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之眼】哈佛學生真不會2+2?居敬而行簡(十六)
◆ 【專家之眼】美中談判戰鼓擂與任正非羽扇綸巾的賽孔明
◆ 【專家之眼】法網男單冰與火的破紀錄對決(十五)
◆ 【專家之眼】韓國新總統亞太政策的變與不變(十四)
【專家之眼】美中談判戰鼓擂與任正非羽扇綸巾的賽孔明
2025-06-11 06:59 聯合報/ 盧信昌/台大副教授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9日在英國倫敦會晤。(路透)
這兩天的全球關注,就是在倫敦舉行的中、美貿易會談,就如何貫徹先前雙方在日內瓦會談所建立的共識,以及在川、習通話後的最高指示,確定彼此對於工作窗口級別的交辦,議題都具體對焦和能盡速取得實質進展。
自就任之初,就急於展現交際手腕與政經謀略的川普總統,則迫不及待地撥通北京的電話,與習近平長談一個半小時。由於日內瓦舉行的經貿會談後,雙方陣營依舊是針鋒相對;在紛紛擾擾不斷之下,有了此番的倫敦會談。
中方主談代表,是刻正訪問西歐國家的副總理何立峰,其關鍵任務就要確保銷往歐盟電動車,能以最低訂價的協議,來取代被課徵反傾銷關稅。美方出席的部會官員,則有再度披掛上陣的財政部長貝森特、負責禁止貿易和輸出品項的商務部長盧特尼克,以及對中強硬派的貿易談判大使格里爾。
中、美的經貿磋商,無論完整機制與工作層級別的定期會晤,一直有在華盛頓繼續接觸;但並未如川普一開頭的盼望,中國方卻一路跟進做反制,甚至不惜亮出了停止出口到美國的底牌。終於讓空蕩蕩的賣場貨架,和美國主要連鎖零售商,再承受不住營收上的空轉;畢竟,開門還能售貨,才是正道。
究其實,雙方在瑞士日內瓦會談,雖然取消報復關稅的部分,100%;但進一步在非關稅限制方面的共識,一併做退讓;各自卻仍舊的退一步、進兩步啊!尤有甚者,當大陸在四月底祭出了稀土輸出管制,不單期貨市場和報價停頓,美國國防工業也在生產斷鏈上,面臨重大危機;陸續更傳出主要汽車廠商的停工新聞。
不消說,美國囤放稀土礦源的手法,就跟70年代發生的第一次石油危機,是一個樣;大陸在尖端晶片的被卡脖子,有錢卻買不到的違和感,也令旁人深感困惑與關切,十足演練中的戰爭禁運。
例如,美國最擔憂的就是稀土出口的管制;並於日內瓦會面的當時,設限禁止盟國使用華為的芯片,並且要審查外國人士的網路發言和取消哈佛新生的簽證面談等。
身為半導體龍頭與愛國企業,對於從5G路由器、手機和平板電腦,陸續被打壓禁售的華為,只能埋頭研發和自尋出路;更不想造成其他出口產業的被無辜牽連到。
因此,任正非在受訪時,親口承認半導體的製程技術,落後西方一個世代;並且強調要以數學跟化學,弭平在物理與機械上的不足。無論受訪的時機點,或是關於半導體談論重點,相當能契合倫敦會談的彼此需要。
要建立政治威信的川普,不可能輕易推翻他禁止輸出的成命;客隨主便,既然買不到最快速的 AI 晶片,就自己想辦法去勤能補拙。至於大陸廣大的網路建設與運算資訊的市場缺口,反倒便宜了華為集團跟他的供應鏈。
再則,這次會談的氛圍只要能守住全球投資人信心,就能幫川普跟財政部解決燃眉之急;畢竟,馬上到期的美國公債,需要以現金做償還,發行新債的交易難度,可不能在信用評等被降級一般,再度發生投資人的觀望與市場遲疑。
總之,事先即拿捏好彼此讓步的幅度和底線所在,不太可能給世人有驚喜;卻絕不能有意外,就是倫敦會談的最高準則。至於粉墨登場,在會談場外的任正非,透過三言兩語的化解,既是事前給足安慰,更是找尋未來的根本之所在。
【專家之眼】哈佛學生真不會2+2?居敬而行簡
2025-06-11 07:31 聯合報/ 劉明德/四川大學前副教授
美國哈佛大學5月29日舉行第374屆畢業典禮,法學院畢業生歡呼雀躍。(歐新社)
記者問川普(Donald John Trump):「為什麼不想讓全世界最優秀最聰明的人來哈佛?」川普說:「我想啊!但他們很多人需要補習數學。你知道嗎?那些學生不會做二加二的算術題,但他們能進哈佛。」有這種事嗎?本文就來聊聊哈佛的招生邏輯。
哈佛有它自己的利益,因此,做什麼事情、怎麼做,有它自己的考慮。因此,它的招生也是圍繞著它所抓住的利益而來,很難說就是為了學術,或者是公平。換言之,如果你的申請符合它的利益,你就會被錄取;反之,就會被拒絕。而所謂的利益主要分為三類:一類是現在就可以拿到的;一類是未來可拿到的;第三類是有故事性的申請者,有助於轉換成物質利益或減少來自於外界批評的,比方說,錄取幾個弱勢群體作為樣板。總之,你有沒有利用價值,取決於它的認定。要證據嗎?當然有:
Z-list,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根據曝光的資訊顯示,哈佛「Z 名單」不僅僅是一個名字清單,更是一種不見光的錄取機制,每年約有50- 60個名額,他們通常成績不佳、家庭背景特殊,例如政商名流。這些學生的家長通過其影響力或是大筆捐贈,讓他們的子女無需經過繁瑣的申請程序而直接錄取。
根據紐約時報民國一O七年(2018年)11月7日的報導,哈佛會優先考慮「A.L.D.C.」的申請人,他們是招募來的運動員(A)、哈佛大學畢業生的子女(L);院長或主任興趣清單上的申請人,通常包括非常富有的捐贈者和知名人士的子女(D);以及教職員工的子女(C)。那麼,這些特殊生占了整體多少比例呢?ALDC 申請人只占申請總數的5%左右,但占到入學人數的30%。有 ALDC 身份的申請人的錄取率約為45%,而其餘學生的錄取率只有4.5%- 5%。
申請美國大學,也包括哈佛,必須繳交一大串的資料,包括:標準化考試成績(SAT 或 ACT)、GPA(績點)、課外活動簡歷、高中成績單、一份學校導師報告、高中畢業證書、申請表、小論文(Essay)、兩位老師的推薦信、作品集(如有需要)、讀書或學習計畫等等,還需要全面發展。因此申請者必須花很長時間的準備,才能交齊所有文件。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要讓整個過程耗時又繁瑣?又為什麼要提交那麼多資料?為什麼不願意像台灣以前的大學聯考一次解決?官方說法是要幫助學校全面評估申請者的學術能力和潛力。對此,我有完全不同的解讀。
在我看來,其中一個目的就是提高門檻,把一些人名正言順地排擠掉,就像台灣的學習歷程檔案(這一部份請參閱作者的另二篇文章:《陽交刀下留人》、《為什麼學習歷程是偽善》)。很多台灣的中下家庭的子弟因無法提交學習歷程檔案而無法申請入學,就只能參加分科考試,等於喪失了一個寶貴的機會,從而排除了好些競爭對手。
另一個目的就是要審查你,對你作一個全身的健康檢查,檢查你的利用價值以及你的「品行」。例如,看你在社交媒體上都發表些什麼言論。如果你的言論不政治正確,那就很抱歉,你已經被刷掉了,儘管你確實優秀、很正直、熱心公益、有社會責任感。又例如,你的爸爸是億萬富豪,又很「懂事」,那麼,恭喜你,你被錄取了。
哈佛大學的招生過程不透明、不公開。對於學生的錄取結果也只是簡單地回答 「是」或「否」,不作任何解釋。為什麼這麼做?官方說法是保護當事人,其實是方便自己黑箱作業。換言之,保密不過是見不得人的同義詞。否則,有什麼好保密的!整個招生制度的設計,從一開始,就不打算公平,所以,才設計出需要保密的申請入學這樣的制度。如果一開始就是公開的考試、同一張考卷,哪裡還需要保密呢?
台灣的多元入學就是仿效美國大學招生的一個邪惡制度!美其名為多元,其實是裝模作樣,藉口而已,而其真正用意是廣開後門,方便權貴子弟,要讓我們永世不得翻身!
大學作為知識的殿堂、人才培養的搖籃,曾經是推動社會公平與進步的力量。但如今,很多大學,不管是公立還是私立,台灣還是美國,早已異化,不只越來越像是一家以盈利為目的的私人企業,而且成了固化階層、阻止社會流動的利器。都是惡意的招生制度惹的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