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0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減碳路徑務實 才能確切達標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台南變成廢土樂園,民進黨如此愛台灣
◆  聯合報黑白集/不走「中國路」
◆  經濟日報社論/減碳路徑務實 才能確切達標









經濟日報社論/減碳路徑務實 才能確切達標


2025-01-10 00:3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環境部表示我國必須以更積極的態度面對減碳。聯合報系資料照


環境部去年底公布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草案」,民國一一九年(2030年)要較基準年民國九十四年(2005年)減碳26%至30%,這個最新目標比之前國發會提出的目標高出5個百分點。環境部表示我國必須以更積極的態度面對減碳,這項目標在亞洲地區僅次於日本的減量41%

在草案中,製造部門到民國一一九年(2030年)約要減少40百萬噸二氧化碳當量,減幅25%。工總呼籲政府要審慎訂定目標,原因出自於要達成這個目標的難度不小。工總以 COP28 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為例,當年巴黎協定將減碳目標設定很高,但在 COP28 會議檢討時,各國的達成率都不如預期。

科學界認為,若要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度內,全球在民國一一九年(2030年)時必須減碳42%,但這個減碳中期目標,各國普遍都難以達成,其中也包括台灣 。我國的氣候變遷因應法設定五年為一期的階段管制目標,最近的民國一一四年(2025年)減碳10%的目標,預期將跳票,然而現在政府又新提出民國一一九年(2030年)減碳新目標,本月下旬還將在總統府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提出民國一二一年與一二四年(2032與2035)的減碳目標。眼前的目標都無法達成,政府又提出更大的願景,外界除肯定政府的積極作法,但也認為必須有更明確與可落實的減碳路徑。

舉例來說,政府這次設定民國一一九年(2030年)要較基準年民國九十四年(2005)減碳28%加減2個百分點,雖為兌現政策目標留下了迴旋的空間,但4個百分點的差距極大,也反映出政府對達成減碳總量未具備充分信心。如果政府訂下目標的心態是如此,又如何號召全民與產業界跟進?如果政府都不能精確評估減碳目標總量,要落實到各部門推動降低碳排,恐怕會事倍功半

除了減碳總量目標的設定疑慮,各部門的分項目標設定也有討論的空間。以電力排放係數為例,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電力排放係數是0.494公斤CO2e/度,民國一一九年(2030年)時要降到0.319,降幅35%,是各部門減幅之最。如果要達到這項目標,不只再生能源占比至少要達到30%,天然氣發電比重也得拉高到50%以上,前者目前連20%都還達不到,後者更有四接以後的天然氣接收站能否如期興建的變數。此外,政府想要極大化節電效應,降低用電的碳排放,然而節電有其極限,不宜過大寄望節電的效果。

產業界關心的製造部門減碳目標,上述草案希望從民國一一O年(2021年)的157.37百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到民國一一九年(2030年)時降低至117.38百萬噸,降幅約25%。製造部門的減排難度一直很高,民國九十四年(2005年)基準年的排放量是144.32百萬噸二氧化碳當量,這些年碳排不減反增。資料顯示,製造部門減碳空間愈來愈小,減碳成本愈來愈高。民國九十五年(2006年)平均減碳量1,300公噸,民國一O九年(2020年)降至500公噸,而這段期間平均每噸減碳的成本從3,400元升高至5,800元。

隨著碳費的開徵以及國際間的碳關稅逐步上路,產業界均知減碳不僅是保護地球,也是企業永續發展的必要路徑。然而,目前政府在設定淨零路徑與協助企業加速減排一事上仍有相當大的努力空間。舉例來說,賴政府520上任後多次提到要執行二次能源轉型,包括要極大化綠能與新增氫能,這兩件事的進展都很有限,跟鄰近國家日、韓相比,我國不但在綠能與氫能的發展落後,在核三今年除役後,我國完全沒有核能這項低碳能源,也跟國際重新檢視核能對減排幫助的趨勢不符。

除了能源部門的減排,政府應鼓勵並擴大補助產業界進行碳盤查,增加產業界對減碳的認識與準備,另一方面則是透過產官學的合作,依據不同產業性質提供業者可負擔、可實踐的減碳路徑。製造部門占我溫室氣體排放逾五成,是減碳目標能否達成的重中之重,政府在向國際展現我國減碳的企圖心同時,也別忘了多聽產業界的聲音。














聯合報黑白集/不走「中國路」


2025-01-10 02:2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圖為去年11月底民團舉辦的「台北青鳥回血大辦桌」在台北市濟南路封街舉行,現場席開百桌。 聯合報資料照片


「脆」(Threads)社群裡有人說,只要碰到「中國地名」的街路就不走,會刻意繞過,堅決抵制。還哀嘆:想好好當台灣人,好難!先不說這腦洞大開的點子令人發噱,光論他火熱的愛台心,賴清德就該發個獎牌褒揚。

但這位網友估計也進不了總統府受獎。總統府地址就在重慶南路一段,難道要他猥瑣地走博愛路後門?賴總統頒這獎也形同自我控告,他天天走「重慶」去上班,去民進黨中央黨部也得途經「北平」,顯然很不愛台。

不只街道,另有網友對店家也不放過。標語上用了「底家」,也被針對;揚言若不改為「佇遮」台語正字,就要抵制。民進黨去中國化幾十年,把年輕人都教傻了。台灣是清朝朝廷取的名,不知網友要如何繞開?台語則源於閩南,就算都用上「正字」,依然是中國標記

如果一切都要去中國,忠君愛黨的「青鳥」們,第一個就該改名。除了晚唐詩人李商隱的「青鳥殷勤為探看」離恨詩句青鳥最早出自山海經,是典型中國神話。青鳥們一上街就中國,就問威不威?

台灣與中國在政治上或許勉強可以切割出兩個概念,但想在生活與文化上切割,形同打著中國反中國,終將徒勞無功。兩岸語彙這些年更混同得厲害,內卷、躺平一家親,連綠茶婊都被綠委拿去罵人了。不走「中國路」,難於上青天!
















聯合報社論/台南變成廢土樂園,民進黨如此愛台灣


2025-01-10 02:0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廢土偷倒集團正鎖定偏僻、沒人管理的國有地填埋營建廢棄物,台南七股一處魚塭被偷倒後再申設光電場,尚未核准,現場已立起光電板基樁。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劉學聖/攝影


台南檢警日前破獲史上最大廢土集團,利用光電場掩埋大量非法廢棄物,超過三百公頃國土遭破壞殆盡,面積達四百廿座足球場大小。不當的綠能政策任由不肖廠商剝削良田魚塭,濫倒廢土足以動搖國本,賴總統的政治本命區體無完膚,再次見證民進黨執政下「國在山河廢」的慘況。

台南地檢署近半年指揮環境部環管署、台南市環保局、警察局刑事警察大隊等單位,多次前往七股、善化、安南等區查緝光電場棄土案。前後開挖調查十六個地點,查獲不肖業者填埋營建混合物等廢棄物,包括三處光電案場及十三處荒地、魚塭地。開挖後,四處可見胡亂填埋水泥塊、磚塊、鋼筋、木材、廢布、廢塑膠混合物等廢棄物,依《廢棄物清理法》,最重可處五年徒刑,一千五百萬元罰鍰

外界質疑,台南光電場是否埋藏爐碴。環保局長許仁澤否認說,從前年至今已完成六八六處光電案場查核,開挖卅六處,有十五處查獲異常樣態,包含十一處填埋營建剩餘土石方,三處填埋營建混合物,一處底渣再利用產品,並未查獲爐碴填埋情事。至於三處填埋營建混合物業者,均已函送台南地檢署偵辦。

台南是綠營萬年鐵票區,賴清德的龍興命脈,近年卻接連爆發爐碴弊案、八十八槍、光電黑幕、性招待等官商勾結弊端,如今更與廢土集團環環相扣。賴清德參選黨主席時曾說重話,稱民進黨在台南的黨公職「屁股有幾根毛,市民都很清楚,哪有什麼條件講黑金?」此話言猶在耳,民進黨公職有幾人還記得?

匪夷所思的是,廢土要倒滿四百廿座足球場,得大半年的時間。尤其,七股、善化等地都是台南市長黃偉哲參選立委時的主要選區,廢土肆虐,市長顏面掃地。足見,廢土集團行事多麼囂張,根本不必遮掩;而中央和地方官員要多麼會沉睡,才驚覺自己腳邊三百多公頃國土面目全非?台南廢土只是冰山一角,檢調能否拿出查辦柯文哲的魄力,追緝全台還有多少廢土共犯?

民進黨大力推動綠電政策,各地「綠友友」占地為王,大量農田、魚塭遭到毀棄,改設光電廠。不肖官商更藉此機會,打著「綠能」的光鮮旗幟,挖走良田土壤盜賣,又將大量廢棄物倒棄地底,埋下毀土滅農的惡果。其四周的用水、土壤、空氣皆可能連帶受到汙染,良田美景風光不再,更排擠青農、老農的生存空間。環團質疑,一塊地可以剝好幾層皮,賺租金、埋廢土、設光電、賣土地,難怪民進黨如此熱中「國土活化」。

廢土集團五鬼搬運,挖走農田好土、置換建築廢土,祖先留下來的珍貴國土如同「狗皮膏藥」被東挖一塊、西填一坨。民進黨一向自詡「愛鄉土」,不斷指控別人「賣台」;但也不過連三屆執政,不肖官商便敢用如此惡質的手段剝削土地發自己的財,政府也裝作視若無睹,真是令人難以想像!如此「愛台灣」,和「賣台灣」有何兩樣?

詩人葉石濤曾形容,「台南是一個適合人們作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活的地方」。如今的台南,已然變調。在民進黨超過卅年的執政下,台南變得光怪陸離,府城變成高譚市,貪腐黑槍橫行,誰能再悠然過活?

《國土計畫法》原定今年四月上路,各界憂心忡忡國土崩壞;立法院日前三讀修法,將該法再展延六年。賴政府「國非國、土非土」,國土計畫猶如國土笑話。賴總統必須正視,濫倒廢土是動搖國本的重大危機,如果在台南都可以為所欲為,還有哪裡不能軟土深掘?





闕志克/中美如何擺脫地緣政治的桎梏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闕志克/中美如何擺脫地緣政治的桎梏
◆  薛承泰/活得久就需為年改承擔罪過?
◆  張延廷/台灣籌備的反中軍備正確嗎?
◆  陳冲/防詐除騙 大夥有責
◆  楊渡/不知不覺的「綠茶婊」了








闕志克/中美如何擺脫地緣政治的桎梏


2025-01-10 01:54  聯合報/ 闕志克(清華大學合聘教授)


第二度將川普推向總統寶座的 MAGA 運動,其核心理念為全力維護美國利益的利己主義。這樣的理念一方面衍生出自掃門前雪的孤立主義,所謂維持貿易秩序、扮演世界警察、促進民主自由云云都成為次要考量;一方面導向恃強凌弱的霸凌行為,最近川普說想要合併加拿大、收回巴拿馬運河與購買格陵蘭,就展現了這種唯我獨尊的霸權心態

究其根本,合併加拿大應只是玩笑話一句;收回巴拿馬運河似乎只為降低過路費;只有購買格陵蘭才攸關美國未來百年的戰略利益,值得重視。

隨著北極圈的解凍,到民國一一九年(二○三○年)北極海很有可能變成貫穿大西洋與太平洋、除巴拿馬運河以外的另一通道,而且可望大幅縮減某些航線的航行距離與成本美國因擁有阿拉斯加,所以控制了北極海通道的太平洋出入口如果能買下格陵蘭,則可進一步掌握其大西洋出入口,這樣美國對北極海通道就可以擁有像對巴拿馬運河一樣的掌控力。此外,作為世界第一大島,格陵蘭還蘊藏大量包括石油和礦產的天然資源,特別是擁有中國以外最大的稀土礦藏。有鑑於中國最近開始控制對美國的稀土出口,格陵蘭的礦藏將成為美國與中國經濟競爭時的重要資產。

其實在民國五十九年(一九七○年)代,美國副總統洛克菲勒就建議購買格陵蘭島以開發其礦產資源。川普在第一任總統期間也討論過買下格陵蘭島的可行性,甚至向丹麥正式提議購買該島,但遭到拒絕。針對川普這次購買格陵蘭的言論,丹麥總理再次重申「格陵蘭為非賣品」。然而,真正決定美國能否買下格陵蘭島的關鍵不在丹麥,而在島上五萬七千名居民的態度,因為格陵蘭自治政府已於民國九十八年(二○○九年)取得可以從丹麥獨立的權利,且在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提出了第一部憲法草案。再加上格陵蘭總理在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新年演講中宣示將邁向擺脫丹麥統治、追求獨立之路,隱約表達了靠向美國的意願。屆時,只要談好照顧當地居民的條件,美國甚至連買都不用買,就可以將格陵蘭納入麾下。

中國不是北極圈的國家,但從民國九十四年(二○○五年)就開始經營格陵蘭如今中國已是格陵蘭最大的投資國,也是僅次於丹麥的第二大出口夥伴。自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以來,格陵蘭同意讓中國在當地建造科研站,和參與克瓦內灣的礦產開採,但拒絕中國公司購買當地廢棄海軍基地的提議;中國這些舉動讓美國心生警惕,也加速其掌控格陵蘭的步伐。然而,中國當前最迫切的地緣政治議題,其實是如何擴大中國與中東之間的能源運輸管道。目前此管道需經過麻六甲海峽和南海到達東部港口(如廣州),再接連長途陸運,既耗時又耗能,且存在太多國家安全風險。

為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中國政府多管齊下。首先,建造廣西平陸運河,讓五千噸輪船可以從欽洲港直達南寧市,使得越南的東京灣成為通往中國大西部的選項;其次,為了繞過越南,中國協助柬埔寨建造福南特喬運河與泰國克拉地峽一起提供了從泰國灣直達安曼海的通道。再者,中緬經濟走廊全長一,七○○公里,包含公路、鐵路、港口,及連結雲南昆明與緬甸仰光和皎漂港,讓中國可以直通孟加拉灣和印度洋。最後,中巴經濟走廊全長三千公里,連接新疆喀什地區與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深水港,讓中國繞過印度,進一步直通阿拉伯海以上這些方案既深且廣,展示中國在能源運輸力圖突破重重地理桎梏的決心、韌性與想像力





劉大年/因應全球投資政策新趨勢

◆  劉大年/因應全球投資政策新趨勢
◆  黃齊元/面對川式交易 做好各種準備








劉大年/因應全球投資政策新趨勢


2025-01-10 01:52  聯合報/ 劉大年(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外人投資對於經濟成長的效益無庸置疑,也是許多國家解決就業問題,振興經濟的主要途徑。所以過去各國的投資政策是以開放吸引外資為主軸,再搭配投資誘因措施,以及充分基礎建設的加持,以期能在競逐外資上取得先機。

然而近年來各國外人投資政策發生質變,主要是因為中國大陸積極推動「走出去」策略,利用直接投資、海外併購,以及其他方式拓展其海外版圖。範圍不乏高科技產業,目的是獲得關鍵技術,所以引起被投資國的高度關注;特別在與能源、大數據、尖端技術等強化審查陸資,以落實監管制度,並保護其核心利益。

近年來美中經貿對抗升溫,以及地緣政治衝突擴大下,經濟安全的重要性大增,位階等同國家安全。為防止外人投資成為國家安全的缺口,先進國家均開始強化其外資審查制度。事實上,中國大陸並非是唯一嚴查目標,一些先進國家之間的投資行為,以及主要來自中東產油國家主權基金的併購行為,亦會涉入國家安全因素也成為關注焦點。

例如最近日本製鐵收購美國鋼鐵的個案,即引起很大的爭議。美國普遍認為會降低美國鋼鐵產業產能及自主性而危急國家安全。總統當選人川普一直將鋼鐵視為國防產業基石,在其第一任內即以國家安全對進口鋼鐵產品加徵關稅,已表態反對此併購案。

另外,日本政府最近將日本7-11母公司,納入國家安全核心類別,準備對來自加拿大的競爭對手收購日本7-11加強審查,反應出將國家安全範疇擴大的趨勢;最近美國也質疑中東國家主權基金的投資動機,而進行嚴審

然而不同於先進國家加強對外資審查力道,開發中國家由於產業發展仍屬初期,主要是以投資優惠來吸引外人投資,較少觸及國家安全,與先進國的外資政策有明顯差別。

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的評析,以往全球對於投資制度調整是以開放吸引外人投資為主流,大部分是便利外人投資措施。但是近年來在國家安全考量下,外資監管機制更加嚴格,限制投資措施明顯增加,因而會抑制投資成長。目前有超過四十個國家將國家安全的因素,納入外人投資審查監管機制,而其中大多為先進國家

綜合而言,在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投資管道多元化,以及國安權重增加下;有必要提升主管機構的審查權力,在兼顧吸引外資促進經濟成長,以及確保經濟及國家安全下,落實投資審查機制。

台灣也必須與時進行調整以強化外資審查制度。除掌握新興產業脈動,以有效界定國家安全;並針對投資安全建立國際合作及資訊分享平台,以與國際接軌,以及在不減損審核功能下,加速審查時效,均是可以精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