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2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阿拉伯之春2.0隱然浮現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4929/web/ 

◆  聯合報社論/病毒快十倍,陳時中要了解自己為何跑輸
◆  聯合報黑白集/這不是演習
◆  經濟日報社論/阿拉伯之春2.0隱然浮現






經濟日報社論/阿拉伯之春2.0隱然浮現


2022-04-22 02:48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俄國和烏克蘭都是農業強權,是世界主要糧倉,俄烏衝突引發人們憂心全球糧食短缺。歐新社


俄烏戰爭爆發後,歐美國家對俄羅斯的石油與天然氣禁售,導致油氣價格高漲,而烏克蘭與俄羅斯是全世界糧倉,黃豆、小麥與玉米因戰禍減產,或者無法出口,糧價也大幅攀升。

能源與糧食是民生必需品,雙雙暴漲,對於仰賴能源與糧食進口的國家,是致命衝擊,據估計,在經濟已發達國家,有60個國家的通膨超過5%,大多數開發中國家的通膨更高達7%。

對政治制度上軌道的已發達國家,往往就反映在選舉中,執政的政黨與領導人,被選民所更替,而在政治制度不上軌道的國家,民眾的怨氣就藉街頭抗議,甚至暴力革命展現出來。

俄烏戰爭爆發後,曾經舉行過的幾場選舉,凡是與俄羅斯合作的國家,獲得低廉的油氣供應,執政黨輕鬆過關,匈牙利與塞爾維亞都如此,但加入制裁俄羅斯的國家,如法國總統選舉,主要的選舉議題,並不是爭辯法國對戰爭的立場,反而是民眾的購買力,這正是極右派候選人雷朋受到歡迎,進入第二輪決選的原因,她提出的不再是移民問題,反而是如何抑制物價上漲

同樣的,美國選民也對拜登在烏克蘭戰爭中的表現並不在意,45%至49%對拜登處理烏戰不滿;只有42%給他肯定,選民在意的是經濟表現,尤其是目前油價所驅動通貨膨脹,這將是年底期中選舉以及2024年總統選舉的主軸。

但在發展中國家,通常愈貧窮的人民花費在食物的比重愈高,因此當糧食價格上漲時,一般人民的感受最深,糧食價格高漲,首當其衝的就是仰賴烏克蘭糧食出口的北非、中東、東南亞等國家。

獨裁國家往往經由補貼糧價與油價,贏取人民的好感,換取對其獨裁統治默許,國際糧價與油價一旦飆漲,這些國家沒錢來做更多的補貼,一旦終止補貼,人民的怒氣也隨之被撩起,這就是11年前阿拉伯之春革命教訓

若以聯合國世界糧農組織Food Price Index 當作基礎(100),2011年阿拉伯之春革命時,糧食價格指數最高來到131.9,在當時創下歷史高點,主食成本飆升,阿拉伯世界的民眾紛紛走上街頭抗議示威,最後推翻了六個國家政權。然而,今年4月8日公布的3月最新糧食價格指數卻飆漲至159.3,較2月成長13%,創下歷史最高點。

經濟學人》根據世界銀行數據為基礎作出的分析,全球至少12個國家未來一年可能無法償還債務。不少新興國家的糧食開支占消費者支出超過20%,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國家,此數更在40%左右,俄烏戰事對全球糧食價格的推升作用,影響將尤其嚴重。

台灣也是一個能源與糧食仰賴進口的國家,最近物價正在悄悄攀升,主計總處的統計數字也許反映不出來,但是街頭小店卻已經在修改價格,反映成本:咖啡每杯多10元、衛生紙每串漲二成,過去一年,從麥當勞、王品等大品牌,到飲料、清潔用品等民生必需品,無一不漲價,但還可以忍受。

如今俄烏戰爭持續,主計總處公布的3月物價漲幅為3.27%,但按購買頻度別觀察,受到油料費、外食費及蔬菜漲幅較高影響,「每月」至少購買一次者漲幅高達6.86%,創下民國 97 年(2008年)9月以來、13年半最大漲幅,台經院日前警告,低物價時代已回不去了,大家要有心理準備。

如果這個趨勢繼續下去,我們雖不至於有革命,但也像其他民主國家一樣,將影響到一般民眾在年底地方選舉的意向,目前執政黨已經察覺到由此帶來的政治風險,正以政治手段壓制油電價格,不讓其漲價,但是就像雞蛋缺貨一樣,使用政治手段企圖壓低價格,只會扭曲市場機制治絲益棼,台灣受到全球動盪的波及,怕是難免。












聯合報黑白集/這不是演習


2022-04-22 02:37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華視新聞台跑馬燈因工作人員作業設定錯誤而誤播「新北市遭共軍導彈擊中」、「戰爭有爆發之虞」等字樣引發風波。 記者林澔一/攝影


批踢踢上老是有人問卦:阿共如果真的打來,怎麼辦?通常的回應是:它吠了幾十年了,有打過嗎?但「阿共來了」竟一夕成真,民眾赫然在華視新聞上看到快訊:「新北市遭共軍導彈擊中!」大家驚惶中不免想著:這是當初層峰欽點華視耶,假不了吧?

一些老川粉恐怕還暗自讚嘆:川普大帝真神啊,俄羅斯一開打,他老哥就預言下一個是台灣!現在不僅台北港被炸,板橋車站也被放爆裂物,一則一則跑馬燈,難道是馬立波的台灣版?

國安局長都信了,親自打電話給華視高層。不知他打前,腦中是否閃過即刻啟動「反斬首」的念頭?當然,一切都是虛驚一場。實情是:華視配合消防局的防災演練,字幕被誤觸,直接 on 上畫面。接下來,馬上轉回熟悉的日常:口水究責

這次烏龍堪比四年前夏威夷的核攻擊警報,通報的最後一句「這不是演習」,讓所有夏威夷人都當真,只能坐等末日!台灣可就老練得多,前年共機飛過海峽中線,大家一陣痛罵就算了;如今華視弄了個超大烏龍,究竟多少人被嚇著也是個問號!

烏克蘭被炸成焦土,台灣都能覺得它勝利在望,阿Q心態令人讚嘆!這款症頭,全拜綠營長久灌輸美軍馳援論所賜!但驕狂的表面只是恐懼的虛飾,這次烏龍若加一句「這不是演習」,面不改色的能有幾個?











聯合報社論/病毒快十倍,陳時中要了解自己為何跑輸


2022-04-22 02:44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 記者謝承恩/攝影


本月十二日陳時中受訪時說,他預估,本土確診者到月底可能會「破千例」。當天的本土案例是五百多,但短短三天後,台灣就出現了一,二○九的新高;陳時中想像的千例,比他預估早了半個月出現。這兩天,陳時中改口了,聲稱「月底就可能單日破萬」。他還沒想清楚:台灣不需要預言家,需要的是個有能力面對問題的指揮官。

從「月底破千」到「月底破萬」,顯示 Omicron 病毒的擴散速度,比預期迅猛十倍;以目前的速度,甚至還可能更早破萬。這段時間,陳時中還在剪綵跑行程、受訪、開記者會,維持著 Delta 時代的因應模式,他當然會跑輸病毒。這波的感染曲線四月五日是一個分水嶺,當天本土確診數首度超過境外移入案例。清明連假人潮移動導致病毒全台大匯流,此後本土確診就一路狂飆,再也沒回頭;而且,紊亂錯綜的足跡再也難以釐清。

為了彌補自己預估失準,陳時中近日不斷快速加碼。四月十五日,他聲稱不排除這波會有「百萬人確診」;三天後,他又提高預估,說以紐西蘭十五%的染疫率計算,台灣確診數可能多達三百多萬人。僅三天之隔,他的染疫估計已增加三倍。儘管如此,這個數字仍遭台北市長柯文哲打槍。柯文哲認為,陳時中的說法是「低估」,若以韓國卅%的確診率計算,台灣的感染者將達到七百萬人,每三人即有一人染疫

無論是三百萬或五百萬,都是全台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指揮中心不能只會拿數字來嚇人,卻沒有相應作為,整個政府也都必須卯起來分工合作。根據陳時中所言,疫情到達高峰要一兩個月,亦即六月間可能達到高峰。假設六十天內將增加兩、三百萬人確診,平均一天就是四、五萬人,我們原有的醫療量能防疫管理後勤補給能應付得過來嗎?如果不足以支應,那麼現在就必須開始規劃補強,包括要調度及募集社會上可用的人力、物力來協助患者及隔離者。這些情況,陳時中都想到了嗎?顯然沒有!

這兩天,陳時中拋出了讓外界困惑的發言,他說疫情急劇升溫,民眾隔離時請「自主應變」。請問:政府規定那麼多,罰則那麼多,程序那麼繁複,民眾要怎麼自主應變?不難想像,「自主應變」的說法,主要是新北市一名確診幼兒因苦候救護車不至最後不幸身亡其雙親皆謹守防疫指引而延誤時機;為此,陳時中意圖以「自主應變為自己規範過僵解套。但就在同一天,新北一名確診者不過外出倒垃圾,就被開罰廿萬元。政府規定多如牛毛,開鍘絕不手軟,又留給民眾多少「自主應變」的空間?

陳時中的防疫效能之所以遠落後於十倍速擴散的病毒,癥結不在於他是「牙醫」而非醫科或公衛科班出身;問題在,他行事太缺乏科學家」的求真求實精神,卻充滿政客能演善辯伎倆,及不容挑戰官威。在防疫第一年,許多和他意見不同的專家即已相繼被排擠決策圈外;防疫第二年,他私心偏袒高端導致台灣幾無疫苗可用,他仗著府院厚愛繼續獨斷獨行。今年,他一心志在參選市長,把台灣兩年的防疫痛苦當成自己的冠冕;至於要如何帶領台灣「解封」,他並不放在心上。

當防疫指揮官已經心不在焉,而一波無聲病毒海嘯正在島內肆虐,台灣要如何打贏這場抗疫之戰?兩年半來,指揮中心不斷訂定各種指引和罰則,責任全推給地方執行單位;現在管不動了,卻叫人們「自主應變」。這種推諉術,也真厚顏


【專家之眼】中正紀念堂是威權?對文化部長的素養疑問

◆  【專家之眼】中正紀念堂是威權?對文化部長的素養疑問

◆  【專家之眼】光明對決黑暗:馬斯克收購得了推特嗎?
◆  【專家之眼】第二次年金改革:讓公教人員自生自滅?
◆  【專家之眼】美國對兩岸的收放策略
◆  【專家之眼】名為淨零碳排路徑圖 實為生態農漁業殺手
◆  【專家之眼】師法韓國解封?疫情防控與商機的殊死戰
◆  【專家之眼】俄烏戰爭:美中俄的距離與矛盾







【專家之眼】中正紀念堂是威權?對文化部長的素養疑問


2022-04-22 08:05  聯合報 /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立委蔣萬安拋出議題,主張中正紀念堂轉型「台灣建設紀念館」,中正紀念堂轉型議題瞬時翻騰。記者林俊良/攝影



法國凡爾賽宮路易十四建造皇宮,這個極盡豪奢宏大建築,當初定位是反映政府權威,所以蓋了包括進入主建築前,必須先走的宏偉「大使樓梯」,其設計理念據稱是要震撼來訪外國政要。在歷經滄桑成為博物館後,館方又耗費鉅資買回原始家具試圖恢復原狀。不知有哪個法國文化部長敢說,這建築威權

前日翻騰的中正紀念堂轉型議題,含有豐富面向。本文僅從文化、歷史、政治來談。文化部分已如前述。紀念堂是《文化資產保存法》保護的國定古蹟與臺北市定文化景觀,部長動輒用威權形容文化建築,好奇他是否知道,政治學定義過威權體制、制度,最多提到思想,從沒聽說威權建築。文化研究或許可以借到傅科等人概念,但那些人可曾推動文化建築轉型?而部長拼湊他國模糊概念詮釋並以之處理本國文化建築,不知是擔任哪國文化部長。

至於轉型展覽反映的歷史事實面向,至少有兩點思考:一、說蔣治下白色恐怖橫行,無數人民遭殃受害,引發台灣社會一波波反抗行動,完全無視當時多項投票民調數字顯示政府受歡迎程度,與用那些數字分析反映人民意向的學術看法。符合群眾意志政策,到底讓多少人覺得恐怖?時代環境下,誰的道德性較高?必須面對。

二、蔣的事蹟對當代來說,紀念意義為何?也該回答。紀念堂表彰大中至正精神,才能在複雜情況團結國家。蔣時代多數人民是否肯定政府以實際作為追求均富、教育平等,而非延續日本時代籠絡地主特權?所謂一波波反抗行動,到底多少人參與?例如綠營常提的美麗島事件,後來選舉得票率如何?可為公評。反之若為一黨一家之私當年菲律賓強人馬可仕在人民走上街頭時動用軍隊,最後仍出逃海外,可見武力不是政權穩定關鍵。

而展覽特意選用野百合學運當時想與之保持距離,但取景技巧高超,變成人民仰望之民進黨主席佔照片三分之一的巨大背影與黨旗照片,似在暗示民進黨當時對學運領導脫離史實詮釋罔顧李登輝前總統當時利用學運固權主角演出,已經彰顯所謂轉型政治與黨派性

所以一個部長不用民意背書試圖淘空文資法要保護的古蹟與文化景觀。從新展覽報導看來,他們撤下孫蔣畫像,換成上述時任民進黨主席,高高在上俯視群眾演講照片。記者問未來畫像還會不會再放回去,部長說不會,再問:「有跟朝野立委討論過這個事情嗎?」部長說:「這個不需要討論,這文化部本身就可以決定。」

但理應繼承天下為公精神的泛藍政黨,是否能保護此具有豐富內涵的建築?從正在進行市議員初選情況來看,人民也沒天真的理由。

因為市議員選舉是複數選區可以容許多元聲音出現,而初選出線方式,又是以住宅電話為母體抽樣民調,會在家裡接電話的族群,應非對蔣議題陌生的年輕人。但目前爭取市議員提名的泛藍新秀,卻沒看到多少人為蔣說句話,政治力噤聲不語,令人懷疑台灣多元社會實力。

蔣萬安立委雖在這當口切入話題,但作法未盡周全。此次出手,應是做過民調,知道公道自在人心。但不知是否民調題目未能更進一步?他談兩蔣功績,侷限在領導人的反共保台成果,未點出兩人事業廓然大公,深受當時多數人民支持事實。

為求組織發展,社會不可能只有人民。強調全民的展覽,也還是留下「特殊貢獻重要人物」與俯視渺小人群的巨大背影。蔣在當年殫智竭慮,儘可能的團結多數開出新路,今人走進紀念堂當下,得以反思現政府成績、正分裂或團結國家。台灣教育愛稱培養獨立思考公民,如何養成看證據不盲從習慣,正考驗受過歷史課綱共業教育者的智慧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疫情再起,微光重現!


◆  與病毒搶時間 防疫應暫時升級
◆  疫苗恐傷兒童免疫力 政府該說清楚
◆  法大選 雷朋仍有機會贏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疫情再起,微光重現!
◆  童打莫德納 參考數據太少
◆  居隔暴增 挑戰社會運作
◆  若飛彈來襲 要教民眾如何應變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疫情再起,微光重現!


2022-04-22 03:20  聯合報 /   侯勝宗(逢甲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所特聘教授)
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暴增,全台將啟動居家照護機制。圖/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曾學仁攝影)



過去兩年,台灣防疫清零成就成全球模範生,然而,當我們享受疫情太平盛世之際,卻也因缺少「與疫共處」作戰經驗,意外失去學習如何和病毒共存的超前部署契機。過去近一年來,政府與民間缺少適切策略性規畫與資源部署,陷入進退失據兩難。

如今確診者人數每日均破千例,過去熟悉的的匡列與疫調,因為感染源過於複雜且人力不足,進而宣告失效。政府接下來能做的,是針對疫情熱區的局部管制、集中篩檢,好快速區隔確診者,壓低病毒擴散影響。醫療端則保留醫院病床量能來負責重症醫治,而輕症者(或無症狀者)則交由基層社區醫療或居家照護。民眾也要有所準備,當既有醫院病房與集中檢疫所量能無法負荷時,我們必須學習以家戶為單位,進行居家照護,與病毒共存,而社區鄰里也要學習合作照顧,而非拒確診者於千里之外。

當民眾篩檢呈陽性時,如何快速隔離,避免流入公共場域與人群中,如何提供立即且安全確診專車進行後續移動接送,就成防疫最大難題。因為一九一九救護車量能早無法負荷,防疫計程車司機也因專業不足,難以勝任。去年新北微光行動調動長照交通專車和司機,支援接送,應可為政府未來與病毒共存的新常態編制任務。

「微光行動」是去年五月一場公私協力抗疫運動。這項行動後來從確診者的交通接送,結合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擴大為居家護理所入宅照護確診者或家屬的「微光守護」;同時導入醫院協力遠距視訊診療,和提供在宅自主健康監測與心理支持的整合服務,最後更發展出為隔離者送藥、送餐與物資供應等延伸服務。

事隔近一年,如今 Omicron 株挾帶更大傳染力進入台灣,無一縣市倖免。唯過去半年來,由台灣計程車學院協會和伯拉罕合作社共組的微光團隊,也默默進行整備,將微光經驗擴散給全國各縣市。其中,台南市是第一個合作地方政府。市政府於四月十九日正式進行「台南市 COVID-19 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者照護計畫」演練,我們真實演練了一場病毒感染失控,政府如何與民間快速建置高風險社區與居家照顧服務模式,提供確診個案及接觸者所需照顧需求,包含交通接送、高風險居家服務、跨專業整合及遠距醫療,並進行系統性防災演練設計。

微光行動是場與看不見病毒的長期作戰,歡迎各界加入我們。讓微光成為大光,照亮需要的人。












與病毒搶時間 防疫應暫時升級


2022-04-22 03:02  聯合報 /   洪立宇/希伯來大學免疫學所博士生(以色列耶路撒冷)
國內確診人數屢創新高,政府政策一變再變,急就章的防疫政策大多缺乏通盤考量。 圖為篩檢站情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隨著確診人數屢創新高,甚至台灣也出現第一起幼兒死亡案例,一時間人人自危。專家們紛提各種應對之道,這些準備都很重要,但有個影響接下來疫情走向最關鍵因子,卻鮮少被提及,那就是這些準備都需要「時間」。

特效藥與快篩劑的採購與到貨需要時間、篩檢量擴增所需人員訓練和人力配置也需要時間、疫苗更是除了到貨時間外,從打完兩劑到疫苗生效也都需要時間。此外,最近政策一變再變,也不難讓人看出那些急就章的防疫政策大多缺乏通盤考量,要擬定一個能夠應對每日上萬確診的防疫政策,同樣需要時間。

最後,對社會大眾言,兩周前都還處在防疫規定是鐵板一塊清零當中,現在卻突然被要求要對「疫情自主應變」,這種心態上的轉變,更是很難在短時間內適應的。那麼,我們還有足夠時間,去做好這些準備嗎?

要回答這問題,我們就必須對「這波疫情的高峰會在何時發生」、「過程中產生的重症數量對醫療體系可能造成的負擔為何」有些了解。遺憾的是,指揮中心上周才說四月底可能單日確診數會破千,結果在本周便早早破了;對疫情發展的預測上已完全失準,更別提要去預測高峰可能在何時出現。

此外,在醫療資源方面,指揮中心雖給出空床數數據,但一方面這是否可等於醫療體系面對的壓力,令人存疑;另方面,指揮中心仍無對台灣醫療體系臨界點為何,做任何說明。

既然我們無法從指揮中心得到,準備時間到底還夠不夠的解答,我們便該做最壞打算:時間很可能不夠了。事實上,依國外經驗,我們可知道:Omicron 疫情在爆發後一個月左右,便會到達高峰,高齡族群疫苗覆蓋率不夠或醫療分流未調整妥當,便會在猛爆確診數下,演變成災難。開頭所提到那些準備,疫苗就不用說了,要對防疫產生幫助,至少也是兩個月後事情;剩下的那些措施依指揮中心辦事效率,也很難期待一個月內就全數到位,更何況實際上還得在高峰前就到位,才能真正地將傷害減到最低。

所以,固然專家們各種建議都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們現在極度需要更多時間準備。有什麼能提供我們更多時間呢?去年的禁止內用和限制大型群聚,便是最有效方法。千金難買早知道,與其相信台灣慢半拍準備,趕得上這波意料外疫情,不如暫時升級各項防疫措施,把和 Omicron 決戰時間點,定在一切準備到位之後吧!













疫苗恐傷兒童免疫力 政府該說清楚


2022-04-22 02:57  聯合報 /   艾立勤/輔仁大學聖博敏神學院院長(新北市)
指揮中心與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ACIP)拍板通過「6至11歲兒童可以開打莫德納疫苗」。示意圖。記者余承翰/攝影


衛福部十七日決定開放六至十一歲兒童接種莫德納疫苗基礎劑,雖然衛福部表示,父母可自行決定是否讓孩子施打,但多數家長信任衛福部的決議,因此政府更有責任,在開放兒童施打疫苗前,有更多深入的研究,再決定是否提供兒童施打疫苗。

需要深入研究的主要原因至少有二:一、兒童感染 COVID—19 後發生重症的比率極低,而疫苗對於病毒變異株的保護力大幅下降。二、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疫苗會傷害人體自然的免疫系統。

美國兒科學會網站指出,所有兒童 COVID—19 病例中,只有○%至○點○二%導致死亡,受感染兒童也很少重症。美國十八歲以下死亡率約萬分之一,主要是因患有肥胖症、糖尿病、癌症和其他慢性病。然而,紐約衛生官員表示,關於輝瑞疫苗施打五至十一歲兒童的數據顯示,在 Omicron 盛行期,疫苗預防感染的有效性下降至十二%,給健康兒童接種疫苗是否有其必要?這是第一點。

再者,疫苗有可能造成免疫系統損害。加拿大政府 COVID—19 每日流行病學更新報告數據(一月卅日至二月廿七日)顯示,成年人接種疫苗後產生免疫系統損害的不在少數。數據明確顯示,與未接種疫苗的人群相比,接種兩劑疫苗者,感染新冠肺炎可能性平均高三點八倍,死亡可能性高三點三倍。而接種三劑疫苗的族群,感染新冠肺炎可能性平均高出三點七倍,死亡的可能性達五點一倍。成年人接種兩劑或三劑,都有可能造成免疫系統受損,何況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的兒童?

麻省理工學院塞內夫博士最新發表論文《信使核糖核酸新冠疫苗注射抑制了先天免疫力:G—四聯體、外泌體和微核糖核酸的作用》中提到,新冠疫苗會抑制第一型干擾素,從而削弱免疫系統。在Omicron對兒童感染風險極低時,政府不應給予父母壓力,決定是否讓孩子施打疫苗,反而應匯集國內專家,研究打疫苗是否對兒童免疫系統造成傷害,及是否有替代療法來治療感染新冠的兒童,才能讓民眾與家長安心。












法大選 雷朋仍有機會贏


2022-04-22 03:20  聯合報 /  王晨鐘/前駐歐外交人員(高雄市)
法國總統大選24日將舉行第二輪投票,選民要在兩名候選人馬克宏(左)與雷朋(右)之間做出抉擇。歐新社


法國廿四日將舉行總統大選第二輪投票。選民將在現任總統馬克宏與極右派候選人瑪莉雷朋之間做出抉擇。由於兩人對法國能源及民生問題、歐盟發展以及俄烏戰爭各持不同立場,此項選舉結果不僅攸關法國未來五年的政局,也將對歐洲局勢的走向,產生重大的影響。

雖然馬克宏第一輪勝出,且民調領先,但馬克宏執政五年並無重大建樹,又在此次俄烏戰親自出面調停,卻無功而返,對爭取連任無任何助力。廿日晚間電視辯論中,馬克宏並沒有提出令人振奮的競選承諾。

相反地,雷朋在辯論中,強調保護法國人民購買力,改善低收入者生活水準,並承諾將電力、天然氣、汽車燃料和家用取暖油增值稅率,從百分之廿降至五點五。

法國回聲報的民調顯示,約百分之十四選民將根據這場辯論決定投票對象,因此,雷朋仍有機會。

雷朋為女性候選人,對婦女選民有相當吸引力。法國雖尚未出現女性領導人,但時代在變,民心也會思變,選民不無可能期待女性領導人為法國開創新局。

另方面,德國前總理梅克爾執政十六年,表現傑出有口皆碑。梅克爾退休後,德國繼任總理蕭茲對俄烏戰事反應前後不一,令人更加懷念梅克爾。法國選民或許希望從雷朋身上看到梅克爾身影,期待雷朋能效法梅克爾,為法國甚至歐盟,帶來榮景。

雷朋四月十三日舉行記者會,提出若干打動人心政見,包括再次推動擴大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成員數,加入非洲及南美洲代表,讓安理會更具「正當性」。由於法國有甚多非洲後裔,此項政見當能獲得非裔選民支持。

此外,法國總統大選選情,也與此次俄烏戰有關。俄烏開戰,北約是重要肇因。北約在戰前與戰後表現可說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雷朋於記者會中表示,若當選法國總統,不會提議退出北約,但會退出共同指揮體系。此項觀點與法國前總統戴高樂主張不謀而合。戴高樂總統雖已逝世,但對法國政治仍極具影響力。雷朋主張或許能夠贏得戴高樂支持者的認同。

更重要的是,俄烏戰為歐洲人民帶來巨大災難。雖然戰火並未波及法國,但世界經濟秩序大亂,法國人也深受其害。馬克宏對俄烏戰事束手無策,只能跟隨美國腳步援烏制俄,令一向以獨立外交自豪的法國民眾感到失望。然而,雷朋公開表示若獲當選,將與俄羅斯進行戰略和解。雷朋反對向莫斯科祭出制裁,理由是要保護法國人的購買力,避免物價攀升。姑且不論雷朋此項政見能否實現,但至少讓法國選民看到一絲和平希望。

歐洲在二次大戰後,積極推動統合運動,由煤鋼共同體、經濟共同體、貨幣聯盟,逐步形成歐盟。其核心意旨,在於根除歐洲內部戰爭。俄羅斯與烏克蘭雖然不是歐盟成員,但俄烏戰卻給歐盟帶來極大困擾及傷害。雷朋若能將俄羅斯融入歐洲體系,可望為歐洲帶來長遠和平,不但是法國的光榮,更是歐洲甚至世界和平的最大功臣。

雷朋政治立場極右,過去遭人譏為法西斯。這也是前次大選,雷朋敗給馬克宏的主因。不過,隨著時空環境改變,選民的考慮也可能發生變化。雷朋能否掌握此有利時機,一舉衝破傳統障礙,端看法國選民最後關頭如何抉擇。












童打莫德納 參考數據太少


2022-04-22 03:04  聯合報 /   劉大智/微生物免疫學者(新北市)
圖為醫護人員準備莫德納疫苗為民眾接種。 中央社


國內新冠疫情升溫,近日確診人數超過千人;在染疫患者大增下,十一歲以下幼童病例也出現。疫情指揮中心除應盡速公布幼童防疫醫護指引外,並速對幼童族群接種疫苗。

十七日,該中心宣布幼童可施打莫德納疫苗,卻不採用去年底國外早使用的輝瑞/BNT 兒童疫苗,且美國食藥署至今,仍未批准莫德納疫苗幼童緊急使用授權(EUA)許可,引發台灣家長不滿和疑慮。

台大公衛學者表示,國內防疫醫療水準高,幼童染新冠重症致死罕見,反而幼童打疫苗具未知風險,可能高於因染疫而致死。再則,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也表示,北歐有很多國家不建議兒童施打,乃因考量現行疫苗有安全上疑慮,都認為十二歲以下兒童打疫苗是「弊大於利」。

去年十月,美國首先核准輝瑞/BNT 兒童疫苗之 EUA,接種五至十一歲兒童,劑量為成人三分之一,至今已有數百萬幼童施打,接種率達卅五%以上。目前很多國家採用此疫苗,包括日本、以色列、澳洲、南韓、歐盟、加拿大等。

至今,國外醫學期刊發表有關幼童接種新冠疫苗文獻,幾乎都是研析輝瑞/BNT 疫苗對幼童免疫效力,及其可能造成副作用。多位美國學者在一月《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報告中指出,幼童接種兩劑該疫苗,間隔三至四周,可產生足量保護性抗體;副作用方面,有七成五幼童出現發燒症狀、七成注射部位腫痛、三成呈現疲倦、兩成會頭痛、一成肌肉痛。有少數人曾服用過退燒劑;並未發現有腦炎、心肌炎等副作用。基於此,該報告聲稱此疫苗對兒童具安全性和有效性。

至於莫德納疫苗雖獲澳洲、歐盟、加拿大、英國使用於幼童之EUA,但這些國家尚無其保護性及副作用統計數據可供參考。即使莫德納疫苗廠商指出,幼童施打兩劑半劑量疫苗後,可產生保護性抗體,且不良反應多為輕度或中度。但至今美國 FDA 仍未批准該疫苗可施打於六歲以上幼童,據美媒報導,此因莫德納疫苗廠商提供有關心肌炎副作用數據太少,不能排除此疑慮。

去年六月,指揮中心公布《莫德納 COVID—19 疫苗接種須知》中,明確寫道:「該疫苗適用於十八歲以上」,也因此台灣十二至十八歲國、高中生,都只能打輝瑞/BNT 疫苗;莫德納疫苗則讓十八歲以上成年人使用。因此,日前指揮中心宣布,六至十一歲兒童可接種半劑量莫德納疫苗時,筆者不解為何同一組疫苗專家,建議莫德納疫苗使用的對象,可以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呢?

指揮中心將輝瑞/BNT 兒童疫苗排除不用?有人質疑是否又是採購上「復必泰」事件重演?甚至有媒體出動名嘴,譏諷吵著要此疫苗的人是「買不到的最好」。

唉!明明是科學上的疫苗問題,又被炒作成政治意識形態了。












居隔暴增 挑戰社會運作


2022-04-22 02:55  聯合報 /  陳冠宇/律師(高雄市)
疫情持續擴大,居家隔離對象大幅增加。報系資料照/記者葉信菉攝影


隨著新冠肺炎不斷變種,各國疫情相繼爆發並且走向與病毒共存,台灣也不例外的終究必須逐步解除封鎖措施,與病毒共存,振興經濟。

既要與病毒共存,就應準備好出現大量確診者的因應對策;從過去一兩周情形看來,匡列隔離的亂象、快篩試劑的缺貨等,似乎代表政府還沒有做好準備,因應大量確診者出現,筆者不免擔憂,隨著確診者人數不斷上升,醫療量能是否充足,應對海量的確診者姑且不論,台灣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應是數量暴增速度更快的居家隔離人數。

根據台北市政府統計,以現行匡列隔離制度,每出現一名確診者,就得隔離十位密切接觸者;以此計算,未來每日確診人數若持續提升,則台灣恐面臨同時間有上百萬人須居家隔離窘境。如此一來,社會機能的正常運作絕對會面臨極大挑戰。

作為律師,與筆者最相關的工作環境就是法院,以法院為例,倘未來法院的職員(如法官、書記官等)出現更大量的確診者或需居家隔離者(目前似乎已經陸續出現這樣的消息),則案件要如何繼續進行審理?案件的延宕使得人民權益無法獲得法院保障與落實之外,若囤積未結的案件因此無法順利結案,新的案件卻又持續不斷湧入法院,難保後續不會出現為了迅速消除大量的未結案件而草率結案的情形,屆時對於人民的訴訟權益更是一大損害。

在這確診者不斷大量攀升之當前,相信台灣社會運作很快就會因大量確診者與需隔離者面臨嚴峻挑戰,這已是迫在眉睫待解決之問題。希望各政府機關與相關單位能正視此問題,並積極擬定相關對策,才能真正使台灣與新冠病毒順利共存。












若飛彈來襲 要教民眾如何應變


2022-04-22 02:53  聯合報 /   蔡田/國小退休校長(台北市)
華視新聞發生跑馬燈快訊誤植「新北市遭共軍導彈擊中」等烏龍,暴露公廣集團的種種問題。圖片取自網站


昨日拜讀民意論壇「如果真的狼來了…」一文,心有戚戚焉,但是我的結論跟作者稍有不同。

作者認為可將這起烏龍事件當成是媒體素養、辨識真假新聞訓練,但作者也擔心出現「狼來了」效應,將來一旦真訊息出現時,反而沒人會相信?而我擔心的卻是,萬一對岸飛彈真的來襲,我們要如何應變呢?

筆者讀小學時,學校常常舉辦防空演習,每聽到刺耳的空襲警報響起時,全校師生就趕忙疏散到學校四周的木麻黃林裡躲避,當時常常進行防空演習,雖然千辛萬苦,但心中總覺得踏實,每個人都知道在家裡,或在學校突遇空襲時,應該要就近躲避的地方。

如今居住在都會地區,說真的,一旦像日昨電視台烏龍報導事件成真,一時間,我們還真不知要如何躲避飛彈的攻擊呢!再往更深遠處著想,負責引領學生的師長,知道要到哪躲避嗎?又負責維持社會秩序的軍警人員,清楚要如何回應民眾求救嗎?這些既細密又複雜工作,如果平時不勤加演練,一旦碰到了,要如何冷靜且有秩序的應變呢?

最近,因為烏俄戰爭,激起國人空前同仇敵愾氣氛,許多民眾高喊「自己的國家自己救」;然而諷刺的是,如果連自己在戰爭爆發之際,都不知道要如何自救的話,又如何期待這樣的國人能保國衛民呢?

在軍事國防上有句名言:「毋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換言之,我們不擔心烏龍假消息,害怕的是,有朝一日飛彈真的來襲,我們要如何應變呢?呼籲政府做好應變指引,廣發給全國民眾,並且擇期舉辦相關演習,畢竟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預防飛彈襲擊,總要不能真的要民眾拿著掃把上街防禦吧!


趙春山/以推動兩岸合作 維護兩岸和平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趙春山/以推動兩岸合作 維護兩岸和平
◆  方祖涵/不成文規矩的必要性?
◆  葉金川/所有老人接種疫苗才是解方
◆  沈呂巡/回憶金瑞契 歡迎波洛西
◆  蘇益仁/號角已響 全民防疫總動員






趙春山/以推動兩岸合作 維護兩岸和平


2022-04-22 02:49  聯合報 /   趙春山(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
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開幕式上發表演講。(新華社)



博鰲亞洲論壇年會,廿一日在海南登場。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開幕式發表主旨視訊演講。在演講中,習先從「共同守護人類生命健康」、「共同促進經濟復甦」、「共同維護世界和平安寧」和「共同應對全球治理挑戰」四個宏觀面出發,再把重點聚焦在「堅定維護亞洲和平」、「積極推動亞洲合作」和「共同促進亞洲團結」。

習近平對博鰲論壇非常重視,前副總統蕭萬長往年也以「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名義,率領台灣工商團體代表參加。除藉機與中共國家領導人會面外,並出席兩岸企業家圓桌會議。今年則因疫情緣故,比照去年模式未派人與會。

我認為參與中共主導經貿多邊論壇,對緩和兩岸緊張關係,及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都是有利的。經貿互動是「非零和遊戲」,不能簡單用「統戰」兩個字,來概括它的意義。法德兩國當初所以能「相逢一笑泯恩仇」,就是歸功於歐洲經濟整合提供平台。

蔡英文政府提新南向政策和積極參與區域經濟整合主張,符合「開放則興,封閉則衰」地緣經濟需求;但台灣面對阻力都來自對岸當局。「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以東協為主力,但因中共強力影響,台灣不得其門而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有兩岸先進後進困擾,最壞結果是兩岸雙輸。

即使美國視台灣為其印太戰略一環,但在拜登政府推動印太經濟框架中,台灣能否加入,仍因其它成員擔心「反中」難下定論。據說行政院政委鄧振中與美國貿易代表戴琪日前進行視訊會晤,就未提到台灣關注的這個問題。新南向政策即便有利可圖,也未能消除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阻力。

因此,只有兩岸緊張關係緩和,才能讓台灣化阻力為助力。中共認為當前兩岸形勢嚴峻,但實施對台政策時,卻留了「軟」的一手,仍在「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下,維持兩岸經貿互動關係。例如,大陸的「十四五規劃」,特別提到「支持台商、台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我認為對岸是立足於中華民族長逺利益,從兩岸和平發展角度,思考兩岸經貿關係。

大陸學者在評論俄烏戰爭時認為,衝突遠遠超出雙方預期,無論未來是戰是和,均不能彌補衝突導致之巨大成本,亦難為雙方帶來更大效益。我認為除非台灣「搶搭」美國遏制中共的「列車」,否則「武統」並非對岸解決「台灣問題」優先選項。任何人想在台海「複製」烏克蘭戰爭,結果亦是「傷人一千,自損八百」。中共不必「親痛仇快」,付出甚至是較小代價。

中共正追求第二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發展是「硬道理」;台灣身處安全困境,生存則是當務之急。即使兩岸實力懸殊,台灣也不應因軍事備戰,忽略迫在眉睫的經濟安全。

我認為中共應理解台灣的生存,有利於中國大陸發展;台灣應認識中國大陸發展,有利於台灣生存。兩者相輔相成,才能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