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8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7230/web/ 

◆  聯合報社論/一個審計部,威力完勝立法、監察兩大院
◆  聯合報黑白集/土石流與美食展
◆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


2023-08-08 00:5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經濟究竟會硬著陸?軟著陸?不著陸?還是顛著陸?這是一年多來經濟學者之間的熱門話題。(美聯社)


美國自去年3月起持續升息,利率來到22年新高水準,各方普遍預測這可能導致經濟衰退,但是迄今沒有發生;美國勞動市場仍很熱絡,消費力強勁,股市強力反彈,房市堅穩。聯準會主席鮑爾上月底宣布利率目標區間上調時,還罕見地使用「軟著陸」一詞,令人對美國經濟前景添增幾分信心。

美國經濟和未來的通膨趨勢究竟如何?鮑爾說的很清楚,當前完全有理由放慢升息速度,未來的升息進程依然看數據決定;在連續升息之後,美國通貨膨脹水平顯已回落。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按年上漲3%,而一年前的漲幅為9.1%,剔除食品和能源後的CPI為4.8%。

通膨水平降至2%是聯準會設定的目標。美國經濟的強勁表現,已使聯準會所希望的軟著陸可能性愈來愈大,有機會擺脫衰退。當然,升息見頂不意味衰退風險已經化解。在高利率條件之下,美國資本市場和就業需求所承受的壓力可能更大,市場需求仍存在萎縮的可能;可喜的是,衰退跡象迄今未展露,「抗通膨、軟著陸」似乎不是渺不可期。

從歷史經驗看,升息抗通膨多半付出經濟衰退的代價,造成經濟衰退的「硬著陸」情況。眾多經濟學家對持續近一年半的持續升息將造成衰退的預言可能是誤判了。為什麼會看走眼呢?一個普遍的原因是受金融指標誤導,就是所謂「殖利率曲線倒掛」,意指短期公債殖利率變得比長期公債殖利率還要高,這種反常現象過去多精準預告衰退將至。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不以為然,他指出,殖利率曲線倒掛的意義普遍遭到誤解,其實殖利率曲線倒掛並不會造成一波衰退,只是隱含對聯準會未來政策走向的預期,預測未來將大幅調降利率;也就是說,殖利率曲線倒掛其實不應當作「獨立證據」,只不過反映「衰退將來臨」的市場共識,而那種共識是不確定的。去年3月起大幅升息,至今不但尚未導致衰退,經濟反倒顯得出奇強韌。

各項先行指標與經濟短周期指標比較,可以發現美國經濟確實正邁入短周期的復甦階段。製造業PMI 7月再度抬頭,延續上升勢頭,說明美國經濟開始了上行的新趨勢階段。而且,儘管借貸成本偏高,經濟不確定性大,但許多企業仍在進行長期投資,體現了投資者對美國經濟向上的良好預期。可以判定,美國經濟表現出強大的周期波動韌性,總需求極可能已觸底回升。

美國經濟在這輪大幅升息過程中保持了經濟周期波動的韌性,究竟憑什麼扛住了大幅升息帶來的經濟衰退壓力?首先是外國資本源源不斷流入,活絡了投資與市場。俄烏戰爭惡化了歐洲投資環境,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美國成為相對安全的避風港,資產受到青睞,升息更使得利差和避險的雙重因素發酵,驅動全球資本大量流入美國,產生明顯的投資拉動效應,為美國經濟韌性提供了有利的支撐。

其次,2022年以來,為了促使製造業回流美國,實現再工業化,美國政府啟動了一系列產業政策,如《基礎設施法案》、《晶片與科學法案》、《通膨削減法案》,對於促進就業、抑制產業空洞化、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等方面起了積極作用。美國企業正快速將供應鏈遷回,2022年以來,製造業投資快速成長,今年一季的製造業固定投資成長高達16.8%,在一定程度上對沖了高利率對投資的抑制作用,因而吸引了36.3萬個製造業回流與外商直接投資的工作機會,2023年第1季度增加了10.2萬個工作機會,預計今年將達40萬以上。製造催生就業機會的同時,勞動力市場的韌性也對消費韌性形成支撐。美國經濟的韌性於焉大大增強。











聯合報黑白集/土石流與美食展


2023-08-08 00:5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南投縣仁愛鄉因豪大雨,土石流災情慘重,鄉內對外交通受阻,災害復建工程持續進行中。記者賴香珊/攝影


中颱卡努雖已遠離,但外圍環流帶來超大豪雨,重創中南部,其中又以南投縣災情最慘。土石流淹沒道路、加油站、民宅,掏空飯店地基,畫面令人怵目驚心。軍警消冒險救援,也令人動容。

同一時間,新聞畫面裡的蔡總統卻現身「台灣美食展」,品嘗各種限定美味,除了全雞宴、客家小炒披薩、烏魚子,還「親自手沖咖啡與調酒」,好不愜意。此前一天,蔡總統則是安排了拜廟行程,名為參香,實則是選舉攤。對照災區滿目瘡痍、民眾倉皇逃生,可謂萬分諷刺。

當然,作為國家元首,第一時間若親赴災區勘災救災,其實並無實質幫助。綠委伍麗華「前進災區」,拉國軍拍照,並拍影片上傳臉書,也是作秀。然而,蔡總統對於南投災情只是「臉書關心」,其餘一切行程照舊,甚至大啖美食;災民看了,恐怕很不是滋味。

相對蔡總統的冷漠,正副閣揆陳建仁、鄭文燦,則不忘「借災發揮」。在中央災害應變中心,陳建仁大誇民進黨執政的高雄「提前撤離災民」,暗指國民黨執政的南投「物資準備不足」。到南投坐鎮的鄭文燦,身後民進黨立委、議員一字排開,感謝對象也只有綠營有名有姓。救災政治學,總是滿滿的「分別心」。

從蔡總統的美食秀,到陳建仁、鄭文燦的政治秀,都可看到「關心民瘼」悉屬空言。











聯合報社論/一個審計部,威力完勝立法、監察兩大院


2023-08-08 00:5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審計部大樓。 圖/擷取自GOOGLE街景圖
季青漫畫


審計部最近提出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不少資料和審核意見受到社會廣泛注意,並引發熱烈討論。諸如,蔡政府任內編列兩兆多元的特別預算太過浮濫,導致國家未償債務高達五兆多元;包括前瞻建設經費分配不公及執行不切實,防疫特別預算任意變更科目或隨便挪用,都暴露財政紀律不佳。在政府一片歌功頌德聲中,外界不易看清施政真相;審計部秉持職責誠實考核各項施政效能,發揮了撥雲見日的作用。

事實上,看到蔡政府種種好大喜功、債留曾孫、瞻前不顧後的施政作風,人們並沒有見獵心喜的感覺,而是感到心痛與憤怒。原因是,預算揮霍已持續了七年多,政府三番兩次舉債推出八千多億的特別預算,彷彿錢是憑空掉下來的,可以不必償還;俟債務累增成五、六兆的天文數字,蔡總統也就快要拍拍屁股卸任了。蔡英文辯稱,她並未「債留子孫」,因為馬政府就留下一・七兆的債務。但蔡總統不知道,到今年底止,她任內留下的未償債務將高達六・六兆嗎?

當蔡總統即將卸任,人們才看到國家債台高築的真相,其實已經太遲,因為胡亂揮撒的錢已經撿不回來。癥結就在,執政者如此善於花言巧語,上下官員競相粉飾太平,網軍日夜為虎作倀;在這種情況下,民眾註定被蒙在鼓裡。更可悲的是,憲政上設計的制衡機制,包括立法院和監察院的監督,也幾乎陷於癱瘓失能。也因此,才輪得到審計部這樣的小角色來扮演英雄,用無法造假的審計決算數字戳破行政部門的謊言。

過去七年,立法院的表現讓人失望透頂。它若有似無的存在,證明自己是一個毫無意志、虛有其表的國會,任由行政部門予取予求,全然棄守「最高民意機關」的職責。也因此,許多理應在政策疏誤當下或之前應提出的質疑和預警,幾皆被輕忽略過;即使兩蔣時代的立法院,都不致卑微、失能至此。尤其民進黨立委,取得了過去夢寐以求的過半席次優勢,卻誤用權力為政策護航,置廣大選民的託付於不顧。如此自甘墮落,不僅貶損立法院的質詢監督職能,也使五權分立的設計陷於崩壞。

在野黨立委的表現,一樣讓人不忍卒睹。國民黨是擁有卅多席立委的最大在野黨,但因為立委品質參差不齊,所展現的戰力遠不如預期。主要原因,是黨團幹部的戰鬥意志及政治智慧不足,不知如何藉用民氣或利用分進合擊「以小搏大」,對準重要議題集中力量搶攻灘頭,致無法深度揭穿政府虛假,一再讓民眾失望。而時代力量一意扮演「小綠」護航民進黨,失去在野黨本質,這是自我萎縮。至於擁有五席立委的民眾黨,偶有打弊佳作,但缺乏友軍支援,不足以形成氣候。

除了立法院的監督制衡軟弱無力,監察院近年因監委幾乎全為蔡總統政治性提名,因而對整肅官箴的職務認知嚴重失焦。對於行止不當官員的糾舉或彈劾淪於選擇性偏向。監委不僅看顏色調查,也看臉色糾彈,許多情節嚴重的政務官反遭輕輕縱放。久而久之,監院的調查結果不再受到民眾信任,「御史大夫」之名也蒙塵。

說來令人感慨,審計部扮演的角色,不過是審核政府預算及其執行運用,用數字說話。過去監督政府的角色,何曾輪到監察院底下的審計部扮演?而今,審計部的決算報告受到外界如此重視,不僅是它揭示了蔡政府始終巧言遮掩的真相,也是它的報告默默接住了立委及監委漏接的責任。審計部小兵立大功,愈發暴露蔡政府的扭曲。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世界的毀滅者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7230/web/ 

◆  打炒房 有看到成效嗎?
◆  小雞亂竄 藍母雞受凌遲
◆  台史論述 侯柯應走出「去中化」陷阱
◆  醫預法畫錯重點 醫病更煎熬
◆  父親節 二十年不放手 盼到浪子回頭
◆  債留曾孫 還甩鍋馬維拉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世界的毀滅者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世界的毀滅者


2023-08-08 01:10  聯合報/ 林一平(作者為前科技部代理部長)
奧本海默。林一平/繪


二○二三年七月廿一日首映的《奧本海默》造成轟動。而在近八十年前的同一個星期(一九四五年七月十六日),奧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 1904─1967)目睹第一枚核彈在新墨西哥沙漠試爆成功時,印度教聖書《婆羅多》中的一段話浮現在他腦海中:「現在,我成為死亡,世界的毀滅者。」但更直接的翻譯是「現在,我成為時間」,意味著生與死的循環。

有趣的是,今日我們談到人工智能,引發如同當年對核彈發明的驚恐爭論。許多科學家面臨著重要的問題:我們對我們所擁有的知識有何種道德責任?如奧本海默所說,我們現在明確且霸道地干預了人類歷史的進程。製造原子彈是否是不可避免的?為了結束戰爭,投放原子彈是否絕對必要?我們是死亡,還是時間?如果我們檢視核彈爭議的過程,或許能幫助我們面對人工智能的發展。

奧本海默被稱為原子彈之父,後半生毀譽參半,美國政府最後於一九六三年底授予他費米獎。這是他獲得的最後一個重要獎項。費米(Enrico Fermi; 1901─1954)是廿世紀唯一精通理論物理及實驗物理的大師,於一九五四年獲得了首屆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的原子能研究獎。後來,這一榮譽被命為費米獎。

費米和奧本海默都曾在德國跟隨玻恩(Max Born; 1882─1970)學習。費米因在鈾之外產生新的放射性元素,而獲頒一九三八年的諾貝爾獎。費米在一九四一年向泰勒(Edward Teller; 1908─2003)提出假設,使用核分裂彈來加熱重氫到融合溫度,以創造大爆炸。泰勒以極大狂熱進行研究,最後發展出氫彈。一九四二年費米在芝加哥大學產生世界上第一個受控的核分裂連鎖反應。如果核時代是從第一次持續的核鏈反應開始,那麼費米是核時代的奠基人。

奧本海默是核武器的創始人。費米原先反對製造原子彈,希望能保守原子彈的秘密,盡可能不將其公之於眾。奧本海默說服費米,於一九四四年加入奧本海默在新墨西哥的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進行原子彈製造及測試。費米是整個計畫的靈魂人物。

一九四五年核彈試爆成功不到一個月後,美國對日本投下原子彈,毀掉兩座城市。八月卅日,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的科學家組成協會,推動對核武器使用和核武器發展的公開辯論。同年十一月奧本海默在這個協會進行告別演說。費米沒有加入協會,對於協會成員提倡世界政府,共管核能技術,抱持懷疑態度,因為他認為一九四五年的人類還不夠成熟。事實證明,費米是正確的。

今日不少科學家對人工智能的發展產生疑慮,也想建立類似世界政府的公約機制來導正其發展。問題是,比起一九四五年的人類,二○二三年的人類是否已經足夠成熟? 








打炒房 有看到成效嗎?


2023-08-08 01:16  聯合報/ 張金鶚/政大地政系退休教授(台北市)
政府打炒房政策一波波,其中市場最期待的囤房稅2.0版針對投資、囤屋行為而來,市場認為在囤房稅啟動下,可望撼動接下來房價。 記者陳秋雲/攝影


各政黨候選人為吸引選票,面對高房價與租屋壓力,特別在七一六居住正義大遊行之後,紛紛提出住房改革承諾。此等選舉支票常在選前上演,選後卻煙消雲散,國人居住負擔越來越沉重,居住正義越行越遠,住房改革淪為選舉口號。

拜選舉壓力之賜,政府不但大力宣揚面臨跳票的社會住宅興建成果,更大幅增加租金補貼和購屋貸款補助。去年底通過平均地權條例修正,試圖抑制房市投資炒作;今年六月亦通過囤房稅2.0稅制改革,試圖減緩投資囤房誘因。另外,央行同時在六月實施第五波選擇性信用管制,限制第二屋貸款成數,以減緩投資熱潮。

然而,最近房市的整體交易量雖略有減少,房價卻仍居高不下,預售屋與新成屋在第二季價量俱漲,政府抑制房市措施似乎沒有成效。可能的原因,一是人民清楚這些都是選舉口號策略,選後打回原形,認為未來房市仍是有利可圖。二是人民不相信政府打炒房是玩真的,包括中央政策與地方執行不同調,說一套做一套,打假球的兩面手法,預期未來房市仍是炒作天堂。三是政策實施前的逃命潮,房市景氣只是迴光返照現象,加上政策實施的時間落差,觀望期尚待發酵,未來房市仍待觀察,期待市場力量發揮能逐漸緩著陸。

過去房市長期空屋率近廿%,遠超過一般三至五%的正常水準,加上不合理的高房價所得比,更超出一般人民的負擔能力,房市供過於求現象明顯。

房市炒作、房價上漲對自住需求而言,不論首購或換屋都不利,但面對未來預期上漲,只能含淚購屋。另外,短期或長期投資者不斷透過炒作哄抬,看破政府只說不做手腳,仍信心滿滿的進場購屋囤房。或許這可說明為何當前房市雖供過於求,房價仍不合理持續上漲,儘管政府大撒幣的住房補貼及多項打炒房措施,仍未見成效的根本原因。

為避免與龐大的既得利益者衝突,政府只好在興建社會住宅、租屋和購屋補貼上不斷加碼撒幣,不但無助解決高房價、高空屋問題,而且也因政府無視租屋黑市,加深弱勢租屋族租金上漲與補貼無法到位的困境。

政府打炒房受制政治壓力不可信,似乎只有轉向市場力量,至少先透過健全市場機制、建立法令制度,讓購屋與出租市場不被扭曲,買屋與租屋才有保障。

首先,應結集社會各界要求政府選前立即修正租賃條例,租屋狀況與租金比照房屋買賣必須實價登錄,並訂定違規罰則與吹哨人條款,租屋市場全面透明公開,徹底杜絕租屋黑市。

其次,要求並監督政府針對房屋買賣市場,定期與不定期檢查成屋與預售屋個案銷售狀況,落實執行平均地權條例、房屋仲介及實價登錄等相關規範,並公布每次的檢查報告與違規名單,發揮獎優懲劣的市場機制。

最後,要求各地方政府必須將房屋與土地的評定價格,限期與實價登錄的「市價」一致,讓囤房稅2.0的稅基合理,打消未來房市只漲不跌的預期心理,回歸市場正常機制運作。

把握選舉競爭機會,政府與各黨派均會表態支持居住正義,人民權益與聲音才會受到重視。人民力量才是邁向居住正義的關鍵,讓住房回歸居住使用的主要目的,人民安居樂業。









小雞亂竄 藍母雞受凌遲


2023-08-08 00:00  聯合報/ 曾士宇/大學教授(新竹市)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記者張睿廷/攝影


國民黨在歷經兩次總統大選慘敗後,此番推出去年底甫以壓倒性票數勝選新北市長的侯友宜為參選人;本期待以侯在台灣人口最多都城之傲人政績以及正直鐵漢形象,得以「最強母雞」之姿率領眾立委參選人(小雞)一鼓作氣「下架民進黨」,孰料侯在五月中獲得提名後「內憂外患」不止,民調始終不振,至今仍在「老三」地位掙扎。

以客觀條件來看,侯雖有其不足之處,無疑仍是本屆國民黨能推出的最強參選人。國民黨基本盤或比上屆韓國瑜競選時略少,但與侯之草根務實形象及長年扎根帶進的支持者相加,理應與賴清德有一拚的機會,關鍵在藍營人士是否能團結,而現況是頗令人沮喪的。

首先是郭台銘挾其「財大氣粗」繼續「興風作浪」,雖然有識人士皆以為「切切不可」,郭董似乎「鐵了心腸」;明知「損人不利己」仍我行我素,讓部分地方派系得以「渾水摸魚」或「蠢蠢欲動」向黨中央要挾。

而最令人嘆為觀止且是以往罕見的,則是國民黨不少「小雞」以各種方式「長他人威風,減母雞氣勢」;有人倡議所謂「政黨輪替大聯盟」;有人多次為郭台銘主持活動,聲言「郭並未宣布參選」;有人發「立委投本人,總統選郭台銘」文宣;有人到柯文哲競選場子蹭熱度;有人在政黨正式提名後仍嚷著重新做民調,也有人明目張膽繼續為郭台銘助選,甚至有不分區立委直接建議改提他人;眾聲喧譁,其共同特色是具有高聲量,而且多在北部都會、藍營優勢區,因而給人「不戰先潰」之印象。侯友宜不斷受凌遲,聲勢自然無法提振。

與上次大選比較起來,韓國瑜當時雖明顯處於劣勢,立委選舉國民黨也以大敗告終,但幾乎未見「小雞亂竄」;差別是此次柯文哲加入戰局,郭台銘持續扮演「破壞者」角色。柯文哲講話直白,批評執政黨常能「直搗核心」,在年輕選民中擁有相當的優勢;郭台銘財力雄厚,令人垂涎,足以讓某些人「團團轉」。「小雞」們如在義利之辨上把持不住,難免會有荒腔走板的演出;雖然各有遁辭,殊不知素以批判性強著稱的藍營支持者看在眼裡,豈會被「初級把戲」迷惑?到選舉時,發現蹭人選票未必能移轉,又傷了基本盤之心,恐怕得不償失而悔之莫及。

目前看來侯之處境甚為險惡,但部分「小雞」們的表現則更令人擔憂。藍營支持者常慨嘆「民進黨壞、國民黨笨」,民進黨派系問題嚴重,尤其「賴英不對盤」,但從未見「小雞」們扯賴清德後腿。國民黨許多「小雞」們迄今所作所為,自以為得計但實不高明,又讓人覺得鼠目寸光、唯利是圖、不顧大局,是「既笨又壞」,自然不值得支持。展望未來,如果國民黨新生代的代表性人物多失心喪志、投機取巧之輩,甚至有亡黨滅頂之虞。

台灣民眾久為民進黨所苦,尤其此次大選關乎台海「戰爭與和平」的抉擇,深盼國民黨迷途「小雞」們能及時省悟,團結在總統參選人旗下;侯也能展現大度、既往不咎,亡羊補牢猶未晚。庶幾在約五個月後,能與賴清德一搏,拯民於倒懸,並挽回藍營支持者厭棄之心,自救救人。









台史論述 侯柯應走出「去中化」陷阱


2023-08-08 00:00  聯合報/ 張鈞凱/媒體工作者(新北市)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左)、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右)出席台灣文化協會成立百年紀念紀錄片發表會,兩人握手合影。記者曾原信/攝影


日前「台灣文化協會」成立百年紀錄片發表會上,侯友宜與柯文哲同框出席,還能見到陳建仁、林佳龍等民進黨政府高官。縱觀侯友宜與柯文哲的致詞內容,無不將百餘年前的台灣文化協會與當代的「民主自由」結合起來,也提到了文化啟蒙與團結和平的重要性。他們說的都沒錯,卻恐落入了民進黨「去中化」史觀、歷史去脈絡化的陷阱,只談意識形態口號式的「民主自由」,卻忘記當年台灣文化協會何以「啟蒙」?又為何「團結」?

台灣人民風起雲湧的武裝抗日遭日本殖民當局鎮壓下來後,有志之士遂改行文化抗日路線。文協成立的〈主旨書〉有言:「合理的運動,穩健的宣傳,有何危險呢?孔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如此,才是危險而為世道人心所深憂者。」短短一段話即能體現「文化啟蒙」的背後,實則有濃厚的漢學底蘊與漢民族主義。

是故,日殖當局編纂的《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記載了文協在當時的宣傳要旨:「漢民族是保有五千年光榮文化之先進文明人,不該屈服於異民族的統治之下…我們應該喚起漢民族的民族自覺,把台灣做為我們的台灣,自己統治自己。為排除屈辱團結起來。」在日本統治者眼中,台灣文化協會的民眾運動,「再次喚醒了他們的民族意識,使其對革命產生期待,導致民心的趨向為之一變。」

做為文協要角之一,蔣渭水一九二一年在〈台灣文化協會創立經過報告〉開篇寫道:「現在所謂的台灣人,是○○民族,同時也是日本國民」。「○○」所指為何,揆諸當時的政治環境與蔣氏的民族認同,答案已不言自明。

此外,一九二五年孫中山病逝北京,為表達哀悼,文化協會在台北舉行追悼大會,到會者二千餘人,遭日本當局禁止朗讀悼詞與弔歌,眾人向孫先生遺像行三鞠躬禮後散會。

一九二七年,蔣渭水主持孫中山逝世二周年紀念會,他沉痛而凜然的說:「孫先生臨終時,尚連呼和平、奮鬥、救中國數十聲,希望今夜出席的人,深深接納孫先生最後的呼聲:和平、奮鬥、救中國。」約四、五千位的台灣民眾到場,連屋頂透氣窗也擠滿人潮。

換言之,台灣文化協會的成立,是台灣人民的漢民族主義與反殖民主義精神的結合,這才是其不畏日本高壓統治,倡議「文化啟蒙」與「民主自由」背後的真實動力與主要價值。然而這些鐵錚錚的史實,在台灣卻由於「去中化」的政治浪潮,而遭抽空與忽略,只剩下執政黨權力所需的片面論述。

無論是中國國民黨的侯友宜,還是重現台灣民眾黨旗號的柯文哲,理應在史觀敘事上「撥亂反正」。這無關統獨忌諱,而是一個負責任的領導人,有義務向台灣民眾還原歷史真相、恢復歷史正義,以及增進歷史連結。唯有做到這點,才有資格引述蔣渭水的遺言:「同胞要團結,團結真有力」。










醫預法畫錯重點 醫病更煎熬


2023-08-08 01:15  聯合報/ 高克培/醫師(台北市)
醫改會爭取醫預法多年,期盼納入品質管理,才有機會降低「盲訟」、「濫訟」的醫療糾紛案件。本報資料照片


八月四日聯合報頭版頭條新聞「醫療爭議須先調解,醫預法明年上路」,醫界和醫改會歡欣以待,咸以為可以減少「盲訟」和「濫訟」(當然還有纏訟、盲判和亂判)。筆者行醫四十八年,自廿年前於民意論壇撰文首倡「手術志願書」的修正,乃至於「病歷中文化」的推動,認為醫預法畫錯重點。

不久前筆者一位住美國德州的友人接受開刀手術,結果不順,反受巨創,求教相關科系的本人。筆者詳閱手術前後病歷後認為患家委屈屬實,家屬遂開始法律行動,不過數月即獲得賠償,醫糾解決之迅速,筆者嘖嘖稱奇,在此介紹觀察所見,供有識之士參考:

一、他們的律師一般都會有自己團隊裡的醫學專家夥伴可以諮詢參商,研究病歷後確認診療過程有明顯不當,有把握贏得官司方才接案。二、如果未能贏得官司,患家得不到賠償,則無需付任何酬勞給律師,而且法律過程鉅額花費完全由該律師承擔;更且法院還將留有不良記錄(網站有記錄可查),甚至可能犯誣告罪,該律師將賠了夫人又折兵。三、醫療糾紛賠償金額,雙方協同「永久保密」,因此大大減少患眾天價高額賠償的誘導。因此,濫訟、盲訟和纏訟的法律案件極少。

另外,在法官面前,雙方律師各自呈上醫學依據為自家辯護,專業對專業,三方相同的文字語言,絕大多數官司,法官不需要有(也不可能有)醫學知識,也很容易判出是非對錯,盲判和濫判不至於發生(除非極少數醫學上的案例,需諮詢超級專科醫學會)。

反觀台灣,患者只要治療結果不如醫師治療前所言,或出了什麼差錯,不滿意醫師的解釋,就找律師諮商;而除了少數稍有醫學背景,或只有無權責職務關係的醫療資源外,律師多憑著直覺或自以為是的正義感,即帶著患者輕易、無止境地提告,反正「無本生意」,遞一次狀子或陪同上一次法院,就收取患方數千、上萬的費用,法官完全無能掌握真相,雞告官鴨子、由鵝審判,鬧個十幾年的官司也不是什麼稀罕的事。

且讓筆者醜話直說吧,醫預法沒有抓住要點,只是多一個程序、浪費更多的人力,製造醫病雙方更多的煎熬而已!








父親節 二十年不放手 盼到浪子回頭


2023-08-08 01:13  聯合報/ 陳貴榮/退休勞工(新北市)
父親節將至,新北市長侯友宜(右)赴中和區向獲選今年度模範父親代表的王見福(中)道賀,王妻梁美香(左)陪在身旁。記者李成蔭/攝影


父親節又到了,想起日前聯合報報導新北市當選今年模範父親的王先生,悉心照料三名從小就罹有家族性氣喘病女兒,自喻家有三千金,肩上也有三千斤。如今長女擁有雙博士,次女為台大畢業擔任公職,三女為碩士並在德國工作定居,各擁有一片天。市長到府祝福,頻讚「非常不簡單」。

看完報導,內心很多的感觸,社會上還有不少像王先生一樣傾盡全力為孩子付出的父親。只是孩子終究成不了大器,他們都不能成「模範父親」,但他們為孩子無怨無悔付出的心情是一樣的。

我的大兒子自軍中退伍後就染上酒癮,每天幾乎有一半的時間都在喝酒,喝醉了就睡覺,睡醒繼續再喝,隨著日子經過,酒癮愈陷愈深無法自拔,長達二十年漫長的酗酒過程中,工作沒有了,女朋友離開了,知己一個接一個都不再來往,看在我眼裡內心痛苦難以言喻,心裡既恐慌又自責,認為孩子走偏變壞都是自己責任。

但我二十年來始終堅持一定要把孩子救回來,如果一放手,孩子必定終生毀掉,因此所有的酒駕罰款都親自前往繳納,包括法院也不例外。「椎心之痛、刻骨之傷」絕非局外人所能體會。六年前抱著求助的心,一字一淚寫了一篇「我拉不住我那酒精成癮的孩子」寄給民意論壇,很幸運刊登後引起不少回響。

其中,基督教晨曦會、馬偕精神科、民間戒酒會都提供諮詢輔導,協助住院、入村長期接受完整雙效療程醫治,再藉由信仰力量加上孩子的決心,終於從泥濘的酒海中爬起來,經過五年把酒癮完全戒掉,如今已成功回歸正常生活。

在低層社會中也有很多「好爸爸」,期盼相關單位適時傳遞溫暖減緩其壓力與焦慮,他們或許都談不上楷模,但其默默付出一路相伴浪子回頭,也能為社會注入正面能量。











債留曾孫 還甩鍋馬維拉


2023-08-08 01:11  聯合報/ 葉堂宇/美國清華智庫董事長(美國維吉尼亞州)
季青漫畫


前總統馬英九早已卸任,理應與蔡英文主持的國政無涉;但弔詭的是,三不五時就會被拉來墊背,不管是政策缺失還是弊案不法,統統歸給他就是了。馬英九成為民進黨政府出包時的「最佳救援投手」,故稱「馬維拉」。朝野最近為了政府預算的財政紀律吵翻天,蔡總統擔心影響明年大選選情,搬出馬英九任內「留下更多債務」當藉口。蔡政府執政七年多,都快下台一鞠躬了,還硬拖馬英九下水背鍋,難道現在還是馬政府當家作主?

審計部總決算審核報告指出,近年政府編列多項特別預算,均以舉債支應,截至二○二二年底止,債務未償餘額已近五點七兆元。在野立委痛批,民進黨政府透過編列特別預算規避公共債務法債務上限,從債留子孫變成「債留曾孫」。在民進黨完全執政下,所謂「立法院審預算是為人民看緊荷包」的說法早就成為笑話,倒不如說是為民進黨的利益「撒幣護政權」。

蔡英文不認債留子孫找馬維拉救援,並指前總統馬英九政府留下的債務更多。馬英九反擊,特別預算舉債不列入總預算,蔡政府「藏」了許多債。蔡英文執政七年來不斷撒錢,舉債達廿年最高,且馬政府時期特別預算七千九百億元,多用於重大天災、國際情勢動盪;反觀蔡英文讓特別預算常態化,即使利用特別預算「藏債」,負債總額也創歷史新高。

蔡英文不但用特別預算來規避「債留曾孫」,還甩鍋給前總統馬英九、陳水扁,狠打審計部這隻烏鴉做的報告。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該向前看,一味推給前朝,豈不時空錯亂?



周行一/你是財富自由的父親嗎?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周行一/你是財富自由的父親嗎?
◆  嚴震生/俄烏戰爭中的俄非高峰會







周行一/你是財富自由的父親嗎?


2023-08-08 00:00  聯合報/ 周行一(作者為政大財管系名譽教授)
若要靠著投資達到財富自由,首要條件就是本金要夠大。圖為投資股票看盤示意圖。圖片來源/ingimage


八月分是父親節的季節,許多父親一定想過「財富自由」這個議題,財富自由是很多人嚮往狀態,自由了之後就沒有經濟壓力了,心情將大為輕鬆。至於財富累積到什麼程度才算自由,父親間沒有定論,最近美國嘉信理財做的調查顯示,美國人認為退休準備要有一八○萬美金才夠,奇摩股市於兩年前調查顯示,台灣人需要一,一三五萬元才能安心退休。我常聽年輕人說想要四、五十歲就退休,每個人心裡面夢想數字絕對因人而異

怎樣才算財富自由需要考慮的因素應該不只包含退休金準備的金額,還有想要有的其他花費,例如買房或換房、子女教育經費、大旅遊、職涯發展與其他人生夢想等,不一而足。對花費期望高的人,所需要累積的財富自由水準必然高於花費期望低的人。

其實,每個人想要的財富自由水準需要經由估算才會知道,不論計算出來的金額有多少,一定必須符合自己的收入、支出與儲蓄能量的現實,才是合理的財富自由

常看到的情形卻是想要提早退休的人無法如願,或者是下定決心提早退休的人,最後退而不休,還是需要有收入才能滿足生活所需;主要原因是以前未曾或是無法合理地預估過自己的財富自由目標,財富自由停留在一個「夢想」的階段,無法退休,或者只是「概念」上覺得已經達到財富自由了就決定退休了。

如果我說你已經財富自由了,你可能覺得我在信口開河,其實我是很誠懇的。

一般人無法想像自己已經財富自由了,最可能的原因是財富自由對多數人而言是一種「憧憬」,覺得一定要有某種自己難以達到的財富水準才算是財富自由。但是如果仔細想一想,自己一定要有那種「達不到」的財富才算自由嗎?我們現在不自由嗎?我們雖然沒有別人的物質生活水準,可是有因此被剝奪走可以「追求快樂」的自由嗎?

開一輛比較名貴的車子,穿一件比較華麗的衣服一定比較快樂嗎?在哈佛大學教領導學教授布魯克斯最近說,人只要有超過十萬美金,多一點錢只能減少不快樂unhappiness)的程度,卻無法增加快樂happiness)。讓人快樂的四個支柱信仰健康家庭與事業,快樂不是「目的地」而是一個方向,如何把錢花在這四個快樂支柱決定快樂程度。他的想法與我最近出版的書所提倡的全人均衡理財概念不約而同。

因此,是否快樂的關鍵因素不是財富的多寡,而是如何用錢,規畫如何把錢花在堅定信仰、讓家庭更快樂、自己更健康、事業更進步、增進友情與社會公益等方面。經過人生理財規畫,只要我們能夠接受現在的所得現況,為現在的花費及未來的發展需求作適當的金錢分配,我們就會持續在快樂的狀態中前進,讓快樂「支柱」更為堅實。

所以,快樂先接受自己生活水準,以人生理財規畫讓自己專注於讓自己快樂的關鍵要素,在這個定義下,是不是絕大多數的父親都已經財富自由了呢?祝賀大家父親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