遇」,難脫逢迎之評。

當今執政團隊,先有閣揆的「一支掃帚說」,如今連三軍統帥、國防部都不分鹹淡力蹭網紅,難道要向全民展示「國防靠館長」?











聯合報社論/創新的理由:向達文西學習科技與美感

2019-05-19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已故蘋果前執行長賈伯斯當年協助創立的新創公司,如今已壯大成科技巨人,打造出麥金塔電腦、iPhone等改變世界的產品。(美聯社)


 
台灣正為總統初選殺伐不止,選舉戰鼓頻催。越來越內向的台灣大概不會注意到:國外最近如火如荼文創大戲許多是為紀念達文西逝世五百周年而辦的展覽與研討會這些向達文西致敬活動深具意義,即便在科技昌明的今天,世人要推動科技與文化創新,能向他學習的地方還真多。

達文西不僅是一個大畫家。每年數百萬觀光客湧進法國巴黎羅浮宮,就只為瞻仰《蒙娜麗莎》女士的神祕微笑,還有那幅被複製得最多的宗教名畫最後的晚餐》,或是那張科學又玄密人體工程圖維特魯威人》。此外,丹布朗那本改編成電影的暢銷書達文西密碼》,編織著宗教八卦與神祕符號的情節,更把達文西的神祕形象刻劃在人們心中。

達文西是宗師級天才畫家,但他流世的確認真品數量並不太多。他更大的成就,其實是在工程與建築方面;他對自己的定位,也是科技者大於藝術家,這是較不為人知的一面。今天回頭檢視,在達文西所處的文藝復興時代,當時引領時代風騷的義大利,「科學」與「藝術」其實是相輔相成,而不是風馬牛不相及的。這點,深耐人們尋味

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貴族之所以有能力大幅贊助藝術工作,是因為其科技領先當時歐洲其他地區,國力超越他國平均值三成以上。簡言之,科技帶動了經濟發展,藝術又刺激新需求,形成良性循環。義大利的手工藝產業,迄今在全球仍占有執牛耳的地位;而科技與藝術緊密結合,則成為高端精品產業基礎

達文西留下來七千多頁筆記內容包羅萬象,他企圖利用科學構思來實現人類想像精細草圖成篇累牘。例如:人駕滑翔機、巨型裝甲車、旋開橋、水面行走鞋等,證明他是不世出的天才,也證明當時科學之蓬勃。當時的佛羅倫斯,有各式各樣的工匠、繪師、土木技師、織紡專家群聚,科技與人文融合無間。這點,就如同我們今天所說的生態系或育成中心。當時執政的梅迪奇家族雖大權在握,但開明而包容。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欽定傳記作者艾克薩森,近年也寫了一本新版達文西傳記;兩本傳記的共通觀點就是:科技與藝術可以緊密結合。艾克薩森認為,賈伯斯心態上是個文創業者,只不過不用畫筆,而是搞電腦做他的玩具。iPhone手機上只有一個按鈕,關機後的黑色螢幕可反照出機主自己的面容,兼具科技機巧與哲學禪意。而蘋果早就把「電腦」二字從該公司名稱上刪掉,最近更想挾高科技載體來推動文創包括影視與娛樂)服務,在在顯示賈伯斯是達文西的忠實信徒蘋果能引領風騷數十年掠取消費頂端客戶,其來有自。

早年的台灣,科技與藝術是分流的。在升學主義與聯考制度下,音樂課、美術課、工藝課不受重視。當時的加工外銷模式,產業利用相對廉價的勞力做低階外銷產品;藝術則被認為是缺乏實用價值東西許多人欠缺基本美感也不以為意。久而久之,這些缺憾便限制了我們產品設計與品牌經營能力

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鬆綁與解放,到後來的解嚴刺激台灣社會力蓬勃帶有一點文藝復興的味道。但政府和產業仍執著於代工外銷,而消費力的提升雖帶動藝術品味,卻未借助文創提升產品附加價值。無論如何,當時台灣有一個重要的價值-包容;執政黨逐漸無法壟斷全局,民間社會爆發了多元意見和能量。但到了本世紀,藍綠惡鬥日甚政府干預不減反增,如同佛羅倫斯後來的內鬥終削弱了其生態系競爭力

台灣今天「科技興國文創立國」之類的口號震天,但回看達文西年代科技與藝術蓬勃富者樂於提供創新機會智者得以發揮才智巧思,那才是我們要學的!




王健壯/台灣媒體兩面受敵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健壯/台灣媒體兩面受敵
◆  盛治仁/人生 就該浪費在美好事物上
◆  方祖涵/初選民調與季後賽
◆  黃介正/避險靠智慧 和平靠國防
◆  楊志良/中華民國如何不亡!?
◆  葉銀華/該如何修改企併法?

◆  薛承泰/搶救生育,搶救母親?
◆  王正方/執政做了很多的事?不提也罷
◆  洪蘭/最好的語言啟蒙 在餐桌上
◆  周行一/台灣需要槓桿競爭
◆  馬凱/時不我與矣 快迎頭趕上
◆  林中斌/小英連任 情勢翻升
◆  盛治仁/驚豔馬祖

◆  王健壯/講幾個胡適的故事給你聽
◆  沈呂巡/向首任外長致敬 併謝歐盟免簽
◆  方祖涵/選秀會場的政治手段
◆  嚴震生/202020
◆  馬家輝/他們與蠢的距離








王健壯/台灣媒體兩面受敵


2019-05-18 23:49 聯合報  王健壯(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中國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前中)日前會見近百家兩岸媒體、機構代表時,呼籲兩岸媒體秉持民族大義,繼續為兩岸和平統一貢獻力量。圖為汪洋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台企聯的出席代表。 (新華社資料照)

中國共產黨是靠搞統戰起家的,國民黨當年之所以丟掉大陸江山,原因之一就是敗在共產黨那套有改變民心向背效果的統戰伎倆。但中共的統戰伎倆卻顯然與時俱退,政協主席汪洋最近對台灣媒體高層的那番講話,雖然聽似談笑風生,但他言語之間所暴露的心態,既是以上對下又是以大視小,很可能收到反效果。
汪洋做過多年廣東省委書記,理應知道台灣媒體與中國媒體有本質上的不同。中國媒體都姓黨,跟黨走,聽黨的話。但台灣媒體卻早已習慣於不受政治干擾的新聞自由,也早就無動於衷於政府領導人的訓示性講話。在汪洋八分鐘談話中,台灣媒體高層雖曾兩度以笑聲回應,但其餘時間卻都聽而不應,可見汪洋的統戰言論已讓他們心生警戒
前幾屆兩岸媒體人峰會召開時,前任政協主席俞正聲對台灣媒體高層的講話,例如「講好兩岸故事,努力做九二共識政治基礎的維護者」,「共同維護台海和平穩定,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等,場面話多於統戰味。但到了汪洋嘴裡,「和平發展」不見了,「共同」也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國兩制」,是「時和勢都在大陸」,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以及「努力的為我們的民族復興,歷史會記得你們」,就像他隔幾天要求台商明大義,觀大勢,出大力一樣,訓示味十足搞統戰搞到這麼赤裸裸、這麼不避諱,這當然是統戰的退步
中國政府想統戰台灣媒體,已足以讓台灣媒體戒,台灣政府因為汪洋講話又撿到一把槍,而考慮進一步管制媒體,更足以讓台灣媒體懼。蔡英文要求國安團隊「對擁有媒體的財團接受中國資金或受中國影響,完備反滲透、反統戰機制」,就顯然是在呼應國安局不久前的「中共同路媒體」指控,儼然要對媒體進行政治偵查政治整肅
蔡英文雖然譴責汪洋的談話,「對我們的民主與新聞自由有很大的干擾」,「證實中國對台灣媒體施加壓力」,但民進黨政府最近一年多來,對媒體施加的壓力與對新聞自由的干擾,何曾少過?以打擊假新聞為名的修法工作,修到幾乎布下天羅地網,修到讓媒體動輒得咎觸法,修到連司法院都站出來公開反對選罷法增列法官介入下架選舉言論的規定,這些作為當然都是施壓媒體、干擾新聞自由
但民進黨政府以假新聞當武器猶嫌不足,現在又「發明」了同路媒體這個更具殺傷力的武器,準備用來對付政治不正確的媒體。但拿中國資金的媒體是同路媒體,拿中國補助金的企業算不算同路企業受中國影響的媒體算同路媒體,主張統一的言論算不算同路言論對於同路媒體、同路企業或同路言論,法律要不要處理?處理會不會有違憲之虞?更重要的是,指控不等於犯罪,民進黨政府如果拿不出同路媒體、中國資金與中國影響的具體證據,當然就是施壓媒體、干擾新聞自由,與中國政府殊途而同歸,同樣應受譴責。
台灣媒體現在處於兩面受敵的狀態,外有中國的赤裸裸統戰,內有政府鋪天蓋地的管制,新聞自由已到了岌岌可危的時刻。中國政府不知新聞自由為何物而施壓媒體,當然應受譴責;台灣政府打著新聞自由旗幟卻箝制新聞自由,媒體更應起而對抗媒體被馴化而不自覺,被醜化而不還擊,媒體像溫水中的青蛙無感又無覺,新聞自由不淪喪也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