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8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區域化逆流而上 美中誰是贏家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極端氣候讓「潰壩危機」之說常態化?
◆  聯合報黑白集╱「許宗力們」能無愧乎?
◆  經濟日報社論/區域化逆流而上 美中誰是贏家







經濟日報社論/區域化逆流而上 美中誰是贏家


2020-06-28 02:00  經濟日報 /   社經濟日報社論


在全球貿易及全球化因新冠疫情遭到重挫之際,中國大陸與東協貿易關係卻逆勢成長,據中國海關統計,今年前五月,東協已取代歐盟成為中國最大貿易夥伴,雙方貿易總額達 1.7 兆人民幣,成長4.2%,占中國外貿總值14%。中國與東協的貿易總額自民國105年(2016年)起連年增加,民國108年(2019年)已達 4.43 兆人民幣。同時,東協在民國108年(2019年)取代美國成為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僅次於歐盟,緊接著又於今年前五個月取代歐盟成為中國最大貿易夥伴。
十年前,中國已是東協最大貿易夥伴,十年後的今天,東協也成了中國最大貿易夥伴,中國與東協互為彼此的最大貿易夥伴,反映了本地區的經濟動能強勁,如單就今年前五個月而言,正是全球疫情蔓延肆虐的時候,雙邊貿易還能取得 4.2% 正成長,委實來之不易,也說明了本地區疫情防控能力較之世界其他地區表現出色,復工復產速度相對快速。另外,貿易的整合度高也反映了產業的整合度高,兩者又共同意謂者經濟一體化程度的提高及經濟命運共同體的形成,這些現象,在當前全球經濟彌漫消極及不確定的氛圍下彌足珍貴。
新世紀以來,全球化連遭挫折與打擊, 民國106年(2017年)美國川普上台達到高峰,加上今年突然爆發的新冠疫情,無論在供給面或需求面都把全球化摧殘得不忍卒睹。可以說,人禍加上天災,從上世紀下半葉以來帶給全人類繁榮與和平的全球化,已被折騰得奄奄一息。就在這個國際社會對全球經濟的未來普遍感到惘然甚至焦慮的時候,中國與東協(10+1)的經貿整合開出了紅盤,釋放出令人欣慰的新信息,當然值得關注。
東協在上世紀民國49年(1960年)代成立之初,是五個創始成員國,後來逐步擴容成現在的十國。一開始,坦白說並不讓人看好,不僅是因為成員國之間,發展程度參差不一,種族、文字、語言、宗教信仰互異,而且在政治立場上也多有各自的選擇與傾向。然而半個世紀發展下來,也已蔚成氣候,可以說明經貿整合不但可以超越諸多歧異,而且,加1確實可以大於2,10個1相加的確可以大過10。相信正是這樣的經驗與邏輯,東協十國從上世紀民國79年(1990年)代開始,就邀請了同屬東亞的三個經濟大國:中國、日本、韓國,分別建構了三個(10+1)機制跟一個(10+3)機制,之後,又在此等基礎上,於民國101年(2012年)倡議進一步擴容,再加入澳大利亞、紐西蘭及印度的(10+3+3)機制,又稱為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從東協十國,到10+1、10+3到正在發展中的10+6,一路走來,應該說,跟歐盟的發展一樣,都是相當成功的「區域化」典範。
如今,民國109年(2020年),東協與中國的10+1,勢將成為典範中的典範,因為雙方已互為彼此的最大貿易夥伴了。東協人口6.4億,中國大陸人口14億,10+1合起來逾20億,不僅地緣毗鄰,產業結構與資源結構互補,且還有一帶一路及亞投行打通基礎建設瓶頸,更加上中國放低身段,力求與鄰國在南中國海共議「南海行為準則」。10+1的前景是可以樂觀預期的。
至於10+6,即 RCEP,經過長期談判,原本去年即可達成協議並在2020年簽署,但印度卻在最後時刻選擇退出,原因有經濟的,但更多的是政治的。儘管如此,由於發起者東協及區域中最大經濟體中國,態度均十分積極,因此還是極有可能在印度堅持不加入的情況下,在最短期間內建構成一個沒有印度在內的(16-1)RCEP。
全球一盤棋,美中大博弈,可看到美中不僅在貿易、產業、科技、金融、軍事甚至太空等各個方面針鋒相對,鬥智鬥力,甚至在全球化及區域整合上各有傾向與主張。在全球化被美國衝擊得招架無力的情況下,以中國為驅動者的區域化卻逆流而上。全球化與區域化最終誰占上風,在相當程度上也繫於美中兩強最終的氣運。













聯合報黑白集╱「許宗力們」能無愧乎?


2020-06-28 00:09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大法官受理黨產條例釋憲案,婦聯會24日下午聲請大法官許宗力、蔡宗珍、黃瑞明迴避,但2小時內即遭駁。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大法官三十日將就黨產釋憲案進行言詞辯論,婦聯會遞狀要求司法院長許宗力、大法官蔡宗珍與黃瑞明迴避,未料不到兩小時即遭駁回,大法官們難得如此罕見的超高效率也惹來非議
政府能否訂定溯及既往的法律侵奪人民團體財產?內政部「強逼」婦聯會轉型政黨、黨產會逕行認定婦聯會近四百億財產屬不當黨產等過程是否違憲?這些無不充滿高度爭議,身為司法最後防線的大法官們做出公平裁量,不僅全民期待,也有益於民主政治良性發展。
然而,許宗力、蔡宗珍多次參與清查及處理黨產相關立法會議並數度公開捍衛黨產條例,黃瑞明則是黨產條例提案人尤美女之夫,有多少人會相信三人並無既定立場?面對未審先輸三票的實質不公,竟連讓當事人陳述聲請迴避理由的機會都予扼殺,如此程序,何來正義
事實上,大法官為追求解釋的公平性,早有主動迴避事例,例如真調會合憲性案,時任司法院正副院長的大法官翁岳生、城仲模即主動迴避,即使全體大法官認為並無必要;當年民進黨亦曾要求大法官彭鳳至迴避審理 NCC 組織法釋憲案,彭鳳至雖是當時準 NCC 委員蘇永欽之妻,卻非法定迴避理由,但她也主動迴避。
大法官該不該迴避?除了法定迴避規定,更重要的是當事大法官如何看待「瓜田李下」對司法公正造成的殺傷力。對比翁岳生、城仲模、彭鳳至的自抑,「許宗力們能無愧乎












聯合報社論╱極端氣候讓「潰壩危機」之說常態化?


2020-06-28 00:05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中國大陸暴雨已造成廿六個省市一千一百多萬人次受災。(中新社)


中國大陸從六月二日起,天天可見氣象當局對長江流域及南方地區發布暴雨警示,從暴雨、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幾輪強降雨導致各地洪澇和地質災害。不過,許多人不一定關切端節前暴雨已造成廿六個省市一千一百多萬人次受災的真新聞反而紛傳三峽潰壩危機迫在眼前的假訊息
在極端氣候下,大陸多個流域同時爆發嚴重洪災。近日十餘個省市一百多條河流發生超出警戒線和保證水位的洪水,還有一些中小河流遭遇打破歷史紀錄的洪災;暴雨從四川盆地一路向東,長江流域防汛抗洪進入關鍵階段,「防汛形勢嚴峻」成為常見警語。
大陸水利部六月十一日將超標洪水、水庫失事和山洪災害列為今年重點防範的三大風險。幾天前重慶綦江發生民國40年(一九五一年)有紀錄以來最大洪水,貴州遵義同時間也出現嚴重洪澇,大陸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緊急調度部署應對,要求重點防範山洪地質災害、做好中小水庫安全度汛工作,加強堤壩巡查防守。換言之,強降雨引發洪水,帶來滑坡、土石流,甚至衝擊水庫安全,正是防範重點。
不過,大陸央視和北京青年報一則三峽大壩庫區水位超出防洪限制水位近二公尺」的報導,卻像強降雨般引發網路暴洪,儘管官方出面澄清,專家直斥惡意炒作,仍止不住潰壩之說熱議轉傳;水利部強調的「水庫失事」風險,也儼成「三峽潰壩危機」的佐證。
事實上,大陸九萬八千座水庫中,九萬四千座是小型水庫,一些存在不同程度隱患的小水庫,如何安度洪汛已具風險,面對超標洪水更是重大挑戰。因此,保證各地大小水庫安全,成為重點任務。但把「防範水庫失事」,直接想成安全要求最高並持續監測的「三峽潰壩危機」,恐怕是扯遠了。至於陸媒「超出防洪限制水位」報導引起的疑慮,也是不求甚解。三峽大壩正常蓄水位一七五公尺,為因應洪水,六月初先騰空庫容降到一四五公尺的防洪限制水位」,連日暴雨雖讓水位上漲近二公尺,卻與一七五公尺正常蓄水位還有大段距離
那麼,潰壩風險到底有多高?其實大壩安全,蓄水、運轉後一定會產生潛在變異,只要在原先設計的容許範圍都屬正常,因此關鍵是有效的監測系統,及時掌握壩體受力狀況,只要在容許範圍,基本是安全的。尤其壩體的監測技術幾十年來已有相當進步,根據幾十年的天候、水文的資料,透過大數據分析,即可藉由新的智慧安全管理系統,超前偵知、掌握壩體安全,若有任何變數,可即時預為因應;這套智慧安全管理系統在極端氣候加劇下對各國都很重要。
相對於驚悚的潰壩危機,長期累積的滑坡、水體、河床甚至生態破壞,卻常被忽視。三峽大壩強調防洪效益的說法成立,但長時間以人為排砂決定護堤與行水沖刷的平衡,累積的破壞超過臨界點時,護堤邊坡大面積坍垮可能性極高。而河床的變形、失掉原貌可能造成生態系崩解。以前長江自然的行水、輸砂,讓河床底泥自然生成,這樣的環境是水生生物的產房,代代繁衍;但馳名的長江四大家魚如今已絕滅九成,至於刀魚、江豚更是多年未曾在長江產卵了。而過去長江上游輸砂一路哺育河川多樣性生態,一直搬移到崇明島出海口,形成優質漁場如今崇明島東灘退縮,連候鳥棲息都大受影響
生態變化雖然巨大,都還要幾十年時間,今年暴雨卻在短時間致災;受災戶問雨要下到何時?」答案很糟,中國梅雨季後降雨向有七上八下的說法,七月開始,八月結束降雨季節更易,其實也是劇烈天候變化。人類間接製造的極端氣候已成常態,隔幾年總要再現的潰壩危機之說,恐怕也將常態化。但潰壩危機還能澄清,生態的破壞能否回天?

【即時短評】監委提名之火延燒 蔡英文能定於一尊?

◆  【重磅快評】台電漫畫大創舉 中火能把煤燒好燒滿?
◆  【即時短評】監委提名之火延燒 蔡英文能定於一尊?
◆  【即時短評】民進黨權力核心改組 派系廝殺正常發揮

◆  【即時短評】落難貴族 國民黨還記得自己是在野黨嗎?
◆  【即時短評】高雄需要務實市長 而非空洞「暖男」
◆  【即時短評】三倍券上路倒數 慎防萬元之亂現象再苦民
◆  【重磅快評】台電不靠譜 中火煤照燒 誰為難台電員工?
◆  【即時短評】合作貌合神離 藍白難阻綠蠻橫
◆  【重磅快評】端節解封:台灣搞政治防疫 但病毒不搞政治
◆  【即時短評】大法官2小時駁迴避聲請 黨產釋憲難止非議
◆  【重磅快評】蔡英文駁斥擋箭牌 還要複製黃健庭2.0?
◆  【重磅快評】蔡英文的親人不行 但「政治親人」可以?
◆  【即時短評】老藍男啊! 別讓國民黨變NOKIA
◆  【重磅快評】從黃健庭到釣魚台 蔡英文的沉默用錯地方
◆  【即時短評】私菸案記大過卻升少將 肩上這顆星難閃亮
◆  【重磅快評】「助日」代表謝長廷 連彭孟緝都不如
◆  【重磅快評】勇鷹vs.擁英:假首飛與真馬屁
◆  【重磅快評】呂秀蓮籲別汙染民主 小英坦克直接輾過?
◆  【重磅快評】不獨川普!台灣要拿掉政治 疫情才能趨緩
◆  【重磅快評】登野城尖閣 釣魚台「日本化」的起手式










【即時短評】監委提名之火延燒 蔡英文能定於一尊?


2020-06-28 13:30  聯合報 /   記者林敬殷/台北即時報導


下屆監察委員提名因副院長人選引發不小風波,相較過去,此次果斷暫緩提名記者會,不另提新人選,免於再次造成非議,危機處理得宜,不至釀成政治風暴。然而,這起提名之火,真的就此平息了?進入第二任期的蔡英文總統仍能定於一尊嗎?
監委提名的問題,不在於誰推薦台東縣前縣長黃健庭,而是一個決策的系統性失誤,也就是蔡總統的決策模式有兩處需要調整,一是決策成員是誰,二是決策中有無糾錯機制。若問題不解決,蔡總統的威信屢遭挑戰,第二任期的跛腳勢必提前發生,這不光是蔡總統的領導問題,而是民進黨執政將遭遇嚴重的危機。
總統的決策,參與者必須具代表性,黨內人士認為,陳菊被提名為監察院長,進而退出民進黨,使得蔡總統的決策核心出現空缺,未來無人有如陳菊份量的人可以擺平黨內爭端,對蔡總統未來調解或處理黨內爭議,將會是一個必須補強的部分。
同樣的,決策者必須有糾錯的機制,此次監委提名,黨內普遍認為,黃健庭不是不能提名為監委,但一下拉到副院長,紛爭就難免會有,但因此次提名事前保密,某種程度等於卸除了糾錯機制
蔡總統的第一任期中,引發爭議的多是重大議案的處理方式。提名黃健庭,代表的雖是總統府企圖營造的跨黨派或朝野合作,但也包括黃在縣長任內處理的美麗灣渡假村開發案,牽涉到的環境及原住民等議題,接下來只有更多,不會少目前行政院的處理模式,已多次引發公民團體的質疑。這雖不是總統第一圈決策要處理的問題,但黨內若沒有人意識到問題存在,風暴就會直接衝擊到總統第一圈的決策。這也反映前年敗選後,能夠重新站起來的關鍵,隨著勝選,又再次被忽視在決策視野之外。
也就是說,這次監委提名之火,在危機處理有效化解下,雖不至於挑戰蔡總統的威信,然而,若沒有意識到此次風波暴露的決策問題,一旦黨內忙著拚民國111、113年(2022及2024年)選舉提名時,一次又一次的重大決策系統性失誤,黨內要角及公職,有意或無意之間,都可能成為推倒蔡總統威信的助力。














【即時短評】民進黨權力核心改組 派系廝殺正常發揮


2020-06-28 10:49  聯合報 /   記者丘采薇/台北即時報導
民進黨中執委、中常委選舉7月19日登場,各派系都不放棄競爭機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將於今年7月19日全代會改選中執委及中評委,權力核心即將重組。雖然一度傳出高層希望比照兩年前同額競選,不過最後各派系推出38人登記競選30席中執委,激烈競爭已經勢在必行。
蔡英文總統今年獲817萬票連任,創下歷史紀錄,在黨內的地位也再度站上高峰,這段期間歷經內閣、府黨改組,黨內幾乎沒有什麼異見,就算派系間偶有不滿,也只像一顆小石頭投入池中,雖濺起小水花,卻不至於引發軒然大波。
不過從5月底地方黨部主委及黨代表改選開始,黨內矛盾漸漸搬上檯面,但之前廝殺只是前菜,7月中執委及中常委選舉,好戲才要上場。日前傳出層峰希望比照兩年前中執委同額競選,但從登記人數來看,證明各派系都不放棄競爭機會。
民進黨每兩年一次的權力核心改組,一直都是派系大戰,也是各方展現基層實力的機會。但兩年前首度出現中執委同額競選,產生出「喬到好」的新文化,當時有人認為可穩定政局,也有人批評是開民主倒車。
從最近「監委提名之亂」可以看出,黨內各方放話依然活躍,未來派系競爭恐怕只會更多,不會更少,尤其「後蔡英文時代」更是如此。但中執委同額競選不成,其實也不代表蔡總統在黨內地位有變,只是凸顯民進黨內部勢力終於恢復傳統風格,正常發揮罷了。












【重磅快評】台電漫畫大創舉 中火能把煤燒好燒滿?


2020-06-28 18:48  聯合報 /   主筆室
台電台中火力發電廠2號機組前天24日晚間點火啟動,台中市政府前後三度入廠稽查並開罰。圖/台中市政府提供


台電台中火力發電廠2號機組24日點火重啟,25日發電,台中市府三度稽查,祭出重罰並函送負責人。台電不甘示弱,製作四格漫畫,以「我不管,就是要罰」的對話來醜化台中市府,並呼籲「 市府放電廠員工與市府公務員一馬」爭取外界聲援,這場中火點火戰打得比選戰還激烈。
台電雖是國營企業,但長期以來頗諳敦親睦鄰之道,回饋地方事項不勝枚舉,甚至不惜投入大筆經費,名為「促進電力開發協助金」,目的就是為了促進電力發展及提升公司形象,一年少說有二、三十億元
但這次為了中火重啟2號機,台電全然忘記敦親睦鄰的重要,不僅「偷襲」台中市府,暗夜點火2號機,接著還繪製四格漫畫醜化台中市府,枉費長年在敦親睦鄰所下的工夫,只因背後有環保署經濟部在撐腰
其實,台中市府之前依生煤自治條例對中火重罰及撤照,雖然處分被環保署撤銷,但雙方的行政官司還有得打,日後誰輸誰贏還不知道,但中火趁行政院駁回訴願之際搶先點火,實屬偷襲,也無必要,若真有重啟2號機的必要,台電自可提出申請,把理由說清楚講明白,台中市府自會衡酌,市府絕不可能冒著斷電風險貿然拒絕,畢竟代價太大,雙方還是有折衝餘地,但台電卻選擇最不智的方式來處理。 
在行政院宣告生煤自治條例無效後,確實讓台中市府少了一項對付中火的武器,但空汙法、水汙染防治法總不能也廢了吧?中火還是得依相關環保法規行事,而台中市府依然是法定主管機關,這次台中市府稽查中火、函送負責人,就是用空汙法,環保署要如何繼續護航?
台電和地方政府其實是共生共榮,台電縱有天時,也有地利、人和才能順利運作,如果一心和地方政府逞能鬥法,還用台中用電量近五年成長二成,中部地區超過八成時間電力需外部支援的邏輯來為中火燒煤辯解,那沒有發電廠的縣市又該當如何?難道用電、供電還要分藍綠、分地域?
真要算清楚的話,台中人長期忍受燒煤發電帶來的髒空氣,又有誰能還他們的公道?台電仗著朝中有人,不把地方政府看在眼裡,甚至用四格漫畫諷刺地方政府,還真是台電大創舉,但台電不會天真地以為台中市府會就此乖乖聽話,一路開綠燈讓中火把煤燒好燒滿?  

名家縱論/ 「既成事實」:台灣安全新密碼\星期透視/國民黨兩岸論述應凸顯黨際差異 非黨內路線之爭

◆  星期透視/國民黨兩岸論述應凸顯黨際差異 非黨內路線之爭
◆  名家縱論/ 「既成事實」:台灣安全新密碼
◆  漫畫/快速升官法
◆  畫中有話/防疫拉警報
◆  畫中有話/保持平衡才安全
◆  創造經濟成長 讓青年看見希望
◆  這是一個西瓜黨嗎?
◆  比起設天花板...請設醫材救濟保險
◆  長照核心 在於將心比心
◆  九二共識不應只是歷史
◆  消費兩樣情 業者應抓準機會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名家縱論/ 「既成事實」:台灣安全新密碼


2020-06-28 00:28  聯合報 /   蘇起(台北論壇董事長)
美國參議員霍利提出「台灣防衛法」草案,要求美國國防部履行「台灣關係法」所規定的義務,維持美軍阻止中國大陸武力犯台的能力。 (路透資料照片)


年僅四十的美國新科參議員霍利Josh Hawley最近在參院提出台灣防衛法草案,要求國防部確保美軍有能力阻止中共犯台。蔡政府感謝之餘,也應了解草案中暗藏一個台灣安全新密碼:「既成事實」(fait accompli)。
這個法文名詞在該草案出現高達卅二次,還被賦予定義:「中共在美國有效反應前已奪取台灣,並讓美國覺得翻轉此一情勢太難或成本太高而不介入」。草案稱它是「最令美軍緊張的劇本」;並引用原代理國防部長夏納翰、美軍印太司令戴維森、陸戰隊戰鬥發展司令柏格,及五角大廈印太戰略報告的話,大意都是中共已能在台海迅速造成既成事實,讓美國難以在政治或軍事上翻轉
新密碼要義有三。第一,美國間接但公開承認已沒能力在中共犯台時及時趕來救援台灣。筆者近年曾多次撰文分析其中原因。主要包括:美國雖是全球軍事超強,但因備多力分以致中共擁有台海局部優勢;中共最可能用奇襲方式,讓美軍措手不及;中共力求「首戰即決戰」,在極短時間內制伏台灣;美國基地太遠,中共太近;中共遠距作戰能力足以阻絕美國航母於關島以東;東亞盟國無意伸出援手等。既然如此,台灣如仍堅信「美國必來救」,實屬一廂情願。
第二,草案用意在提升美國介入的能力。它要求美國防部積極重建能夠翻轉中共「既成事實」的軍力,以免屆時不得不放棄台灣。它提出的翻轉手段,除強化既有的三軍聯合作戰能力外,還包括兩個爭議性極高的概念。一是直接打擊中國大陸內部的目標;二是有限使用核子武器。姑且不論這些手段能否有效,更大的問題在時間上緩不濟急。美國需要好幾年時間,才能把現在長期習慣「反恐作戰」的軍力,轉型成能與中共「高手對決」的軍力。
一般以為美軍作戰經驗豐富,而航母所向無敵。實際上,論「高手對決」美中兩強都沒有經驗。比較起來反而中共經驗更豐富,因為它幾十年建軍備戰,就一直在反覆演練如何征服台灣,如何擊沉航母。而美國航母在「反恐作戰」時期從沒挨過打,一旦碰到現在中共的超高音速飛彈,幾乎像舊約聖經裡的巨人碰到大衛王一樣脆弱不堪。現在美軍思想上已經轉以中共為敵,但巨人的實質轉型才剛要開始,預算、軍備、部署、訓練的調整,需要好幾年時間。
換句話說,未來幾年是美國東亞軍力最青黃不接,而台灣安全自民國38年(一九四九年)以來最沒有保障的時期。「台灣防衛法」可能立意良善,卻恰好暴露了這項極重要的難堪事實。
第三,既然美國來不及解救台灣,台灣存亡就繫於「中共會不會打」。而中共既有打的「能力」,剩下該關注的就是它的「意圖」。對此,北京民國94年(二○○五年)通過的「反分裂法」最為權威。它列出三條紅線:「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發生將會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當時陳前總統正積極推動「一邊一國」、「制憲」、「正名」、「公投」,所以第一條紅線「分裂事實」及第二條紅線「重大事變」都有明顯針對性。
蔡總統聰明避開陳水扁的盲動錯誤,不正面衝撞第一、二條紅線,改為匍匐前進,結果反而走了更長的路。現在民共鬥爭不但已向早年國共鬥爭看齊,厲行三不」(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一面倒」(向美國),甚至在兩大關鍵上還超越國共鬥爭。那就是,兩岸既沒有「國家」連結,又沒有「民族」連結。她上任四年間,不僅兩岸政府從對話變成怒目相視,連一向視台灣為親人的大陸人民也普遍「厭台」、「怨台」。
因此,大陸內部的兩岸討論明顯轉到第三條紅線,即和平統一的可能性是否完全喪失。如最後評斷「絕望」,「既成事實」方案自將躍上日程。
去年二月蔡總統接受 CNN 訪問時說,中共如打來,台灣「需撐廿四小時」,然後就要依賴「國際支援」。我們希望也寧願相信,國軍能撐住那廿四小時,但越來越難相信「國際支援」能在台灣突遭大難時及時趕到。











星期透視/國民黨兩岸論述應凸顯黨際差異 非黨內路線之爭


2020-06-28 00:34  聯合報 /   楊泰順/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國民黨改革委員會兩岸論述報告,淡化了「九二共識」,引發國民黨大老們對江啟臣的連番質疑。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民黨改革委員會日前提出建議案,認為「九二共識」經民進黨長期抹黑,已造成人民對兩岸合作抱持懷疑和抗拒,故主張國民黨未來應以「四大支柱替代九二共識」,建構和平穩定的台海新關係
建議案甫曝光,立刻在黨內引發不少砲火,中常委質疑根本是唱和民進黨的基本論調,國民黨恐將承受「小綠」之譏。前總統馬英九也反覆強調「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為兩岸維持穩定的重要基礎,不宜輕言拋棄。
針對大老的不滿,論述起草人以聯合發言形式表示:年輕人對九二共識不了解,但九二共識跟國民黨綁在一起,造成保守、老舊、傾中的形象不利黨的發展。青年小組更舉行記者會捍衛新論述,強調九二共識被汙名化後,已無法被年輕人接受,繼續擁抱將使國民黨失去一個世代,甚至兩個世代的年輕人。有些觀察者擔心,論述的爭議若處理不當,甚至可能造成黨的裂解。
學者嘗謂,政黨的存在乃社會裂痕的映照。九二共識或如起草人所言,乃上世紀末的權宜設計,很難喚起年輕族群的共鳴;但堅持九二共識的馬英九,確實也在本世紀帶領國民黨贏得不少選舉,顯見此理念在台灣仍受到某些族群的認同。
被汙名化固然是事實,但只因他黨汙衊,便尋思棄置某些傳統支持者的神主牌,似乎也不是理性政治人物的選擇。試想,美國共和黨長久受到福音教派的鐵桿支持,該黨敢為迎合年輕人口味,而將墮胎合法化或同性婚姻列入政綱嗎?
政黨既是社會裂痕的具體化,政黨提出任何論述,目的便應著重本黨與他黨的差異性。如共和黨必然強調國家安全、經濟繁榮、家庭價值;民主黨則宣揚社會福利、人權平等、個人自由。如此,選民可以依個人的價值與信仰,在涇渭分明的政黨競爭中,輕鬆做出投票決定。國民黨此次提出的論述,卻反其道而行,不僅未強化與民進黨的差異性,反而主動淡化兩者針鋒相對的議題,讓人不禁疑惑:論述的目的,究竟是為凸顯兩黨差異,還是為營造黨內路線之爭?
政黨當然不可能只憑恃理念支持者便贏得選舉,故而提出論述時,常會刻意模糊以便保留空間,爭取非理念型選民的支持。因此,政黨論述常只談空泛原則,而避談具體的政策,因為具體的政策可能造成無止境的論辯,也可能讓支持者失望而去;空泛的論述,則可為政黨保留未來勝選聯盟的想像空間。
就這次的論述言,國民黨只需放大「和中友中」的空泛訴求,藉之凸顯民進黨「反中仇中」的不當,並吸引有意西進者認同。在「和中友中」的基礎上,國民黨可以左打小明不能回國,右打觀光蕭條產業不振,充分扮演在野黨的角色。「九二共識」其實只是「和中」立場下的權宜安排,既是權宜,它可能如論述者所說,因客觀形勢改變而無法產生號召力。但論述者逕自加以貶抑,無形中使得社會注意力轉向共識的合理性,相對忽略了執政黨是否有能力在後疫情需求下處理兩岸關係
至於九二共識讓年輕人背棄國民黨更是無稽之論,年輕人重行動而輕論述,中外皆然。以年輕人不追隨而檢討論述,不僅本末倒置,也只會造成尾巴搖狗的窘境。














畫中有話/防疫拉警報


2020-06-28 00:00  聯合報 /   圖與文/陳柏亨


國內新冠疫情趨緩解封後,端午連假各地交通與景點遊樂區擠滿人潮,似乎忘了新冠病毒會反撲這件事。
猶記清明連假墾丁湧進人潮,為此指揮中心還首度對景點發出國家級警報示警,「超前部署」差點破功。端午連假,不但交通打結,用路人抱怨,景點再度人滿為患;加上日女返國確診,尚查無在台感染源,官員似忘了該「超前部署」防疫,不怕出現破口?
在全球確診病例將破千萬之際,追求健康防疫與經濟復甦間,除政府領導人智慧外,盼國人仍將防疫銘記於心。
















畫中有話/保持平衡才安全


2020-06-28 00:46  聯合報 /   圖與文/林澔一


從貿易戰到新冠肺炎禍源甩鍋,美中強權鬥爭日趨白熱,台灣成為中美角力的前線。
美國前國安顧問波頓在新書中指出,該國總統川普對台灣態度並非外界想像友善,甚至形容台灣只是如筆尖般的小籌碼。
台灣當權者應以追求經濟發展及提升人民福祉為優先,避免在日益激化的強權鬥中選邊,陷人民於戰爭衝突最前線。















創造經濟成長 讓青年看見希望


2020-06-28 00:43  聯合報 /   吳芳銘/自由撰稿者(嘉縣太保)
疫情趨緩,新北市府發現職缺減少,擔心畢業季出現失業潮,決定提供補助。圖為示意。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一個困惑的懸念幽靈,總是困擾著我們社會越進步,年輕人壓力卻越大
年輕人學歷高,工作也努力,不過付出越多,幸福感和成就感並未同等增加,甚至不增反降。投入多、反饋少,是壓力的來源之一,形成進步的「悖論」。
近年大學及以上應屆畢業生的深刻體會是,工作難覓,轉職不易,收入難增長。教育的提升讓人才變多,而科技技術進步在經濟成長有限下工作機會不多,造成僧多米少的難題,在看不到未來希望時,壓力也就浮現。
即使在卓越的企業上班,工作效率的提升,員工的競爭壓力也益加,要保住工作也得越努力。
如今的青年世代,不管是如南韓的「地獄朝鮮」、「全拋世代」,日本的「喪慾世代」,或是英國作家湯瑪斯稱下流世代」—比父母更貧窮的下一代,大多數人將淪為越收越少的薪資分配,廿到卅歲的世代,將是歷史上第一個比上一代更窮的人,無所作為的卅年後,大多數人將活在貧困或近貧狀態
下流世代,和戰後嬰兒潮到X世代等的「辛苦世代」但只要努力就有收穫,處境完全不同,如今奮鬥青年的付出和舊年代的際遇大相徑庭,回報和付出不成正比,機會不是到處有,加上物價和房價攀升,陷入「工作貧窮」。
物理學的熵增定律指出,孤立系統總是趨於熵增,若非有外力做功,系統總是從有序走向無序。從此看,社會發展和經濟進步,需要個體付出時間、精力和智慧對抗無序,因此也會產生壓力。
若生命以負熵為食,食物是一種負熵,生命靠食物維繫對抗死亡;學習是一種負熵,透過學習對抗無知,那麼壓力也是一種負熵,經濟的壓力,是促進免於經濟壓力和追求希望的起點和支點。
熵增定律也告訴我們,要外力做功,台灣也就不能從世界地圖消失;如何加入更多的自由貿易區融入全球自由貿易,以及吸引更多的外資投資,創造經濟成長的可能性,台灣才能走出暗黑隧道,看見希望。
國際勞工組織統計,十年來全球青年失業率不斷上升,其中有四分之三的青年從事非典型工作。面對新冠肺炎衝擊的後疫情時代,「新冠世代」青年非典就業的困境和壓力還會擴大。
然而在非典就業的背後其實青年有著四座壓力山大」:經濟壓力、職業迷茫、住房壓力和撫養親屬。政府面對青年的解壓,亟需從這四面向著手,才能有效解除壓力鍋世代的沈痛感。
















這是一個西瓜黨嗎?


2020-06-28 00:39  聯合報 /   鄭紹成/大學教師(台北市)
由陸配子女「小明」家長組成的「台灣滯陸孩童父母自救會」,日前赴疫情指揮中心與行政院陳情,聲淚俱下,跪求政府讓孩子們回家。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選舉時,聽說有個政黨,推出西瓜選都會贏!所以,人稱西瓜黨。西瓜是綠色的,因此西瓜黨決策,似乎以顏色為最高原則疫情問題,大陸回不來台灣的「小明」們,基本上父母有一方以前是紅色中國國籍,所以,小明不能回來,那是一半顏色的宿命;最近研議開放商務人士來台,疫情嚴重的美國和巴西等國都可入境,當然這絕對不是科學決策,也不是醫學根據,小明依舊不能回來,這是顏色決定論嗎?
「西瓜偎大邊」是俗語,西瓜黨也不例外。當你是層峰親信,成立公關公司標到政府案子,只要合乎法令規定,沒有「瓜田李下」問題,那就標吧?當你是近身侍衛,被記過也可成為「七星」將軍,因為靠對邊,功過會相抵;當你是部長,連假時用路人塞爆高速公路,就要民眾聰明點「趨吉避凶」;塞車就去塞,那是民眾的決策智慧不足。部長的反思是他沒有「同理」,不應跟民眾「說理」,或許當部長也和塞車民眾塞在一起,就能同理吧?
詩人羅青吃西瓜的六種方法」,談到西瓜的哲學西瓜不怕侵略,更不懼死亡。那西瓜黨主席怕甚麼呢?應該最怕的是,剛就任滿月就有跛腳跡象吧?提名監察院副院長訊息一出,馬上遭到新生代率頭起義、各派系群起攻之,這是告訴剛就任的層峰,滿滿的選票支持已是過去式,黨內各個不同派系正虎視眈眈,開始對權力和地盤垂涎分派。
日方對釣魚台更名,層峰可不管媒體緊迫詢問、淡然走過;但面對高中生不能再閃避,只能回答我們要有堅定的集體國民意志,我們知道我們是一個國家,而且是很驕傲的國家」,問題是民眾都知道我們是一個國家,不論這個國家是法律上的「中華民國」,或常說的「中華民國台灣」。層峰結論是要年輕人把自己準備好,政府各級單位沒有提出對日本官方嚴正抗議;「助日大使」還檢討以前國民黨和政府對釣魚台的反應軟弱,如此處理在國際上等於變相讓台灣先跛腳了!
以前有個練拳的口訣,「一個大西瓜,中間切一半,一半給你,一半給我」,搭配動作好像就能虎虎生風。執政黨的執政口訣是甚麼?如果只論顏色決策、靠對邊的就永保安康、又對國際問題無法有效因應,那台灣這個西瓜(其實是地瓜),國際上到底要被推到哪一邊?民眾(小明、用路人、國民尊嚴)的真實利益又要被漠視到哪一天?

















比起設天花板...請設醫材救濟保險


2020-06-27 23:59  聯合報 /   陳煥武/醫師(台北市)
健保部分給付醫材收費新制引起反彈,衛福部長陳時中(左)、健保署長李伯璋(右)與醫界溝通,會後表示暫緩實施。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日前驚動小英總統的醫材費用天花板事件,醫界和消費者代表各有不同立場。健保偏向公醫制度,設置天花板似乎是理所當然但自由經濟下,天花板也會妨礙醫療進步。然而,這些醫材差價,最多也才幾萬元,對於大部分中產階級,雖是負擔,也還負擔得起,是否需要耗費如此龐大的社會資源爭論?
醫材費用,在術前都會說明,爭議不大;實務上常見的糾紛,是發生在治療失敗,轉為傳統處置。既然已告知可能失敗,風險便全部轉嫁到病患身上,即使沒得到該醫材儀器的好處,依舊需要負擔該筆費用。
每個病人身體狀況不一樣,醫療人員不可能在術前就確保不會失敗,當然不用為病患特殊身體狀況承擔風險,但是操作者是醫療人員,將風險全歸於病患,也不盡合理。
與其爭論醫材自費天花板,衛福部不如成立高貴醫材和儀器救濟保險,就像藥害救濟和生產事故救濟一樣;一旦原計畫用的醫材儀器失敗,由醫師向衛福部或其委託機構申請救濟,支付該筆費用。保險金可由醫材公司和政府共同捐贈,也可以加入民眾自付額,以符合使用者付費原則。
醫材事件,是很好的醫療政策議題,讓我們一起創造醫病雙贏新局面















長照核心 在於將心比心


2020-06-27 23:57  聯合報 /   陳乃菁/神經內科醫師(高雄市)
長照2.0上路至今,檢討聲浪未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長照2.0上路至今,檢討聲浪未歇。近來最常被提起的話題,就是A級單位個案管理師角色定位和功能表現;外界霧裡看花,長照人員因所在位置不同,觀點也分歧。個人就失智共照中心職位見聞,提供些許看法
這段時間常接到A個管師來電,或是家屬懇求,希望能以醫療角色開證明,如證明患者確診失智症,甚至乾脆幫患者請領殘障證明,讓患者後續申請相關服務。
然而,我常在診間遇家屬要求:「陳醫師,不能開殘障卡嗎?個管師說有沒有殘障卡,能得到的服務有差吶。」我也常遇到長照單位轉介來想做殘障鑑定,但細查患者病情後,會發現他早在神經科別醫師門診,做失智症治療與照顧,只是每個醫師對患者是否達到殘障標準的判斷
換句話說,不要因對長照服務需求,反向要求醫療這端,因為這會扭曲以醫治疾病的本意,反變成為申請相關服務,扭曲健康狀況的診斷,及正確醫療決策。
舉例說,有回門診,我見一位家屬推著坐輪椅的老人家來,老人確診失智,但眼前最明顯問題,是不停流口水,我問他是否使用長照服務,家屬點點頭:「有整理家務和陪伴。」家屬遲疑一下還是提:「這些服務是都可以啦,但最想要的是幫老人做吞嚥復健,減少流口水問題,可是個管師說沒辦法,若要就只能找醫生。」
我請坐輪椅的老人講講話,觀察後確認他說話確實有點口齒不清,但功能都還可以,我評估應可進行吞嚥復健,於是告訴家屬,管理師可以派治療師到家裡做語言治療,家屬恍然大悟,頻頻說原來長照也包括這一項
類似這例子,在診間頻繁上演;我相信A個管師和照管專員,在職務上都有為長照需求家庭服務,但想多提醒一句:讓民眾有感服務的核心,不是專業,而是將心比心精神,也就是要能把每位長輩,當成自己父母,真心希望他們能進步到,不需要被照顧狀況
同時,在規畫服務時,不應是「我手邊有哪些選項,可以給他們使用」,而是要提醒自己,「這個案和家庭,真正需要的服務是什麼、我來盡力爭取」。
相信這樣思考,我們的長照品質會明顯提升















九二共識不應只是歷史


2020-06-27 23:55  聯合報 /   王高成/淡江大學國際事務學院院長(新北市)
前總統馬英九(中)表示,和江啟臣會面時「談的很好」,江啟臣也向他說明「九二共識」新論述只是草案並未定案。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民黨改革委員會兩岸新論述出爐,對於九二共識的定位引發黨內外爭議,不僅牽動黨內的兩岸政策路線走向,也將會影響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
改委會對於九二共識採取歷史貢獻處理方式,肯定其歷史貢獻,並且駁斥民進黨對其汙衊,但是未有繼續沿用意圖,代之以四大支柱作為新的兩岸政策論述核心
此作法有邏輯上的矛盾。如果九二共識已成國民黨選戰包袱,為何要在論述中肯定其歷史價值?如果真的在兩岸關係的歷史上有重要貢獻,為何要束之高閣呢?顯然九二共識問題不是它不能發揮推動兩岸關係的作用,而是蔡英文政府不願意接受它,甚至扭曲醜化,導致兩岸關係倒退,大家也忽略九二共識的重要價值
國民黨不應隨民進黨起舞,而是要讓國人真正瞭解其內涵及價值,重新肯定此名詞,並凸顯蔡政府兩岸政策的失敗
從內涵言,九二共識理念對我方而言,一直是「一中各表」,一中指的就是「中華民國」,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否則何需堅持「各表」呢?準此,「堅持中華民國主權作為未來兩岸政策第一支柱,與九二共識原意並無抵觸九二共識是運用在兩岸間,堅持中華民國主權則是此一理念的國內法理基礎
為免國人誤會,有利爭取選票,也澄清蔡政府刻意扭曲,國民黨可具體用「基於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或「堅持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來稱呼。還可用以詰問蔡政府,蔡總統不是說她的兩岸政策以尊重中華民國憲法為基礎,那對以中華民國憲法為基礎的九二共識,有何理由不接受呢?
從價值言,誠如質疑者所言,大陸從未接受「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但在馬英九總統執政期間,台灣秉持著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與大陸打交道,大陸並未拒絕對話,兩岸還簽署廿三項協議,維持八年和平的互動關係。
換言之,九二共識在兩岸間仍可保持各自表述空間,只要肯定一中,台灣以中華民國憲法為基礎,大陸雖不會同意,但實際上也並未拒絕。反之,蔡政府拒絕九二共識,兩岸立陷僵局,台灣在外交、安全與經濟上均蒙受損失與壓力,實際上是反受其害。
在當前國民黨困境下,勇於提出兩岸新論述值得肯定,四大支柱方向也相當正確,但若無九二共識為基礎,恐怕無法彰顯國民黨的執政價值。
其實,九二共識本就是以中華民國憲法為基礎,黨內大老與年輕改革者理念並無二致,九二共識定位不應只是歷史,仍應是國民黨未來政策重要元素,結合四大支柱,才兼具創新與務實的理想組合。















消費兩樣情 業者應抓準機會


2020-06-27 23:53  聯合報 /   王福闓/中華品牌再造協會理事長(台北市)
端節連假墾丁湧入報復性旅遊,墾丁大街入夜後滿滿是人。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許多品牌業者引頸期盼端午連假,能回補之前受疫情影響的業績,鼓勵國旅策略似乎也有些幫助,出遊外地甚至住宿機會也大增。
不少民眾或許仍有疫情顧慮,戶外休閒意願較高;對百貨、觀光工廠等室內消費模式,仍有一定保留。這兩天,我問了一些業者,不少仍在辛苦經營。最明顯的,就是許多高價或非立即性消費品品牌,包含圖書、服飾、禮品,甚至家具業者。或許消費者也在觀望,或等待之後推出的振興券,能省些荷包或賺到優惠。而收入受影響的民眾,即使出遊也只是觀望,不敢輕易支出。
以台北為例,像寧夏、通化夜市,多為餐飲品牌業者,不論人流或消費,都有一定表現;但若是以伴手禮業者較多的商圈,如信義、永康商圈,雖然人流也不少,但從消費提袋率看,消費力道還有提升的空間。
而這些地方的餐廳,則可明顯看見消費回穩現象,許多中高價位品牌,甚至吃到飽、燒肉及東南亞風味餐廳,門口都是大排長龍。總體來說,基本民生需求加上像自我慰勞的推力,讓這次連假或許能夠幫業者挹注一些活水。
或許振興券因素,及民生需求屬性,造成連假民眾消費模式,有明顯區隔;但這次仍未受惠的品牌,若沒有把握下一波機會,或是調整行銷策略,就算整體商機爆發,也只會更拉開品牌競爭的生存差異。

王健壯/這個政府防疫不忘反中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健壯/這個政府防疫不忘反中
◆  朱宗慶/一杯咖啡的回顧
◆  楊志良/死能如願,才是尊重生命
◆  沈呂巡/駐外使節出入記
◆  薛承泰/亮麗的健保究竟有多少地雷?
◆  蘇蘅/媒體如何拆解隱形的歧視
◆  趙春山/中國國民黨的理想那裡去了?

◆  方祖涵/防疫天堂與地獄
◆  孫維新/百年一遇的耀眼金環
◆  王文華/墳墓裡的自由
◆  葉銀華/機器人會進入公司董事會?
◆  王正方/「白人至上」主義備受挑戰
◆  黃介正/瀰漫「反中」氣氛的美國大選
◆  劉憶如/解封後的全球經濟

◆  王健壯/蔡英文要擺脫兩種意識的束縛
◆  洪蘭/讓他們去走自己的路
◆  楊志良/民眾偉大,政府混蛋
◆  林中斌/兩岸僵局將開解
◆  陳亮恭/常照你的長照
◆  薛承泰/勞保的續命仙丹
◆  薛琦/振興三倍券真有三倍的效果?

◆  周行一/你不會比父母差
◆  盛治仁/我們就不能好好相處嗎?
◆  楊渡/別說《教父》沒教過你
◆  方祖涵/職棒熱潮退卻後的省思
◆  黃介正/孤鷹.戰狼.香港
◆  劉維公/閱讀提案力中心:敦南誠品書店
◆  葉銀華/股市經營權爭奪的亂象








王健壯/這個政府防疫不忘反中


2020-06-27 23:51  聯合報 /   王健壯(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國內疫情趨緩,但陸生何時能返台繼續完成學業,仍遙遙無期。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開放過境轉機政策,適用於全球各國,但中國卻是唯一例外,民進黨政府的理由是「中國大陸疫情仍屬嚴峻」。
但這個理由根本不是科學理由,而是政治理由。隨便看幾個數字:美國這幾天單日新增約四萬個確診病例,歐洲每日新增兩萬病例,但北京第二波疫情發生至今,累積祇有三百多個病例;每日新增數萬病例的歐美國家可以轉機,每日新增數十病例的中國卻不准過境,這是哪門子科學根據?
再看幾個數字:美國至今確診病例約兩百五十萬,死亡約十二萬五千多人;英國確診卅多萬,死亡四萬多人;法國確診近卅萬,死亡三萬多人;中國確診約八萬多人,死亡四千多人。中國雖是最早的病毒輸出國,但疫情爆發至今,中國與歐美相比,到底誰的疫情仍屬嚴峻?
但民進黨政府滿腦子防疫不忘反中」,反中就像膝反射反應。你說歐美疫情比中國嚴峻,他卻辯稱中國數字造假不可盡信,但美國數字難道完全可信?迄今未作全民普篩或廣篩的台灣,難道沒有更多潛藏病例?美國CDC最近推算,美國實際確診數應該比目前公布的確診數高達十倍;日本女學生在台灣本土病例掛零七十多天期間染疫,就是科學證據。
另外,民進黨政府不准陸配子女與陸生入境,也是防疫不忘反中思維的政策實踐。今年二月,民進黨政府以防疫資源不足理由,不准陸配子女入境,以及陳時中「國籍未選台灣,就要自己承擔」的說法,充滿了濃濃政治味,但中國當時是病毒浩劫禍首,疫情嚴峻更是世界第一,陸配子女不幸變成政治犧牲品,輿論雖有反彈,但民進黨政府挾反中民粹情緒,安然渡過了他們所稱的「政治災難」。
四個多月過去,中國疫情早已趨緩,武漢包機與上海類包機回來的那些人,也沒有造成防疫破口,台灣的防疫資源、量能與經驗,比前幾個月更猶有過之,甚至連外籍人士商務入境都已決定縮短檢疫時間,但一、兩千位陸配子女與父母至今仍然分隔兩地。民進黨慶幸躲過了政治災難,陸配子女與父母卻不幸遭逢人倫悲劇;政治凌駕人倫,比政治凌駕科學,更屬惡之極矣
川普上台後念茲在茲要廢除歐巴馬任內的逐夢者計畫」,其結果可能造成七十多萬移民子女被逐出境的人倫悲劇,歐巴馬為此公開痛斥川普「是錯誤、殘忍又適得其反的決定」,「這群孩子跟著他們父母來到美國,不是他們的錯,為什麼要懲罰他們?」「廢除計畫是政治決定,也是道德問題」,「保護這些孩子,有道德上的急迫性」,歐巴馬批評川普的這幾句話,同樣適用於民進黨政府
至於陸生不准入境,雖非人倫悲劇,卻可能造成兩岸關係的負債。兩岸學生雙向交流,本來是兩岸關係的資產,兩岸年輕世代互動愈密切,兩岸資產就累積愈多,也愈有利於未來發展。這次疫情阻斷陸生入境是個意外,但疫情趨緩卻依然百般阻擋陸生來台,卻是政治上的故意;七、八千位陸生即使過去對台灣有所憧憬,但對民進黨政府的故意刁難,他們會作何感想,也可想而知。
民進黨政府反中,就像蠍子螫人一樣,都是本能,但防疫不忘反中,而且反到竭盡所能地步,毋寧太過乎在陳時中背後下政治指導棋的蔡英文與蘇貞昌,難道真要這樣一路無上限反中到底

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