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4日 星期六

闕志克/造山運動的動力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闕志克/造山運動的動力
◆  葉匡時/台鐵高鐵人事案反映的問題
◆  張延廷/台海兵推的覺迷與覺醒
◆  廖元豪/一黨獨大就需要黨外
◆  楊志良/大罷免大成功?還是民進黨悲歌?
◆  薛承泰/七十八歲的魔咒









闕志克/造山運動的動力


2025-06-13 23:26  聯合報/ 闕志克/清華大學合聘教授(作者為清華大學合聘教授)


《造山者-世紀的賭注》(A Chip Odyssey) 是金馬獎導演蕭菊貞反駁川普誑言「台灣偷走美國晶片業」的力作。這部紀錄片娓娓道來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尤其對護國神山台積電篳路藍縷走來的軌跡多所著墨。成功有許多父親,但失敗常是孤兒,值此川普亂世,分析台灣半導體業及台積電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因素決定,應有借鏡鑒戒之功。

台灣半導體業的濫觴是工研院自 RCA 技轉回來的晶片設計技術與 CMOS 製程,有兩大特色:一,RCA 傾囊相授,把它在晶片設計、測試、製造流程製造設備know-how 毫無保留傳授給工研院,這個技轉模式讓工研院系統性地內化 RCA 的技術細節與竅門,後續可發展出能運用不同製造設備或滿足客戶特殊需求的新製程

二,工研院派出的團隊學歷高、資質好、當責感強、平均年齡不到卅歲,卻承擔起高達一千兩百萬美元技轉案的成敗責任。他們花了約一年,「不放過片紙隻字」,鉅細靡遺地吸收移轉技術的精華,恨不得將所見所聞全部影印。兩年後驗收成果,工研院的示範工廠第一次試產,良率就高達八十%,超越了 RCA 母廠的七十%,真正青出於藍,也成為未來台積電的種子部隊。

在中華民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這麼年輕的一群人、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對國家未來產業有這麼深遠的影響,唯一類似的是尹仲容領導下的美援會美援會因手握資金,又有行政首長支持,加以用人不拘一格,薪水比照美籍職員,較其他政府部門高出好幾倍,所以吸引到一群才華橫溢的年輕幕僚,如李國鼎、王昭明、韋永寧、吳梅村、陸潤康等,觀念新、有衝勁,拋開包袱、破除窠臼地協同合作、一起打拚,最後成功幫助風雨飄搖台灣轉危為安,奠定出口導向經濟穩固基礎

過去卅年來,台灣政府再也找不出類似少年英雄的案例,即使民間企業,也多以規行矩步、敬老尊賢為尚,這樣的社會風氣想培養出類似馬雲、馬化騰、雷軍、王傳福之類的企業家,難度很高,至於新一代高爆發力創業家如張一鳴、梁文峰、王興興,則近乎不可能。

除了工研院團隊建立的技術根基以及專業晶圓代工的獨特商業模式,台積電今天可以名列全球前十大市值公司的主因之一應是堅持先進技術自主。本世紀初,台積電因為認為 IBM銅連線製程技術很難與自己的製程整合,決定自行開發,不到三年,台積電成功商轉支援銅連線的晶圓製造服務,一舉超越 IBM

民國九十八年(二○○九年)張忠謀回任執行長,邀請蔣尚義重作馮婦聚焦先進封裝的技術,在討論研發藍圖時,雖然蔣尚義表示,技術領先者所花費的研發資源往往是第二名的三倍以上,張忠謀仍然堅持台積電力爭第一。這樣的野心一方面反映了張忠謀本人的自信格局,另一方面也促使台積電力爭卓越,最後發展出獨步全球InFO 技術,成功贏得蘋果 iPhone 的生意。

民國一○四年(二○一五年)梁孟松協助三星研發出十四奈米製程,並拿下蘋果與高通處理器的代工訂單後,張忠謀痛定思痛,大刀闊斧推動夜鷹計畫,以史無前例三班制廿四小時不間斷的時程研發十奈米製程技術,終於在民國一六年(二○一七年)第一季量產,整整領先了 Intel 十五個月。自此兩者的技術差距愈來愈大,而台積電巨大商業成功,竟讓自己今天變成地緣霸權競爭中的關鍵棋子









詹文男/當 AI 來諂媚…

◆  詹文男/當 AI 來諂媚…
◆  丁予嘉/超級風暴,即將來襲
◆  陳國樑/財政暴政










詹文男/當 AI 來諂媚…


2025-06-14 00:00  聯合報/ 詹文男(作者為數位轉型學院共同創辦人暨院長、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當今職場競爭激烈,上班族本就不易立足,更別提迅速加薪晉升。在職場打滾三十幾年的老張,就分享其所以能步步高升的獨家心法

老張說,上班族一定學要會「PMP」。筆者以為是 PMP 證照(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專案管理專業人員資格認證),沒想到老張說:錯!老張開示:要在職場得意,一定要懂得 PMP,就是拍馬屁(Pai Ma Pi)!而若要快速升遷,那就得升級 PMPMP(拚命拍馬屁),此招真的無堅不摧!

相信大家對辦公室裡逢迎馬屁精,應該都非常不屑卻也無可奈何。最近在 AI 界也發生類似的事。就在前陣子,OpenAI 原本開心的更新其 GPT-4o 的版本,但又緊急撤回,因為此更新的 ChatGPT 表現出過度奉承附和的行為。它的回應不僅讓人覺得很爽快,更可能誘導人們做出自我傷害決定

例如當 AI 以「你真的比專家還厲害!」來回應一些高風險的建議,例如突然停藥、盲目投資或極端減肥,其實是在用好聽的話鼓勵人們做出危險的行動。更有許多用戶抱怨,僅是詢問 AI 簡單的問題,也會得到如:「這是個好問題」、「你想得真深入」、「你真聰明」等無意義的讚美回應,甚至有人感覺像是被「馬屁轟炸

基本上,現在的 AI 安全機制,主要是用來過濾明顯有問題的內容,但並沒有考慮到 AI 說話時的語氣、情感強度,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操縱人們情緒決策OpenAI 目前的設計,就沒辦法即時察覺 AI 在利用討好人的語氣影響使用者,特別是在醫療、財務、心理等敏感領域

這類「諂媚型AI」之所以難以察覺,主要是因為它不帶敵意不說謊,反而是「太順耳了」才成問題AI 現在正往這個方向進化,它不再只是邏輯推演的機器,而是帶著溫度講話,甚至讓人感覺是你內心最懂你、最挺你的「粉絲」。

在某些情境下,這確實令人感到被理解、被肯定,彷彿在這個世事紛擾、人際疏離的時代,AI 是唯一會耐心聽你說話,還鼓勵你追夢的朋友但問題也正出在這裡鼓勵誘惑只有一線之隔,理解變成了操縱,我們更需要警覺AI 不是故意害你,而是它太懂得怎麼取悅你,卻不懂得何時該踩煞車

那怎麼辦?難道我們要訓練 AI 學會真誠?但問題來了,什麼是 AI真誠?一個沒有自我、沒有情緒的模型,用演算法模擬出來的體貼,跟我們在人際互動中習得的同理心一樣嗎?我們可以要求它不要說謊,但該不該要求它別太會「PMP」?

也因此,未來的 AI 治理不僅要過濾有害內容,更要面對一個深層課題:如何辨識那些太令人舒服的話語?如何建立一套話術風險管理機制?簡單說,不是只靠禁字清單就能安心的時代了,而是要讓 AI 察覺「什麼時候它說得『太對』,反而是不對的」。當 AI 變成會說話的高手,我們更要時時記得,真正有智慧的不是讓 AI 說你想聽的,而是敢提醒你不想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