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1日 星期二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友善移工 NGO示範的社會正循環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6596/web/

◆  法國會選舉:代議失靈與民眾無感
◆  邀杜特蒂 教我駕馭強權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友善移工 NGO示範的社會正循環
◆  108課綱走味 理念成怨念
◆  棄公幼?雙薪家長只求更友善
◆  學士後醫暴增 忘了40年前教訓
◆  大學太多 問題不在科大升格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友善移工 NGO示範的社會正循環


2022-06-21 05:05  聯合報/ 方元沂(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教務長)
台北市逾4萬名移工,民眾聘雇外籍移工,必須透過勞動部許可的私立就業服務機構(仲介公司)辦理。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半年前,已故金馬影帝與照顧他多年的印尼看護間如同家人的互動,台印兩地都受到感動。看護得到豐厚遺贈,返國時也誠摯表達感念雇主感謝台灣外籍移工早已與我們的生活緊密連結,少子化高齡化的社會,愈來愈多家庭仰賴外籍朋友分擔家務照顧家人

民國七十九年(一九九○年)我國專案開放外籍移工約三千人至今已超過六十六萬人。目前以藍領移工居多,印尼和越南移工近七成菲律賓和泰國占三成

移工從事的工作類型可分為「社福移工」及「產業移工」。前者從事家庭幫傭及看護,後者多在製造業、營建業、屠宰和漁工等,被認為是骯髒、危險、辛苦的「3D」產業工作。

台灣人口結構已邁向高齡化,預估民國一一七年(二○二八年)的工作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將低於三分之二人口紅利即將消失,移工不僅是補充勞力更會是不可缺的生產力友善移工移民政策,已是當前國家發展的關鍵議題。

台灣在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通過了「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放寬高階專業人才來台居留工作;今年四月正式實施移工留才久用方案」,在台工作滿六年以上的移工,或取得我國副學士學位以上的僑外生,若符合薪資與技術條件,即可由雇主申請聘僱從事中階技術工作,且不限工作年限,希望留用優秀的外國技術人才補足人力缺口。

這項人才延攬政策值得肯定,但法規政策之外,必須讓社會環境與溝通生態更友善暢通,國人要能尊重移工的人權和多元文化,移工也能得到充足的學習和支持管道,避免雙向的文化衝擊甚至治安問題。

致力於建構友善生態系的公益團體及社會創新組織,此時成為重要的第三方力量。以專注培力東南亞移工及教育知名社會創新非營利組織One-Forty」(四十分之一)為例,成功結合了公益目的與追求卓越的商業模式,發展以人為本移工培力,更型塑出專業的「工作方法論」(議題倡導、社會設計、培力系統、策展體驗、組織文化塑造、影響力評估等),成立台灣第一個移工專屬學校,架設的線上學習平台有七萬二千名移工長期訂閱,錄製超過四百支教學影片。

不僅如此,One-Forty 還開發出遠距教材學習包,在疫情嚴重時推出防疫社群機器人,避免移工朋友因語言不通,無法即時了解疫情現況和防疫細節。

NGO 是政府不可忽視的協作力量,One-Forty 在友善移工上展現的能量與專業已能證明,唯有公私協作,才能讓台灣社會力朝正循環邁進。更必須盡快通過社會創新組織專法,鼓勵社創組織規模化發展出成功的商業模式。One-Forty 的表現令人期待也充滿感佩,希望更多年輕熱忱的力量跟他們一樣,幫助台灣發現問題追求更好,也讓國際看見台灣溫暖有力的社會價值。








法國會選舉:代議失靈與民眾無感


2022-06-21 05:06  聯合報/ 紀和均/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助理教授(台中市)
法國國會選舉第二輪投票結果,總統馬克宏(圖)領導的「同在聯盟」未獲得國會絕對多數。(Getty Images)



法國在外有俄烏戰爭影響,內有不斷通膨的壓力下,於十九日完成國民議會的眾議員二輪選舉。各政黨在議會席次,馬克宏領導的中間偏右派「公民共同」失去總統大選勝利效果,只取得二四六席;左派梅蘭雄選前整合成立的「新生態與社會民眾聯盟」大勝贏得一四二席;第三大黨是雷朋帶領的極右派「國民聯盟創紀錄取得八十九席,第四大黨則是右派「共和黨—民主與獨立黨聯盟」六十四席。選後分析:

一、裙襬效應失效:二○○二年起總統任期改為五年,並且與國民議會選舉同年舉行,歷任贏得總統選舉的執政黨均會贏得國民議會過半數席次,但此次大選結果卻不符此慣例。馬克宏的「公民共同」並未如選前民調所顯示獲得過半數的二八九席,仍差四十三席。最令人驚訝的是,現任「共和前進」的國民議會議長費洪與議會大黨鞭卡斯塔內竟然均第二輪選舉中失敗,代表馬克宏在國會表現上的舉措失當,未來即使國會議長仍然是共和前進與其盟友所掌握,但是其人選需要與在野黨協調才能產生。未來若不能多多尊重在野黨的建議與批評,恐將產生議程停滯。

二、分裂政治加劇:此次選舉證明,梅蘭雄的政治魅力與奇謀策略,有效整合原本多頭馬車的左派與極左派,極大化未來國會中的左派勢力。相對地,雖然雷朋表面上從總統大選得票率的第二名落居國民議會得票率的第三名,但是國民聯盟得到八十九席,突破過去最多卅五席的紀錄,並且越過發動彈劾官員的五十八席,可以單獨發動此憲政權力。比較四月總統大選結果,可以證明法國民眾已從傳統的「左右雙極對抗」改成「中右—左—極右」三足鼎立,至少未來十年應該難以改變。

三、多數聯盟重組:此次最讓人驚喜的是傳統右派或中間偏右「共和黨—民主與獨立黨聯盟」度過全黨覆滅的難關。其政治意識型態接近馬克宏的中間偏右,兩政治聯盟互動模式較容易接軌,應該會與馬克宏組成新的國民議會多數聯盟,極大可能推派部分代表擔任部長。但不能排除共和前進與傳統左派社會黨,甚至梅蘭雄合作,例如柏恩總理就是出身社會黨,因此,結合中間偏左政黨也非常容易。

四、投票無用論再起:投票選民只占總選民四十六點一四%,其中竟然有五點五%投白票以及二點一五%無用票,似乎再次顯示法國人就現存政治體制的疲憊與無力。

事實上,未來值得反省「民主制度」與「民眾冷默」之間的關係,甚至深思「被統治者同意」的現代化。不過,凡事都「I-voting」或「公民提案」的主流概念,意謂都推給公民決定,才會造成政府可以任意卸責;公民們透過各種利益結合,結黨成派,打壓不同意見或少數意見,使公益淪為多數壓制。多數民眾都是弱勢者,原本憲政主義中是經濟與社會上弱勢,現在更是在「凡事掛上公民參與的大牌子」下,變成政治中的孤立者,進而感到無力,更不願意參與,以免做為「傷害自己」的「共同正犯」。










邀杜特蒂 教我駕馭強權


2022-06-21 05:06  聯合報/ 石之瑜/台大政治系教授(台北市)
菲律賓總統杜特蒂。美聯社



菲律賓總統杜特蒂即將卸任,留下頗受爭議的人權紀錄,不過他的外交作為卻有驚人突破,值得參考。最好安排他訪台,分享他與美中折衝的心得。

菲律賓新任副總統先就職了,新任總統月底也將就職,杜特蒂家族與馬可仕家族展開共治。在家族政治的傳統下,對菲律賓政治將有重大影響。杜特蒂家族的政治重量,不可小覷。

然而,比較中、英文維基的內容卻發現,台灣文本專門突出杜特蒂親中與野蠻的一面,比英文維基的內容單薄得多。可見,在台灣的政治氛圍中,有種對杜特蒂避而遠之的態度。

杜特蒂親中嗎?若以反中為唯一標準,那他算親中。實際上,他對中國展現了大戰略的高度。他先在南海主權爭議上表示會退讓,竟立刻獲得北京回報,甚至還未就任,北京就已提供大量他亟須的反恐設備。

長期看,他也沒有真的退讓,而總是伺機重申立場,並偶有作為,然後以中國勢力強大為由,自行降溫。北京當然不願回到之前那種緊繃關係,也就睜隻眼閉隻眼,雙方容許曖昧。

杜特蒂看似親中的姿態得到內政與外交兩大紅利,都與美國有關。菲律賓作為美國的殖民地,在軍事外交方面被予取予求,也在內政上備受干預,並沒如台灣甘之如飴。可是,菲中在一夕之間和解融冰,等於對白宮喊「將軍」。

杜特蒂果然打鐵趁熱,說要趕走駐菲美軍,這非同小可,瞬間降低白宮對他的姿態。這廂未了,白宮對他在那廂大開殺戒地掃毒反恐,幾乎失去批判力道,何況北京還明修棧道運補他。菲律賓真正對美國挺直了一次腰桿。

在把美國壓得低低的以後,就輪到北京擔心菲美融冰了。由此可見,他對中國的妥協姿態,終究是要從美國爭取應有平等與尊敬,讓白宮不要干預內政,而不是要與美國完全脫鉤。所以,他還是讓感激涕零的美軍留下來。

杜特蒂的膽識與謀略兼具,配合野性的表面風格,讓人家不敢理所當然地欺之以方,而要擔心他失去理性。但真正重要的是膽識,而我國最高外交領導蔡總統是謀略家,吳釗燮有潑辣的野性,他們就獨缺戰略膽識。

趁杜特蒂無官方身分,邀來台灣分享菲律賓擺脫同時遭兩強壓制剝削的局面,可以至少有四個效果:

一、不吝於表示真欽佩,反映不自卑;
二、透露不反華,反映不自恨;
三、學習不媚美,反映不自虐;
四、扭轉對東南亞民族的歧視,反映不自傲。

自卑、自恨、自虐、自傲等特質,是我們身為殖民地承襲的特質,此刻邀請杜特蒂,既是政治宣告,也是自我解放。從美中之間重生,不再任由他們隨時想就懲罰羞辱,不再選邊當馬前卒。杜特蒂將帶來啟發,提振士氣,歡迎。











108課綱走味 理念成怨念


2022-06-21 05:05  聯合報/ 溫順德/高中校長(台中市)



新課綱上路已三年,根據聯合報所作調查,高達九成二的高中遭遇困難或挑戰;其中教師負擔過重、歷程檔案狀況過多、新考招制度混亂、學生學力基礎降低,更高居調查前四位。這項調查數據的背後,乃師生無助的吶喊,也是對當局的控訴。

先就教師負擔而言,一○八課綱規畫,選修課程比重增加,又增添彈性課程,教師必須設計課程,研發教材教案,規畫多元評量方式,無一不是新挑戰,工作量也愈趨繁重。行政單位不遑多讓,除撰寫各項計畫,爭取相關資源設備,還需尋覓跨域師資,並應付課督訪視,疲累程度前所未見。課綱能否順利推動,人力配置至為關鍵,儘管基層不斷吶喊,當局不惟置若罔聞,反用熱情勒索教師,要求配合教改。現有問題尚未解決,又不斷拋新政策,如何落實課綱理念?

再就歷程檔案來說,大學入學管道僅有個人申請參採,招生比例也未過半,卻將全國考生綁架,豈非荒腔走板至極?為求升學勝出,學生焚膏繼晷準備,卻只在意審查標準迎合大學教授喜好,不啻悖離原先目的。學生既要衝刺課業,又得煩惱歷程檔案,搞到身心疲憊不堪,焉是制度設計初衷?

三就考招制度討論,新課綱首次學測,數A史上最難,影響考試信度效度,也造成篩選困擾。大學申請入學分發率僅五十七%,醫科頂大缺額近千,寫下近四年來新高。分科測驗不考國英數乙三科,不僅打亂高中教學,大學選才也失依據;而計分改採級分制,又與學測成績嫁接,完全扭曲評量本質。配合新課綱實施,考招連動勢所必然,但為改而改,反讓新制治絲益棼,考生成了無辜白老鼠。

四就學生學力檢視,一○八課綱精神,偏重素養導向,倡議選課的開放性,鼓勵學生自我探索,然必修課程被壓縮,自然學科尤其明顯,導致數理基礎弱化。申請入學甄試結束後,台大化學系教授表示,考生面試答非所問,重要觀念混淆不清,基礎學科明顯弱化,將來銜接大學課程勢必面臨極大挑戰。過於強調素養教學,不重知識技藝傳授,學生表面看似多元,整體學力反卻下滑,乃新課綱一大隱憂。

新課綱勾勒的願景,新考招揭櫫的理想,透過民調顯示,理念難與現實接軌,師生期待變成寒心,實為教改一大警訊。當政策變調走味,當局必須扛起責任,集思廣益,理出矛盾弊端,修訂周延配套,別讓學生身陷苦海,也喪失國家競爭力。












棄公幼?雙薪家長只求更友善


2022-06-21 05:05  聯合報/ 黃喬鈴/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台北市)



聯合報近日刊出一系列報導,直指公立幼兒園招生懸崖式下降,更有數個團體趁勢指稱,教育部規畫不周,亂花經費強制地方政府擴建公共化幼兒園,導致公幼優勢不再。

「公共化幼兒園」包含公幼與非營利幼兒園,兩者不得混為一談,公幼招生不利的關鍵之一是收托時間與上班族的工作時間不相容,導致雙薪家庭「被迫」無法選擇公幼。家長搞不清楚現在念書到底要多少錢,但都清楚「公幼是給有後援的家庭,學校四點就放學,還有寒暑假,沒後援,想都別想!」抽中了要擔心開課後留園,另找服務銜接費時費力又花錢。

即便如此,查詢台北市、高雄市的招生系統,公共化幼兒園的高度需求仍清晰可見,尤其是年齡越小的二歲專班。台北市無論公幼、非營利,登記總人數皆超過總缺額,二歲專班需求量最大,一七三間有缺額的園所,只有一家陽明山國小附幼未招滿,其餘候補百位以上不稀奇。計算中籤率,二歲專班和三至五歲班,非營利一位難求的程度皆大於公幼,二歲專班中籤率極低僅有十點八%、三至五歲班卅三點一%;公幼二歲專班中籤率卅五點三%、三至五歲班七十二%。

高雄市公共化幼兒園二歲專班一樣不好抽,唯一不同的是,三至五歲班公幼的登記人數少於招生人數,超過半數園所招生不足,但多半坐落在偏鄉地區,如那瑪夏、桃源等;而大都會地區的需求仍大於供給。值得留意的是,以左營區為例,非營利幼兒園候補人數高達四百人(二歲班二○一人、三至五歲一九二人),但公幼卻還有五十六個名額未招滿,林園、岡山等也有類似狀況。顯見同區域,家長排隊等非營利,公幼卻乏人問津。

拆解公共化幼兒園的設立別、年齡班別及地區即可知,家長不是不要公幼,而是友善雙薪家庭、符合家長合理工時的托育服務,才是現代家庭迫切需要的。公共化幼兒園不以營利為目的,友善幼兒、家長與幼教人員,學校往往坐落於校園內,給孩子充足活動空間、豐富營養餐點、不揠苗助長的正常化教學,誰不要呢!公幼作為公共化托育服務的一環,期待能夠與時俱進。








學士後醫暴增 忘了40年前教訓


2022-06-21 05:05  聯合報/ 林徹/住院醫師(台中市)
目前各校規畫的學士後醫學系的公費生,被賦予偏遠地區醫療服務的義務,又要肩負科學研究的任務,魚與熊掌如何兼顧?示意圖,人物與新聞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年清華大學、中興大學及中山大學獲核准增設學士後醫學系,第一屆新生將於今年度入學。然而,在「增設學士後醫學系」的風潮下,不僅中央大學、亞洲大學和元智大學躍躍欲試外,近日又傳出中正大學和嘉義大學均積極籌畫,搶搭這班順風車,後醫系的增設彷彿成了各大學間的軍備競賽,甚至將此作為大學部招生的籌碼。

約莫四十年前,台灣大學等五間大學奉教育部政策,設立學士後醫學系,但不出十年,除高醫大外,其餘四校均以失敗收場,其中最短甚至在三年內就草草收場,原因莫過於校方政策和學生觀念上的落差。當初這批學士後醫學生被教育部設定為挹注偏鄉醫療的新血;不過,對甫取得大學文憑、或曾投入過職場的新生而言,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畢業、取得執照並開業,才是當時那群新生中多數人的終極目標,願意下鄉服務的後進仍寥寥無幾。

時過境遷,近年增設後醫系又成為熱潮,令人詬病的,除讓每年應屆畢業生人數超過原定核可的醫學系總額外,各大學間教學資源差距、以及城鄉醫療資源不均的問題,更令大家捏一把冷汗。如義守大學在成立醫學系之前,義大醫院早已成立了十五年,充足的軟硬體作為該校學生實習的教學醫院當之無愧;但有某大學高層曾表示,為爭取該校後醫系的成立當仁不讓,然籌備所需經費仍有不小落差,甚至作為該校學生實習的教學醫院設立仍未有著落。不禁讓人懷疑如此草率地喊聲,是否純屬紙上談兵的短視近利之策?

另外,廣泛增設後醫系的情況下,應屆畢業生是否會如衛福部的期待,投入長期招生困難的四大科領域、偏鄉地區服務,仍屬未定之天。如今在健保束縛的醫療環境下,大科超時工作早已無解;過去已有後醫系失敗收場的前車之鑑,今日又要如何證明後醫系畢業生能有效解決大科、偏鄉人力不足的燃眉之急?醫療資源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若問題能輕易解決,過去曾成立後醫系的大學又何必草草收場呢?

最後,在已開發國家中,少子化是無法避免的問題,但卻頭一次聽到以增設後醫系作為避免大學關門的籌碼。廿年前廣設大學後,高教系統的崩壞,是教育史上的噩夢,只期當政者深思熟慮、從長計議,勿重蹈數十年前的覆轍,使得醫療系統步上高教系統的後塵!










大學太多 問題不在科大升格


2022-06-21 05:05  聯合報/ 嚴文方/台北科技大學榮譽教授(新北市)
受少子化衝擊,辦學不佳私校將迎來震盪期,教育部為此設立「學校退場基金」。圖為一所私立大學外觀。本報資料照片



最近陸續有私立學校規畫併校與退場的新聞報導,每當涉及少子化與大學過多的問題,相關評論幾乎必定提到,專科學校改為科技大學,是今日高等教育數量過多的主要原因。因此,科技大學造成了高教膨脹,儼然已成社會的刻板印象。然而,實情並非如此!

高等教育含一般高教與技職高教,依據教育部七十五學年度統計資料,技職高等教育有七十七所專科及一所技術學院,共計七十八所,到今年已陸續改成六十九所科技大學或技術學院,若再加計十二所護專,技職高校共計八十一所,僅較當年增加了三所。反觀七十五學年度的一般高教共有大學與學院計廿七所,至目前已成長為六十八所,大幅增加了四十一所。因此,過去卅六年來高等教育因為學校新設或退場的變動,數量明顯增加的其實是在一般高教,技職高教僅是持平而已。

也就是說,當年的技職高校先改為技術學院再改為科技大學,並不是造成國內高等教育數量增加的原因,而只是進行了一次位階及質化的提升。可惜教育部多年來並未就一般高教數量的增加解釋清楚,致使專科改科技大學被誤認為是高教數量膨脹的主要原因。

提升高等教育的位階與內涵,國外與國內也所在多有。以英國為例,為促使高等教育公平競爭並提升教育水平,一九九二年依據新的高等教育法案,將卅四所技術學院Polytechnic全部改為大學。這些學校因為改名大學而更能公平競爭各項教育資源,達成質化的提升,且因學術表現力爭上游,如今多數人已無法從英國大學的校名,分辨其前身是否為技術學院。

在國內方面,如果民國卅四年成立的台中農專,沒有先改為台中農學院再改為大學,也就沒有今天的中興大學。又如果民國卅五年成立的台南工專,沒有先改為台南工學院,而後再改為大學,也不會有今日的成功大學。可見國內的一般高教人才培育,也受惠於專科教育位階的向上提升。

由於少子化的來臨就認為學校過多,因為專科改科大就認為是高教膨脹,這些都是單純的量化直觀反應,不足以應對少子化的複雜問題;尤其產業界又提出了科技人才荒的警訊,反映的卻是高教量能仍有不足,以及高教的質化尚待提升。

科技文明的發展與教育內涵的與時俱進,本就是相輔相成。近年由於電腦科學、網路技術與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應用科技的意涵幾乎重新定義,台灣過去數十年的技職教育如固步自封,讓培育應用科技人才的技職高教仍在專科層級原地踏步,未向上提升至科技大學,如今國內科技人才荒勢必更加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