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1日 星期三

【專家之眼】美中談判戰鼓擂與任正非羽扇綸巾的賽孔明(十六)

◆  【專家之眼】哈佛學生真不會2+2?居敬而行簡(十六)
◆  【專家之眼】美中談判戰鼓擂與任正非羽扇綸巾的賽孔明

◆  【專家之眼】法網男單冰與火的破紀錄對決(十五)
◆  【專家之眼】韓國新總統亞太政策的變與不變(十四)








【專家之眼】美中談判戰鼓擂與任正非羽扇綸巾的賽孔明


2025-06-11 06:59  聯合報/ 盧信昌/台大副教授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9日在英國倫敦會晤。(路透)


這兩天的全球關注,就是在倫敦舉行的中、美貿易會談,就如何貫徹先前雙方在日內瓦會談所建立的共識,以及在川、習通話後的最高指示確定彼此對於工作窗口級別交辦,議題都具體對焦和能盡速取得實質進展

自就任之初,就急於展現交際手腕政經謀略的川普總統,則迫不及待地撥通北京的電話,與習近平長談一個半小時。由於日內瓦舉行經貿會談後,雙方陣營依舊針鋒相對;在紛紛擾擾不斷之下,有了此番的倫敦會談

中方主談代表,是刻正訪問西歐國家的副總理何立峰,其關鍵任務就要確保銷往歐盟電動車,能以最低訂價的協議,來取代被課徵反傾銷關稅。美方出席的部會官員,則有再度披掛上陣的財政部長貝森特、負責禁止貿易和輸出品項的商務部長盧特尼克,以及對中強硬派貿易談判大使格里爾

中、美的經貿磋商,無論完整機制與工作層級別的定期會晤,一直有在華盛頓繼續接觸;但並未如川普一開頭的盼望,中國方卻一路跟進做反制,甚至不惜亮出了停止出口到美國的底牌。終於讓空蕩蕩的賣場貨架,和美國主要連鎖零售商,再承受不住營收上的空轉;畢竟,開門還能售貨,才是正道。

究其實,雙方在瑞士日內瓦會談,雖然取消報復關稅部分,100%;但進一步在非關稅限制方面的共識,一併做退讓;各自卻仍舊的退一步、進兩步啊尤有甚者,當大陸在四月底祭出了稀土輸出管制,不單期貨市場報價停頓,美國國防工業也在生產斷鏈上,面臨重大危機陸續更傳出主要汽車廠商停工新聞

不消說,美國囤放稀土礦源手法,就跟70年代發生的第一次石油危機,是一個樣;大陸在尖端晶片的被卡脖子,有錢卻買不到的違和感,也令旁人深感困惑與關切,十足演練中的戰爭禁運

例如,美國最擔憂的就是稀土出口管制;並於日內瓦會面的當時,設限禁止盟國使用華為的芯片,並且要審查外國人士的網路發言和取消哈佛新生的簽證面談等。

身為半導體龍頭與愛國企業,對於從5G路由器、手機和平板電腦,陸續被打壓禁售的華為,只能埋頭研發和自尋出路;更不想造成其他出口產業的被無辜牽連到。

因此,任正非在受訪時,親口承認半導體的製程技術,落後西方一個世代;並且強調要以數學化學,弭平在物理機械上的不足。無論受訪的時機點,或是關於半導體談論重點,相當能契合倫敦會談彼此需要

要建立政治威信的川普,不可能輕易推翻他禁止輸出的成命;客隨主便,既然買不到最快速的 AI 晶片,就自己想辦法去勤能補拙。至於大陸廣大網路建設運算資訊市場缺口,反倒便宜了華為集團跟他的供應鏈

再則,這次會談氛圍只要能守住全球投資人信心,就能幫川普跟財政部解決燃眉之急;畢竟,馬上到期美國公債,需要以現金做償還,發行新債的交易難度,可不能在信用評等被降級一般,再度發生投資人的觀望市場遲疑

總之,事先即拿捏好彼此讓步幅度底線所在,不太可能給世人有驚喜卻絕不能有意外,就是倫敦會談最高準則。至於粉墨登場,在會談場外任正非,透過三言兩語化解,既是事前給足安慰,更是找尋未來的根本之所在。










【專家之眼】哈佛學生真不會2+2?居敬而行簡


2025-06-11 07:31  聯合報/ 劉明德/四川大學前副教授
美國哈佛大學5月29日舉行第374屆畢業典禮,法學院畢業生歡呼雀躍。(歐新社)


記者問川普(Donald John Trump):「為什麼不想讓全世界最優秀最聰明的人來哈佛?」川普說:「我想啊!但他們很多人需要補習數學。你知道嗎?那些學生不會做二加二的算術題,但他們能進哈佛。」有這種事嗎?本文就來聊聊哈佛招生邏輯

哈佛有它自己的利益,因此,做什麼事情、怎麼做,有它自己的考慮。因此,它的招生也是圍繞著它所抓住的利益而來,很難說就是為了學術,或者是公平換言之,如果你的申請符合它的利益,你就會被錄取;反之,就會被拒絕。而所謂的利益主要分為三類:一類是現在就可以拿到的;一類是未來可拿到的;第三類是有故事性的申請者,有助於轉換成物質利益或減少來自於外界批評的,比方說,錄取幾個弱勢群體作為樣板。總之,你有沒有利用價值,取決於它的認定。要證據嗎?當然有:

Z-list,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根據曝光的資訊顯示,哈佛「名單」不僅僅是一個名字清單,更是一種不見光錄取機制,每年約有50- 60個名額,他們通常成績不佳、家庭背景特殊,例如政商名流。這些學生的家長通過其影響力或是大筆捐贈,讓他們的子女無需經過繁瑣申請程序直接錄取

根據紐約時報民國一O七年(2018年)11月7日的報導,哈佛會優先考慮A.L.D.C.」的申請人,他們是招募來的運動員(A)、哈佛大學畢業生的子女(L);院長或主任興趣清單上的申請人,通常包括非常富有的捐贈者和知名人士的子女(D);以及教職員工的子女(C)。那麼,這些特殊生占了整體多少比例呢?ALDC 申請人只占申請總數的5%左右,但占到入學人數的30%。有 ALDC 身份的申請人的錄取率約為45%,而其餘學生的錄取率只有4.5%- 5%

申請美國大學,也包括哈佛,必須繳交一大串的資料,包括:標準化考試成績(SATACT)、GPA(績點)、課外活動簡歷、高中成績單、一份學校導師報告、高中畢業證書、申請表、小論文(Essay)、兩位老師的推薦信、作品集(如有需要)、讀書學習計畫等等,還需要全面發展因此申請者必須花很長時間的準備,才能交齊所有文件。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要讓整個過程耗時又繁瑣?又為什麼要提交那麼多資料?為什麼不願意像台灣以前的大學聯考一次解決?官方說法是要幫助學校全面評估申請者學術能力潛力。對此,我有完全不同的解讀。

在我看來,其中一個目的就是提高門檻,把一些人名正言順地排擠掉,就像台灣的學習歷程檔案(這一部份請參閱作者的另二篇文章:《陽交刀下留人、《為什麼學習歷程是偽善)。很多台灣中下家庭的子弟因無法提交學習歷程檔案而無法申請入學,就只能參加分科考試,等於喪失了一個寶貴的機會,從而排除了好些競爭對手。

另一個目的就是要審查你,對你作一個全身健康檢查,檢查你的利用價值以及你的「品行」。例如,看你在社交媒體上都發表些什麼言論。如果你的言論不政治正確,那就很抱歉,你已經被刷掉了,儘管你確實優秀、很正直、熱心公益、有社會責任感。又例如,你的爸爸是億萬富豪,又很「懂事」,那麼,恭喜你,你被錄取了。

哈佛大學的招生過程不透明、不公開對於學生的錄取結果也只是簡單地回答 「是」或「否」,不作任何解釋。為什麼這麼做?官方說法是保護當事人,其實是方便自己黑箱作業。換言之,保密不過是見不得人同義詞。否則,有什麼好保密的!整個招生制度設計,從一開始,就不打算公平,所以,才設計出需要保密申請入學這樣的制度。如果一開始就是公開的考試、同一張考卷,哪裡還需要保密呢?

台灣多元入學就是仿效美國大學招生的一個邪惡制度美其名為多元,其實是裝模作樣藉口而已,而其真正用意是廣開後門,方便權貴子弟,要讓我們永世不得翻身

大學作為知識殿堂、人才培養搖籃,曾經是推動社會公平進步力量。但如今,很多大學,不管是公立還是私立,台灣還是美國,早已異化不只越來越像是一家以盈利為目的私人企業,而且成了固化階層阻止社會流動利器。都是惡意招生制度惹的禍啊








廖元豪/一黨獨大就需要黨外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廖元豪/一黨獨大就需要黨外
◆  楊志良/大罷免大成功?還是民進黨悲歌?
◆  薛承泰/七十八歲的魔咒








廖元豪/一黨獨大就需要黨外


2025-06-11 00:00  聯合報/ 廖元豪(作者為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在戒嚴時期仍有「黨禁」的台灣,國民黨一黨獨大,於是有了「黨外」這個特殊時代產物。但沒想到在解嚴將近四十年,國會與總統都已民選多年的今日,居然又有人在倡議「黨外」了。

什麼是黨外?如果您相信民進黨的欽定歷史,那就會誤以為「黨外」僅是民進黨的前身,所以民進黨成立後,就不可能有「黨外」了。

然而,這是對台灣民主運動的誤解,也是對真正多黨自由競爭民主體制有所誤會。從前之所以有黨外運動,是由於在威權時期一黨專政,雖然形式上另有中國青年黨以及中國民社黨存在,但只能作為國民黨的點綴,而不能成為競爭者除了爭逐執政地位的「政黨」外,社會上也不允許有著挑戰、批判國民黨的力量

在這樣的背景下,所有「國民黨以外」的反對力量、批判聲音,都是「黨外」。剛過世的林正杰,就是典型的「黨外」民主運動者:他在戒嚴時期擔任黨外民主運動前輩的助選人,之後更選上台北市議員,與陳水扁、謝長廷同列「黨外三劍客」。民國七十七年(一九八八年)加入民進黨,但在民國八 十年(一九九一年)由於反對台獨黨綱,發表「寧為再度黨外」後退黨。之後曾參加百萬人倒扁運動,更在今年初拖著病體,嚴厲批判民進黨「比過去的國民黨還要可惡」,更激動地說:「五十年來,我們台灣人追求的民主政治,已經被民進黨破壞到快要完蛋的地步!」這樣「不合時宜」的人,真心相信的是民主自由永遠反對的是一黨獨大,代表了正港的黨外精神

今日台灣,是「一黨獨大」嗎?

現在,法律上雖容許有許多政黨,但執政的民進黨,卻用盡一切手段不允許他黨或社會任何力量對他們提出批判挑戰。即使立法院有著「非民進黨」的多數政黨聯盟,也賴皮不認輸,寧可搞個舉世無雙形同重新選舉大罷免,卻不肯依憲法規定「向立法院負責」並「依法行政」。在資源分配上,他們赤裸裸地任命毫無專業甚至背景頗有瑕疵的「自己人」,擔任重要職務;同時一點也不忌諱地說,支持中央總預算的立委,其所屬地方政府優先協助,連「輪迴」都說得出口。這個執政黨,連裝都不裝一下,徹底不認自己應該是「全台灣人的政府」,而只是「本黨及其附隨組織的政府」。「非我黨類」的台灣人,不是國家的頭家,而是不為政府所保護的賤民

除了「好處不分給非我黨類」以外,本該中立公正的法律、司法、中選會、NCC,更是被民進黨的雙標破壞殆盡。同樣出生在中國大陸,陸配或年輕的陸配二代子女,得忙著找超過廿年前的「除籍證明」,但影響國安更大的國防部發言人,卻老神在在宛若無事。明明在中國大陸拿「居住證」、「定居證」都不等於在對岸「設戶籍」,陸委會偏偏可以在沒有法律明文規定的情況下,自行變更函釋,硬說公務員不准擁有居住證,其他人有定居證就要註銷台灣戶籍。

這其實與戒嚴後期,以及剛剛解嚴的台灣差不多。那時的國民黨也是自稱自由中國,卻成天對異議者扣帽子。等到刑法一百條修改,總統直選,經歷兩次政權輪替,在李登輝後期、扁政府、馬政府的時期,即使施政仍有瑕疵,但民眾不用擔心批判執政黨會有後果。誰知好日子不長,民進黨全面執政不到十年,「一黨獨大」又回來了

既然一黨獨大回來了,就讓我們回憶林正杰的話:「民主要制衡,制衡靠黨外;有黨外,就有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