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4日 星期二

經濟/經濟成果才是政權硬道理─日本大選啟示

.聯合報社論..當年力推國會減半,現在卻要增加席次
.聯合報黑白集.黃國昌自導的寓言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成果才是政權硬道理─日本大選啟示







經濟/經濟成果才是政權硬道理─日本大選啟示


2017-10-24 02:2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領導的自民黨,在22日舉行的眾議院選舉中贏得過半數議席。 新華社



日本眾議院大選於前日結束,執政的自民黨獲得壓倒性勝利,與公明黨一起獲得三分之二以上的國會席次。此次自民黨大勝與在野黨分裂有關,安倍首相上台五年來,安倍經濟學的好成果也功不可沒。選舉結果出來之後,外資對日本股市充滿信心,大舉買進金融與鋼鐵等景氣敏感股票,昨日日經指數收在21,696點,創下21年來的新高。
到昨日為止,日股已經連續15天收紅,創下日股歷史新紀錄。這次的眾議院大選是從10月10日正式開跑,換句話說,大選開始之後,日股沒有一天收黑過。儘管市場傳言,日本政府動用年金基金等資源為這次的大選撐行情,但從選舉結束後外資繼續買進來看,日股有其基本面支撐。
旺盛的國內消費及好轉的世界經濟,帶動日本出口部門持續成長。內需外銷皆旺,國內景氣繁榮,安倍即使背負著森友、加計學園等醜聞陰影,但從大選一開始,自民黨就知道會獲得國會一半以上的席次,差別只是小贏或大贏。
自民黨大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在野黨無法提出令人信服的經濟政策。最大在野黨民進黨,在2012年底之前的執政時期(當時名稱為民主黨),強調人的投資重於無益的水泥工程,因此縮減公共工程預算,廣發育兒津貼,卻引發社會對其執政能力的懷疑,認為其經濟政策只是灑錢。
民主黨下台後,上台的安倍提出三支箭經濟政策,以貨幣、財政及行政寬綁,帶動日本從2012年12月起進入景氣擴張期,到今年9月為止,已成就了日本戰後第二長的經濟繁榮期。五年來,安倍主導下的國會選舉也因而戰無不勝,民主黨就算改名為民進黨,仍拿不出具有說服力的經濟政策。
此次眾議院大選,民進黨代表前原誠司,眼見民進黨的招牌不堪使用,居然宣布民進黨不參選。至於名下國會議員,保守派議員入贅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所帶領的「希望之黨」,左派議員自行成立「立憲民主黨」,剩下的議員則以無黨籍參選。最大在野黨居然最後落到招牌不堪使用,令人不勝欷歔。
選前民進黨許多議員看好「希望之黨」,希望藉由小池在今年夏天東京都議會大勝的氣勢與自民黨抗衡。然而,小池本身選舉策略錯誤,踢走想加入「希望之黨」的左派民進黨議員,加上自身不參選,顯現出高傲的態度,引起選民反感。另一方面,選民也不買單小池的民粹型經濟政策。
小池出身自民黨,在意識型態與基本政策上難與自民黨區隔,經濟政策遂成為這次大選與自民黨的最大不同之處。小池的經濟政策有兩項重要主張,一是凍結消費稅增稅;二是2030年前終止核能發電。乍看之下,這兩項政策都對選民充滿吸引力,但仔細檢視政策內容,就會發現問題重重。
就消費稅而言,在財政壓力下,自民黨政府已經規劃於2019年10月起,將消費稅從現行的8%增加到10%。小池主張凍結增稅,卻未提出填補財政缺口的合理來源,使其政策充滿騙選票色彩。同樣地,小池的終止核能發電政策,只提出要邁向再生能源社會的模糊方向,終止核電之後的電力不足問題,卻沒有明確答案。換句話說,小池的經濟政策,口號美麗,卻看不到具體可行的施政內容,日本選民當然沒有那麼傻。
安倍上台後在所有的國會大選獲得勝利,最主要就是因為安倍創造出日本戰後第二長的景氣擴張期,日本各年齡層的失業率也一路下滑,目前已經低到2008年金融海嘯之前的水準。安倍執政能照顧好日本國民的生活,日本國民也以選票繼續支持安倍政權。這樣簡單的道理,同樣可適用於台灣政壇,不管是執政的民進黨或在野的國民黨,誰能提出具體可行、讓國民過上好生活的政策,誰就能獲得民眾最後的青睞。

聯合/黃國昌自導的寓言


2017-10-24 02:0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立委黃國昌。 記者王敏旭/攝影


選罷法下修門檻後,時代力量立委黃國昌成了首位通過第二階段罷免門檻的對象。諷刺的是,正是時代力量堅持調降門檻才促成修法,如今,黃國昌卻要率先上場試刀。
對於罷免案,黃國昌和時代力量決定「直球對決」,呼籲支持者出來投票。相較過去被罷免者都低調以對,希望降低投票率,黃國昌的做法並不尋常。顯見,黃國昌想把罷免案打成「改革與反改革」、「守舊派與革新派」的聖戰。
事實上,罷免之所以成案,和反不反改革、守舊或革新毫不相干,純粹只是修法造成。過去罷免的高門檻,著眼於維持選舉制度的穩定,讓民選公職、民代和選民不會在選舉後還不斷因為操作罷免影響施政。降低罷免門檻,是由「割藍委」而來,那本身就是一次政治操作。
那次政治操作,造成了「同意票多於不同意票,且達原選舉區選舉人總數四分之一以上,即通過罷免」的低門檻。以黃國昌所在的選區看,只要超過六萬二千餘票支持,就算罷免成功。但上次立委選舉,僅黃國昌主要對手李慶華,就拿了六萬八千多票。這樣的罷免制度,難謂合理。
但再不合理,畢竟是黃國昌自己倡導的修法。無論用甚麼政治態度面對罷免,黃國昌一旦真被罷免成功,正好品嘗自己力推民粹修法的滋味。這頁民主篇章,也將如同寓言故事,警告所有濫用權力者:勿知法玩法壓迫別人,否則最後受害的,也可能反而是自己。

聯合/當年力推國會減半,現在卻要增加席次


2017-10-24 02:1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當年民進黨喊出國會「席次減半」,如今又想要把減掉的席次再加回來。 記者王騰毅/攝影



蔡英文民進黨全代會拋出修憲議題,提出了十八歲公民權、人權條款、票票不等值、和建立權責相符的政府體制等四大方向。其中,除了十八歲公民權較具體外,其餘皆模糊不清,也因此一再被外界質疑,拋出修憲議題不過是為政治操作。直到近日民進黨修憲方向浮現,傳出有意改採德國「聯立制」,並增加立委席次,解決票票不等值問題。
所謂「票票不等值」,是一個弔詭的議題。究竟是「聯立制」好,或現行的「並立制」為佳,包括立委多少席次方為理想,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很大的歧義。在民主國家,「票票等值」當然是重要原則,卻不是至高無上的價值。以美國參議院為例,人口最多的加州和人口最少的懷俄明州,人口相差八倍,卻都只能選出兩名參議員。這雖是「票票不等值」,卻是各州權力均等的體現,亦不見有人質疑美國「違背民主原則」。
就選制而言,除非採取如德國式的聯立式兩票制,或者完全的比例代表制,否則很難避免「票票不等值」的情況。二○一四年時,仍是在野黨主席的蔡英文曾提議改採「聯立制」;但當時的情況,是國民黨仍穩居國會第一大黨。如今,民進黨穩居絕對多數,現行選制對最大黨有利,民進黨要求改成「聯立制」會不會只是幌子?
綜觀民進黨重新執政以來的諸多所謂「改革」,對象一概都對準對手和對手的支持者;因此,民進黨要改變選舉制度,大前提必然是「讓對手受傷」且「對自己無害」。因此,這次民進黨聲稱要改「票票不等值」究竟意欲為何,就很值得玩味。答案其實呼之欲出:一是縮減選民數較少的行政區如金馬澎及原民的立委席次,二是增加立委總席次。
區域立委的選區劃分,雖是以選舉人數為基準,但憲法增修條文規定,每一縣市至少必須有一席立委。在此情況下,多數選區的選舉人數都在二十萬到三十六萬人之間,但台東、澎湖、金門、連江等縣人口都遠少於此數,連江縣甚至還不到萬人,即可選出一席立委。原住民部分也是如此,大約一、二萬票即可當選立委,這也是蔡英文念茲在茲的「票票不等值」。儘管原住民立委的部分涉及弱勢族群權益的照顧,民進黨未必敢輕言廢止;但是,把修憲戰術放在「一縣市至少一席立委」,是可以預期的。
在總體立委席次增減部分,同樣也充滿政治算計。當年民進黨喊出國會「席次減半」,學者皆警告這不符民主運作原則,也將嚴重損害國會的專業;但民進黨為掩飾執政不力,汙名化立院,一意孤行。如今,民進黨若又要把減掉的席次再加回來,卻要如何自圓其說?最諷刺的是,當年林義雄為推動席次減半而絕食,如今追求目標已被民進黨塗銷,他竟又出來推動《公投法》修法,民進黨還說年底前兌現。民進黨的價值與是非到底何在?
在泛綠立委未達修憲門檻的情況下,這些政治算盤未必得逞;但民進黨的目的非常清楚:是在透過政治宣傳,將這些訴求上綱為「改革」與「反改革」之戰。亦即,不論修憲、票票不等值或公投法,都只是擅權者的玩物而已。
說穿了,修憲只提「十八歲公民權」,卻不提「不在籍投票」、「通訊投票」,只是揀其有利者。執政者甚至還在回味《檢肅流氓條例》的「好用」,並動輒抹黑、抹紅人民,可見都旨在糊弄人民。其目的,只是為進一步削弱對手、鞏固自己的政權罷了。
有趣的是,在蔡英文拋出修憲議題後,綠委蘇巧慧立即提出「兩國論總統制」的修憲提案,馬上有數十綠委連署,卻隨即遭到黨內冰凍。這樣冒進與急煞車的過程,充分反映此次修憲根本缺乏全盤的觀照,也反映了民進黨修憲的虛實。

【重磅快評】台灣要改時區?看政府想學北韓還是星港

.【重磅快評】被謝志偉改名的台灣 台獨是否依舊?
.【重磅快評】三杯琵琶鼠上菜? 綠委創意吃不垮外來種
.【即時短評】如果人藥業務也停滯不審 會發生什麼事?
.【重磅快評】台灣要改時區?看政府想學北韓還是星港

.【重磅快評】在野黨神隱自宮 荒謬打造安倍變強人
.【重磅快評】大將軍易求官 小連長難覓一職

.【重磅快評】台大怎麼了?近期「多事之秋」 新校長新挑戰
.【即時短評】力推動罷免門檻降低 黃國昌現反成苦主
.【重磅快評】尊重族群,姓名可否採簡體字登記?
.【重磅快評】不射飛彈 北韓19大賀電後還有什麼氣魄?
.【重磅快評】當蔡英文的新情勢 走進習近平的新時代






【重磅快評】台灣要改時區?看政府想學北韓還是星港


2017-10-24 07:54 聯合報  主筆室

民眾在國發會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建議改時區,引發熱烈討論,政府必須在12月19日前回應。美聯社資料照片

民眾在國發會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建議我國時區調快一小時,脫離中國大陸時區,改為跟日、韓同一時區。提案民眾所持的理由是:「讓到台灣的陸客或外國旅客體會到台灣與中國大陸的互不相從屬關係。」
反對台灣改時區的主要理由,是因為按經度區分,台灣位於GMT+8時區,不同於日韓的GMT+9時區。從實務上來看,即便台灣位處GMT+8時區,要改成其他時區亦無不可,問題在於為何要改?改了對台灣有什麼好處?我們不妨參考鄰近的北韓、新加坡與香港的三個例子。
北韓在2015年為紀念脫離日本殖民統治70周年,宣布改採平壤時間,不與曾經占領朝鮮半島的日本同一時區,平壤時間比原先的GMT+9時區晚了半小時,形成了南北韓時差半小時的怪異情況。對於北韓調整時區,當時南韓官員對外表示,南韓採用和日本同一時間,除了依循國際慣例,更是務實的作法,並非日本帝國主義的殘留。
新加坡的時區歷經多次變化,原先星國時區與西馬來西亞相同,都是GMT+7.5,1981年馬來西亞宣布調整西馬時區與東馬的GMT+8相同,新加坡隨即跟進調整時區與馬來西亞一致,以免雙方貿易與人員往來因時差而造成諸多不便。
香港亦有類似的案例。港股早年上、下午盤的開盤時間分別是上午10時與下午2時30分,這項規定實施了25年,在2011年時,為了因應陸港兩地資本市場互動密切,港股上午盤早30分開盤,下午盤提早一小時開盤,主要目的是為了跟大陸A股對接。
改時區雖然只是民眾提案,最後未必成真,但這項提案的內容其實反映了蔡政府上台後的政治氛圍:只要跟中國大陸扯上邊的,能調就調,不能調的要想辦法抹一把泥,從課綱文言文到姓名採羅馬拼音等爭議,都有相同的脈絡。
北韓與星港改時區或改股市交易時間,前者是為了政治,後兩者則考量自身實際的需求。至於台灣,民眾要求改時區的提案已跨過附議門檻,蔡政府必須在今年12月19日前回應,就看政府想學北韓還是要學星港。

【即時短評】如果人藥業務也停滯不審 會發生什麼事?


2017-10-24 08:15 聯合報  記者彭宣雅╱即時報導


今年3月間,已經完成兩年實驗,經過預告公告等法律程序的農藥氟派瑞,在另加開的專家會議確認程序安全無虞,會議後4個小時候突然政策大轉灣,衛福部食藥署發出新聞稿表示,暫緩開放氟派瑞用於茶葉上,不尊重專業的結果,不僅氟派瑞一項藥物,現在則是我國農藥業務全面停擺,不只是我國農業的損失,苦果將由全民承擔。
農藥業務早有分工,農委會進行農藥各項毒物藥理等各種分析,而食藥署針對已經完成各項藥理分析的結果,制定農藥的殘留容許量;如今,食藥署百般迴避制訂農藥的殘留容許量,說穿了,只是一種鴕鳥心態,不訂就不能用,也就「不干我的事」;技術性的卡住正常的農藥審查流程、陷農民於不義,行政機關應作為而不作為,監察院難道不需要介入調查。
在人類醫學上,我們追求更先進的醫療設備、最新的療法,更好、副作用更少的先進藥物,期待最新的醫學進步與發展,帶給人類更多福祉、減少痛苦;但我們卻幻想植物在台灣這種高溫多濕的環境下,都能自己活得好好的,不會生病、不會長蟲、不必用藥,還能長的大又好。
當人感冒生病不舒服,也希望能有藥物能緩解頭痛、流鼻水、咳嗽等不適症狀;植物也會生病長蟲,使用農藥並不是罪惡,重點是要精細的管理,合理、精準的使用,絕對不能使用的農藥、抗生素,政府將這些物質禁止、把關責無旁貸;就連國外有機產品也都有背景值,台灣卻要求什麼都零檢出,並不合理;試想,今天若是人類藥品審查業務全面停擺,將會發生什麼事。
無奈,經過氟派瑞事件後,大型國際藥廠紛紛觀望,對於台灣市場早心有疑慮,新開發、效果更好、毒性更低、用量更少的藥物無法進到台灣來,迫使農民只能繼續使用舊的、已經有抗藥性、或者用量更多的老藥,連原本的農藥延伸使用都不行,無法改變同樣類型的作物、罹患相同的病蟲害,藥物在A上使用合法、在B上使用卻違法的荒謬。
政府一面大喊護食安、護環境、農藥管理,一面卻拒絕農藥合理使用的進步與管理,當專業都不願為人民把關時,一昧把頭埋進沙土裡,不願意面對問題,不僅是農作物受害,對食安也是可預期的災難。

【重磅快評】三杯琵琶鼠上菜? 綠委創意吃不垮外來種


2017-10-24 09:59 聯合報  主筆室

台大醉月湖撈起的琵琶鼠,每隻超過30公分長。圖/台大生工系提供


老闆點菜,「火蟻上樹、三杯琵琶鼠、烤美國螯蝦…」,民進黨立委洪宗熠建議農委會開發外來種食材,鼓勵國人吃垮外來種,達到守護台灣生態環境的目的。洪委員發想用心良苦、有創意,但對外來種缺乏正確認知。

外來種分成入侵種、引進種,前者不是猛龍不過江,對本土種威脅極大;後者大多用在育種,在受規範的環境下運作。外來種常態不包括寵物,除非主人未盡責任放生、棄養、逃逸到野外。洪委員舉綠鬣蜥的例子,應該是寵物店購得,不算外來種。
以火蟻入侵為例,推測是10餘年前龜山工業區進口機器、電纜的外包裝棧板內夾帶火蟻卵,蟻卵落地開始修建地下灘頭堡,等蟻穴、通道構築完畢才會在地上露出蟻丘,開疆拓土,此刻火蟻已趕走本土螞蟻搶下地盤,對人畜及電力設施展開大規模攻擊。
外來種的可怕首在繁殖力超強。大個頭的多線南蜥是胎生,出娘胎就能四處爬,不似本土蜥蜴卵生,孵化期間是其他物種的食物,存活率要打很大折扣;其次是護卵,出自水族館的觀賞魚紅線鱧幼魚很漂亮,長到2、3尺的成魚很凶猛,成「魚虎」後主人紛紛棄養;魚虎棲息在水域最上方,還將卵馱在魚背上,確保卵不受其他魚種獵食。
立委應不知道外來種不好吃的特性。溝渠水塘多得是琵琶鼠魚,外勞放假釣魚釣到琵琶鼠即隨手棄置,因為沒肉;擅長在田埂挖洞的美國螯蝦,別看兩隻大螯像大力水手卜派很有賣相,其實只有殼沒有肉;多年來只有日月潭、曾文水庫開發的魚虎大餐有市場。簡單說,外來種如果有食用價值,不必農委會開發,早下了饕客的肚子。
外來種不是只有動物,還有植物,小花蔓澤蘭、銀合歡、豬草…四處攻城掠地,難道也能開發食材?爆炒,或是汆燙?外來種昆蟲如造成溫帶水梨一季報銷的梨木蝨,幾乎讓台灣原生蘇鐵滅絕的介殼蟲都危害至巨,難道也要開發食材嗎?
防治外來種危害的關鍵是防線拉到境外。上世紀70年代阿根廷帶來台灣的福壽螺,「見青即吃」的食性,帶給台灣長達20餘年的農業災難,務必認真防治,吃,解決不了問題。

【重磅快評】被謝志偉改名的台灣 台獨是否依舊?


2017-10-24 15:36 聯合報  主筆室

駐德代表謝志偉在柏林慶祝國慶,但紅布條的德文卻沒有註明是中華民國生日。圖/國民黨立委楊鎮浯辦公室提供



今年國慶駐德代表謝志偉把「中華民國」的德文改成「一個民主實體」,讓台灣繼中華民國、中華台北之外,又多了一個「國號」,只是這個國號,失去了她的名字,而沒有名字的國家,就猶如一個失根的蘭花。
其實,從台獨的史觀中,台灣從來就不是一個國家,而只是一個政治實體,一個被中華民國佔領七十年的政治實體,而現在這個政治實體,被謝志偉詮釋成是一個民主實體,只是這個民主實體,是從中華民國流亡到台灣的政治實體,還是大日本帝國統治下的政治實體?
其實,以台獨為終生志業的謝志偉,應該勇敢地把它翻成「台灣國」國慶,只是現在卻反而倒退成一個沒名的「民主實體」,也許從謝志偉的角度來看,玫瑰花即使失去了名字,仍然不失它的芬芳,國號失去了「台灣」,仍然不脫台獨的本質。
但從現場的布條來看,中文是「中華民國國慶」,而德文是「一個民主實體的生日」,由此可見,謝志偉的民主實體是給德國人看的,只是看到的德國人大概會很驚訝,既只是一個「民主實體」,那為何會有「國」慶?而不敢光明正大的把「台灣」寫出來,又要如何獨立建國呢?由此可見,台獨人士的矛盾心態。
自從去年民進黨上台以來,便陸續出現許多光怪陸離的去中國化、去國旗化措施,而現在又多了「去國家化」,只是身為第一線的中華民國大使,卻公然把台灣看成是一個民主實體,外交部卻是極為的袒護,也未見總統府有任何的譴責,而外交部說現場有掛國旗,沒有矮化的問題,這是粉飾太平的推託之詞。這也難怪,大陸一直在懷疑蔡英文政府一方面強調維持現狀,一方面卻進行法理台獨。
如果玫瑰不叫玫瑰,芬芳是否依舊?那本文到要問:如果台灣不叫台灣,而台獨是否依舊?

聯合筆記/在街頭隨意找雙B車開

.修憲增國會席次? 又在炒短線
.習近平的剛性一中政策
.審議式民主 南韓邁出大步
.公務員成砧板 不逃也難
.抗日的北韓時區
.線上學術倫理課「必修」 說笑嗎?
.救國團歸屬 豈容黨產會信口雌黃
.聯合筆記/在街頭隨意找雙B車開







聯合筆記/在街頭隨意找雙B車開


2017-10-24 03:16 聯合報  蕭白雪


前陣子到德國出差,公務行程結束後跟朋友約了碰面,因為聊得太開心,結束用餐後,朋友當場用手機訂了輛停在餐廳附近的寶馬車,送我回旅館。
這年頭,世界各大城市幾乎都有像台北YouBike的分享單車,透過類似悠遊卡一刷,或下載App後手指動一動就可騎走,幾乎已成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連汽車也跟分享單車一樣可以隨點隨開,只見朋友用App訂了餐廳附近街道上的一輛寶馬車,我們用完餐後,在距餐廳門口不到一百公尺就上了車,不需要車鑰匙,只見朋友用接收到的密碼解鎖、發動,隨即上路。
後來才知道,德國雙B汽車如今在多個城市都已比照分享單車概念,推出分享汽車,民眾只要上網登記、下載App,就算不買車、照樣隨時可在柏林開著雙B汽車當交通公具。
朋友分析,分享汽車的租車費用以每分鐘計算,從餐廳送我回旅館,他們再開回家,在深夜沒什麼車的情況,估計大約開半個多小時,費用比叫計程車或Uber便宜,沿路若想繞去其他地方晃晃,隨時可停車、還車,等需要時再訂,不只更便利,而且更有自主性。
共享汽車外,德國鐵路公司也推出小型無人駕駛公車,同樣透過共享經濟的概念,只要上App訂車,就可服務偏遠地區的民眾,接送乘客往返火車站,一輛車最多可沿途接送六名乘客。另外還有分享電動汽車、電動摩托車等其他交通工具可連結選擇。
南部巴伐利亞邦則有熱門溫泉區,已發展用小型無人駕駛公車接送民眾從車站或從住家去泡湯等各種用途。
這個汽車生產大國,如今同樣討論起無人駕駛車的興起,未來因應氣候變遷,減碳如何結合智慧城市發展,分享汽車與無人駕駛車都越來越盛行。福斯集團負責相關業務的主管預測,未來四年內,無人駕駛電動車就會攻占城市裡的大街小巷。
如果未來智慧城市的圖象,是越來越多大眾運輸與各種分享交通工具、自動駕駛車,政府的前瞻計畫究竟夠不夠前瞻?

蘇蘅/當媒體不重視採訪「真新聞」

.蘇蘅/當媒體不重視採訪「真新聞」
.王文華/如果小學校園變成跳蚤市場…

.王健壯/習近平的弦外之音
.朱宗慶/夢想不滅、初衷不變、育成不斷
.盛治仁/人生要追求多少顆星星?
.趙春山/十九大後的兩岸關係:一場「定力」與「耐力」的較量
.方祖涵/按讚惹出的天大麻煩
.薛承泰/「博愛」與「愛博」之間
.羅智成/尋找部落

.王正方/小程和他的廖老師
.嚴震生/美國人露出肩膀的權利
.林中斌/王岐山十九大應會留任
.葉銀華/什麼是金融政策?
.馬凱/海峽風雲日亟 台灣能不自強?
.黃介正/中華民國106歲生日快樂
.洪蘭/2年學會說話 卻要用一生學不說話

.王健壯/蔡英文的兩岸政策似乎要變
.周行一/老人化社會與人文社會科學
.施振榮/從王道談「官不聊生」與「民不聊生」
.盛治仁/人生5個思考題
.方祖涵/企業與地方的共生
.范疇/再度建議國民黨改黨徽
.劉維公/當代病態民主的神救援話語術

.嚴震生/南比亞、尚比亞、甘比亞









蘇蘅/當媒體不重視採訪「真新聞」


2017-10-24 00:20 聯合報  蘇蘅(政大新聞系教授)

三立新聞台日前爆出女主播拒播假新聞。 圖/擷自Google Map


最近三立電視傳出女主播「拒報假新聞」,因為她發現新聞受訪人是自家記者,還背對鏡頭「變音受訪」,稿子是事前寫好照念。台內竟還有人自稱自己已是「假新聞專業能手」。更遭非議的是,報載三立高層要求主播刪除這段貼文,並下封口令,而不是徹底認錯,調查還做過哪些類似新聞,作出交代。真讓人搖頭嘆息。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三立台出錯這次不是首例。二○○七年三月,三立播出「二二八走過一甲子」專題,多次播放當街開槍行刑畫面,旁邊有「血染基隆港、碼頭屠殺紀實」字幕;其實根本是移花接木,畫面是國共內戰國民黨軍人在上海行刑,與二二八事件毫無關係。
新聞造假,中外皆有。美國新聞史上最有名的造假案,要屬華盛頓郵報的「吉米的故事」。一九八○年華郵記者珍妮庫克報導一個八歲男孩吸毒、販毒、受虐遭遇,得到普立茲新聞獎,但後來發現整件事造假。
去年「哥倫比亞新聞評論」做了吉米事件卅五年回顧,珍妮庫克用電郵回覆採訪,提到當年進入華郵力求表現,聽說貧民區有個小男孩吸毒又販毒的故事,直覺就想報導。她每天跑警局和社工單位,遍尋不得。一天突然有編輯提到,華郵水門案報導用了匿名消息來源,「你不一定要用消息來源就可以寫這個故事」,讓她覺得可以把新奇、聳動當成新聞第一考量,「腐蝕我的判斷力…做了後悔一生的決定」。
三年前,滾石雜誌刊出的大學性侵案,是另一樁查證不實的荒謬劇。滾石刊登維吉尼亞大學派對發生女生遭七名學生集體性侵,震驚全美。後來發現這篇報導從頭到尾只有受害者一人說詞,沒有平衡報導,事情全是掰的。經過哥倫比亞大學調查,滾石確實犯錯,公開道歉,撤回報導。
假新聞何以在美國這麼流行?三月間美國CBS「六十分鐘」節目訪問很多假新聞當事人,有人說「我有這麼多粉絲追隨,一定要滿足他們」;還有人為了「看到按讚分享數字狂跳,就讓我興奮莫名,上了癮」。
這麼多新聞造假,追快與聳動、娛樂化,社群媒體的轉播與行銷,都是原因之一;也造成新聞出錯率高,品質下降的自我沉淪。另一原因是記者常把臉書、推特當成消息來源,網路傳播快速,一旦犯錯覆水難收。
美國一些媒體因此重新規畫查證流程,調整新聞人員責任。
美國公共廣播電台去年通過新政策,要記者以新聞正確、公平、完整為先,文字和影音都要正確。華盛頓郵報強調網路新聞正確性,特設糾錯編輯,上網新聞必須先過這關,還訂定部落格、社群平台的快速更正及下架規則,主要為了盡快改錯,做好信譽管控。
在社會日趨激情的時代,媒體更應冷靜自持,提升新聞品質。但台灣部分媒體卻反向而行,追逐聳動娛樂化之外,不乏濫用網路來源的報導。而消息來源可匿名,對記者造假更是很大誘惑。俗話說:「廚房發現老鼠,就不會只有一隻。」三立事件只是單一個案或其中一例,應查清楚,給社會一個交代。
已故洛杉磯時報總編輯卡羅(John Carroll)曾帶領洛時贏得十三座普立茲獎,他把新聞業比成排放汙水的工廠,生產的汙水就是「錯假新聞」,錯誤愈多表示社會不斷被汙染,將形成一條汙染公共輿論的大河;好媒體應該好好清理這些汙染,才能增加讀者信任。此理中外皆然。
(作者為政大新聞系教授)


9月
.葉銀華/家族企業之傳承機制
.李清志/美感的喚醒
.薛承泰/Seafood 什麼是文白比?
.廖玉蕙/不是放棄,是珍愛和疼惜
.黃介正/國防安全智庫的「十誡」
.葉丙成/體改打假球,教育部何以默然?

.王健壯/最困難的事 蔡英文還沒做
.朱宗慶/優勢與重視
.蘇蘅/民粹政治與社群媒體造神
.林中斌/太陽磁爆、大地震並無關聯?
.陳立恆/缺電?我們缺的是「自知之明」!
.盛治仁/第三次政黨輪替 民主扎根了嗎?
.洪蘭/閱讀是習慣不是本能 須從小培養

.方祖涵/天災行銷學
.王正方/我是王正中的弟弟
.施振榮/「物聯世界、智源台灣」
.賴英照/看見內線交易
.王文華/英雄所「睡」略同
.馬凱/當心啊!走在懸崖邊的世人
.葉銀華/公司治理最後防線失守

.王健壯/蔡英文強勢領導面臨考驗
.周行一/雇人不再靠學歷
.嚴震生/司法獨立,肯亞優於台灣
.薛承泰/世大運與日全食
.林中斌/拉古薩:自由繁榮和平的小國
.黃介正/美亞太政策鐵三角到位
.方祖涵/槍口下,不滅的記者魂

.劉維公/台灣文創產業政策的唐吉訶德症
.范疇/爭論文言文比例?沒開竅吧?
.馬凱/天賜良機讓台灣再領風騷


8月
.盛治仁/謝謝你的競爭
.廖玉蕙/別拿過去的錯誤恐嚇未來的可能
.洪蘭/簡單就是美 文言文很潮的!
.葉銀華/應避免傷害台灣的抗爭活動

.王健壯/逢課綱必鬥不累不煩嗎?
.余光中/免繳遺產稅的現金
.嚴震生/川普眾叛親未離,執政聯盟解構中
.林祖嘉/前瞻計畫絕不可以包裹表決
.葉丙成/政府,勿再把學校當業績提款機!
.蘇蘅/政治道歉的傲慢與偏見

.黃界正/沒有巴農的白宮與亞洲
.李清志/鳥不生蛋的魅力
.朱宗慶/「察言觀色」的正向思考
.陳立恆/天人合一也需要知行合一
.盛治仁/務虛的政治,務實的生活
.張俊彥/創造價值才是創新:談教育和科技的創新
.薛承泰/社會責任是「偽君子」嗎?

.方祖涵/被識破的是投球動作,還是假消息?
.王健壯/蔡英文的問題在哪裡?
.王正方/君子和而不同
.施振榮/企業家族 傳承無形信念、價值更重要
.馬凱/謀大位者要除三大害
.周行一/大學的進步需要永續的基金
.嚴震生/美國參議院的「核子選擇」

.黃介正/美中兩岸關係時間表
.高朗/朝鮮半島危機,不能心存僥倖
.葉銀華/公司為誰而治?
.洪蘭/看見誠品 成就閱讀
.薛承泰/公教樓地板32160 年改的5個魔咒
.盛治仁/看透生命迷霧 走不一樣的路
.方祖涵/老派的英雄對決



7月
.劉維公/講清楚說明白,假新聞一樣來
.王健壯/NCC應該做鋪路的人
.蘇蘅/挺媒體的蓋茲 台灣有沒有?
.葉銀華/高調做公益 好嗎?
.朱宗慶/時間.心境
.李清志/星巴克女神vs.日本藝伎
.陳立恆/氣與眼,台灣前瞻的活棋之路

.施振榮/突破價值與平衡盲點 邁向矽文明
.葉丙成/請問政府,體育改革做不做?
.黃介正/人民解放軍的歷史挑戰
.林中斌/無神論大國 宗教興起
.薛承泰/加碼20億,保20萬生育?
.盛治仁/陸客不來「爆買」的衝擊與機會
.嚴震生/原是最幸福一代的提前結束