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6日 星期日

經濟/國家投資公司 能有什麼作為?

.聯合報社論..從雷傑森投書看台灣落後的法制
.聯合報黑白集.等到陳水扁跑馬拉松
.經濟日報社論.國家投資公司 能有什麼作為?







經濟/國家投資公司 能有什麼作為?


2016-11-06 03:41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國發會為發展5+2創新產業,將出資40億元結合民間資金60億,合計100億元成立國家級投資公司,為新創產業點火,規劃在12月底前成立籌備處,目前正在爭取產業界大老出任董事長。我們對於國發會的用心和積極度給予肯定,但對這個公司的性質和運作方式,卻有不少疑慮,因此願意提出參考意見,讓國發會審慎思考,以免又拿納稅人的血汗錢,虛擲在無謂的投資演練上。
依照國發會最新披露,國家級投資公司將成立管顧公司,下設七個產業單位,每產業基金規模約新台幣20億元;除投資新創產業外,還會協助人才培育,投資後管理,以提高投資的成功率。每個產業單位都會找知名、有國際經驗的民間專業投資人士擔任召集人兼基金管理人,並負責募款;任一產業只要募足20億元就可先跑。
這個國家投資公司的概念,來自於蔡總統的競選政見。去年10月的選舉期間,民進黨智庫就對外表示,將成立國家產業發展投資公司,透過領導投資、公民合資、專業管理、信用擔保等模式,來協助、媒合創新創業的發展。到今年3月,新政府的財經顧問透露要成立「類主權基金」,由政府資金不過半的基金來資助創新產業,特別是綠能、生技、國防、物聯網與智慧機械等重要產業。到今年5月下旬新政府成立後,國發會陳主委宣布要投入100億元資金,成立國家級投資貿易公司,主動創造投資機會,並配合南向政策帶動中小企業整廠輸出,也將在世界主要市場設立據點。政府股權不超過五成,但握有相當主導權,以民間企業型態去尋找、創造投資案,讓國內投資由負成長轉正,恢復國內投資動能。日前,國發會正式宣布最晚12月底前,要成立這家公司的籌備處,不再提到「貿易」和「整廠輸出」。這家公司將採取主動出擊方式尋找有潛力的新創團隊,並從民間找尋有公信力、專業能力的企業家經營管理投資團隊;透過這家公司「養出一個真正對投資有能力、能判斷及管理的團隊」。另外還有個重要策略,要主動尋找國外新創公司,投資後將其部分研發能量引進台灣,形成良性循環。此一作法和目前的國發基金最大的差異,在於後者「被動」申請獎勵新創,而國家級投資公司是「主動」尋找國內外標的,兩者並不重疊。
國發會的雄才大略值得肯定;但就因為這種雄才及大略,才讓我們感到擔憂。首先,100億元看似不少,但每個產業頂多只有20億元,要投資國內外的潛力新創企業,又要進行人才培訓、投資後管理,其實是寒酸的。想想,20億元能投資幾家國防和生技企業,促進國防和生技產業發展?其次,更嚴重的是,在政府占少數股,但又要掌握相當影響力、且又肩負某些政策任務之下,極可能無法募得民間資金,因為民間投資的目標只有一個-「追求最大利潤」,和這家公司的目標並不一致。屆時,可能又是找到公股銀行來「共襄盛舉」,變成一個表面民間、實質公營的機構。
其三,若是肩負協助5+2產業發展的任務,其挑選投資新創企業的範圍就受到嚴格限制,在殷殷盼望其投資的產業發展績效下,將導致其投資在極高風險的企業,可能導致基金血本無歸,幾年後慘賠收場,屆時責任將由誰負?民間會願意跟著政府去冒這種風險嗎?而如若不限制在5+2產業,那麼市場上就有創投公司可以投資新創事業,政府的公司會比較有智慧?特別是又承擔其他任務之後?
如果國發會對上述疑問無法獲得滿意的答案,也許就現有的國發基金調整功能就可促進上述產業發展,國發會宜審慎三思。

聯合/等到陳水扁跑馬拉松


2016-11-06 03:41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圖為扁日前出席醫師歌謠作家鄭智仁舉辦的音樂會,未坐輪椅,拄枴杖行走。
台中監獄副典獄長林順斌日前表示,扁的健康狀況必須回歸到專業醫療評估,
而經醫療小組評估其病況未明顯改善,
矯正署核准扁第8次展延保外醫治3個月,至明年2月4日止。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儘管陳水扁被麵包師拍到在大街健步如飛,毫不意外,台中監獄仍准他繼續保外就醫。理由是,要回歸專業醫療的「精準評估」。
當然,論醫療,麵包師哪裡比得上醫師「專業」?論評估,街頭影像寫真又哪裡比得上診斷室的表演精彩?扁醫療小組認為,陳水扁的病況「未明顯改善」,這是他們一向堅持的「精準」、「專業」判斷,不會動搖。醫師說了算,診斷書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豈容市井小民隨便品頭論足!
加起來,這是兩個「不意外」。醫療小組無止境地支持陳水扁的自由,不惜把自己的專業提供出來,為貪腐者服務;這是第一個「不意外」。其次,台中監獄無止境地支持陳水扁保外就醫,不惜委屈自己訂下的規矩,只求看對政治風向;這是第二個「不意外」。
為何人們不再感到意外?原因無他,因為民眾都變精明了,知道風向如此,也知道政府訂下的法規沒什麼不能「因人而異」。從民主的角度看,這不免有些可悲,因為人民的「政治成熟」,其實只是學會了接受謊言及不合理的事。所以,阿扁出席音樂會、接受致敬、健步如飛,照舊保外就醫;即使未來他參加馬拉松賽,醫療小組和中監都會矢志不渝地支持吧!
其實,與其讓法務部為陳水扁如此傷神,不如早日由蔡總統宣布特赦,至少可免法治和公權力一再受他蹧蹋。但如此一來,就別再高調嚷嚷司法改革,彷彿敗壞法制的都是別人。

聯合/從雷傑森投書看台灣落後的法制


2016-11-06 03:41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從德國來台工作達十八年的雷傑森(左三),當年太太和兩個孩子一同來台,
隨後又在台生了兩個兒子,原本在台齊居的一家六口,如今因法令限制,分散世界各地。 
圖/雷安迪提供


一位在台多年的德國工程師雷傑森最近投書本報,他來台工作十八年,十年前取得外僑永久居留證;但兩個兒子在台出生,卻受限法規只能拿依親居留證,無法在台工作或打工,受教權也不如本地學生,逼得一家人被迫散居各國。這篇投書,喚起輿論對相關政策的關注;雷傑森一家的問題其實不是個案,顯示的是我國移民政策的年久失修。
對此,內政部的回應僅重申一個用處不大的「三年延長為六年的居留申請」規定,並稱將蒐集各國資料和專家學者意見推動修法。同時,還把球踢還給勞動部,說子女在台就業問題「仍須由勞動部協助處理」。這樣的回答等於沒有回答,最後人們只能寄望總統注意此事,並端到決策協調會上去拍板。
雷傑森家的遭遇不是首見,類似外籍人士在台居留甚久仍無法取得國籍的問題,其實層出不窮。例如,來台灣服務超過半世紀的美國神父甘惠忠,兩年也曾為了取得一張中華民國身分證四處奔走,引發社會關注。甘神父對台灣的貢獻有目共睹,但最後還是在必須「放棄本國籍」上卡關,未能如願。甘神父感嘆,中華民國允許國人擁有雙重國籍,但對於歸化者卻要求放棄國籍,很不公平。
這類問題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上演,主要在我國無論是國籍法、入出國及移民法、民法或其他行政命令、釋函,都是為「防弊」而非「興利」。其思維是:外籍人士想要歸化我國,必然是別有所圖,因此須設下種種障礙刁難。只有極少的時候,才開點小縫送出一點特惠,也因此,才會創造出許多如「雷傑森」或「甘神父」的案例。
連易受社會矚目的外籍白領或公益人士尚且如此,其他弱勢外籍人士的居留問題,就更難獲得關注。例如,外勞聘僱滿三年即須出境的陋習,不僅造成失能者的照顧空窗期,又助長外勞被仲介一再剝皮,相關部門多年來視而不見,直到最近才修法成功。
再如縮短外籍、大陸配偶取得中華民國身分證時程,或在台依親、居留、就業的議題,也是屢屢在立法院因為不同原因而橫生障礙,難獲妥善解決。又如外籍生、陸生納入全民健保的議題,也因為政治意識形態作祟而顧此失彼,為德不卒。凡此種種,也難怪長期以來,台灣就被外籍人士視為「對移民不友善的國家」。
當台灣人才正在加速外流,而我國也希望延攬外籍專業人士來台補充創新能力,這種「不友善」心態便顯得愈發矛盾。首先,當全球都在爭取專業人才,唯有提供有利的誘因,才能吸引人才來台。政府一手制訂吸引人才的獎勵措施,一手卻用移民法、國籍法箝制外籍人士,手段背離目標,如何能成事?其次,人口高齡化已是無法逆轉的趨勢,台灣不僅缺乏「白領外勞」,連藍領工作也缺工嚴重,必須仰賴合理的人力調節。否則,一味抱殘守缺,死守拒外框架,問題當然無解。第三,拋開產業缺工或延攬人才等經濟因素不談,台灣號稱是保障人權、尊重平等的國家,若一味抱著「防弊」的保守心態對待外籍人士,終究名不副實。
雷傑森困境所凸顯的,除了移民政策心態保守,更嚴重的,是行政和立法機關的怠惰。近年來,諸如食安、環保、詐騙等問題層出不窮,皆可看出立法進度已遠遠追趕不上社會變遷。政府對此並非渾然不知,卻缺乏積極意願,往往是等到問題大爆發,才用政治的「危機處理」手段解決。再加上國會的藍綠對峙及政治角力,立法修法時日遷延,讓台灣法制一直處於落後狀態。
從雷傑森一家的例子,可以看出我國的移民制度已到了非修不可的地步,台灣的立法也必須從「除弊」走向「興利」的思維。如果立委每天只會在那裡打群架、密室協商,台灣還有什麼條件談國際競爭?

星期透視/總統大選前夕的美國夢\名家縱論/身障者不是廉價勞工 應被同等對待

.選前價值承擔 選後人民苦難
.司法改革 不在制度,在於人
.比國際新聞還冷 沒有打點與亮點的洪習會
.星期透視/總統大選前夕的美國夢
.名家縱論/身障者不是廉價勞工 應被同等對待
.注重銀行治理 股東看得更長遠
.毒化物處理 最怕三不管
.秦偉求刑41年 正義彰顯了?
.畫中有話/昨是今非 一切隨風…










星期透視/總統大選前夕的美國夢


2016-11-06 04:29聯合報  周陽山/金門大學教授(美國華府)

離美國總統大選不到一星期,我在華府訪問。國會山莊旁樹立了許多禁止進入的標誌,停在路旁的卡車貨車被警方盤查。雖然天候甚佳,遊人訪客不多,卻透露一絲緊張不安的氣息。一場重大的賽事正要開始,然而局勢渾沌,一切懸而未決。
卅多年前,我剛到美國留學,洋溢的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氣氛,美國夢是大家真實的期待。當時卡特剛下台,雷根接任不久,年老的總統像是慈祥的祖父一樣,以誠摯的語氣告慰國人,一切將步入正軌,美國是自由的象徵、民主的燈塔。
卡特總統曾想將南方的草根訴求帶進聯邦,革新華府的政治積習,但一切終歸枉然,最後仍為盤根錯節的建制集團(Establishment)所吞噬。而雷根看似認真,承擔治國重任,其實卻是好整以暇,輕鬆度日,不過「扮演」著一個民主總統的角色。
但時過境遷,卅多年後美國國勢日衰,貧富差距惡化,民主形象也瀕臨破滅,美國夢已成多數人的夢魘。大多數美國人對希拉蕊.柯林頓和川普既不甘心,又不放心,一個是偽君子、另一邊是真小人,實在難以抉擇。
憑良心說,希拉蕊.柯林頓的政治經歷完整而豐富。但民調顯示,有六成受訪者認為她不誠實、貪婪、權力慾太重,也不值得信任,年輕人尤其不喜歡她居多。聯邦調查局在選前十幾天重啟對她的電子郵件查核,就是由於眾多幹員的強烈不滿。至於川普本人,則是集粗鄙、囂張、種族主義、男性沙文和歧視弱勢等諸多惡行於一身,如果他當選美國總統,恐將成為全世界的夢魘。
過去,美國人常說,誰當選總統並不是那麼重要,因為民主制度下分權與制衡機制運作得很好。但現在卻完全不同,民主失靈已久,國會兩極分化,社會階級對立;而今上層社會百分之一的富人,竟然拿走了接近五成的國家財富。國會、媒體、華爾街、情治系統及國防工業,都被富人控制的政經權貴所壟斷。
川普本人是房地產大亨,自認為反建制集團、要為大眾申張正義,但是他家財數十億,竟連續十八年不用交稅;而中產階級出身的柯林頓夫婦不斷為大企業攢營,目前已擁有七千五百萬美元的財產。他們都在金字塔的頂端,口口聲聲為國為民,卻離升斗小民很遠很遠。這是一般人終身努力也無法企及的美國夢,一個褪了色的「李伯大夢」。
在華府郊區的通勤鐵路上,一位中年的白領階級告訴我,這是一次荒謬的選舉,花了這麼多時間和高額經費,結果竟然被迫要在兩個不適任人選中選一個。這是民主的失能!但他仍會投票給希拉蕊.柯林頓,因為選川普的後果,恐怕會更嚴重。
這是一場無奈的選舉,是降格又變調的美國夢。反映美國社會的徬徨、憂鬱和困惑。

名家縱論/身障者不是廉價勞工 應被同等對待


2016-11-06 04:29聯合報  徐重仁

日前,我跟內人在路邊遇到身障小朋友向我們兜售餅乾,內人平時就有捐助弱勢團體的習慣,因此便欣然採購了數包餅乾,並熱切慰問一下這群小朋友,認為這群小朋友大熱天還如此賣力在路上賣餅乾,自強自立,便想說找一天去他們工廠看看並給小朋友鼓勵,小朋友們為此也相當開心。
返家後,內人撥電話到那家工廠,表明參訪意願,孰料該工廠回覆,說不對外公開,不便讓外人去參觀。此事讓我們大感意外,畢竟身障者小朋友憑藉自己勞動,努力參與社會工作模式,值得嘉許,而一般親友去探訪小朋友工作情形也是常見之事,但因為該工廠堅持不讓人參訪,也讓我深思國內庇護工廠是否還有些可以更精進的地方。
在台灣的身障者庇護工廠或基金會,通常領有政府補助,不過因補助有效期,常見到補助效期一到,這群身障小朋友就被「畢業」了。此外,也因為這些機構領有補助,往往這群小朋友的工作換得的報酬,也僅止於補助金額,而無法像一般人在職場工作所領的薪資可比擬。
近期,勞工工作環境與待遇,相關意識抬頭,而這群長期被社會不那麼重視的族群,也應該被同等尊重其在職場所付出的工作勞力,實不應該被理所當然地界定為「廉價勞工」。目前台灣約有身心障礙者一一○萬人,已達總人口數的四.八七%,比例其實不低,相關單位應更重視並有精進作為。
總統大選時,蔡英文總統提出身心障礙者權益政策主張,提到「身心障礙者最大的障礙,並非來自自己的身體,而是來自社會的不友善與偏見,及政府不夠重視身障者的基本人權」。然而,要如何打造一個對身障者友善的工作環境,提高其薪資收入,進而獲得更多的生存價值及社會肯定?需要更多人參與並關心。
日本有位楠元洋子女士,十年前開始重視身障者的工作環境問題,盼能給予身障者支援,讓他們能在社會中獨立自主;尤其應透過更多元的社福服務,讓身障者以有尊嚴的方式自立生存。為此,她在宮崎縣成立社會福祉法人,協助有工作能力的身障者擁有描繪未來,追求夢想的環境。
楠元洋子認為,「四肢健全的人也好,身障者也好,如果長時間做同一種工作都會膩,人嘛,總會這樣的,所以社福機構的經營者必須為大家找新的工作,為身障者選擇工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因此楠元洋子走訪各企業,替身障者開闢工作機會,她在機構的事業想法,不能靠他人補助,而是必須做出讓「消費者會一直來消費的東西」,提供身障者的工作勞力能真正換取報酬的工作機會。
譬如楠元洋子開發了紙尿布配送事業,紙尿布是重度身障者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之一,由這群身障者來包裝,並以「共購」模式取得各個身障機構的訂單,成為她協助身障者開創事業的起點。爾後,還發展出團膳、宅配事業,由身障者小朋友幫忙準備餐盒,賣進醫院給高齡者食用;還有發展出衣服乾洗事業,定時向企業收取衣服,提供身障者一個穩定客源的系統。
做慈善事業也必須將其當作企業來實施,經營者必須要想辦法讓該事業可以營利,才能培養身障者一技之長之外,也提高他們的收入。楠元洋子一直開創身障者可以做的新事業後,創造他們一六○位身障者的薪資收入從平均五萬日圓,提高至七萬日圓,這群孩子回家可以買東西給媽媽、給弟妹,這更直接肯定了他們工作的能力與滿足他們也能付出的心理。
對身障者的職場照護,「給魚吃,不如教你怎樣釣魚」,更重要的是打造讓身障者能自立的機制,並讓身障者的工作狀態能適才適所,進而給予合理的薪資回饋;改變我們的心態,才能進一步改善身障者的狀態。
(作者為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

司法改革 不在制度,在於人


2016-11-06 04:29聯合報  洪志明/檢察官、銘傳大學法律系兼任助理教授(台中市)


新政府上台,改革之聲四起,其中司法改革更反映了人民對司法沒信心。基層法官、檢察官面臨人民對司法不信任的挑戰,司法人員如何與社會對話、建立互信、搭起法律與社會的橋梁?
蔡總統宣示召開,並親任總統府司改會召集人。姑且不論總統介入司法改革是否妥適,目前預計明年六月召開全國司改國是會議。
司法改革首要之務,是解決人民心中之痛,洞悉人民不滿問題所在並規劃改革方式。既是改革,必有改變,除了改變自己,還要改變組織;一旦改變,組織成員正常反應就是抗拒,此時領導者必須思考「損失」議題,並站在組織成員立場思考為何抗拒改變,當領導者能換位思考時,將使得變革容易推動。
其次,司改國是會議不能只陷入各種主義與意識形態之爭,須針對問題提解決方案,否則人民對司改的期待勢必再度落空。改革要為下一代未來著想,擴大民眾參與,才能緩和國內衝突、增加行政效率及司法信服度。
再者,改革要改變舊思維。目前法官除開庭外,所有時間都花在撰寫判決書,字斟句酌些被告跟一般人民根本不在意的東西,無法把力氣花在研究法律問題或背後犯罪成因,判決內容再怎麼言之成理,在一般人眼中毫無意義,司法怎麼可能令人滿意?
檢察官是法治國守護人更是公益代表人,其存在價值在於它是現有犯罪調查體系中最具有抗壓性的族群,對抗來自各級民代、地方黑白勢力、財團的壓力。但檢察官應被動表現抗壓性,且其抗壓性唯在無可避免時表現出來才有正當性。
檢察官更應主動表現積極性,其偵查活動高度要求效率和合目的性,而偵查若愈講求效率和迅速,對被告或第三人之權益造成侵害之可能性愈高,故應遵守正當法律程序,尤應符合憲法第廿三條法律保留原則及比例原則。
檢察官困境在工作超量,高層無力解決,造成辦案品質低落,偵辦時間過長,導致人民失去信心;每天如黃河滔滔湧入的案件,只會耗損掉檢察官辦案熱情,最後變成結案工具。
各界期待法官、檢察官具有明確判斷力,友善跟人民溝通,妥當理解社會,關懷多元群體,重視個人尊嚴。司改重點除匯集民意,擴大民眾參與,就是改革司法官「人」的問題。法官應排除自我專擅、恣意與率斷,增加可溝通性;檢察官辦案更應致力真實發現,兼顧被告、被害人及其他訴訟關係人之權益,維護公共利益與個人權益之平衡,以實現正義,增進民眾司法信任度。

選前價值承擔 選後人民苦難


2016-11-06 04:29聯合報  楊子敬/大學生、台大濁水溪社社長(台北市)

漫畫 波波

蔡總統於國慶演說中再次提到:「改變年輕人的處境,就是改變國家的處境」,並承諾將因循以青年為本的理念作為政策目標。但作為青年,也就是即將投入勞動力市場的我們,勞工政策的優劣,更攸關青年的未來。世代不正義導致的結構性青貧問題,世界排名第三高工時導致的過勞問題,對青年而言皆亟待解決。
然執政黨卻於十月四日透過有憲政疑慮的執政協調會議,執意將七天國定假日砍掉,隔日旋即挾著優勢多數,不經實質審查,將修正案強行在立法院衛福委員會通過,企圖透過僅四天的特休和變相為雇主提供加班誘因的一例一休,交換砍七天假的修法,使得青年出社會就要淪為資本家手上新鮮的肝。我們想問蔡政府,這就是你說的改變年輕人處境嗎,民進黨選前說的民主價值,選後就放一旁嗎?
砍七天假的影響,用數字來說,假設一輩子工作卅五年,砍掉每年七天假日,不就等同全台灣每個青年勞工一生都少了二四五天假日(7X35)?二四五天,加上周末與假日,換言之,所有青年勞工在其勞動生涯,都得要「無償多勞動一年」。
再者,若青年打工族在這國定假日出勤,依勞基法規定本可受領兩倍薪資;七天假砍掉後,出勤薪資計算將回歸正常。這對許多原先可能在國定假日出勤的青年打工族,以及青年非典勞動者,無疑是變相減薪,等同是對青年勞動權益重大的打擊。
民進黨號稱最會溝通,但九月以來六十多個青年團體的行動,包括記者會遊行等,沒有一次得到有誠意的回應或溝通,永遠只是跳針式的回答。
民進黨政府有時間跟資本家吃早餐會密室協商,諷刺的是,卻沒時間跟他們宣稱的朋友—勞工與青年好好討論。直到十一月一日,青年團體去立法院找柯總召要兌現公開辯論承諾,得到的回應卻只是「我的辯論對象是國會議員,這些人交給駐衛警處理」。試問青年勞工切身議題,不找勞工辯論,難道要找工商大老?
更令人心寒的是,蘇嘉全院長竟要求各黨團決議譴責青年團體;行政院長林全六月才對太陽花學運學生撤告,民進黨政府現在為了向資本家靠攏而要重蹈國民黨覆轍嗎?
接著二日占領民進黨黨部行動,隔著一樓之遙,民進黨再度用國家機器將青年的聲音排除,憑著要求警力不得驅離學生的假友善,行獨裁蠻橫之實,如此跟你們厭惡的國民黨有何差異?
原以為五二○後,拒馬與警棍時代將會過去,但近日立院附近的部署卻似又到回三年前,依舊在民意之前樹立了一道高牆。
蔡英文搬入總統官邸時,外界問兩隻貓咪要搬進去嗎,總統回答:「也要牠們願意」,看似好笑,實際上卻是人民的悲哀。當總統懂得傾聽貓咪的聲音,卻對勞工的哀鳴不聞問;懂得傾聽資本家的聲音,卻對人民的苦難不聞問;不禁惋嘆,選前價值承擔,選後人民苦難。

比國際新聞還冷 沒有打點與亮點的洪習會


2016-11-06 04:29聯合報  陳長文/海基會首任秘書長(台北市)

國民黨主席洪秀柱1日率團訪問中國大陸,與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進行「洪習會」。圖/美聯社

若問起,過去一周,台灣民眾關心那些事?
高雄市運用公權力,對拍攝陳水扁前總統「健康」散步的黃士福大力「查水表」,一日國稅局、衛生局雙稽查,好不威風有效率。
「法」成了選擇性清算的藉口,許多人預見了一個被封口的黃士福,意謂著寒蟬時代的到來。
過去在太陽花學運時讚美、聲援學生攻占立法院癱瘓議事,衝進行政院癱瘓國事的民進黨。現在學生「只」衝進「一位」立法委員的辦公室,就被蘇嘉全「最嚴厲的譴責」,讓人不知今夕何夕。
南韓的「閨密門」風暴不斷上升,錯綜複雜幾勝過電影的政壇醜態、豪門密辛,當然也奪去了不少目光;川普從性騷女性的風暴走出,搭著希拉蕊被升高的電郵門重挫,川普民調暴增,當選機率看漲。這二則「國際新聞」,也好不容易被台灣閱聽眾青睞。
另一個與國家大事無關的新聞則是藝人與計程車司機的互毆新聞,各說各話,也博得了不少版面,但再隔個一、二個禮拜,這件事就會像「從沒發生過」一樣,從大家的記憶中抹去。
然而,另一個看起來對台灣、至少對國民黨來說重要性不低的新聞「洪習會」,除了在行前,國民黨中央和馬辦的互嗆與讓人嘆為觀止外,真等到洪秀柱登了陸,見了習近平,場面就冷了下來。新聞雖有,但關心卻少得很。
何以言之?也許是因為各界對於洪秀柱此行登陸,似乎一直疑慮高於期待。民進黨與國民黨內都不乏有「等著洪秀柱出糗」的心態,可是洪秀柱此行看起來頗為自制,表現「安全」,沒有什麼「打點」。
但沒有「打點」也意謂著沒有「亮點」,媒體的興趣也就相對較低。洪習會成了儀式性的過場,蜻蜓點水式地完成了這個年度大拜拜,不求療效,但求沒有副作用。
真要筆者評論些什麼,我反而認為洪秀柱此行太保守,才是敗筆。以最被疑慮的「統一」主張來說,主張統一不應變成汙名的原罪,在台灣主張統一的人,絕大多數主張的是「未來的、合意的、和平的、有條件」的統一,反對「急迫的、片面的、武力的、無條件」的統一。
而這「未來的條件」,最核心的就是政治制度的相容,也就是大陸必須發展出一個台灣人民能接受、相容的政治制度,那時才有統一的可能性,而這也是筆者一再呼籲的「一國良制」。這樣的立場,於情於理都站得住腳,也經得起辯,可惜洪秀柱此行並未提出。
最後,一個雞肋式的洪習會,安全歸安全,卻沒有對國民黨加分多少,甚至對台灣、對兩岸來說,也只有「多一點交流」的消極意義。這是洪習會可惜之處。

王健壯/全世界都正面臨威瑪時刻

.王健壯/全世界都正面臨威瑪時刻
.周行一/大學多嗎? 多元計程車方案的啟發
.盛治仁/創新與分配的矛盾
.方祖涵/職業棒球的種族新隔閡
.林中斌/弔詭的北京政局
.葉銀華/南韓親信干政事件的啟示
.黃介正/「亞太再平衡」到「亞洲再連接」









王健壯/全世界都正面臨威瑪時刻


2016-11-06 03:59聯合報  王健壯

美國媒體對於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在競選期間的謊言、無知與粗暴,最初是基於娛樂價值而報導。
等到川普連戰皆捷後,媒體才驚覺他已變成勢不可擋的怪獸,
繼而改以政治價值報導他,從歷史大局的變化中去定位他,
有媒體甚至以「威瑪時刻」(Weimar Moment)來形容川普崛起所帶動的政治變局。 
圖/路透


近六十年來,美國媒體曾經犯過三次歷史性重大錯誤,五○年代對麥卡錫主義的姑息,本世紀初對反恐戰爭的無條件支持,及近兩年對川普崛起的推波助瀾。
麥卡錫主義戕害美國民主之深,史無前例。參議院的麥卡錫小組與眾議院的非美活動委員會,儼然議會專制,政界、學界、新聞界與演藝圈各個領域中,因受議會迫害而造成的悲劇不計其數;那是美國民主的黑暗年代。
但在這個黑暗年代中,美國新聞界卻集體噤聲不語。有些媒體因被馴化而變成共犯,有些媒體則因恐懼而不得不違背良知屈從,以至於讓麥卡錫主義歪風襲捲美國近十年而無人敢擋。
直到獨立記者I.F.Stone與電視主播Ed Murrow,因心有所憂心所謂危,勇敢挺身對抗麥卡錫主義後,多數媒體才逐漸改變猶豫怯懦的立場,紛紛加入聲討麥卡錫的行列。但美國的民主基石在麥卡錫主義的長期肆虐後,已呈現斷瓦殘垣的破敗景象。
九一一事件後,小布希政府以反恐為名發動戰爭,美國媒體又團結在星條旗下。他們無條件服從三軍統帥指令,沒有人挑戰政府官員發動戰爭的發言,也沒有媒體去檢視政府文件的真實性,連「紐約時報」也替這場反恐戰爭敲鑼打鼓。
但等到戰爭告一段落後,美國媒體才突然發現,所謂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根本是白宮炮製的謊言,那些權威人士所透露的權威消息也都是誤導輿論的假消息。到了這個時刻,美國媒體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們早就淪為政府操控的戰爭棋子。
戰爭結束後,美國媒體進行了一場歷史性的大反省。反省媒體為何沒從越戰與麥卡錫主義學到教訓?反省為何誤信權威人士而變成戰爭幫兇?反省為何不敢提出尖銳質問挑戰總統?二○○八年,一本書名叫So Wrong for So Long的書出版,更代表了美國媒體的集體懺悔,那麼嚴重的錯誤竟然錯誤了那麼久。
但川普的崛起,卻證明美國媒體又犯了歷史性錯誤。對川普的謊言、無知與粗暴,美國媒體最初是基於娛樂價值而幾乎有聞必報。從共和黨黨內辯論開始,每場辯論會的主持人也從未對川普的惡言粗口提醒糾正,放任他把政治舞台變成了馬戲團;有了麥克風與版面的川普,就像當年麥卡錫一樣亂言惑眾而不受阻擋。
等到川普連戰皆捷後,美國媒體才驚覺搏人一笑的小丑其實已變成勢不可擋的怪獸。許多媒體才開始拋棄娛樂價值而改以政治價值報導他,才開始從歷史大局的變化中去定位他,也有媒體甚至以「威瑪時刻」(Weimar Moment)來形容川普崛起所帶動的政治變局。
威瑪共和的崩潰,讓自由民主在轉瞬間突然轉向了反自由主義,也讓集權甚至獨裁的政治人物與政治勢力,在變局中趁勢崛起。川普旋風襲捲美國,就代表像美國這樣的老牌民主國家,也有面臨威瑪時刻的可能。
不但政治面臨威瑪時刻,知名的「哥倫比亞新聞評論」最近也刊登一篇文章,標題就是「媒體的威瑪時刻」,批判美國媒體未察覺川普的威脅,未在第一時間阻擋他所帶動的風潮,而讓美國的自由民主像三○年代的威瑪共和一樣,飽受摧殘也搖搖欲墜。
其實全世界多數國家都正面臨威瑪時刻,美國、歐洲如此,台灣也不例外。但台灣媒體與知識社群,能從美國歷史中學到教訓?還是放任姑息,直到那個時刻急轉直下,才猛然警覺卻悔之已晚?
(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