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我們離亞太理財中心還有多遠?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對彭淮南的秋後算帳,不會太簡化嗎?
◆  聯合報黑白集/最危險而不自知
◆  經濟日報社論/我們離亞太理財中心還有多遠?








經濟日報社論/我們離亞太理財中心還有多遠?


2021-05-01 02:47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我們離亞太理財中心還有多遠?聯合報系資料照


花旗銀行決定出售全球13個國家的消費金融業務,包括台灣在內;但是同時,花旗銀行將會擴大在星港等地的相關業務。此消息一出,在國內立即引起軒然大波,一方面花旗是來台最久規模最大的外資銀行,它放棄台灣的消費金融業務,表示台灣消金市場的規模和前景不被看好。另一方面,金管會想要推動台灣成為亞洲理財中心的規畫,顯然不被外資銀行認同,這對於政府的未來政策方針可以說是投下了反對票。

一般來說,消費金融的業務範圍很廣,包括存放款業務、客戶理財與發行信用卡等。與一些大型銀行動輒數百家分行相比,花旗在台灣只有40多家分行,顯然是無法達到經濟規模效益。這固然與一般民眾存放款喜歡找本土銀行有關,但是也反應台灣的銀行家數太多的緣故。至於在信用卡發行方面,花旗發行的信用卡有200多萬張,顯示其仍然有一定的規模。其實花旗最重要的消費金融資產應該是在於其擁有大量的高端消費者,這些人通常擁有豐沛的金融資產,他們找上花旗協助理財業務,應該也與花旗擁有全球業務有關,因為資金比較方便在國境之間移動。未來花旗要出售這些理財業務,其現有的客戶價值應該會很高;也因此,金管會放話說,未來不論如何出售,這些高端客戶一定不能被帶走。

問題是,台灣是一個自由市場,客戶是否要跟著企業走,或是因此而更換銀行,這純粹是一個經濟選擇,金管會能夠管這麼多嗎?或者說,是不是就是因為金管會干預太多,才會讓金融市場在發展上受限太多,因此失去了競爭力?多年來,我國經濟穩定成長,加上國人的高儲蓄率,因此金融深化的程度也很高。也就是說,國人平均所持有的金融資產高於許多國家,理財市場上有相當的需求,因此我們當然有發展財富管理市場的機會。問題是,政府想要推動亞洲財富管理中心,而我們又有本土市場可以支撐,為什麼一直推動不起來?主要原因不少,比方說,台灣金融市場上的限制很多,包括金融法規和國際金融商品的限制、金融創新不足,以及國際化金融人才不足等。以花旗案例來說,政府應該立即去了解背後原因,是否開放不足,應該如何改善,而不是立即反應說,不准帶走台灣的客戶。這種嚴格限制與管理的心態,可能正是導致外資銀行求去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在花旗銀行要出售台灣消金業務的同時,卻要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幾個金融中心專心推動高端財富管理業務,包括新加坡、香港、阿聯與倫敦;同時,花旗將在亞洲擴大招聘2,300人,來擴大在亞洲財富管理的業務,以創造更多利潤。換句話說,花旗認為亞洲的財富管理其實仍然有成長空間,只是會集中在幾個地區性的金融中心。

未來不論是本國銀行或其他外資銀行接手花旗銀行留下來的業務,這些業務都會持續留在台灣,但這也就是本土業務的換手而已。另一方面,一個重要外資銀行的抽手,代表台灣金融市場的國際化環境不但沒有提升,反而是惡化的。政府應該思考未來如果還想要推動亞太理財中心,或是亞太金融中心,我們應該要有那些具體的作為,來吸引外國資金來台理財,或是至少能把本國資金留在台灣,而不會被外國金融機構帶走?總而言之,一葉知秋,花旗銀行消金業務選擇離開台灣,絕對是一個警訊,政府相關部門應該檢討,儘快改善金融環境的自由化,台灣金融市場才有進一步發展的可能。












聯合報社論/對彭淮南的秋後算帳,不會太簡化嗎?


2021-05-01 03:29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央行前總裁彭淮南日前獲頒清大名譽經濟學博士,被媒體問及此事近期央行前、現任理事聯手寫書《致富的特權》,以「人要有慈悲心」回應。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政府最近紛擾不斷。交通部長因火車事故下台,卻扯出行政院長才是阻礙台鐵改造的關鍵;駐日大使天天「助日」,砲口對準自己國家;警界頻頻抓良民,對惡煞則禮遇有加。離譜的還包括,中央銀行幾位現任與前任理事合作著書狂批卸任總裁彭淮南,現任副總裁還寫了推薦序,現任總裁低調的公開信還被拿出來當添柴火。這些都涉及權力與責任的拉鋸,而央行決策則攸關經濟和國力,值得好好討論。

根據這些央行理事兼教授在《致富的特權》一書中的看法,被評為14A總裁且民間聲望頗佳的彭淮南,堪稱當前台灣經濟困境的「首惡」。書中屢屢提到,台灣房價高漲、人才外流、產業升級不力,都跟央行脫不了關係。總結更直指,台灣現今經濟環境,很大部分是由彭淮南的「雙率」政策所塑造。一群專家教授,將台灣廿年經濟以罪無可逭的方式歸咎於一人,歷來罕見。

台灣近廿年房價高漲,低利率或許是因素之一,但很難說是關鍵因素。民國 90 年(二○○一年)陳水扁總統以「拚經濟」為由召開經發會,與會財團動員通過「土地增值稅減半徵收」修法,使得炒房的稅後利潤大增。此外,台灣土增稅的稅基為公告現值,幾乎不到市價一半。兩個因素加乘,造成買房投資增值的實質稅率不到綜所稅最高稅率的一半。投資客皆知,邊際稅率差異是大家拚命買房炒地的關鍵;何以央行理事見不及此,只會盯著利率說故事?

再談產業升級問題。財經專家都知道,台灣產業升級不力的主因之一,是我們在升級關頭適逢中國經濟起飛的磁吸,許多廠商選擇「到對岸發展舊事業」,進行規模的擴充,而迴避在台灣辛苦的升級轉型。正因如此,才有過去廿年「西進」功過的辯論。不可否認,抑低台幣匯率,可能讓某些低毛利廠商可以苟活;但經濟轉型是一個高度複雜且多面向的工程,要簡化為「很大部分是彭淮南的責任」,那麼台灣這廿年的行政院長經建會主委經濟部長都是裝飾品嗎?國科會科技部長只是點綴嗎?

再看人才外流問題,因素相當複雜。歷年來,中研院發表過「人才宣言」、行政院設有「人才會報」、對岸各省設置類似「工研院」的機構以五倍薪資向台灣挖角、台灣的移民歸化法規不友善、民間捐款不豐以致各大學校務基金不充裕、公務體系法人首長必須公告財產、員工分紅配股費用化民粹人物以「打肥貓」之名抗拒重要科技人才薪資差異化等等,這些都是歷年來輿論認為不利台灣留住人才的因素。然而,著書的理事教授們卻一舉把責任都推給央行總裁。牽拖若此,作者群偏見與主觀,恐不亞於他們所斥責的彭淮南。

央行的政策當然可以檢討彭淮南的決策可以商榷,央行「只准自己收尾盤」的違法操作也極可議。但回顧台灣過去廿年的發展,除經濟環境面對複雜的挑戰,更嚴重受到政治氣候的衝擊。學者用自己狹窄偏頗的推理,把經濟發展長期功過全都記在一個人頭上,恐怕缺乏說服力,至少不像客觀的研究

14A總裁當然不是不能批評,但評論應該就事論事,若把台灣廿年的經濟歸咎於一人、簡化為「雙率」問題,卻對政治人物私心操弄推諉卸責視若無睹,那就顯得褊狹。更何況,批評者無論身為央行理事或學者,都有機會在彭淮南在任時提出反對看法來挑戰他;但當時不作聲,直到他卸任才發動秋後算帳,這就撇清了自己的責任嗎?














聯合報黑白集/最危險而不自知


2021-05-01 03:27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雜誌封面,以雷達掃描台灣全島圖像,再加上「全球最危之地」。圖/取自經濟學人網站


台灣難得登上《經濟學人》封面,標題卻是:「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這個形容並非台灣期待的印象,「危險」一詞,恐怕也不是民眾對當前形勢的感受。人們最近更擔心的,是華航機師疫情已擴及飯店校園,還有警察抓良民、禮遇黑道的反胃戲碼。

在本周封面這張以台灣為中心的雷達圖上,台灣海峽上布著一群中共船艦的光點,太平洋的一側則是一群數量相當的美國船艦光點,台灣夾在兩強的敵意中間。《經濟學人》並非灑狗血的國際刊物,它看到台灣的危險,我們自己卻看不到嗎?

這幅景象,人們其實可以想像。但蔡政府全力要大家把美方船艦想成是前來「馳援」,至於台灣要承受的戰禍風險,政府則避而不談。更現實的問題是,在美中兩強相爭中,台灣被雙方當成角力的最前線;蔡政府除期待美軍伸出援手,還有其他避禍或自求多福的戰略嗎?

台灣引以為傲的「護國神山」—台積電等半導體業,一旦因爆發戰事而遭重創,全球電子業也將跟著停擺。這點,是《經濟學人》認為台灣的處境必須積極關注主因

當然,民進黨不難舉出許多例子,辯稱全球多少地方都比台灣危險。問題是,有什麼地方像台灣位於兩大強權爭鋒的火線上?又有誰的護國神山可能一夕變成「懷璧其罪」?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放下偏見理智作主,縮短與善的距離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放下偏見理智作主,縮短與善的距離
◆  央行雙率政策/指責彭淮南 是見樹不見林
◆  警紀崩 因政治倫理敗壞
◆  松山之亂真相 等待吹哨者
◆  超越美中對立 擔當和平關鍵/「最危險地區」生機何在?
◆  新舊銜接、引爆痼疾…國土計畫三挑戰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放下偏見理智作主,縮短與善的距離


2021-05-01 03:38  聯合報 /   方元沂(中國文化大學教務長)


很多人都會支持社福團體弱勢設置中途之家、喘息機構、安養中心最好不要出現在自己家附近直到自己家人也遇到需求,才大嘆怎麼每一家都這麼遠」!

無法體會、同理心不足,讓「與善的距離」變遠。前陣子我在臉書上有感而發寫了一段貼文,希望能為在黑暗中的人們開一扇窗,得到許多朋友的回應和分享。也有臉友感慨的說:「若針對精神狀況特殊者的看法來投票,大家都會覺得應該給他們一個機會,但弔詭的是,大家又投票不希望他們出現在我們身邊。」

就以我臉書貼文的陳生事件為例,起源自一則社群網站的 PO文,原 PO 的第一篇寫著:「怪人開始大吼大叫,從窗戶爬出來,將一包不知道是什麼東西的黑色袋子(裡面有裝東西)丟在地板後,又隨即撿起那袋東西,『往我朋友身上丟去,丟到我那位女生朋友的背上』,害她往前跌倒,擦挫傷很多地方…」

雖然只是轉述,但「怪客」、「夜襲」、「X大學事件重演」都太吸睛,網路和新聞瞬間延燒。「看到黑影就看槍」的慣性讓陳生當了整整兩天的新聞主角。最後女大生出面說明,認為陳男沒有攻擊她,而是從二樓窗戶朝地面丟東西,袋子破掉後內容物彈出,她受到驚嚇跌倒受傷,並表示因為怕冤枉對方到警局說明,不想再追究。

然而願意負責到底,把最後結局寫清楚的媒體或網友,屈指可數。

人權法治是重要的素養和教育,以大學來說,所有教職員生都應能維護人性尊嚴,加強對多元意見和不同群體的尊重包容,並協助弱勢,提升校園內的人權保障。全球頂尖大學正積極推動的永續教育,更是倡議遵循聯合國的永續指標「創建和平與包容的社會」,引導學生認同指標,具備反思和採取行動的能力,支持制定政策,促進和平、公正、包容的社會體系。

因此,面對校園裡有身心狀況的同學,學校除了提供專業諮商並與導師、校安員一同協作輔導外,也應透過教學設計,開展學生的胸懷。面對與自己不一樣的人,有足夠的知識和能力去理解他們,跟他們相處。更必須讓全校理解,強制送醫或驅離,都須符合法定要件,否則就是違反人權法治。消極的勸離趕走,也不會是長久之計,專業輔導和社福機制的扶持,才能建構社會安全網。

說到這裡,政府也必須提供足夠資源,支持第一線的社工人員,維護他們的工作權益和工作環境,安全網才能透過網羅更多優秀專業人才而更緊密、更有承接力。對人權的重視與多元包容,向來是台灣引以為傲的民主價值。學校和政府,都應以更負責的態度做出明智對策並付諸行動。

一句知名的廣告詞說「世界越快,心則慢」。在享受快與即時帶來的便利之際,更多「心」與「善」的價值,必須放下衝動,讓理智作主。這不只是為他人,更是為了當代的我們,和我們所愛的下一代。












警紀崩 因政治倫理敗壞


2021-05-01 03:38  聯合報 /   楊永年/成大政治系教授(台南市)
季青漫畫


日昨台北市政府警察局接連出現「松山之亂」,以及北投分局爆發「不當借提」問題。行政院長、警政署長都「怒了」,行政院長並公開指示,對於警紀敗壞絕不寬容,必須徹查到底。筆者贊成將這些重大個案作清楚調查,找出警紀敗壞的原因,並將其作為警察執法重要的案例教材。然而,與其說這些個案是警紀崩壞的證據,不如說是政治倫理敗壞的徵兆。

一、警察人事的背後是政治:尤其警察官階愈大,決定警察首長人事的權力愈和高層政治有關。而當政治高層決定警察人事過程,考量的是政治利益,而不是「公平正義」功能的發揮;那麼,就可能讓警察組織運作過程,充滿政治考量。因此,問題很清楚的呈現出,政治倫理的敗壞,其實是警察紀律敗壞的根源。

意思是說,如果警察首長的人事決定的因素在政治派系,不在公共利益或公平正義,是導致警紀敗壞的主要因素。只是,警紀敗壞的員警經常會在千夫所指下「無疾而終」,政治倫理的敗壞卻因缺乏制衡而難以或無法課責。

二、警察執法受政治制約:當政治倫理出現偏頗,就可能導致警察執法偏差。特別在警察升遷、獎懲直接或間接受政治影響的情形下,許多警察執法受政治制約的案例就會出現。結果是社會正義遭到腐蝕,警察形象、公信力於是受到社會與媒體的質疑。而這樣的問題,從前述兩個案的明確調查,就可以清楚呈現政治倫理如何直接或間接影響警察風紀,而最後是社會正義遭到摧毀。還好,我們的媒體可以抽絲剝繭的將事實呈現在普羅大眾面前。

然而,面對政治倫理崩壞,警察紀律是否還有解?作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兩點著手:

第一,案例調查透明公開:為避免警紀進一步崩壞,除調查警紀敗壞原因,還應撰寫調查報告並提政策建議;同時建立網頁專區,將這些重要資訊作某種程度的公開。如高層認為暫時不宜對外公開,起碼應該對內公開。因為前述個案,都是警紀的重要教材,可以避免類似錯誤重複發生。

第二,需有政治的支持:警察執法需要多數具正義感的政治人物,出面支持警察。首先讓警察人事升遷或警察首長人事遷調公平、公正、公開透明;就像廿多年前,地方首長曾有許多拒絕地方警察首長就任的案例。其次,可以啟動「廉政細工」運作模式,將前述個案整理後,透過政風系統邀請外部專家,和警察(分)局,進行個案研討。

從前述兩起個案,許多政治高層可能已意識到,警察執法與人事存在警紀的(政治)高敏感性。當社會對警察產生不信任時,也是民眾對政治產生不信任的開始。然而,如果警察與政治首長有心,前述錯誤問題可以避免;但若不重視,或不採取行動,類似的警紀問題一定會再次發生。
















指責彭淮南 是見樹不見林


2021-05-01 03:36  聯合報 /   葉萬安/前經建會副主委(台北市)


央行三位前後任理事著書,以過去廿年央行採行「雙率匯率與利率偏低政策,批判央行前總裁彭淮南。筆者不以為然。

三位作者以一、兩個指標,指責央行政策對部分個體造成傷害,這是見樹不見林的看法。央行施政要關照國家整體經濟利益和全民福祉。因此,同一件事,從個體看與從整體看,會有不同結果。

從總體看,近十八年來(民國 90-107 年(二○○一 ~ 一八))台灣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為百分之三點六,較十年前(民國 80-89 年(一九九一 ~ 二○○○))每年成長百分之六點七,大幅減緩。主因為實質投資增加率大幅萎縮。同時期自前十年每年增加百分之八點二,近十八年每年增加率驟降為百分之一點二。

近十八年來實質投資還能有百分之一點二的增加,全賴住宅房屋及非住宅房屋投資分別增加百分之二點五與百分之三點一支撐。而最重要的機械設備投資,自前十年每年增加百分之十一點九,近十八年每年增加率快速下滑,只增加百分之○點一,顯然是投資環境急速惡化的結果。

可是住宅房屋及非住宅房屋投資每年還能增加,這也是三位作者所指央行低利率政策的激勵,導致房價大漲對無屋者造成傷害。但就整體而言,近十八年來要不是房屋投資增加,經濟成長率將更低。

另就國內外需求對經濟成長的貢獻觀察,近十八年外需的增加,對經濟成長的貢獻高達百分之四十點四。除業者的努力外,央行維持匯率穩定,功不可沒。

就總體經濟而言,過去十八年由於央行採「雙率穩定」政策,撐起台灣經濟半片天,否則台灣經濟更慘。

再就三位作者指民國 92-107 年(二○○三年至一八年),新台幣匯率相對韓元低估,致使以名目美元人均 GDP 低於南韓,而以 PPP 計的人均 GDP 高於南韓,造成外窮內富的怪現象。可是實際上近十六年來,新台幣對美元平均年升值百分之○點六七,高於韓元的升值百○分點一四,換言之,新台幣對韓元是升值,並非貶值

再分析名目美元人均 GDP,與 PPP 計的人均 GDP 間的差距,三位作者認為是匯率問題。但按照世界銀行計算的內容,兩者差距,除匯率外還包括實質經濟成長率、人口增加率及物價變動率。近十六年台灣平均每年實質經濟成長率為百分之三點七三,較南韓的百分之三點五八略高,而台灣每年人口增加率為百分之○點二八,較南韓的百分之○點四八為低,再加以新台幣對韓元升值,就以上三項指標計算,台灣名目美元 GDP 應高於南韓,但南韓物價每年上漲百分之一點六八,而台灣下降百分○點二二。因此,南韓名目人均 GDP 高於台灣是通膨上漲的貢獻。實質上台灣人均所得與人民生活水準是在南韓之上。

至於三位作者指責央行採行低利政策,傷害了台灣經濟。可是台灣過去十六年資金需求的資本形成毛額為五十三兆元,而供給面的國民儲蓄毛額高達七十七兆元,是需要的一點四五倍:供過於求如此嚴重,利率如何能上升?如今歐、美、日資金供過於求,利率都降到零,甚至負利率,是現實例證。

任何事件,從個體以一兩個指標觀察,與從總體觀察,其結果確有重大差異,孰輕孰重,就由讀者判斷。不過,我對現任央行楊金龍總裁引用美國老羅斯福總統所言,大意是那些勇於任事、苦幹實幹、熱血至誠、全心奉獻、投身崇高志業人的地位,永遠不應該與那些冷眼旁觀而不需承擔成敗的人相提並論,筆者深有同感。













松山之亂真相 等待吹哨者


2021-05-01 03:36  聯合報 /   吳成豐/靜宜大學終身特聘教授(台中市)
這次警界爆出的「松山之亂」,背後民代、黑幫、警察三方關係盤根錯節,圖為松山分局安排砸毀警方電腦的黑衣人與闖禍教官楊忠蒞握手和解記者會。記者蔡翼謙/翻攝


近日松山之亂疑雲籠罩,儘管上至行政院下至警局派出所均極力澄清,但國人最大的疑惑仍是,到底真相是什麼?是否要期望台灣版的吹哨者凱薩琳甘恩現身,謎團才能撥雲見日嗎?

凱薩琳甘恩英國國家通訊情報局擔任翻譯,民國 92 年(二○○三年)一月,她看到一份涉及美國為發動伊拉克戰爭而尋求英國協助的機密郵件。凱薩琳不認同這種戰爭,她的良知現形在前的是「阻止戰爭,拯救性命」,她遂將此密件訊息透露給「觀察家報」,該報以頭版獨家見報,震驚世界。她隨後被英國當局以洩密之由,逮捕拘留。民國 93 年(二○○四年)二月案子開庭,很多團體為她聲援奔走抗議,開庭不到半小時,檢察單位主動撤銷告訴,凱薩琳迅即被釋放

扮演吹哨者的凱薩琳真實故事,在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被英美合拍成傳記電影「瞞天機宻」(Official Secrets),劇本是改編自凱薩琳工作生涯的小說。吹哨者原本就被認為是高度風險的角色,凱薩琳卻有過人的膽識及人格特質

有趣的是,民國 64 年(一九七五年)凱薩琳出生在台灣,雙親均為英國人,父親曾在東海大學外文系任教,凱薩琳則自小就居住台中,並在台中馬禮遜美國學校就讀至高中畢業才回英國。十多年的台中生活,使她的中文極佳;她被許多媒體形容為「不做國家機器,為人民工作」、「拒絕幫政府欺騙人民」等諸多特質,是否與自幼成長在台灣相關?筆者不敢確定。但英國權威影視刊物「銀幕」 (Screen Daily)讚許凱薩琳有堅強性格,及有台灣媒體認為她阻止戰爭與拯救生命是「直覺與良心」,都是貼切的評價。

直覺與良心」不是深奧知識難以學習,而是發自人的本性,如禪宗六祖惠能所說的「自性」,是與生俱有。但為何世上仍有不倫理的情事呢?六祖的解釋是,因為我們飲食男女被世俗貪嗔癡等矇蔽,而失去一顆明淨的心。明淨的心也不是形而上,最近還在世界舞台上被見到,近日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的頒獎台上,得獎的華人女導演趙婷向全球說明「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經,影響她的處事為人甚為深遠,直到今日她仍對性善深信不疑。她就在詮釋人類亟需明淨的心。

松山之亂也好,女老師不明就裡被上手銬也好,攸關基本人權。至今仍有許多公僕沒說真話,直覺與良心的性善面已被世俗毒害遮蔽,明淨的心未被大眾發覺。如果公部門仍不自省,那麼請吹哨者勇於揭弊,並蔚成輿論壓力,從結構上矯正偏執的現況,也是民主制衡的表徵。















「最危險地區」生機何在?


2021-05-01 03:34  聯合報 /   楊雨亭/作家(台北市)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雜誌封面,以雷達掃描台灣全島圖像,再加上「全球最危之地」。圖/取自經濟學人網站


經濟學人》以台灣雷達圖為封面,美中機艦隔著台灣對峙,稱這是「全球最危險地區」,指美中須極力避免爆發戰爭。

當前的美中衝突,摻雜了複雜的政治、經濟、軍事與種族等因素。其中不能不說美國確實是抓緊著歷史良機,充分利用反共反中的大旗,在國內凝聚人民與國會共識,在國際上號召「民主聯盟」抵禦中國的崛起,事實上是合理化美國重新確立其世界領袖的一個全面性的運動。

而中國是否真正的崛起了,還是在經歷解放後三十年不正確的發展過程而開始逐漸正常化的階段?其實並未經過多方面實證的考察與量化分析。

真正的問題出在冷戰以來,美國以軟性帝國主義的戰略與戰術規範世界秩序,民國 59 年(一九七○年)代拉中打蘇,民國 69 年(一九八○年)代提攜中國在經濟與科技方面的發展,甚至曾經提供軍事合作,民國 79 年(一九九○年)代蘇聯與東歐集團崩潰,美國以為從此以後,共產主義必然逐步土崩瓦解,美國將長期屹立不搖,由是號稱人類歷史將進入民主政治自由經濟最後階段

沒想到,中國居然並沒有因為人民日益富有而產生民主政治,共產黨由於卅年來警惕蘇聯的垮台與西方和平演變「陽謀」,反而在政治上收更緊,在軍事上發展得規模更大,迫使美國重新回到冷戰時期的圍堵中國戰略。而台灣也重新被置放在第一島鏈上居首的位置,劍指中國。一位西方歷史學家說如果台灣落入中國手中,美國的世界霸權必然逐步遜位,這些話似是而非,實質上就是維持白人的霸權

筆者認為不論美國、中國,都在這個階段各有所圖,雙方皆藉機運用了許多的謀略和政策,以保障其國家與政權的穩定性與發展性。從某個角度說,這次看來刀光劍影、磨刀霍霍,似乎戰爭一觸即發,事實上皆有利於美國和中國各自進行大規模地整頓內部,擴大與集中資源建設經濟與軍事,雙方皆有動機與動力在國際社會上一爭高下,從而產生了充滿戲劇性的「鷹龍對決」畫面。

自鴉片戰爭歷經動亂的一百七十多年來,中國人不斷掙扎摸索民族不被滅亡的方向,現在是否已經確定走上了中國復興的道路,尚不能過早地判定。要出現一個適合中國歷史與文化,並且值得世界上其他許多國家尊崇與仿效的政治經濟體制,應該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但中國沒有可能,也不需要發展成為另一個美國。近一個多世紀以來,證明西方特殊的文明模式難以公式化,強加諸在其他國家上,每一個國家和民族也都應尋求適合自己歷史文化的現代化的道路,其中當然不反對知識與科技的共享,經貿的交流,以及保障人權和言論自由的基本價值。

在當前的國際局勢下,台灣內部不論統獨,執政黨在避開戰爭以保障人民安全的思維下,絕不應參加美日的反中同盟序列。近兩年來國際局勢變化莫測,加上疫情的影響長期化,不論各國的意識形態如何,經濟情況如何,已經明確的是人類社會必須互相幫助,才能有機會避免走上戰爭與自我毀滅的道路。台灣在目前的處境下,尤應考慮超越美中對立,主動促進兩岸與東亞以至世界的和平。













新舊銜接、引爆痼疾…國土計畫三挑戰


2021-05-01 03:34  聯合報 /   王瑞興/前台灣省政府地政處科長(南投市)


直轄市及縣市國土計畫四月三十日公告國土計畫法規定,後續完成劃定國土功能分區編定使用地,民國一一四年五月一日取代現行區域計畫,土地使用規畫與管制邁入新紀元,但同時面對三大挑戰。

一、政策理想陳義高,可行性是未知數。這是中央推動政策的通病,常透過委託研究結果完成立法;但從擬定政策、立法、計畫與執行,缺乏統整性評估。筆者專長為區域計畫,退休後擔任地方政府都委會、區委會及國土計畫委員會委員,個人研判一○九年雖修國土法展延三年作業時限,但縱使如期完成,計畫可行性也是未知數。因為區域計畫在中央分屬營建署與地政司權責,地方則多由地政單位執行,事權不一,以致中央難掌握基層問題;何況區域計畫分區編定作業距今已卅幾年,面對新舊機制轉換,無人理解舊制全盤狀況。

二、新舊機制銜接轉換能否順利,為成敗關鍵。民國六十三年實施區域計畫法前,除「田」地目等極少數外,任何土地皆可建築使用。因此,屏東縣於六十四年首辦非都市土地分區編定公告,一度引發地方不滿,擬罷免當時縣長柯文福。以當時威權政治尚且如此,如果國土計畫功能分區與使用地,未與既有區域計畫順利銜接轉換,保障人民合法權益,以當前政治環境,將釀成重大事件,應審慎處理。

三、區域計畫潛藏問題將因國土計畫引爆。以往各縣市辦理區域計畫作業時間一年,但從屏東縣首辦,迄嘉義縣於七十五年十一月公告,分十期十一年陸續完成,當時尚未電腦化,高達五百餘萬筆土地,均仰賴人工作業。之後頻頻發現問題,前台灣省政府地政處於民國七十年代後期推動全面複查,改正許多錯誤,然因複查也是人工,仍有疏漏。這些遺留問題,地方或不知,或避不處理或難以處理,國土計畫分區編定公告時必將引爆。

國土計畫有許多創舉確認國土計畫優位透過計畫引導使用納入民眾參與監督推動國土復育建立補償救濟機制,可改正區域計畫問題。但要能落實執行,否則治絲益棼。


劉維公/數字失控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劉維公/數字失控
◆  馬凱/還我居住人權:打炒房要猛狠準
◆  范疇/台海戰情的大哉問及誤區
◆  黃介正/美中關係正常化五十年
◆  葉銀華/如何提早發現地雷股?
◆  嚴震生/形塑當代副總統的孟岱爾







劉維公/數字失控


2021-05-01 03:22  聯合報 /   劉維公(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美國影像藝術家克里斯・喬丹(Chris Jordan)作品「秀拉的瓶蓋畫」(Caps Seurat, 2007)。 圖/擷取自http://www.chrisjordan.com/


美國影像藝術家克里斯・喬丹Chris Jordan)有一件作品名為「秀拉的瓶蓋畫」(Caps Seurat, 2007)。整件影像作品乍看之下,彷彿是新印象派藝術家秀拉Georges-Pierre Seurat)的著名畫作「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Sunday Afternoon on the Island of la Grande Jatte),一旦你點選影像放大之後,最終呈現出來其實是一大堆密密麻麻的鋁製瓶蓋。就像秀拉點畫的創作方式,整幅影像是由十萬六千個瓶蓋一個貼著一個拼製而成。十萬六千,正是美國人每卅秒鐘丟棄掉的瓶蓋數目

以數字為創作題材,藝術家喬丹於民國 95 年(二○○六年)至今完成一系列名為「計算數字」(Running the Numbers的卅二件作品。除了「秀拉的瓶蓋畫」外,他還用一萬個狗項鍊貓項鍊,繪製出史奴比擁抱查理布朗畫像,揭露出美國平均每天安樂死一萬隻貓與狗的殘酷事實;用十二萬五千張百元美鈔(總金額一千二百五十萬美元),繪製出富蘭克林人像,這金額是美國政府每一小時投入伊拉克戰爭的花費。(請參考網址 http://www.chrisjordan.com/gallery/rtn/#ben-franklin

我們活在「」數據的時代。「」,過去被認為是天文數字的數量單位,如今早已成為我們衡量事物發展成果的常態用詞。蘋果在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八月成為全球第一家市值突破一兆美金的企業,短短二年時間,蘋果市值在民國 109 年(二○二○年)八月達到超過二兆美金。國會演說中倡議下一世代新政的美國總統拜登,在民國 110 年(二○二一年)一月提出一點九兆美元「美國救助計畫」,三月再提出二點三兆美元「美國就業計畫」,接下來還有一項一點九兆美元「美國家庭計畫」。外界在猜測亞馬遜的貝佐斯或特斯拉的馬斯克,何時誰將會是全球第一位個人財富超過兆元的富翁?

光是數數字,一兆的規模就相當驚人。一個人可以在大約十二天內從一數到一百萬。在卅二年之後,則可以唸數字唸到十億。要數完一兆,需要三萬一千年以上的時間

我們常被超大規模的數字所迷惑。在《重新丈量世界》(Not to Scale)一書中,傑莫爾・洪特Jamer Hunt)指出,規模失控,是當代社會的一大病灶每一個龐大規模的數字,就是一個錯綜複雜的世界運作系統就像喬丹作品所想要表達的,現代人對數字背後的文明意涵,失去應有的敏銳感知能力我們不斷在喪失駕馭這些數字系統的能力

面對貧富差距、極端氣候、塑膠垃圾、科技大公司、假新聞等全球規模失控問題洪特倡議,我們需要「搭鷹架式而非單向線性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思維與作法。美國有槍枝管制,而台灣則是有台鐵改革,正在挑戰決策者是否具備處理棘手難題的智慧?

不論是民營化、企業化,或是國營公司化,其主張背後都隱約有用數字解決數字的迷思。不跳脫此一迷思,台鐵的改革將會愈改革問題愈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