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經濟應突破科技獨強格局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阿北迴力鏢:走樣的理性、務實、科學
◆  聯合報黑白集/基隆人別被賣還幫數鈔
◆  經濟日報社論/房價居高不下 不能火上澆油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經濟應突破科技獨強格局


2024-08-31 01:09  經濟日報/ 社論
半導體業的對外投資,並非全然是「零和賽局」。 路透


近年來,台積電(2330)「被迫」到美、日、德投資,引發不少憂慮,加上台積電外國董事已經過半,更讓部分國人憂心忡忡,擔心台積電遲早變成「美積電」,台灣產業將重蹈日本覆轍,被美國「掏空」。曾在業界叱吒風雲的西陵電子董事長吳思鍾,近日亦為文表達這種觀點而引人矚目。

這種擔憂並非無理,但換個角度思考,半導體業的對外投資,並非全然是「零和賽局」-到國外投資並不等同外國優勢提升、台灣優勢弱化,必須同時思考產業和地緣政治,才能得到最佳選擇。

從產業觀點來看,像台積電這樣、市值高居全球前十的製造業巨擘,在境外生產的比重如此之低,恐怕是絕無僅有。在台灣戰爭風險日益升高、土地和水電供給困難的狀況下,無論從台積電本身分散風險的角度,或是全球下游業者獲得更低風險的供應來看,台積電到海外投資都屬於勢在必行。而在地緣政治上,先進國家高科技和高端武器的先進晶片都仰賴台積電之下,不可能讓它長期只在台灣生產-缺乏強有力籌碼的台灣,斷然無法承受超強的國際壓力。

因此,選擇接受他國巨額補貼和高度配合,比起被下最後通牒外移,當然是較佳的選擇。況且,國際半導體業競爭激烈,到境外投資也是提早就近卡位,可以更好掌握急速成長的當地市場,生產成本較高可能也是必要之惡,但可從其他效益平衡。何況,在台灣的生產比重,還是高達八成以上,最先進的研發和技術也在台灣,能維持台灣競爭力不墜。所以,必須保持警戒,但沒必要過度擔心。

然而,在競爭激烈的半導體產業,台灣可以保持多久的優勢的確難以預測,特別是在研發人才、工作環境、生產成本等競爭條件正快速惡化。因此,更重要的是要發展其他的「護國神山」,來確保台灣經濟能持續發展。

不過,在長期的顯著成長下,台灣經濟已經高度發展-在國際貨幣基金IMF)推估、經購買力(PPP)調整的人均國內生產毛額,台灣今年高居全球第12位,領先日本、韓國,甚至荷蘭、德國、澳洲等先進國。在這種情況下,台灣下一步值得發展的產業,可以參考同樣缺乏自然資源、人口密度高,但排名高於台灣的幾個小國,包括盧森堡(第一)、新加坡(第三)、瑞士(第六)等。

觀察這些高生產力的小國,在產業發展上有幾個異於台灣的特色:其一,服務業高度發達,產值比重在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都在 GDP70%和80%之間,明顯高於台灣62%,而且都是金融中心。其二,周邊都有巨大的相鄰經濟可作為服務業的腹地,如歐盟、東協。其三,都有大量的「自由貿易協定」(FTA)-新加坡是全球簽署 FTA 最多的國家之一,盧森堡和瑞士分屬歐盟(EU)和「歐洲自由貿易協會」(EFTA),除農業外,工業和服務業在兩個貿易集團之間都可自由貿易和投資。

從這幾個小國的產業特色可以看出,台灣經濟若要進一步發展,必須在服務業取得顯著發展,否則低薪的服務業將繼續成為成長包袱,高科技電子業再強也難以提升整體經濟。但是,這種企圖會有兩個限制難以突破:其一,台灣服務業向來被政府輕忽,在發展產業時設定不當的「關鍵績效指標」(KPI)下,公共資源持續注入易獲得 KPI 表現的製造業,且 KPI重量不重質」(如只關心創造「就業數」,而非「高薪就業數」)。其二,缺乏 FTA 來提供高增值服務業的發展腹地,特別是金融等高端服務業難以打入東協和對岸,只能在本地競逐規模有限的「紅海」市場。

若能突破上述兩點,台灣不必畏懼台積電是否變成「美積電」。否則,的確會成為台灣經濟的夢魘。















聯合報黑白集/「習規賴隨」?


2024-08-31 03:38  聯合報/ 黑白集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2012年上任以來大力打貪。新華社資料照


賴清德與習近平,兩岸領導人看似針鋒相對,實則有高度相似。

當年中共接班梯隊亮相,外界多看好與胡錦濤背景相近的李克強。未料,習近平竟一一打倒儕輩,甚至變成毛澤東之後最大權力獨攬的領導人。「打貪」無疑是習的重要手段:從薄熙來開始,到最近的秦剛、李尚福,每隔一段時間就有高官消失,然後「雙開」、下獄。除翦除黨政軍體系內異己,也藉渲染這些人惡行,化解民間對貪腐不滿

回看台灣,曾被視為蔡英文「儲君」的鄭文燦,因舊案被求處重刑;近日檢調偵辦朝野民代,民眾黨主席柯文哲也在其中。這種種作為,都讓人興起「習規賴隨」之聯想。

面對兩岸關係,賴、習都把堅持自身信念看得比「存異求同」重要。蔡政府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谷底反彈,更用力催動仇中,讓綠色執政順利延續。究其原因,習近平的「一國兩制台灣方案」一國兩制和九二共識被畫上等號,應居「首功」。

同樣的,賴清德每次重要談話前,黨政人士總宣稱將釋放善意。結果卻總是不斷重複「互不隸屬」,並堅呼「中國」,絕不考慮其他和緩措辭。這些話傳到彼岸,想讓聽者感到任何善意,無異緣木求魚。

如何鞏固權力,賴、習顯然所見略同。但如此所導致的惡性螺旋,卻是兩岸從領導者到人民,都不能不戒慎的嚴肅議題。














聯合報社論/金錢與豪宅:政客墮落得比你想像還快


2024-08-31 03:32  聯合報/ 社論
羈押48天的海基會前董事長鄭文燦,遭桃園地檢署依貪汙罪起訴,28日凌晨以2800萬元交保。記者陳恩惠/攝影
柯文哲宣布請假3個月、主動自請調查,將好好自我反省。記者許正宏/攝影


前桃園市長鄭文燦涉收賄被起訴,指點送錢犯行鉅細靡遺地被揭露,其住所暗櫃所藏現鈔也遭查獲。令人瞠目結舌的是,法院深夜裁定他以二,八○○萬元交保,其親友不到兩小時即湊足鉅額現金將他保出。檢廉也對民眾黨主席柯文哲住辦發動搜索,追查京華城案的放水決策,與四,五○○萬元金流是否流向他。宣布請假三個月的柯文哲,三個月後能再回來嗎?

一個月來,無論是鄭文燦的收賄案,或是柯文哲的假帳風波,都讓人們看到政客在政商錢海翻滾浮沉的墮落醜態。與此同時,大家也看到院檢選擇性辦案如何在司法體系鑿出層層破口,使正義流失。更令人扼腕的是,大家也看到政府防貪和監察機制形同虛設,不肖政客略施小技,即可肆無忌憚地穿梭其間,為自己的徇私行徑找到暗巷便道

在鄭文燦收賄案和柯文哲假帳案的曲折中,都暴露了兩人對「豪宅」和「人頭」的喜好。以鄭文燦為例,他依法申報的住宅有桃園及北市各一戶,但實際上他擁有的住宅多達五戶。其中,他被搜出藏有六百多萬現金的大安區豪宅大安傳家」,每坪單價高達一三六萬元,他便購置了兩戶,市價約一.六億元,分別登記在岳父和兒子名下。另兩戶位於「桃園藝文園區」的房產,包括他交保後返回的「葛里法」,是他新購,房價高達五千萬元;另一戶則疑用人頭登記,檢調正在調查。

檢視鄭文燦去年出任副閣揆時的財產申報,僅報二房二車,存款則高達三千多萬元,並有一千兩百多萬元保單。對比他十年前初當市長時,名下有二,六六三萬元房貸;如今不僅名下貸款全部繳清,還增加了三戶總值超過兩億元的豪宅,和三千多萬元存款。試問,以中華民國縣市長每月十幾萬和副閣揆每月廿幾萬元的薪水,鄭文燦如果不是收取份外之財,他是如何辦到的?再說,民眾會相信他只做了華亞科這一案嗎?

再看,鄭文燦收受賄款時的老練精算,已達到「你心領、我神會」的地步,顯然經過一貫作業的策劃。送賄者把錢袋塞在他桌下,鄭文燦一年後因未成事退款,佯稱先前沒看到袋子。所幸檢方慧眼,從鈔票包裝及捆綁方式的改變,識破鄭文燦已經用過這袋鈔票的伎倆。尤其,在他大安豪宅暗櫃起出的六百多萬現金,顯示綠朝政商往來手法已經「進化」,避免轉帳金流留下可供追查的痕跡。檢方據此另辦他「財產來源不明罪」,希望小小線頭,能拉出更長串的貪弊罪行。

比起鄭文燦,柯文哲或許只稱得上「小巫」,但他讓妻子陳佩琪拿兒子當人頭去開公司、覓豪宅的做法,行徑之不光明,已屬同類宵小。何以一個昔日滿口正義的人物,短短幾年,竟淪落到這種地步?更惡劣的是,他自創選舉補助款三分之二歸個人」的規定,拿了錢轉身就以現金為自己購買商辦。等到東窗事發,他邊懊惱、邊道歉,卻依然滿口狡辯,說這樣比較「易於監督」。一個月來,人們從他嘴裡聽不到幾句實話,現在誰會相信?他如今改口說要把商辦信託改為民眾黨國會辦公室」,那為什麼不一開始就做對的事?

監察院四月即發函提醒民眾黨,柯文哲總統競選經費申報不符規定,要求修正重來;過了四個月,民眾黨還在瞎子摸象。癥結就在,選舉政治獻金遠遠多過想像,或許就讓柯文哲動了貪念,意圖將某些錢納入私囊。誰料,這一念之私,把民眾黨的形象都一起葬送。從鄭文燦和柯文哲,人們目擊政治人物在錢海翻滾墮落,令人浩嘆!






名家縱論/以戰略溝通管理戰略競爭\星期透視/兩岸只求不變壞 勿因政治阻交流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名家縱論/以戰略溝通管理戰略競爭
◆  交長任命 黨派利益凌駕國家利益
◆  提這種人選 搞壞醫師從政招牌
◆  大法官綠油油 憲政災難
◆  星期透視/兩岸只求不變壞 勿因政治阻交流
◆  白染色?有無收賄是關鍵
◆  政治人物 當以柯文哲為戒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以戰略溝通管理戰略競爭


2024-09-01 05:16  聯合報/ 邱坤玄(作者為政治大學東亞所名譽教授)


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於今年八月底赴北京進行任內首次訪問,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辦主任王毅,在兩天內舉行六輪共十一小時的戰略溝通,並罕見的與中共中央軍委會副主席張又俠會晤,最後由習近平「禮節性」會見,結束了訪問行程

中國大陸與美國都將王毅與蘇利文的會談定位為戰略層級,僅次於峰會,類似過去「戰略安全對話機制,但是現在的戰略溝通沒有軍方人士參加,因此蘇利文此次與張又俠見面更能照顧到雙方關係的全局。在兩國結構性對抗的格局下,外交溝通的功能更為突出與必要。

首次戰略溝通於去年五月在維也納舉行,美方在會後簡報提出「不支持台灣獨立」的立場,之後又在馬爾他、曼谷進行了兩輪戰略溝通。此種形式的溝通,過程低調隱密,會談方式較有彈性,討論更為深入,致力於減少錯誤認知與判斷,管理競爭避免危機升高。

從雙方發布的新聞稿觀察,兩國都強調元首峰會的不可取代性,高度肯定去年十一月舊金山峰會的成果,並且雙方都在努力執行峰會的共識,繼續在禁毒、執法和非法移民的遣返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合作,以及第二輪人工智慧政府間對話等機制性安排。

今年二十國集團與亞太經合會領導人會議都在美國大選之後,分別在巴西與智利舉行,屆時兩國元首會談應該是合情合理的安排。雖然拜登已確定不再連任,但是重要在元首會晤的機制必須持續進行,也可以顯示大陸對拜登的尊重,特別是如果賀錦麗當選,政策的延續性將更為堅定。

雙方也清楚認識到台海與南海有可能因為誤判,引發不必要的災難性衝突,但是蘇、王會晤之後就傳出美軍可以護送在南海執行補給任務的菲律賓艦艇的報導,令人質疑會晤的意義與效果。必須指出就是因為有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因此更需要高層的直接溝通,特別是同意適時舉行兩軍戰區領導視頻通話更為重要,如果缺乏這種機制的溝通,對情勢的研判與控制更為困難。

就在蘇利文與王毅會談之際,有媒體報導賴總統計畫借道美國出訪中南美洲邦交國,但是美國只同意在夏威夷過境,總統府則澄清尚未有出訪規畫,何來過境被限制的說法。

但是我外交部長七月初曾表示賴總統出訪規畫中,是否過境美國仍在評估,而且依照慣例我新總統上任,都會安排從美國過境的出訪。以民進黨政府聲稱現在是台美關係最好的時刻,除非遇到阻礙,否則不會放棄過境美國出訪,以彰顯與美國關係密切與突破的機會。

對美國而言,台灣可以當作遏制大陸超越美國的棋子,但是對於我總統過境就是以舒適與安全為原則,沒有所謂突破的說法。我外交的真正突破應該以嘉惠人民為標準,例如美國給予國人免簽待遇,號稱關係最佳時刻,就要拿出真正的成果出來。











星期透視/兩岸只求不變壞 勿因政治阻交流


2024-09-01 05:16  聯合報/ 張五岳(作者為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


自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五二○兩岸中斷協商,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美中開啟全面性博弈,暨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中共廿大後,兩岸關係已是由美中的太平洋大兩岸在制約與決定台海的小兩岸。對北京而言,優先處理好美國這個外部勢力的重要性,自然重於台灣內部從事台獨的危害性。在賴總統就職百日之際,展望今年內的兩岸關係,外界主要關注有四:一是在美國大選趨於白熱化,選前兩位候選人是否會有進一步「友台抗中」的宣示與作為;二是賴總統若前往中南美洲友邦過境美國,過境的地點與接待方式究竟如何處理;三是賴總統今年雙十演說中,談到兩岸議題是否進一步刺激北京;四是十一月五日美國大選結果,對美中關係與兩岸關係可能的變數為何。

美國總統拜登不尋求連任後,日前派遣國安顧問蘇利文前往北京,這是美國國安顧問自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以來首度前往北京。蘇利文北京行罕見會見習近平、軍委第一副主席張又俠、外辦主任王毅等三巨頭,凸顯正因為拜登不參選,沒有選戰的策略考量。在明年一月廿日美國新任總統就職,面對美大選前、後諸多重大的挑戰,值此關鍵時刻,拜登與習近平都想透過此次蘇利文的訪中,再度強化美、中高層戰略對話機制,以管控分歧避免衝突。可以預期,九月拜登與習近平可望先通話;十一月秘魯的 APEC 峰會或巴西 G20 峰會雙方也將進行會談,在明年一月廿日前美中高層各項溝通對話仍將有效維繫。

對北京而言,當前美中關係存在各個層面的分歧,但最易引發誤判,造成衝突的第一條紅線在於台灣議題。是以,只要美、中高層對話管道暢通,美、台關係的互信與管道良好,縱使兩岸當局欠缺互信也無對話,但總體的風險仍屬可控而不至於失控。當前風險可控的兩岸關係有兩大特點,一是兩岸關係只求不變壞,而非求穩與求好;二是情勢多半由外在的美、中關係制約與大國共同利益算計,兩岸難有自主性的戰略與共同的利益,但這兩大特點下的兩岸關係是否符合台灣民眾的最大利益與兩岸人民的福祉,仍殊值深思。

面對當前兩岸政治分歧,這種「只求不變壞而非求穩求好」的兩岸關係,此刻兩岸當局最需思考的也有兩點:一是不以政治分歧影響兩岸人員、經貿雙向的正常交流,積極思索如何透過操之在己的作為,為人民謀福祉、為和平發展增添活水。二是,若以政治的分歧高度,制約兩岸人民雙向正常交流,並動輒影響經貿正常交流與利益,非但讓兩岸人民福祉得不到公權力保障,更為兩岸製造仇恨對立衝突添柴火。

兩岸沒有政治互信,雖然不可能恢復官方的接觸與正式的談判,但從金門漁船事件的初步共識,到未來兩岸開放專業交流與觀光旅遊,也一樣凸顯兩個議題,一是在官方無法接觸談判下,面對交流所衍生的議題,兩岸公權力如何各盡所能、各取所需解決個案議題,避免個案發酵並惡化兩岸關係。二是兩岸的各項專業交流與開放觀光旅遊,雙方公權力如何以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以操之在己的作為,促成雙向正常交流。兩岸多一點人民福祉考量,少一點政治盤算,則兩岸穩步恢復正常交流,應非難事。












交長任命 黨派利益凌駕國家利益


2024-09-01 05:16  聯合報/ 吳守仁/大學退休教師(台中市)


前交通部長李孟諺因婚外情下台,但行政院長卓榮泰卻任命完全沒有交通專業背景的行政院發言人陳世凱接任,這種任命無專業訓練的民進黨新潮流自己人,是不是認為台灣的天下是民進黨的?交通部長的任命問題,牽涉到台灣政治文化以及黨派運作。要公平評論需要從幾個層面去理解。

首先,確實交通部長作為一個技術性知識性很高的職位,應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實務歷練。然而,台灣的政治系統中,部長級的任命往往不僅取決於專業能力,還包含了政治信任、派系平衡、以及行政團隊協調能力。陳世凱即使缺乏交通專業背景,但他可能具備一定的政策溝通與協調能力,這在政治上被視為重要資產。問題在於這種人事安排是否能夠有效解決交通問題與政策的專業性需求,並提升交通部門的行政運作效率?

其次,新潮流派為民進黨主要派系,它在政府影響力確實很大,可能導致外界有「派系利益優先於國家利益」的質疑,尤其是在專業性要求較高的部門任命中,如果給人感覺偏重於黨內政治安排,而不是選擇有能力的專業人才,可能會引發更大範圍的批評。

總結來說,問題的核心在於這樣的任命是否能平衡政治需求與專業性要求若派系利益優先,長期來看可能削弱政府的治理能力與公信力。

至於老百姓會如何看民進黨這種個人利益高於黨派利益、黨派利益高於國家社會利益的做法?如果民眾感覺到民進黨將個人利益或黨派利益凌駕於國家和社會利益之上,可能會帶來以下幾種反應:

一、失去信任:當政黨被認為過度關注自身利益或派系利益時。可能導致民眾對政府的懷疑,並削弱其合法性與公信力。

二、影響選舉結果:對執政黨失望的選民可能會在選舉中反映這種不滿,轉而支持其他政黨或候選人。這在台灣的民主制度下特別明顯,選民會用選票來懲罰他們認為過度重視黨派或個人利益的政黨。

三、社會分化加劇:當民眾認為黨派利益主導政策決策時,可能會導致民眾對不同派系的執政風格產生強烈對立,進一步削弱社會凝聚力。

四、抗議與社會運動:不滿情緒可能進一步轉化為社會運動或抗議行動,尤其是在政策與公共利益嚴重偏離時。台灣歷史上多次出現因政府決策引發的大規模抗議,不無可能再次發生。

總結來說,當民眾感覺政府將個人或黨派利益置於國家利益之上時,可能會引發廣泛民間反彈與政治後果黨派利益與國家利益之間的平衡是任何民主社會中重要課題,一旦偏頗,民眾(選民)的信任感將受到巨大衝擊。












提這種人選 搞壞醫師從政招牌


2024-09-01 05:16  聯合報/ 徐振宇/企業家、司法觀察(台北市)


醫師時代來臨的代表作有三人,賴清德、柯文哲及陳其邁。柯文哲因為京華城案把自己搞爛了;賴清德就任總統後面臨大法官的提名,本來可以下一盤好棋,可惜所託非人,把醫師從政的招牌搞壞了一半,所提名人選,多半不是看法律功力而是靠人際關係。司法改革還有明天嗎?

大法官在任何國家都要獨立超然不受控制,實際運作下來,許多國家不超然不獨立受控制,這是對法律人最大的諷刺,也是對領導人最醜陋的恭維。大法官雖是總統提名,那是程序也是憲法規定,不代表從憲法守護神變成憲法看門狗,更需獨立超然不受控制。

看看這份大法官名單吧!身為執政黨國會改革案憲法法庭鑑定人的張文貞,因為關係良好且為女性,又有博士教授頭銜,就有資格當司法院院長?捲入憲政糾葛的鑑定人還能獨立超然嗎?從蔣介石到蔡英文乃至賴清德,所提名的司法院院長,唯一條件就是樂於被控制,這是在改革司法還是侮辱司法

姚立明是賴清德競選團隊重要分子,平時也無司法改革宏論,當然更不具備司法實務經驗,光有法學博士就可以勝任副院長職務嗎?也難怪被譏笑為酬庸。要酬庸可以,也要有法律實務或平日研究法學的賢人,酬賢可也,酬庸就不必了。看在平凡百姓眼裡,我們的司法改革還有希望嗎?恐怕是司改死了,不知道還要死幾次死多久。














大法官綠油油 憲政災難


2024-09-01 05:16  聯合報/ 林騰鷂/東海大學法律系退休教授(台中市)


總統府日前公布大法官提名人選,被提名為司法院長的張文貞國會改革釋憲案民進黨陣營指定鑑定人,強烈主張國會改革違憲;被提名為司法院副院長的姚立明則是賴清德競選總統總部主委。難怪基層法官會炸鍋,在法官論壇表示,總統「釋憲報恩」、「選舉報恩」報得真快更有人反問,總統選後用大法官位置「報恩」,算不算有對價關係的圖利罪,是不是也要查一下

又,大法官被提名人廖福特是現任民進黨仲裁委員會主委,政治大學法律系教授何賴傑是太陽花學運護航者,可明顯看出他們親民進黨的政治傾向,至於劉靜怡、張文貞、陳運財均附和民進黨黨綱的廢死主張,但在蔡英文掌控國會多數席次、全面執政的八年期間,並未督促民進黨人修改刑法規定,意圖由大法官凌駕民意、越俎代庖的廢死,那這群法律人當上大法官後,會尊重民意、健全法治嗎?

大法官民進黨化表徵,在蔡英文執政的八年期間,就已非常明顯

如民進黨人民國一○九年(二○二○年)七月十六日,在立法院臨時會提案停止監委被提名人的說明及實質審查,並作決議「提報院會,以無記名投票表決」,隔天民進黨不理會其他政黨委員抗議,進行無記名投票表決後,自行宣告同意權案審議通過。對此,在野黨認為違憲,並共同聲請釋憲,但大法官居然在拖延半年多後,認是國會自律事項,決議不受理!

憲法學者李念祖就此表示,國會多數若可挾人數優勢、在人事同意權程序上任意跳過實質審查,此例一開,會不會從此掏空憲法上重要的制衡機制?但大法官多數意見卻認是國會自律事項,決議不受理,這種淪為民進黨看門狗的行徑,連黃虹霞、詹森林大法官都看不過去,表示立委同意權行使是重要憲法爭議,大法官該缺席且放棄敦促民主正常發展進步的機會而不受理嗎?

另如前大法官許玉秀亦曾投書媒體指控蔡英文責罵司法院前秘書長林輝煌,還命他立刻去把大法官呂太郎找來。然後當著在場公民團體的面,很嚴厲地把呂太郎喝斥一頓。對呂太郎大法官被蔡英文喝斥一事,司法院院長許宗力及其他大法官均未依「司法院大法官自律實施辦法第五條、第七條規定召集大法官自律會議,其忍氣吞聲、任令時任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踐踏司法尊嚴,也可算是許宗力及其他大法官民進黨化表徵了

如今,少數總統賴清德,刻意漠視司法院組織法第五條第一項大法官須超出黨派以外,獨立行使職權,不受任何干涉」規定,提名依附民進黨的學者為大法官,那將會在藍白兩黨多數的國會殿堂裡,造成巨大的憲政風波與未來災難













白染色?有無收賄是關鍵


2024-09-01 03:57  聯合報/ 吳怡彥/教、都市計畫技師(新北市)


從政初始,柯文哲首先批判大巨蛋與三創園區開發圖利財團,而後步步退讓,致使當年的批判彷彿昨日黃花。在京華城弊案「牽線人」應曉薇被收押後,京華城案容積率於柯文哲任內暴增至八四○%,相關歷程也被檢調調查中。至此,原給予國人期待的白色力量,人設已然分崩離析。

土地開發事涉利益龐雜,因之給予公眾寬廣的想像空間,常與貪腐連結;但另一方面,良好的城市規畫,也是城市進步象徵,因之涉及土地開發情事不宜單向批評。長年以來,城市規畫多以都市計畫法為主要依循,而以「都市定期通盤檢討實施辦法予以滾動式調整。其中的主要工具,在功能分區,與容積率、建蔽率等;近幾十年來涉及都市景觀思潮之,則有都市設計審議規範,予以特定區域原則性開發樣態規範。

土地使用分區為首要之規範與指引,如相近區段被劃分為商業區、住宅區抑或工業區其價格就會有頗大差距。民國七十六年(一九八七年)始,原京華城的位置還是唐榮鐵工廠原屬於第三種工業區),威京集團買下後,在同年向台北市都委會陳情要變更土地使用分區。於民國七十九年(一九九○年)通過內政部都委會的審議,進而於翌年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通盤檢討案,將此地變更為「第三種商業區」,京華城案於是成為全台首個從工業區變為商業區的開發案。依台北市分區規則,其建蔽率也從五十五%提高至六十五%容積率則從三百%增加至五六○%。相對的,市政府個案要求該地回捐卅%作為公共設施(目前則已通案要求回捐四十四%)。

為解決都市既有特定建築,諸如古蹟、歷史建築之保存其原土地所有權人權益,另訂定有古蹟土地容積移轉辦法。即被限制之發展權利得以進入市場買賣以彌補原可開發而不得開發之權利損失。原京華城拆除後預定改建為京華廣場之開發者,於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透過容積移轉購買取得卅%容積,其容積上限增加至七二八%,至此其程序當完備與合法。而目前給予之容積達八四○%則為此案最大之爭議點。對於相關質疑,威京集團指出依據都市計畫法第廿四條,另取得廿%的容積獎勵,其涉及引據法源為都市更新建築容積獎勵辦法其內有關於綠建築與智慧建築等認證之容積獎勵等可個別給予最高十%之容積獎勵,但上限為廿%,目前的八四○%容積即基於此。

但該辦法第十九條另外提及「依前項規定增加之獎勵,經各級主管機關審議通過後,實施者應與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簽訂協議書,納入都市更新事業計畫。協議書應載明增加之建築容積於扣除更新成本後增加之收益,實施者自願以現金捐贈當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設立之都市更新基金,其捐贈比率以四十%為上限,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視地區特性訂定。其目的亦在提供應對給予高容積後可能產生之高強度開發問題。

此案後續當關注的疑義,在其是否符合候選智慧建築與綠建築認定,以及其與北市主管機關簽訂之協議書關於相關捐贈是否符合原立法精神。土地開發涉及利益之龐大難以想像,即便法有所本,政治人物若涉及餽贈與收賄也會讓自己身陷泥濘當中。唯待檢調進一步釐清相關事證,方能進一步界定公眾期待之白色是否漾染他色。














政治人物 當以柯文哲為戒


2024-09-01 03:57  聯合報/ 黎亦農/教育工作者(嘉義市)


這幾日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宛如連續劇般的際遇,除了是媒體關注的焦點及大家茶餘飯後的話題外,確實也令人相當感慨。

明明數個月之前,只要柯文哲及民眾黨別過度堅持禮讓國民黨的趴數,與國民黨好好的藍白合,如今或許已經穩居副總統之職,還可能掌握好幾個政務官的建議權;但一念之差,弄得自己灰頭土臉、信譽盡失,除可能淪為階下囚外,下一屆的總統寶座於柯文哲來說更加難以企及。

不過回過頭來說,能否當選正副總統多多少少都還操之於他人,敵對陣營的刻意操弄及抹黑、抹紅,民眾是否埋單、願意支持,過程中存在許多難以預料的變數;但別拿石頭砸腳、搞到淪為階下囚卻完全操之在己。柯文哲從政一路走來只要心中存有正念、凡事依法辦理,便不會事事啟人疑竇、留下任人宰割的把柄,把自己推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雖然說「政治是高明的騙術」,但是像柯文哲這般,因為私心過重,不僅把信奉他的小草們騙得團團轉,最終連自己也被自己騙了,以為自己高明到能躲過司法的調查,事情演變至此真的令人唏噓!

柯文哲如今的處境不值得同情,卻值得有心從政之人引以為戒,畢竟「城倒眾人推」,在政治上沒有永遠的贏家,一時之間的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未必就能換得一世的呼風喚雨。

未來,台灣或許還會有另一個政治素人突然竄起,但期盼別如柯文哲般,短短十年便迅速殞落




陳冲/容積率與熱島效應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冲/容積率與熱島效應
◆  魏國彥/天心示警的2024
◆  陳力俊/蓋茲與巴菲特典範可式
◆  陳亮恭/繩結到皇室口音的文字沙河
◆  辛翠玲/移民危機:英國的撕裂與挑戰
◆  闕志克/谷歌如何壟斷搜尋廣告市場
◆  廖元豪/少數執政,只戰不和的總統







陳冲/容積率熱島效應


2024-09-01 03:57  聯合報/陳冲(作者為財團法人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


最近媒體連日熱炒兩則新聞,一則是前台北市政府,將京華城建案容積率,由三九二%接續提高到八四○%的曲折經過,還意外扯出案外案;另一則是夏日炎炎,溫度難民成群,輿論呼籲檢討「都市熱島效應」的影響。兩者看似不相干的事件,實際上卻涉及我呼籲多年卻日益惡化的老問題。

早在民國九十五年(二○○六年)三月廿八日,我於經濟日報專欄就曾指出,當年聯勤信義土地天價標售,將推升房價也顯示容積率移轉以鄰為壑的行為,在論理上失當。政府於容積率設限,路人皆知是為維護居住品質,避免土地過度利用,而經卅年來的折衝,容積管制有四種執行方法,即基準容積、獎勵容積、容積移轉及折繳代金,而後三者都有增加容積的效果。例如文首提到的京華城建案,就涉及獎勵容積有無法律依據、古蹟保存就涉及其他地區池魚之殃的容積移轉,而其中最突兀的,就是名為折繳代金的後起之秀,類似無中生有,不輸隔空抓藥的幻術。

房屋容積率高低,牽涉重大商業利益,所以作為法源的都市計畫法第八十三之一條,合理懷疑,其幕後立法修法過程之曲折,恐令人咋舌。記得民國九十五年(二○○六年)十月本人在經濟永續發展會議提案,建議修法,限縮容積移轉,舌戰群英,僥倖普獲支持通過,不想事後內政部提出的八十三之一條修正案,不但沒有限縮,反而還增加代金換取容積的規定,無異容許在特定地區可以買到憑空創造的容積,從此容積氾濫,生活品質沉淪,本人十年前,在本報專欄(另種QE充斥的社會,民國一○三年(二○一四年)六月十五日)中已有說明。

民國九十五至九十六年(二○○六至二○○七年),我在報端談論容積率時,文章內都提及熱島效應。本身雖非都市計畫專家,但根據聯合國所屬的 IPCC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曾於其報告中指出 UHI都市熱島效應首要成因,是高樓林立the close proximity of tall buildings所產生之通風不良台灣實施容積率卅餘年,如均依法照章行事,按理說不應有太多的水泥森林聳立於都會區中,那媒體報導台北市西昌街上周體感溫度達四十九點四度同一時間其他地區約卅六度),又是從何而來?紙版媒體篇幅資源有限,願連續兩天大版面討論熱島效應,可見事態嚴重,專家所說加劇熱島效應的「深街廓峽谷」,難道不是大量移入容積、創造容積,而欠缺配當的公共設施所致?如果外界質疑三九二%的容積率,提高至八四○%,不如討論配套的公共設施有無公益性、鄰近居民生活品質乃至周遭交通受影響程度,那才是容積率的立法原意。台北一○一國際金融大樓當年興建時,容積率也是一再增加至七五二%可見周遭配套設施,才是問題核心

都市訂有基準容積,如要提高,宜先說明法據,或另有崇高的目的,例如文化資產保存法第卅五條,如有建物被指定為古蹟,該古蹟及所座落的土地,將因此受限,「其原依法可建築之基準容積受到限制部分,得等值移轉至其他地區建築使用」。此種以鄰為壑的立法,是否合理,固值討論,但至少有法為據,宗旨崇高。再如都市更新條例第六十五條,提供容積獎勵,背後也有復甦都市機能、改善居住環境與景觀的公共利益支持。基於此一邏輯,執簡馭繁,不難處理容積爭議,麻煩的是,提高容積後如何彌補受損的居住品質及信賴利益。

關心生活品質,至少要從容積率開始關心環境品質,熱島效應是你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