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4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勞保年金改革比國保更迫切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2898/web/

◆  聯合報社論/以核養綠:燃氣世界第一,台灣有此能耐?
◆  聯合報黑白集/僥倖心態藏死亡陷阱
◆  經濟日報社論/勞保年金改革比國保更迫切






經濟日報社論/勞保年金改革比國保更迫切


2018-10-24 01:1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最新的國民年金保險(簡稱國保)精算報告最近出爐,顯示潛藏負債已經飆至1.94兆元,比起兩年前的上次精算增加了近3,000億;若費率不調漲,預估國保基金15年後將入不敷出,30年後面臨破產。另一方面,勞保基金本來就推估九年後就會破產,去年更出現鉅額虧損,但勞保的年金改革方案卻因考量選舉而擱置在立法院,預期會對勞保財務進一步產生負面影響。
目前衛福部可能依國民年金法規定,調漲明年國保費率0.5%,勞動部日前也宣布勞保費率明年將依法調漲0.5%,明年的勞保、國保雙漲,受到衝擊的約有1,400萬人。
國保開辦十年,財務出現問題,其實是立法伊始就注定的命運,因為國保在於確保未能於社會保險獲得適足保障之國民於老年、生育及發生身心障礙時的基本經濟安全,並謀其遺屬生活之安定。
只要符合25歲以上、未滿65歲,沒有勞、農、軍、公教保險者會自動納保,享有老年年金、生育、喪葬、身心障礙年金、遺屬年金等給付。參與的被保險人本身大多為經濟上的弱勢者,等於弱勢參與來保障弱勢,財務基礎本來就很脆弱
雖然政府對被保險人未繳清保險費及利息前,得暫行拒絕給付;核發各項給付時,應將尚未逾繳納期限之保費、利息,由保險給付中扣抵,以及被保險人應納之保費及利息,未依期限繳納者,不予計入保險年資;其逾十年的部分,被保險人亦不得請求補繳。但繳費方面並非強制,因此自始民眾繳費狀況並不理想,入不敷出的現象早就出現,也難怪精算報告指出法定最高費率至少調高至20.32%,才能支付目前的給付水準。
問題是,大多數弱勢民眾連吃飯都有問題,調漲保費又可能讓弱勢者更不願意繳納保費,原來願意繳納保費的民眾,有鑑於蔡政府的軍公教年金改革嚴重違背信賴保護原則,擔心政府可能降低國保的給付,而跟進拒絕繳納,反而讓財務問題更加嚴重。
因此,我們建議政府,在決定針對國保調漲保費或降低給付之前,應該回歸國保照顧弱勢民眾的初衷,從衛福部依法應補助之保險費及應負擔之款項,由公益彩券盈餘及調增營業稅徵收率1%支應;如果仍有不足再由衛福部編列預算撥補。反正,國保的財務「由政府負最後支付責任」,何不依法把錢撥足,讓國保年金可長可久,弱勢民眾才更有意願繳納保費,也能落實照顧弱勢的目標。
相對地,農保也是連年虧損,潛藏負債不斷高築,蔡政府完全視而不見,至今沒有提出具體的改革方案。而納保人數高達1,030萬人的勞保基金,勞動部每三年精算一次,2015年「勞保保險費率精算及財務評估」報告,即顯示應計負債比2012年的7.27兆,增加了1.7兆,平均一年增加負債相當於整個勞保基金,財務狀況是所有年金制度中最為嚴重,去年又提早出現虧損,推估今年底的應計負債應已超過11兆元之巨,甚至有可能在八年內面臨破產。
然而蔡政府全面執政,將比較晚破產的公教年金制度砍到見骨,延後破產19年,卻怠於農保和勞保年金的改革,行政院通過的勞保年金改革版只將勞保老年給付投保薪資計算,從現行60個月逐年延長到180個月,結果只延長破產期限二年,不但敷衍了事,也無法有效解決破產的疑慮;而送到立法院還擱置不審議,證明蔡政府的年金改革根本就是充滿了政治算計。
就如蔡總統自己說的,愈晚改革愈需要付出代價,勞工最擔心的是勞保會破產,連小小的改革都畏縮,憑什麼將年金改革當作政績?如果有擔當,就應該在11月選舉前,提出勞保年金改革的具體時間表,才不會辜負民眾的期待。







聯合報黑白集/僥倖心態藏死亡陷阱


2018-10-24 00:1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鐵普悠瑪列車高速行駛撞擊新馬車站月台後出軌,造成嚴重傷亡。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出事的普悠瑪號傳出司機員曾發出異常通報,到了宜蘭檢修但無法修復,於是決定到花蓮站換車,沒想到接著就發生出軌意外。此消息如果為真,實在令人心情沉重。一輛明知故障的列車仍在軌道上奔馳,人禍因素何其明顯。推動「失速列車」的不就是僥倖心態嗎?
台鐵相關人員究責乃必然,但更值得檢討的是台灣人的「蝦咪攏嘸驚」精神,不但缺乏安全意識,還有「不會有事啦」的僥倖心態。高空作業輕忽防護裝備,這兩天在台南才又有一起工人墜落死亡案件。遊客超載擠上吊橋,硬闖危險水域,颱風天觀浪登山,進野生動物園不聽勸下車拍照…,這些聽起來不陌生吧?至於酒駕肇事奪人命,更是不可勝數,再怎麼加重處罰,仍是「不守法者恆不守法」。
有人愛玩命,生死後果自負。但很多人的危險行為殃及無辜,連公共安全事項竟也輕慢疏忽。這是「專業守則」的大漏洞,但多少生命教訓仍換不來嚴格規範。去年造成三十三死的歷來最嚴重國道車禍,不就是疲勞駕駛肇禍?這次普悠瑪出軌,如果真是「已知故障」,甚至進一步和「故障未修復仍繼續行駛」有關,則要如何向死傷者交代?
台鐵經此教訓,未來的安全行車規則會嚴格執行嗎?而客運疲勞駕駛現象改善了嗎?勞工施工防護、酒駕者守法精神、遊客安全意識…,統統進步了嗎?「蝦咪攏嘸驚」可能帶來死亡陷阱,台灣待補破網之處何其多!




聯合報社論/以核養綠:燃氣世界第一,台灣有此能耐?


2018-10-24 00:1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以核養綠公投在補件後終於成案。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漫畫/季青



以核養綠公投提案,在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打臉中選會後,終於補送連署書成案。不論綁大選後的公投能否通過,「以核養綠」公投成案,除了提醒中選會與民進黨政府,別讓獨立機關淪為「東廠」側翼外,更大的意義在於,提供人民審慎檢視國家能源政策的選項;從另一個角度看,其實也為民進黨在非核神主牌下無以為繼的能源政策,提供了下台階。
尤其這次大選,民進黨在新北與台中陷入苦戰,關鍵因素是選民不滿民進黨防制空汙不力。為搶救兩都選情,行政院先是不顧藻礁保育強行通過觀塘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興建計畫,接著宣布新北深澳電廠停建、台中火力發電廠四部燃煤機組民國112年(二○二三年)除役。民進黨拆除了深澳與中火兩個選舉地雷,卻也為我國的能源安全埋下了新的地雷。
深澳電廠停建與中火燃煤機組除役後,受影響的電力供應,蔡政府計畫在桃園、新北與台中三處新增天然氣發電機組取而代之。蔡總統原先的能源轉型計畫,天然氣、燃煤與再生能源發電比重分別是五成、三成與二成,此次調整後,未來我國天然氣發電比重將超過五成,若再生能源發展不順,天然氣發電比重恐怕還要進一步提升。
蔡英文的能源政策完全捨棄核能,又過度期待綠能,是兩個致命傷,她不思調整,卻在這個脆弱地基上,蓋起另一棟危樓。為了選戰,未經詳盡評估與計畫,行政院長賴清德即宣布捨棄深澳與中火燃煤機組,改以天然氣發電取代,讓我國的電力供應更加依賴天然氣發電。去年我國天然氣發電量約占總發電的卅八%,民國114年(二○二五年)將超過五十%,放眼全世界,台灣可說是第一名。
天然氣發電排汙量低於燃煤發電,近年成為世界各國減煤的主要解決方案,但台灣這項「世界第一」卻讓人看得膽戰心驚。台灣發電用的天然氣全數仰賴海運進口,受限於接收站的儲存量,天然氣安全存量僅七到十四天,遠低於燃煤安全存量至少逾一個月。天然氣發電的風險,民進黨兩次執政時都發生過。民國91年(二○○二年)因天然氣船運補不及,台電緊急宣布對工業大戶限電,當時的台電董事長林文淵為此下台;去年八一五大停電,則是因為供氣中斷,大潭電廠停擺造成全國大停電。
與我國類似高度仰賴進口能源的國家,如日本與南韓,其發電種類不像蔡政府規畫的這麼單一。日本預計在民國118年(二○二九年)實現的發電配比,天然氣發電占廿七%;南韓近年積極推動以天然氣取代燃煤發電,但到民國119年(二○三○年)時,其天然氣發電比重亦低於卅%。試問蔡政府,我國豈有比日韓更好的條件,可以把過半的發電都押在天然氣上?
我國最大的天然氣進口國是位於中東的卡達,每年採購量約占我天然氣進口的四成,一旦中東地緣政治緊張,如荷姆茲海峽遭封鎖,輕則氣價大漲影響電價,重則甚至可能面臨斷氣危機。但蔡政府把能源政策當選舉工具,未經審慎評估就輕率調整能源配比,能源主管機關經濟部長甚至是在閣揆宣布後,才被用「紙條」告知我國發電配比要做重大調整,這是拿國家安全當兒戲。
目前世界各國能源趨勢是「減核、增綠、加氣、脫煤」,兼顧環保、電價與能源安全多個面向,包括日韓都採用類似模式。蔡英文的能源轉型超韓趕日,不但要在民國114年(二○二五年)完全棄核,短時間內將綠能發電比重提高到二成,還保證電價不漲,現在又要增加天然氣發電比重,為了選舉需要,把原已脆弱不堪的能源政策修得更支離破碎。華爾街日報曾批評蔡英文的能源政策是讓台灣選擇脆弱,蔡政府未能懸崖勒馬。現在,「以核養綠」公投直接挑戰「非核家園」,讓國家能源政策有機會重新調整非核的合理期程,也讓人民有機會擺脫「用肺發電」的夢魘。

【重磅快評】辦司機員結案? 普悠瑪事故調查「出軌」了

◆  【重磅快評】辦司機員結案? 普悠瑪事故調查「出軌」了

◆  【重磅快評】押普悠瑪司機員防串證 是否有什麼誤會?
◆  【重磅快評】大官這樣的災害應對,可以嗎?
◆  【重磅快評】大官這樣的災害應對,可以嗎?
◆  【即時短評】政府帶風向責推司機扛?不要草菅人命了
◆  【即時短評】18死…部長還認為運安會「海運」優先嗎 ?









【重磅快評】辦司機員結案? 普悠瑪事故調查「出軌」了


2018-10-24 09:5 6聯合報  主筆室
普悠瑪尤姓司機涉業務過失致死,宜蘭地檢署向法院聲請羈押禁見,宜蘭地方法院以50萬元具保,並限制住居及出境、出海。本報資料照片



當媒體斗大標題報導宜蘭檢方「飆速致命、人為疏失」推定21日普悠瑪事故原因,已充分反映應如此的災害調查又「出軌」了。災害調查的目的是找出成災原因,進而研究改善方法,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不是追究行政或司法疏失,找個人究責交代。如此偏差的災後調查,將無從釐清災害真相。
普悠瑪此次的災害調查相關單位分頭並進。台鐵內部的「行車保安委員會」著重低階的列車操作面;行政院調查小組位階較高,涵蓋面擴及輪軌營運的電子、控制、信號甚至普悠瑪車種;檢方調查當然是司法層面究責辦人;監委申請自動調查著重在公務員行政疏失。
檢方對出軌原因的初判,遭質疑缺乏科學鑑識能力,以至推定原因的陳述證據支撐薄弱,形同「瞎子摸象」,摸到一小部位就以為大象長那模樣。糟糕的是應該大視野調查事故原因的行政院調查小組竟然與檢方同樣瞎,召集人吳澤成說「調查小組與檢方對於事故原因看法一致」,如此不講求科學態度與證據,連帶使媒體的報導跟著飆起來。
除了專責空難調查的行政院飛安會,其餘單位主導的災害調查最大的缺失是未能免責化。試問,面對司法、監察人員以究責出發的災害調查,相關人員「言多必失、禍從口出」的認知,盡量少說是必然反應,這樣怎可能調查出災害真相?只有免責化設計,相關人員才給說出真相全貌。
行政院調查小組位階較高,迄今表現也難讓人苟同。對照國際上重大災害調查,層級最高的國家調查小組,調查期間需嚴守保密、封口原則,取得足夠證據、發表最終調查報告後才公開。我們調查小組召集人連最起碼的守密都違反,其調查水準如何能期望?
普悠瑪調查小組該怎麼組成、調查,大可參照運作成熟的飛安會。民國104年(2015)復航空難調查小組成員除了飛安會、民航局專家,還邀請法國ATR飛機製造廠、製造引擎的惠普公司、加拿大運安會,甚至邀中國民用航空局專家;對照我們的調查小組成員,事發第二天即遴定公布,並無邀請國外相關專家,相較草率了。
早年媒體報導科學新聞,記者不會問,也不會寫,以致遭譏評「懂的人不看、看的人不懂」,真相雲深不知處。普悠瑪事件調查迄今,知道的人盡量少言,以偏蓋全勢所難免難怪外界普遍認為難掩抓司機員頂罪結案的企圖

聯合筆記/改善致命的系統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2898/web/

◆  普悠瑪翻覆/脫軌的是 台鐵行車安全機制
◆  普悠瑪翻覆/用飛安等級 訓練台鐵司機員
◆  普悠瑪翻覆/回家的路 何時不曲折
◆  聯合筆記/改善致命的系統
◆  捐不出買不回的金錢外交
◆  獵雷艦教訓 潛艦國造謹慎再謹慎
◆  立委的碩博論文給看嗎
◆  急診室躺三天 住不進、出不了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改善致命的系統


2018-10-23 23:59 聯合報  鄭朝陽
台鐵普悠瑪號出軌,死傷慘重。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很巧,日前才傳出日本避震油壓大廠KYB長期竄改數據,把不符標準的制震器「獨賣」台灣十五年之久,昨天就發生芮氏規模六的地震,讓北台灣民眾虛驚一場,不知道那些用到問題制震器的豪宅、大樓住戶們,是否忐忑不安?
台灣規範制震器的作用主要減少建物的搖晃,跟車子的避震器作用差不多,不像日本是把它算進建築的耐震力計算;換言之,用這些制震器的房子,若是九二一大地震之後新蓋的大樓,只要按規章設計、施工,不必太擔心建築的耐震能力,倒是日本的房子要小心點。
這是一件道道地地的詐欺案,日商騙了台灣的建商、營造廠,購屋消費者也被間接詐騙,每坪多花了幾萬元當冤大頭,政府和立委絕不能就這麼算了。內政部雖然第一時間宣布清查問題制震器流向,但建商可能為了避責不願配合;除了日商的無良,也反映出可能影響公共安全的舶來品,竟然連進口的查驗都沒有,整個系統出現破口最教人擔心。
這就好比當年九二一大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倒塌,人們才看到,原來綁在柱子裡的箍筋要做到一百卅五的彎鉤,但軟腳、倒塌的危樓只做到九十度,偷工造成鋼筋與混凝土無法有效結合發揮抗震能力,犯了耐震大忌。
設計房子的是建築師,打隔間、做裝潢的是土木工程行,彼此對結構耐震安全沒有交集;為了停車或寬敞的營業空間打掉柱子的「軟腳蝦」房子,在震災中比比皆是。這也說明從設計到施工、使用管理,整個系統不能有鬆散的環節。
中油九五無鉛汽油品質出狀況,同樣是品管系統出問題;喪送十八條寶貴性命的普悠瑪出軌案,雖然還在調查事故原因,但從機械性能維護、維修與否的決策判斷到駕駛操作的安全管理,都啟人疑竇。
從司法調查的初步跡象得知,嚴重超速是肇事主因的不爭事實,是什麼原因造成嚴重超速?為何所有的安全防線會全數失守?有些答案正逐漸浮現,但國人更期盼的是全盤調查、檢討台鐵的風險控制系統,解答為何從民國104到106年(二○一五到二○一七年)竟發生一,六七四件行車事故,平均一年超過五百件?檢討之後痛定思痛、徹底改善,別讓乘客回家的路充滿凶險。







立委的碩博論文給看嗎


2018-10-24 00:21 聯合報  章忠信/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助理教授(台北市)
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日前審查「學位授予法修正草案」。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立法院本周將審查學位授予法,如果真要確保碩博士學位的學術價值,就應當關切現行第八條關於學位論文的公開機制,以公眾審查制防杜抄襲,落實學術倫理的遵守
依著作權法規定,作者有權決定要不要公開他的著作,但碩博士生取得學位,基於學術流通及公眾審查,除非他明示要求不公開,否則就推定他同意公開。過去教育部發文各大學,要求公開碩博士論文,但碩博士生依著作權法可以要求不公開。於是,在本人建議下,教育部決議修改學位授予法及著作權法,取得一致規範。
經濟部的著作權法修正草案,原將碩博士論文,由現行「『推定』著作人同意公開發表」,修正為「『視為』著作人同意公開發表」,達到強制公開效果,但在行政院審查時被刪除,理由是將在學位授予法統一規定
不過,行政院送立院審議的學位授予法修正草案,對於強制公開碩博士論文一事,完全未置一詞,只是維持現行「於國家圖書館保存」而不公開的狀態。反對強制公開碩博士論文者,常以論文可能涉及國防、商業機密或專利申請資訊,不宜強制公開,但這種說法並不具說服力。一般論文的發表,都不該洩漏這些資訊,何以碩博士論文就可以寫進來,再作為抗拒學術流通及公眾審查論文的理由
著作權法修正草案刪除現行「推定」碩博士論文可被公開的規定,而學位授予法修正草案並沒依據教育部自己的決議,增訂強制公開的條文,這是否意味政府將放縱碩博士論文的抄襲,拒絕公眾審查?還是要請問立委諸公們,你們的碩博士論文給看嗎?







急診室躺三天 住不進、出不了


2018-10-24 00:29 聯合報  洪長源/文史工作者(彰縣二林)
健保病房供不應求,但單人房、雙人房等自費病房,又非弱勢民眾能負擔。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身體有恙掛急診,留院觀察。鄰床是一對老夫妻,老先生病懨懨躺著,觀察室沒陪客床,老太太只能坐在椅子上、趴在床沿睡覺,三天還等不到病床;醫師建議考慮單人或雙人房,等房時間較快,但老太太堅持健保房,因為住不起
後來老太太說他們想出院,醫師說先生病情未穩定,不能出院。老太太只能無奈接受,繼續趴在先生床沿,等待奇蹟。但願老先生很快等到病房。
健保局應否考慮規定各大醫院必須提高健保病房的比率,確實照顧底層病患

沈呂巡/只是川普貨架上的商品?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沈呂巡/只是川普貨架上的商品?
◆  王文華/變老的初學者
◆  蘇蘅/媒體看選戰 眼裡只有馬戲團

◆  王健壯/羅秉成維權本色的政治考驗
◆  陳亮恭/電玩遊戲防老的產業契機
◆  盛治仁/選舉一時 做人一世
◆  方祖涵/計畫經濟的體育計畫
◆  洪蘭/棉花糖實驗新啟示
◆  林中斌/以色列最大港交中國
◆  黃介正/「辜汪上海會晤」廿年

◆  葉銀華/大陸經濟怎麼了?
◆  薛承泰/兒虐尤烈於恐攻
◆  趙春山/兩岸也有「第三選擇」的空間嗎?
◆  楊志良/選民易冷
◆  周行一/美國到底要什麼?要得到嗎?
◆  嚴震生/實至名歸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  蘇起/美國會來救嗎?

◆  王健壯/監委得不到大法官的關愛眼神
◆  施振榮/財團法人法 衝擊財團法人業務推展
◆  馬凱/兩岸賽局 誰能勝出?
◆  盛治仁/別把子女成就 當自己的桂冠
◆  劉維公/一座生病的城市
◆  沈呂巡/從諮議引起「滋議」說起
◆  范疇/台獨與台灣中性化(Neutralization)








沈呂巡/只是川普貨架上的商品?


2018-10-23 23:55 聯合報  沈呂巡(作者為前任駐美代表)
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說,台灣是「川普貨架上一項商品」。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日前台北市長柯文哲接受外媒訪問,直說台灣是「川普貨架上一項商品」。同天,蔡總統在寓所接見來台參加國際工作坊的美國國務院人權事務副助卿,我國安及外交首長多人陪同,禮遇之隆、層級之殊,與柯市長之自喻,恐均教台灣人民有國家尊嚴之嘆。
七個月前,川普總統簽署台灣旅行法,我們總統立刻推文感謝。當時我輿論所盼的長串清單,自美方派閣員訪台,以至我總統過境美東母校、外交國防首長赴華府洽公等等,到現在一件都沒有發生。我們當然仍可等待,但日前外長在立法院答詢,表示沒有相關計畫。大陸卻已一再過激反應,對我益增打壓。
台美間當然仍不乏有意義的交流,但層級等均不如以前。我們大力推動的玉山論壇,美國去年派聯邦小企業署副助理署長與會演說,今年則派環保署副助理署長。但在前政府時期,卻是環保署長正式來訪,在我總統府共同宣布成立國際環境夥伴計畫,這也是副助理署長這次的演講主題。又有國務院商業助卿來向我國際電腦大展演講,並與我簽署全球合作訓練架構協定,而上述副助卿這次參加的工作坊,就是此協定下的一項活動。當年沒有什麼旅行法,但實質交往似猶過之,且澤及未來。
最近我們多為潘斯副總統的演講而鼓舞,但似更該看看AIT主席莫健在雙橡園我們國慶酒會上的講話,它更真切鋪陳了美國對台政策的「美國優先」。莫氏雖不乏讚譽支持之詞,但舉一年來雙方關係成長的例子幾全以美國利益著眼,包括台方派出最大的「選擇美國」代表團,購買大量天然氣及農產品,鴻海威州投資,三億餘美元對我軍售等等。
莫氏更明釋美國對我支持的務實考慮,沒提什麼共同理念或民主夥伴,而是「一個安全、有信心而不受脅迫的台灣可以更有建設性地與北京打交道,從而以這種交往支持一個穩定與和平的台海環境」。又重申美國敦促兩岸建設性對話,以達致雙方都能接受的和平解決(非我片面自決)。
於是最自利而直白的川普台海政策,大概就是「息紛爭,可賺錢」。但以蔡政府兩岸政策的僵化,去中傾獨的態勢日顯,即使花再多的錢買美國貨,奉人家「副司長」為國賓,這一再「被敦促」的角色,根本無法扮演,久之美國會作何想?
美國如把她的二二四個貿易夥伴都視為商品排列,則台灣絕對是奇貨可居。因為一遙遠小島,居然多居「十大」之列(現為第十一),甚至大於澳洲、俄國、巴西等面積數百倍於台灣的國家。但台美雙邊貿易總額,年年仍遠少於我們對大陸的順差,如去年台美雙邊六八三億美元,但我對大陸順差即達七八六億;民國105年(二○一六年)台美總額六五二億,我對陸順差卻約六七○億美元。
我在駐美任內常以這兩種數據向美方友人宣傳台灣的競爭力,聞者無不驚服,並多以美國正困於對大陸逆差太高,應多向我學習。但現在我們似反不重視大陸市場,偏要走南向。南向本就應該是我們全球布局的一部分,但專門拉抬是否反排擠其他。看看最近歐盟外長投書我媒體呼籲「連結歐亞」,實屬罕見,而這次玉山論壇所邀外國政要,可以有訪台九次、卸任廿多年的南非前總統,及來訪不知多少次的日本議員(也可看出駐日代表的績效),卻未見歐洲重量人士。
台灣身處美陸兩強之間,看來真正缺少的,倒不是競爭力與軍力,而是自尊及自信,與更開闊的眼光。

名家觀點/用AI讓軌道運輸更安全

名家觀點/用AI讓軌道運輸更安全


2018-10-24 01:12 經濟日報  陳昇瑋(作者是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及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台鐵人員巡邏養護鐵道。 報系資料照


普悠瑪列車翻覆事件讓人震驚及不捨,雖然此次事件的肇事原因尚未釐清,但也讓人更為擔心軌道的巡檢問題。
根據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馬士元副教授的說明,台鐵巡檢員人力不足,台鐵的許多軌道都很老舊,近十年,養護設備增加,但巡檢人力反而減少,勢必影響公共安全。
一個簡單的解法,就是增加巡檢員人力,這原本是前交通部長賀陳旦的規劃,但後來因故計畫中止。
在不增加人力的前提下,技術的提升就是唯一的解法了,依我之見,人工智慧正是此問題的解方
此話怎說?人工智慧擅長分析數以萬計的微弱訊號來做出判斷,與人類必須要有明顯且直接的訊號才能做明確判斷的能力完全不同。在醫療應用中,我們讓人工智慧以此能力依據X光片或心電圖來做出比醫師還準確的判讀;在製造業中,我們讓人工智慧以此能力依據機器的振動、聲音、溫度及反應等等來做出比資深師傅更準確的故障提前預測。例如在機件真的故障停工前至少幾個小時甚至幾天前就預知,可以提早更換及送修,避免該機件真的在線上停工,造成無可預期的損失,此技術通常稱為預測性維護或預防性維護
事實上,這類的技術在國外早已用在軌道的養護,無人台車每日在非服務時段於軌道上自動運行,以各種感測裝置取得資料,再以人工智慧模型來做判讀,一發現有異常,立刻通知維修工班來進行保養維護。這種技術相對成熟,已有現成的系統,我們其實可以用更少的人力來做到軌道巡檢。當然巡檢還包括目視的部分,而目視檢測也是今日人工智慧最成熟的應用之一,因此應該也有高度自動化的可行性。
另一方面,在白天服務時段,也可以利用列車經過時,車輪、車體、軌道的振道、角度、聲音等資訊,以人工智慧做即時的量測診斷,不用等到半夜停機,而是將每班列車當作是感測器的觸發事件,每班列車經過就做一次診斷。當軌道狀況一有不佳,立即通知行車中心。此技術是原本人力巡檢員做不到的。另一個附加的好處是,此類設備可以同時擔任列車狀況的外部診斷角色,當列車上的自我診斷系統出問題時,外部裝置仍可以運作,監控列車的外部表現(速度、過彎角度、晃動等等),以達到全時的風險控制。
筆者對於軌道運輸一竅不通,但有將人工智慧運用在各領域的經驗,深知我們必須放下門戶之見,放下人工智慧什麼可做及什麼不能做的成見,真正以實驗及數據來證明,才有機會讓人工智慧可以真的幫上忙。換句話說,若要讓人工智慧在軌道運輸安全上有所發揮,我想不會是單純一個招標案可以解決,軌道運輸專家及人工智慧專家的攜手合作將會是關鍵。悲傷的事件已然發生,我們只能望向未來,樂見此次事件將對台鐵帶來的正面影響。


陳昇瑋

作者為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人工智慧科技基金執行長及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堅信大數據及人工智慧的價值,長期推廣資料科學在各領域的應用。他期待讓資料科學及人工智慧在台灣不再是口號,而是真實拿來創造價值及協助產業升級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