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3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新南向政策應開啟新篇章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官邸變私宅,鄭文燦隱瞞的何止是地點
◆  聯合報黑白集/天下無不是的民進黨
◆  經濟日報社論/新南向政策應開啟新篇章






經濟日報社論/新南向政策應開啟新篇章


2022-07-23 03:14  經濟日報/   社論
我國近期在與美國、日本及歐盟的經貿互動上頗有突破。但在各國都將目光投向印太區域整合之際,新南向政策這個台灣版的「印太戰略」卻背道而馳,陷入低潮。 報系資料照



我國近期在與美國、日本及歐盟的經貿互動上頗有突破。但在各國都將目光投向印太區域整合之際,新南向政策這個台灣版的「印太戰略」卻背道而馳,陷入低潮。

新南向政策是蔡總統力推的重要經貿政策。若按政策藍圖說明,新南向有五大旗艦計畫,分別是農業、醫衛、產業人才、產業創新及供應鏈合作及民間與青年交流平台。至於三大潛力領域,則是跨境電商、觀光及公共工程參與。

在時機點上,新南向政策的推出早於美、歐的印太戰略,具有超前部署的意義。在範圍上,新南向政策涵蓋東協加印度,跟美、歐印太戰略有意推動的重點國家重疊,而如醫衛、電商、人才、供應鏈及基建等主軸上,也可緊密的與美歐的印太戰略對接。在這種國際趨勢下,若說過去六年是「新南向政策」的醞釀布局階段,未來六年則將進入發揚光大期。

然而蔡總統第二任期開始,新南向政策卻有無以為繼的情況。疫情當然造成往來的中斷,但在實際作為上除了外貿協會一頭熱以外,其餘似乎也乏善可陳。例如過去的亮點醫衛新南向政策,疫情雖然造成限制,卻也是發揮我國醫衛軟實力,提升跟新南向國家在醫衛領域合作的好時機。然而衛福部新南向網站的最新資料卻凍齡停在去年12月,彷彿已是過去式。總其成的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雖有每季的執行成果歸納,但也是流水帳般的紀錄家數人次,很多成果看起來更像是民間的自行努力。比起美、歐大規模、全方位的印太戰略,新南向政策反而出現「你累了嗎?」的窘況。

這樣的發展令人不解。印太區域受到國際的重視,來自幾個關鍵因素。首先美中大國戰略競爭,都要拉攏東協印度加入陣營;美國6月時史無前例的在華府舉辦了一場東協九國峰會,歐盟也傳出準備在12月也辦一場峰會。再者,全球供應鏈朝向安全、韌性、分散調整的局面已定,東協印度不但是新的世界工廠候選人,也是重要能源、礦物等原物料供應地。第三,相較於中南美洲及非洲,印太區域未來的經濟成長動力更佳充沛,內需市場充滿商機,必須加速布局。

在此情況下,憑藉地理距離、台商網絡及新移民優勢,加上具先行者優勢的新南向政策,台灣理應具有主動權,可以爭取成為美歐印太戰略的合作伙伴,而不是被動的等待美歐的關愛提攜。在此時刻新南向政策反而後繼無力,令人不解。

事實上,從美國印太經濟架構因擔心部分國家反彈而未邀請我國一事可以看出,雖然與美、日、歐經貿關係持續升溫,但台灣在東協十國及印度面對的處境,可能相反的因為各國不願捲入美中紛爭而更加嚴峻,連加入CPTPP都有變數,意味著靠大國協助充滿變數,新南向政策以我們自身的軟實力建立區域往來基礎的設定,而非靠美、日,在新情勢下反而更有意義,更值得加碼、加速、擴大,況且新南向政策有成效,反而有助於提升與美、日、歐的關係。

限於資源,新南向政策當然須聚焦選擇。目前的旗艦計畫及潛力領域,其實仍然符合當前情勢及台灣需求,微調即可。關鍵可能在於政府沒有將其視為需要持續、無間斷及全面投入的長期戰略。對行政院而言,只是一個「經貿談判」題目,看不出其與國際新情勢的連結思維,各部會重視程度也落差很大,近年更動輒甩鍋給疫情,實在可惜。我們建議,總統應該提出新的政治指示,行政院應該提高統合層級,各部會加速引入新資源,儘速啟動新南向政策的「回春工程」。









聯合報黑白集/天下無不是的民進黨


2022-07-23 05:11  聯合報/   黑白集
民進黨台北市長參選人陳時中昨天到萬華龍山寺參拜時,陳時中手拿著龍山寺贈送的「以民為先」書法,警察卻架離陳情的阿伯,引發熱議。圖/報系資料照



陳時中到萬華龍山寺上香,一民眾上前抗議,立刻被警察架走。網民挖苦,口號是「責任來,我就扛」,卻變成「抗議來,我就扛」。

一開拔就到萬華,陳時中是想修補去年指萬華是「防疫破口」之失,可能也想過會遭鬧場。但當年馬英九被民眾丟鞋,蔡英文呼籲他要「包容」;換作陳時中,民進黨便主張「強力排除」,雙重標準切換自如,絲毫不以為忤。

網民嘲諷民進黨的肆無忌憚,有兩句名言:「綠能你不能」,「天下無不是的民進黨」。典型例子,發生在近日台灣基進黨。該黨一名參選人張博洋批評林佳龍把恩恩案與市長選舉混為一談「惡心」,基進黨立刻拔掉他輿情部主任職務,並要他再三道歉,另一專員也調職處分。

更荒唐的是,基進黨台南市黨部主委李宗霖說,民進黨執政才讓台灣有言論自由,「言論自由就是失言之後,我們仍能憑藉自身意志去選擇做出贖罪」。基進黨主席陳奕齊還要求黨員改變心態,相信政治力量有其光明面,不要無止盡懷疑。基進黨自詡是激進的政黨,卻把附和民進黨看得比自身重要,連私下批評都不許,那何不乾脆變成民進黨的支部就好?

台灣近年逐漸「一言堂化」。民進黨內部只有一種聲音,小綠、媒體和網軍側翼拚命附和粉飾,民進黨正走在「永遠正確」的道路上。










聯合報社論/官邸變私宅,鄭文燦隱瞞的何止是地點


2022-07-23 05:11  聯合報/   社論
林智堅(左起)、鄭文燦、吳宏國逐桌敬酒被爆違反防疫規定。圖/取自桃園市議員參選人凌濤臉書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桃園市長鄭文燦陪林智堅跑攤,在餐會上無罩敬酒;照片曝光後,鄭文燦要求衛生局依「高標準」對自己從重開罰三千元。事實上,此事的重點不在「脫罩」,而在該餐宴地點其實是鄭文燦「官邸」,而非其聲稱的「私宅」。此外,宴飲者是鄭文燦邀約的機場工會幹部,桃園勞動局長吳宏國也在場穿梭。換言之,此案顯是利用市府資源為民進黨參選人造勢,開罰三千,其實只是障眼法。

第一時間,鄭文燦自行宣布「開罰三千」,目的只是在轉移焦點。因此,他聲稱指揮中心並未規範「民宅」宴飲也要戴罩,而自己是以「高標準」裁罰。隨後,外界經過比對該「民宅」的裝飾和陳設,確認這座民宅其實就是鄭文燦的市長官邸;而該餐會是他以主人身分邀宴機場工會成員,而非他帶林智堅前往工會人員聚會場所拜票。主客一易位,整個故事原委隨即改寫。

撇開口罩的問題不談,鄭文燦在此出現了三個可議的公私混淆問題:第一,「官邸」是國家提供給首長使用之生活空間,說成「私宅」,是掩耳盜鈴。第二,他是這個餐會的主人,又在官邸舉辦,動用的經費應該是公帑吧;那麼,用公費為黨同志助選合理嗎?第三,席間有勞動局長吳宏國在座,他身為公務員,又是機場工會的上級主管,這沒有違反《行政人員中立法》第六條「不得利用職務權力使他人參加政黨或其他選舉活動」的規定嗎?而且,他謊稱自己出席是「主辦單位邀約」,言下之意,錯在鄭文燦嗎?

人們不要以為這只是一場餐會拜票,不值得小題大作。事實上,只要稍加檢驗,其間充滿了必須清楚劃分的公私界線,卻完全遭到踐踏,包括公帑的花費、官邸的私用、行政中立精神蕩然無存等。這些,全是民進黨在野時使用放大鏡刻劃的準則;而今它執政了,卻把所有法條與規則踩在腳下。對這件事,如果社會大眾只看到鄭文燦為「脫罩」罰了自己三千元,卻看不到其間更嚴重的違紀違法,包括他拋下公職從早到晚帶著林智堅跑攤,又不斷幫林智堅辯解論文抄襲疑雲,難道舉國都是眼盲之人?

在蔡政府治理下,所謂「新黨國主義」正在成形,這不是一個玩笑。水利會被收歸國有,改為官派,農會、漁會又成下一個獵殺目標,都是對民間的鯨吞蠶食。民進黨一方面追剿國民黨黨產,一方面又將公營事業當成自己的黨產般予取予求,毫不饜足。

光看這幾天,在幾個競選活動中,民進黨就踐踏了多少公私界線。以前副總統陳建仁為例,他身為中研院基因體中心特聘研究員,基本上就是國家公務員,每月支領近五十萬元的高薪;他卻不顧學術中立及黨政分際,跑去擔任陳時中競選總部主委。先不說他有多少從政經驗可以協助陳時中,他放著自己的學術研究不顧,就對不起這個「特聘」的高薪;他在副總統任內以「無黨籍」自豪,卻在卸任後加入民進黨並成為總統的「活棋」,這難道是進化?

再看陳時中,他曾誣指萬華為防疫「破口」,這次為了選舉,他跑去龍山寺向萬華人致歉。其間,遇到一名陳抗民眾,兩名員警不由分說立刻將人架走。拒聽民眾質問,就是陳時中與萬華「修好言和」的態度嗎?更可議的是,其他參選人均尚無維安人員跟隨,蔣萬安必須直面民眾嗆聲,何以陳時中能獨享特殊的維安待遇?

是的,魔鬼藏在細節裡。民進黨在野時,孜孜矻矻地建立行政倫理與公私分際,現在它全都吞回去了。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培養「綠領」人才 刻不容緩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用電飆 政府節電節去哪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培養「綠領」人才 刻不容緩
◆  各國回頭擁核 台灣要背道而馳?
◆  部分負擔新制 新藥可望加速納保
◆  防範BA.4/5流行 兩個選擇
◆  跑車超速 街頭賭命
◆  還河於民草率 平白犧牲性命
◆  玩水遭斷指 幫浦設計安全嗎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培養「綠領」人才 刻不容緩


2022-07-23 05:20  聯合報/   郭瓊瑩(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主任)
濕地保育復育與河川溪流之微型水利發電將開拓更寬廣之「綠領」人才培育光譜。郭瓊瑩/攝
綠能之開發除技術面外,尤需培養在地可持續性營運維管之「綠領」專業技術人才。郭瓊瑩/攝
林業經營在未來之碳匯營運與碳權交易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如何可持續性的育種、保種亦同等重要。郭瓊瑩/攝
國有材之利用將啟動台灣林業永續經營之2.0以及森林教育之新里程碑。郭瓊瑩/攝
保護大地、修復林木、守護環境也成為「綠領」之新生活態度與新價值觀。郭瓊瑩/攝
畜牧業之排遺轉化為生質能係循環經濟之新綠能。郭瓊瑩/攝



又屆暑假大考期,近年台灣因人口老化與少子化,據統計高三普通科學生有九二八五一名,而全國大專招生總額為一○六二一三名,換言之,已供過於求。為進入名校,學生選擇學校之趨勢亦兩極化,南部較偏遠私校註冊率更瀕危急,公立大學也同樣面臨冷熱門科系大落差。

半世紀前面對首次能源危機時,已有專家呼籲應培養「綠能」人才,近十多年更因極端氣候變遷與不可預期戰爭、疫情衝擊,糧食及各種民生生產力危機,易形凸顯不只需綠能人才,依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分析,因應上述議題尤需涵蓋多面向之國土保全、製造研發、治理與服務,亦即「綠領」人才培育。

過去大家認為高科技只侷限電子資訊科技、醫學…等,林業、水利、河海工程、農業等相關學系受短視認知影響,不斷更名以吸引年輕學子,諸多基礎學科也未受青睞。檢視全球需才之光譜,農林漁牧等傳統學科,反而是與現代科技智慧化同步轉型之重要人才培育基盤。

以島嶼型國土言,對海岸濕地之認識、再生能源開發與循環經濟治理,甚而包括提升生活褔祉,如何跳脫傳統醫法工之唯一標竿之思維已在蛻變中。預防醫學、修復受傷汙染之土地、河川,維護生態系及生物多樣性,減少碳足跡之各種「源頭治理」技術與生產模式…這些均非只是SDGs與ESG之報表揭露。釜底抽薪應在教育體制面更早作分流,俾培養不同向度及技術分工但具均等貢獻價值之跨界人才。

設計力可以提升國家競爭軟實力,智慧農林業之進化,包括育種、保種,也與醫學之精進同等重要;維修各種現代生產生活之系統機制,並提升生產與治理效能,降低碳排,並不遜於「維修人體健康」。「自給自足」雖未必全然可及,但必須是自個人到國家治理之重要目標。「未來學」已興起,室內、屋頂可有微型菜園與風力發電,各水圳溪流也可有社區型微型水力發電,畜牧業生質能之研發…這種種由危機到轉機也極可能實踐真正的全民斜槓人生。

五星級飯店屋頂可養蜂,集合住宅之綠化可成為都巿垂直森林,保護復育濕地增可碳匯量…。當「綠」知識、「綠」技術已成為當代必然之系統性常識時,永續發展不能單靠企業與金融業之「永續長」與碳權交易。跳脫「藍領」、「白領」階層之舊框架,跨域斜槓「綠領」人才之培育,啟動另一波因應環境危機之教改,實刻不容緩。












用電飆 政府節電節去哪


2022-07-23 05:20  聯合報/   陳立誠/台灣能源部落格版主



昨天下午尖峰用電已達四○七四萬瓩,較去年尖峰用電三八四四萬瓩成長四點八%,較前年尖峰用電三七七一萬瓩成長八%。尖峰用電隨著經濟發展年年成長,本不足為奇,但這兩年用電成長之迅猛,確實令人訝異。

由近數年用電尖峰及全年用電年年成長,不免令人記起民進黨在能源白皮書中信誓旦旦「未來十年電力零成長」的承諾。民進黨「新能源政策」白皮書中指出台灣二○一三年總電力消費為二四五○億度,即使以每年一點五%成長率緩慢成長,二○一三年到二○二五年十二年間用電將增加約廿%(四九○億度)。民進黨目標是節電五百億度,表示二○一三年到二○二五年間「用電零成長」。

白皮書目標設定住宅、服務業、工業三大部門共節電四百億度,另外以智慧電網及電錶節電一百億度。白皮書發布時社會上電力專業人士即斷言「電力零成長」絕無可能。民進黨智庫的反應是「走著瞧」,現在正是驗證民進黨白皮書的好時機。

在蔡總統執政六年後的二○二一年,台灣用電已高達二八三○億度,較二○一三年增加三八○億度,依近兩年電力成長之迅猛,二○二五年全國用電必將超過三千億度,較二○一三年增加五五○億度。民進黨原先規劃節電五百億度,電力零成長,不知節到何處?

可嘆民進黨一系列能源政策都是基於電力零成長的假設。二○一三年六部核能機組都正常運轉,每年提供四百億度穩定電力。民進黨大膽宣布在二○二五年達到非核家園,將運作良好的六部機組予以除役,不正是基於既然可節電五百億度,當然可以不靠四百億度核電的假設?

民進黨另一偉大目標為二○二五年再生能源提供廿%電力。若二○二五年用電維持在二○一三年之二四五○億度,則再生能源提供四九○億度電即可達標。民進黨依此目標規劃太陽能裝置兩千萬瓩,風力裝置六九○萬瓩,加上水力及生質能發電或可達標。但依趨勢,二○三○年全國用電必將超過三千億度,廿%再生能源要提供六百億度電,目前規劃之綠電裝置容量當然跳票。

最可笑的是減碳政策,白皮書中信誓旦旦要將二○二五年碳排降為二○○○年二○八百萬噸水準,主要手段是將次臨界燃煤機組全部改為超超臨界機組,減碳一千萬噸,在火力電廠加裝碳捕捉與封存設備,減碳一千萬噸,最為匪夷所思的是「產業轉型」減碳二五○○萬噸,當然基本假設也是電力零成長。今天回顧這些減碳手段也無一不跳票,二○一九年台灣碳排二八七百萬公噸,比二○八百萬公噸增加卅八%。大家對蔡政府二○五○年的淨零排放承諾有信心嗎?

蔡政府現在預估電力成長的功力有進步嗎?好像沒有。能源局昨天剛公布之「二○二一年度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預估二○二三年尖峰用電四○六四萬瓩,已低於昨天尖峰用電。剛公布的報告就差不多可以作廢了。台灣在這種意識形態掛帥,外行人指導能源政策的政府領導之下,能源前景真是堪慮。










各國回頭擁核 台灣要背道而馳?


2022-07-23 05:20  聯合報/   羅際輝/退休人士(新北市)



日前民進黨發言人表示,若按照國民黨的能源政策,台積電就無綠電可用;還指責馬總統執政期間怠於新電力興建,並單押核四忽略國際淨零趨勢及綠電供應鏈發展。只是這些對馬政府批判,明顯有誤。

由馬政府規劃、動工,在蔡總統第一任期內陸續商轉併網的現役燃煤及燃氣機組,共有六六八萬瓩,在七月底尖峰用電時段提供十五%備轉容量。反觀蔡政府執政六年來,除用高價向供應商買來的六十萬瓩高汙染單循環燃氣緊急發電機(大潭七號)外,並未新增任何一部火力發電機,指責馬政府怠於新電力興建,並不公允。

蔡政府拒絕重啟核四還能勉強維持供電原因之一,是將以前應除役的大林燃煤五號機(五十萬瓩)、通霄燃氣機組(一○九萬瓩)及協和燃油三號機(五十萬瓩)延役。由於老舊機組易壞致供電不穩、每度發電使用燃料多所以排碳及排汙量更高,對環境破壞更大,並非利國利民的好方法!

馬總統於二○○八年就任時,太陽能與風力發電裝置容量為六千瓩及二萬五千瓩,經過八年努力兩者裝置容量分別增加二○七倍及一點七倍。蔡政府五年多卻僅增加五點七倍及百分之五十六,遠遠不及馬政府成就。我國第一及第二座離岸風力發電場的開發商,都是由前朝以離岸風電示範辦法評選出來的,不能因風場完工併網發電日,不在其任內就抹殺馬總統的貢獻。

國人以為政府發展再生能源十分順利,其實是執政黨將規劃當成政績吹噓的結果。太陽能裝置容量增速從二○一八年年增五十五%,降至去年的三十二%;四年內要從七七○萬瓩,增加到二千萬瓩的目標幾無可能。風力發電從二○一六年的六十八萬瓩,增至去年一○六萬瓩,但是離目標六九○萬瓩實在太遙遠,近日又屢傳開發商違反國產化目標及海上風場探測不確實,造成工程延宕憾事,達成目標絕非易事。政府奮鬥了五年多,再生能源只增加四十七億度,占比從四點八%,提高至去年的六%,連經濟部長都公開承認失敗,必須將達標時程推遲至少兩年。

歐洲議會七月六日通過歐洲聯盟所提,將核能投資列入永續綠色能源議案。換言之,俄烏衝突後,不但日本、韓國及英國相繼宣布重啟核電外,連歐盟廿七國也將核能視為綠能,與馬政府的能源政策相向而行;反倒是民進黨非核家園與世界主流意識背道而馳。

核能成了綠電給蔡政府一個好理由重啟核四。核四裝置容量為二七○萬瓩、年供電二百億度,除提高台灣綠電(再生能源+核能)供給量外,每年還能減少燃煤七百六十萬公噸,對降汙、減碳做出巨大貢獻,何樂而不為?











部分負擔新制 新藥可望加速納保


2022-07-23 05:10  聯合報/   李伯璋/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台北市)



癌症希望基金會廿一日公布癌友自費調查報告發現,七成五癌友都曾自費治療,兩成自費破百萬,只靠健保治療癌症癌友,比率僅二趴,推論「健保保護不足已無法迴避」。

從健保總額分配看,納入給付藥品達一萬六千項,絕大部分用藥都獲健保保障。一一○年癌症病患約八十萬人,醫療費用達一三○一億元,超過健保總額預算八分之一;健保確實投入不少資源救治癌症病人。

分析歷年健保醫療分項費用,藥費占率從八十五年的廿六點一%上升至一一○年的廿八點九%、檢查檢驗費占率更從三點四%上升至十二點七%。從藥商或醫界看,處方開立就算是健保藥品費用支出;但就健保署角度看,病人確實將藥品服用才是健保真實應負擔費用。二者間認知及實際差異,是我們一直努力拉近的距離,例如雲端藥歷查詢大幅遏止重複開藥問題。近期要推出使用者付費部分負擔新制,希望民眾除提高服藥遵從性外,在醫師開立處方過程中能多溝通,不必要的就不開,畢竟需多付部分負擔的錢。

健保每年新藥預算在廿到廿五億元間,非常有限,一一一年待納入健保給付新藥及擴增適應症申請案件,預估約需六六億元,其中癌藥五五億元。價格昂貴的癌症新藥不斷爭取納入健保,及高額血友病與罕病用藥給付,這些都考驗如何在健保財務穩定與病人權益間取得平衡。

健保藥費約每六元就有一元用於癌症治療,即便如此,仍擋不住高價新興療法與精準醫療趨勢。昂貴治療費用,不僅癌友吃不消,全都納入給付也有困難。癌症希望基金會跟我們都共同喊出「商保補位健保」想法。我國健保與商保重疊性太高,保了商保卻可能沒保到位,期望透過資訊公開,請商保公司規劃合適商品協助癌友減輕治療負擔。

目前全年每人平均門診就醫次數約十五次,健保署推出使用者付費部分負擔政策,希望民眾改變不必要就醫行為,以一○九年西醫門診申報資料推估,每人每年減少一次就醫,平均醫療支付點數可節省三七八億點,其中藥費一一四億,再加上每年廿五億新藥預算,合計近一四○億元,這些錢的四成足夠給癌症新藥納健保,其他費用則可挹注醫療人員合理給付費用。

健保總額費用是固定,採用使用者付費概念調整「部分負擔」,應可讓醫療提供者與民眾重新思考目前醫療行為,共同撙節不必要檢查及用藥,有了足夠財務預算,新藥、新醫材、新療法可加快速率納入健保給付,受惠的是全體國人。












防範BA.4/5流行 兩個選擇


2022-07-23 05:10  聯合報/   沈政男/醫師



台灣首次驗出入境者感染BA.2.75,引發關注。此案例是從印度回台的國人,同行親友卻是感染BA.4,顯見BA.2.75雖然值得留意,尚無壓倒其他Omicron亞變種的力道。

BA.2.75是BA.2的下一代變種,棘蛋白有十幾處變異,被認為具有免疫逃脫能力,甚至有人認為比BA.5更刁鑽,實際流行數據卻非如此。BA.2.75今年五月下旬在印度定序出來,至今每日新增達兩萬,顯然傳播速度並不怎樣,尤其七月以後,新增曲線趨於平坦,最近兩周幾乎已經平掉,高度只有前一波Omicron疫情的十分之一不到。

以致死率看,印度最近幾天新增兩萬,死亡人數約六十,算起來跟BA.1與BA.2差不多,顯然BA.2.75致病程度並未高於先前亞變種。此外,印度到目前為止並未有BA.5大流行,BA.2.75根本沒有機會跟它較量,且尚未在其他國家境內引發社區流行,因此BA.2.75能否取代BA.4/5,成為強勢亞變種,頗有疑問。

台灣目前主要是BA.2疫情,雖已緩解,接下來一直到八月仍將留個尾巴,每日新增維持在兩萬左右,累計確診人數將達五百萬,染疫率超過廿%,形成一道天然免疫屏障,任何其他亞變種要在社區流行,首先就會撞上這堵防護牆。

另外一道牆是正在社區悄悄蔓延的BA.4/5,它們在六月中旬進入國境,若以美國學者估計的Rt值1.2—1.5來算,在八月中旬每日新增將達三千餘,而BA.2的Rt值約0.85—0.9,每周約下降三千,屆時曲線將會開始上揚,代表BA.4/5逐漸取代BA.2,成為強勢亞變種。

BA.4/5傳染力約是BA.2的1.5—2.0倍,若將BA.2的天然免疫屏障算成百分百有效,並將三劑疫苗七成覆蓋率的防護力百分百移轉到BA.4/5,那麼要使BA.4/5疫情緩解下來,至少還要兩百多萬人感染。BA.2與BA.4/5感染人口,總計將達六、七百萬人,因此BA.2.75即使具備免疫逃脫能力,要在台灣形成大規模感染相當困難。

目前最該擔心的仍是BA.4/5疫情。美國總統拜登打了四劑BNT疫苗,並有國家元首高規格防疫,依然在最近確診,足證BA.4/5傳染力非比尋常。事實上現有疫苗即使打四劑,依然難以圍堵BA.4/5傳播,因為免疫逃脫程度很高。第四劑主要功能仍是把中老年人降低的抗體,拉回第三劑剛打的高度,以預防重症與死亡。

Omicron亞變種相繼叩關,證明新冠疫情短期內不會終結,也不會流感化,因為BA.2致死率即使打這麼多疫苗,仍達萬分之十八,遠高於流感的萬分之六。

接下來的共存之路有兩個選擇:一是不管BA.2之後亞變種,繼續打開國門,逐漸脫掉口罩,恢復所謂正常生活,而其代價就是額外造成兩千人死亡;另一則是維持現有國境與社區防疫強度,並提醒民眾避免不必要群聚,讓Rt值不要升高,就能把BA.4/5或其他亞變種傷害降到最低。何者是優選,並非困難抉擇。











跑車超速 街頭賭命


2022-07-23 05:10  聯合報/   彭獻瑩/中小企業負責人(桃園市)



藝人林志穎載兒駕駛特斯拉自撞分隔島,幸運的是兩人皆無生命危險。但從此事與層出不窮的超跑肇事新聞,筆者有一些想法。

一來,「跑車超速」層出不窮。畢竟,誰買跑車會慢慢開?慢慢開,買房車就好了。在現行道路速限下,開跑車的大概很少不超速。然而,一旦超速,自己和別人生命安全,就危險了!

再者,跑車製造的噪音,也常困擾著許多人。即使大白天,跑車和救護車聲音,都是大老遠就呼嘯而來。但救護車是在救命、在爭取時間;而開跑車,有些卻是在危人性命、擾人安寧的。許多跑車主更愛在深夜車少時「出草狂飆」,一出門,整個社區都知道哪家小孩又要去玩命了!好不容易快睡著的,又得再補吃一顆安眠藥!

買不買跑車,關乎個人能力與自由選擇,但開車上路後,除自我小心外,更需遵守交通法規。試問,讓親愛的家人、至親或朋友,在生死關頭賭一回,值得嗎?











還河於民草率 平白犧牲性命


2022-07-23 05:10  聯合報/   張重玖/軍退(高雄市)



蓮池潭風帆船翻覆,教練與學生均滅頂,讓高雄「還河於民」政策大大減分。

高雄是個充滿陽光與臨海的城市,水資源相當豐沛,惟城市管理不到位。筆者小時候道路兩側的木麻黃、鳳凰樹、菱角田,幾乎都被水泥大樓搶占了,在高溫肆虐下,只能往冷氣房躲。

現任市政府倡「還河於民」政策,市民掌聲不斷,只要有水的地方幾乎就可看到水上活動,任何時間都可下水遊玩,對熱爆的高雄而言,的確是福音。

不過,水上活動具潛在風險,政府開放前是否深思熟慮?開放水域的同時是否也標示危險區域,並告知安全防護作為,甚至派遣志工做安全講解?搭飛機、遊覽車都會播放影片提示安全規定,高雄正邁向數位化科技發達的人文城市,就應該針對翻船事件做深切檢討,讓市民玩得開心又安全。

此次風帆船翻覆憾事,市民最大疑惑是誰在管理?這麼大水域,這麼多水上活動,究竟是誰在整合管理監督?制高點有設立瞭望哨嗎?環湖道路有巡視湖面動態人員嗎?民眾落水後為何沒有馬上啟動救援機制呢?平白犧牲「愛水」民眾性命,市府團隊不覺得慚愧嗎?

「還河於民」政策人人支持,但政府應全面檢視休憩場所,做好危安預防,避免親水死亡事件再發生。












玩水遭斷指 幫浦設計安全嗎


2022-07-23 05:10  聯合報/   鄭世岳/台灣省工礦安全衛生技師公會理事(台南市)



暑假期間疫情又趨緩,家庭出遊增。廿日中午在新竹遊樂園戲水區玩幫浦汲水器,未料兩歲男童手指遭意外壓斷。事故後,大家矛頭都指向肇事小朋友與家長,卻鮮少人檢討幫浦汲水器設計,是否有安全疑慮。

社會大眾常怪罪肇事者,但一般來說,肇事者都不是故意的,是因疏忽、不小心才致意外發生。僅追究肇事者責任,無法徹底解決,如繼續使用不安全幫浦汲水器,難保不會再發生類似事故。

二○○三年阿里山森林火車翻覆事故,檢察官現場勘查後,發現是檢車士沒將連結機車和客車車廂間的貫通煞車系統「角旋塞」打開,導致煞車失靈,車廂撞上山壁發生意外。檢車士與正副駕駛三人都被求處有期徒刑三年。肇事者固有過失責任,但是如不檢討森林火車煞車系統改善,難保下次又有人疏忽,事故會再重演。

為落實機械設備器具安全源頭管理,職業安全衛生法於二○一三年修法,規定:製造者、輸入者、供應者或雇主,對於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機械、設備或器具,其構造、性能及防護非符合安全標準者,不得產製運出廠場、輸入、租賃、供應或設置。目的是希望從設計端,即將安全規範融入其中,後續才能製造、生產合乎安全規範的設備器具。即使操作人員疏忽,亦不致發生危險,這樣才能徹底解決機械設備器具的安全問題。

工廠的機械設備器具如此,生活上使用的設備及裝置,更該以如此思維進行改善?



方祖涵/重回台北市立棒球場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方祖涵/重回台北市立棒球場
◆  廖元豪/比糟蹋學術倫理與賣學位更不堪的事
◆  薛承泰/從都更看政府與百姓間的距離
◆  蘇益仁/強化疾管署科學防疫的角色
◆  楊志良/「毒」你千遍不厭倦
◆  王正方/用英語教授中文文學






方祖涵/重回台北市立棒球場


2022-07-23 05:18  聯合報/   方祖涵(作者為運動文學作家)
台北市立棒球場2000年11月25日亮起最後一次夜間照明,照亮最後一場比賽。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盧振昇攝影



昨天在院子想跟除草園丁說話卻沒回應,才發現他戴著防噪耳機。園丁在正職外幫忙除草已經十幾年,從來不在乎轟隆轟隆巨大機器聲,現在卻戴起耳機來。我好奇問起原因,結果他興奮地回答,「我在聽播客!」「我才剛開始,已經發現有太多東西可以聽了!」

播客市場在這幾年間快速擴張,根據網路數據統計,美國十二歲以上習慣收聽人數在今年超過四成,更有七成人口曾在卅天內至少聽過一次。播客成長不但傲視持續萎縮的傳統廣播與有線電視,甚至超越多數燒錢投資的影視串流服務

疫情讓許多人宅在家,是播客發展原因之一。然而不少宅經濟,像是運動器材派樂騰在後疫情時代立刻崩壞,播客卻持續進步,當然有更多因素。從大環境來說,無線網路速度大幅提升,解決了串流品質問題,此外智慧型手機普及,讓點播內容變得隨手可得,這些改變搬走原先擋路的絆腳石,從此之後發展即是海闊天空。

播客讓人們能夠在想聽的時候才聽,一邊工作念書做家事也沒問題,大部分節目又已詳細分眾,有特定內容主題,聽眾很容易就覺得「這是為我而做的節目」,因此建立強烈親密關係,進而成為日常習慣。

在台灣,目前播客收聽人口比例大約是北美一半,不過每季都以驚人速度成長,而且因為門檻不高,參與主持人數也愈來愈多,不論聽眾喜歡哪種主題,應該都能夠找到相關內容收聽。而身為一個運動迷,我覺得專門談中華職棒的「台北市立棒球場」,是最感動人的節目。

台北市立棒球場」是由運動播客知名製作人王啟恩策畫曾文誠與梁功斌二位棒球界前輩主持,第一季是兩人侃侃道來職棒歷史,甚至包括球迷從前難以窺見的秘辛;第二季開始他們加入訪問來賓,從球員、教練、領隊、裁判、記者、導播、設計師、聯盟職員,一直到資深獅迷,副總統賴清德,像是拼圖一樣,從各個面向拼湊出中華職棒卅多年歷史。過去歷史不一定美好,像兩聯盟惡鬥或讓球迷傷透心的放水事件,但是被時間醞釀後,又是不同風景。

不管是前時報鷹放水球員陳慶國哽咽講到他與李瑞麟教練最後一段傷心對話,前兄弟象防護員衣思訓帶著軍人正氣說「球隊為了贏球作弊可以,為了放水輸球作弊不行」,執法超過三千場的資深裁判蘇建文談到太太為了不讓他在球場分心而瞞住親人病危消息,還是前統一獅球員兼總教練曾智偵說起草創期咬著牙帶傷硬撐著比賽…球場勝負轉眼即是過往雲煙,而這些故事借古鑑今,讓人回味無窮,才是職業運動最恆久動人部分

歡迎一起重回台北市立棒球場,就算那些過去百味皆陳仍是共同屬於我們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