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日 星期日

經濟/薪資凍漲16年 問題在哪裡?

.聯合報社論..校園反毒,政府別再打假球
.聯合報黑白集.司法變成政治的奴婢
.經濟日報社論.薪資凍漲16年 問題在哪裡?







經濟/薪資凍漲16年 問題在哪裡?


2017-04-02 02:3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亞洲華爾街日報日前登載一篇文章,探究英國是否能夠擺脫「貿易引力」的問題文中利用物理學「萬有引力」定律,預測英國脫歐對英國經濟的影響。這個議題的分析,其實很適合用來分析兩岸間的貿易,以及台灣「薪資倒退」的現象,值得探究。
依照物理學萬有引力定律,兩物體間吸引力的大小,和兩者質量的乘績成正比,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首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荷蘭的丁柏根教授(Jan Timbergen)在1962年引用這個定律,提出了「貿易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 of trade),說明國家之間貿易量大小的原因,和經濟體本身大小,以及距離的遠近有密切的關係。之後,這個模型就在國際貿易的實證研究上大行其道。
亞洲華爾街日報引述英國國家經濟社會研究院一篇引用萬有引力的研究,發現如果英國脫歐、退出歐盟單一市場,再以歐盟的標準貿易協定取代的話,會使英國與歐盟成員國的貿易下滑高達45%這個下滑無法以和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英語圈國家簽署貿易協定來彌補而倫敦政經學院的一份分析更發現,脫歐後與歐盟之間的新貿易壁壘包括邊境檢查、關稅、不暢通的市場進入等),將導致英國長期的人均收入減少6.3%~9.5%,端視未來具體達成的協定類型可見,英國未能掌握歐盟這個無障礙市場,必須付出極大的經濟代價
依照「貿易引力模型」,若兩個國家的載體都大、距離很近時,貿易量一定很大沒錯,2015年加拿大對美國的出口比重達到總出口的76.7%,而墨西哥更達到81.2%。以此推論,兩岸間的貿易量,如果沒受到政治干擾,應該是很大才對。那麼,到底該有多大呢?這也許需要深入研究。加、墨和美國陸路相鄰,讓貿易更便利,可能難以對比兩岸;但歐盟主體周邊的三個島國英國、愛爾蘭和冰島,對歐盟大陸的貿易量,也許可以提供我們參考:同樣在2015年,英國對歐盟的出口占總量的43.8%,愛爾蘭占53.2%,而冰島更高達73.5%由此可看出經濟體規模愈小時,愈依賴鄰近的巨大市場
極簡化的推論下,由於英國經濟規模遠大於台灣,對歐盟卻還有44%的出口比重,因此不受政治影響的兩岸貿易下,台灣對大陸出口應大於這個比重,故2015年台灣對大陸出口比重39%,仍屬偏低同年,香港對大陸出口比重為56.3%,而香港經濟規模小於台灣,台灣不應有香港那麼高的比重,因此台灣不受政治干擾下的對陸出口比重應在44%~56%區間之內,顯著高於目前的39%
當然,兩岸間存有政治矛盾和潛在軍事風險,不宜採取完全自由的貿易策略然而,兩岸間貿易障礙愈多,就愈會干擾貿易理論中「比較優勢」的發揮,例如台灣不進口大陸低廉農產品,自行生產就成本高昂。台灣物美價廉的面板、汽車無法自由行銷大陸各地、技術高超的醫美產業無法過海服務對岸同胞、賺取大量人民幣,這些貿易障礙都會拉低台灣的經濟和所得成長,薪資就難和其他沒有政治干擾的國家一般,透過發揮優勢來有效成長。
近來常聽到的說法-薪資16年沒有成長,大約就是在2000年後沒有成長而2000年正是陳水扁總統開始執政、兩岸貿易「寒蟬效應」快速發酵的之時台灣先進的高科技廠商及金融業者無法突破兩岸僵局、發揮優勢前往大陸「淘金」,望著島內滿滿資金和技術卻無法過海獲利,眼睜睜看著韓國企業大舉進攻,台灣薪資難怪會凍漲
我們不敢斬釘截鐵地說,台灣薪資不漲或倒退完全是兩岸關係干擾貿易的結果,但絕對有密切關係。如果放任兩岸關係惡化,可能必須準備好讓薪資倒退更久,「歡喜做,甘願受」,應該沒甚麼好抱怨的吧?

聯合/司法變成政治的奴婢


2017-04-02 02:1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太陽花學運」當初占領立法院被控妨害公務等罪的廿二名被告,獲台北地院判決無罪,判決見解,對於「公民不服從」行動具有指標意義。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嗅到了嗎?沒錯,當台北地院判太陽花學運被告全部無罪,人們嗅到的,就是司法向政治投靠的氣味,其味腥臭
這樣的判決,連民進黨都驚奇到不敢叫好,甚至感到忐忑不安,深怕民眾群起傚尤。原先,綠營人士的估計是:法官會作出諸如「拘役」的輕判,然後讓被告易科罰金。如此一來,至少維護了法治尊嚴,又兼顧了這些對民進黨「有功」的人士。
誰料,法官不僅深切體會上意,「深明大義」地將情況各異的廿二人全部無罪開釋,更對所謂的「公民不服從」忙不迭地補上七大後設要件如此一來,不僅是對太陽花的「完全神化」,也是對現行法律的「完全扭曲」,被形容為法官「造法」
本案法官自以為是地旁徵博引,述明「公民不服從」運動來自美國哲學家梭羅當年的抗爭然而,寫下這段文字的法官大概不知道,梭羅是以「接受法律懲處」為前提,來進行其不服從抗爭的吧?如果知道的話,法官怎麼會大膽殺了法律,當成向太陽花獻祭的供品呢?
外界其實不必指控蔡政府對此案作了什麼指示,從判決的邏輯看,如果有什麼「指示」,應該不致判得如此離譜。合理的判斷,本案應該是法官們自己望風行事,捕捉時下政治氣氛、自甘當政治奴婢的結果。川普濫權的禁旅令,一再遭到美國法官擋下駁回;這種事,在台灣應該不會發生吧?
恭喜蔡總統!司法改革尚未出刀,但革命已經成功了

聯合/校園反毒,政府別再打假球


2017-04-02 02:2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清泉崗爆發國軍涉毒醜聞,引發社會關注。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清泉崗爆發國軍涉毒醜聞,國防部長馮世寬直指校園尿液篩檢陽性比率是國軍的五十八倍,點出校園毒品氾濫的嚴重性,也說明新兵將毒品帶入軍營的事實蔡總統曾多次向毒品犯罪宣戰,強調「零容忍」,並把校園反毒列為掃毒重點必須正視的是,青少年吸毒問題已危及下一個世代的心志和健康,這是不可輕忽的國安危機
改變真的很難,吸一口毒,離毒卻要花一輩子來戒。」聯合報系願景工程走到離毒重生的少年身邊,傾聽他們為何染毒,以及戒毒、重生的心路歷程,並檢視毒品防治的政策作為。這場反毒戰爭,既要預防孩子染毒,更要把染毒的孩子拉回來。
根據警政署統計,民國九十四年到一○三年查獲少年沾染二級毒品人數增加三到五成,三級毒品更增加十五倍北市三月執行「封城掃毒」專案,查獲一九五人,其中不少販毒者是透過中輟生將毒品賣進校園,台北市甚至每年都會接獲小學生濫用毒品的通報案例
台灣青少年接觸毒品的年齡,平均在十二歲到十五歲之間,且幾乎沒有城鄉之別原因是,販毒集團的手法非常多樣化,除利用學生在同儕之間販毒,並將毒品摻入香菸、糖果、飲料之中,讓青少年在不知不覺間染上毒癮不僅如此,毒品的嚴重性往往遭到淡化或遮掩,官方數字存在很大的黑數台灣成癮科學會理事長林滄耀認為,每百名學生吸毒,約僅五件會被通報。在這種情況下,除非徹底革除「打假球」心態,否則,若任由各地機構虛偽造假、欺上瞞下,校園反毒口號喊得再響,也不會有任何效果。
假球之一,許多教育人員存有「通報越少越好」的心態,以致警方與教育單位掌握的學生吸毒人數,落差多達十倍據調查,近兩成青少年最初接觸毒品是在校園,但因教育人員態度消極或辨識能力不足,加上家長過度保護子女不願配合,或者教育人員擔心司法太早介入易使學生被標籤化這些因素均導致前置處理遲緩,後來即越難戒除
假球之二新型毒品不斷冒出,少年周遭唾手可得,軟糖、巧克力、跳跳糖、果凍等零食都有可能是糖衣毒品目前全球新興毒品至少六百種,但我國只公告廿三種,不到百分之四,不足以抵擋毒品洪流。而且,即使公告了新興毒品,但若未列入一、二級毒品,只要持有未超過二十公克,僅能處以罰鍰。毒犯利用此一巧門化整為零販賣,青少年最常使用的K他命就因只列三級毒品,披著「流行」的外衣大行其道。這是法律的缺口
假球之三檢警調追查海洛因、安非他命常有斬獲,但對新興毒品卻有心無力除了販毒通路暢便、政府法規與現況脫節等原因外,檢驗更是一大問題國內缺乏專責新興毒品檢驗單位,法醫所即便有能力篩檢,但人力奇缺,無從建立新興毒品的完整資料庫以供比對。若委託民間機構篩檢,一種成分就要五千到一萬元,而一個檢體通常要驗二百多種成分,不勝負荷。而且,此一領域由於政府無暇顧及,經費往往少得可憐。
假球之四司法部門步調不一,屢有檢警費力查獲毒梟,卻被法官大筆一揮放人檢院不能共體時艱,不僅讓毒販偷笑,也淘空反毒堡壘的基石販毒產銷體系頑強,毒犯再犯率高達七成許多人吸毒五年後,即「升級」成為毒販,這是一個不斷擴大並下墜的深淵。
反毒工作要徹底,必須走出校園,走進社區。政府必須盤整戰力,加速修法,調整少年處遇制度,培養專業志工投入,有效社區動員,擴大青少年人際支持網,善用大數據打擊毒網,公部門齊一腳步,才能消除毒害。看到一個個被毒品摧殘的青少年精神恍惚、精神渙散的模樣,我們能不為這場廿一世紀的「鴉片戰爭」奮力一搏?

名家縱論/蘇起:嘆台灣的兩岸精神病\星期透視/台灣要追求「MAD」或「MAP」?

.名家縱論/蘇起:嘆台灣的兩岸精神病
.星期透視/台灣要追求「MAD」或「MAP」?
.一中各表 不能丟的防護衣
.交流中華文化 兩岸融冰
.畫中有話/對岸風起雲湧… 台灣還能內耗?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台灣沒有反毒政策
.兒童節,莫忘消失的孩子
.愛與感恩 我的兒童節禮物
.學說不用立法 七要件法官說了算?
.違法卻判無罪 民主憲政危機
.面對對立 冷嘲熱諷的政府









名家縱論/蘇起:嘆台灣的兩岸精神病


2017-04-02 01:49 聯合報  蘇起


聯合報前總主筆黃年近日出版新書獻給天然獨:從梵谷的耳朵談兩岸關係」。他選擇梵谷作為論述的起點,我只能用「別具慧眼」來形容。為什麼?
梵谷是西方美術史上一個罕見的偉大畫家他短短的一生充滿了激情、挫折、勇氣、理想、矛盾、流血、與創意。他畫作之多(兩千餘幅油畫及素描),生前賣出之少(僅一幅),在知名畫家中應是絕無僅有。梵谷的割耳自殘,最後住進精神病院並舉槍自盡,更是他悲劇人生的兩大高潮
我欣賞黃年兄的慧眼,因為如果撇開兩岸許多眼花撩亂的現象,只聚焦於它的本質的話,兩岸關係還真的很有梵谷的悲劇性格。而且經過藍綠紅幾十年的機關算盡及嗜血廝殺,我們似可確定,現在兩岸關係的精神病,像最後幾年的梵谷一樣,已經越來越嚴重了。
可不是嗎?台海兩岸隔海分治的前三十年,因為台灣與大陸一致追求「急統」而充滿了激情、挫折與流血在美國第七艦隊長期橫加阻撓下,雙方不得已轉成「緩統」。大陸美其名曰「和平統一」;台灣的經國先生則從「反攻大陸」改成號召「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當時大陸因為必須壓抑統一願望而罹患了輕微的憂鬱症。台灣則更嚴重,因為它長時間的「統一只能說,不能做」,導致初期的精神分裂。
李前總統時期繼續精神分裂。他表面上高舉統一的大旗,但實際上卻一方面用「民主化」理想療癒台灣民眾的挫折情緒,一方面把「民主化」逐步轉成「在地化」,然後再滑向「台灣化」。沒想到一路順遂以致志得意滿的李先生搶在任滿前提出「兩國論」的創意,想要一鼓作氣推到「台獨化」的時候,被美中兩強分進合擊逼回「一中各表」的原地。記得他在兩國論提出後面對美國駐台代表的當面質疑時,急切地辯解自己並不支持台獨,而是一直主張「一中各表」及「一個分治的中國」。從此以後,台灣部分人士就患上了躁鬱症,時而躁進,時而謙卑
傾向躁進的陳前總統在任時,經過短時間的謙卑後,勇氣十足地向正名制憲的「急獨」理想邁進。台灣多數民眾及美中兩強聯合反彈,帶來了馬前總統八年的「不統不獨不武」,讓神經緊繃多年的兩岸關係終於鬆了口氣。但神經的鬆弛以及長期對國際問題的漠視,又讓台灣民眾誤以為兩岸的和平與安定輕易可得,而「台灣民意」放到國際甚至中國大陸,也必定是超級無敵的硬道理。這個誤解讓民進黨回掌了政權。
新上任的蔡政府當然明白國際與兩岸實力新對比的殘酷現實,另外應也沒有忘記「急獨」失敗的慘痛教訓。但它卻很尷尬地發現自己被自己長期「反中」與「台獨」的成功宣傳所綁架而動彈不得。折衷之道只好採取「緩獨」策略,對外講「緩」或「維持現狀」,對內仍「獨」。這就讓今天的台灣陷入新的精神分裂:「台獨可以做,不可以說」。這個分裂存在於蔡政府高層自己的言行中,中央行政部門的言行,以及其他黨政學媒的言行中,甚至還藏在眾多支持群眾的內心深處。
不幸的是,今天台灣的精神分裂極可能比早年的病症更嚴重,因為早年外在環境非常安全,非常穩定,可預測性很高,但現在的外在環境卻極不安穩而且挑戰性極大。更糟的是,原來殷殷仰望的精神科醫師美國突然自己變得不僅神鬼莫測,甚且有點自顧不暇,以致任何風吹草動,無論出自大的太平洋兩岸或小的台海兩岸,都會牽動台灣的大小神經。所以病患的心理壓力比過往任何時期都大。我們擔心,嚴重的精神分裂持續一段時間後,不斷累積的挫折感很可能爆發出更大的問題,釀成像梵谷自殘甚或傷及無辜的悲劇
冷靜地看,台灣這麼多年的精神病,除了人為的因素外,也有很大的程度是它的歷史與地理決定的。但它不是不能治療。事實證明,最近八年就是比較緩和的時期。當前的台灣很容易可以做的自我療癒就是設法改善自己的對外關係,尤其是緩和過度緊張的兩岸關係。怕就怕患者不願意採取任何治療行為。若如此,我們就只能為天下蒼生長嘆啊!
(作者為台北論壇董事長、政大國發所名譽教授)



星期透視/台灣要追求「MAD」或「MAP」?


2017-04-02 01:49    聯合報        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創辦人


一、 以柔克剛的「軟實力
國際強權間曾出現一個名詞「瘋狂」或「相互毀滅」(MAD—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擁有核武的美蘇,不論誰先出手,結果都是同歸於盡。
另一個名詞是「和平紅利」。在美蘇武器競賽時,有識之士呼籲:如冷戰減緩,會產生「和平紅利」,用在武器上費用,可用在和平上。台灣經驗是:二○○八年馬總統執政後,推動兩岸直航,馬上出現「和平紅利」更因為兩岸交流,民眾不需在恐懼中生活及工作
第三個是「軟實力」。哈佛教授奈伊(Joseph S. Nye Jr.)解釋硬實力與軟實力,前者指以軍事來壓制對方後者指以其制度、文化、政策的優越性與道德性,展現吸引力硬實力贏得戰爭軟實力才能獲得和平,「軟實力」不是軟弱,與中華文化「以柔克剛」相呼應。
具體說,「軟實力」包括擁有較優秀國民素質、進步教育、公平法治、現代化制度、透明政府、高度執行力等
最新《經濟學人》(三月廿五日),以三整頁報導中國大陸近年來「用軟實力贏得好感」(Soft Power Buying Love),再以「一帶一路」經貿擴展,推廣習近平提倡的「中國夢」
二、 台灣要追求「和平地圖
美國總統川普是個精明善變商人,在川習會前放話,要出售高性能武器給台灣,此刻蔡政府想必是憂喜參半。
以台灣有限財力,多買武器對抗中國大陸,這微不足道硬實力,連「自我感覺良好」都不易產生。如把這些投資於軟實力,則是天大紅利。
這使我想起莫斯科與舊金山二個難忘場景。
一九八○年四月去蘇聯東歐訪問一位莫斯科大學教授說:「蘇聯核彈能消滅敵人幾十次,但政府就不讓我們的人民好好地活一次!」看到商店裡少得可憐的商品,排隊長龍擠到外面冰雪融化的馬路上,「麵包與槍砲」排擠效果多麼可怕地出現在眼前!
十五年後,一九九五年十月,在舊金山戈巴契夫論壇」上,戈巴契夫發表演講:「政治領袖的最大責任是追求和平,不是贏得戰爭。」
應邀赴會的前行政院長郝柏村與戈巴契夫有兩次私下聚晤筆記中我寫著:兩位都談及「不僅要減少國與國之間的軍事衝突,更要全力促進世界和平。」並思考在亞洲設立一個「和平大學」,培養下一代領袖,減少戰爭威脅
二○一○年奈伊教授來台,在與馬總統會晤及演講中都指出台灣要多宣揚民主,少強調主權民主展示軟實力,主權要靠硬實力台灣可用軟實力,增加兩岸交流吸引力當互信增加時,也就增加兩岸的和平
冷戰時代的核武瘋狂」(MAD),已漸淡忘;當前台灣要與中國大陸構建和平地圖」(MAP—Mutually Assured Peace)。
我們期盼政府財政支出優先次序,要有勇氣及時調整,增加軟實力
我們看到:嚴長壽先生全島演講在世界地圖上找到自己」;我們也希望看到,蔡英文總統冷靜地規劃在兩岸地圖上找到和平」。


一中各表 不能丟的防護衣


2017-04-02 01:49    聯合報        桑品載/作家(台南市)


我在民意論壇寫了一篇指陳我們非力守「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不可的文章後,接到蘇起手機簡訊:「桑老:拜讀大作,竊以為過多注意力放在「九二共識,其實共產黨的重點,一直都是『一中』。它接受我提出的『九二共識』,是要淡化『一中』與『一中各表』的差距。所以,張志軍今年曾說過:『九二共識是原則,也是善意。任何人如不喜歡九二共識,換個名就可以,但接下來,就只有面對更難啃的『一中』了兩個都想逃避,是絕不可能的。差及所有國家都接受『一中』,台灣如何逃避?蘇起。」
「九二共識」於大陸於我方說穿了都是「外衣」,同款衣服,但身體都是兩個。大陸對「九二共識」是猶豫接受,應是認為這衣服穿在它『一中』的身體上,勉強合適。我方的身體則是「中華民國」,由於無論兩岸實力對比與國際形勢實況,我方的肌肉都不若彼方,「各表」乃成為保護中華民國的金鐘罩鐵布衫。雙方各言爾志,同穿著「九二共識」衣服,是為了顯現終歸還是自己人。
蔡英文不承認「九二共識」,大陸說那可以換個說法,但「一中原則」不能變。衣服本來就可以換,只要合適就行。北京說這話的潛台詞,是為難蔡政府,縫製不出合於中共身體的衣服。所以她只好閃,她真正厭憎的是這個議題裡所有的「中」,包括中華民國和中國。她嘴裡不說,其實心裡「去中」才是她的「轉型正義」
那些不喜歡中華民國的人應先想好了,一旦中華民國消失,台灣的下場不外三種:一、台灣國成立;三,中共的「一國兩制」達成;三,北京武統台灣成功。三種狀況固然不諱言各有喜好者,但馬英九執政時的民調支持「維持現狀」高達七成多,現在微幅下降,仍超過半數,這裡頭反映出不只是不願改變現狀,尤有甚者,是改變過程必使台灣成為大鼎中之沸水。張志軍說:台獨的終點是統一。」大家聽了受不了,張說或為「危言」,但北京對台獨不會束手,可為「斷言」;何況,「美國及所有國家」者接受『一中』。」其時,台灣如何自處?
「各表」其實只有一種功能,就是保護中華民國。這其中有愛國思想,卻也非全是,而是圖台灣生存之必需。「九二共識」出現之前,兩岸故我關係鮮明;之後局面趨向緩和,到「馬習會」雙方領導人對著國際握手,我方所力爭的「各表」等於落實。一個新局面是,北京要的然還是「一中」,但同時向中華民國低頭,尊重「九二共識」衣服裡各有身體,大家都放心了,兩岸和平形勢於是大好。
北京當然仍念茲在「統一」,倒也理性明白找不到「一國兩制」之外的良方,否則,蔡英文就職前夕,國台辦的「答題」,她置之不理,也未見中共對蔡政權或民進黨端出什麼厲害手段,唾面猶未自乾,夠難堪的!
蔡英文將台灣前途押寶於美國,這個態度,就使台灣實質成為川普政府的籌碼。但要注意川普放送的大罵中國,連「一中政策」都說未必需要遵守;上任後,說法在漸漸改變,國各卿提勒森跑去大陸很快說就習近平近期訪美,川普要的是提振美國貿易頹勢,以及對北韓核武認為中國應有更積極作為。如果習近平讓步到川普可以接受,那麼,蘇起所稱難啃的「一個中國」有可能浮上台面。北京有言:「從北京到台灣最近的距離是繞過華盛頓。」當習近平的說法使川普心花怒放,同意將台灣問題向「中國內政問題」移動,台灣處境,就不是花十億美金軍售可以避難的了
不要台獨,不要中共五星旗在台灣飄揚,除了堅守「一中各表」,不知還有什麼解方所以,可以不要「九二共識」,不能不守住「一中各表」

學說不用立法 七要件法官說了算?


2017-04-02 01:49    聯合報        陳文卿/服務業(新竹市)

太陽花學運占立法院遭檢察官起訴這批人,皆被一審法官以符合「公民不服從」為由,悉數判無罪。對此,我有幾點疑問:
法官可自創法律嗎?遍查六法全書,找不到「公民不服從」這樣的名詞。據媒體引述,這是依黃國昌等人提供的資料,以及法官另外蒐集的資料,再綜合國內外學說之下而認定。怪哉,法庭竟成了學術研究殿堂。姑不論這些「學說」是否為經得起考驗的普世價值,但學術理論難道不需經立法或修法程序,就可構成法律並立即生效採行?
憑什麼認定要符合該七要件才可行使「公民不服從」?民眾如果認為政府徵稅不公平,是否也有採行「公民不服從」的權利,或者這要件內涵是法官說了算?
即使具「公民不服從」的「正當性」,但難道做法可無限上綱到恣意而為,包括襲擊侵入國會殿堂、毀損公物都可以
法官想出的種種理由,讓我想到中國大陸文革時高唱的「革命無罪,造反有理」那句話。拆下立法院招牌行為,僅是「象徵性言論」,無鄙視、輕蔑立院之意;而推警察讓警察跌倒也「非有形暴力」,統統無罪。
這種將違法的「動機」凌駕於「事實」上,可預見的是,未來台灣社會法治基礎是否因此崩潰,這才是最讓人憂心之處。

違法卻判無罪 民主憲政危機


2017-04-02 01:49    聯合報        陳鵬仁/文化大學講座教授(台北市)

漫畫 波波


對於公然占據立法院的行為,台北地方法院竟判決廿二人全部無罪,這無異是踐踏民主憲政的行為。台灣變成政治掛帥,無法無天的國家和社會,這是民主憲政的危機。
判決無罪的理由是「公民不服從」。這意思是說,只要認為「公民不服從」,人人可以做出「非法」的行為。所以對年金改革不滿的退休軍警教人員,也可以採取類似的行為,占領機關和單位?但這是不可以的,是違法的。所以,他們沒有這樣做,也不會這樣做。
平常一個人要進去立法院,是要登記經過許可才能進去的。眾多學生集體霸占立法院,不管什麼理由,這就是違法。法院對明明違法的行為判決無罪,無異是默認人人違法,鼓勵人人違法,人人造反。這實在有害民主法治憲政社會之建立與鞏固,法院這樣作為,絕對不是國家和人民之福,值得國人深思。

面對對立 冷嘲熱諷的政府


2017-04-02 01:49    聯合報        鍾亮恩/待業(高雄市)

每天下樓買報紙,便利商店一份十元,對面福利中心是八元;原本,我喜歡在便宜這家買,找的兩元投入收銀台旁的愛心箱。不過,最近幾個月,這兩元不願再投入愛心箱了,我問自己是否沒了愛心?投不投入這兩元也讓我掙扎,區區兩元能幫助誰?誰又在乎我這兩元?
微妙的一件小事,卻顯示自己內心澎湃的思潮,其實更在意的,應該是內心的動念。如果大家都不願付出,都吝嗇這區區付出的愛心,真難想像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
試想,蔡政府推動各項措施以來,帶來多少族群與世代之間的對立,這種不安與不滿,已經慢慢在各個角落萌芽,一旦茁壯成為不可收拾時,將摧毀整個國家的成長,斷送人民的幸福。
政府豈可不慎思?豈能選擇置之不理,或是冷嘲熱諷?

洪蘭/心快樂 身才會健康

.洪蘭/心快樂 身才會健康
.馬家輝/365票之謎
.劉維公/同溫層併發症
.蘇永欽/法官的多元選任
.馬凱/納稅人血汗餵吸血鬼 天理何存?
.薛承泰/「正正得負」的年改大業
.葉銀華/投資台灣 重中之重







洪蘭/心快樂 身才會健康


2017-04-02 01:06    聯合報        洪蘭

報載一位單親媽媽因自己感冒,怕傳染給孩子,所以堅決不肯抱孩子。偏偏人是越要不到的東西越想要,媽媽越不肯抱,他越要媽媽抱,孩子哭鬧媽媽就到隔壁房間睡,並把房門鎖上。結果孩子哭到半夜鄰居去報警。這則新聞讓我看了非常不忍,很多父母不了解幼時的安全感,對人一生的影響。
研究發現,安全感是人格成長第一個要被滿足的因素。對一個三歲只有媽媽照顧的孩子來說,媽媽就是他的全部世界,他還不懂什麼叫重感冒,他只看到媽在哪兒卻不肯抱他。這個「大人不再喜歡我、被大人拋棄」的恐懼,會使他驚惶失措,他會想盡各種方法來確定媽媽還要他。媽越不肯抱他,他越害怕,就哭的越兇。雖然媽媽有說:我先去隔壁睡覺,等你安靜了我再出來陪你,但是三歲的孩子是聽不懂這種條件句的,他只看到媽媽把門鎖上了,他連看也看不見媽媽了,就會更用力的拍門,一直拍到警察來。
其實,為了怕傳染而讓孩子哭到鄰居叫警察,對孩子心靈的傷害是遠大於感冒流鼻涕,因為即使不抱孩子,他也可能由空氣感染而生病。這位媽媽可以給自己和孩子都戴上口罩後,抱孩子,給他安全感。
所有的動物在小的時候都長得可愛,圓圓的臉,大大的眼睛,因為幼年的動物沒有自衛能力,是獵食者的第一個目標,他們要靠可愛來讓大人喜歡他、保護他。在大自然中,沒有媽媽的幼兒,基本上活不到第二天太陽的升起。
孩子對父母注意力和關愛的渴求,也讓很多孩子故意去做壞事來引起父母注意。最近有個孩子,因為姊姊長的漂亮,常被親友誇讚,她被忽略,於是發展出類似身心症症狀。只要父母買東西給姊姊,她就對那個東西敏感,立刻乾嘔或嘔吐,但是帶去作胃鏡檢查,又沒有任何異狀。有一天,這位媽媽坐在我旁邊談起來,我跟她說:把同樣東西先買給她,看她會不會過敏嘔吐,如果不會,那就是心理問題。果然只要是先買給她,她對這個東西就不會敏感,後來父母多注意她,嘔吐就消失了。
也有一個孩子為引起父母的注意而吃素,因為吃素,母親就得另外為她準備食物。看到孩子用這種方法來引起大人注意,真是很難過。
帶小孩很辛苦,尤其是生病時但心靈受傷比身體病痛更嚴重,研究發現沒有安全感的孩子,他們連接兩個腦半球的胼胝體比一般人小,神經細胞連接的比較稀疏,這會影響他們的學習力小腦蚓部血流量少,這會造成情緒的不穩定家扶基金會的調查發現,傷害孩子的九十五%是同住的家人,其中八十七%為親生父母親。所以這方面的知識很重要,父母只要去想,沒有孩子不生病的,傷風感冒不是絕症,流幾天鼻涕不會怎樣,但被拋棄的恐懼卻是久久忘不掉的。它會出現在惡夢、尿床等行為上,造成的傷害遠比傷風感冒嚴重的多,所以不要怕抱孩子,心快樂,身才會健康。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