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6日 星期一

經濟/Fed緊縮措施 勢在必行

.聯合報社論..新瓶老酒:兩岸互動新模式
.聯合報黑白集.「公親」不是這樣當的
.經濟日報社論.Fed緊縮措施 勢在必行








經濟/Fed緊縮措施 勢在必行


2017-01-16 02:4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聯準會(Fed)預測今年將升息3碼,國際金融市場迄今仍是半信半疑,因為去年也曾有過「雷聲大、雨點小」的先例,預測升息4碼卻只升1碼。然而時移勢易,目前加速升息的條件與時機已益發成熟,甚至可能開始規劃量化寬鬆(QE)政策「退場」,真正的緊縮行動在下半年便可能醞釀登場。
去年Fed延緩升息步調的原因不少,尤其是國外因素。例如年初時因擔心中國經濟硬著陸、人民幣再貶,並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崩跌;6月時英國決定「脫歐」,引發金融動盪;9月因美國大選在即,Fed三度按兵不動,一直拖到12月才二度升息。
有了去年經驗,市場對Fed今年能否當真升息3碼仍抱持「五五波」看法,何況目前依然有人民幣貶值壓力、5月有法國大選、9月有德國大選、11月中共又要召開十九大,各種政治與經濟的不確定性及潛在衝擊並不亞於2016年,因此市場會懷疑並非沒有道理。
然而與去年相比,情勢已有明顯變化。第一,去年國際市場仍擔心歐洲與中國都將陷入通縮深淵,人人的口頭禪都是「持續停滯」。然而一年來市場雖動盪不斷,全球經濟表現卻相當強韌,美國從上半年的低成長翻升,中國前三季成長率都維持6.7%,新興市場因商品價格回升開始復甦,連歐元區的成長也加速。
第二,美國就業持續增加,終於帶動薪資水準明顯上升2016年平均時薪年增2.9%,是2009年經濟開始復甦以來的最高水準經濟學者預測2017年增幅將進一步提高到3.5%,因為勞動市場將更吃緊,企業須支付更高工資來增僱員工。經濟復甦的好處終於從企業界、住宅擁有者、股市投資人,逐步「涓滴」到薪資階層。低收入者的消費傾向偏高,薪資提高後對總需求的影響也較大,而且薪資上升也使企業的成本升高,使美國經濟成長與通貨膨脹都面臨加速上升的重大轉捩點。目前通膨率為1.7%,預料短期內便可達到2%的目標
第三,一年前Fed預測利率與市場預期利率之間差距極大,顯示投資人信心脆弱,於是Fed升息引發金融市場崩跌。現在Fed雖再度趨向「鷹派」,但市場卻不大擔心,11月初川普勝選帶動的股市大漲,並未因12月Fed升息而重挫。市場反應迥異的原因在於去年Fed緊縮時國外需求及國內供給疲軟,但今年國內需求好轉,且預期未來經濟成長還會更強。
第四,Fed本身的升息態度也更為堅強舊金山地區聯邦準備銀行總裁威廉斯表示,美國目前已經達成充分就業、工資上升,勞動市場已是「多星連線」,根本不需要再實施短期性的擴張財政措施。波士頓區聯準銀行總裁羅森格倫也表示,Fed不需等到擴張性財政政策「確定」後才升息。換言之,Fed為避免貨幣政策落後於通膨勢頭(behind the curve),很可能在3月就先開始升息。
其實還有比升息更重要的,就是Fed已經開始認真考量「QE退場」的計畫。由於均衡的利率水準(即貨幣的價格)是由貨幣供需來決定,因此落實升息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緊縮貨幣供給量;但如果QE不退場,則貨幣供給不減,光靠升息並不能抑制潛在的通膨壓力。Fed主席葉倫12月升息時已重申,一旦升息之路平順,Fed將開始縮小資產規模;羅森格倫最近也指出,既然Fed預測的升息速度將比去年快,就應該討論是否要縮小Fed的資產規模,亦即為「QE退場」預做準備。
綜合研判,Fed今年的升息行動已不會再像去年一般光說不練。通膨率正式超過2%,加速升息便是順理成章;而如果川普擴張財政措施的規模夠大,QE退場也可能搬上檯面。由於葉倫很可能無法再續任四年,因此趕在2018年初卸任之前先決定到期證券的本息不再投入市場,也算是她在「退場」任務上沒有繳出白卷。

聯合/「公親」不是這樣當的


2017-01-16 02:4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英文總統談一例一休起爭議。 圖/總統府提供


蔡總統旅途中和媒體記者談到一例一休風波,哀怨地說,政府幫勞工解決問題,反而「公親變事主」。她還勉勵記者要「自立自強」,這更顯示,這位公親昧於現實。
「公親」是指居間協調兩造爭議的仲裁者,把政府角色比喻成「公親」,其實並不恰當。但無論如何,這次政府在一例一休風波中之所以變成「事主」,原因就在它心存偏見,只聽片面之詞,這就失去了「公親」的公信與平衡,因而成為外界指責對象。
綠委黃偉哲的一段自言自語,可看出癥結所在。黃偉哲說,修法前民意要求的是「休假」,通過後卻抱怨「變相減薪」。他不明白的是,修法前執政黨聽到的「民意」,其實是「一造之詞」;政府並沒有打開耳朵傾聽更多元的意見,才會造成公親失衡誤判。
對於某些記者大呼他們需要「一例一休」,蔡總統要他們「自立自強」,這也是狀況外的對答。事實上,多數媒體早已依法實施「周休二日」,優於「一例一休」待遇。問題在,政府昧於現實,一味以「底層苦勞」的思維來修法,才會弄到全民遭殃。
「公親」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當的。在傳統社會,必須是地方上素有德望、行事公正之人,才可能被請來做公親。政府手握偌大的權力和資源,如果心存偏頗,或執意討好一方,只會招來民怨。
除了一例一休,接下來的年金改革,以及爭議中的同婚入法,政府要扮「公親」都得再想想。

聯合/新瓶老酒:兩岸互動新模式


2017-01-16 02:3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陸委會主委張小月表示,迎接農曆金雞年,要努力化危機為轉機,因此未來一年的工作重點,將研議落實「兩岸互動新模式」。聯合報系資料照


北京智庫放話,可在九二共識之外研議「兩岸新共識」;陸委會主委張小月在記者會說,將研議落實蔡總統所說的「兩岸互動新模式」。
這兩件事應當是一回事,都是在探討如何建立新的兩岸共同政治基礎。
張小月在記者會上,提了十一次的「求同存異」,可見是想從「求同存異」尋找出口。
過去,當馬政府說「一中各表」的時候,北京說的就是「求同存異」。所以,「求同存異」與「一中各表」,當年幾乎在兩岸之間就是同位語
例如,當時的國台辦主任王毅曾說:「儘管雙方對一個中國的認知有所不同,但可以求同存異,求同存異正是九二共識的精髓。」又如,當時的國台辦副主任孫亞夫說:「求一個中國之同,存一個中國政治涵義之異」。
張小月在記者會上還有一個細節,她不再說「一九九二年會談」,而改口稱「九二年會談」,省掉了「一九」兩個字。所以,張小月關於兩岸互動新模式的架構,可能是要以「九二會談/求同存異」,取代「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因為,「求同存異」本來就是北京的語言
我們不知北京將如何理解張小月的話語,及是否會打開這個出口。但此一架構,似有若干可待斟酌之處:
一、蔡英文早就想從「求同存異」打開出口,她在去年一月即表示:「在一九九二年,兩岸兩會秉持相互諒解、求同存異的政治思維進行溝通協商,達成了若干共同認知與諒解,我理解並尊重這個事實。」其實,若把這段話裡的裝飾性、煙幕性贅語全部刪去,可見蔡英文在實際上已經接受了「九二認知/求同存異」,但蔡英文的此一說法迄今並未打通出口。
二、北京首席涉台智囊周志懷在談到「兩岸新共識」時特別強調,九二共識四字有可替代性,但「台灣與大陸同屬一個國家的內涵」,卻是不可替代的核心要素;此即「兩岸一中」或「兩岸一國」。準此以論,在張小月「九二會談/求同存異」的架構中,似乎仍然缺少「一中原則」,因此可能不符北京的規格。所以,每當蔡政府說「求同存異」之時,北京都要逼問「求什麼同,說出來啊」。
三、蔡政府的困難是因獨派牽制而不敢接受「一中原則」,北京的堅持則在「兩岸一中」。在馬政府時期,主張「憲法一中」,而用「一中各表」來處理「一中原則」;因此,北京在「一中原則」下,表達了「求同存異」。但蔡政府連「憲法一中」都說不出口,如何「求同存異」?何況,蔡政府若放棄「一中各表」,又如何說得清楚什麼叫做「求同存異」?
四、張小月欲以「九二會談/求同存異」來取代「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但「求同存異」其實是「一中各表」的退縮,因為,一中各表是要挑明標示出差異,主張「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求同存異則可能隱諱迴避了差異,也可能把差異打包存到儲藏室裡。
五、綜上所論,蔡政府其實已知,除「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之外,無路可走,卻因獨派牽制而欲以「九二會談/求同存異」為出口。但是,一方面,北京是否接受這個未見「一中原則」核心意涵的「互動新模式」,尚是未知數;另一方面,倘若北京接受了此議,但蔡政府卻已從「一中各表」退回到「求同存異」,未來的路將如何走得下去?
九二共識的名稱有替代性,一中各表的表述也可以有替代性;但「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國家憲法戰略卻看不到替代性。蔡政府可以找一個新瓶,卻仍不得不裝進這些老酒。
如果蔡政府不接受「憲法一中」,那就不必再談什麼「兩岸互動新模式」。但若蔡政府仍宣示「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來處理兩岸事務,其實也大可不必在「求同存異」和「一中各表」之間徒生是非了。

聯合筆記/穿梭兩岸的老好人史東

.連捐血都要扯黨產…煩!
.傅斯年的道德勇氣 台大忘了?
.聯合筆記/穿梭兩岸的老好人史東
.小英總統,您當然是事主
.政府怕變事主…勞工自求多福
.國民黨轉骨 要接納青年主張
.高鐵延伸 財務與政治3解方
.救高教 盼助力更需自省






聯合筆記/穿梭兩岸的老好人史東


2017-01-16 03:02 聯合報  郭崇倫

史東(Jeremy Stone)一日過世,享年八十一歲,他是個無私的科學家,一度曾努力推動兩岸和解,認定只要努力,一定能夠化解歧見。
他的父親是著名的記者I.F.史東韓戰期間創辦一人新聞信(I.F. Stone’s Weekly)對抗麥卡錫主義、對抗種族偏見、反對越戰,揚名新聞界,但是史東與父親的關係卻非常冷淡。
史東是非常優秀的數學家史丹佛博士畢業後,從事軍控戰略研究,他最有名的創見是,限制反飛彈的能力能夠延緩美蘇核武競賽,這正是反導彈條約(ABM)的核心概念,俄方暱稱這是「史東提議」。
冷戰期間,許多不甘於困守象牙塔的學者,都像史東一樣,希望盡一己之力,促成改變,由於他對國防政策直言不諱,尼克森總統把史東列為一五○名敵人名單內;雷根的星戰計畫,他也率先反對。
從一九七○年起,他擔任長達三十年的美國科學家聯盟會長,目的在提倡科學運用的道德,是少數被敵國信任的民間組織,無論是蘇聯、中國,甚至伊朗,他往往是第一個率團訪問,開展學術交流的。
外界認為史東很左,但他更關心的是人權,當蘇聯氫彈之父沙卡洛夫被軟禁時,史東是少數獲准能夠探視他的人,「走私」沙卡洛夫急需的東西。
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機時,史東受到謝淑媛請託,開始注意到兩岸情勢,頻繁來台訪問,與很多人談,我就是那時認識他的。
史東是很實際的人,他認為跟政府官員談和平的理想是沒有用的,要影響決策,必須找到實際可行的方法,以他科學家的直覺,史東認為兩岸問題的解答就在「東北策略」。
我至今還記得,白髮蒼蒼的史東,冷靜地在紙上畫出他的構想。史東認為,既然台灣尋求的是國際空間,而大陸要的是逐步統一,為何不能逐步談判,往東北四十五度角方向逐步前進?以XY軸座標來看,橫軸往右是台灣逐步增大的國際空間,最後是聯合國成員國,縱軸往上則是逐步兩岸統合,談判妥協前進,符合雙方的最大利益。
二千年大選變天,民進黨執政,他的想法更受注意;他與大陸的淵源更早見過周恩來,北京深知他不代表美國官方,由對台最高事務官員錢其琛接見,聽他的想法,陳水扁更在選前與選後都與他深談。
現在我們聽到中程協議,就避之唯恐不及,但十六年前,大陸羽翼未豐,只要台灣不獨立,願意考慮各種可能,而台灣大多數民意還願意與大陸維持政治架構,東北策略是有可能實現的;但時至今日,雙方都有無可跨越的底線,妥協的路線圖也就不可能了。
這些年來往兩岸的國際人士不少,但都有所圖,當時曾聽過史東構想的民進黨人士,知道他的死訊,感概的說:「他真是個老好人」;終其一生,史東沒有與父親和解,但是冥冥之中,他卻服膺父親的志向即使只有一個人努力,也能夠做出改變的

連捐血都要扯黨產…煩!


2017-01-16 02:58 聯合報  楊志良/前衛生署長(台北市)

血液基金會遭人檢舉為國民黨黨營事業,基金會強調與國民黨一點關係也沒有。 報系資料照


捐血或許可以很浪漫(愛心滿滿)、很隨興,但管理捐出的血液,必須嚴肅無比。除了電影及小說中的吸血鬼,認為人血味美可口,可以見人就吸外,真實世界將他人血液注入病患體中,是件天大的事。
因為血型有分A、B、O、AB、RH,輸血要符合不在話下;更有相當比率的人,其血液是「其髒無比」,血中肝炎病毒就有A、B、C、D等,還有HIV、微小病毒、瘧疾原蟲、各型登革熱病毒、梅毒菌等等,若未經嚴格篩檢,請問你敢接受嗎?
這就是會存在的原因及必要性。目前病患輸入的血液,都不是當天捐贈的「鮮血」,而是經過篩檢、保存、配送、追蹤,相對「安全」的血。這些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被民眾及醫界信任的系統。
有媒體說,何必讓血液基金會利用民眾的捐血謀利,將血直接捐給醫院就好。但試問哪家醫院有足夠的人力和完整的系統,可以好好管理捐贈來的血液?未經處理的血,醫院敢輸給病患嗎?醫院願意接受未來打官司的「麻煩及賠償」嗎?
至於血液基金會向醫院收取的每袋血液費用,是否有「暴利」,是否可以調降,是可以討論、監督及公開的。更重要的,財團法人的收入是否流入私人口袋,而非用於推廣及提升捐血的品質,這才應是查核的重點。
法令上並未阻止任何人設立捐血中心,但目前只有一個,正是因為專業性及難度太高,說它壟斷市場實在太過。煩請批評者發揮愛心,發起設立第二個捐血基金會,我們一定帶頭支持。
從媒體報導上得知,葉金川董事長是收到衛福部高層指示,要他下台。而此高層是經由誰的交代或暗示,只有當事人自知。葉董自嘲是夢到林全要他下台,或是玩笑話一句,但說是夢到小英要他下台,不是可以再抬高一點身價?另一方面,血液基金會若有不是,那請問衛福部多年派的四位董事在幹什麼?主管機關的衛福部長又在幹什麼?是否統統要究責?至於找吳伯雄等當年社會知名人士當董事,是為吸引更多人捐血,實不可厚非。
前一任董事決定下一任人選,偏綠的基金會不也如此?懇請趕快修財團法人法吧!不從根本解決,天天扯國民黨,不也無聊,聽都聽煩了。
葉董說要他下台者曾是他下屬,熟悉衛生界的人想必都猜得出是何方神聖。依我對葉董的瞭解,他絕對不會說出是何人,因為一經點明,這位高層就別想在衛生界再混下去了,而這絕非向來愛護下屬的葉董會做的事,就讓此事成為衛生界的羅生門吧!

傅斯年的道德勇氣 台大忘了?


2017-01-16 03:00 聯合報  金傳春/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台北市)


上周五,關心我國高等教育健全發展的學者、愛護台大校譽的校友、社會賢達及政府相關決策者,紛紛上網查詢台大的調查結果,多所期盼;然而不少醫師校友大失所望而沒看完網上直播的記者會!感嘆傅斯年前校長深受人敬重的知識分子道德勇氣安在?
抗戰後財政界惡風不止,傅校長砲轟行政院長:「這個樣子的宋子文非走開不可」,彰顯知識分子風骨與浩然之氣。一九四九年元月廿日傅校長接掌台大,殫精竭慮把廢墟中的台大辦成具國際水準的學府。
惜十三日調查結果証實不只一篇論文且多處數據造假,牽連博士後研究員到教授、醫院副院長等校方高層;尤其新聞揭露一名委員屢遭抹黑,被迫退出調查會,為何一流學府學者作為卻如此不光明磊落?至今已兩名挺身而出學者受多重攻擊,是否如傅校長一九四七年二月在《世紀評論》期刊一文所述「上行下效」致幕後黑勢力壯大?尚待校方坦誠面對,盡速解決,防杜不再發生!
台大及相關單位該體認:
一、台大行政首長的第一要務是虛心檢討每個環節,贏得社會信任。若由相關學院處理,而非第三方公正團隊如科技部、教育部進行調查,對校內教授的懇切建言也未察納雅言,已不符合社會期待,後續質疑聲浪,恐將造成更大傷害!
二、專業領域更須強化人文教育:惜未在台大施展,加上校長選舉重票數與教師升等先要求論文領域排名篇數過門檻的歪風,忘卻研究須有增進大眾福祉的人文價值觀!如何厚植人文素養是台大首長最需深省的急務。
三、人才拔擢應以「德」為首:為何造假論文橫跨多年?偏偏不誠實的學者卻升遷快又是許多獎項的得獎人?當公平與正義蕩然無存而波及年輕一代時,「根」不穩,更遑論台大未來健全發展,尤其老師多年努力遭否定,其影響層面更廣;但教育部主管尚未驚覺不實論文跨年久、身教的潛移默化力、抹黑攻擊虎群的茁壯及不公平體制易培養憤世嫉俗的明日之星!台大應以不怕打虎的道德勇氣坦然面對,讓此大醜聞轉為自我提升的試金石。
四、台大校友會肩負重任:母校危機時,自人文教育到校內首長遴選應提供興革之道。
貢獻這所大學於宇宙的精神是傅校長給台大人最珍貴的人文資產。期望三月廿六日傅校長生日前能告慰他,台大聲譽慘跌中,省思後的再出發為何?

李清志/欣賞老屋的品味

.李清志/欣賞老屋的品味
.王健壯/兩岸關係已到了風險控管時刻
.劉克襄/老人常出沒,請注意
.舒國治/香港的建築
.馬凱/全球化潮流 當迎不當反
.羅智成/從荊棘到長春藤—我的大學教育想像
.薛承泰/「婚姻」與「昏因」






李清志/欣賞老屋的品味


2017-01-16 02:50 聯合報  李清志

過去人們只喜歡新的房子、新的建築,覺得老房子、舊房子都是醜陋破敗,都需要拆除,但是老房子一旦拆除,空間的靈魂飛散,就很難再找回來!以建成圓環為例,拆掉老圓環,改建新的圓環,卻失去了靈魂,失去了空間吸引人的氛圍,以致新圓環乏人問津,再多的投資也找不回往日的空間盛況,最後只好拆除夷平。
懂得欣賞老屋,是城市美學成熟的象徵,開發中的國家或社會,好像青春期的年輕人,只喜歡新奇的東西,對於老東西棄之如敝屣;但是已開發的成熟社會與城市,就有如中年大叔,懂得欣賞骨董老件,喜歡在老舊空間中品味熟成的韻味。
最近老屋新生的優秀案例越來越多,並不只是因為人們懷舊或是愛護古蹟,而是這個城市的空間美學改變了!變成熟了!變得懂得欣賞老的、舊的、幽暗的建築空間,大家開始懂得體會老東西的美感,懂得像日本作家谷崎潤一郎在「陰翳禮讚」一書中所講的,老舊幽暗的事物有一種「古色古香的光澤」。
二○一六老屋新生大獎」金獎得獎作品是實踐大學民生學院教學大樓,這座五十年的舊建築是實踐大學最早的教學大樓,校方並沒有拆除重建,反倒是將其保留更新,一方面保留了空間的歷史記憶;另一方面也讓整體校園景觀不至於太擁擠混亂,整修更新過程十分艱難,有時候甚至比拆除重建更辛苦,但是這樣的案例帶給我們新的思考方式,就是關於校園建築規劃,不是只能拆除重建,保留加以更新,有時候反而能帶來更美好的結果。
其他得獎作品中,「香色餐廳」、「行冊餐廳」及「小廢墟咖啡館」都顯示出業主對於老建築的執著與品味,「香色餐廳」老闆酷愛古道具,用收集來的骨董道具,改造台北一棟毫不起眼的破舊老公寓,將其蛻變為一座隱藏於都市塵囂裡的秘境花園;「行冊餐廳」是蔣渭水大安醫院原址,業主保留建築加以改造成複合式餐廳、咖啡館與書屋,一方面向蔣渭水致敬,一方面也展現出大稻埕的書香文化氣質;「小廢墟咖啡館」位於景美溪堤防邊的修車場旁,原本真的就是一座破爛廢墟,業主親自動手改造,不論是木工、金工皆不假他人之手,加上其美學品味,打造出令人驚艷的咖啡館氛圍。因為整理廢墟過程中,曾經發現夜鷺的屍骸,因此咖啡館便以夜鷺頭骨作為商標圖案
老屋新生的案例除了咖啡館、餐廳之外,這次得獎的台北創新中心(CIT)是個很特殊的案例,將老舊無用的中山足球場再利用,作為青創的大本營,提供coworking space給青創公司使用,空間規劃上有辦公空間、淋浴室、交誼廳、廚房等,讓青年創業者有共同努力的奮鬥空間,加上此地臨近捷運圓山車站,交通便利,不至於與城市脈動脫節,是很有潛力的台北創新基地。
富藝旅台北大安則是將都更過程中的老舊宿舍,先拿來運用,作為旅館使用,以免冗長的都更時程中,社區中這片空間淪為死寂的廢墟。建築師巧妙的設計,讓旅館與周遭社區融合發展,一方面帶動區域的良性轉變;另一方面也讓旅館住客體驗真實的台北常民生活面貌。
這屆入圍老屋新生大獎的案例都非常精彩,可以感受到屋主或是使用者對老房子的熱情與執著,代表著台北的城市文化,進入了一個空間美學的成熟時代。
(作者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