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0日 星期三

經濟/台灣亟需建立包容性成長觀

.聯合報社論..上任近3個月 蔡政府人事還在「整地」狀態
.聯合報黑白集.「美國政策」與「台灣政策」異同需釐清
.經濟日報社論.TPP走到窮途末路了嗎?





經濟/台灣亟需建立包容性成長觀


2016-08-10 04:0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新政府就任兩個多月以來,出口終於終止連17黑,稍微擺脫陰霾,但內需消費及投資持續低迷,經濟大環境仍表現不佳,由於時日已久,大眾漸趨習慣麻痺,大家對於經濟成長能否「保1」的關心憂慮,似乎不若以往;倒是勞資爭議與年金改革爭議日日見諸媒體,牽動無數人心。低薪苦勞的勞動條件、受薪階級承擔絕大部分政府稅收、退休保障不足及職業間的不公平性等種種現象,使得台灣社會充滿嚴重的被剝奪感與階級、職業間的對立情緒。
今日的台灣,可說是既患寡又患不均。我們既希望改善勞動條件以鼓勵生育、提振內需消費,又擔心因此提高企業成本,影響生產與出口;我們既希望有可以帶來更公平分配的所得稅制,又擔心高稅率影響留才、攬才。種種矛盾,不一而足。台灣的經濟成長至此,已無可避免必須要調和這種種矛盾,為此,我們需要有一套具長遠性、永續性的經濟成長觀,並據以凝聚全民共識,不因政黨輪替而有所改變。
一個逐漸進入已開發國家的經濟,不能僅為了產值、出口、利潤而努力,也須顧及利益的分配分享與人民未來發展機會的創造。這正是包容性成長的要義。包容性成長的概念,最早由世界銀行在2006年提出,強調經濟在快速、持續成長的目標下,必須同時可以創造具有生產力和優質的雇用條件。亦即,這樣的成長必須具有包容性,以保障人人可有均等獲得的機會。因此,包容性成長提供了全體與個體機會的增加與能力的強化,藉此在減少不均度的情形下推動成長。
過去,包含台灣在內許多開發中國家的經濟成長觀,都是在追求速效、對抗貧窮。包容性成長的觀念則提醒經濟成長過程的重點已經有所不同,未來必須從減少貧窮轉移至促進具有整體包容性的成長,重點在於創造人人可及的機會,以維持經濟的持續成長。
根據世界銀行的定義,在包容性成長下,經濟政策不應僅關心每人平均所得提高,也應致力於降低分配不均,因為所得與非所得不均度的提高,都是造成機會不均等的原因,也都可能危及經濟成長。其強調的不均度,不僅在傳統工資、所得等貨幣性的衡量,還包括非貨幣衡量的教育、健康、性別平權、政治參與、文化差異、社會地位等。說得庸俗些,就是「把每一個人當人看」。
在台灣,目前連可以貨幣衡量的所得不均度都仍在惡化,遑論非所得的不均度的降低。當我們爭論一例一休、七休一、基本工資等問題的時候,背景還是視勞動為生產投入要素的一環,在將本求利的前提下算計「合理的」勞動「成本」。政府的經濟政策,即使關心就業,多也僅止於「增加就業機會」的多寡;這些都還離包容性成長的觀念甚遠。睽諸近日最熱門的經濟新聞,在出口衰退減緩、新政府力促投資之下,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保1」似乎又重燃希望,這固然不壞,但似乎是與勞動條件、年金改革相互獨立而平行的事件。這說明了我們的經濟成長觀仍屬傳統、老舊,尚未進化到包容性成長的境界。
要達成包容性成長,政府不能像過去一般自命為推動經濟成長的唯一要角,未來的政府,除了要開明活潑,更須與公民社會合作,與私部門及公民團體攜手,才可創造更繁榮的經濟成果,以同時解決寡與不均的問題。
近年來,包容性成長的觀念已在國際間蔚為風潮,這不啻是資本主義發展多年後,面對種種弊病的反思與解決之道。我們享受了多年的資本主義好處,卻也身陷其弊害中,已到不得不正視與解決的時候。如何建立包容性成長的經濟成長觀來確定各項政策方針,並藉以調解爭議,應是新政府無可迴避的當務之急。

聯合/謝文定 蔡英文 李登輝


2016-08-10 04:0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英文總統為謝文定緩頰,說出「威權時期不是大家都選擇服從嗎?」引發批評。 記者林敬家/攝影




謝文定的司法院長提名案遭到抵制,原因是他三十多年前的所謂「威權履歷」。
蔡總統為謝辯解:「威權時代不是大家都選擇服從嗎?」此話引起更大的反彈,謂難道蔡英文連當年的黨外及民進黨皆「選擇不服從」也渾然不知?
解嚴約三十年,如今五十歲以上的台灣人,可謂皆有「威權時代履歷」;如果要以當年的「履歷」框限一生,則豈止謝文定一人該被反攻倒算,處以此種「政治無期徒刑」?
要論「威權時代選擇服從」的典型人物,其中首席恐非李登輝莫屬,他自承當年「椅子只坐三分之一」;而在威權時代權高位極,最後卻為解嚴民主化作出扭轉乾坤的轉型決策者,則是蔣經國。可見,以「威權履歷」來論斷變動的世局與動態的人生,難謂公平。
即以蔡英文的「履歷」言,她的許多同齡者在威權時代已參與黨外活動;但她卻是在解嚴後進入國民黨政府,然後在扁政府時代才轉入了民進黨陣營。此種人生履歷及角色的轉型,殆是她認為不應以謝文定的過去來論斷其未來的原因。
綠營今日所謂的「轉型正義」,儼然只是當年政治異議分子的復仇運動;謝文定如果也算「黑五類」,則李登輝等更應陪榜始稱公平。
其實,民進黨最大的「轉型正義」是「台獨黨綱」。迄在「凍結台獨黨綱」及「依據中華民國憲法處理兩岸事務」舉棋不定,是否該先自問此一「轉型正義」要如何交代?

聯合/兩岸外交不靈活,只會一直撞牆


2016-08-10 04:0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肯亞詐騙案台灣有五人被判無罪,但我駐外人員奮戰三天三夜,仍難敵中共的強勢外交,眼睜睜看著人被大陸專機送走。中共不尊重司法判決強行搶人,固然過顯蠻悍;但另一方面,這卻也說明民進黨政府刻板、自大的兩岸政策已與現實脫節,必然自陷於窘態畢露之境。
試想,這次肯亞案如果換作是馬政府無法把人要回來,將受到民進黨什麼樣的譴責?不難想像,諸如「外交無能」、「罔顧人權」、「喪權辱國」等指控必如矢石般飛來;四月間肯亞將一批台嫌遣送大陸,民進黨即如此指控馬政府。而反觀民進黨政府面對自己的挫敗,卻只能說出「深表遺憾」、「嚴正抗議」之類的制式詞令,顯得無計可施。當總統府要求各部門全力交涉,依《兩岸共同打擊犯罪與司法互助協議》要求北京遣返台灣人民時,蔡總統難道不知道:「解鈴」的關鍵就在她自己身上?
《兩岸共同打擊犯罪與司法互助協議》仍然存在,只是不再受到尊重和遵守。其中原因,蔡英文當然心知肚明:這項協議是兩岸共同尊重「九二共識」的前提下所簽,如今蔡總統不願承認九二共識,那麼兩岸據此前提而獲致之各項協議及諒解,均可能遭到擱置。這次中共在肯亞搶人,表明不再遵守共同打擊犯罪協議;但對台灣而言,這其實還有另一層意義:我國在外交戰線上缺乏對抗實力,從肯亞警方不顧法院判決強將台嫌送上大陸專機,已一目了然。
從這個角度看,儘管馬英九一再遭民進黨譏為「軟弱」,但他的「外交休兵」策略其實反映了小國的務實與靈活。假設國民黨仍然執政,肯亞案五嫌依《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協議》遣返台灣,或許不成問題,因為兩岸的政治善意存在。反觀民進黨政府,如今卻只能義憤填膺卻無實益地譴責對岸,這些演出,作為在野的政治戲碼或許有其張力,但作為執政者的國是應對則不免暴露其虛無本質;此時,再唱什麼人權保護的高調,均屬枉然。
再說,台灣詐騙集團足跡遍及全球,丟盡台灣顏面。政府如不積極緝獲台灣的首腦,一舉斬草除根,卻只會在其他國家破獲騙案時作出搶人的姿態,不僅於事無補,也只會讓民眾看破手腳。國人長年深受詐騙集團之害,民眾無不恨之入骨。現在政府卻用「司法人權」之名表演搶人,回國後便立即輕縱嫌犯,這種作法要說表現了什麼尊重正義、維護人權的精神,其實矛盾之至,也可笑之至!
今年以來,幾起國外詐騙集團案的遣送事件,除了馬來西亞案有部分嫌犯被遣回台,其餘在肯亞、柬埔寨、馬來西亞犯案的台嫌,皆因犯罪被害人為大陸民眾,遭中共警方帶往大陸受審。對此,不少台灣民眾甚至撫掌稱快,認為就是要借用對岸的嚴懲,才能消滅犯罪集團的氣焰。七月中,希臘警方一舉破獲了一二○人的台灣詐騙集團,事隔三周,仍未見下文。不難想像,對於不在眼皮底下的事,政府儼然就裝作看不見;或者要等到中共出手之際,我外交人員才現身搶人?
肯亞案搶人失利,除了再度訴諸兩岸外交對峙的悲情,我們其實應該有更務實的反省。蔡總統不願說出「九二共識」四字,容或有其自許的高尚動機;但這個高尚的動機,顯然已對於她執政下的政治、經濟、外交層面不斷造成衝擊,甚至到了以人民的尊嚴和信任為代價的地步。其間責任也許不能全部歸咎蔡總統,但蔡英文在追求台灣「國家尊嚴」的時候,如果沒有預留足夠的智慧和現實因應的能力,最後帶給人民的,恐怕將只是不斷撞牆的挫折。
在兩岸競合中,台灣的致勝之鑰在於保持「小而靈活」的自覺,致命之失則在傲慢而僵硬教條。蔡總統在就職演說中說,人民期待的只有「解決問題」四個字;但政府現在的態度,卻與此背道而馳。

去梯言/待從頭收拾外交部

.忍貧摘金銅 台灣人精神
.官員只收割 誰理選手苦
.「不是討好大家」 總統請記住
.找回針砭時事的司馬文武,讚!
.過度保護 台灣高教變沒力
.國立大學漲學費減招 迎戰少子化
.善用寶可夢 行銷政策、活化蚊子館
.去梯言/待從頭收拾外交部






去梯言/待從頭收拾外交部


2016-08-10 03:43 聯合報  公孫策


江春男終於主動請辭了。然而,這件事以及肯亞將台籍詐欺犯遣返大陸一事,都指向一個問題:外交部隊亟待重整。
春秋時,齊國的晏嬰出使楚國。楚王存心要羞辱齊使,命人牽著一個犯竊盜罪的齊人經過堂前,然後問晏嬰:「齊國人都是小偷嗎?」晏嬰用了「橘逾淮為枳」的比喻,頂了回去:「齊國人到了楚國才變成小偷。」楚王自討沒趣,晏嬰則成為外交官的典範。
但是,晏嬰當時是因為只有一個CASE,才得以過關。假設一種情況:在諸侯會盟的場合,各國都提出相同的質疑:「為什麼詐欺犯都來自齊國?」那樣的情境,十個晏嬰也沒辦法!—那正是我們駐外人員今天面對的窘境。
我們一直努力要加入國際社會,可是我們的國際形象是什麼?為了彰顯兩岸對等,而爭取詐欺犯遣返台灣,回來後卻只判處輕刑。如此國際形象,還要駐外人員力爭遣返詐欺集團,他們要面對何等的羞辱?
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必須修改刑法,加重其刑度,同時還得法院速審速判—跟之前處理江春男酒駕案件那般速審速判。
晏嬰的另一個故事:晉國想要攻打齊國,派范昭為使節出使齊國。齊景公以國宴款待,范昭卻在酒宴上借酒裝瘋,要求用國君的酒樽飲酒。齊景公答應了,晏嬰則在范昭飲完一杯之後,命人換掉酒樽。范昭回去晉國,向晉平公報告:「齊國不可侵伐,我想要貶抑齊君,卻被晏子識破。」孔子為此稱讚晏子「不越樽俎之間,而折衝千里之外」,於是有了「折衝樽俎」的成語。
「折衝」的原義是拒敵取勝,因此,折衝樽俎乃引申為外交戰場。既然是戰場,軍紀就是首要之務。問題在於,馬政府跟對岸「外交休兵」,兩岸間的和平氣氛好了,駐外單位的戰鬥意識卻沒了。
當今蔡政府擺明了要跟對岸爭一時之長短,外館想當然要準備「應戰」了(例如我們在歐洲的唯一邦交國梵蒂岡)。可是,前線部隊疏於戰鬥,如何重整,將是一大課題。
無論如何,一邊唱高調凡事要求兩岸對等,一邊卻把「拜大將」不當一回事(例如準大使酒駕卻護短),不要求紀律,外交部隊是不可能打勝仗的。
簡單說,包括外交部與整個外交部隊都必須做一番徹底重整,外交人員不能只想著「樽俎之間」,而沒有「折衝意識」。

薛承泰/年金寶可夢

.薛承泰/年金寶可夢
.王文華/「不看新聞,在台灣可以過得很好」?
.嚴震生/父親節想起父親總總
.羅智成/尋找戰馬—完成度是實現夢想的指標
.馬凱/大麥克告訴我們什麼?
.方祖涵/認識世界,是奧運的真諦
.高朗/正視投資不振的非經濟因素





薛承泰/年金寶可夢


2016-08-10 02:49 聯合報  薛承泰


寶可夢登台,年輕人為之瘋狂。寶可夢結合資訊科技與地理實境,並提供了人、物、境的互動平台,於是人手一機,街道搜乎、校園尋乎,不畏酷暑低頭軍團處處可見!
雖然筆者不知年輕人為何如此瘋狂?但想起小時候玩捉迷藏,先要有一個人做鬼,趴在牆上從一數到一百之後,開始去找出每一個人;被鬼找到的人,還需要玩「一二三木頭人」找出下一個做鬼的人,遊戲即可不斷延續,直到小朋友們一一被大人叫喚回家。遊戲中沒有任何獎賞,只有參與,即可讓大家樂此不疲!
所不同的是,過去遊戲沒有道具也不須花錢。今天參與尋寶,不只要有夠夯的手機,最好無線上網吃到飽,商家還可提供各種誘因,只要你來抓寶,商家就如獲至寶!總之,抓寶是年輕人的夢,而年輕人的夢就是商家的寶!
連著幾天電視不停出現瘋寶可夢報導,有人騎車搜寶出事,有人跟著怪物跑鬧失蹤;年輕人翻天覆地找怪物,卻可能在實境中陷於危險,弔詭的是,可能不知背後的製作團隊,才是真怪物!
同時間,政府也不遑多讓,拋出一個怪獸讓民眾來搜尋,那個怪獸叫「年金」!說年金制度是怪獸,是因目前產生財源不足、職業不平與世代不均現象。怪獸是政府多年養出來的,自己不出來抓,卻以「社會對話」之名讓行業間來抓彼此。由於軍公教退休所得替代率偏高,退休時間又較早,很容易變成被抓的第一隻怪獸!
這不知是幸,還是不幸?兩岸好不容易沒了煙硝味,卻塑造出媽寶軍團扭曲軍人形象;民主選舉多了,贏家一人得道,雞犬也跟著升天,動搖公務體系;而過去考試領導教學,現在強調學生自主,老師身分蛻變尋求新定位。不知何時社會價值觀變了,軍公教角色被弱化,儘管在民調中,對年金改革表達較高的支持度,過去政府的寶仍被說成是吃垮政府的怪獸!
於是當勞工抱怨,一樣工作廿五年退休,勞工貢獻又沒有較少,為何軍公教可以拿那麼多?政府就應該告訴勞工,這是政府訂的契約,且他們也提撥較多。只要政府尊重,就算是降低所得替代率來弭平「職業不平」,軍公教也會甘之如飴!遑論,以保險CP值來說,勞工高過公教,農民更高過勞工,且人數規模都大過軍公教!
至於降低「世代不均」,政府也應清楚告訴民眾,如同精算報告所言,多數基金將於十年間用盡,如果不改,最倒楣的不是年輕人,而是他們的父母,是今後十年將退休的中高齡;他們繳了數十年保費,也是當前納稅最多的,卻可能連繳出去的錢都拿不回!
今天年輕人瘋寶可夢,忽略了背後那隻設計遊戲的真怪物;而政府放出年金怪獸讓大家追逐,也別忘了自己是怪獸的豢養者!每次看到談話性節目,軍公教勞代表捉對廝殺,心中萬分不捨,然後名嘴出來主持公道,為改革大業盡份心力,更覺噁心。
這讓我想起小時候的模擬考試,有一次老師發下考卷,居然要同學們彼此來認定對方該有的成績,若分數未達標,就由同學來處罰打手心!我們實不需相互認定為怪獸,因為真正的怪獸正在觀看這場戲!
(作者為台灣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