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6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精進租稅改革 實現居住正義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恐懼與奉承:向蔡政府要真相,何其困難
◆  聯合報黑白集/很會「說」的政府
◆  經濟日報社論/精進租稅改革 實現居住正義







經濟日報社論/精進租稅改革 實現居住正義


2022-07-16 03:15  經濟日報/   社論
房市示意圖。記者朱曼寧/攝影



房價飆漲,民眾(尤其是年輕人)基本居住需求難以滿足,財富分配嚴重扭曲惡化,已成為近年台灣社會最關注的話題,政府相關單位包括央行、財政部、內政部等為此亦提出不少因應措施。然而,一般民眾對居住正義的實現仍普遍缺乏信心,表示高房價問題尚未根本解決。今年是選舉年,對執政者將構成莫大政治壓力,藉此督促政府再精進一些改革,或許是個機會。

日前內政部才大肆宣傳擴大實施「租金補貼方案」,放寬申請條件,補貼總額從去年的57億提高到300億元,受惠人數從12萬戶增加到50萬戶。這背後選舉因素的考量不言可喻,民眾或許能夠從這個措施獲得些許好處,但我們卻不希望變成政府胡亂花錢、政策買票的工具。我們支持對年輕人或弱勢者的租金補貼,但更主張政府應從「健全租屋市場」及「公開租賃資訊」做根本改革,才是真正對症下藥。

一到選舉,政府肉桶式的撒錢手段便會不斷出現。以此推斷,立院下會期,財政部一定會讓日前引發租屋族極度關切的提高租金扣除修正案,快速通過,以爭取租屋族的選票認同。同樣的,我們並不反對租金扣除額應合理反映現實需求,但更重要的改革是建立一個兼具「個別彈性」與「總額設限」特性的綜所稅扣除機制,才是一勞永逸之策。

這幾年,為解決房價泡沫與居住正義問題,財政部在不同時間推出了一些相關的租稅改革,包括2011年至2015年實施的特種貨物及勞務稅(奢侈稅)、2014年的非自住多屋房屋稅差別稅率(囤房稅)以及2016年、2021年的所得稅房地合一稅1.0與2.0版等。但居住問題的解決涉及層面複雜,需要跨部會的完整規劃與共同實踐。財政部單獨的稅改雖無法作為實現居住正義的充分條件,但卻是達成居住正義的必要因子,不可或缺。從而,財政部應該在目前已有的基礎上,繼續推動以下幾項重要改革:

其一,落實與擴大房地交易實價課稅。不動產交易實價登錄制度施行迄今已近十年,房地價格資訊益愈公開透明,深獲民眾信賴。但除了用在房地合一稅以實價計算交易利得之外,財政部並未將實價資訊充分運用於其他租稅的課徵上。例如現行契稅只對房屋不對土地課徵,且課稅契價為房屋評定現值,甚不合理。財政部應將土地納入契稅課徵,並改以房地交易實價為買賣契稅之契價,提升實價課稅的應用效能。

其二,強化租稅政策運作的即時性與靈活度。根據財劃法第19條,各級政府經各該級民意機關之立法,得課徵臨時稅,惟迄今除地方縣市開徵過各種臨時稅外,中央從未運用過此項課稅權力。由於房屋稅係地方稅,雖是中央立法但稅率與稅基的決定卻多由地方主導,權責上中央應予以尊重。因此,財政部若欲達到多屋重稅的課稅目的,就應挺身出面課徵「中央囤房臨時稅」,要求全國一致適用,一旦目標完成便功成身退,以發揮抑制房市炒作最佳效果。

換言之,中央與地方分工合作,地方以維護房屋稅制度面的合理建構為主,中央則以強化租稅政策面的適時效果為重。

其三,持續推動房地合一稅制至地方財產稅上。將房地買賣之資本利得合一課稅,乃所得稅制的突破性改革,具劃時代意義。

不過,現行財產稅之房地仍舊分課房屋稅與地價稅,造成稅價評估爭議不斷。有了所得稅房地合一的成功經驗,財政部應乘勝追擊繼續規劃另一次房地合一的改革,以「不動產稅」取代房屋稅與地價稅。

「每逢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選舉年當然是大事,只是財政部是古賢嗎?











聯合報黑白集/很會「說」的政府


2022-07-16 06:13  聯合報/   黑白集
衛福部長陳時中獲民進黨徵召參選台北市長。本報資料照片



陳時中終於遞出衛福部長辭呈,但行政院並未立即核准,幫他留了一點「發揮」空間。陳時中也沒浪費,特意提出「恩恩案」調查報告,直指新北市政府「兩項缺失」。下台前還藉機賞侯友宜一腳,陳時中就是機靈,不愧蔡英文對他厚愛。

蔡政府官員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是戲,民眾每天忙著猜測、解讀國君及百官心思,似樂趣無窮。但碰到要命的時候,這些戲一點都不管用。陳時中咬侯友宜那天,南投生技公司發生四死一重傷的命案,兇手行刑式槍決手法令人背脊發涼。上月底蘇貞昌提拔自己人馬出任警政署長,一下子黃明昭就面對棘手大案。但抓到人不算厲害,治安及詐騙鋪天蓋地,治根才是重點。

台灣政治的特色是,政客每天有噴不完的口水,媒體和死忠者則接捧口水如聖旨,不斷複誦。長期下來,民眾都變傻了。但遇上恐怖離奇治安事件,口水能破案嗎?遇上疫情、停電、通膨或蕭條,口水有用嗎?

機靈如陳時中,但碰到黃珊珊,還是結結實實挨了一頭棒喝。那天他蹺指揮中心的班,隨蘇貞昌去巡視台北市社宅,想沾一下蘇揆威風。未料,黃珊珊回頭隨即拿數據嗆他,「中央完成的社宅是零戶」,更批「說和做是兩回事」,一箭直穿陳時中和蔡英文兩人。

會「說」的政府沒有用。選舉時,別忘了這點。











聯合報社論/恐懼與奉承:向蔡政府要真相,何其困難


2022-07-16 06:13  聯合報/   社論
桃園市長參選人林智堅陷入論文爭議,桃園市長鄭文燦表示,林智堅必須要把論文形成的過程、草稿、時序讓大家看。圖為林智堅日前到中壢戶政所遷戶籍。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林智堅雙碩士論文抄襲案爆發逾十日,台灣大學及中華大學皆稱已受理檢舉,將於「兩個月內」完成審定比對。在此之際,卻傳出有台大教授不願出任審查委員的情事。對此,台大校長管中閔駁斥說,台大不會不敢審;擔任「審定委員會」召集人的社科院長蘇宏達則語帶保留,稱此事「太敏感」不好說。教育部的態度則更耐人尋味,稱學校只要在「四個月內」完成查處即可,似無意讓此事早日水落石出。

迄今,包括授予林智堅碩士學位的兩所大學,擁有論文智財權卻遭剽竊的竹科管理局,及中央主管部會的教育部,每個單位都聲稱會追究真相以端正學術風氣。然而,從各單位虛應故事的態度,對照總統蔡英文和國安局長陳明通極力護航林智堅之果決,二或四個月後,民眾能否得到抄襲疑雲的真相,恐怕並不樂觀。尤其,伴隨愈發激烈的年底選舉,每一審查步驟都可能被打成藍綠之爭,最後的真相極可能完全消失在混濁的程序中。

台大是全台第一學府,理當有最大的學術氣魄撥開這次抄襲事件疑雲,國發所學生會也發出聲明要求維護該所聲譽。問題是,從二○一八年跨到二○一九年的「卡管」事件,已嚴重傷害了台大人的自由心靈。包括校長管中閔今年放棄尋求連任,許多潔身自好的師生也選擇退卻和噤聲,以與政治保持距離,主要原因,都深知自己的聲望、名譽或專業禁不起政治髒水的潑濺和汙染,只能自求明哲保身。因此,儘管林智堅的論文爭議如此明顯,不少教授卻拒絕擔任審查委員,因為他們承擔不起民進黨的「秋後算帳」。

這並不是在指責台大教授缺乏正義和勇氣,相反的,在「卡管事件」的政治高壓中,人們看到了許多台大教授沉默堅持長達一年,拒絕向貪婪無恥的政治勢力屈服或妥協。事實上,就在必須對林智堅抄襲案進行審查的同時,台大正在進行下任校長的遴選作業。在參選者眾卻缺乏高聲望學者的情況下,台大未來的前景,和論文案真相一樣晦黯不明。

尤其,論文的抄襲認定需要三分之二的多數通過,只要審委的組成略有差池,審定過程就會變成一場混戰。更糟的是,台大一旦判定林智堅論文抄襲,那麼他的指導教授陳明通刻意放水的責任,勢必要連帶處理。而以陳明通現任國安局長的地位,台大要如何評定陳明通在抄襲案中的角色,恐怕更是一場走鋼索的遊戲;稍一不慎,就會遭到政治全力撲殺。原因很清楚:林智堅既是蔡英文極力提拔的「小英男孩」,在選舉交鋒時刻,民進黨絕不可能手軟;屆時,台大的學術良心再正直,又將如何招架?

相對於台大,中華大學的壓力相對較小,畢竟兩校聲譽和歷史截然不同。儘管如此,並不表示外界會輕忽中華大學對林智堅抄襲案的審查結果,也不表示中華大學可以不顧校譽作出偏頗的認定。近日有民代爆料,林智堅透過幕僚向中華大學下「指導棋」,要求校方如何從法律面、契約面及道德面三方幫林智堅圓謊脫罪。儘管當事人辯稱,相關訊息只是和教授「討論」;但論文已進入審定程序,當事人這種作法若非「教唆」,也是「勾串」了。林智堅若要維護自己清白,能用這種見不得光的手段嗎?

在蔡政府執政下,人民要一個簡單的真相有多困難,由此可見。台大仍未擺脫「卡管」的恐懼陰影,中華大學則是自甘受到擺布;這種時候,改由「機器人」來審定抄襲案,也許還比較迅速客觀。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氣候治理 勿忘師法自然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安倍之死 日俄關係轉折?
◆  建立有榮譽感的學術環境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氣候治理 勿忘師法自然
◆  陳致中1年刑 彰顯正義
◆  官員失言 透露不在乎人民
◆  為扁除罪 違法律原則
◆  人流指數高 恐成新變種株溫床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氣候治理 勿忘師法自然


2022-07-16 04:00  聯合報/   魏國彥(作者為逢甲大學創能學院講座教授)
野柳保育區竹叢礁軟絲復育,不只增加了軟絲資源,也持續豐富海域的生物多樣性。圖/新北漁業處提供



世人多知「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而忽視了聯合國轄下另一類似的組織—「政府間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服務的科學—政策平台」。為了拯救地球,達成永續,兩個組織的陳述與呼籲都值得我們同等重視,如車之兩輪,鴿之兩翼,相輔相成,更能鼓動前行。

「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成員由地球科學家(氣候學者為主)代表組成,近廿年來發佈了六次氣候變遷衝擊評估報告,將地球暖化的科學基礎與政策建議交代清楚;該組織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終於確定了人類活動是造成全球暖化的主因,建構了巴黎協議簽訂的基礎。

到了去年,IPCC 公布第六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AR6)後,進一步促成格拉斯哥協定,全球多數政府同意共同邁向氣候治理大業,在二○五○年之前達到淨零碳排,要將地球增溫的幅度限縮在攝氏兩度以內。

氣候治理的潛台詞似乎是:「人為造成的後果,人為處理掉」,這也符合環保理論—汙染者付費,誰排遺,誰處理。也因此近來相關於二○五○淨零排放的論述,多集中在人的行為與科技—節約能源、碳捕存、再生能源科技、綠色消費、清潔生產等。

然而細看過去七十年人類排放二氧化碳的歷史軌跡,科學家赫然發現,並非所有的人為排放都積累在大氣之中,卻有超過一半的二氧化碳不見了,一度被稱做「失蹤的二氧化碳」。

現在知道了,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海洋吸碳的能力也隨之水漲船高,陸地上森林、濕地、土壤的吸碳與儲碳能力也更強大。

大地像慈愛母親,溫柔地呵護人類,你排放廢氣,我幫你清!大海像彌勒佛,大肚能容,你排放二氧化碳,我就幫你把它們轉化、運輸,藏在海洋深處。科學家算過,若不是海洋、大地與森林的緩衝,今天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應該已經超過 600ppm,而不是目前的 414ppm。森林、珊瑚、土壤裡的微生物、海洋裡的浮游與底棲生物,一齊扮演著大氣的幫浦,不斷把二氧化碳打向地下與海底。

「政府間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服務的科學─政策平台」呼籲世人要好好保護自然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因為它們已經好好調節大氣的二氧化碳濃度很多年了,讓它們好好地繼續執行任務吧!人也應該向萬物學習,它們做得很好,生物會找到出路。

老子《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這麼回事!










安倍之死 日俄關係轉折?


2022-07-16 04:06  聯合報/   胡逢瑛/元智大學助理教授(桃園市)



在俄烏軍事衝突下,俄羅斯總統普亭與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建立的友好合作關係,隨之凍結。安倍遭槍擊離世後,日本頓失一位斡旋大國間與提升日本國際地位的重量級領袖,俄日關係前景亦陷入轉折。

日本加入西方對俄經濟制裁後,俄羅斯幾項回應都直擊日本痛處。首當其衝是,俄戳破日本歸還北方四島的幻想,這是安倍與普亭間合作的連結點。

儘管俄日間對南千島群島主權有爭議,但俄羅斯堅持該領土在二戰後歸屬完成。但基於蘇聯並未簽署舊金山和約,蘇聯與日本間遂於一九五六年發表宣言,聲稱未來簽署正式和平條約後,蘇聯才能基於考慮日本利益,做出同意轉讓齒舞與色丹兩島協定。基於這聲明,普亭與安倍過去是在建立睦鄰友好與信任合作氣氛中對話。但這不意味著安倍希望藉由美國核共享與修改和平憲法意圖,能夠使日本得到中俄諒解,隨著美國敵對政策,中俄也升高在東亞軍事行動。

基於東京追隨華府制裁措施,莫斯科停止多項對日措施,當中涉及雙方關於締結和平條約對話,與一九九八年雙方就日本在千島群島附近海域捕魚權利,及日本居民赴南千島群島免簽證旅行等。這樣一來,俄羅斯結束與日本在南千島群島的經濟合作,使日本透過在南千島群島捕魚和主權連結的基礎不復存在。換言之,岸田文雄主政下,如何從反俄情緒拉回務實東北亞安全政策,決定日本自我角色再定位。

俄日關係另一重要合作是「薩哈林二號」油氣開發項目。普亭上月底簽署命令,一個月內改組該項目投資公司股權。俄羅斯天然氣工業集團是主要投資公司與股權擁有者,持有近五成一股份,其他由英國殼牌及三井和三菱公司分別持有。薩哈林二號提供日本穩定的天然氣源,日本能源危機將對美國盟友產生某種連帶或啟示效應。

歐盟一直希望中亞五國,能作為俄羅斯能源替代來源,但是阿富汗恐怖主義和毒品犯罪,一直是中俄合作打擊的對象。中亞國家團結有助自身成多極體系中穩定的力量。隨著美軍撤出阿富汗,中俄在中亞經濟與安全合作越緊密。儘管美國國際開發署今年在中亞擴大對人權和自由領域贊助,但是,隨著俄羅斯在烏克蘭發動特別軍事行動後,中亞五國會在中美俄間尋找自己最大的平衡角色。

另外,北韓日前承認頓巴斯的盧甘斯克與頓內次克的主權,對俄羅斯釋放支持訊號,這顯示俄羅斯將是北韓擺脫聯合國經濟制裁最大支持者。那麼,日本如何利用舉國哀悼檢視外交轉折,則影響著亞洲的和平前景。









建立有榮譽感的學術環境


2022-07-16 04:06  聯合報/   李建平/陽明交大電子所終身講座教授



倫理通常是指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道德及行為規範,最常聽見的是家庭倫理與學術倫理;倫理與法律不同,前者屬於自律而後者則是他律。倫理的要求一般高於法律的要求。所以家規及校規通常在社會法規之上。

我們對法律的要求通常是公平與周延,但倫理卻需仰賴自我與同儕之間約束。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學術倫理事件,讓我想到為什麼這種問題總是層出不窮,防不勝防。我想有一個原因是:我們常用法律手段來處理倫理問題,而不是用更高層次要求來約束倫理。一個家庭或學校若有良好家風與校風,培養出來的孩子自然就有健全人格,反之若家庭與學校風氣不好,就算有再嚴格法規也很難教出好孩子。

母校加州理工學院有一個很自豪的優良傳統,就是榮譽制度。每個新生入學時都會被告知這個傳統。它有一句很簡潔的口號是:「No member of the Caltech community shall take unfair advantage of any other member of the Caltech community.」(任何加州理工成員都不該用不公平的手段占其他成員的便宜)在這制度下,學校對學生充分信任,學生也養成榮譽感與責任心;事實上我做學生時,有鑰匙可開半個學校所有房間的門,借書從來不必經過圖書管理員,學校對學生培養完全是在榮譽制度下進行。這對於他們將來進入社會或成為科學家有很大幫助,對他們的一生都影響深遠。

有人或許會問,難道學校不怕學生作弊或破壞公物嗎?我想除了自我要求外,同儕間的約束力是非常大的。當絕大多數人都循規蹈矩時,你就不敢也不會做一個害群之馬。久而久之這就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而這也成為學校的優良傳統。

再看台灣的學術倫理事件,論文不可造假或抄襲是明文規定的。但這種事如果只靠學校督察,是很難防範的。一個學校能給學生的最重要的是—品德。沒有品德其他都免談。而這種事不能只靠規定及執法,必須要靠個人及群體自律。很多時候規章及法令是防君子不防小人,我們不能把所有把關責任都放在執法者身上,法律會有漏洞,執法者會有缺失,僵硬的規條防不住想鑽漏洞的人。

建立一個有榮譽感的學術環境,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但一個好的學術環境並不容易做到。培養碩博士需要好的研究環境及師資,不是所有學校都能做到。過去為了讓大家都有受教權,廣設大學,但研究所不能這樣。碩士或博士不是人人都能念。讓不夠格的讀研究所,就容易有造假或抄襲弊端。所以一定要限制能辦研究所的大學數量。

至於一流大學如台大,就要靠教授與學生們自律。他們必須知道品德是學者的必要條件。學術成果要能讓人信服一定要有品德做後盾,沒有人會相信一個學術騙子做的研究成果。另外,就是要培養學生榮譽感,他要知道成為一個學者不單是自己的能力,而且是別人對他的信任。









陳致中1年刑 彰顯正義


2022-07-16 04:00  聯合報/   高源流/資深媒體人



就好像看大清王朝的古裝戲一樣,追劇的戲迷正準備全窺貪官腐吏如何剝削民脂民膏,怎樣往自己家裡藏金塞銀的時候,民進黨控制的立法院把扁家一眾涉及的國務機要費案除罪化,硬生生的把這段貪腐戲段給剪了,徒留台灣人一片意猶未盡的歎息。

還好,民進黨政府能搬出來的貪腐遮羞布不夠大,只遮到國務機要費這一塊羞於見世的部分,台灣大眾還是可以透過扁家涉及的龍潭購地及南港展覽館等弊案,欣賞到扁家大小如何忙著東藏西塞他們所貪億萬金銀財寶的醜態。

從純看戲的角度,十五日台灣高等法院就扁家大小及扁政府總統府官員所涉貪瀆案的更二審判決,最有意思也最有吸睛戲劇性的,當然是扁嫂吳淑珍、兒子陳致中、媳婦黃睿靚等一家三口,怎麼從龍潭購地弊案、南港展覽館案撈錢,又如何用盡心力設海外紙上公司,開設海外銀行帳戶藏錢的過程。

從中我們明顯感覺到,吳淑珍母子把海角七億,在瑞士、開曼群島銀行、紙上公司帳戶轉來藏去的那份心驚膽跳和顫抖。特別是,當開曼群島金融情報中心發現他們短期內頻繁移動鉅額資金,找陳致中、黃睿靚說明時,兩人又講不明白,弄得開曼群島方面不得不把這一可疑存款,通報瑞士聯邦檢察官予以查扣的這一段,最讓人拍手叫好。

其實,陳致中、黃睿靚不只對開曼群島的人說不明白,夫妻二人和媽媽阿珍,也在台灣的法院說不清楚。在一審法院的審判中,陳致中及黃睿靚都承認洗錢,到了二審他們和媽媽吳淑珍口徑一致的否認。台灣高等法院是以他們夫婦在一審的供述,和相關事證符合,判決他們洗錢有罪。

陳致中的洗錢罪只就龍潭購地弊案、南港展覽館兩案犯罪所得款,判了一年徒刑,併科一五○萬元罰金,而黃睿靚洗錢罪所判的十月徒刑,併科一百萬元罰金,還獲法院寛典,宣告緩刑四年。

雖然陳致中這一年徒刑,是短期執行刑,但還是屬於必須入監坐牢而且坐滿的徒刑,未來他上訴最高法院的最後這段司法路,若是無法改變這個判決,他不僅會去坐牢,而且會影響到他的高雄市議員資格或職務。

既然國務機要費的貪腐內情,民進黨硬是在立法院剪去不讓看,阿扁總統府官員馬永成、林德訓的廿年、十六年徒刑也憑空消失,我們現在只能把眼光聚焦在陳致中這一年徒刑的未來。

以最高法院第三審屬「法律審」,僅依第二審判決所認定的事實為基礎,審酌第二審判決有否違背法律,以台灣高等法院對本案判決的內容,我的看法是,陳致中這個一年徒刑判決,要翻案改變的可能性不大。

萬一陳致中真的被判一年徒刑確定,那麼我們的社會正義總算能在扁家露了一點頭。畢竟扁家貪瀆案發展迄今,不論怎麼判刑,陳水扁及吳淑珍夫妻都處於不必入監坐牢的狀況,陳致中未來若被判刑確定去坐牢,倒也能成為扁家貪瀆案裡一個能解正義之氣的指標。












官員失言 透露不在乎人民


2022-07-16 04:00  聯合報/   朱立安/大學教師(嘉義市)



文豪莎士比亞常寫出精妙比喻,把羅密歐的姓氏比喻為玫瑰:。普通學生不是文豪,寫出「芭蕾舞者踮起腳尖,舉起另一隻腿,宛如狗在消防栓前抬腿」的句子,會令閱卷老師噴飯。政治人物若用錯比喻,叫做「失言」。

這幾天,各網站出現大量關於墨西哥「早餐塔可餅」的影片,起因是美國第一夫人吉兒.拜登去德州,致詞時把西班牙語裔族群比喻為「紐約黑人區的雜貨店、邁阿密的花朵、聖安東尼奧的早餐塔可餅」,竟延燒全美兩天,逼得她不得不道歉。

吉兒的三個比喻都有問題,尤其第三項。在講求政治正確的今日,每個人說話用詞都很小心,即使筆者粗枝大葉,亦不會讚美泰國人說妳臉蛋圓圓,好像一片月亮蝦餅!因為月亮蝦餅根本是台灣人發明的假泰國菜。

吉兒比喻錯誤,正因早餐塔可餅根本是美國人發明的假墨西哥菜。她去德州替期中選舉拉票,想挽回南部德州和佛羅里達等地向共和黨靠攏的局面,卻挑動了「白人救世主」的宿疾。在美國談黑人歷史,歸根溯源是奴隸制;在整個美洲講西語族裔,源頭是白人帝國主義。放下歷史傷痛,大家能和解,吉兒無意間撥弄的傷口更有個致命點,就是現在美國的墨西哥移民和西語族群互不認同,即使墨西哥人也分「正港墨」與十九世紀美墨戰爭後就在德州生根的「德州墨」。早餐塔可餅的比喻充其量討好一小群「德州墨」,卻違反向廣大選民拉票的初衷。

吉兒要拉票,卻不揭示政策主張,是因民眾已在抱怨拜登政府關心地球北邊戰爭甚於美國南部,她即使闡述政策也不受歡迎,只能試著博感情,談些當地美食,講幾個發音錯誤的西班牙字,但最後弄巧成拙。第一夫人真的常逛紐約黑人區雜貨店嗎?她即使吃早餐塔可餅,恐怕也不是賣場冷凍櫃裡包著紅色糊狀物的微波食品,而是餐廳裡包了大塊酪梨與新鮮番茄的昂貴美食。

高官政商名流對市井生活缺乏理解,台灣也有類似情況。最近石斑魚外銷受阻,農委會主委呼籲大家少吃鮭魚,改吃石斑,他知道鮭魚與石斑的價格差多少嗎?他知道小老百姓買鮪魚罐頭還得找三罐一百的特價品嗎?當時新冠肺炎確診隔離者增加,住在老舊公寓該如何下樓取藥,引發民眾憂慮,政府卻一派輕鬆說,「把鑰匙丟下樓呀」!

回到吉兒失言,從她去致詞讚揚「社群多樣性」就失算,那是民主黨左派論調。第一夫人自己是否相信左派意識形態不重要,重點是西語民眾更關心她不想提的通貨膨脹和移民問題。比起民眾的切身問題,政黨只關心民調支持率升降,這就是選舉政治的現實。










為扁除罪 違法律原則


2022-07-16 04:00  聯合報/   朱言貴/退休人士(台北市)



前總統陳水扁涉國務機要費案,台灣高等法院更二審宣判,陳水扁國務機要費部分免訴。有道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如果總統連國務機要費報銷,都存在虛偽不實狀況,又如何能有效地治理國家?這實在是一個很大的疑問,使得總統府的威信嚴重受損。

按現代的法治國家,有些政府部門的公信力,絕對不容許受到絲毫的打折,例如總統府與司法單位。

身為總統者,應該帶領人民向上提升,而非向下沉淪,尤其為阿扁網開一面,幫其違法行為除罪化,除了違反法律之原則,替特定個人修法,更是讓全體台灣人共同承擔阿扁貪婪的罪過,天道寧論?










人流指數高 恐成新變種株溫床


2022-07-16 04:00  聯合報/   沈政男/醫師



Omicron BA.5 亞變種首度在台灣出現社區感染,引發關注。疫調早已停止,此例乃因兩個月內重複感染而進行定序,絕非首例 BA.4/5 社區感染。

Omicron 以病毒結構變異多達數十處著稱,而其亞變種仍是相當善變。BA.1在今年一到三月造成全球大流行,BA.2在三月以後取代BA.1;BA.3未成氣候,而最新亞變種便是結構相近的BA.4與BA.5,已在全球成為強勢亞變種。

絕大部分國家都難逃BA.1肆虐,頂多合併BA.2一起擴散,唯有台灣可以擋下BA.1,直到BA.2才被攻破防線。由於BA.1免疫逃脫大於BA.2,此狀況將影響BA.4/5的重複感染率,比如日本前一波以BA.1為主,在BA.4/5入侵後,已掀起幾乎同等高度的流行曲線;而新加坡、紐西蘭兼有BA.1與BA.2疫情,目前BA.4/5釀成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高度的新增數目。

由此觀之,光就免疫逃脫看,台灣的BA.4/5疫情高峰,不會超過BA.2的一半,若再以BA.2疫情發生、疫苗追加劑施打較晚來看,BA.4/5可能帶來BA.2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高度的流行曲線。但一個令人擔憂的變數,是人流指數,目前已回升到三月下旬爆發BA.2疫情水準,等於為BA.4/5鋪了傳染的溫床。

如果BA.1與BA.2感染後,仍可能重複感染,那麼第三劑疫苗施打超過三個月後,輕症保護力更是將趨近於零,甚至第四劑的突破感染率也不低,因此不管感染與疫苗施打狀態如何,所有民眾都須注意,極有可能感染BA.4/5。

BA.4/5另一值得擔憂之處,是傳染力更高。美國學者估計,BA.2在美國的Rt值為○•八,而BA.4為一•二,BA.5為一•五,此數值應該也適用於台灣。以此Rt值估計,到九月台灣BA.4/5新增將突破萬例。目前BA.2疫情已陷入平原期,每日新增將維持兩萬左右,而在八、九月之交,若曲線再度上揚,就是BA.4/5掀起一波小流行了。

BA.4/5致死率並未高過BA.1與BA.2,但因為傳染力高,若每日新增上萬例,兩個月下來也會造成將近兩千人死亡,再加上BA.2可能造成八千人以上死亡,到了十一月Omicron疫情死亡人數將會破萬。

各國皆不敢小覷BA.4/5,台灣亦須謹慎面對。

首先,指揮中心暫時不能解散,傳染病級數也須維持第五類,才能對於BA.4/5疫情密切監控,防止案例暴增。其次,邊境解封腳步應放慢,視BA.4/5本土傳播狀況隨時檢討。民眾防疫意識千萬不能鬆懈,不必要的群聚仍應避免,以免人流指數繼續升高。口罩強制令年底前不能鬆綁,否則將付出不對等的死傷代價。次世代疫苗有機會在十月上市,必須趕緊掌握供貨來源。

在共存路上,最辛苦的是醫院、長照機構與精神機構的照顧人員,不少單位都曾爆發嚴重院內感染,大家疲於奔命。不好消息是,BA.4/5有可能再度釀成一波院內感染,所有醫療與照顧人員應繼續做好防護,尤其未曾感染BA.2的工作人員與住民更須留意。



嚴震生/林智堅論文爭議,你無須訝異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嚴震生/林智堅論文爭議,你無須訝異
◆  孫維新/望向宇宙深處的巨眼
◆  林中斌/俄烏戰況 漸分上下
◆  趙春山/賴清德訪日,岸田「一箭雙鵰」
◆  葉銀華/公司競爭力的新指標:敏捷性
◆  周行一/日圓何去何從







嚴震生/林智堅論文爭議,你無須訝異


2022-07-16 04:05  聯合報/   嚴震生(作者為政大國關中心兼任研究員)
民進黨桃園市長參選人林智堅被碩士論文涉嫌抄襲。記者葉信菉/攝影



自從個人閱讀某位高官論文、找出些問題後,就沒有研究生詢問我擔任指導教授口試委員。今年初,一位英語學程用英文撰寫碩士論文研究生找我時,我明白表示自己的嚴格要求,請他重新考量。他表示知道我的「紀錄」,就是即使通過,但若不按照建議修正,將拿不到我簽名的論文首頁。

上月這位學生通過論文口試,論文拿去「查重」軟體比對,僅百分之四重複。然而,因為有日期錯誤、資料庫引用一致性,及英文寫作問題,我還是扣下簽名單,直到學生將所有問題修正,並將修正部分與原先文字單獨印一份對照表後,我才將簽名單給他。我問他對林智堅論文看法,他表示本身撰寫論文辛苦經驗讓他完全無法認同

我在聯合報名人堂發表過多篇有關對台灣高教與學術論文的文章,對各種「怪異現狀」早洞察。當林智堅論文抄襲爭議出現時,一點也不訝異,因為浮出檯面的多項弊端,已存在多年。這次因為林從新竹轉戰桃園,受檢視超出過去,也讓大家看到這些沉痾與陋習。如因此迫使各界重視高教品質、喚起教授們學術良心,未嘗不是他對台灣學術界的另種貢獻。

十一年前名為「二十年目睹台灣高教之怪現狀」觀察中,個人指出許多教授指導論文數目太多,又忙著做研究及教學,有時還任學術行政,很難兼顧。然而儘管論文品質不佳,卻在沒嚴格把關下,學生一一獲得學位。我在該文中提到在職專班問題,指出「如果學習僅是為了取得學位,而非對學位背後的學術內涵專有知識有所追求或尊重,而教授們也不願捍衛學術專業,讓文憑僅是一張缺乏說服力文件時,教育部僅需檢視這些碩士論文就可以判定那些被評鑑為頂尖大學的明星學府,是否真的在追求卓越。」

兩年後發表「從碩博士論文看頂尖大學的卓越性」一文,提到學生剪貼資料時竟不做任何改寫或調整,當這些品質不佳論文出現在頂尖大學時,我們就懷疑卓越性何在。我也提到教授把關很重要:「學生可以偷懶,但教授卻不能偷懶,你難道願意在品質很差的碩博士論文上留名,為它背書嗎?」我想問陳明通教授,在你指導的學位論文中,有多少是真有嚴格把關?事實上,教授升等或是特聘及講座講授審查,也應將指導學生論文數量與品質納入考量。負責任教授一年指導超過十篇論文,除非學生程度好,否則必然排擠到他的教學或研究學術責任

兩年前李眉蓁論文抄襲案,我曾在另一平台發表「你有指導過政治人物的論文嗎?」回應,指出過去參與大學系所評鑑時,發現有教授指導論文數量過多,根本無法承擔這麼大的學術負荷,希望教育部改善這現象,否則台灣高教教學及研究,都會受到嚴重折損,但情況似乎沒有太大改變。

我當時還特別挖苦說,那些指導過政治人物學位論文教授要注意了,因為他們可能成為網路肉搜對象。這次林論文爭議出現後,賀力行陳明通教授網路查詢量果然爆增。指導政治人物論文還真有風險,今年撰寫過碩博士論文的縣市長參選人及他們的指導教授,都有可能被檢驗,無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