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1日 星期二

方祖涵/學習對行人友善的都市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方祖涵/學習對行人友善的都市
◆  朱宗慶/凝聚在一起,我們擁有更大的能量!






方祖涵/學習對行人友善的都市


2022-06-21 05:06  聯合報/   方祖涵(作者為運動文學作家)
中馬友誼大橋竣工於2018年,被當時的馬爾地夫總統稱作是兩國關係的「里程碑」。(新華社資料照片)



幾星期前離開馬爾地夫那天,因為距離杜哈班機時間還有好幾個小時,決定離開機場到馬利市區逛逛。從機場島到馬利島雖然只有十幾分鐘航程,可是接駁交通船沒有空調,海浪又時不時打進窗戶,如果需要經常來回還真是折騰。難怪中國大陸把三年多前竣工的「中馬友誼大橋」當作一帶一路招牌建設,有了那座連繫機場與首都的跨海大橋之後,交通船不再是唯一選擇。

雖然馬爾地夫是全球海灘度假首選,到訪遊客幾乎都是從國際機場直接轉乘交通工具到飯店所在島嶼,跟那些夢幻小島相較,觀光客看不到的馬利根本是另一個世界。往返不便還只是小事,在市區連想要單純步行都是極大挑戰。還好我們有嚮導隨行,否則要在狹窄街道與混亂車陣中穿梭,風險實在不低。馬利有廿五萬居民,全島僅八點三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在全球城市排名前茅,而且每六人就有一台機車,根據醫院統計,當地七成以上行人交通事故是由機車造成的。

走在馬利市區,不管是道路聲音或者景象,其實好像都有點熟悉感。接下來幾周經過華府、舊金山、紐約、伊斯坦堡,直到真的回到闊別許久的台灣,那種感覺才獲得證實—雖然台灣每人年均生產總值是馬爾地夫一倍以上,從行人方便度來說,許多地區差距並沒有那麼遙遠。我們在高雄待了十幾天,所見是大部分街道騎樓都被完全填滿,公用人行道隨時有機車雙向違規通行,然後再加上併排違停車輛,想要好好走路並不太容易。

今年三月有外籍記者質疑機車在高雄人行道橫行,曾經引起新聞討論,市府亦宣告將嚴厲取締,不知道現在是改善後情況,還是已經故態復萌。當然僅拿高雄舉例並不公平,相信類似情形在全台許多地方都可以看見,真正值得我們思考的部分,還是行人用路權利這個觀念。

人們在城市移動時,不管有什麼交通工具可以使用,仍然一定會有需要行走的時候。盤據騎樓、酒駕、亂停車、違規行駛、轉彎不先暫停等行為都會影響行人便利與安全,而每個人皆可能是加害者與受害者。在進步社會裡,行人優先必須是一個基本共識。更進一步說,現在許多國家都將永續議題視作未來施政重點,台灣政府也不例外,讓城市變得更方便行走,不僅能減少意外傷害,還能降低各種汙染,提升民眾運動與健康,這是永續觀念裡重要一環。

總部在紐約的非營利組織「運輸與發展政策研究所」替全球不少都市提供「方便行走」指數,其中倫敦、東京、巴黎皆被評為較佳的地方,台灣除台北以外分數看來都跟進步水準有些差距。而且這份報告僅用開放資料庫內容作分析,如果加上行人實際感受,評分可能只會更糟。

不管分數如何,讓都市更方便走路,不但政府責無旁貸,也是每位居民的基本權利與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