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3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再評大陸「共同富裕」的理論基礎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8200/web/

◆  聯合報社論/有英系監督國政,蘇揆即免於更換嗎?
◆  聯合報黑白集/張淑芬神救援
◆  經濟日報社論/再評大陸「共同富裕」的理論基礎






經濟日報社論/再評大陸「共同富裕」的理論基礎


2021-09-03 02:52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近日提出「共同富裕」新論,加上「三次分配」新招,引來社會關注。(取材自微博)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近日高規格再提出「共同富裕」以及「三次分配」的概念,引起海內外高度關注和熱烈討論,其中兩個時間點:「改革開放後」及「黨的18大以來」,至為關鍵,恰好點出了從民國 68 年(1979年)以來迄今及延伸到民國 138 年(2049)建國百年的兩個發展階段。為說明分析方便起見,不妨分別稱為一,中國改革開放的鄧小平階段;二,中國改革開放的習近平階段兩個階段的特色與發展重點並不難區分,似也可分別冠之以鄧小平理論」與「習近平理論」。

新中國自民國 38 年(1949年)成立後迄民國 67 年(1978年)的30年期間,正如中央財經委員會所言,體驗了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並作出了總結,「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因此,在走到了幾乎是一窮二白的民國 67 年(1978年)時,鄧小平終於在中共第11屆三中全會作出了關鍵性的歷史決定改革開放。至於怎麼改,怎麼開?那就摸著石頭過河,但大方向還是有的,分別是:

─在經濟方面,「發展才是硬道理」;
─在政治方面,「穩定壓倒一切」;
─在社會方面,「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

引號中的話,全是鄧小平的原話,因此也不妨把這三個方向理解為「鄧小平理論」。客觀理性地評論,在那個改革開放初期的時代與形勢下,恐怕再沒有比這三句話更能抓住發展的精髓與要領了。

要發展,只能靠市場經濟,所以在社會主義下加上了市場經濟,成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果然,市場經濟釋放出了數以億計的中國人的生產力,中國 GDP 才30年就從民國 68 年(1979年)的全球排名第15位躍升到民國 99 年(2010年)的全球第二位,而且,的確實現了「一部分人先富了起來」。然而,隨著快速增長,諸多發展問題如貧富差距拉大、環境生態惡化、社會矛盾浮現,腐敗問題等也伴隨而來,嚴重衝擊了社會和諧與政治穩定。這也成了民國 101 年(2012年)上台執政的習近平面臨的重大挑戰與嚴峻考驗。

民國 101 年(2012年)年底,中共18大除了展開全面重拳反腐以排除全面深化改革的障礙外,習近平還提出了五位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環生一體的發展理念與四個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改革重點。如果借用前述「鄧小平理論」,那麼不妨把「習近平理論」理解為在新的發展階段面臨新的發展問題時對「鄧小平理論」的調整與補充,即:

─在經濟方面,「發展才是硬道理,但可接續的發展更是硬道理」;
─在政治方面,「穩定壓倒一切,但有和諧的穩定才是真正的穩定」;
─在社會方面,「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但現在是到了該共同富裕的時候了」;

這應該就是習近平主持召開817中央財經委第十次會議高規格提出共同富裕的時代背景。至於會議中跟共同富裕大目標一起提出的「三次分配」,應該是為了追求及實現共同富裕大目標的一種手段與方法

應該看到,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之初提到的「小康」目標,40年之後的民國 109 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基本實現。扶貧脫貧全面小康,可以視為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礎已完成基本鋪墊,接下來,即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如何進一步落實,並努力針對初次分配依據市場競爭力法則進行的分配)、二次分配依賴政府通過政策手段進行的再分配)及三次分配基於社會公益及慈善行為進行的分配進行深入研究並作出制度安排,這應該就是今後中國改革的重大方向與挑戰。

從鄧小平到習近平,總的來說,中國的改革大工程還是一脈相承,有理想、有目標、有方向、有脈絡、有策略、有邏輯可循的,這在舉世各國中,如非僅見,亦屬罕見











聯合報黑白集/張淑芬神救援


2021-09-03 02:55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昨天首批BNT疫苗終於到貨,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因親自到歐洲催貨,返台仍在檢疫隔離,特別委託表姊張淑芬(左一)代為接機。記者鄭超文/攝影



千呼萬喚始出來,第一批九十萬劑的 BNT 疫苗終於抵台。美國人都要開打第三劑加強針了,台灣人民卻苦等一年,才得見它真面目。

畫風詭不詭異?當初擋下這款評價優良疫苗的指揮官,竟親到機場迎接它。陳時中受訪時都說「不後悔」當時決定,現在恭迎它,自然無須害臊。對他而言,前倨後恭的矛盾,邏輯完全一致擋它是順應上意,接它是順應民意。此一時彼一時,見風轉舵來接機,完全沒毛病。

更精準地說,陳時中順應的是「」意:擋小明是為製造兩岸敵意,擋 BNT 更是。美中對抗下,小英總統為投白宮所好,貼了復必泰標籤的疫苗就成了「一中」陷阱,優質疫苗頓成牛鬼蛇神。

但政治始終來自於人性。八百多條人命殞落,再強大的謊言都會被戳破。不是郭董神通廣大讓小英退讓,而是驚悚的死亡數突破了小英防線;否則 BNT 抵台時,郭董怎會湊巧隔離中?

張淑芬替郭董接機真是神救援,完美詮釋謝志偉接力政治精髓。董娘一人分飾二角,一笑泯恩仇,無縫接合蔡政府矛盾。更神奇的是,新華社高調報導復必泰抵台也沒人駁斥,功勞人人有分,結局皆大歡喜。受害的卻永遠是民眾,臨時加演的廿二歲前施打橋段,一下就激活了人民的對立與憤怒。政客弄權的天性,跟蠍子螫人沒兩樣











聯合報社論/有英系監督國政,蘇揆即免於更換嗎?


2021-09-03 02:53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英系」掌門人立委陳明文。圖/取自陳明文臉書


立院新會期即將開議,民進黨內倒蘇聲浪欲去還留。這波逆流,主要來自立院非新蘇系立委,帶頭大哥是英系掌門人陳明文。蔡總統嫡系站在政爭浪尖上,不僅府院關係引人疑慮,而陳明文大動作介入五倍券及疫苗分配逼行政院退讓,固假藉民意之名,但仍讓外界驚見「派系治國」之魅影。

五倍券之亂,引燃倒蘇風暴。英系、正國會綠委公開挑戰政策,蔡總統將陳明文等人找去官邸「溝通」,最後行政院長蘇貞昌妥協免費發券。蔡總統事後強調執政一體,肯定蘇內閣振興規畫;但陳明文在蘇揆施政報告前爆料,稱政策轉彎「是我們說服總統」。他更預言,蘇揆任期會超過游錫堃在扁朝的三年紀錄,還故作玄虛稱蔡蘇體制牢不可破,「院長任期可能不止明年」,恍若以影武者自居。

蘇揆面對「保位戰」其實心懷戒懼,五倍券讓步後,立即南下嘉義送上建設大禮,向英系示好。而陳明文肯定蘇揆接地氣之餘,高調直斷內閣生死,姿態高亢。更耐人尋味的是,他細說「英系」成軍歷史,「當年是我們找她出來選黨主席,她來還民進黨人情,我們當然挺到底」。他也沒忘了算上總統連任初選時,自己如何挺蔡力抗獨派,促成蔡賴配。

陳明文趁民怨四起時,一舉翻轉蘇揆獨霸局面,又不經意自曝其「造王」背景,好不威風。一時間,英系聲量拔高,站上綠營風口浪尖。在外界談論組閣人選及接班人名單時,陳明文在「後蔡時代」頓時舉足輕重;但卻也凸顯蔡政府體制的荒謬,不僅脫出憲法權力架構,更淪為派系地盤拚鬥

我國的雙首長制固由閣揆主持內政,但民意基礎在民選總統,蔡總統選擇蘇貞昌,當然對其施政良窳負有政治責任。更何況,她身兼黨主席,有黨政協調平台可協調。然而,五倍券卻演成蔡蘇會「溝而不通」,蘇揆假傳聖旨,最後由英系立委集體造勢反制內閣,扭轉決策。免付千元看似順應民意,事實上,順著綠委意見讓各部會擴大各類印券,方便地方造勢,浪費更多公帑。

更可議的是,蘇揆為安撫英系,直接拿地方建設分肥。英系立委食髓知味,又瞄準全台瘋搶的 BNT 疫苗,要求指揮中心為十八到廿二歲開「貴賓廳」的插隊便門,擺明針對明年選舉首投族政策買票

英系利用府院矛盾搭設權力違建,明明是攫掠國家資源中飽黨私,陳明文還否認派系治國」,聲稱堅守本土價值。若這是蔡總統默許,那便是她派系再平衡的訊號。早從去年全代會改選,綠營派系權鬥開打,新蘇系獨大,積怨日深。今年疫情前,蘇揆先是拒對四大公投提對案,接著太魯閣慘案林佳龍下台、黑道入黨,兩方來回攻防,英系重傷。疫情緩和後,民生經濟問題衝擊蘇內閣,危及總統人氣,英系挾民怨「監督」,拉著正國會吹起倒蘇號角。

由於蘇內閣已非維穩助力,蔡總統與派系的互動,格外引人注目。最近她搭專機南下探視海派領袖林崑海,引發外界議論;微妙的是,蘇貞昌早在一月就去破冰。海派去年黨職選舉攻勢受挫,同床異夢的蔡蘇先後向其示好,顯示派系力量已介入府院權力蹺蹺板。

蔡政府一黨獨大已破壞民主制衡,在防疫的黑箱體制下,人民權利不斷被侵蝕。此時,執政黨內鬥演變成派系替總統監國,牽制內閣,更劣化施政品質。看到閣揆胡亂撒幣以求自救,英系人馬不顧體制左右國家資源分配,總統防跛卻仰賴派系當助行器,有識者能不擔憂嗎?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寫在九三:服役啟示錄


◆  郭董及時雨 官員無愧乎
◆  總統「靠勢」 踐踏軍魂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寫在九三:服役啟示錄
◆  為企業家及民眾黨喝采
◆  人民引以為榮 軍人節才有意義
◆  「鄰國論」挑動兩岸 難以春暖花開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寫在九三:服役啟示錄


2021-09-03 03:23  聯合報 /   張俊哲(作者為台大教授、出版中心主任)
服役的許多經歷在退伍後仍會影響工作。例如購買迷彩口罩和矢志做出實驗即為受陸戰隊之影響。圖/張俊哲提供



我寫這篇文章的理由很簡單:因為我當過兵、覺得服役有用;還有,今天是九三軍人節。

不瞞大家,當年聯考放榜後我不太情願赴成功嶺服役。每天總希望趕快結束這為期四十五天的集訓。因此,「能混則混」是當時最高中心思想。讀大學時每想到還有一年十個半月的兵要當,只能長嘆。偶爾聽到某位朋友可以不用當,或有謠傳中的免役秘笈,心中總是羨慕與期待,但也旋即轉為長嘆。望著體檢表上的「甲」,知道這樣的「好運」不會降臨到我。不過,另類的好運真的讓我碰上。在預官專科結訓後,我竟抽到了海軍陸戰隊當時我只能自我解嘲:難道沒有近視就比較驍勇善戰?他們應該看看我的體育成績才是…,再嘆!

或許因碩士班的磨練加上信仰影響,我原本想繼續混的一年十個半月,改採認真的態度面對。雖不少時候也在混與不混之間掙扎,但事後證明全力以赴的抉擇是對的。在此我無意用教忠教孝的辭藻解釋,但只憑長官的一句「只要你送上來的假單,我都准!」相信當過兵的都知道箇中分量。另外,某次演習後裁判官當眾嘉許說「你表現得最好!是陸官幾期?」迄今仍是我珍藏的無字獎狀之一。很巧的是,在入伍前聽到的盡是如何得過且過的要領,但在服役中和退伍後陸續得知好幾位友人勇於任事的經歷,以及所受的高度肯定。更巧的是,他們在退伍後的生涯發展都令人欽羨不已。

我無法高調認定他們後來的生涯順遂全拜認真服役所賜,畢竟歷史無法重演。然而,「恐懼之超越是我們共通的領悟,而且迄今有用。試想面對一群體格比自己強健數倍的士兵仍要背上「值星帶」、喊口令、帶他們執行勤務,而且做不好還要被狂罵;還有,必須在廿四小時內完成某項參謀作業,若稍有延遲就會使某次重大演習砸鍋,說心裡不怕不煩,是騙人的。不過,正因有這樣躲不掉,必須做的經驗,讓我悟出勝過恐懼並非消去恐懼感,而是坦承它的存在,並決定帶著恐懼完成任務。很奇妙的是,在經歷多次後,竟會逐漸習慣,也使我在面對繁雜的分子生物學實驗時,竟有打死不退,立志要做出來的決心。我和朋友們很清楚,這是服役前未曾有過的心理素質。

在寫這篇文章前,我再度向那位最認真當兵的好友問道「你,當年為什麼那麼認真?」他說「因為最敬愛的家父以我抽到陸戰隊為榮;我,不能讓他失望!」雖早已聽過這個答案逾十次,仍希望沾染他那股純真的榮譽感,藉以化為寫作的靈感。我雖缺榮譽感入伍,但很慶幸能擁有榮譽感退伍,在此感謝當年的長官和同僚。最後,僅用本文為今天即將入伍的年輕人(含一位自己的研究生)送行,希望能稍微稀釋你們入伍前的徬徨。雖然時間不長,也請懷有責任感與榮譽感,因為你們即將保家衛國。謝謝!













郭董及時雨 官員無愧乎


2021-09-03 03:21  聯合報 /   陳常正/大學副教授(台北市)
季青漫畫


台灣民眾如大旱望雲霓的 BNT 疫苗終於來台,有人說郭台銘做的是總統該做的事,卻沒選上總統。郭是否適合當總統,不能單由購買疫苗一事定論,惟郭的主動捐輸,對照出政府領導人和官員的政治算計和缺乏策略和行政效率,無庸置疑!

從總體策略觀,郭可當總統,尤其是遭逢變局時。對抗疫情大戰略就是要有充分疫苗,郭具有企業領導人洞燭先機和當機立斷特質,當看出五月疫情急轉直下,面臨缺疫苗窘境,就率先犯當局者大不韙,提出民間購買疫苗計畫。相較小英的決策模式需要先收集資料、廣邀專家討論、衡諸多方決論,承平時期或許可行,一遭遇變局還無法拿定策略方向,不願立即接受民間力量參與,就會延誤疫情處理先機。

從團隊領導力,郭可當總統,尤其是重重困境時。政府駐德代表謝志偉最近的接棒說,認為購買 BNT 疫苗政府出力甚多,棒棒接棒,非郭台銘一人之功。回想五月,當郭台銘提出購買計畫時,主管單位八項條件的重重「關卡」,讓郭在臉書發出「立拚七十二小時交件」宣示,面對政府單位的「嚴格把關」,郭能將旗下眾多人力和資源整合,提出符合主管機關要求文件,團隊領導力可見一斑。

從執行貫徹力,郭可當總統,尤其是備受阻礙時。提出申請計畫不代表過關,六月提出後遲無結果,最後「將軍」直接與小英面談方獲層峰首肯,後續才順利放行;八月郭飛往歐洲催貨,攔截有中文標籤現貨,開學將即的年輕人方可在最近施打,郭的執行貫徹力可說是台灣企業一流等級。

從策略觀、團隊領導力和執行貫徹力,郭足以當領導人。但郭可以應付凶險台灣政治環境?郭必須面對無良政客包圍?郭還要不時鞭策蠻橫官員?答案是郭不必當總統。

史明說要先做一個好的人,再成為台灣人」,對台灣民眾做出善事、善舉的郭台銘,「從沒花錢花得這麼開心過」的郭台銘,台灣民眾普遍感念和感謝的郭台銘,這才是台灣民眾最需要的「人」,一個具有善念和回饋的最基本做人之道的「好人」,不是嗎?




韓靖/教退(新北市)


第一批 BNT 疫苗來了,網路上卻出現批評郭台銘攬功聲音,如駐德代表謝志偉發文表示,政府也付出很大的努力,才有第四棒郭台銘帶頭跑到終點,所以不能把功勞歸給最後一棒郭台銘等人。輿論也對謝志偉比擬與事實嚴重落差,紛紛幫郭抱不平!據聯合報報導,BNT 疫苗來了,郭台銘說「從沒花錢花得這麼開心過」,這話值得蔡英文總統好好反思!

當 BNT 疫苗還不確定買到時,正因郭展現決心,表達自己積極捐助疫苗,完全符合「為而不有」與「既與人者己愈多」…如加上「從沒花錢花得這麼開心過」…相對不想花錢買疫苗,被認為是不勞而獲只想收割的政府,高下立判。蔡政府能不好好反省,努力防疫吧!














總統「靠勢」 踐踏軍魂


2021-09-03 03:32  聯合報 /   黃聰哲/自由業(雲縣西螺)
日前有空軍少校,於總統府前戎裝雙膝長跪陳情。圖/翻攝自臉書網頁


軍人節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也是中樞秋祭的日子,依例府院高層到忠烈祠,對奉祀祠內的眾多殉職軍人,表達最深敬意。緬懷先烈,軍魂應是國殤永恆的主題。軍魂必須奠基於國魂之上,而國魂必源流於民族魂的傳承。軍魂、國魂、民族魂三者合一,自有其精神文化軌跡,缺一不可。

行義以衛家國,居仁以親民愛物,居仁由義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是民族文化道統,也是我們的民族魂。國魂則必須建立在國家的認同上,中華民國明定於憲法總綱,至於「中華民國在台灣」、「中華民國是台灣」並非軍人所服膺的法統,而是綠營人物為台獨思想的「政治橋接」;捍衛中華民國永續生存,在軍人方寸之中,應不可撼動,立志盡心為忠,維護憲法建立國格方有國魂。《墨子.經上》曰:「勇,志之所以敢也。」軍人具備護國衛民勇敢之志,是在戰場上敢作敢為的基礎,如是軍魂方得彰顯。

兵尚勇,勇而無禮則亂,故約之以禮,禮失則罰,反之禮逾節則招辱。年初小英視導工兵群,啾咪手比愛心「實施愛的合影」,然後揮動雙手送小英,亦步亦趨高唱:「一想到你啊,就讓我快樂。」日前又發生有空軍少校,於總統府前戎裝雙膝長跪陳情,導致輿論譁然。《釋名》云:「跪,危也。」跪對軍人而言,不僅是屈辱,且跪與敗亡常被畫上等號,軍風何以至此,實令人憂心。

揆諸其心理因素,因小英是權力核心,且掦言「我是國軍靠山」,行禮逾節是一種親狎權貴的心理投射,甚或是妄想依恃萬應婆,祈能有求必應。「靠山」一詞,常見於鄉土劇中的對話,亦是黑道圍事的依託,如此粗俗不堪的「靠勢」劣根性,出自小英文青的口語,加諸政客染指,若軍中高層再柔媚配合,軍魂寧折不屈的傲骨,就此被踐踏拉黑了,如是氛圍軍魂不亡者幾希矣。

今日台灣,明日香港。」讓辣台妹撿到槍,大力操作仇中反中。「今日阿富汗,明日台灣」迴力鏢即刻回撲小英,還挾帶南越、伊拉克、庫德族等歷史經驗,瞬間將局勢拉回現實面,小英靠山的戰略思維是否要檢討更務實些。「美軍不替懦夫流血」,環顧內部有强悍辣台妹小英,掃把論的閣揆,及奉陪到底的霸氣部長,以府院口氣絕非懦夫,然兩岸戰力懸殊,年輕人願上戰場護台,但拒恢復徵兵制,現實與理想相悖。

自己國家,自己救」,若缺國魂及軍魂,那也僅是句口號而己,豈不令人喟嘆。袞袞諸公口出豪語,然端不出具體長久自主應對策略,會否有如乳犬之犯虎,空有鬥心之譏。面對戰爭,《司馬法.仁本》道:「知終知始,是以明其智也。」應是在位大人所應慮者。

軍人櫛風沐雨,堅守崗位,效忠中華民國,捍衛人民安全,值此佳節,祝福軍人節快樂!














為企業家及民眾黨喝采


2021-09-03 03:40  聯合報 /   鄭明德/台北城市科大企管系教授(新北市)
我國第一批BNT疫苗昨天到貨,衛福部長陳時中(左)及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右)及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張淑芬(中)等親自到桃園機場接機,張淑芬鞠躬感謝大家的努力成就了這項美事。記者鄭超文/攝影



近月來,台灣政治及政黨生態出現明顯變化。藉由採購疫苗與防疫監督,企業家及台灣民眾黨的能量逐漸超越國民黨,而後者還深陷新主席爭鬥。

拜疫情嚴峻與疫苗缺乏之賜,政府宣布授權台積電、鴻海永齡基金會及慈濟基金會代表政府洽購新冠疫苗,並捐贈給政府,深刻影響後續台灣政治發展。企業家代購疫苗,不僅成為台灣取得外國疫苗的新主軸;企業家的政治影響力也將一舉超越反對黨(國民黨與其他政黨),成為台灣另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所以郭台銘的政治能量持續不容忽視。

民眾黨的防疫監督力道,也非常值得重視。除了個別立委表現亮眼;該黨立法院黨團在國產疫苗動用預算的合法性、國產疫苗人體試驗解盲後的審查、高端股票「另類波動」、疫情下各行各業的紓困、護理人員的離職潮等議題,均有所發揮,讓人印象深刻。

相反的,最大在野黨國民黨的防疫監督作為,則讓人難以感覺到亮點。日昨民眾黨團在立法院標榜「最強在野,守護民眾」,就是前述防疫監督作為後,對自身政治能量的新定位,絕對是非常敏銳的政治自覺。而國民黨對此毫無知覺,仍深陷新主席競爭中。往後發展,兩黨政治地位的起伏,非常值得密切觀察。

疫情新發展導致台灣政治及政黨生態出現新變化,沒人能事先預料到。當前,正是現在進行式。














人民引以為榮 軍人節才有意義


2021-09-03 03:38  聯合報 /   吳一忠/榮民(嘉縣水上)
高教機「勇鷹」。圖/國防部提供


九三軍人節,一個早被遺忘的節日。近年來軍人的地位遭到貶抑,忠貞盡責的同袍蒙受冤屈,軍人動輒被拿來祭旗,甚至被汙辱是「米蟲」,慨歎之餘不禁想問,孰令致之?

蔡政府執政五年多來,馬屁文化不斷,上從總統府、行政院、三軍將領,下到銀行及各國營企業,都想和靠山沾上邊。連私菸案記大過的上校,都可破格晉升少將,流風所至,才會出現高教機命名為「勇鷹」,正好符合「擁英」之意,讓人不免唏噓,軍人風骨哪裡去了?

民國六十四年,筆者就讀士校時值蔣中正總統過世,為了表達對政府的忠心,和隨時上戰場的決心,同學們簽了終身留營,雖然宣示不具法律效用,卻顯示軍人犧牲奉獻的特質。

蔡英文總統強調,她是中華民國國軍最大靠山,並以三軍統帥身分,表示要革新軍務、鼓勵士氣、提升國軍尊嚴;問題是,如何做到?蔡政府一再挑釁中共,萬一真的發生戰事,國軍弟兄願意犧牲性命保衛國家嗎?

筆者服役空軍廿年,穿著軍服甚感光榮,在軍裝下至少保有一份榮譽。空軍軍歌「凌雲御風去,報國把志伸」,報效的是中華民國;軍人以服從為天職,服從的是尊重憲法的三軍統帥,這是軍人應有的認知。

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國家不能一天沒有軍人,榮譽是軍人第二生命,只有打從內心真誠尊重軍人,提升軍人形象,讓人民以國軍為榮,慶祝軍人節才有意義。
















「鄰國論」挑動兩岸 難以春暖花開


2021-09-03 03:33  聯合報 /   王良言/自由評論人(高雄市)
蔡英文總統(左)「鄰國論」被質疑是「兩國論」翻版。記者潘俊宏/攝影


總統府發布中文新聞稿,蔡英文總統在「凱達格蘭論壇:民國 110 年(二○二一)亞太安全對話」致詞提到:「我們也努力與鄰國合作,防止…爆發軍事衝突。」又說「盼與鄰國在和平、穩定且互惠的原則下共存」。

蔡總統用英文致詞。英文稿中用「neighbors」一字,中文可翻譯作「鄰居」,也可翻譯作「鄰國」。總統府中文稿譯成「鄰國」,看來是意有所指。顯然不是說給外國人聽,而是說給大陸及台灣人聽的;表示台灣是「另一國」,唯聽在中共耳中,絕對不是滋味。

蔡總統這是打「擦邊球」,雖沒有宣布台灣獨立,但暗指台灣是「中國之外的另一國」。顯然是有意激怒北京,卻讓北京抓不到真切把柄動武。但故意刺激中共,除自鳴得意外,對兩岸和平有何助益呢?又如何落實陸委會主委邱太三期盼的「春暖花開」呢?蔡總統口頭上說要「和平共存」,但實際作為卻與和平背道而馳。如此作為,除了增加兩岸緊張情勢,又有何實質意義呢?


薛承泰/是無劑可施,還是有劑可乘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薛承泰/是無劑可施,還是有劑可乘
◆  洪蘭/兒在阿富汗當兵,美鄰居託我拜廟...
◆  嚴震生/記者節看台灣人對媒體的信任度
◆  劉維公/被自己的邪惡打敗
◆  羅智成/和平需要學習─關於和平學的構想







薛承泰/是無劑可施,還是有劑可乘


2021-09-03 03:25  聯合報 /   薛承泰(作者為台大退休教授)
波波漫畫



中小學開學,近來公車與捷運搭乘人數增加。特別是上下學時刻,雖然人人都戴口罩,可是要維持標準社交距離根本做不到;令人擔憂的是,若未施打任何一劑疫苗的群眾,如當中有一位無症狀感染者,後果不堪想像。政府「無劑可施」,許多類似情境宛如一場場賭局。

或許筆者是多慮,君不見,全世界千萬以上人口國家中,台灣仍算防疫模範生。很少有地方能像台灣一樣,多數人生活不太受疫情影響;可是,這仍無法合理化死亡八百多位民眾。況且,目前狀況能維持多久?四個月前越南,表現比台灣好,現在呢?每日超過萬人確診,難道不是來自一個小小破口?

台灣得天獨厚,有大海阻隔,有優質衛生醫療條件,有警覺性高的百姓,當然還要有政府的防疫作為。政府若能將病毒阻絕境外,並適時提供足夠疫苗,台灣就安啦!目前廿二個縣市,唯金門至今沒有確診案,儘管每天還是有班機與船舶來往台金,守好機場與港口並不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想當初,金門超前部署在機場設立快篩站時,指揮中心是怎麼反應?這樣的心態一樣出現在疫苗採購遲緩、三+十一的決策、以及高端疫苗高速通關。君不見,高端在「(國外疫苗)無劑可施」情形下「有劑可乘」,快速施打幾十萬劑。如專家所料,才打幾天狀況連連,政府實不需替高端擦脂抹粉;就因為是國內生產疫苗,應嚴肅對待,才有改進機會,否則高端很快就會變成低端,國人施打意願會持續滑落,還能輸出嗎?

回顧近兩年疫情發展,當前這些國際疫苗也是在疫情嚴峻「無劑可施」下,快速研發得以「有劑可乘」;然而,這畢竟涉及人命,符合國際標準與程序,施打疫苗才會「利大於弊」。至於施打後的不良反應,本就是最佳研究素材,疫苗才有進步機會,豈可以「沒有直接證據證明和疫苗有關」向民眾說明呢?如果是過了數天或更長時間才有不良反應,那就是「真的無關」嗎?

「是否有關」,其實建立在「機率」上,而機率計算取決於蒐集的資料及測量方式等;況且,科學家至今對新冠病毒及其變化,掌握仍有限情況下,資料與測量方式隨時可能翻新。這就是為什麼沒有科學家敢說這些不良反應和疫苗完全無關」!也許明年此時,病毒突然消失,但也可能出現更厲害的變種,目前疫苗也將被取代。

郭台銘前去歐洲催來的 BNT 疫苗,昨日到達九十多萬劑,指揮官已夠忙碌還親到機場迎接,在這三個多月態度前倨後恭,也罷!難道是民眾對高端信心滑落,高端本來有機可乘,BNT 到來即無計可施?

開學了,兩百多萬中小學生幾乎都沒打過疫苗,儘管本土確診數近日停留在個位數,理論上不須太擔心;為了讓家長放心,讓老師不要繃緊神經,政府能做的就是學校消毒,師生打疫苗。BNT 的到來如大旱之望雲霓,連帶著十八至廿二歲的大學生也雨露均霑,加入「有劑可乘」行列,果然務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