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30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戴琪、葉倫關稅之爭 誰會勝出?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6879/web/ 

◆  聯合報社論/虎頭蛇尾的陳時中,首都市民怎能信任?
◆  聯合報黑白集/比失智更失智的事
◆  經濟日報社論/戴琪、葉倫關稅之爭 誰會勝出?





經濟日報社論/戴琪、葉倫關稅之爭 誰會勝出?


2022-06-30 02:29  經濟日報/   社論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說,陸製商品關稅是重要籌碼,不贊成取消。路透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6月22日表示,對中國課徵關稅是「重要籌碼」,從談判角度而言有利無害;且取消關稅對控制短期通膨的效果有限。戴琪的說法明顯與財長葉倫形成鮮明對比。葉倫在稍早前表示,關稅已傷害到美國消費者和企業,因為額外增加的對中國關稅高達90%是由美方承擔了,這也反映在40年來最猛烈的通膨之上。針對戴琪強調的關稅是談判的「重要籌碼」具有戰略意義的觀點,葉倫直率地認為毫無戰略意義;葉倫並表示,拜登政府希望「重設」對中關稅。知情人士透露,拜登正讓白宮幕僚加緊討論此事,並希望能儘早定案。

美國當前正面臨了上世紀198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通膨,美國CPI自2021年4月一下子跳升到4.2%,之後連續攀升,到去年年底已上升到7%;進入2022年, 到5月已上升為8.6%。Fed在今年3月中及5月已分別升息0.25及0.5個百分點,但明顯壓不住通膨漲勢,不得不在6月下了大決心,一口氣升息3碼,但此舉也引發了金融及資產市場的巨大震盪。Fed今年內還有三次議息會議,在鷹派氣氛強烈下很可能再連續升息2碼或3碼,最終使基本利率在年底前達到3%上下的水平。

拜登當局與Fed目前處境相當接近,都面臨著三難的困境:一,不升息或升息不夠,壓不住通膨,對11月民主黨的期中選情十分不利;二,若為壓制通膨,在目前已連續三個月CPI超過8%的形勢下,即便利率上調到3%,也因實質利率為負而起不了什麼作用,必須再加大升息幅度與速度,但這又會嚴重打擊經濟活動,導致成長減緩甚至衰退(美國第1季已出現了1.5%的負成長),當然也不利選情;三,美國國債已達30兆美元,是GDP的137%,換言之,還有將來在財政上的利息支出負擔問題。雖然面對著三難,但拜登肯定最關心的是燃眉之急的物價漲勢,所以才說對付通膨是美國政府當前的頭等任務。

坦白說,過去一段期間,拜登政府已使出了渾身解數,包括釋出備用油,還希望OPEC成員國及中國也跟進釋出;拜登甚至放下身段主動致電沙烏地阿拉伯與卡達元首卻被拒接電話,即便如此,拜登還是希望在7月能親訪沙、卡兩國;最近甚至還宣布取消委內瑞拉及伊朗的石油出口禁令,然而美國CPI的漲勢卻始終未見消減。

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不得不想到對中國加徵的關稅。川普在2018年起,對價值約3,7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課徵懲罰關稅,稅率最高達25%,但誠如葉倫所言,由於美方的需求彈性甚小,課徵的額外關稅真正懲罰到的是美方自己的消費者與企業,這也一方面反映在中國對美的貿易順差不見縮小反而擴大,另一方面反映在美國物價上。專家估計,如取消部分或全部的額外關稅,可望使美國當下的CPI回落約0.5至1.5個百分點,對照目前8%的通膨率,此一效果不可謂不顯著,對11月民主黨的選情具有關鍵性的重大意義。

兩周前,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楊潔箎與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在盧森堡會晤,會後美方表示,美、中雙方正在努力安排拜登與習近平在今年夏天通話,但是中方是否有此意願,目前未見透露。美方明顯對於美中元首通話有著高度期待,如果通話實現,想必會觸及拜登眼前的最大關注。拜登最近不只一次表示他正在認真評估取消對中國關稅一事,其實他心中早有定見,所顧慮者,一是如何能有面子的為美國的「撤退」向中國換回一點東西;二是如何儘快弭平美國政府內部的意見分歧。從這樣的形勢背景觀察,應該不難研判戴琪與葉倫最終誰將勝出。











聯合報黑白集/比失智更失智的事


2022-06-30 02:31  聯合報/   黑白集
101歲張姓婦人從去年至今三度收到桃園地院通知擔任國民法官,家屬跟法院反應也無效,不知道失智的母親要如何擔任國民法官。圖/讀者提供



一名百歲婦人因失智住進安養中心,桃園地院卻一再發函,要求她擔任「國民法官」。家人先後回函並去電說明,稱婦人無法勝任國民法官之職,卻繼續收到法院要求她報到的通知,共計三次。這名婦人只是失智,但政府的反應卻比失智還失智。

桃園地院如此擾民,卻振振有詞。它稱,根據《國民法官法》,若有人因病無法出任,要在發送「選任期日通知」後,才能依法辭任。因此,發三次通知,完全是「依規定」辦理。言下之意,立院通過的笨蛋立法,法院也得跟著笨蛋到底,才不辱國民法官之精神?

蔡政府把「國民法官」當成司法改革亮點,不斷宣傳美化;誰料,實際的操作卻如此迂腐愚頑。這名老婦住進安養院已三年,家屬是在去年八月接到地院的首次選任通知,隨即回函說明;後來又接到複選通知,去電說明卻無人理睬;近日再度接到通知,要求她八月十六日準時報到。蔡政府到底有多英明,非要一個百歲失智婦擔任國民法官,還折磨其家人達一年之久?

「國民法官」如何協助實踐司法正義,仍有待觀察。但只要看桃園地院「等因奉此」的官僚作風,就知道這項制度的「擾民」作用,絕不會少於其興利之本意。最荒謬的是,法院死抱著「合乎規定」的木樁,完全不聽民眾講理,這到底要改革什麼?












聯合報社論/虎頭蛇尾的陳時中,首都市民怎能信任?


2022-06-30 02:35  聯合報/   社論
英系支持的陳時中(左)與正國會頭人林佳龍(右)積極爭取代表民進黨出戰台北市長選舉,雙方競爭檯面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北三都提名漸告底定,衛福部長陳時中被鎖定參選台北市長,一如蔡總統一直以來的規畫。但先前規畫他參選,是在「加零」時期,當時陳時中看似指揮若定,具政治魅力。如今台灣防疫落至全球後段班,每天仍有數萬人確診,陳時中卻選在這樣的高峰「落跑」;這是他官癮太大,還是責任感太稀薄?虎頭蛇尾的陳時中,能讓台北市民相信他是個稱職的市長嗎?

陳時中有意參選市長,與其說是蔡英文強行徵召,不如說他自己意願強烈,去年起心動念不斷部署。今年三月疫情還算太平時,陳時中已開始跑起選舉行程,出席各種與防疫無關的聚會。在某些場合,相熟的醫藥業者甚至當面對他直呼「市長好」,陳時中顯然也很享受這樣提前的祝福。直到四月上旬Omicron疫情延燒,全台數萬人遭到隔離,陳時中還在一邊跑他的選舉行程,顯得心不在焉。

也因此,四月的疫情在缺兒童疫苗、缺快篩試劑、缺治療藥物中爆發,包括許多防疫規範來不及調整,中央與地方因見解差異而彼此齟齬,乃致各地篩檢大排長龍致措手不及;陳時中身為指揮官,在在難辭其咎。但比起先前的心不在焉,陳時中最近在疫情高峰中悄悄抽身落跑的姿態,即更令人反胃。在六月十一日的記者會上,他聲稱疫情已「漸趨穩定」、且重大政策都已宣布,叫停次日記者會;次日,便因「確診」而神隱。解除隔離後,他又以「快篩仍陽」,繼續把指揮中心的職務丟在一旁。

事實上,陳時中十一日以「疫情穩定」叫停記者會時,當天全台確診數是七萬九千六百人,死亡數為二一一人,中重症增加四四六人。試想,一天將近八萬人確診的疫情,陳時中竟能稱之為「穩定」,人們即不難想像,他棄守指揮官之職轉戰首都市長的欲望有多麼強烈了。一個心不在此的指揮官,對台灣的防疫恐怕也發揮不了任何積極作用。從這點看,陳時中確應早日辭掉指揮官職務,專心參選,這才符合政治人物的責任倫理;而不致一再剝削同事的血汗,又搶光他們的功勞。

但以陳時中之工於盤計,他分明已閃退了半個身子,卻非要保留著指揮官頭銜,當然是有原因的。周二的記者會上,陳時中突然現身,談的不是疫情,而是大談大陸在我國出口白帶魚和竹筴魚包裝驗出新冠病毒的議題。他一邊反嗆中國大陸禁止我出口並不合理,一邊向漁民示好,聲稱政府一定當他們的後盾。把防疫記者會當成政治表態的舞台,正是陳時中「腳踏兩條船」的目的所在,也顯示他是個典型的機會主義者。

問題是,把防疫記者會當政治表演舞台,談的卻是農委會的政務,陳時中未免撈過界太遠。尤其,他根本未弄清楚事實,對岸只是「暫停」白帶魚及竹筴魚進口一周,而非「禁止進口」;經他一攪和,事態可能更惡化。事實上,大陸一年多來曾在巴西及紐西蘭進口牛肉、厄瓜多冷凍蝦、印度魚肉等包裝上驗出新冠病毒,或許它過度反應,卻不是專門針對台灣產品而來。陳時中此際出手反擊,恐怕不是在幫漁民解套,而是在累積反中資本以利選情。

陳時中領導的衛福部,僚氣薰天,把專業推到其次。他領導的指揮中心,成了攻伐地方和異己的基地,把民眾的健康拋在一邊。如今,他要利用自己先前的「順時中」威望,躍向台北市長的舞台;但在疫情嚴峻之際,如此虎頭蛇尾的轉枱,恐怕只會招致首都市民的鄙夷。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適可而止,繼續加油!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6879/web/ 

◆  藍愛互扯腿 成敗看團結
◆  從戰爭催化劑 變中美潤滑劑…台灣勿淪戰爭代理人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適可而止,繼續加油!
◆  抽離政治口水 剖析恩恩事件
◆  長照成棄嬰 司法難補破網
◆  電價油價物價 小心螺旋效應
◆  說好不缺電不漲電價 蔡總統跳票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適可而止,繼續加油!


2022-06-30 03:28  聯合報/   張俊哲(作者為台大教授、出版中心主任)
考上大學後,能真誠發掘志趣,主動進行探索,才是高等教育的意義展現。圖為某生化研究所。圖/張俊哲攝影



隨著網路通訊的發達,每逢考招放榜,總會掀起一股報導熱。最近的學測放榜,更是年度盛事。我無意潑人冷水,但總覺得某些報導已將金榜題名的考生近乎神化,好似他們天縱英明,自幼即知終身職志。更湊巧的是,其志趣還都可在公認的熱門科系覓得。然而,這樣轟轟烈烈的報導都是真的嗎?很抱歉,我從某些同學們上大學後的表現,表示高度存疑。

通常,這些報導的故事脈絡大致如下:一位考生會因生命中的某次奇遇或頓悟,即矢志未來要參與救人工作或投身熱門科技與財經產業,甚或願在法律的殿堂伸張正義;很神奇地,這股熱忱常可無縫接軌,化為準備國英數理化和社會學科的動力,且考試不會失常,因而高中金榜。

其實,就我實際接觸過的第一志願同學,大都無此戲劇性的遭遇。他們共同的特點倒是自律,甘願被嚴格要求;更多是因為已習慣考好,怕考差,失去「考好的安全感」,因此認真備考。他們對所屬科系產生真正的興趣,相當比例是在讀大學以後。如果未能從考高分的成就感昇華蛻變,找到「為何而戰」的人生意義,最後常只能在不怎麼感興趣的熱門科系中,載浮載沉。

在眾多的報導中,我相信一定有部分的真實,但更多可能是過度的浮誇。個人推測:某些學弟妹會依樣葫蘆,藉長輩之助,編造一套不實但光鮮亮麗的甄試資料,只因其占分比重不低,且學長姐們的誇大其詞,竟迭有功效。如果考招制度之設計原期多元適性,但最後卻淪為漏洞百出,甚或需以謊取勝,豈不悲哉?

或許我杞人憂天,但只要有機會交叉比對考生們在各系甄試時之資料和答辯說辭,還有檢視他們在入學後的求學生活及成績表現,恐怕會大吃一驚。或許更令人吃驚的是:我們已知問題之嚴重,卻視若無睹;或乾脆束手無策,任憑沉淪。

在此,個人再次呼籲各校系在甄試選才時避免提問「我們系是不是你的第一志願?」或「你考上會不會來念?」之類的問題。若要求考生表態,豈非逼他們對其他系說謊?面對在十八歲即能知趣奮發的才俊,或只能守分認真的同學,老師都應用心出題,設計能反映他們真實想法與創意的題目。這遠比要他們編造美麗的謊言入學,強上百萬倍。同時,我也請考生務必信守承諾,上大學後繼續加油。許多當年言行不一的同學,其目前慘狀,在此就不加以贅述。

總之,十八歲進理想大學,以沿街放鞭炮慶祝,固然可喜;但能活到八十歲,並願意為自己八十年的人生,再放一次鞭炮慶祝,更為重要!目前請適可而止,讓這些「神奇小子」報導劃下句點,使即將參加分科測驗的同學能專心備考。你們學測的成功對他們或已是刺激,報導再多可能演化為干擾和攻擊。或許,戴上口罩,送個飲料點心,或傳則加油簡訊,更為實在!








電價油價物價 小心螺旋效應


2022-06-30 03:28  聯合報/   何素娟/公職退休(台中市)
台灣最近兩大電力問題同時爆發。其一是電力不足,其二是電價過低不敷成本。記者曾學仁/攝影



近日天氣酷熱用電需求增加,電力供應已然吃緊,停電缺電危機迫在眉睫,再加上台電財務虧損擴大,恐拖累公司營運,經濟部及行政院上周接連放話已到合理反映電價時機。電價果真說漲就漲,製造業用電大戶電價大漲十五%。

預估電價上漲之後,油價也會聞風跟漲,油電雙漲結果肯定會帶動所有物價再度上漲,而業者的生產成本增加,內需市場之民生必需品肯定將漲價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工業產品根據市場需求彈性、產品替代性,同樣會將價格轉嫁到產品上,外銷市場的競爭力相對弱化,恐怕形成一股螺旋效應,民眾生活經濟壓力愈發沉重,經濟發展與外貿出口勢將受到影響。

爾來停電、跳電與限電危機都似夢魘一般,令用戶感到惴慄難安。執政者應正視,疫情迄今尚未見到盡頭,數千民眾已無端喪命,行政部門調漲電價已是「必要之惡」,政府首應確實督促台電提高發電效能,做好發電設備維保與加強電業管理,為避免台灣陷落停電、限電與跳電斷崖。

民進黨始終抱持非核家園迷思,但再生能源已無法達標,能源政策已到改弦更張時刻。政府不可抱殘守缺,寄望增加石化與不可靠的風光電力。蘇貞昌說「有政府會做事」,請盡速調整能源政策。

電價上漲,油價勢必緊跟其後,今日不要說雞蛋價格仍然居高不下,雞鴨魚肉和日常家用物品價格也都持續飆漲,受薪階級薪資沒有增加,退休族群與普羅大眾生活重擔苦不堪言。

請政府除檢討能源政策外,不能再麻木不仁,無視疫情帶來的民生困苦,如何防止電價調漲以後之螺旋效應,避免帶動全面性物價上漲風潮,嚴重衝擊民生經濟,已是執政者的責任與任務。









說好不缺電不漲電價 蔡總統跳票


2022-06-30 03:28  聯合報/   黃映溓/文史工作者(屏東市)
近年台灣歷經了各種各樣的停電事件,國內無論是供電系統或基礎建設,皆無法承受蔡政府能源政策帶來的惡劣狀況,蔡政府卻依舊對不切實際的目標一意孤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電價費率審議臨時會拍板定案,用電大戶大漲電價,住宅一千度以下、小商店、六類產業及高中以下學校不調整,整體平均漲幅為八點四%。

二○一二年馬政府實行油電雙漲,時任民進黨主席蘇貞昌怒評馬政府蠻幹,帶動萬物飛漲,甫敗選總統的蔡英文則嗆馬「必須扛起所有的責任,而不是把這些責任往在野黨推,或者是推給前朝」,立法院民進黨黨團怒轟馬政府鴨霸、不負責任、不能苦民所苦。

二○一五年,蔡英文提出能源政策時曾宣示:「我向大家保證,民進黨執政之後,絕對不會缺電」。同時宣示十年內不漲電價。但民進黨完全執政六年來,先後發生五次大停電,接連幾次無預警大規模停電,不僅戳破蔡英文「非核家園」謊言,更衝擊百工百業蒙受嚴重損失,影響全民生活至鉅。不漲電價一席話言猶在耳,蔡英文總統尚未卸任就政策跳票。

民進黨在野時曾在國會公然指台電偷藏電,執政後,面對無預警大停電及分區斷電,小動物竟淪為替罪羔羊!真是情何以堪?網友調侃:「肯定是我們還愛得不夠多」,如果用愛可以發電,點石就可以成金了。

民進黨的昨非今是,除了展現在能源政策上,年底九合一選舉,也屢見案例。黨中央徵召新竹市長林智堅參選桃園市長,林勢必要請辭遷籍。但林智堅去年曾提出大新竹合併願景,保證新竹市長任期會做好做滿,並重申不會參選桃園市長,一席話言猶在耳,豈料,如今竟淪為「落跑市長」,讓新竹鄉親情何以堪?民進黨總是一指向著別人,三指朝向自己,永遠的雙重標準,毫無是非,只有民進黨可以,別人不行。

台灣,正被「民主」反噬;三代累積,一代虧空。台灣的民主根基,被新威權政體侵蝕掏空殆盡。

歷史,是面真實而殘酷照妖鏡。今天的新聞,將成為明日的歷史,不妨交給歷史來審判,檯面上這群政客醜陋嘴臉,最後終將無所遁形,被台灣人民掃進歷史的灰燼。










藍愛互扯腿 成敗看團結


2022-06-30 03:22  聯合報/   曾士宇/大學教授(新竹市)



根據聯合報六月廿九日公布針對年底選舉的民調,發現桃園市長選情戰況膠著,林智堅獲二成九選民支持,二成七力挺張善政,平分秋色。由於張善政曾任馬政府時期行政院長,在政府單位與民間企業歷練豐富,能力與操守一般風評甚佳;而林智堅在新竹市長任內雖然頗受肯定,但強推「大新竹」不成後,不惜背負「機關算盡」、「落跑」惡名,接受徵召,轉戰桃園,初步民調顯示,實力仍不容低估。同時由於仍有三成八選民未決定支持意向,未來鹿死誰手,尚難斷言。

桃園在目前台灣政壇是兵家必爭之地,原屬藍營大本營,由於人口結構改變,八年前原在當地大型選舉中屢敗屢戰的鄭文燦,在國民黨氣勢低迷之際,當選桃園市長,因為經營得法,四年前輕鬆連任,頗有將藍天化綠地之勢。另一方面,國民黨基層實力仍在,去年底四大公投之役,藍營雖然在全台範圍慘敗,在桃園卻有全勝佳績,顯示今年年底市長選戰,尚可一搏。

民進黨勇於提名爭議人選,或許是看透過去藍營每當情勢看好時,總有辦法自亂陣腳。先是經營多時身兼黨部主委的議長懼戰,改推同派系立委出戰;同時原台北市議員羅智強以戰將之姿,展現高度企圖心,一時上演「在地」與「空降」相持不下戲碼,讓支持者大感憂心,深恐兩敗俱傷,拱手讓人。

國民黨自去年年底在新北罷免立委、四大公投與中二立委補選之役「三連敗」,全黨士氣低迷,現任黨主席落入「塔西陀陷阱」,也就是威信盡失,動輒得咎,在國民黨「內鬥內行」、不弄得「魚死網破」,決不干休的宿疾下,自然不易協調適當人選,眼看又要再嘗「親痛仇快」苦果。

張善政獲徵召參選桃園市長,不失為一著好棋,但在黨內已有兩強相爭之下,橫空出世,強勁反彈力道可以預期;果不其然,在地立委遲遲不願表態支持,外來強龍在已辭去台北市議員,破釜沉舟之餘,大感失落,更以「共犯」相稱,預測「不會贏」,讓藍營支持者再度慨嘆「一手好牌打到爛」、「歹戲拖棚」,深恐「噩夢重演」。

在藍營一向「見好個個爭先」、「捨我其誰」,吝於為人抬轎,擅於「扯後腿」積習下,選情不容樂觀;所幸羅智強已宣布退選,在地立委旋即跟進,至少不致「自相殘殺」,讓平息「桃園之亂」,露出一線曙光,但相關政治人物往後的表現,仍是選舉成敗的關鍵。觀乎民進黨政府六年來各方面的作為,只能以「倒行逆施」來形容,國民黨如果不想「永遠在野」,在選舉方面反而要向民進黨學習,也就是「儘管先期廝殺激烈,一旦人選底定,必定團結一致」,才有再度執政希望可言。












從戰爭催化劑 變中美潤滑劑…台灣勿淪戰爭代理人


2022-06-30 03:22  聯合報/   王伯元/李國鼎科技展基金會董事長(台北市)



俄烏開戰至今將滿四個月,美歐各國大力軍援烏克蘭,也對俄國進行全面制裁,但俄國因天然資源豐富,又是國際間主要原油出口國,受惠於油價及天然氣價格飆升,俄國經濟並未如西方預期崩盤,反倒是歐洲受影響甚劇,特別在糧食及能源危機上。再加上最近立陶宛事件及芬蘭、瑞典兩國入北約引發的爭議,歐洲有可能再度引發動盪。

對美國而言,支持烏克蘭等於是打一場代理人戰爭,雖提供金錢及物資,但絕對不會派兵,因為美俄為兩大核武大國,不會正面衝突,否則後果難以想像。援烏最終目的是想利用烏克蘭來消耗俄國的軍力及經濟力,然而戰爭短時間內無法落幕,美國國內通膨嚴重,經濟衰退;有關墮胎及槍枝立法問題爭論不休,新冠變種病毒又似有再起之勢,加上民主及共和兩黨分化嚴重,蕭牆之內已不平靜,國際之間也無往日風光。

一波三折的東協會議最終於五月在華盛頓召開,主要基調在於抗中,並宣導成立「印太經濟架構」,但大多數的東協國家採取不選邊策略。事實上,中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力已超越美國,二○二一年東協與中國的貿易總額達到八千八百億美元,是中國最大貿易夥伴,況且未來還有 RECP 的綁定,美國拉攏東協的如意算盤並不是那麼容易。

六月美洲峰會因將古巴、委內瑞拉和尼加拉瓜排除,又強迫各國在俄烏戰爭及中美抗爭中選邊站,引起部分國家不滿,很多領袖表明不參加,反映了美國與拉丁美洲國家的不和,後院失火在即。而美國主導的五眼聯盟,會員國也各有狀況。英國強生首相險過不信任案,又要面對國內通膨及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的獨立喧囂;澳洲隨著新總理艾班尼斯上台,與中國關係可能會有所緩和;而紐西蘭在對抗中國方面有其獨立性。至於新規畫的「美澳印日」的印太聯盟,印度態度曖昧,不但未響應美歐對俄國的制裁,反向俄國購買能源。

美國在全球的霸權地位及影響力正在衰退,很多經濟學家預測,二○二五年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體。不論在科技或是軍事上,中國的成長都極為驚人。台灣一直走親美路線,很多人都認為兩岸衝突,美國一定會保衛台灣,但中國亦是核武大國,二大核武國之間不會輕易開戰。過去在中美對抗之時,台灣都是站隊美國的先鋒,其實非常危險,稍有不慎就成為戰爭的催化劑,或成為美國戰爭的代理人。屆時不管美國會不會出兵協助,台灣都將淪為戰場。同時我們也要了解世界局勢,預測霸權的崩解及移轉。美中之間勢力已有消長,台灣單押美國並非明智之舉。

夾在兩強間,台灣能做的可能不多,但或許可先將目前「親美反中」路線調整為「親美友中」,不輕易選邊站,也不要成為某一方棋子。先把握時間改善兩岸關係,與大陸恢復協商,重新建立兩岸互信及交流。先將自己從戰爭催化劑的危險角色解除,再進一步在中美間發揮調和鼎鼐的功能,成為促成中美合作「潤滑劑」。如此一來台灣不但可以永續發展,也可以對世界和平有巨大貢獻。如何之處,值得大家深思。小國生存不易,多用智慧周旋,少逞匹夫之勇,避戰避禍才是永遠的王道。










抽離政治口水 剖析恩恩事件


2022-06-30 03:28  聯合報/   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台北市)
恩恩案是否傷及侯友宜未來的政治生涯,仍得看年底勝選票數差距才能知曉。圖/報系資料照



恩恩延滯送醫疑雲錄音帶曝光,掀起廣泛議論,政治口水乘機亂噴,網軍側翼更是紛紛利用虛假民調帶風向。大家應該看清真相,才能還給此事公道,也避免類似悲劇再次發生。

世界衛生組織對於新冠疫情防治運用系统動態的科學方法,把疫情看成一個大水庫,上游染疫人數症狀判斷通報系统中間入院、住院下游醫病和醫療,三者之間要維持順暢流速平衡,才能創造最佳的環境、衛生和經濟兼顧的效益。

恩恩延滯送醫的前因當然要弄個水落石出。表面上看是通報和送醫系统的橫向連繫和決策授權不佳。然而,新北市府的人力物力都是有限的,面對那時染疫人數的快速上升,加上症狀的認定要有專業,送醫若不能作一定的管理,醫病失衡的結果,反而會使社會遭受更大的衝擊。

整個系統結構看似簡單,事實上彼此盤根交錯。源頭,有染疫數量、症狀輕重之分;過程,從通報、派車、送醫到住院;路徑,解決方法有分流、分管、分配;定位,緊急因應的指揮調度則有直線和矩陣的差異。

蔡總统說,政府要妥善回應民眾的期待。蘇院長說,政府要適時給予民眾相關資料。沒錯,但疫情防治染疫、通報和送醫環環相扣,是因果相連,中央和地方也是互動關係。蔡政府不要忘了,地方政府為何疲於奔命中央指引不夠明確也是主因,不能放任一些民間組織乘機插花。

六月中旬,指揮中心看到恩恩事件才補充提示,地方政府可以微調中央指引。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回應,中央規定報案人出現三種症狀之一,一一九就可先出動,並沒有新北市規定的聯絡完醫院再出動。這種說法是馬後炮,不厚道,也不公道。四月廿日,恩恩死亡後隔日,中央才開放確診個案在居家照護期間,緊急就醫需求時得自行前往。

近日也有責怪恩恩爸為何家住醫院旁,卻坐等救護車的聲音出現。但這種指責於事無補,也不符當時自行前往醫院的規定。

亡羊補牢猶未晚!指揮中心針對分流部份,五月十三日更改防疫指引,開設學齡前兒童專用防疫急診綠色通道,供六歲以下兒童優先採檢與診療。但分流還有通報和送醫通道的擴大,以及彼此的數位連絡,不能掛一漏萬。

醫病不分顏色病毒不分政黨。疫情防治,我們豈能老用政治立場去攪局!











長照成棄嬰 司法難補破網


2022-06-30 03:28  聯合報/   伊佳奇/長照政策研究者(台北市)
本土疫情嚴峻,住宿型長照機構住民大都是高齡長者,一旦染疫很容易成為中重症患者,安養機構無不以高標準方式防疫。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每次看到媒體報導法院就長照家庭發生殺人事件的判決,就十分痛心,長照2.0執行至今六年,長照家庭悲劇案件從未停止。

雖然聯合報與願景工程基金會推出「照顧殺人」專題,然而看到衛福部不斷宣揚長照2.0服務覆蓋率已過五成,部長陳時中過去兩年亦不再過問長照,關心疫情,現在則關注是否參與台北市長選舉,民進黨政府該檢討長照2.0制度的缺失,別放棄行政權而讓司法權去補破網。

六十九歲男子不忍髮妻中風臥榻三十年,以塑膠袋悶死妻子,辯護人定調為「慈悲謀殺」的刑案,檢辯求情,台北地院審理認為,殺人案符合減刑事由,判蔡二年六月,可上訴。七十九歲老翁照顧先天性腦性麻痺女兒近五十年,用棉被將她悶死,尋短送醫後撿回一命,台北地院判二年六月徒刑,同時罕見地籲請總統特赦。

不堪長照壓力負荷悲劇,倘有政府適度協助,應可不必走上絕路。然而政策的規畫與執行是行政權,司法權僅是就違法行為進行審理,無論「慈悲謀殺」,或法官依法判刑再籲請總統特赦,都無法遏止持續出現的長照悲劇,唯有衛福部痛定思痛,學習司法能以同理心檢討長照2.0政策缺失,才有可能減少長照悲劇事件發生。

長照2.0是蔡英文在民國 105 年(二○一六年)大選時主要政見之一,從民國 106 年(二○一七年)起的長照預算編列,至今累積已超過千億;民國 111 年(二○二二年)長照基金用途預算高達近六百億元,更創歷史新高,這尚未加入「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特別預算七百四十七億元中撥給長照項目的預算額度。問題是錢無法自行解決民眾長照壓力,還必須靠行政部門有效的政策規畫與執行。

蔡總統第二任任期已過半,僅剩二年,倘能檢討過去六年長照2.0的缺失,重新思考民眾對長照服務的需求,從制度面、人力培育面、服務架構面、服務輸送面等徹底檢討,不再僅是宣傳亮麗的數字,一改過去提供的碎片化服務,建構系統化照護體系強化服務能量教導民眾建立照護體系,如何善用政府長照服務及民間資源。

長照顧名思義不是短期急性醫療,長照悲劇往往都是因積壓數十年的負荷無法持續承受所引爆,政府應回歸長照家庭所需的基本服務,幫助家庭長期規畫的照護系統,並提供質與量並存的服務。

衛福部是負責長照政策的主要行政部門,該有具備同理心、領導魄力、嚴謹規畫力、落實執行力的首長,從過去兩年疫情可看出,雖有華麗的超前部署、滾動式決策等口號,在防疫措施、疫苗規畫、快篩試劑、長照機構確診人數激增等方面仍漏洞百出,部長陳時中又從防疫轉向是否參選台北市長,長照再成棄嬰。

呼籲民進黨政府,別只看民國 111 年(二○二二年)六都市長選舉,也需放眼民國 113 年(二○二四年)總統選舉,屆時檢視民進黨長照政策時,長照悲劇司法案件數字將成為重要指標。要知道,司法永遠無法彌補長照破網


賴英照/墮胎、同婚、憲法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賴英照/墮胎、同婚、憲法
◆  朱宗慶/歸國四十載
◆  沈呂巡/也談經國先生對我外交的貢獻
◆  陳立恆/當世界充滿了問號





賴英照/墮胎、同婚、憲法


2022-06-30 03:22  聯合報/   賴英照(作者為中原大學兼任講座教授)
根據路透社/易普索今天完成的調查,美國最高法院上週推翻1973年「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保障墮胎權的歷史性裁決後,多數美國人對最高法院抱持負面看法。路透社



美國聯邦憲法有沒有保障婦女墮胎的權利?聯邦最高法院在一九七三年一月二十二日的羅案說有(Roe v. Wade);今年六月二十四日的杜案說沒有(Dobbs v. Jackson)。

兩案雖然相隔近五十年,但憲法相關條文一個字都沒有改。大法官換了人,結論就不一樣。

羅案的判決承認,憲法沒有規定墮胎權。但他們從增修條文第十四條找到根據:「任何州不得未經正當法律程序,剝奪人民的生命、自由或財產」。

判決認為,依過去的先例,「正當法律程序」不只是程序問題,還包括「實質正當法律程序」,法院可據以創設憲法沒有規定的權利。為保障婦女的自主選擇,第十四條的自由權,應包括隱私權,而墮胎權就是隱私權的一部分。大法官用成長憲法living constitution)的方法,創造墮胎權。

杜案的判決則認為,憲法沒有規定隱私權和墮胎權。依照實質正當法律程序創造的基本權,必須是深植於美國歷史傳統的權利。

美國的歷史傳統是禁止墮胎。第十四條在一八六八年制定之時,有二十六個州處罰墮胎行為;一九五○年增加到四十六個州。墮胎不是深植美國歷史傳統的權利,法院不能擅自創設。這是原意主義originalism)的方法。

羅案的判決認為,第十四條的自由權不應固定在一八六八年,而必須和社會一起成長,必須能保護芸芸眾生。大法官看到條文後面的弱女子,二十多歲,離婚、已經有兩個小孩,現在懷了第三胎,不想生,也養不起。但法律禁止她墮胎。

大法官看到多少婦女和她一樣,被迫躲入暗室,求助密醫,或者無奈生下小孩,茫然面對未來。憲法應該保障婦女自主選擇的權利。

羅案也有不同意見書,相信憲法必須和社會一起成長,但修憲權屬於人民,法官不能用判決書修改憲法。這正是杜案的思維。

杜案強調,憲法既沒有保障,也沒有剝奪婦女的墮胎權。推翻羅案,只是還給憲法本來面目,也還給各州人民自主決定墮胎問題的權利。法院不能因為婦女應享有墮胎自主權,就用判決書修憲創造墮胎權。

卜萊爾、索托梅爾和凱根不同意這個想法。他們指出,第十四條制定之時,婦女沒有投票權,根本無從參與修憲。把自由權的內涵固定在一八六八年,並據以剝奪婦女自主選擇的權利,不但毫無道理,更威脅過去創設的其他自由權,例如同婚。

民國 104 年(二○一五年)他們三位和金斯柏格、甘迺迪依第十四條創造同性結婚的權利。當時阿里托(杜案的主稿人)和湯馬斯、史卡利亞及羅勃茲提出不同意見書,認為異性婚才是深植美國歷史傳統的制度,同性婚不是;法院不應創設同婚權。

這個理由正是杜案判決的基石。依照這個邏輯,同婚權豈能維持?杜案的判決雖然強調只處理墮胎問題,不適用在其他案件,但湯馬斯協同意見書卻說,第十四條只規定程序問題,不能用來創設新權利同婚權的判決,將來有機會必須重新檢討。

大法官會不會推翻同婚權的判決,尚待觀察。可以確定的是,如果今天打官司,法院不會創設同婚權。憲法沒有修改,大法官換人,結果就不一樣。

憲法是什麼意思,由九個終身職的大法官決定。大法官依照自己確信價值觀解讀憲法價值不同,結論各異。不論如何解讀,由於修憲門檻奇高,人民幾乎無法依修憲程序改變九個人的決定。這樣的制度,正是紛擾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