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2日 星期五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疫情再起,微光重現!


◆  與病毒搶時間 防疫應暫時升級
◆  疫苗恐傷兒童免疫力 政府該說清楚
◆  法大選 雷朋仍有機會贏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疫情再起,微光重現!
◆  童打莫德納 參考數據太少
◆  居隔暴增 挑戰社會運作
◆  若飛彈來襲 要教民眾如何應變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疫情再起,微光重現!


2022-04-22 03:20  聯合報 /   侯勝宗(逢甲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所特聘教授)
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暴增,全台將啟動居家照護機制。圖/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曾學仁攝影)



過去兩年,台灣防疫清零成就成全球模範生,然而,當我們享受疫情太平盛世之際,卻也因缺少「與疫共處」作戰經驗,意外失去學習如何和病毒共存的超前部署契機。過去近一年來,政府與民間缺少適切策略性規畫與資源部署,陷入進退失據兩難。

如今確診者人數每日均破千例,過去熟悉的的匡列與疫調,因為感染源過於複雜且人力不足,進而宣告失效。政府接下來能做的,是針對疫情熱區的局部管制、集中篩檢,好快速區隔確診者,壓低病毒擴散影響。醫療端則保留醫院病床量能來負責重症醫治,而輕症者(或無症狀者)則交由基層社區醫療或居家照護。民眾也要有所準備,當既有醫院病房與集中檢疫所量能無法負荷時,我們必須學習以家戶為單位,進行居家照護,與病毒共存,而社區鄰里也要學習合作照顧,而非拒確診者於千里之外。

當民眾篩檢呈陽性時,如何快速隔離,避免流入公共場域與人群中,如何提供立即且安全確診專車進行後續移動接送,就成防疫最大難題。因為一九一九救護車量能早無法負荷,防疫計程車司機也因專業不足,難以勝任。去年新北微光行動調動長照交通專車和司機,支援接送,應可為政府未來與病毒共存的新常態編制任務。

「微光行動」是去年五月一場公私協力抗疫運動。這項行動後來從確診者的交通接送,結合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擴大為居家護理所入宅照護確診者或家屬的「微光守護」;同時導入醫院協力遠距視訊診療,和提供在宅自主健康監測與心理支持的整合服務,最後更發展出為隔離者送藥、送餐與物資供應等延伸服務。

事隔近一年,如今 Omicron 株挾帶更大傳染力進入台灣,無一縣市倖免。唯過去半年來,由台灣計程車學院協會和伯拉罕合作社共組的微光團隊,也默默進行整備,將微光經驗擴散給全國各縣市。其中,台南市是第一個合作地方政府。市政府於四月十九日正式進行「台南市 COVID-19 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者照護計畫」演練,我們真實演練了一場病毒感染失控,政府如何與民間快速建置高風險社區與居家照顧服務模式,提供確診個案及接觸者所需照顧需求,包含交通接送、高風險居家服務、跨專業整合及遠距醫療,並進行系統性防災演練設計。

微光行動是場與看不見病毒的長期作戰,歡迎各界加入我們。讓微光成為大光,照亮需要的人。












與病毒搶時間 防疫應暫時升級


2022-04-22 03:02  聯合報 /   洪立宇/希伯來大學免疫學所博士生(以色列耶路撒冷)
國內確診人數屢創新高,政府政策一變再變,急就章的防疫政策大多缺乏通盤考量。 圖為篩檢站情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隨著確診人數屢創新高,甚至台灣也出現第一起幼兒死亡案例,一時間人人自危。專家們紛提各種應對之道,這些準備都很重要,但有個影響接下來疫情走向最關鍵因子,卻鮮少被提及,那就是這些準備都需要「時間」。

特效藥與快篩劑的採購與到貨需要時間、篩檢量擴增所需人員訓練和人力配置也需要時間、疫苗更是除了到貨時間外,從打完兩劑到疫苗生效也都需要時間。此外,最近政策一變再變,也不難讓人看出那些急就章的防疫政策大多缺乏通盤考量,要擬定一個能夠應對每日上萬確診的防疫政策,同樣需要時間。

最後,對社會大眾言,兩周前都還處在防疫規定是鐵板一塊清零當中,現在卻突然被要求要對「疫情自主應變」,這種心態上的轉變,更是很難在短時間內適應的。那麼,我們還有足夠時間,去做好這些準備嗎?

要回答這問題,我們就必須對「這波疫情的高峰會在何時發生」、「過程中產生的重症數量對醫療體系可能造成的負擔為何」有些了解。遺憾的是,指揮中心上周才說四月底可能單日確診數會破千,結果在本周便早早破了;對疫情發展的預測上已完全失準,更別提要去預測高峰可能在何時出現。

此外,在醫療資源方面,指揮中心雖給出空床數數據,但一方面這是否可等於醫療體系面對的壓力,令人存疑;另方面,指揮中心仍無對台灣醫療體系臨界點為何,做任何說明。

既然我們無法從指揮中心得到,準備時間到底還夠不夠的解答,我們便該做最壞打算:時間很可能不夠了。事實上,依國外經驗,我們可知道:Omicron 疫情在爆發後一個月左右,便會到達高峰,高齡族群疫苗覆蓋率不夠或醫療分流未調整妥當,便會在猛爆確診數下,演變成災難。開頭所提到那些準備,疫苗就不用說了,要對防疫產生幫助,至少也是兩個月後事情;剩下的那些措施依指揮中心辦事效率,也很難期待一個月內就全數到位,更何況實際上還得在高峰前就到位,才能真正地將傷害減到最低。

所以,固然專家們各種建議都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們現在極度需要更多時間準備。有什麼能提供我們更多時間呢?去年的禁止內用和限制大型群聚,便是最有效方法。千金難買早知道,與其相信台灣慢半拍準備,趕得上這波意料外疫情,不如暫時升級各項防疫措施,把和 Omicron 決戰時間點,定在一切準備到位之後吧!













疫苗恐傷兒童免疫力 政府該說清楚


2022-04-22 02:57  聯合報 /   艾立勤/輔仁大學聖博敏神學院院長(新北市)
指揮中心與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ACIP)拍板通過「6至11歲兒童可以開打莫德納疫苗」。示意圖。記者余承翰/攝影


衛福部十七日決定開放六至十一歲兒童接種莫德納疫苗基礎劑,雖然衛福部表示,父母可自行決定是否讓孩子施打,但多數家長信任衛福部的決議,因此政府更有責任,在開放兒童施打疫苗前,有更多深入的研究,再決定是否提供兒童施打疫苗。

需要深入研究的主要原因至少有二:一、兒童感染 COVID—19 後發生重症的比率極低,而疫苗對於病毒變異株的保護力大幅下降。二、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疫苗會傷害人體自然的免疫系統。

美國兒科學會網站指出,所有兒童 COVID—19 病例中,只有○%至○點○二%導致死亡,受感染兒童也很少重症。美國十八歲以下死亡率約萬分之一,主要是因患有肥胖症、糖尿病、癌症和其他慢性病。然而,紐約衛生官員表示,關於輝瑞疫苗施打五至十一歲兒童的數據顯示,在 Omicron 盛行期,疫苗預防感染的有效性下降至十二%,給健康兒童接種疫苗是否有其必要?這是第一點。

再者,疫苗有可能造成免疫系統損害。加拿大政府 COVID—19 每日流行病學更新報告數據(一月卅日至二月廿七日)顯示,成年人接種疫苗後產生免疫系統損害的不在少數。數據明確顯示,與未接種疫苗的人群相比,接種兩劑疫苗者,感染新冠肺炎可能性平均高三點八倍,死亡可能性高三點三倍。而接種三劑疫苗的族群,感染新冠肺炎可能性平均高出三點七倍,死亡的可能性達五點一倍。成年人接種兩劑或三劑,都有可能造成免疫系統受損,何況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的兒童?

麻省理工學院塞內夫博士最新發表論文《信使核糖核酸新冠疫苗注射抑制了先天免疫力:G—四聯體、外泌體和微核糖核酸的作用》中提到,新冠疫苗會抑制第一型干擾素,從而削弱免疫系統。在Omicron對兒童感染風險極低時,政府不應給予父母壓力,決定是否讓孩子施打疫苗,反而應匯集國內專家,研究打疫苗是否對兒童免疫系統造成傷害,及是否有替代療法來治療感染新冠的兒童,才能讓民眾與家長安心。












法大選 雷朋仍有機會贏


2022-04-22 03:20  聯合報 /  王晨鐘/前駐歐外交人員(高雄市)
法國總統大選24日將舉行第二輪投票,選民要在兩名候選人馬克宏(左)與雷朋(右)之間做出抉擇。歐新社


法國廿四日將舉行總統大選第二輪投票。選民將在現任總統馬克宏與極右派候選人瑪莉雷朋之間做出抉擇。由於兩人對法國能源及民生問題、歐盟發展以及俄烏戰爭各持不同立場,此項選舉結果不僅攸關法國未來五年的政局,也將對歐洲局勢的走向,產生重大的影響。

雖然馬克宏第一輪勝出,且民調領先,但馬克宏執政五年並無重大建樹,又在此次俄烏戰親自出面調停,卻無功而返,對爭取連任無任何助力。廿日晚間電視辯論中,馬克宏並沒有提出令人振奮的競選承諾。

相反地,雷朋在辯論中,強調保護法國人民購買力,改善低收入者生活水準,並承諾將電力、天然氣、汽車燃料和家用取暖油增值稅率,從百分之廿降至五點五。

法國回聲報的民調顯示,約百分之十四選民將根據這場辯論決定投票對象,因此,雷朋仍有機會。

雷朋為女性候選人,對婦女選民有相當吸引力。法國雖尚未出現女性領導人,但時代在變,民心也會思變,選民不無可能期待女性領導人為法國開創新局。

另方面,德國前總理梅克爾執政十六年,表現傑出有口皆碑。梅克爾退休後,德國繼任總理蕭茲對俄烏戰事反應前後不一,令人更加懷念梅克爾。法國選民或許希望從雷朋身上看到梅克爾身影,期待雷朋能效法梅克爾,為法國甚至歐盟,帶來榮景。

雷朋四月十三日舉行記者會,提出若干打動人心政見,包括再次推動擴大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成員數,加入非洲及南美洲代表,讓安理會更具「正當性」。由於法國有甚多非洲後裔,此項政見當能獲得非裔選民支持。

此外,法國總統大選選情,也與此次俄烏戰有關。俄烏開戰,北約是重要肇因。北約在戰前與戰後表現可說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雷朋於記者會中表示,若當選法國總統,不會提議退出北約,但會退出共同指揮體系。此項觀點與法國前總統戴高樂主張不謀而合。戴高樂總統雖已逝世,但對法國政治仍極具影響力。雷朋主張或許能夠贏得戴高樂支持者的認同。

更重要的是,俄烏戰為歐洲人民帶來巨大災難。雖然戰火並未波及法國,但世界經濟秩序大亂,法國人也深受其害。馬克宏對俄烏戰事束手無策,只能跟隨美國腳步援烏制俄,令一向以獨立外交自豪的法國民眾感到失望。然而,雷朋公開表示若獲當選,將與俄羅斯進行戰略和解。雷朋反對向莫斯科祭出制裁,理由是要保護法國人的購買力,避免物價攀升。姑且不論雷朋此項政見能否實現,但至少讓法國選民看到一絲和平希望。

歐洲在二次大戰後,積極推動統合運動,由煤鋼共同體、經濟共同體、貨幣聯盟,逐步形成歐盟。其核心意旨,在於根除歐洲內部戰爭。俄羅斯與烏克蘭雖然不是歐盟成員,但俄烏戰卻給歐盟帶來極大困擾及傷害。雷朋若能將俄羅斯融入歐洲體系,可望為歐洲帶來長遠和平,不但是法國的光榮,更是歐洲甚至世界和平的最大功臣。

雷朋政治立場極右,過去遭人譏為法西斯。這也是前次大選,雷朋敗給馬克宏的主因。不過,隨著時空環境改變,選民的考慮也可能發生變化。雷朋能否掌握此有利時機,一舉衝破傳統障礙,端看法國選民最後關頭如何抉擇。












童打莫德納 參考數據太少


2022-04-22 03:04  聯合報 /   劉大智/微生物免疫學者(新北市)
圖為醫護人員準備莫德納疫苗為民眾接種。 中央社


國內新冠疫情升溫,近日確診人數超過千人;在染疫患者大增下,十一歲以下幼童病例也出現。疫情指揮中心除應盡速公布幼童防疫醫護指引外,並速對幼童族群接種疫苗。

十七日,該中心宣布幼童可施打莫德納疫苗,卻不採用去年底國外早使用的輝瑞/BNT 兒童疫苗,且美國食藥署至今,仍未批准莫德納疫苗幼童緊急使用授權(EUA)許可,引發台灣家長不滿和疑慮。

台大公衛學者表示,國內防疫醫療水準高,幼童染新冠重症致死罕見,反而幼童打疫苗具未知風險,可能高於因染疫而致死。再則,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也表示,北歐有很多國家不建議兒童施打,乃因考量現行疫苗有安全上疑慮,都認為十二歲以下兒童打疫苗是「弊大於利」。

去年十月,美國首先核准輝瑞/BNT 兒童疫苗之 EUA,接種五至十一歲兒童,劑量為成人三分之一,至今已有數百萬幼童施打,接種率達卅五%以上。目前很多國家採用此疫苗,包括日本、以色列、澳洲、南韓、歐盟、加拿大等。

至今,國外醫學期刊發表有關幼童接種新冠疫苗文獻,幾乎都是研析輝瑞/BNT 疫苗對幼童免疫效力,及其可能造成副作用。多位美國學者在一月《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報告中指出,幼童接種兩劑該疫苗,間隔三至四周,可產生足量保護性抗體;副作用方面,有七成五幼童出現發燒症狀、七成注射部位腫痛、三成呈現疲倦、兩成會頭痛、一成肌肉痛。有少數人曾服用過退燒劑;並未發現有腦炎、心肌炎等副作用。基於此,該報告聲稱此疫苗對兒童具安全性和有效性。

至於莫德納疫苗雖獲澳洲、歐盟、加拿大、英國使用於幼童之EUA,但這些國家尚無其保護性及副作用統計數據可供參考。即使莫德納疫苗廠商指出,幼童施打兩劑半劑量疫苗後,可產生保護性抗體,且不良反應多為輕度或中度。但至今美國 FDA 仍未批准該疫苗可施打於六歲以上幼童,據美媒報導,此因莫德納疫苗廠商提供有關心肌炎副作用數據太少,不能排除此疑慮。

去年六月,指揮中心公布《莫德納 COVID—19 疫苗接種須知》中,明確寫道:「該疫苗適用於十八歲以上」,也因此台灣十二至十八歲國、高中生,都只能打輝瑞/BNT 疫苗;莫德納疫苗則讓十八歲以上成年人使用。因此,日前指揮中心宣布,六至十一歲兒童可接種半劑量莫德納疫苗時,筆者不解為何同一組疫苗專家,建議莫德納疫苗使用的對象,可以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呢?

指揮中心將輝瑞/BNT 兒童疫苗排除不用?有人質疑是否又是採購上「復必泰」事件重演?甚至有媒體出動名嘴,譏諷吵著要此疫苗的人是「買不到的最好」。

唉!明明是科學上的疫苗問題,又被炒作成政治意識形態了。












居隔暴增 挑戰社會運作


2022-04-22 02:55  聯合報 /  陳冠宇/律師(高雄市)
疫情持續擴大,居家隔離對象大幅增加。報系資料照/記者葉信菉攝影


隨著新冠肺炎不斷變種,各國疫情相繼爆發並且走向與病毒共存,台灣也不例外的終究必須逐步解除封鎖措施,與病毒共存,振興經濟。

既要與病毒共存,就應準備好出現大量確診者的因應對策;從過去一兩周情形看來,匡列隔離的亂象、快篩試劑的缺貨等,似乎代表政府還沒有做好準備,因應大量確診者出現,筆者不免擔憂,隨著確診者人數不斷上升,醫療量能是否充足,應對海量的確診者姑且不論,台灣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應是數量暴增速度更快的居家隔離人數。

根據台北市政府統計,以現行匡列隔離制度,每出現一名確診者,就得隔離十位密切接觸者;以此計算,未來每日確診人數若持續提升,則台灣恐面臨同時間有上百萬人須居家隔離窘境。如此一來,社會機能的正常運作絕對會面臨極大挑戰。

作為律師,與筆者最相關的工作環境就是法院,以法院為例,倘未來法院的職員(如法官、書記官等)出現更大量的確診者或需居家隔離者(目前似乎已經陸續出現這樣的消息),則案件要如何繼續進行審理?案件的延宕使得人民權益無法獲得法院保障與落實之外,若囤積未結的案件因此無法順利結案,新的案件卻又持續不斷湧入法院,難保後續不會出現為了迅速消除大量的未結案件而草率結案的情形,屆時對於人民的訴訟權益更是一大損害。

在這確診者不斷大量攀升之當前,相信台灣社會運作很快就會因大量確診者與需隔離者面臨嚴峻挑戰,這已是迫在眉睫待解決之問題。希望各政府機關與相關單位能正視此問題,並積極擬定相關對策,才能真正使台灣與新冠病毒順利共存。












若飛彈來襲 要教民眾如何應變


2022-04-22 02:53  聯合報 /   蔡田/國小退休校長(台北市)
華視新聞發生跑馬燈快訊誤植「新北市遭共軍導彈擊中」等烏龍,暴露公廣集團的種種問題。圖片取自網站


昨日拜讀民意論壇「如果真的狼來了…」一文,心有戚戚焉,但是我的結論跟作者稍有不同。

作者認為可將這起烏龍事件當成是媒體素養、辨識真假新聞訓練,但作者也擔心出現「狼來了」效應,將來一旦真訊息出現時,反而沒人會相信?而我擔心的卻是,萬一對岸飛彈真的來襲,我們要如何應變呢?

筆者讀小學時,學校常常舉辦防空演習,每聽到刺耳的空襲警報響起時,全校師生就趕忙疏散到學校四周的木麻黃林裡躲避,當時常常進行防空演習,雖然千辛萬苦,但心中總覺得踏實,每個人都知道在家裡,或在學校突遇空襲時,應該要就近躲避的地方。

如今居住在都會地區,說真的,一旦像日昨電視台烏龍報導事件成真,一時間,我們還真不知要如何躲避飛彈的攻擊呢!再往更深遠處著想,負責引領學生的師長,知道要到哪躲避嗎?又負責維持社會秩序的軍警人員,清楚要如何回應民眾求救嗎?這些既細密又複雜工作,如果平時不勤加演練,一旦碰到了,要如何冷靜且有秩序的應變呢?

最近,因為烏俄戰爭,激起國人空前同仇敵愾氣氛,許多民眾高喊「自己的國家自己救」;然而諷刺的是,如果連自己在戰爭爆發之際,都不知道要如何自救的話,又如何期待這樣的國人能保國衛民呢?

在軍事國防上有句名言:「毋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換言之,我們不擔心烏龍假消息,害怕的是,有朝一日飛彈真的來襲,我們要如何應變呢?呼籲政府做好應變指引,廣發給全國民眾,並且擇期舉辦相關演習,畢竟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預防飛彈襲擊,總要不能真的要民眾拿著掃把上街防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