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1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建構電子供應鏈韌性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6596/web/

◆  聯合報社論/反中紅利衰減,肇因於蔡政府執政矛盾
◆  聯合報黑白集/綠色是門好生意
◆  經濟日報社論/建構電子供應鏈韌性






經濟日報社論/建構電子供應鏈韌性


2022-06-21 03:29  經濟日報/   社論
建構電子供應鏈韌性。(本報系資料庫)


從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各地蔓延,帶動遠距經濟、宅經濟快速崛起,間接使筆記型電腦、網通設備出貨進入一波榮景。筆記型電腦更在教育需求帶動下,連續兩年全球出貨量成長超過兩成以上。之後隨著疫情反覆在各地蔓延,影響了供應鏈與物流的穩定性,使得包括半導體在內的電子零組件供貨極為緊張,導致各方業者在短期內積極追料、建立庫存以為因應。結果是業者分別在不同的零組件上建立較高水位的庫存,但仍有其他部分零組件缺料,影響整體出貨,此即產業界俗稱的長短料現象。

隨著各主要國家疫情逐漸緩和,陸續放寬國境與管制措施,使經濟與社會活動漸趨正常,再加上連續兩年的筆記型電腦等消費性電子市場成長已近飽和,終端市場需求轉趨平衡,原預估這一波的電子產業成長將恢復供需均衡,形成緩和成長或衰退的景氣軟著陸。不過俄烏戰爭的爆發,卻對經濟帶來意料之外的衝擊,原本已經因缺料、物流不穩定等問題而形成的通膨壓力,出現加劇的現象,導致各國央行陸續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進一步壓抑消費與投資意願,購買力下降。

尤有甚者,中國大陸面臨Omicron病毒的侵襲,又以封城清零等方式對付疫情,不惜暫停主要城市如上海等地的經濟活動,使全球經濟呈現雪上加霜之勢。各主要經濟機構也漸次調降對全球經濟成長的預測。

對電子產業而言,在產業供應鏈秩序尚未完全恢復之際,仍有部分零組件面臨缺料壓力,但終端市場需求卻已經開始走緩,甚至因通膨、升息、戰爭與中國大陸經濟趨緩等因素,使全球經濟出現下行風險。在供需兩方皆有高度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下,電子產業短期內之營運恐面臨重大考驗,尤其是對庫存水位的管理。

過去兩年因電子業景氣擴張,業者積極建立高庫存水位,以因應各地因封城而來的停產、物流受阻等問題,減緩長短料的可能衝擊,此為產業在面臨環境變動時,提升供應鏈韌性之短期手段之一。但今年第2季以來,景氣向下轉折的訊號逐漸浮現,供應鏈上下游業者、甚至是終端通路的高庫存水位,卻反而可能形成業者的營運負擔。

近期諸多財經媒體已陸續揭露終端通路、供應鏈業者出現庫存天數增加的警訊,估計在今年下半年,電子業者將出現庫存調整的動作,雖可部分緩解半導體的供不應求,但更讓人憂心的是業者之獲利將因庫存過高而受衝擊。

由此可見,疫情、戰爭等外部環境因素,對產業運作秩序都是直接衝擊,雖然業者可透過加大備料、提升庫存等方式因應這些外部短期衝擊,但在景氣轉折之際,庫存卻成了經營風險的來源。也因此,對於如何強化產業因應環境變化的韌性,除了以提高庫存等短期措施來應變之外,更需思考長期的根本對策,包括如何導入智慧科技以輔助供應鏈運作,如增加上下游的資訊整合,強化供應鏈預測與敏捷反應能力,提升企業的決策效能等,甚至構思經營模式的轉型。

近年產業界歷經美中貿易戰、新冠肺炎疫情、俄烏戰爭等多項大幅環境變動,幾乎年年皆出現經濟學家所謂的黑天鵝、灰犀牛等事件,衝擊產業經營,估計未來此類無預警的變動干擾,將成為電子業甚至是一般產業經營的新常態。在此趨勢下,建議各界除了構思短期措施以因應環境變動外,更需思考長期導入智慧供應鏈等科技解決方案,提升供應鏈運作之彈性與韌性,以在詭譎多變的環境下維持我國電子業的競爭力。










聯合報黑白集/綠色是門好生意


2022-06-21 05:08  聯合報/   黑白集
319槍擊案後,總統府秘書長邱義仁在記者會上露出一抹神秘的微笑,引發外界討論,圖為當時記者會情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大老邱義仁卸下黨智庫執行長職務,接任「天籟大飯店董事長。能得此肥缺,並非有經營飯店的長才,而是天籟是台苯關係企業,而台苯董事長又是民進黨要角林文淵罷了。這也顯示,民進黨「黨產體系」已然成形。

諷刺的是,台苯原是國民黨「黨營事業」。幾年前爆發董座之爭,民進黨大老吳乃仁、林文淵先後得手,其間還曾找邱義仁「幫忙」。至於林文淵,除了是台苯董事長,還身兼多家傳產、新能源、媒體董事長、董事,跨界之廣令人驚嘆。其地位,已直追當年國民黨的大總管泰公劉泰英

無獨有偶,檢調調查林秉樞案查到「案外案」,發現民進黨「新潮流大老」利用第三方支付匯款給林秉樞,兩年內金額達二千九百萬元。第三方支付平台是「洗錢熱區」,但檢調竟以「應無不法」,不予查辦;讓人驚掉下巴。

李登輝執政時,最被詬病的「黑金政治」,一是挾黨產控制產業經濟、二是錢、權、黑道交互勾結,黑幕重重。如今民進黨一黨獨大,也「以李登輝為師」,以政控商。邱義仁的天籟飯店董座、大老的二千九百萬金流,即是明證。

蔡英文曾說,「綠色是門好生意」。儘管她說的是環保,如今卻被網友暗諷是「政治預言」。轉型正義、討黨產是假,「藍出去、綠進來,民進黨發大財」才是真。













聯合報社論/反中紅利衰減,肇因於蔡政府執政矛盾


2022-06-21 05:08  聯合報/   社論
大鑫資訊進口富樂快篩因為生產地問題引發爭議,衛福部食藥署坦承EUA時,沒要求廠商出具查廠報告。記者曾吉松/攝影



繼以驗出禁藥為由禁止我國石斑魚銷陸後,中國大陸又以包裝驗出新冠病毒,禁止台灣白帶魚輸入。與此同時,富樂快篩「以中國黑心產品混充美製」事件,被揭穿「美製富樂快篩」根本不存在,該試劑本來就是大陸製,顯示衛福部把關出現重大紕漏。這些事件,看似無關,但背後的心態和原因卻如出一轍。

大陸禁止我石斑魚、白帶魚輸入,是繼近年禁止鳳梨、釋迦等農產品後,對我農漁業者的又一重大打擊。對岸的指控是否屬實,其實不難釐清,然而,蔡政府的應對策略卻毫無寸進。蔡政府的慣用招式是:第一招,先痛斥大陸打壓;第二招,以「挺台灣」為口號,要求國人多消費;第三招,則宣稱會「分散出口」。當招式逐漸用老,恰恰說明蔡政府的反中策略已進入瓶頸,所謂「分散市場」其實什麼都沒做;「反中」情緒勒索,遂逐漸變成自傷的迴力鏢。

以石斑魚事件為例,蔡政府除怒斥陸方打壓,並推稱是馬政府時代簽訂的 ECFA「暗藏陷阱」所致。事實上,如果 ECFA 暗藏陷阱,蔡政府大可履行先前承諾,用公投廢掉 ECFA。而蔡英文執政已逾六年,何以至今才啟動「冷鏈計畫」,聲稱要布局外銷?再看,我國石斑魚銷往中國大陸,去年就超過六千多公噸,占九成以上;而銷往日本的數量,六年加總僅二百噸。這種成績,蔡政府宣稱的「多元外銷」在哪裡?

放大看我國整個對外貿易,蔡政府這種「一邊反中、一邊向中傾斜」的態勢更是明顯。二○一五年馬政府執政時,台灣出口大陸的占比為三九%,但到了二○二○年已增至四四%,為歷年之冠。去年雖略減為四二%,但大陸若真的不斷在「打壓」台灣,而蔡政府又不斷在推「新南向」分散市場,為何台灣經濟對大陸的依賴卻越來越深?

經濟部最近以出口「連廿三紅」製作哏圖,宣傳今年五月出口創單月次高,達四二○億美元。可笑的是,哏圖羅列的「出口地區」,僅包括七十三億的東協、廿八億的日本和六十二億的美國,卻故意漏列出口額高達一五八億的大陸和香港。這種障眼法,立即引發網友一片訕笑,堂堂一個政府竟如此居心不正。

蔡英文從競選到執政,不斷炒作反中,並從中獲得巨大的政治紅利。但檢視各種經濟數據,卻是「一邊反中,一邊賺中國錢」,還說「是中國依靠台灣」;一面歧視大陸,卻又要求對岸公平對待台灣。從去年上海復星代理的「BNT 疫苗事件」,到這次的「富樂快篩」,都可見相同的操作軌跡。

富樂黑心快篩案,台灣進口商大鑫除以不良試劑混充,並偽標為「美國製」,其間疑涉及官商勾結情事。更深層的因素,則是蔡政府一味炒作「反中」,刻意把「中國製造」形塑成「黑心商品」。先前的 BNT 疫苗,即被民進黨故意抹黑成「中國代工」、「劣質即期品」;也因此,試劑進口商人想方設法要抹除富樂快篩的「中國基因」,並大膽摻假偽標,欺騙國人。

就事論事,鳳梨、石斑魚等農漁產品品質是否合乎規定,疫苗、快篩等防疫物資是否合法有效,本都有科學理性的討論空間,有具體規範可循。然而,蔡政府捨不得「反中紅利」的甜美滋味,凡事都想用政治情緒來勒索百姓;但在現實上,各種經濟文化交流都繞不開大陸,因而形成越來越荒謬的自我矛盾。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反中紅利再美味,也會隨著時間推移及現實矛盾而逐漸變酸發臭。民進黨吃光老本後,還能騙誰?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86:開計程車辛苦誰人知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 90:有你真好!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 89:當別人的垃圾桶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 88:遠離試探!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 87:高調行善事?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 86:開計程車辛苦誰人知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86:開計程車辛苦誰人知


2022-06-23 15:38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一輛計程車,每天要開十小時以上,才能維持一家四口的基本生活費。聯合報系資料照



一輛計程車,每天要開十小時以上,才能維持一家四口的基本生活費。有時我在想,讓我坐在冷氣辦公室裡,只是看報喝茶,每天十小時,恐怕也會受不了,何況在行駛在交通紊亂的大街小巷裡,整天窩在計程車內呢 ?

開車辛苦誰人知
有次晚上十一點多,我搭上一輛計程車,司機對我說:「王委員,你聽 ! 我說話是不是不太有力氣,因為我已開了十一個小時,我的精力已經快用光了。」聽他這麼說,心中真是難過極了。台灣錢淹腳目,但是像計程車司機這樣辛苦餬口的人,為甚麼還是那麼多呢 ?

台灣夏季不僅熱而且長,很多計程車司機的手腳及腿經常暴露在冷氣口附近,冷氣不停的對著吹,在老年時易生關節炎或風濕痛。長時間坐著,脊椎骨容易彎曲,又會引起諸多毛病。而這些病痛多屬慢性病,會經年累月纏著人,使人長期生活在痛苦中。

易得關節炎、腸胃病
開計程車因為飲食時間不固定,用餐又多急促且草率行之,久之,各種胃病就因之而生,胃潰瘍就是其中之一。其次由於開車時間長,公共廁所不多,憋尿幾乎是男性司機每天都會遇到的事,久之,就會有攝護腺肥大的毛病。

計程車司機中雖有害群之馬,但多數的司機都是辛苦討碗飯吃的人,也是社會上值得關懷的一群人。


提升計程車形象
有次我在跟幾位計程車司機的領導人物聊天。我建議他們,大家是不是能共同努力,來為計程車司機朋友做點有意義的事情,例如:提升計程車司機的社會地位及形象,改善計程車司機的工作環境,並提高其所得。

在歐洲、紐澳及日本等地,很多國家的計程車,不僅車內車外弄得乾乾淨淨,司機更是衣著整齊而且彬彬有禮,大家坐計程車,非但安全,更是種享受,計程車司機的社會形象及地位絕不輸於其他行業。台灣的計程車如果也能達到這種境界該多好。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87:高調行善事?


2022-06-28 10:01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台東菜販陳樹菊女士的善行,分別獲得美國《時代雜誌》、《富士比雜誌》及《讀者文摘》等雜誌的表揚,國人引以為榮,視為台灣之光。聯合報系資料照



大陸首善陳光標曾在2011年春節前來台發放約新台幣五億元的紅包,幫助貧困的人。此人行善喜歡炫耀,喜歡大聲嚷嚷。他在中國大陸發放紅包時,曾將鈔票繫成一捆一捆的,堆起來放在身後,供人拍照。此種行善方式被稱為是「高調行善」,這與為善不欲人知的古訓,自然頗不對調,引起諸多討論。

行善為名聲
《聖經》上記載耶穌對行善的教導,是要大家在施捨時,「右手作的,不要讓左手知道」,高調行善似乎也不符合耶穌的教導。 但是「右手作的,不要讓左手知道」,其真意究竟是什麼呢 ? 耶穌的教訓是 : 不可只為求別人看見才做,,沒人看見就不做。

換言之,不能只為求榮耀自己,只為贏得大善人的好名聲而為,然後在眾人的讚美與感恩聲中,自我陶醉,這樣在天上的獎勵就沒有了。

高調行善的目的,如果是為了增加媒體曝光率,增加曝光率的目的,又在激勵他人血液中愛的基因,讓大家都來仿效,這樣的行善就值得稱許與鼓勵。我們人人心中都有行善的意念,只是有時愛心睡著了,有人搞一搞,愛心就醒了。

陳樹菊效應
台東菜販陳樹菊女士的善行,分別獲得美國《時代雜誌》、《富士比雜誌》及《讀者文摘》等雜誌的表揚,國人引以為榮,視為台灣之光。得獎之事經媒體曝光後,許多社福團體收到的捐款暴增好幾倍,甚至有增加幾十倍的,這種現象被稱為「陳樹菊效應」。人的行善是會傳染的,如果有辦法讓愛傳染到每個人的心中,大家一起來行善,那該是多美的事呀!

有些人看到別人行善得獎或被稱讚,就用放大鏡去檢視,批判別人。就像陳樹菊女士那樣,默默行善數十年,得獎後,仍有人批評她在作秀。有次陳樹菊對一位老顧客說:「你怎麼好久沒來買菜啦?」這位顧客說:「好人都給你做了,跟你買菜,又讓你賺錢,我又不是傻瓜!」見不得別人被稱許,是人類罪性嫉妒的最佳呈現。

我真想問問這些批評別人獻愛心動機不當的人,你們究竟在愛心工作上做了些什麼?

「高額」行善!
有人批評別人,右手作的愛心竟讓左手知道了。如果你問他有沒有犯這樣的毛病 ? 他會大聲回答說:「沒有!」因為他的右手根本沒有行過愛心,哪有不讓左手知道的問題呢?

高調行善可以引發更多的愛心出現,並無不妥。即使是想炫耀自己一下,也無可厚非。就以大陸陳光標高調行善來說,他累積的捐款已逾人民幣13億元,約新台幣60億元。

在股神巴菲特與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到大陸遊說有錢人簽署「捐贈承諾」時,很多人避而不見,但這位陳先生立即響應,承諾死後將財產全部捐出,就是所稱的「裸捐」。所以他雖是「高調行善」,但也是「高額行善」者。這位獻愛心的人,還有另外可愛的一面,那就是很坦率誠實,他說做好事不傳播,會憋得難過。不像一般人,做了一點好事,想要炫耀,又怕閒言,遮遮掩掩的,彆扭又虛偽。

高調行善只要動機良善,沒什麼不好的,但如行之更細膩一點,注意受助人的感受,保護受贈人的尊嚴,那就會更美好了。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88:遠離試探!


2022-06-28 10:02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我們有時說某個人「吃喝嫖賭」,樣樣都來,表示那是個道德十分敗壞的人。示意圖/ingimage



我們有時說某個人「吃喝嫖賭」,樣樣都來,表示那是個道德十分敗壞的人。吃喝嫖賭如果都來,那人生豈不完蛋? 即使只有其中一、二項,程度嚴重者,也好不到哪去。自己完蛋是活該,但常會造成一群人跟著痛苦不堪。

吃喝過度傷身
先說吃,全球有1/3的人過胖,台灣有50%成年男性過胖,36%成年女性肥胖,25%學童體重超標。肥胖為百病之源,國人十大死因中,有七項與肥胖有關。衛生署曾將民國100年訂為「要運動年」,訂下共同減重600公噸的目標。肥胖者自身難過,若病倒或死亡,全家也跟著受罪。

喝酒更是中外有志一同,遇有喜慶,必有酒相伴,否則宴會失色。酒喝多了,尤其是酗酒,不但傷身,酒醉駕車更是遺害無窮,其例不勝枚舉。有位護士小姐即將成婚,騎機車返家時,順道辦點嫁妝,卻被酒醉駕車撞倒,拖行了一百公尺,竟送醫不治。

也有全家人高高興興的為爺爺慶祝八十大壽,駕車返家途中,車子被酒醉駕車的猛烈撞翻,造成四死一重傷,全家頓時陷入一片哀戚。酒醉駕車的人自己死了,是罪有應得,但害得別人家破人亡,有時更使無辜者終身殘廢,痛苦一生,這些悲慘後果都無法彌補。

賭色誘惑大
再說性,賭更是罪惡淵藪。有位先生在外嫖妓,染性病,又傳染給妻子,妻子氣憤難平,最後當然是離婚收場。子女亦不諒解,甚至痛恨父親之所為,拒絕往來。原本幸福的家庭,就因男主人貪一時之歡,徹底瓦解。有人經常嫖妓,甚至包養女人,直到床頭金盡,女子他去。男的在人財兩失後,憤而殺人坐牢,`美好人生只得在牢房中度過了。

澳門現是中國大陸的特別行政區,自從開放賭場後,繁榮程度逐年增加,到了澳門,吃喝嫖賭應有盡有。尤其是賭,澳門賭場林立,奢侈豪華,晚上霓虹燈豔光四射,耀人眼目。

澳門另一景觀是賭場附近當舖特別多,因為賭輸的人,常會典當值錢的物品,拿了錢再去賭。有人賭光了,從賭場頂樓跳下來,結束生命。帶著撈一筆的心態進去,最後變成一文不名的人出來,全家因而陷入愁雲慘霧的例子,比比皆是。

媒體報導,大陸有位富商到澳門賭博,輸了十五億人民幣;向媳婦借的八千萬元也輸掉了,這些錢折合新台幣約七十億元,導致企業破產,媳婦也和兒子離婚。賭博危害之大,難以想像,台灣居然還有人要開放外島博奕事業,真是應該先去澳門看看人間悲劇。

中了魔鬼的詭計
吃喝嫖賭為害至大,有誰不知道呢 ? 但仔細想想,又有幾人不喜歡吃喝嫖賭呢 ? 這是人的罪性,人常無法擺脫這種罪性的綑綁或箝制。 罪性有時像一隻巨大又聰明的魔鬼,牠隨時會給你理由,給你勇氣去做那些你深知不可為的事。在這種情形下,我們唯一之路,就是遠離試探。基督徒的主禱文裡有一句重要的禱告詞,就是「求神不要讓我們遇見試探」。

有次我和妻子去澳門的教會傳講福音,澳門的高級旅館都是與賭場相連,教會為我們選了一間旅館,附設有賭場,但旅館有單獨的大門,可以避免經過賭場。目的在避免教會講員也進賭場的誤解,另一方面也是怕講員忍不住想下場玩一下,那就中了魔鬼的圈套。只要不進去,眼不見為淨,絕不給魔鬼機會。

絕不給魔鬼機會
《聖經》教導我們不能酗酒,但並未限制基督徒不得飲酒,可是有許多嚴謹的基督徒滴酒不沾,因為喝一杯,就可能喝兩杯;喝 一次,就可能喝兩次,最後就會面臨情不自禁或盛情難卻的情況,不讓魔鬼有機會試探,是保護自己的好方法。

吃喝嫖賭造成的危害,常會殃及眾多無辜的人。如果我們有愛心,就應遠離這些惡習、戒掉這些惡習。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89:當別人的垃圾桶


2022-06-28 14:48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當垃圾桶,傾聽別人的苦水,讓人得到幫助,就是一種愛。示意圖/ingimage



太太朋友的婆婆有輕微老人失智症,常常懷疑媳婦偷她的錢,又懷疑媳婦另有男朋友。不堪其擾的朋友向丈夫訴苦,卻無濟於事,無法疏解心中的苦悶。她是專職家庭主婦,遇到這種事,無處傾訴,只好打電話給我太太,有時一聊就是一、二個小時。

把我的垃圾倒給你
有次她對我太太說: 「直不好意思,每次把你當作垃圾桶,把我的垃圾倒給你。不過說真的,每次跟妳吐完苦水,都覺得舒服多了,否則真不知道日子要如何過下去!」

我太太任專科學校老師時,有個學生很喜歡她,畢業之後還常來家裡聊天。這位學生的先生是醫生,大家都稱羨她嫁得金龜婿。有天,先生開車撞到一位小姐,先生替她細心治療,後來,這位小姐成了他們婚姻的第三者。

學生得知後,哭得死去活來,那一陣子,幾乎天天都來我們家,向我太太傾訴心中之痛。遇到這種事,蘇老師也無能為力,除了一些安撫外,傾聽她訴苦,反而是對她最感安慰的事。我太太經常做別人的垃圾桶,做得不亦樂乎。

傾聽別人的苦水
當垃圾桶,傾聽別人的苦水,讓人得到幫助,就是一種愛。這種愛的付出,不需要多少錢,只要願意花一點時間,有耐心的聽,就能達成。

有次,我要掛台北榮總一位醫生的號,總是掛不上。別人告訴我,可以試試掛他的晚間門診,算算時間,我以為九點應該輪到我看病了,結果到晚上十點半才看到我。

這個醫生醫術究竟有多高明,我也不太清楚,但大家都說他看病很細心、很有耐心。每個進去的病人都要十幾、 二十分鐘才出來,在外面等的病人,也實在辛苦,因為等半天才跳一號。但是大家都願意忍受等候之苦,因為這個醫生願意傾聽病人訴說,而且是很有耐心的聽,面露溫暖的聽,有時還會說幾句笑話輕鬆一下。

願意傾聽是成為好醫生的必要條件之一,病人常是不安、無助的,遇到肯耐心傾聽的醫生,都大為感激。這位醫生的病號大排長龍,久之就成為有口皆碑的名醫。

一講就是半小時
我以前利用選立法委員的結餘款成立了「財團法人愛心第二春文教基金會」,專做公益慈善的事。基金會同仁經常會遇到一些人電話來訴苦,一講就是半小時。同仁對某些經常訴苦的人,都十分熟悉,電話一來,我們都知道是某位同仁的「病號」。因為這些訴苦的人,經常會指名找某位同仁傾訴,久之我們就戲稱這是某人的「病號」。很多其他的基金會都有類似功能,接受傾訴,給人安慰。

肯傾聽別人訴苦是一種愛。傾聽別人訴說得意的事,適時給予讚美,也是一種愛。說的人會加倍快樂,所以碰到別人家有喜事或有得意的事,要不吝嗇的去傾聽,陪他們一起喜樂。基督徒常常禱告,禱告就是基督徒向神傾訴心中的話,可以是感謝的,也可以是訴苦的,當然更可以向神祈求自己的需要。

向上帝傾訴
很多人一早起來就向神傾訴,這是晨禱。有人睡前跪在床邊向神訴說,這是晚禱。禱告完,常會得到出乎意料之外的平安。

當我們想訴苦時,經常找不到適當的朋友來傾訴心事,因為大家都很忙,有耐心又肯當垃圾桶的朋友哪裡找?

有一位全知全能又愛我們的神,祂可以同時間傾聽千萬人的苦水與喜樂,並給與幫助。可惜這項最價廉物美的傾訴管道,卻常常被人忽視。

有智慧的朋友,當你遇到困難、傷心事時,不妨向上帝傾訴,會有讓你意想不到的收穫。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90:有你真好!


2022-06-29 15:13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如果大家都願意為「有你真好」的境界而努力,那該有多好。示意圖/ingimage



有廣告教父之稱的孫大偉先生過世,正好將到他59歲生日,一些好友在他生日當天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畢業典禮」,以替代傳統的追悼會。主辦單位送每位參加好友一個帆布書包,上面印了「有你真好」四個大字,十分醒目。

孫大偉是個廣告奇才,製作過許多膾炙人口的廣告,政治人物做競選廣告更是離不開孫大偉。但是孫大偉令人懷念的,不僅止於他的廣告傑作,主要是在於他的為人,以致他的離世讓那麼多人不捨。

許多人的知心朋友
孫大偉的「畢業典禮」上,一位名企業家致詞時,哽咽的說: 「大偉是我不同父不同母的親兄弟。當有傷痛的事或快樂的事,第 一個想到的就是去找大偉。」另一位朋友說:「大偉厲害的地方,就是他能讓每個人都把他當知心朋友。」孫大偉的孩子說:「大家都說我父親有豐富的一生,其實父親除了自己有豐富的一生外,他也豐富了許多人的一生。」

由這幾段感言,我們很容易瞭解孫大偉先生是一位極富愛心的人,他的一生都在放射愛的光芒,感受過他的愛的人,自然會說 : 「有大偉這位朋友,真好!」我想人在離世時,能在別人心中留下 「有你真好」的刻印,這個人生實在就很值得了。

太太真好
我從事公職近四十年,太太是個很能幹且有愛心的人,把家裡打點得很好,也把我都照顧得無微不至。除了燒飯、洗衣等一般家務不在話下外,買房子、裝潢、家庭財務、父親生病就醫等,也都由她妥善安排。每次出國,辦護照、收拾行李、訂旅館,都由她處理,我不必費一點心思,安心的當大老爺,所以我要對太太說: 「太太,有妳真好!」

家母活到100歲,90多歲時風燭殘年的種種跡象已十分明顯,吃飯要人餵食,行動要人攙扶,更要陪著去就醫,還有許許多多需要細心照顧的地方。母親需要人在旁看顧,不是現在才開始的,回憶起來,大約70歲時,就已經要有專人陪在身邊。

弟弟照顧母親
我有個單身的好弟弟,母親的生活照料,全由他一手包辦,完全不必我費心。我之所以能在政府機關、社會公益及許多方面放手的做,都是因為弟弟負起照顧母親的責任,我才能沒有後顧之憂。所以我要對弟弟說:「弟弟,有你真好!」 母親也一定會對弟弟說:「兒子,有你真好!」

有位台商在大陸經營事業十分成功,每年盈餘總在新台幣十億元上下,我說,你的財富有天說不定會向王永慶、比爾蓋茲一樣。但那不是真正的成功,真正的成功是別人心中常存「有你真好」的感受。例如你公司的員工會說:「董事長,有你真好,我們有工作,孩子有書讀,我們全家都活在幸福中,董事長,有你真好!」消費者會說:「董事長,貴公司的產品物美價廉,有你真好!」你的家庭美滿,妻兒以你為榮,別人會對你的妻兒說:「你們有這樣的丈夫、父親,真是令人羨慕。」我跟他說:「你如果能達到這樣的境界,你就會是真正的成功人士。」

如果大家都願意為「有你真好」的境界而努力,那該有多好!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友善移工 NGO示範的社會正循環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6596/web/

◆  法國會選舉:代議失靈與民眾無感
◆  邀杜特蒂 教我駕馭強權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友善移工 NGO示範的社會正循環
◆  108課綱走味 理念成怨念
◆  棄公幼?雙薪家長只求更友善
◆  學士後醫暴增 忘了40年前教訓
◆  大學太多 問題不在科大升格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友善移工 NGO示範的社會正循環


2022-06-21 05:05  聯合報/ 方元沂(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教務長)
台北市逾4萬名移工,民眾聘雇外籍移工,必須透過勞動部許可的私立就業服務機構(仲介公司)辦理。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半年前,已故金馬影帝與照顧他多年的印尼看護間如同家人的互動,台印兩地都受到感動。看護得到豐厚遺贈,返國時也誠摯表達感念雇主感謝台灣外籍移工早已與我們的生活緊密連結,少子化高齡化的社會,愈來愈多家庭仰賴外籍朋友分擔家務照顧家人

民國七十九年(一九九○年)我國專案開放外籍移工約三千人至今已超過六十六萬人。目前以藍領移工居多,印尼和越南移工近七成菲律賓和泰國占三成

移工從事的工作類型可分為「社福移工」及「產業移工」。前者從事家庭幫傭及看護,後者多在製造業、營建業、屠宰和漁工等,被認為是骯髒、危險、辛苦的「3D」產業工作。

台灣人口結構已邁向高齡化,預估民國一一七年(二○二八年)的工作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將低於三分之二人口紅利即將消失,移工不僅是補充勞力更會是不可缺的生產力友善移工移民政策,已是當前國家發展的關鍵議題。

台灣在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通過了「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放寬高階專業人才來台居留工作;今年四月正式實施移工留才久用方案」,在台工作滿六年以上的移工,或取得我國副學士學位以上的僑外生,若符合薪資與技術條件,即可由雇主申請聘僱從事中階技術工作,且不限工作年限,希望留用優秀的外國技術人才補足人力缺口。

這項人才延攬政策值得肯定,但法規政策之外,必須讓社會環境與溝通生態更友善暢通,國人要能尊重移工的人權和多元文化,移工也能得到充足的學習和支持管道,避免雙向的文化衝擊甚至治安問題。

致力於建構友善生態系的公益團體及社會創新組織,此時成為重要的第三方力量。以專注培力東南亞移工及教育知名社會創新非營利組織One-Forty」(四十分之一)為例,成功結合了公益目的與追求卓越的商業模式,發展以人為本移工培力,更型塑出專業的「工作方法論」(議題倡導、社會設計、培力系統、策展體驗、組織文化塑造、影響力評估等),成立台灣第一個移工專屬學校,架設的線上學習平台有七萬二千名移工長期訂閱,錄製超過四百支教學影片。

不僅如此,One-Forty 還開發出遠距教材學習包,在疫情嚴重時推出防疫社群機器人,避免移工朋友因語言不通,無法即時了解疫情現況和防疫細節。

NGO 是政府不可忽視的協作力量,One-Forty 在友善移工上展現的能量與專業已能證明,唯有公私協作,才能讓台灣社會力朝正循環邁進。更必須盡快通過社會創新組織專法,鼓勵社創組織規模化發展出成功的商業模式。One-Forty 的表現令人期待也充滿感佩,希望更多年輕熱忱的力量跟他們一樣,幫助台灣發現問題追求更好,也讓國際看見台灣溫暖有力的社會價值。








法國會選舉:代議失靈與民眾無感


2022-06-21 05:06  聯合報/ 紀和均/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助理教授(台中市)
法國國會選舉第二輪投票結果,總統馬克宏(圖)領導的「同在聯盟」未獲得國會絕對多數。(Getty Images)



法國在外有俄烏戰爭影響,內有不斷通膨的壓力下,於十九日完成國民議會的眾議員二輪選舉。各政黨在議會席次,馬克宏領導的中間偏右派「公民共同」失去總統大選勝利效果,只取得二四六席;左派梅蘭雄選前整合成立的「新生態與社會民眾聯盟」大勝贏得一四二席;第三大黨是雷朋帶領的極右派「國民聯盟創紀錄取得八十九席,第四大黨則是右派「共和黨—民主與獨立黨聯盟」六十四席。選後分析:

一、裙襬效應失效:二○○二年起總統任期改為五年,並且與國民議會選舉同年舉行,歷任贏得總統選舉的執政黨均會贏得國民議會過半數席次,但此次大選結果卻不符此慣例。馬克宏的「公民共同」並未如選前民調所顯示獲得過半數的二八九席,仍差四十三席。最令人驚訝的是,現任「共和前進」的國民議會議長費洪與議會大黨鞭卡斯塔內竟然均第二輪選舉中失敗,代表馬克宏在國會表現上的舉措失當,未來即使國會議長仍然是共和前進與其盟友所掌握,但是其人選需要與在野黨協調才能產生。未來若不能多多尊重在野黨的建議與批評,恐將產生議程停滯。

二、分裂政治加劇:此次選舉證明,梅蘭雄的政治魅力與奇謀策略,有效整合原本多頭馬車的左派與極左派,極大化未來國會中的左派勢力。相對地,雖然雷朋表面上從總統大選得票率的第二名落居國民議會得票率的第三名,但是國民聯盟得到八十九席,突破過去最多卅五席的紀錄,並且越過發動彈劾官員的五十八席,可以單獨發動此憲政權力。比較四月總統大選結果,可以證明法國民眾已從傳統的「左右雙極對抗」改成「中右—左—極右」三足鼎立,至少未來十年應該難以改變。

三、多數聯盟重組:此次最讓人驚喜的是傳統右派或中間偏右「共和黨—民主與獨立黨聯盟」度過全黨覆滅的難關。其政治意識型態接近馬克宏的中間偏右,兩政治聯盟互動模式較容易接軌,應該會與馬克宏組成新的國民議會多數聯盟,極大可能推派部分代表擔任部長。但不能排除共和前進與傳統左派社會黨,甚至梅蘭雄合作,例如柏恩總理就是出身社會黨,因此,結合中間偏左政黨也非常容易。

四、投票無用論再起:投票選民只占總選民四十六點一四%,其中竟然有五點五%投白票以及二點一五%無用票,似乎再次顯示法國人就現存政治體制的疲憊與無力。

事實上,未來值得反省「民主制度」與「民眾冷默」之間的關係,甚至深思「被統治者同意」的現代化。不過,凡事都「I-voting」或「公民提案」的主流概念,意謂都推給公民決定,才會造成政府可以任意卸責;公民們透過各種利益結合,結黨成派,打壓不同意見或少數意見,使公益淪為多數壓制。多數民眾都是弱勢者,原本憲政主義中是經濟與社會上弱勢,現在更是在「凡事掛上公民參與的大牌子」下,變成政治中的孤立者,進而感到無力,更不願意參與,以免做為「傷害自己」的「共同正犯」。










邀杜特蒂 教我駕馭強權


2022-06-21 05:06  聯合報/ 石之瑜/台大政治系教授(台北市)
菲律賓總統杜特蒂。美聯社



菲律賓總統杜特蒂即將卸任,留下頗受爭議的人權紀錄,不過他的外交作為卻有驚人突破,值得參考。最好安排他訪台,分享他與美中折衝的心得。

菲律賓新任副總統先就職了,新任總統月底也將就職,杜特蒂家族與馬可仕家族展開共治。在家族政治的傳統下,對菲律賓政治將有重大影響。杜特蒂家族的政治重量,不可小覷。

然而,比較中、英文維基的內容卻發現,台灣文本專門突出杜特蒂親中與野蠻的一面,比英文維基的內容單薄得多。可見,在台灣的政治氛圍中,有種對杜特蒂避而遠之的態度。

杜特蒂親中嗎?若以反中為唯一標準,那他算親中。實際上,他對中國展現了大戰略的高度。他先在南海主權爭議上表示會退讓,竟立刻獲得北京回報,甚至還未就任,北京就已提供大量他亟須的反恐設備。

長期看,他也沒有真的退讓,而總是伺機重申立場,並偶有作為,然後以中國勢力強大為由,自行降溫。北京當然不願回到之前那種緊繃關係,也就睜隻眼閉隻眼,雙方容許曖昧。

杜特蒂看似親中的姿態得到內政與外交兩大紅利,都與美國有關。菲律賓作為美國的殖民地,在軍事外交方面被予取予求,也在內政上備受干預,並沒如台灣甘之如飴。可是,菲中在一夕之間和解融冰,等於對白宮喊「將軍」。

杜特蒂果然打鐵趁熱,說要趕走駐菲美軍,這非同小可,瞬間降低白宮對他的姿態。這廂未了,白宮對他在那廂大開殺戒地掃毒反恐,幾乎失去批判力道,何況北京還明修棧道運補他。菲律賓真正對美國挺直了一次腰桿。

在把美國壓得低低的以後,就輪到北京擔心菲美融冰了。由此可見,他對中國的妥協姿態,終究是要從美國爭取應有平等與尊敬,讓白宮不要干預內政,而不是要與美國完全脫鉤。所以,他還是讓感激涕零的美軍留下來。

杜特蒂的膽識與謀略兼具,配合野性的表面風格,讓人家不敢理所當然地欺之以方,而要擔心他失去理性。但真正重要的是膽識,而我國最高外交領導蔡總統是謀略家,吳釗燮有潑辣的野性,他們就獨缺戰略膽識。

趁杜特蒂無官方身分,邀來台灣分享菲律賓擺脫同時遭兩強壓制剝削的局面,可以至少有四個效果:

一、不吝於表示真欽佩,反映不自卑;
二、透露不反華,反映不自恨;
三、學習不媚美,反映不自虐;
四、扭轉對東南亞民族的歧視,反映不自傲。

自卑、自恨、自虐、自傲等特質,是我們身為殖民地承襲的特質,此刻邀請杜特蒂,既是政治宣告,也是自我解放。從美中之間重生,不再任由他們隨時想就懲罰羞辱,不再選邊當馬前卒。杜特蒂將帶來啟發,提振士氣,歡迎。











108課綱走味 理念成怨念


2022-06-21 05:05  聯合報/ 溫順德/高中校長(台中市)



新課綱上路已三年,根據聯合報所作調查,高達九成二的高中遭遇困難或挑戰;其中教師負擔過重、歷程檔案狀況過多、新考招制度混亂、學生學力基礎降低,更高居調查前四位。這項調查數據的背後,乃師生無助的吶喊,也是對當局的控訴。

先就教師負擔而言,一○八課綱規畫,選修課程比重增加,又增添彈性課程,教師必須設計課程,研發教材教案,規畫多元評量方式,無一不是新挑戰,工作量也愈趨繁重。行政單位不遑多讓,除撰寫各項計畫,爭取相關資源設備,還需尋覓跨域師資,並應付課督訪視,疲累程度前所未見。課綱能否順利推動,人力配置至為關鍵,儘管基層不斷吶喊,當局不惟置若罔聞,反用熱情勒索教師,要求配合教改。現有問題尚未解決,又不斷拋新政策,如何落實課綱理念?

再就歷程檔案來說,大學入學管道僅有個人申請參採,招生比例也未過半,卻將全國考生綁架,豈非荒腔走板至極?為求升學勝出,學生焚膏繼晷準備,卻只在意審查標準迎合大學教授喜好,不啻悖離原先目的。學生既要衝刺課業,又得煩惱歷程檔案,搞到身心疲憊不堪,焉是制度設計初衷?

三就考招制度討論,新課綱首次學測,數A史上最難,影響考試信度效度,也造成篩選困擾。大學申請入學分發率僅五十七%,醫科頂大缺額近千,寫下近四年來新高。分科測驗不考國英數乙三科,不僅打亂高中教學,大學選才也失依據;而計分改採級分制,又與學測成績嫁接,完全扭曲評量本質。配合新課綱實施,考招連動勢所必然,但為改而改,反讓新制治絲益棼,考生成了無辜白老鼠。

四就學生學力檢視,一○八課綱精神,偏重素養導向,倡議選課的開放性,鼓勵學生自我探索,然必修課程被壓縮,自然學科尤其明顯,導致數理基礎弱化。申請入學甄試結束後,台大化學系教授表示,考生面試答非所問,重要觀念混淆不清,基礎學科明顯弱化,將來銜接大學課程勢必面臨極大挑戰。過於強調素養教學,不重知識技藝傳授,學生表面看似多元,整體學力反卻下滑,乃新課綱一大隱憂。

新課綱勾勒的願景,新考招揭櫫的理想,透過民調顯示,理念難與現實接軌,師生期待變成寒心,實為教改一大警訊。當政策變調走味,當局必須扛起責任,集思廣益,理出矛盾弊端,修訂周延配套,別讓學生身陷苦海,也喪失國家競爭力。












棄公幼?雙薪家長只求更友善


2022-06-21 05:05  聯合報/ 黃喬鈴/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台北市)



聯合報近日刊出一系列報導,直指公立幼兒園招生懸崖式下降,更有數個團體趁勢指稱,教育部規畫不周,亂花經費強制地方政府擴建公共化幼兒園,導致公幼優勢不再。

「公共化幼兒園」包含公幼與非營利幼兒園,兩者不得混為一談,公幼招生不利的關鍵之一是收托時間與上班族的工作時間不相容,導致雙薪家庭「被迫」無法選擇公幼。家長搞不清楚現在念書到底要多少錢,但都清楚「公幼是給有後援的家庭,學校四點就放學,還有寒暑假,沒後援,想都別想!」抽中了要擔心開課後留園,另找服務銜接費時費力又花錢。

即便如此,查詢台北市、高雄市的招生系統,公共化幼兒園的高度需求仍清晰可見,尤其是年齡越小的二歲專班。台北市無論公幼、非營利,登記總人數皆超過總缺額,二歲專班需求量最大,一七三間有缺額的園所,只有一家陽明山國小附幼未招滿,其餘候補百位以上不稀奇。計算中籤率,二歲專班和三至五歲班,非營利一位難求的程度皆大於公幼,二歲專班中籤率極低僅有十點八%、三至五歲班卅三點一%;公幼二歲專班中籤率卅五點三%、三至五歲班七十二%。

高雄市公共化幼兒園二歲專班一樣不好抽,唯一不同的是,三至五歲班公幼的登記人數少於招生人數,超過半數園所招生不足,但多半坐落在偏鄉地區,如那瑪夏、桃源等;而大都會地區的需求仍大於供給。值得留意的是,以左營區為例,非營利幼兒園候補人數高達四百人(二歲班二○一人、三至五歲一九二人),但公幼卻還有五十六個名額未招滿,林園、岡山等也有類似狀況。顯見同區域,家長排隊等非營利,公幼卻乏人問津。

拆解公共化幼兒園的設立別、年齡班別及地區即可知,家長不是不要公幼,而是友善雙薪家庭、符合家長合理工時的托育服務,才是現代家庭迫切需要的。公共化幼兒園不以營利為目的,友善幼兒、家長與幼教人員,學校往往坐落於校園內,給孩子充足活動空間、豐富營養餐點、不揠苗助長的正常化教學,誰不要呢!公幼作為公共化托育服務的一環,期待能夠與時俱進。








學士後醫暴增 忘了40年前教訓


2022-06-21 05:05  聯合報/ 林徹/住院醫師(台中市)
目前各校規畫的學士後醫學系的公費生,被賦予偏遠地區醫療服務的義務,又要肩負科學研究的任務,魚與熊掌如何兼顧?示意圖,人物與新聞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年清華大學、中興大學及中山大學獲核准增設學士後醫學系,第一屆新生將於今年度入學。然而,在「增設學士後醫學系」的風潮下,不僅中央大學、亞洲大學和元智大學躍躍欲試外,近日又傳出中正大學和嘉義大學均積極籌畫,搶搭這班順風車,後醫系的增設彷彿成了各大學間的軍備競賽,甚至將此作為大學部招生的籌碼。

約莫四十年前,台灣大學等五間大學奉教育部政策,設立學士後醫學系,但不出十年,除高醫大外,其餘四校均以失敗收場,其中最短甚至在三年內就草草收場,原因莫過於校方政策和學生觀念上的落差。當初這批學士後醫學生被教育部設定為挹注偏鄉醫療的新血;不過,對甫取得大學文憑、或曾投入過職場的新生而言,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畢業、取得執照並開業,才是當時那群新生中多數人的終極目標,願意下鄉服務的後進仍寥寥無幾。

時過境遷,近年增設後醫系又成為熱潮,令人詬病的,除讓每年應屆畢業生人數超過原定核可的醫學系總額外,各大學間教學資源差距、以及城鄉醫療資源不均的問題,更令大家捏一把冷汗。如義守大學在成立醫學系之前,義大醫院早已成立了十五年,充足的軟硬體作為該校學生實習的教學醫院當之無愧;但有某大學高層曾表示,為爭取該校後醫系的成立當仁不讓,然籌備所需經費仍有不小落差,甚至作為該校學生實習的教學醫院設立仍未有著落。不禁讓人懷疑如此草率地喊聲,是否純屬紙上談兵的短視近利之策?

另外,廣泛增設後醫系的情況下,應屆畢業生是否會如衛福部的期待,投入長期招生困難的四大科領域、偏鄉地區服務,仍屬未定之天。如今在健保束縛的醫療環境下,大科超時工作早已無解;過去已有後醫系失敗收場的前車之鑑,今日又要如何證明後醫系畢業生能有效解決大科、偏鄉人力不足的燃眉之急?醫療資源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若問題能輕易解決,過去曾成立後醫系的大學又何必草草收場呢?

最後,在已開發國家中,少子化是無法避免的問題,但卻頭一次聽到以增設後醫系作為避免大學關門的籌碼。廿年前廣設大學後,高教系統的崩壞,是教育史上的噩夢,只期當政者深思熟慮、從長計議,勿重蹈數十年前的覆轍,使得醫療系統步上高教系統的後塵!










大學太多 問題不在科大升格


2022-06-21 05:05  聯合報/ 嚴文方/台北科技大學榮譽教授(新北市)
受少子化衝擊,辦學不佳私校將迎來震盪期,教育部為此設立「學校退場基金」。圖為一所私立大學外觀。本報資料照片



最近陸續有私立學校規畫併校與退場的新聞報導,每當涉及少子化與大學過多的問題,相關評論幾乎必定提到,專科學校改為科技大學,是今日高等教育數量過多的主要原因。因此,科技大學造成了高教膨脹,儼然已成社會的刻板印象。然而,實情並非如此!

高等教育含一般高教與技職高教,依據教育部七十五學年度統計資料,技職高等教育有七十七所專科及一所技術學院,共計七十八所,到今年已陸續改成六十九所科技大學或技術學院,若再加計十二所護專,技職高校共計八十一所,僅較當年增加了三所。反觀七十五學年度的一般高教共有大學與學院計廿七所,至目前已成長為六十八所,大幅增加了四十一所。因此,過去卅六年來高等教育因為學校新設或退場的變動,數量明顯增加的其實是在一般高教,技職高教僅是持平而已。

也就是說,當年的技職高校先改為技術學院再改為科技大學,並不是造成國內高等教育數量增加的原因,而只是進行了一次位階及質化的提升。可惜教育部多年來並未就一般高教數量的增加解釋清楚,致使專科改科技大學被誤認為是高教數量膨脹的主要原因。

提升高等教育的位階與內涵,國外與國內也所在多有。以英國為例,為促使高等教育公平競爭並提升教育水平,一九九二年依據新的高等教育法案,將卅四所技術學院Polytechnic全部改為大學。這些學校因為改名大學而更能公平競爭各項教育資源,達成質化的提升,且因學術表現力爭上游,如今多數人已無法從英國大學的校名,分辨其前身是否為技術學院。

在國內方面,如果民國卅四年成立的台中農專,沒有先改為台中農學院再改為大學,也就沒有今天的中興大學。又如果民國卅五年成立的台南工專,沒有先改為台南工學院,而後再改為大學,也不會有今日的成功大學。可見國內的一般高教人才培育,也受惠於專科教育位階的向上提升。

由於少子化的來臨就認為學校過多,因為專科改科大就認為是高教膨脹,這些都是單純的量化直觀反應,不足以應對少子化的複雜問題;尤其產業界又提出了科技人才荒的警訊,反映的卻是高教量能仍有不足,以及高教的質化尚待提升。

科技文明的發展與教育內涵的與時俱進,本就是相輔相成。近年由於電腦科學、網路技術與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應用科技的意涵幾乎重新定義,台灣過去數十年的技職教育如固步自封,讓培育應用科技人才的技職高教仍在專科層級原地踏步,未向上提升至科技大學,如今國內科技人才荒勢必更加嚴峻!


方祖涵/學習對行人友善的都市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方祖涵/學習對行人友善的都市
◆  朱宗慶/凝聚在一起,我們擁有更大的能量!






方祖涵/學習對行人友善的都市


2022-06-21 05:06  聯合報/   方祖涵(作者為運動文學作家)
中馬友誼大橋竣工於2018年,被當時的馬爾地夫總統稱作是兩國關係的「里程碑」。(新華社資料照片)



幾星期前離開馬爾地夫那天,因為距離杜哈班機時間還有好幾個小時,決定離開機場到馬利市區逛逛。從機場島到馬利島雖然只有十幾分鐘航程,可是接駁交通船沒有空調,海浪又時不時打進窗戶,如果需要經常來回還真是折騰。難怪中國大陸把三年多前竣工的「中馬友誼大橋」當作一帶一路招牌建設,有了那座連繫機場與首都的跨海大橋之後,交通船不再是唯一選擇。

雖然馬爾地夫是全球海灘度假首選,到訪遊客幾乎都是從國際機場直接轉乘交通工具到飯店所在島嶼,跟那些夢幻小島相較,觀光客看不到的馬利根本是另一個世界。往返不便還只是小事,在市區連想要單純步行都是極大挑戰。還好我們有嚮導隨行,否則要在狹窄街道與混亂車陣中穿梭,風險實在不低。馬利有廿五萬居民,全島僅八點三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在全球城市排名前茅,而且每六人就有一台機車,根據醫院統計,當地七成以上行人交通事故是由機車造成的。

走在馬利市區,不管是道路聲音或者景象,其實好像都有點熟悉感。接下來幾周經過華府、舊金山、紐約、伊斯坦堡,直到真的回到闊別許久的台灣,那種感覺才獲得證實—雖然台灣每人年均生產總值是馬爾地夫一倍以上,從行人方便度來說,許多地區差距並沒有那麼遙遠。我們在高雄待了十幾天,所見是大部分街道騎樓都被完全填滿,公用人行道隨時有機車雙向違規通行,然後再加上併排違停車輛,想要好好走路並不太容易。

今年三月有外籍記者質疑機車在高雄人行道橫行,曾經引起新聞討論,市府亦宣告將嚴厲取締,不知道現在是改善後情況,還是已經故態復萌。當然僅拿高雄舉例並不公平,相信類似情形在全台許多地方都可以看見,真正值得我們思考的部分,還是行人用路權利這個觀念。

人們在城市移動時,不管有什麼交通工具可以使用,仍然一定會有需要行走的時候。盤據騎樓、酒駕、亂停車、違規行駛、轉彎不先暫停等行為都會影響行人便利與安全,而每個人皆可能是加害者與受害者。在進步社會裡,行人優先必須是一個基本共識。更進一步說,現在許多國家都將永續議題視作未來施政重點,台灣政府也不例外,讓城市變得更方便行走,不僅能減少意外傷害,還能降低各種汙染,提升民眾運動與健康,這是永續觀念裡重要一環。

總部在紐約的非營利組織「運輸與發展政策研究所」替全球不少都市提供「方便行走」指數,其中倫敦、東京、巴黎皆被評為較佳的地方,台灣除台北以外分數看來都跟進步水準有些差距。而且這份報告僅用開放資料庫內容作分析,如果加上行人實際感受,評分可能只會更糟。

不管分數如何,讓都市更方便走路,不但政府責無旁貸,也是每位居民的基本權利與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