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5日 星期日

經濟/革新數位法規 謹記Uber案三教訓

.聯合報社論..內閣改組暴露蔡英文格局之限
.聯合報黑白集.「六千億也沒用」的教訓
.經濟日報社論.革新數位法規 謹記Uber案三教訓









經濟/革新數位法規 謹記Uber案三教訓


2017-02-05 00:1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Uber因違法在台喊停,讓創新產業與法律衝突的議題受到關注。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來台四年的Uber,在一番糾纏奮戰之後,終將在本周停止營運。政府如何從Uber案學取經驗,讓科技創新與民眾權益能融合兼顧,才是整件事的關鍵價值。
網際網路已經如同水、電一般的普及,以其為基礎的創新應用及服務也如光速般的推陳出新。但由過去的電信MOD、教育E-learning、遠距醫療、金融第三方支付,到今天的Uber,好像數位創新服務與法規的緊張衝突難以避免。而且只要法規監管程度越高越密者,衝突性就越大。這種緊張關係不必然是法規落後所導致,可能是數位創新服務在本質上就與現行法規不易融合。
數位創新服務的成功之道,在於結合現狀不足的敏感度與網路及數位科技的支持度,是否合乎真實世界的法令原本就不是重點;甚至以網路突破法規造成的進入障礙,可能一開始就是新服務要「創新」的對象。
問題來了。任何國家的法規重在要件具體、規則清楚,強調將法規適用到各種行為時的明確性及可預測性,因此駕駛有職業登記、車輛漆成黃色、照規定的費用計價,才是公路法適用的計程車穿白袍的人領有國家執照,並與病患「面對面、親自」診察,才能下診斷開處方;只限於以有線電視公司鋪設的線路送進家中而且付費,才叫有線電視服務。因而當消費者透過App也能叫到費用低於法定標準的車,或是有執照的高雄醫師隔著網路替宜蘭病患開處方時,固然有其便利性而被視為是進步,但也會因法規無法準確適用而陷入違法爭議,主管機關很容易被冠上反進步的罪名。
放眼未來,歸納Uber案的教訓,數位法規革新必須把握以下三個重點
第一是確保法規的「科技中立性」。舉凡公路法、銀行業、醫師法、有線電視法等所謂行業特別法,目的都在於確保「服務品質」。在多數的場合,業者服務品質不好,頂多不再去消費即可,但對醫療、金融、運輸、通訊等行業,服務品質若不到位,輕則被剝削財產、重則危害健康性命,因而需要以法規強制確保服務品質的下限。而確保服務品質,不外乎透過資格要求、登記管理、限定提供方式(如外觀顏色、使用線路、親自診察)及資費管理等分類做手段。其中受數位發展影響最大的,就是「限定提供方式」這種作法限定提供方式往往用二分法區分合法及非法,能顧及明確性卻欠缺包容科技進步的彈性
國際間的趨勢,則是按照科技中立性原則,改以針對服務之內容、功能、效果等方式作為規範基礎,例如電視節目只有「付費、免費」以及「有節目表、自由選播」的區分,而計程車也不以顏色、車行為區別。至於業者用什麼網路、什麼新鮮花俏的名稱來攻占市場,都不應影響法規的分類。簡言之,科技中立性的法規革新不見得一定是「鬆綁」,但必須檢討調整提供方式的定義
第二是加快數位法規革新的速度。法規永遠落後於科技及數位新興服務,因此一國數位經濟發展成功的關鍵之一,在於追趕的速度。以Uber案為例,從一開始如何歸類、是否繳稅、是否違反投資許可等,經過了四年的爭議,交通部終於找對了方向,回歸到公路法「確保服務品質」之初衷作為處分基礎至於像通訊匯流法制,更是拖到沒人記得、沒人在意。要加速數位法規革新,不能只期待主管機關與時俱進,畢竟執法者都有「維持現狀」的傾向,重點在於行政院能否建立上層指導方向及具體指標
最後是如何降低政治思考,以理服人。所有的數位創新服務一定會打擊到現有業者,反對力道絕對很大。管制者一方面要支持新創吸引投資,一方面要降低衝擊消除政治風暴,很難兩全。唯有回歸各法的原始目標及基本精神,不要隨著政治氣氛而起舞搖擺,才能建立以理服人的改革基礎。

聯合/「六千億也沒用」的教訓


2017-02-05 02:3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政府預告推出「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方案。中央一說話,地方無不摩拳擦掌,展開搶錢大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蔡政府受益於過去兩年稅收超徵,舉債空間擴大,預告二○一七年要進行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方案。中央一說話,地方無不摩拳擦掌,綠營執政縣市尤其興致勃勃,已紛紛提出交通建設等計畫,展開搶錢大戰。
總統說要拚經濟,這話聽來何其耳熟,陳水扁、馬英九不都曾信誓旦旦?但官僚的藥方,怎麼開、怎麼錯,連一度頭頂光環的「二十年來最佳財經內閣」,深受期待而來,結果卻令人黯然。
台灣的發展,主要其實不靠政府的產業政策領導;如果是錯誤的政策,結果比貪汙更可怕。政府腳步跟不上民間,已是屢證不爽。近年來,從大企業家到歐美在台商會,頻頻打臉政府,懇求「不必帶領我們,只要別擋路就好」。
台灣問題的癥結,正好在政治,是政治拖垮了經濟。行政效率,官僚心態,藍綠對立,派系分贓,立委利委…。哪裡有錢,哪裡就有五鬼搬運,哪裡就有貪腐黑洞
現況不正如此嗎?就以歷年來花掉最多經費的河川整治而言,環保團體就檢舉,以河川整治之名,卻是地方政府縱容業者盜採河川砂石的機會當年李鴻源在內政部長任內面對地方政府要求六百億治水經費,即曾直言:南部縣市一面超抽地下水,一面跟中央討錢,「給六千億也沒用」;傳為治水史上名言。
中央政府一開口宣稱要撒錢,蒼蠅就逐臭蜂擁而來。蔡英文若真想做事,做一件事就好:清吏治
政院拚經濟,一個月內將提出擴大公共建設計畫,並擬編跨年度的特別預算推動,鎖定軌道、治水、城鄉特色等三大建設,行政院長林全表示,我們正盤點計畫,不涉土地徵收及在國內生產者將優先做,以創造更大效益。

聯合/內閣改組暴露蔡英文格局之限


2017-02-05 02:2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內閣局部改組名單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傳說多時的內閣改組,終於掀開底牌,結局既不熱鬧,也無火花,更談不上驚喜。勞動部、衛福部、科技部、農委會四個部會首長的異動,主要均由蔡英文身旁親信換手接替,堪稱「無感改組」,顯不出新意。以小觀大,蔡政府的格局似乎已盡於此,未來恐怕難再有宏圖大展之可能。
上任八個多月,蔡政府遇上的風風雨雨不少,民意支持度幾已腰斬。這次內閣改組,原本是蔡總統重振聲望、重整形象的大好機會,至少要讓民眾產生一些新的期待。然而,名單一攤開,卻只見小圈圈的人事移動,整個內閣的氣味、風格和戰力仍是原般模樣,既未換湯、也沒換藥。蔡英文如此不在乎民意反應,令人三嘆。
先前傳聞沸沸揚揚,高雄市長陳菊、台南市長賴清德等民進黨南部大將可能在任期過半後北上入閣;但到最後,花媽和賴神都因諸多考量皆未北上,地方首長僅宜蘭縣長林聰賢出線接下農委會。對照之下,八個多月來一再遭民進黨數落的「老藍男」閣員,乃至經常凸槌失言的政委,反而都安然在座。人們在整個內閣改組過程中看到的,是府院和黨內勢力交手的痕跡多,為一新政府氣象而銳意布局者少
以林聰賢為例,在新系大老陳菊和賴清德均無意入閣後,同屬新系的他突然變得炙手可熱。政壇上忽而傳聞林聰賢要接這個部會,忽而傳聞要接那個部會,前後五個部會有過其天馬行空走過,彷彿這是個不世出的文武全才。說穿了,原因其實很簡單,是新潮流使盡力氣要護送他上壘。然而,林聰賢心目中的首選為交通部,卻過不了林全這關他也想要勞動部長職,卻被蔡英文先一步塞進其表姊林美珠卡位最後,林聰賢只能接下同屬新系的曹啟鴻在農委會的遺缺。一進一退之間,新系爭取許久,只得到一加一減的平盤。
這次內閣改組,被政界形容為「英系」成功阻擋「新系」對權力的瓜分,原因在此。至於勞動部、衛福部、科技部等三個部會的更替,基本上只是蔡英文的親信或競選班底間的小圈圈推移,對執政團隊其實談不上什麼「造血」作用,更談不上為政府帶入新思維或新激盪。
無論如何,經過這次的改組交鋒,蔡英文和林全的相互倚賴關係似乎變得更為緊密,「英全體制」愈發鞏固。從執政者的角度看,這或許是正向發展;但從國家治理的角度看,則效果可能正好相反。其原因,可以從三點觀察:
第一,從過去八個月的執政績效看,「英全體制表現平庸,許多閣員不僅缺乏政治應對能力,甚至缺乏行政專業能力。這次內閣改組,蔡總統和林揆本應力求從結構上去調整這些缺失,孰料,兩人反而愈發安於現狀。如此一來,民眾要期待蔡政府有新的突破表現,恐怕更難上加難。
第二,政府團隊一直存在「圈圈太小」、「同質性太高」的問題,這也是許多決策屢受批評的癥結所在:除了思慮不夠周詳,常常是單線作業拍板決策,最後卻引發民眾強烈反彈。蔡政府的調整之道,本應引進更多元、異互補的人才相激相盪,使決策更臻完備;不料這次卻反其道而行,愈發內縮,這絕無助於台灣的政經發展。
第三,這次改組,主要著眼於黨政「內部」的權力分配推擠,並未考慮「外部」的社會期待及國家競爭因素因此,改組只是草率應付民意,卻看不到服務人民的心思。包括人才的調度,只是在既有的棋子中東挪西移,卻未思及向社會、企業、乃至在野陣營求才借將,這是眼界的侷限,也是氣度的侷限
紛紛擾擾八個多月,蔡英文任內首度內閣改組,竟是如此不痛不癢,不僅辜負了民眾期待,也限制了執政者自我超越的可能性。改革藍圖畫得那麼宏大,派出的隊伍卻如此單薄,簡直太不相稱!

星期透視/人權、人道、人性的時代逆流\名家縱論/別怕,把自己逼到牆角

.蔡總統聽不見民意? 談國事不能「說說,算了」
.不是她的「票」 挨削挨砍不意外
.猶記去年福祿猴… 柯市長又讓「小奇雞」落難
.內閣改組:率由舊章 只為選舉
.兩岸「冷境」中,更需冷靜
.星期透視/人權、人道、人性的時代逆流
.名家縱論/別怕,把自己逼到牆角
.「保命防跌」 給長輩無礙環境
.會考分級鬆 誤了用功孩子
.畫中有話/用了三年的紅布條









星期透視/人權、人道、人性的時代逆流


2017-02-05 02:20  聯合報  楊永明/國際關係學會會長

美國克利夫蘭市的市場廣場,三日聚集大批抗議總統川普移民禁令民眾,一人高舉寫著「勿讓歷史重演」海報。 圖/美聯社


川普日前頒布的七國禁令,我完全無法認同;雖然川普強調這不是穆斯林禁令,且只有九十天,但卻是「以國家安全和反恐之名,針對少部分人因為出身、身分、國家或宗教,進行壓迫、區隔或標籤化的作為」,不是因為個人涉及恐怖主義或不法行為;果不其然,華盛頓州聯邦法官,頒布暫停川普禁令,效力及於美國全境
依據美國務院「二○一五年恐怖主義報告」,全球九十二國發生恐怖攻擊事件,有一萬一千七百七十四次恐攻,造成二萬八千三百廿八人死亡。川普禁止的七國中,只有三國是遭受恐攻的前十國。
競選期間川普曾說敘利亞人是安全威脅,且會禁止穆斯林入境美國。現在七國禁令很容易會被認為,是執行他說過的禁令主張,並特別針對什葉派執政國家。其實,恐攻分布廣,特別是這兩年在歐洲與北美發生的,多是「孤狼式恐攻」,也就是個人或少數人呼應恐怖主義團體理念或號召,單獨採取攻擊行為,西方媒體擔心川普禁令可能會挑起更多孤狼式恐攻
川普禁令對國家安全不一定有正面作用,反可能激化報復,歐美境內的孤狼恐攻也會受到刺激極右人士也會加深對穆斯林的歧視與反對,在加拿大魁北克對清真寺進行掃射的極右翼學生,就崇拜川普和法國極右領袖勒龐此外,也會讓穆斯林感覺受到針對性歧視,美國境內的穆斯林同樣也會不安與異樣。
川普禁令還有針對難民與敘利亞部分,先禁止所有難民入境一百廿天,然後大幅縮減收容難民人數,從現在十一萬到五萬人;至於敘利亞難民,則都不得入境,沒有時間限制,直到進一步通知。難民問題困擾歐洲國家許久,歐盟各國有廣納難民,也有嚴格審查把關,但是並沒有全面禁止難民或是單一國家難民
難民禁令讓人想起二戰期間,躲避納粹但仍遭殺害的「安妮日記」作者安妮法蘭克的際遇
猶太裔的安妮一家人,為了逃避納粹,從德國法蘭克福搬到荷蘭阿姆斯特丹德軍占領荷蘭後,安妮姊姊收到向勞動營報到通知後,安妮一家就搬入她父親辦公大樓的三、四樓,用書櫃擋住出入,過著躲藏隱蔽生活;但仍被德軍發現送往集中營;隔年安妮和母親與姊姊在集中營內死亡,只有她父親存活下來
安妮喜歡文學和寫作,她十三歲時,開始在父親送她的記事本,每天寫著日記,特別是躲藏期間的生活點滴和心聲;她父親在戰後將安妮日記出版,獲各國讀者支持,日記展現安妮的文學才華,不只是少女成長的心路歷程,更是珍貴的時代見證,對於人性與自由的渴望與啟發
安妮日記與川普禁令的連結關係,是安妮一家人被納粹逮捕前,她父親曾多次申請美國簽證卻被不斷拒絕。一九三○年代,美國對大量猶太裔難民前往美國,有著相當歧視性的懷疑與反對,甚至擔心來自德國的猶太裔難民會成為納粹間諜所以當時政府加強審核難民身分,減少猶太難民名額,一九三九年等待名單就超過卅萬人
如果當時美國給予安妮一家人簽證,安妮不會在集中營內死亡。現在歷史正在重演,排斥非我族類的穆斯林難民,還記得前年陳屍海灘的敘利亞三歲小男孩亞藍嗎
川普以身分、出身、國家為由,禁止七國人民、難民和敘利亞難民,這是對美國聲譽的重擊,更是對人權、人道與人性的時代逆流

名家縱論/別怕,把自己逼到牆角


2017-02-05 02:19 聯合報  徐重仁(全聯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我人生第一次出國是去韓國,時間是一九七三年的三月,因我國與日本斷交,在台無法取得簽證,為了去日本讀書,我決定先飛韓國辦簽證,再轉進日本。抵達韓國第一晚入住的那家旅館,自牆上倒掛的暖氣機老舊一直咿啊作響,而且睡到半夜突然被冷醒,暖氣居然自動停了,後來問才知道是為了省電。
隔日一早,我詢問旅館經理早餐在哪裡用?那位經理回我說,旅館內沒餐廳,帶著我往外走了里許路到了一家小餐廳,指著我進去用餐,他也主動地坐在同桌吃起早餐,就這麼「自然地」要我幫他埋單。再隔天我決定自己到那家餐廳用餐,無巧不巧,那位經理又跟著來了、又坐我同桌、又要我幫他埋單。當時我心裡想,韓國人吃一頓早餐並不容易啊。
在韓國等待簽證期間,有位阿姨服務員熱心地說要帶我跟友人到處走走逛逛,後來居然還帶我們到她家裡,並介紹她年邁的父親說,她一直想給父親買個東西可是沒有錢,當場希望我們能幫忙,給她一些錢。當時我待在韓國那幾天的初印象就是,「這國家怎麼窮成這樣」!
在那個時代,不只韓國窮,新加坡、馬來西亞亦不富裕,反倒是台灣正處於發展階段、經濟快速起飛,台灣成為鄰國取經的對象當年新加坡人來台訓練軍人,馬來西亞華僑來台念書均是常見之事,他們就是希望能學台灣經驗,帶回自己的國家、發展自己的國家。
韓國、新加坡等因為窮過、窮怕了,人民都知道「不努力絕沒有機會」,再退無可退只能盡全力,後來努力出一片天,如今再去韓國,景況早已不可同日而語。而那時的台灣各領域百花綻放,常聽聞台灣醫師、護士組成的醫療隊,遠赴非洲行醫,各行各業都很努力地貢獻所長,在國際上施展拳腳。
不過現在,台灣陷入很多議題爭論不休,許多事情想做卻動彈不得的窘狀,我們羨慕歐美等國家做得很好,但我們的問題是「知道別人好、這樣做很好,卻不踏出第一步去做、去實行」。
台灣已到了再不努力,怕要被邊緣化的臨界點。我們必須要努力,而且要試著跳脫舒適圈,用「把自己逼到牆角」的決心來思考新出路,絕不能再遇到爭論、障礙,就安慰自己說「還好啦,會沒事的,會有人來幫忙的」,得過且過的心態並無法帶我們逆勢突圍,而是要想著如果已沒有退路,下一步如何絕處逢生?
我的經驗是,要跨出第一步先從容易的開始,不要把目標想得像天方夜譚那麼遙遠,而是既然有了目標,就要生出決心,相信自己做得到。我常講,當不知道怎麼做時,他山之石可當參考,我習慣讀日本重要財經媒體或是電視專題訪問,整理出企業成功案例,學習他人邁向成功的過程,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努力,而我自己也會實踐,邊實踐邊修正,不是看看別人很成功就算了,重點是要用在自己的事業上並努力實踐
事業的起心動念,要能「利他」,成功是水到渠成的結果我常以日本樂清創辦人駒井茂春經營事業的理念為例,他強調事業要走一條「損」的道路,意思是做事要先委屈自己、讓利他人,才會有善的回報我將其闡釋為走一條「利他」的路,做事業要先想著解決顧客的問題、融入顧客的情境,一旦問題解決了,自然而然會回饋給企業利益,產生善循環。
「利他」的理念適用於各領域,日本有很多地方創生的例子,都是從利他的角度出發。像是愈來愈多日本企業設有托嬰中心,方便職業婦女可以邊工作邊看照小孩,解決了員工的問題,員工自然努力工作。我常講,「有問題就有機會點」,從利他的角度出發,往往都可以找出新機會。
(作者為全聯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重仁塾塾長)

蔡總統聽不見民意? 談國事不能「說說,算了」


2017-02-05 02:06 聯合報  李枝桃/資深教育工作者(南投市)

蔡英文總統。 聯合報資料照片


一名廿八年次住二林的老先生打電話給我,提到常讀我發表關心社會國家的文章,「怎麼這一年來你不太寫了呢?」他這麼問我,我笑著說好多人在寫呢!他憂心地說現在評論政治的好像愈來愈無力,社會不安的境況讓人擔憂。
過年期間和親友聚會,親戚談的是各自的生活,並互相關心下一代的工作及經濟情況,最後竟不約而同消極地說:有工作做,有固定薪水可領就不錯了。
朋友聚會因彼此工作場域不同,都不想碰觸年金問題,因此聊的是社會現象。對社會的紊亂,大家也都不約而同的搖頭。
阿祥說關鍵點在蔡總統身上,只要她一出聲,民進黨莫不想盡辦法達成使命,「以前大氣的說大家對她施政不滿意,可以對她拍桌子的蔡總統,如今安在?社會吵吵嚷嚷,她可有聽到?
不知道為什麼?腦海裡突然浮現一個讓我心疼的記憶畫面。一回在小吃攤吃麵,一個孩子因媽媽沒遵守承諾,帶他吃速食而抗議吵鬧;媽媽完全不搭理孩子,待她吃完,就把孩子拽走說:「不吃麵條,就甚麼都不要吃。」
我還驚詫中,聽到忠哥回應,「允許你吵、允許你鬧,反正她不理你,你能奈何?而且現在事情一件件發生,新的事很快就蓋過舊事,大家又馬上忘了日前在吵甚麼,所以政府用拖字訣就過關了;就算大家記憶力變好,她不理不睬,拳拳打在棉花上,等大家力量散盡,她依然鬆軟瀟灑。」
忠哥這麼一說,阿娟提到之前遇到的訓導主任,第一個因為能力強,領導力佳,老師們有事找他,都可以獲得協助,所以對他服貼;第二個能力稍差,但用心,你有不滿找他,他會認真地解釋並改進,雖然忙得團團轉,也未必能做好,但態度誠懇,所以大家還是好意地經常找他,告訴他哪裡不對。第三個則是看不出能力,因他無心,遇事打馬虎眼,久了大家就不找他,因為自己解決比較有效!他還沾沾自喜說,校內沒甚麼事,老師們都不會找他,唉!沒有聲音不代表他做得好,是說了沒用,不如不說
昨天黑白集提到,習近平藉十九大營造權力工程,反腐使統治階層肅清,又受基層民眾擁戴,大陸如今幾是「萬馬齊瘖」;想想萬馬齊瘖,除了受服膺愛戴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說了沒用不如不說」。
以前一個老師告訴我們,要做有擔當有能力的人,是「我說了,算」;別做霸氣的,「我說的才算」;更別做軟弱無力的,「說了,算了。」
其實,我不相信蔡總統聽不到民眾聲音,但害怕的是,她若以「說過了,就算了」這種態度應付,我們的政府官員是否凡事也是「說過了,就算了」,最後大家對國事也一樣「說說,算了」?到最後,我們是不是也是萬馬齊瘖呢?

陳冲/由新台幣看立委的眼界與格局

.陳冲/由新台幣看立委的眼界與格局
.馬凱/風雨如晦 雞鳴不已
.劉維公/設計師如何對抗川普?
.盛治仁/親愛的小欣…
.方祖涵/旋轉三周半的冰后人生
.洪蘭/食尾牙面憂憂
.劉克襄/火車在海邊停下









陳冲/由新台幣看立委的眼界與格局


2017-02-05 00:32 聯合報  陳冲(東吳大學法商講座教授)

民進黨立委高志鵬將提案修法,推行「新」台幣設計運動。 圖/取自高志鵬臉書


一元復始,春節期間傳出立法委員看鈔票不順眼,想要提案修法,改變「看膩」的孫中山、蔣中正頭像。這個想法可以看出民代的眼界與格局
先談眼界,自從虛擬貨幣觀念出現後,雖然先後問世的遊戲代幣及比特幣等尚不成氣候,但貨幣數位化已成為一思考的方向。我在二○一四、一五及一六年初曾三度撰文,建議中央銀行研究電子貨幣發行,該行反應似頗猶豫;去年三月張善政院長也曾指示研究,而央行在嗣後立法院的訊答時,則表示世界各國都未真正發行電子貨幣,央行有收集各種資料,認為由民間發行較不妨礙創新云云。
民間發行固然創新空間較大,但仍只是利用現有通貨的電子載具,畢竟不是Legal tender(法償貨幣),而且貨幣型態由貝殼、金屬、貴金屬再轉為紙鈔,有朝一日轉為電子型態,非無可能。短期來看,電子鈔票與實體鈔票並存—所謂部分貨幣電子化,極可能是一項務實的選擇。我在二○一五及二○一六年文章中所列理由及英格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與發行局長的說法,都在指出此一趨勢不容忽視,對貨幣政策也有助益,預為研究實有其必要。
春節前傳出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主導的數位貨幣又有進展,已完成數位貨幣模擬運行環境。其實人行早在二○一四年即成立數位貨幣小組,積極布局,並在一五年完成系列報告,遍及數位貨幣架構、關鍵技術及法律考量等,嗣並於一六年一月廿日舉辦的數字貨幣研討會中,做出可降低發行成本、提升經濟活動便利性、減少洗錢,乃至提升央行對貨幣供給控制力的結論。所以最近出現新進展的報導,並不令人意外。
立委如對目前鈔券已經看膩,不妨拒領拒用,但如真正心在國家,就應提案朝貨幣電子化(或至少部分電子化)方向改進,如此除上述好處外,「看膩」問題也無形中消失。
談完眼界,再說格局。縱然立委平時不注意國外發展,而執意要改變新台幣的外貌,也不必祭出只會造成內傷的意識形態炒作。目前我們使用的鈔票名之為新台幣,係因民國卅八年時,戰後常見的惡性通膨作祟,台灣物價一年間變動達千倍。當時財政廳長嚴家淦為穩定局勢,規劃發行新貨幣,但幣制改革不是只印新鈔即可,尤其在人心惶惶之際,必須要有堅強的發行準備。家淦先生乃冒不韙,在國共內戰正熾時,向蔣總統要求撥付黃金八十萬兩作為發行準備外加美金一千萬元為外貿兌換準備,出乎多數人意料,總統竟然同意做此調度,使新台幣順利發行,金融得以穩定,奠定台灣後來經濟發展的基礎。
所以即便「目光如豆」只看新台幣外觀,蔣中正或嚴家淦的頭像放在鈔票上,並無不妥。這點歷任央行總裁應該知之甚詳,「沒有嚴家淦,就沒有新台幣」,立委如有格局,就應有些緬懷先人的胸懷,至少要建議加印有家淦先生的鈔券。
民代見縫插針,想搞意識形態,可以理解,但總要有點眼界與格局吧!
(作者為東吳大學法商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